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湛江茶庄茶叶的来源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一个曾在国际市场与立顿齐名的中国茶品牌

 

它让中国茶叶字号首次遍布全球,它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或许至今仍未被超越。

今天,去各地的茶叶市场里买茶,绝对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面对几十甚至上百种的龙井,你怎么选择?都叫普洱,茶饼的包装花花绿绿又大同小异,有什么差别?

很遗憾,在这个消费潜力巨大的市场里,竟然没有一个国产大品牌。而英国不产茶,其立顿,川宁等却纵横全球市场。

作为茶叶大国及茶叶母国的中国真的就没有一个国际性的品牌吗?

其实不然,在民国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享誉世界的茶叶品牌,其中一个名为“龙德记茶庄”,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或许至今仍未被超越,这些一百多年前的包装形象时至今日依旧惊艳……

民国期间龙德记茶庄茶叶包装

龙德记茶庄诞生于120年前,它让中国字号首次遍布全球,它是华人的骄傲、民国时期的国宝级公司。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这年是1月22日过年。当天京城天气开始不错,后来发生了日全食。稍微迷信的人见此景也许会心有戚戚。因为联想起四年前(1894年)的四月,也发生过日环食,结果三个月后,便与地处东洋的日本国发生了一场大战,史称甲午战争。结果很清楚,仗打得一败涂地,赔了二亿两白银还丢了台湾。

一转眼几年过去了,大清政府相继被英、德、法、美、俄等强迫签下各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青岛、香港、湛江、大连等相继被割让。期间的戊戌变法也仅仅是昙花一现。而龙德记就是诞生于这多事之秋、辱国之年。

龙德记茶庄创办人池秉德

池秉德(又名:阅龙)出生于乌龙世家,祖辈四代都是乌龙茶制茶人。父亲是忠厚老实的制茶师傅,自幼池秉德便对茶叶格外有好感,14岁时便跟随父辈学习摇青、炒青、揉捻及烘焙等,17岁和父亲跟随”金圃茶庄”的迁移一起来到广州,在21岁不到就成为广州很多茶庄的监茶师傅。1898年,在亲友的扶助下开设了自己的茶号“德记茶庄”。

当时茶叶依旧笼罩在十三行余辉下停滞不前,那里有各大品类的茶商,却没独立品类的茶铺,所有茶庄几乎全品类茶叶一锅乱炖;而池秉德的德记茶庄则专注于乌龙茶,加之深厚的茶叶功底,使得其很快在市场站稳脚并突显地位,当时但凡做乌龙茶生意的买家和卖家几乎必到德记茶庄。而庄内最为闻名的则是德记茶庄所制的贡品乌龙,是当时朝廷上等贡品(后龙德记时期也曾推出),德记茶庄也快速成为广州当时最大最有名气的茶庄。

如果说池秉德奠定了龙德记茶庄“乌龙世家”的茶叶地位,那不得不提另一个让龙德记走向全球化的人,那就是龙德记商业化的重要合伙人“龙兆田”,这也是“德记”更名“龙德记”的原由了。

1913年,当时还在做船运和洋行生意的龙兆田,曾多次尝试进入茶叶行业,碍于当时工业的不发达致使茶品质无法保证,让龙兆田一直在茶叶边沿徘徊。正当他打消茶叶念头准备做回洋行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池秉德,并当即提出将公司发展至海外、并在香港设立茶叶公司的意向;池秉德早有意拓展海外市场,碍于对当地市场不了解,在运输、结汇等方面也缺乏洋行所具有的优势。于是两人一拍即合,除池秉德和龙兆田外,又相继找来龙桂廷、黄恒、贺地等一帮富有海外经验的有志之士,于1915年设立香港龙德记茶叶公司。

龙兆田肖像邮票

区别于广州时期传统茶铺,香港时期的龙德记在设立初便制定了贸易化的发展思路,为避开与怡和、协和、锦隆等洋行的直接对话,龙德记放弃最大的茶叶消费体英国,将主战场对准乌龙茶较为空白的美国。

龙兆田利用洋行积累的贸易经验和海外资源,让龙德记快速打开北美市场,而这一步的成功也宣告中国人自己的茶叶字号首次走出国门,龙德记的初期成功也引来了国内的追随者,就连龙德记早期的五角星唛(唛:Mark)商标也被众多国内茶商盗用。

龙德记茶庄1923年推出的新品牌“象唛”

1923年6月,龙德记进行了几大商业调整和升级,将龙德记原有的五角星唛更换为双钱商标,并在全球几大主流报纸刊登更换商标公告。为迎合更多上层消费者龙德记还推出了高端品牌“象唛”,并在美国大肆宣传,引发全球茶叶市场不小的骚动,象唛的推出也使产品从原有的美国华人市场走向美国主流市场。

这一年,龙德记茶庄公司仅出口茶叶就有约4.5万箱(约合1450吨),占当时香港茶叶出口总量的17%~22%,其名下的“肆大乌龙”“贡品乌龙”和“金圃乌龙”更是享誉全球,并于1924年将总部迁至香港标志性建筑之一的皇后行(Queen's Building),公司也从原有的几十号人增至将近一百号人,与当时的日化品牌“双妹嘿(香港广生行)”一起成为香港人口中的“双子星公司”,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茶叶品牌。从此,乌龙世家龙德记茶庄名扬海内外。

龙德记香港早期茶铺

1989年出版《早期图桑的华人》

(The Chinese of early tucson)

美国作家罗伯特·李斯特(Robert H. Lister)曾在1989年《早期图桑的华人》(The Chinese of early tucson)一书中写到:“龙德记茶庄的影响力不只在图桑,而是在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这本书的封面是龙德记"象唛"品牌的产品图。

然而幸运并非总是眷顾龙德记。在龙兆田年迈退出龙德记的几年后,茶叶产区遭遇持久战乱,茶叶供应不足顶峰时期的三分之一。1942年,香港与美国的贸易中断更是给龙德记致命一击,使龙德记快速走向衰落。

1962年,伴随着皇后行的拆建,无力扭转局势的龙德记并未迁移公司,而是直接选择关停办公室及仓库正式宣告歇业。60多年历史的龙德记与皇后行的命运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一个曾经辉煌无比的茶叶帝国宣告倒塌!

(责编:巧霏)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    北京茶世界

黄茶的种类,功效与作用

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绿茶是不发酵的,而黄茶是属于发酵茶类。黄茶有芽茶与叶茶之分,对新梢芽叶有不同要求:除黄大茶要求有1芽4、5叶新梢外,其余的黄茶都有对芽叶要求“细嫩、新鲜、匀齐、纯净”的共同点。接下来,茶人码头将与茶友们了解下黄茶的种类有哪些?

黄茶,按其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

网络配图

一、黄芽茶

黄芽茶的原料细嫩采摘的时候以单叶或者摘一芽一叶加工而成。黄芽茶主要有湖南岳阳的君山银针、四川雅安的蒙顶黄芽及安微霍山黄芽。

湖南洞庭君山银针,是黄芽茶之极品,其成品茶,外形茁壮挺直,重实匀齐,银毫披露,芽身金黄光亮,内质毫香鲜嫩,汤色杏黄明净,滋味甘醇鲜爽。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都久负盛名,身价千金(现北京市场零售价每市斤已逾千元)。

安徽霍山黄芽,亦属黄芽茶的珍品。霍山茶的生产历史悠久,从唐代起即有生产,明清时即为宫廷贡品。霍山黄大茶,其中又以霍山大化坪金鸡山的金刚台所产的黄大茶最为名贵,干茶色泽自然,呈金黄,香高、味浓、耐泡。

四川蒙顶黄芽,产于四川省名山县蒙山。蒙山产茶的历史十分悠久,蒙顶茶自唐至明清,都是有名的贡茶。乃有不少茶馆.茶庄悬挂“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的对联,可见蒙顶茶影响之深远。每年春分时节开始采制蒙顶黄茶,选择肥壮的芽头一芽一叶初展,经杀青.处包.复炒等八道工序制成。

二、黄小茶

黄小茶,采摘细嫩芽叶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南宁乡的“沩山白毛尖”,湖北远安的“远安鹿苑”,安徽的“皖西黄小茶”和浙江温州、平阳一带的“平阳黄汤”。

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岳阳自古以来为游览胜地。其产北港茶在唐代就很有名气。北港发源于梅溪,全长2公里余,因位于南港之北而得名。岳阳市康王乡北港湖一带,是现今的北港毛尖产地。北港毛尖一般在清明后5-6天开采,鲜叶标准为一芽二、三叶,选晴天采摘,不采虫伤叶、紫色叶、鱼叶不带蒂嫩度分特号、1-4号五个档次。

湖南宁乡的沩山白毛尖:产于湖南省宁乡县西部的大沩山,商品销甘肃、新疆等省。沩山白毛尖制造分杀青、闷黄、轻揉、烘焙、拣剔、熏烟六道工序,烟气为一般茶叶所忌,更不必说是名优茶。而悦鼻的烟香,却是沩山白毛尖品质的特点。沩山白毛尖的品质特点是,外形叶缘微卷成块状,色泽黄亮油润,白毫显露,汤色橙黄明亮,松烟香芬芳浓厚,滋味醇甜爽口,叶底黄亮嫩匀。沩山白毛尖颇受边疆人民喜爱,被视为礼茶之珍品。

三、黄大茶

黄大茶以采摘一芽二、三叶乃至四、五叶为原材料加工制作而成。主要包括:安徽的“皖西黄大茶”,安徽金寨、霍山、六安、岳西和湖北英山所产的“黄大茶”和广东韶关、肇庆、湛江等地的“广东大叶青”。

安徽的皖西黄大茶:皖西黄大茶为安徽霍山、金寨、大安、岳西所产。品质最佳者当数霍山县大化坪,漫水河,金寨县燕子河一带所产,干茶色泽自然,呈金黄,香高、味浓、耐泡。黄大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吉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黄大茶产品按品质优次分3级6等。黄大茶大枝大叶的外形在我国诸多茶类中确实少见,已成为消费者判定黄大茶品质好坏的标准。前些年一些茶区也仿制黄大茶,但因外形缺少”大枝大叶”,故而”鱼目混珠”。

广东的大叶青:为广东的特产。制法是先萎凋后杀青,再揉捻闷堆。这与其它黄茶不同。产品品质具有黄茶的一般特点。所以也归属共同茶类。其产地为广东省韶关、肇庆、湛江等县市。广东大叶青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肥壮、紧结、重实,老嫩均匀,叶张完整,显毫,色泽青润显黄,香气纯正,滋味浓醇回甘,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淡黄。产品分1-5级。

贵州海马宫茶:产于贵州省大方县的老鹰岩脚下的海马宫乡。海马宫茶采于当地中,小群体品种,具有茸毛,持嫩性强的特性。谷雨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一级茶为一芽一叶初展;二级茶为一芽二叶,三级茶为一芽三叶。海马宫茶属黄茶类名茶。具有条索紧结卷曲,茸毛显露,青高味醇,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黄匀整明亮的特点。

注:内容来源名茶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从汪裕泰到“熊爪”“獬豸”:品品上海的咖啡与茶

蓝天白云,冷热适宜,上海正逢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光。

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在即,“四叶草”里又将如约飘出咖啡的香味,全球各地的咖啡豆在这里“同台竞技”,期待“跳”入中国居民的杯中。而“四叶草”所在的上海,截至今年上半年咖啡馆达到7857家,是全球拥有咖啡馆最多的城市,咖啡文化已然是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

其实,上海不仅有咖啡,这里也是历史上中国茶叶最大的集散地之一,至今仍是茶叶的消费高地。咖啡与茶香,弥漫在上海的街头巷尾、寻常人家,形象地诉说这座城市“开放、创新、包容”的品格。

2020年12月4日,在徐汇区永康路上,一名顾客与伸出洞口的“熊爪”互动。新华社记者王翔摄

交融

永康路,上海咖啡馆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咖啡馆在这里几乎开得“肩并肩”“头碰头”。街头巷尾,捧着咖啡坐一坐的居民,和穿梭着的骑手,是这里的日常。这里还活跃着一个咖啡馆拍客群体,向咖啡馆创业者传播上海咖啡馆的装修风格、产品制作等等。

小红书发布的《2022年咖啡文化趋势关键词》显示:上海的咖啡馆正在成为全国咖啡馆“打样”的对象。2021年,小红书上“上海咖啡店”相关的搜索中,约50%搜索出现在上海之外其它省市。

“这里可能是上海乃至全球最‘卷’的一条街,但凡有店面想要转手,一个星期之内必然有人接手、变成一家新的咖啡馆。”重生咖啡店长卢佩娜这样形容徐汇区的永康路“咖啡一条街”,她说,咖啡是外来的文化,但现在上海已经是全球拥有最多咖啡馆的城市,这让包括她在内的从业者感觉很自豪。

开埠之初,咖啡作为舶来品被引入上海,最初只是在沪外国人居家或聚会时的饮料之一,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喝咖啡逐渐成为当时上海人的生活时尚。鲁迅先生就爱喝咖啡,他幽默地写道:“世界上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了。”

有趣的是,就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港因为茶叶出口繁华一时。

“从十七世纪末开始,欧洲对中国红茶需求旺盛,中国以前出口的红茶以福建正山小种为代表,带火了福建沿海港口。等到安徽祁门红茶崛起,上海就成了中国的茶叶集散中心之一,”《中国茶密码》作者、“国茶实验室”创建人罗军介绍说。

当年,祁门红茶的运输途径是:从祁门沿阊江运到景德镇,再至饶州,换为大船用汽轮拖拽渡过鄱阳湖到达九江,再改为长江大轮运抵上海港。后来芜湖到景德镇通车,祁红便由公路运至宣城,再转用江南铁路联运至上海。

罗军说,抗战之前,每年上海茶叶市场红茶新茶上市的时候,非要等祁门红茶到沪,方能为当年红茶新茶开盘定价,当时的茶商纷纷称此为“开红盘”,“当时做茶叶生意的徽商资本雄厚,他们把大厨带到上海,今天的上海菜就曾有安徽大厨的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祁门红茶被列为派购统销商品,交由上海茶叶公司以地名红茶单独出口,为了保护“祁门”这一品牌资产,上海茶叶公司专门注册了“keemun”品牌,并在主要出口国也将商标注册好,为新中国换取了大量珍贵外汇。

2020年12月4日,在徐汇区永康路上,一名年轻女孩在取咖啡时和“熊爪”互动。新华社记者王翔摄

“在今天的上海,茶跟咖啡一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豫园股份投资中心董事总经理钱晓军负责茶叶投资。他说,上海的茶叶消费形态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茶叶专卖与茶馆,近年来新茶饮即奶茶市场迅速崛起,“现在上海有6000多家新茶饮店,与咖啡馆不相上下,原来咖啡年轻人喝得多,泡茶的更多是年纪大一点的人,但新茶饮出来后,迅速扩散到年轻人群体,所以如今在上海,咖啡与茶的消费群体有一部分是高度重叠的,既爱咖啡,也爱茶饮。”

上海咖啡与茶的融合,从一个历史镜头可见一斑:1935年3月,为庆祝光明咖啡馆成立一周年,几家公司联合举行“空前盛况之联欢大会”,第一个表演的节目名曰“玫瑰艳华”,每一个随舞者的臂中,都抱着一盒汪裕泰茶号的“玫瑰牌”祁门红茶。

2020年12月4日,在徐汇区永康路上,等待咖啡的顾客在“熊爪”出现时拿手机拍照。新华社记者王翔摄

争优

咖啡是外来的,但手中的这一杯却是“上海味”。咖啡在上海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舶来品,在咖啡中加入黑芝麻糊、汤圆等“国风”元素的咖啡,或是在咖啡厅内销售中式糕点与之“配对”,这些国风咖啡馆也是上海街头的一景。

来自上海闵行区浦江镇的“獬豸”沪谚咖啡,将与众多非遗老字号一起,在第五届进博会的“非遗客厅”进行展示,这也是闵行区唯一一个“非遗美食”类展示项目。

“獬豸”(沪语本地音xiā zā,是很棒、很聪明、很厉害的意思)是浦江镇的民俗文化IP,文创者将其与咖啡巧妙结合起来,推出了“獬豸咖啡四季主题”,春季选用花香调性的埃塞咖啡豆,夏季选用柠檬调性的埃塞咖啡豆,秋季选用巧克力调性的哥伦比亚咖啡豆,代表冬季的,则选用云南保山的一款咖啡豆,突出红酒调性的风味。一边喝咖啡,还可扫一扫季节卡片上的二维码,能听到有关秋天的沪谚及释义。

咖啡在上海融入了国风,而咖啡畅销全球的事实,也启发一些有识之士去改变传统的中国茶产业。

“十几年前,我在美国的时候,看到那么多人通过咖啡机能够快捷地喝到一杯咖啡,让我受到很大刺激,就开始思考:如何让全球的人像喝咖啡一样便捷地喝到中国茶?”“乐泡智能饮茶机”创始人叶扬生如是说。

叶扬生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成为一名IT业成功人士,生活优渥,但他始终忘记不了自己的家乡——以茶叶著称的福建武夷山。从2008年起,他从IT业转型到研发智能泡茶机,14年甘苦自知,却一直在坚持。

他说,英国不产茶,但“立顿”红茶每年的销售额相当于中国7万家茶厂总产量的三分之二。而作为茶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居然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全国性茶叶品牌。其原因在于,传统的茶消费模式无法实现茶叶从生产到消费过程的标准化,需要创造全新茶叶消费模式。

通过机器扫码,“乐泡智能饮茶机”能够准确识别茶叶品类,采取最适合这款茶叶的冲泡方式,一分钟内泡出一杯茶来。在2021年的几场泡茶“人机大战”中,人机共泡大红袍、正山小种、金骏眉,经品茗高手盲评,均名列第二。

叶扬生充满自信:“中国的企业和产品一定要考虑如何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获得竞争优势,上海具备这样的全球视野,上海虽然不产茶叶,但是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现代化服务业的背景下,我在上海能够实现梦想:让全世界的人像喝咖啡一样喝中国茶。”

“开放”“包容”之外有“创新”,正是上海的城市品格。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教授特别推崇上海历史上一位先贤李平书,他既是一位强烈的爱国主义者,任湛江遂溪知县期间,曾组织团练英勇击退法军入侵;他又是一位思想开放、拥抱创新的实干家,任职上海期间,修道路、建码头、开学校、办医院、做慈善……清末上海,李平书办事之多、影响之大,士绅中无出其右。

值得一提的是,李平书还是一位中医高手,同时还在上海积极推广西医,创立了上海第一个医学会,并创设女子中西医学堂。他在1905年就提出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知的见解,并努力“冶中医、西医于一炉”。

2022年6月8日,市民在上海市长宁区一家咖啡馆外休息聊天。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精细

电影《爱情神话》中的一个镜头,老白(徐峥饰演)去街边修鞋店修鞋时,鞋匠却手晃咖啡,不紧不慢地对催促他的老白说道:“现在是coffee time!”

与“coffee time”一样,上海的“下午茶时间”也遍布全城,伴以越来越多的场景。醉西楼国风茶社,一家开在老洋房里的新中式茶馆,融合了苏州评弹、古筝等传统艺术表演,提供汉服换装等的渲染式下午茶,成为上海不少年轻人社交的新去处。

当年,上海的茶庄茶行曾不计其数,比如著名的有大中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汪裕泰茶庄、程裕新茶庄、鸿怡泰茶庄等等,不少已经被风吹雨打去,但近年来,一批代表上海城市生活惬意与诗意的新生代茶馆纷纷出现,比如隐溪茶馆,创立于上海的中式茶馆品牌,目前全国连锁店数已超过20家。美团数据显示:三年来,上海茶馆门店数增长71%,新中式茶馆的线上搜索增速位居全国第二。

徐汇区高安路上有一家“宋明客厅”,主打中国传统文化场景下的品茶空间,时常有外国朋友过来学习茶道,“宋明客厅”联合创始人翟明说,以茶为媒,朋友聚会,能够让人忘记大城市的快节奏,静静感受心灵的丰盈。

在茶道高手看来,喝茶,是心灵与大自然的一场对话。品茶爱好者陶金晶在上海临港有一家名为“溯元养正”的茶室,她偏爱武夷岩茶,茶香氤氲间,时间慢了下来,她几乎能够分辨出茶叶生长时期的天气状况,“喝一泡老茶,就像跟老朋友聊天,浑然忘我。”

跟咖啡一样,品茶已经成为上海的重要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又体现出了绣花针一般“精细”的上海特征。

“精细”,是上海的城市特征。上海在中国的茶叶发展史上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仅因为是茶业集散地之一,也因为历史上涌现了多位以精细著称的著名茶人,比如,曾任浙江奉化知县的徐献忠,明代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专门写过论述泡茶用水的一部专著《水品》,他分述了包括北京西山玉泉、济南诸泉在内的各地泉水的特点和优劣,其中还有较少为人知的“华亭五色泉”和“金山寒穴泉”。明代嘉定人张谦德,撰有《茶经》,指出吴淞江水也可用来泡茶;清代嘉定人陆廷灿,著有《续茶经》,详叙茶事,列举名茶,甚至还提到了产于松江的佘山茶:“佘山在府城北……山产茶与笋并美,有兰花香……与虎丘相伯仲。”可见,上海在历史上也是产过茶叶的。

精细,不止于茶。1956年,中央决定迁上海品牌名店进京。服装、理发、照相、洗染、餐饮等行业的一批上海老师傅集体将精细的服务带到了首都。

“上海的品牌,充分展现了上海人精细、会过日子的特征,”上海企业与品牌研究所所长周元祝说。他认为,上海的品牌,主要集中在重大装备和生活方式两方面,除了重大装备类的“国之重器”品牌,上海的消费类品牌更多围绕人们的吃穿娱等“生活方式”上,品牌价值传递和倡导的是一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周元祝介绍说,上海不仅拥有商务部命名的全国最多的180家“中华老字号”,如老凤祥珠宝饰品、大白兔奶糖、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光明乳业、市百一店、豫园商城和亚洲最大的酒店集团锦江等。在新经济时代,上海的创业者依然聚焦在“生活方式”的品牌调性上深耕作为。无论是稍早的携程、大众点评、饿了么、盛大游戏,还是今天的拼多多、分众、B站、小红书、喜马拉雅、盒马、得物、途虎、米哈游等。目前来看,以数字驱动的上海多业态生活服务类品牌群已经傲视一方,同时带动延展了圆通、中通、韵达、达达、德邦等一批创立于上海的快递企业集聚。

“这些依托数字经济底座崛起的上海新品牌矩阵,始终蕴含着‘服务生活方式、创新生活方式、引领生活方式、愉悦生活方式’的上海品牌基因,垂直细分领域做到极致,推动了生活方式品牌在上海品牌土壤中做实做强,不断走向全国、全球。”周元祝说。

2020年12月5日傍晚,在徐汇区永康路上,一只“熊爪”托住咖啡伸出洞口,等待顾客取用咖啡。新华社记者王翔摄

靠谱

上海普陀区桃浦镇的李子园大厦,有个外号叫“奶茶大厦”――因为这里集聚了不少新茶饮企业,其中领衔的是“一点点”品牌。

“一点点”品牌的所有者是台资企业生根餐饮,原本规模不大,但随着近年旗下品牌“一点点”奶茶的爆发式增长,企业员工数量急剧增加,原先租用的150平方米办公面积已无法满足其业务扩容所带来的商务洽谈、员工培训等需求。正当企业一筹莫展、左右为难之际,曾任李子园大厦楼长、现任李子园村党委书记的周璟芳第一时间上门与之沟通,为其在大厦内寻找新的房源。通过腾笼换鸟,帮助企业将原有办公面积扩大至整个楼面1000平方米,解决企业燃眉之急,赢得企业信任,结果带动了一幢楼的新茶饮产业链。

“一点点”的故事,正是普陀区近年来大力推动的“靠谱”文化、改变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说,“人靠谱(普),事办妥(陀)”,最早主要是针对营商环境和服务企业方面,契合了普陀的谐音,很快流行开来,2022年,普陀区正式发布了《普陀区推进“人靠谱(普),事办妥(陀)”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方案(2022年)》,成为普陀区最具辨识度的发展标签、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人靠谱(普),事办妥(陀)’,讲穿了还是做人和做事。”

“靠谱”,实质上是一种契约精神的体现。熊月之说,上海开埠以来,就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们的彼此信任来自契约意识。重然诺、守法规也成为近代上海居民最显著的特性之一。

民国时期,于上海出生、上海创业、上海发家的著名实业家穆藕初曾说:“余自成童至今,垂三十余年。此三十余年中,思想变迁,政体改革。向之商业交际,以信用作保证者,今则由信用而逐渐变迁,侧重在契约矣。盖交际广、范围大,非契约不足以保障之。”

近年来,上海始终坚持弘扬契约精神,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要求政府部门甘当“店小二”。上海商情信息中心主任原立军说,为了促进中华老字号品牌的发展,上海市政府近年来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如深化老字号“一品一策一方案”,支持发布“国潮新品”。支持老字号在重点商圈集聚发展,实施国际化战略等,同时加强老字号商标配套专项保护、注册登记保护、异地协调保护、跨部门保护。

上海咖啡与茶的故事,是上海品牌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上海城市性格的一个呈现。咖啡与茶,其实浓缩着上海的生活方式。学者陈圣来认为,文化有很多解释,某种程度上就是生活方式。像其他城市一样,上海自有其多年形成的文化特质和生活方式,但各地之间也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