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豫信牌信阳毛尖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后浪”赋能传统名茶——河南信阳茶产业创新发展调查

“202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显示,信阳毛尖以75.72亿元位列品牌价值十强榜单第三位,连续13年位居全国前三。作为传统名茶,如何保持优势,在产业竞争中历久弥香?河南信阳的新茶人们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产业发展“后浪”不断涌现,茶产业呈现蓬勃活力。


信阳茶山晨韵。吴敏 摄

信阳毛尖智能化生产线。马依钒 摄

座座茶山、片片茶园,茶农忙一季,闲三季,除了采茶做茶卖茶,别无其他。这是多年来茶产业的固定图景,在拥有2300多年种茶史的河南信阳也不例外。作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的主产地,茶产业发展历久弥新,一批新茶人正在赋予传统茶产业新的“内涵”,让这个老产业增添了不少新味道。

“后浪”涌现

年届七旬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信阳毛尖制茶大师周祖宏最近琢磨透了一件事:25岁的外孙女肖珺景必定能扛稳自家的茶旗。

在信阳毛尖主产区河南信阳市浉河区,出生于茶人世家的肖珺景自幼就围着茶篓茶筐转,对信阳毛尖有着深厚感情。2019年从郑州大学毕业后,肖珺景从都市返回茶山,用心学做一名茶人。还是那片山,也做那杯茶,可肖珺景的思路和办法与祖辈、父辈迥然不同。

“上山上打茶不容易呀,没有那文化掏苦力呀……”茶山的清晨有薄雾,有鸟鸣,一曲茶歌伴着笑声从山间茶垄飘出。这段画面被肖珺景拍下剪辑后,放到了自己的微信视频号中。视频后半段,她配了字幕:“从茶山到茶杯,是多么不容易。据统计,一杯信阳毛尖需要采摘336次,一斤信阳毛尖需要采摘56000次……”

用短视频记录茶山美景与茶农生活,为家乡的信阳毛尖着上文化色彩——回乡3年来,肖珺景创办了自有信阳毛尖品牌“珺景与茶”,把信阳毛尖的茶文化、茶历史等与视频采制、网络直播有机结合起来,所拍摄的视频作品吸引了很多年轻网友关注,带动互联网销售运营得有声有色。

“不拿茶把拿手机,这种做法能长远?”起初,对于外孙女的“走红”,周祖宏有点心存怀疑。可如今,眼看外孙女每天捣鼓的新鲜玩意释放出强大能量,让网络销售平台的茶叶销量直线上升——他心服口服,一有闲暇便拿着智能手机“拜师学艺”。

随着互联网、移动端不断融入生活,一批年轻人正带着新想法、新品牌、新目标、新“农具”成为新茶人,如同“后浪”潮涌,激荡着信阳茶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作为新一代茶人,我要用自身追求与智慧让高山上的老茶树重焕生机,让信阳毛尖的茶香越飘越远。”在信阳鸡公山管理区与罗山县交界的当谷山区域,29岁的退伍军人闵顺强在此流转了300亩老品种茶山,创办了老村部茶厂,如今已是第5年。与肖珺景不同,退伍返乡前,闵顺强与茶几乎没有关系,但他扎在当谷山,手工制茶,一心做茶,潜心向茶。其制作的寨灵品牌信阳毛尖芽叶完整、汤色透亮、叶底金黄,认可度与关注度日益攀升。以茶人当自强自勉为寓意,当地业内人士给闵顺强贴上了“茶人强”的标签。

在守正创新中,在文化与市场之间,活跃的新茶人势如破竹。

“数字”制茶

从“凭经验制茶”到“看数字制茶”,科技赋能让信阳毛尖摆脱了过去质与量互有掣肘的局限,科技创新正为信阳毛尖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不久前,信阳文新茶叶公司信阳毛尖智能化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茶叶智能化生产线,其投用对于整个信阳毛尖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使信阳毛尖更绿、更香、更亮、更浓、更具特色、更有个性。”该公司董事长刘文新向记者介绍,为进一步提升信阳毛尖品质和标准化生产,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牵头,双方经过近两年潜心研究、艰苦探索、反复试验,共同研发制造出这套独具信阳毛尖特色的智能化生产线。

“生产线通过数字化控制系统,对茶叶生产装备实施精准控制,标准化生产,将推动信阳毛尖、信阳红茶生产方式升级,由以人工为主的生产方式向工业化、智能化生产方式转变,引领信阳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院长、国家一级评茶师郭桂义告诉记者。

如今,创新成为新茶人异军突起、抢占高地的要诀。以张军伟领衔的信阳新锐茶企浉河区遇鉴茶叶公司为例,创业几年来,他们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脑温控炒锅设备,开发了“手工茶自动控温及模仿炭火波长的烘焙系统”“自动增氧红茶发酵系统”,还制定出《调味茶》《代用茶》等企业标准,成为新式茶饮企业标准制定者。

“做食品是有标准的,没有标准就无法上市销售。为此,我们投入资金技术去开发标准,破解发展难题。”张军伟告诉记者,成功制定标准后,他以浉河区优质茶叶资源为载体,自主研发出一系列新式茶饮,改变了传统单一口味,可满足多层次群体的消费需求;并充分提高茶叶利用率,实现茶叶全年生产,以技术创新引领了行业进步;还与海尔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利用海尔工业物联网技术平台,将优质茶叶销往全球。

政府大力引导,企业有力带动,产业强力发展。记者从信阳市林茶局了解到,信阳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茶叶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24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9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茶产业从业人员达120万人。在科技创新的大力赋能下,信阳正努力探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茶旅融合

新茶人在不断涌现,千年不变的茶山也迎来了新客人。茶山摇身变为旅游胜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阳绿色发展的新样板。茶旅融合正在给信阳茶产业带来别样魅力。

商城高山茶今年全面上市时,在信阳市商城县汪岗镇韩冲村万亩生态茶园,茶垄漫山绕,风过带茶香。采茶工穿梭其间采摘鲜叶,游客举着手机记录美好……“这里真美,随手发个抖音,就能引起围观。”网友“多彩云”倚着茶树,一边拍视频,一边赞叹。

以得天独厚的山水林茶湖资源为基,趁“商城高山茶”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之势,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商城县坚持“茶文化与茶旅游并重”原则,统筹种植、加工和生态茶园观光旅游一体化发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商城县大别山红色传承茶旅三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已成功申报,将精心选点建设茶文化旅游小镇,新建茶产品展厅,充分挖掘茶文化;还将开展茶品鉴、体验游,在旅游公路、景区树立商城高山茶标识牌,建设文化石,使之成为游客打卡地,以茶推动旅游,以旅游带动茶产业发展。

从信阳市区出发,沿着南湾湖绕行,无论从环湖路哪端出发,总能到达浉河区浉河港镇。沿途茶山翠绿、溪水有声、石桥静立、屋舍如画,是现实版的“小桥流水人家”。

作为信阳毛尖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浉河区茶园面积达60万亩,茶叶产量4.9万吨,涉茶综合产值95亿元。随着信阳茶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浉河区完善茶产业链条,相继建设了文新、豫信、嘉木饮等“十大茶坊”项目,打造百里茶廊休闲体验游线路。以“毛尖源地、山水浉河”百里茶廊红色文化体验游、环南湾湖茶乡一日游为特色的茶旅融合新体验,正成为信阳旅游的新名片。

“你看,大路小道都平坦,房前屋后花儿艳,再配上近旁远处的茶树,游客来了都说我们这里真好看。”浉河港镇何家寨村村民汤顺强告诉记者:“自从搞起旅游后,镇上村里变化大,孩子在门前闹,老人坐在树下笑,生活越来越美好,游客走到哪都拍照。”

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何家寨房车露营基地,开业前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这是一个以旅游观光、休闲体验、商务度假、山体户外运动、亲子活动等多元化服务项目为特色的小型山地型旅游综合体。站在被誉为“网红打卡地”的信阳之窗前,既可近眺四望山,又可揽胜南湾湖,是绝佳的赏景地。一年多来,各地游客的热切期待与持续关注让这里虽是在建,却已走红网络。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后浪”赋能传统名茶——河南信阳茶产业创新发展调查

“202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显示,信阳毛尖以75.72亿元位列品牌价值十强榜单第三位,连续13年位居全国前三。作为传统名茶,如何保持优势,在产业竞争中历久弥香?河南信阳的新茶人们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产业发展“后浪”不断涌现,茶产业呈现蓬勃活力。

座座茶山、片片茶园,茶农忙一季,闲三季,除了采茶做茶卖茶,别无其他。这是多年来茶产业的固定图景,在拥有2300多年种茶史的河南信阳也不例外。作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的主产地,茶产业发展历久弥新,一批新茶人正在赋予传统茶产业新的“内涵”,让这个老产业增添了不少新味道。

“后浪”涌现

年届七旬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信阳毛尖制茶大师周祖宏最近琢磨透了一件事:25岁的外孙女肖珺景必定能扛稳自家的茶旗。

在信阳毛尖主产区河南信阳市浉河区,出生于茶人世家的肖珺景自幼就围着茶篓茶筐转,对信阳毛尖有着深厚感情。2019年从郑州大学毕业后,肖珺景从都市返回茶山,用心学做一名茶人。还是那片山,也做那杯茶,可肖珺景的思路和办法与祖辈、父辈迥然不同。

“上山上打茶不容易呀,没有那文化掏苦力呀……”茶山的清晨有薄雾,有鸟鸣,一曲茶歌伴着笑声从山间茶垄飘出。这段画面被肖珺景拍下剪辑后,放到了自己的微信视频号中。视频后半段,她配了字幕:“从茶山到茶杯,是多么不容易。据统计,一杯信阳毛尖需要采摘336次,一斤信阳毛尖需要采摘56000次……”

用短视频记录茶山美景与茶农生活,为家乡的信阳毛尖着上文化色彩——回乡3年来,肖珺景创办了自有信阳毛尖品牌“珺景与茶”,把信阳毛尖的茶文化、茶历史等与视频采制、网络直播有机结合起来,所拍摄的视频作品吸引了很多年轻网友关注,带动互联网销售运营得有声有色。

“不拿茶把拿手机,这种做法能长远?”起初,对于外孙女的“走红”,周祖宏有点心存怀疑。可如今,眼看外孙女每天捣鼓的新鲜玩意释放出强大能量,让网络销售平台的茶叶销量直线上升——他心服口服,一有闲暇便拿着智能手机“拜师学艺”。

随着互联网、移动端不断融入生活,一批年轻人正带着新想法、新品牌、新目标、新“农具”成为新茶人,如同“后浪”潮涌,激荡着信阳茶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作为新一代茶人,我要用自身追求与智慧让高山上的老茶树重焕生机,让信阳毛尖的茶香越飘越远。”在信阳鸡公山管理区与罗山县交界的当谷山区域,29岁的退伍军人闵顺强在此流转了300亩老品种茶山,创办了老村部茶厂,如今已是第5年。与肖珺景不同,退伍返乡前,闵顺强与茶几乎没有关系,但他扎在当谷山,手工制茶,一心做茶,潜心向茶。其制作的寨灵品牌信阳毛尖芽叶完整、汤色透亮、叶底金黄,认可度与关注度日益攀升。以茶人当自强自勉为寓意,当地业内人士给闵顺强贴上了“茶人强”的标签。

在守正创新中,在文化与市场之间,活跃的新茶人势如破竹。

“数字”制茶

从“凭经验制茶”到“看数字制茶”,科技赋能让信阳毛尖摆脱了过去质与量互有掣肘的局限,科技创新正为信阳毛尖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不久前,信阳文新茶叶公司信阳毛尖智能化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茶叶智能化生产线,其投用对于整个信阳毛尖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使信阳毛尖更绿、更香、更亮、更浓、更具特色、更有个性。”该公司董事长刘文新向记者介绍,为进一步提升信阳毛尖品质和标准化生产,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牵头,双方经过近两年潜心研究、艰苦探索、反复试验,共同研发制造出这套独具信阳毛尖特色的智能化生产线。

“生产线通过数字化控制系统,对茶叶生产装备实施精准控制,标准化生产,将推动信阳毛尖、信阳红茶生产方式升级,由以人工为主的生产方式向工业化、智能化生产方式转变,引领信阳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院长、国家一级评茶师郭桂义告诉记者。

如今,创新成为新茶人异军突起、抢占高地的要诀。以张军伟领衔的信阳新锐茶企浉河区遇鉴茶叶公司为例,创业几年来,他们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脑温控炒锅设备,开发了“手工茶自动控温及模仿炭火波长的烘焙系统”“自动增氧红茶发酵系统”,还制定出《调味茶》《代用茶》等企业标准,成为新式茶饮企业标准制定者。

“做食品是有标准的,没有标准就无法上市销售。为此,我们投入资金技术去开发标准,破解发展难题。”张军伟告诉记者,成功制定标准后,他以浉河区优质茶叶资源为载体,自主研发出一系列新式茶饮,改变了传统单一口味,可满足多层次群体的消费需求;并充分提高茶叶利用率,实现茶叶全年生产,以技术创新引领了行业进步;还与海尔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利用海尔工业物联网技术平台,将优质茶叶销往全球。

政府大力引导,企业有力带动,产业强力发展。记者从信阳市林茶局了解到,信阳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茶叶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24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9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茶产业从业人员达120万人。在科技创新的大力赋能下,信阳正努力探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茶旅融合

新茶人在不断涌现,千年不变的茶山也迎来了新客人。茶山摇身变为旅游胜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阳绿色发展的新样板。茶旅融合正在给信阳茶产业带来别样魅力。

商城高山茶今年全面上市时,在信阳市商城县汪岗镇韩冲村万亩生态茶园,茶垄漫山绕,风过带茶香。采茶工穿梭其间采摘鲜叶,游客举着手机记录美好……“这里真美,随手发个抖音,就能引起围观。”网友“多彩云”倚着茶树,一边拍视频,一边赞叹。

以得天独厚的山水林茶湖资源为基,趁“商城高山茶”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之势,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商城县坚持“茶文化与茶旅游并重”原则,统筹种植、加工和生态茶园观光旅游一体化发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商城县大别山红色传承茶旅三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已成功申报,将精心选点建设茶文化旅游小镇,新建茶产品展厅,充分挖掘茶文化;还将开展茶品鉴、体验游,在旅游公路、景区树立商城高山茶标识牌,建设文化石,使之成为游客打卡地,以茶推动旅游,以旅游带动茶产业发展。

从信阳市区出发,沿着南湾湖绕行,无论从环湖路哪端出发,总能到达浉河区浉河港镇。沿途茶山翠绿、溪水有声、石桥静立、屋舍如画,是现实版的“小桥流水人家”。

作为信阳毛尖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浉河区茶园面积达60万亩,茶叶产量4.9万吨,涉茶综合产值95亿元。随着信阳茶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浉河区完善茶产业链条,相继建设了文新、豫信、嘉木饮等“十大茶坊”项目,打造百里茶廊休闲体验游线路。以“毛尖源地、山水浉河”百里茶廊红色文化体验游、环南湾湖茶乡一日游为特色的茶旅融合新体验,正成为信阳旅游的新名片。

“你看,大路小道都平坦,房前屋后花儿艳,再配上近旁远处的茶树,游客来了都说我们这里真好看。”浉河港镇何家寨村村民汤顺强告诉记者:“自从搞起旅游后,镇上村里变化大,孩子在门前闹,老人坐在树下笑,生活越来越美好,游客走到哪都拍照。”

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何家寨房车露营基地,开业前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这是一个以旅游观光、休闲体验、商务度假、山体户外运动、亲子活动等多元化服务项目为特色的小型山地型旅游综合体。站在被誉为“网红打卡地”的信阳之窗前,既可近眺四望山,又可揽胜南湾湖,是绝佳的赏景地。一年多来,各地游客的热切期待与持续关注让这里虽是在建,却已走红网络。

来源:中国经济网、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信阳秋茶如何“破圈”

金秋时节,信阳市浉河区满山的茶叶在阳光照耀下依然青翠,茶农正忙着采茶。郝光 摄

  核心提示

  茶产业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是三产融合发展的“金钥匙”,更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信阳毛尖作为河南茶的杰出代表,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如何加强秋茶开发,延长信阳毛尖的产业链,实现产业规模和产值的突破。本报记者通过深入采访,探讨信阳秋茶的“破圈”之路,以期为我省茶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金秋时节,地处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的信阳风景如画,连片茶山青翠欲滴,仿佛把时光定格在了春天里。

  相较于四月采春茶的“喧嚣”,秋季的茶山略显安静,依稀可见几个采茶人的身影。

  缘何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秋茶品质如何?秋茶的“破圈”之路在何方?记者走进信阳一探究竟。

  现象:秋茶价低量少

  “一天也就采两三斤青叶。”在浉河区浉河港镇黄庙村,茶农陈亮山在自家茶山上采茶,谈起采秋茶,他坦言,“信阳毛尖采摘主要在春季,秋茶价格低,所以一般都不雇人,自己多少采点。”

  沿着环南湾湖公路,记者行驶了大约10公里,结果发现,正如陈亮山所言,采秋茶的茶农人数一只手就可以数得过来。

  浉河港镇龙潭村有茶园2.5万余亩,占全镇茶园面积的12.5%。龙潭村村委会负责人直摇头:“费工费时又卖不上好价钱,大量秋茶被白白浪费,非常可惜。”

  “秋茶青叶每斤收购价40多元,与春茶青叶动辄每斤100多元相比,价格差距较大。”陈亮山告诉记者,“市场冷、价格低,茶农采秋茶的积极性不高。”

  在浉河港镇龙潭村豫龙春茶叶专业合作社内,负责人曾祥永总是泡几杯不同等级的信阳茶放在茶桌上,供往来客商挑选。10月4日,曾祥永的茶桌上冲泡的是两杯秋茶,茶叶条形较长。

  “夏秋季节,温度高,茶叶生长快,所以秋茶以叶茶为主。”曾祥永说,“像我们这样走批发价,一斤秋茶也就卖300多元。如果茶农自产自销价格会更低,所以收青叶炒秋茶的公司并不多。”

  缘由:传统思维影响

  秋茶市场遇冷,是因为品质不高吗?

  秋茶并非茶中下品,且不说饮白露茶的时尚,历史上爱秋茶的记载也不少。唐朝诗人许浑就有诗句“秋茶垂露细,寒菊带霜甘”。

  秋茶品质不差,为何市场认可度不高?

  信阳市茶文化协会总顾问宋效忠认为,主要受市场影响,人们对春茶的推崇,客观上弱化了对秋茶的关注和认知。

  在宋效忠看来,信阳毛尖并不是芽头越小口感越好,反而是“一芽一叶”具有更丰富的营养价值。

  在第31届信阳茶文化节上,信阳市主要领导提出“一芽一叶”总关情,倡导回归信阳毛尖茶传统,得到茶人、茶农、茶企的积极响应。

  在今年信阳毛尖茶开采式上,信阳市茶产业协会会长刘文新发出倡议:传承好信阳毛尖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二叶”茶生产,逐步扭转市场盲目追求“芽小”“采早”和“小浑淡”的误区,引导市场消费。

  其实,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信阳当地一些老茶客习惯喝秋茶,喝得比较多的是叶茶,当地俗称“口粮茶”,外形虽没有特级毛尖好看,但口感并不差,价格更亲民。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让信阳茶这片神奇的“金叶子”迸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必答题。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文慧表示,信阳毛尖作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连续14年位列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三名,品牌价值达到79.84亿元。“对于信阳毛尖来说,只采一季春茶委实可惜,虽然春茶品质好,但是产量少,价格相对比较高。加大秋茶的采摘和生产,一定程度上能延长信阳茶叶的产业链,也能助农增收、增加就业岗位。”李文慧说。

  那么,采秋茶影响春茶产量吗?信阳毛尖绿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祖宏认为:“秋茶只要不过度采,不但不影响春茶产量,反而能成为信阳毛尖一个大的补充。”

  破题:敢想敢试敢为

  中秋国庆假期,周肖同茗茶坊迎来不少游客购茶,主人肖兴亮忙得团团转,“今年红茶卖得明显快了,我们要逐步加大红茶比重”。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秘书长、信阳市浉河区茶叶协会会长张广成表示,浉河区是“信阳毛尖”和“信阳红”的主产区,信阳红茶品质不输于一些知名红茶,近几年政府也进行了大量推介工作,红茶产量、销量逐年提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信阳毛尖产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红茶、白茶、青茶等“小荷才露尖尖角”,茶产业链条延伸不够,高附加值产品少,秋茶资源综合开发与深度利用不足。

  可喜的是,一批茶人的不懈探索正成为信阳秋茶“破圈”之路上的点点星光。

  在黄庙生态茶厂,一摞摞筛子上摆满了青叶,这个阶段叫“陈化”。信阳白茶创始人周开启做白茶已有11个年头,“信阳白茶在福鼎白茶基础上做了改良和创新,在福建市场非常受欢迎。”周开启说,自己种的“华茶一号”非常适合做白茶,除了每年春季做少量毛尖外,其余都做了白茶。

  在浉河区董家河镇陈湾村一处相对封闭的山谷,有300多亩茶园,这里是张超的“试验田”。他研制的“牡丹王”一斤卖到近4000元,供不应求。如今,他又开始试制岩茶。

  除了用秋茶做红茶、白茶外,信阳小林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杰芳早在6年前已开始生产青茶,并在2017年全省名优茶评比中,被认定为省级新产品。他认为,之所以跳不出“只采春茶”的怪圈,归根结底还是思想不解放,不敢闯、不敢试。

  目前我国有21个产茶省(区、市),其中17个产区已走出多元化路径,比如福建省,目前就有乌龙茶、红茶、白茶等5个种类,茶叶的多样性为福建茶叶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信阳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邱常认为,如今消费群体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随着年轻群体喜好变化、电商物流等多种因素叠加,信阳茶必须跳出传统思维,跨界融合。

  前不久,浉河区福隆茶厂和福州市帮利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牵手,签下1000吨夏秋茶合作协议,“下一步我们将招引国内一流茶饮企业,开发新式茶饮,开发‘潮牌’‘潮品’,吸引年轻群体,扩大消费市场。”张广成信心满满。

  在跨界融合上,信阳近几年也有探索。该市倡导茶旅融合,开发“茶旅+民宿”“茶旅+研学”等茶旅融合新业态,积极打造百家茶庄园,让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记者采访大量茶人,发现大家有一个共同认知:在持续提升毛尖品质、稳住基本盘的基础上,做大“秋茶多品类”这个增量,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信阳茶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

  李文慧认为,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这篇大文章,让信阳秋茶形成市场影响力是关键,一方面,加强茶科技成果转化,科学养护茶树,提高制作工艺,提升茶叶品质;另一方面,强化品牌意识,不断优化营销,引导市场认知,把信阳秋茶知名度打出去。(记者 胡巨成 刁良梓 本报通讯员 马童)

来源:河南日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