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销云雾

找到约11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黄山云雾茶溯源

前言:黄山云雾茶诞生于明代中、晚期,属于烘青类绿茶,因产在“烟云荡漾,雾露滋培”的黄山而得名,[1]是历史遗存下来的一种地方名茶。黄山云雾茶在加工制作技术成熟后,伴随着历代茶僧的传习,以民俗、节庆为交流,以祭祀、待客等茶俗渗入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时又以茶品出众获得了文人墨客的赞赏,以致“精于炒和焙,不损本来真”的黄山云雾茶技艺传至民间后,一直是代代相袭,流传不息。

本文将对黄山云雾茶的诞生、兴盛以及发展的历程进行溯源,以期能够寻求云雾茶的历史真相,分析云雾茶的生长环境,探索云雾茶的经营业态,描述云雾茶的文化魅力以及理清云雾茶与毛峰茶的关系。

(一)

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号称“黄山四绝”。然在松、泉、石、云之外还有一绝,这就是有着“清香冷韵”美誉的黄山云雾茶。据《中国名茶志》引用《徽州府志》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又载:“明朝名茶……黄山云雾,产于徽州黄山。”[2]在历经宋、元时期,至明代“罢废团茶”推崇散茶的历史背景下,黄山茶逐渐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有关“黄山茶”的记载也时有出现。[3]如明代徽州人程信在《游黄山》文中,就叙述了他汲泉烹茶的感受:“黟山深处旧祥符,天下云林让一区。千涧涌青围佛寺,诸峰环翠拱天都。烹茶时汲香泉水,燃烛频吹炼药垆。为问老僧年几许,仙人相见可曾无。”[4]弘治十五年(1502年),《徽州府志》记载:“近岁茶名细有雀舌、莲心、金芽,次者为芽下白、为走林、为罗公,又其次者为开园、为软枝、为大方,名号殊而一。”[5]这种茶叶分级法,与后来出现的黄山茶相当接近。从茶叶之命名来说,由“雀舌”、“莲心”可以感知茶的形状。由“金芽”、“芽下白”可以想象茶的色泽,这些描述与明代中、晚期问世的“形如雀舌,锋毫显露,色显嫩绿”的云雾及毛峰茶,都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可见在明代中叶,黄山茶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徽州文人吴日宣在游览黄山后,将所见所闻作了文字记载:“仙灯洞,洞高五十余仞,前广丈余,中半倍之,后视中复广者尺,深五十余步。一壁下隔为二洞,各广四步,有奇水从石渗出,右洞二池,一泓澄澄,足供酌盥,僧架木为室,块处其间。洞口古茗数柯,前僧所树,今僧抚有之。”这一段文字应该是最早见载于古籍的黄山茶。[6]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明代学者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到:“……郭次甫亟称黄山,黄山亦在歙中,然去松罗远甚。”许次纾说黄山茶与钱塘龙井可以相提并论,因其冲泡后,清澈微黄,雾气结顶,犹若兰惠,清香四溢;尤其是茶凉之后,香味犹存,故有“冷香”之雅名。[7]由此可见,黄山茶在明代时期就已经享有一定的声名了。

在《徽州茶经》等文献中,有许多黄山茶的民间故事,流传甚广的云雾茶故事就是一例。传说明天启(1621~1627)年间,黟县知县从黄山云谷寺和尚那里得到了云雾茶和黄山泉和后,与太平县的知县一起分享,谁料太平县的知县却是官迷心窍,偷偷地将云雾茶献给皇帝邀功请赏,从而引发出一连串引人深思的故事。又云:黄山云谷寺地域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8]据黄山旧志记载:仙灯洞,又名仙僧洞,在仙都峰下。从云谷寺去二道岭,约四里可至。洞周有竹林茶园,旧时由僧人所植。明崇祯八年(1635年),徽州歙县人许楚在《黄山游记》中,记载黄山莲花庵“庵地平旷约二亩许,四楹三室,左右映带,篱茨甚幽丽。就石缝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齗腭不去,所谓黄山云雾茶是也。”[9]“黄山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清香冷韵,远胜匡庐。”[10]至此,黄山云雾茶问世!新编《黄山志》也有关于黄山茶的记载:“莲花庵在桃花峰下桃花洞,明人鲍正元建于汤院旧址,僧印我住持。庵前五峰耸翠,众壑争流,苍松修竹,环境幽雅。黄山多石少土,唯此庵有土地二亩。”[11]古人和今人关于黄山茶的记载虽然相距数百年,但却共同印证了“有(茶)地二亩”,这无疑是铁定的结论。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二亩茶地,远古的黄山茶才有了它生存的基地。

(二)

黄山云雾茶的诞生与明代茶叶制作方法的变革有关,也与徽州松萝茶的炒制技术有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唯令采芽茶以进。[12]皇权的干预,使得散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而以“松萝法”为代表的松萝茶则是大行其道,尤其是代表炒青工艺的“松萝法”传至安徽各地以及赣、鄂、闽、浙诸省茶区时,它在普及和推广炒青工艺的同时,还推动了六大茶类的兴起,亦为中国茶叶的兴盛提供了技术支撑。所以,当时的茶叶加工制作工艺皆以“炒青法”为主,而先进的炒青技法则冠之“松萝”名称且作为技术规范。“松萝法”炒青技艺的方法是:鲜叶先杀青抖炒,散去水气,杀青后摊放以使之散失热水蒸汽,这是“扇”的转变;然后通过揉捻,让香味在冲泡时容易散发;再进行揉捻,继而用炭火炒干或烘干。如是,炒干者为炒青(茶),烘干者为烘青(茶),先炒后烘或先烘后炒的则为半烘炒(茶),而且是种类很多,品类亦很多……也正是在“松萝法”技艺的引导及促进下,黄山茶叶品类得以及日益增多且声名鹊起;黄山云雾茶就是一例。如是,松萝茶得天时地利而蜚声全国各地……因之“松萝法”的引导以及促进,云雾茶以及紫霞茶等茶品,也先后面面世![13]黄山云雾茶的问世,无疑是源自“松萝法”的炒青技艺;然在制作工艺上却是有着传统技艺的承袭,也有着因地制宜的改变,以致它亦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和意义!黄山云雾茶的制作方法为采摘、摊青、杀青、揉捻、子烘、过筛、老烘、拣剔等工序。它在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突破了“松萝法”制作工艺的约束;以“先炒后烘”代替了“边炒边烘”的技法,既“承袭”了“炒”的基础技术,又“变革”了“烘”的关键工艺;在传习、提高和发展的过程中,它还演变出“子烘”、“老烘”以及“复烘”的焙茶技艺;不仅提高了制茶效率,也提升了茶叶品质。与此同时,黄山云雾茶还以独特的制作工艺促进了黄山毛峰茶的诞生……

黄山云雾茶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它以“味醇、色秀、香馨、汤清”而获得市场认可和茶人的喜爱。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人闵麟嗣在《黄山志定本》中载有:“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14]又有《随见录》文中提及:“黄山绝顶,有云雾茶,别有风味,超出松萝之外。”[15] 据此推断,黄山云雾茶应是源自松萝茶的制作技艺。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人陆廷灿《续茶经》一书中,有称赞黄山云雾茶的记载“……黄山绝顶有云雾茶,别有风味,超出松萝之外。”[16]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徽州江人登山在《素壶便录》中记载说:“黄山有云雾茶,产高峰绝顶,烟云荡漾,雾露滋培,其柯(棵)有百年者,气息恬雅,芳香扑鼻,绝无俗称,当为茶品中第一。”[17]

(三)

黄山位于东经118°1'度,北纬30°1',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5平方公里,其中精粹风景区153平方公里。北纬30度线,被地理学家称为“神奇纬度”,也是茶叶生长的“黄金纬度”。黄山地区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质变化,造就了黄山生物种的多样性,以致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植物垂直分带明显,群落完整,森林覆盖率为56%,植被覆盖率达83%。优越的生态环境,为黄山茶叶的自然品质风格的形成创造了极其良好的条件。

黄山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四季分明,年均温15ºС上下;日照较短,云雾偏多,雨量充沛,常年雨量达1700毫米以上;以致有了“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大满山云”的气候条件。黄山终年云雾缭绕,茶树在云蒸霞蔚中生长缓慢,茶芽鲜嫩肥厚且持嫩性强。丰富的漫射光和紫外光,有助于茶叶内含物质的积累并增多。加之山花烂漫,花香遍野,使茶树芽叶受到芬芳的熏陶,从而促进了茶中氨基酸、叶绿素等氮素化合物和芳香物质的合成与积累。使得黄山茶叶生物碱、维生素C含量都高于一般茶叶;形成了黄山茶叶厚,毫多,醇甘耐泡,含单宁,芳香油类和维生素较多等特点。所以,黄山云雾茶不仅浓郁清香,而且可以帮助消化,杀菌解毒,具有防止肠胃感染,增加抗坏血病等功能。

黄山茶园主要分布在800~1000米之间的桃花峰、松谷庵、云谷寺、慈光寺、钓桥庵等处,景区外围分布在海拔400~600米的汤口、岗村、杨村、芳村、三岔等地。黄山茶园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透水性好,土壤类型主要为黄棕壤、黄红壤,黄壤等,土壤酸碱度的PH值为5-6,土壤中腐殖质丰富,有效磷含量也比较高,十分适宜茶树生长。丰富的有机质和磷钾肥,对茶树的自然生长和优良品质的形成极为有利。黄山茶树品种主要是黄山大叶种,树型高大,芽叶壮实,抗寒抗旱能力强,一芽三叶长7.3-9.3厘米,一芽三叶百芽重49.8-65.5克。氨基酸含量高达5.2-5.4%,是制作黄山茶的理想原料。自清以降,“云雾茶”在承袭“松萝法”炒青技艺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进和提高,终以“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的加工制作方法,成为了色、香、味、形俱佳的名茶并走向了市场。

晚清时期,“歙之巨业商盐而外,惟茶北达燕京,南极广粤,获利颇赊。”[18]这表明茶叶经营已成为歙县的重要行业,行贾四方。

徽州大儒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曾提到:“歙县茶大多供销本庄,唯昌溪、大洲源等诸河流附近之地,多制洋庄,故该县茶产,居本庄、洋庄两可之中,本庄滞销,则多制洋庄,洋庄价疲,则改制本庄,因时制宜。”[19]歙县辖治的黄山汤口、冈村、杨村、芳村四处所产为黄山本庄茶中的翘楚,合称黄山四大名家。其时,“歙县茶大多供销本庄,唯昌溪、大洲源等诸河流附近之地,多制洋庄,故该县茶产,居本庄、洋庄两可之中,本庄滞销,则多制洋庄,洋庄价疲,则改制本庄,因时制宜。“而山茶是分散生长在山林之间,茶地面积多零碎小块,不经人工培植,但有天然的树荫遮盖,又有甘冽的山泉供给,加上山间云雾缭绕,所产茶叶虽质薄而味则清香芬郁。”[20]民国时期,黄山云雾茶同其它华茶一样,处于销售的低谷,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并且扩大销路,黄山茶农和本土茶庄采取以云雾茶作为茶坯,用混合窨制的技术改制成云雾花茶,销往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东等地,而且是花色品种繁多。如黄山戴氏家族窨制的云雾珠兰花茶,一经上市场就受到天津“正兴德”茶庄的好评并包销全部茶品![21]另外,北平“庆林春”茶庄也与戴氏家族联手推出以“黄山云雾”、“天都云雾”为牌号的云雾茶;戴氏家族还以“春”字为茶庄牌号,制作并销售云雾珠兰茶。[22]与此同时,黄山地区除云雾茶以外,还出现了新的花色品种,甚至派生出许多奇异的别称,如天都峰云雾顶谷,黄山天都云雾等等。又据民国时期的资料记载:“黄山天都之云雾茶、汤口之毛峰、莲芯、雀石、龙芽、仙品、松萝、毛尖、香片、石耳峰贡茶、仙峰大方茶等,俱为佳品,且黄山为皖省之名山,其所出茶质之精良,亦较他处为。现此珠兰茶,每年之销数,约在百余万左右。”[23]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七月号《国际贸易导报》(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一文介绍:“黄山松萝、天都云雾、汤口毛峰号称仙品,盖黄山高,出云雾,所以产之茶,雨雾润渥,香味芬芳,故为珍品。”[24]

(四)

清代以降,以品质见长黄山云雾茶开始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中,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代文学家袁枚游历徽州,他登上黄山和齐云山,作诗三十多首。如《一路望天都、莲花二峰半为云掩,到院少顷始露全峰》:“山如新妇羞相见,故使云为半面妆。坐待片时才却扇,天公教我捉迷藏。”袁枚还在《坐光明顶上老僧送茶至》诗中写道:“方学渴猊思饮海,忽见老僧来送茗。和云带露一吸干,满腹金茎仙露冷。”[25]袁枚也许是因攀登之累,口渴异常,连茶带水一起饮下,因而来不及细细品尝,只觉得清香可口如饮仙露一般,霎时神清气爽。

19世纪末,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俞樾进黄山游览。他发现桃花峰、松谷庵一地的野生云雾茶最好,而这些地带都是花丛密集处,所以关于黄山茶要生长在万花丛中的说法一直很流行。俞樾的《孙莲叔赠云雾茶赋榭》茶诗,描绘的主题就是黄山云雾茶,读来更是使人一咏三叹,回肠荡气。[26]俞樾《孙莲叔赠云雾茶赋谢》诗,是答谢他在徽州认识并结为异姓兄弟的孙殿龄(字廉叔,一作莲叔),俞樾感谢孙莲叔赠予珍贵的云雾茶而赋诗回赠,同时对自己喜好的云雾茶进行了生动的叙述。黄山是传说中神仙浮丘的旧游之处,在这“非云非雾”的世界里,在这“人间烟火”罕至的环境里,生长着一种云雾茶。俞樾沿着“天梯石栈”,攀上“非云非雾常朦胧”的黄山悬崖峭壁,“茶丁欲采不得路,导以鹤子从猿公。”“茶丁”的脚下是没有路的,他们的向导是“鹤子”或“猿公”行走的山径。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众多的采茶诗中,采茶人大多是女性,而俞樾诗记载的却是“茶丁”,也就是说在黄山,采茶人绝大多数是“茶丁”。因为在黄山,一般是少有女性能够有攀登涯壁的勇气和体力,只有男人能够攀登上那陡峭的石壁,所以是“缘穜缒索仅得上”。然即使是身体健壮的男人,即便是能够攀登陡上石壁,其结果往往也是“十人提篮九则空”。因为零星的茶树生长在山涯石缝中很难采摘,由此可见采茶之艰辛,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云雾茶产量之稀少。而“物以稀为贵”的黄山云雾茶价格,亦是十分昂贵。所以,俞樾写出了“何怪价与黄金同”的夸张,他竟然说黄山云雾茶价等同于黄金的价格,看着友人赠送的茶,心情特别舒畅。品着友人赠送的茶,感觉特别美好。此时此刻的俞樾可谓是:“灵草天然云雾茶,饮之甘美醇香;快哉两腋来清风,欲上蓬莱仙境!”作为文人、诗人,其想象力无比丰富,其情感亦真挚亲切。其《孙莲叔赠云雾茶赋榭》诗,既烘托了黄山云雾茶的珍贵,又折射出黄山云雾茶的美妙,更是称颂黄山云雾茶的一篇佳作!

民国十八年(1929年)出版的《黄山指南》记载:“云雾茶生黄山眉毛峰为最,桃花峰汤池旁次之,吊桥、丞相源与松谷庵、鞭蓉岭相仲伯。”《黄山指南》不仅记述了“云雾茶”的具体产地,而且对黄山茶的质量进行了分类。陈少峰还说:“黄山之茶常有云雾罩之,故名。……味极清香,一经水泡,云雾满布,如有食滞,饮之立见消除。惟眉毛峰崖悬径险草木繁密,鸷兽时出,云雾尤为常蔽,故人罕到。夏初发芽,断之有白绵如杜仲,仅数十株,味更香美不易得也。”《黄山指南》还记载了云雾茶“惟眉毛峰崖悬径险草木繁密,鸷兽时出,云雾尤为常蔽,故人罕到。夏初发芽,长三四寸,断之有白绵如杜仲,仅数十株,味更香美不易得也……”[27]这无疑印证了清代文人俞樾在《孙莲叔赠云雾茶赋谢》诗中“茶丁欲采不得路”,以致“十人提篮九则空”的描述。由此可见,关于云雾茶的产地、采摘、以及数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叙说,俞樾的诗句和陈少峰的文字都可以相互印证,同时也证明了云雾茶从清至民国的发展历程。从《黄山指南》中还可以得知,从远古时代走来的云雾茶,至民国时期亦有了一定的规模或名声。它既不是明代文人笔下那“二亩地”的面积,也不是清时茶人所记载的“月团三百片”的产量。总之,黄山云雾茶经过了一代代茶农的辛勤劳作,也经历了清至民国时期徽商在市场上的全力销售,更有着俞樾、陈少峰这些热心茶人的宣传和推广,终使云雾茶走出了深山,走向了市场!

小结:民国三十年(1941年),中国近代茶学专家傅宏镇在《茶名汇考》中说:云雾茶产于黄山高处,高峰壁立千仞,人自下仰望,常在云雾间,故名黄山云雾茶。《随见录》又云:“黄山绝顶,有云雾茶。别有风味,超出松罗之外。”[28]中国近代茶学专家陈椽在《安徽茶经》之九“蜚声全国的黄山毛峰”一文中称:《黄山志》载:“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龊,谓之黄山云雾茶……历史上著名的黄山云雾,就是现在特级黄山毛峰的前身。”对于云雾与毛峰的孰前孰后,陈椽给出了肯定的结论!陈椽还指出:“过去茶商相互争利,巧立名称,招引顾客。他们所立的名称有:黄山天都峰毛峰,黄山仙人峰毛峰,仙人峰珠兰毛峰,黄山老仙人明前寿眉,黄山天都峰云雾顶谷,玉屏峰珠兰旗枪,莲花峰珠兰白毫,黄山莲心,珠兰雀舌,黄山天都云雾等等。”[29]1988年3月,黄山书社出版的《黄山志》在[植物-特产](156页)“毛峰茶”条:称黄山“云雾茶是毛峰的前身。”《黄山志》主编刘秉升称:黄山云雾茶是黄山毛峰茶的前身之说,是根据当地人流传的习惯说法。其实,持此观点的尚有1991年出版的《中国茶经》一书。[30]

2008年,丁以寿教授编著的《黄山毛峰》一书出版,主要内容包括黄山毛峰茶的历史文化、产地生态、名人评说以及泡饮技艺等,可谓是内容详实、权威、系统而全面。丁以寿教授在《黄山毛峰(历史和发展)第一节》中明确指出:黄山毛峰茶“源于明清云雾茶”且“创制定名于晚清。”[31]至此,黄山云雾茶的历史轮廓基本清晰,它与毛峰茶的关系业已理清。与此同时,也为黄山云雾茶成功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了翔实的理论支撑,可谓是以茶文化赋能茶产业,为黄山云雾茶乃至茶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17]引自(清)江登云,《素壶便录》;嘉庆九年(1804年)培德堂刻本。

[2] 王镇恒、王广智《中国名茶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12月。

[3] [4] 蒋文倩,《梦寄茶情黄白间》:合肥《茶业通讯》2017年12月。

[5] 引自(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弘治十五年(1502年)刻本。

[6] [11]蒋万榜主编《黄山志》(2008版):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2月。

[7] 朱自振编《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

[8] 胡武林著《徽州茶经》: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11月。

[9] 引自(清)许楚著《青巖集、黄山游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刻本。

[10] 刘秉升,《黄山志》: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988年3月版。

[12] 引自(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标点本。

[13] 郑 毅著《徽茶始祖松萝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

[14] 引自(清)闵麟嗣《黄山志定本》;康熙十八年(1679 年) 刻本。

[15] [16]引自(清)陆廷灿《续茶经》(随见录);雍正年间(约1734年)。

[18] 引自许承尧《歙事闲谭》第 18册《歙风俗礼教考》

[19] 引自民国二十四年《安徽歙县茶叶调查》.《工商半月刊》,1935,7(12)。

[20] [23]引自姚晓燕《歙县茶史简述》:杭州《茶叶》,2018年第4期(44)。

[21] 郑 毅《历久弥香云雾茶》:福州《福建第一茶叶》 2019年 5月29日。

[22] 郑 毅《八十年前正兴德茶庄资料》;黄山《黄山日报》2019年1月22日。

[24] 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茶业》;上海《国际贸易导报》1934年6卷7期。

[25] (清)袁 枚《小仓山房诗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月。

[26] (清)俞 樾《茶香室杂钞》: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1995年2月。

[27] 引自陈少峰《黄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出版。

[28] 引自傅宏镇编撰《茶名汇考》;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月。

[29] 陈椽著《安徽茶经》[M].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年。

[30] 刘秉升主编《黄山志》[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988年3月版。

[31] 丁以寿著《黄山毛峰》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来源/《徽茶》2023年4月刊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看广西梧州六堡茶产业的跃迁——构建全产业链体系 “侨销茶”变“俏销茶”

2023年梧州六堡茶秋季开茶仪式上,8家茶企业和合作社现场签约,协议收购干毛茶2610吨,收购茶青2550吨,签约总金额3.6亿元。潘绍珊 摄

六堡茶,作为中国知名黑茶,因产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以其“红、浓、陈、醇”及独特的槟榔香味入选中国二十四名茶。清代中后期,六堡茶顺西江而下,过珠江远下南洋,演绎了“茶船古道”的传奇,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船古道”见证着中华大地与南洋各国的文明交流,梧州六堡茶因此享有“侨销茶”的美誉。

然而,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内地茶市的崛起,单一的“侨销”模式遭遇了瓶颈,同时还存在适制六堡茶的良种缺失、繁育技术落后、茶园建设水平较低等一系列问题。

如何破局?近年来,梧州市紧紧围绕自治区打造“千亿元茶产业”和构筑广西茶产业“半壁江山”的战略部署,构建全产业链现代六堡茶产业体系,从茶苗、茶园、茶企、茶师、茶市、茶城六大关键环节着手,助推六堡茶由“侨销茶”发展为“俏销茶”,六堡茶呈现产销两旺、量价齐升、高速发展良好势头:2022年六堡茶产量超3万吨,综合产值160多亿元,入库税收1.15亿元,比上年增长70.6%。2023年,茶园面积突破30万亩大关。

苍梧县六堡镇茶山叠翠。潘绍珊 摄

密码1 茶苗与茶园相辅

10月,六堡茶核心区苍梧县六堡镇,茶山如翠带缠绵,云雾之中,四周的空气似乎都沁满了茶的芬芳。这里的茶园建设如同一幅正在挥毫的画卷,其根本在于一株株嫩绿的茶苗。

茶园的未来,始于每一株茶苗。在苍梧县六堡镇四柳村沁怡六堡茶业专业合作社的茶园里,新繁育的茶苗正在快速成长。合作社负责人吴峻的脸上洋溢笑容:“这些茶苗就是我们茶园未来的希望。”沁怡合作社在2020年开始了六堡茶原种茶苗的培育工作,2023年在茶园内规划30亩育苗基地,预计出苗45万株。

“提升六堡茶的品质必须从源头做起,需要使用最先进的栽培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说,科技是推动梧州六堡茶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要持续推进六堡茶种植的绿色化和机械化。

从茶苗到茶园,每一步都承载着梧州市茶产业的期望。梧州市通过选育培育优良品种,创建标准化生态茶园,实现了茶叶生产的标准化和生态化,苗圃和茶园建设双双实现新突破:梧州市自2021年开展生态茶园建设大会战以来,新建成苗圃基地87个,面积4370亩,年出圃茶苗约5亿株,可满足年种植15万亩茶园的种苗供应;新增茶园面积18.8万亩(其中2023年新增10.35万亩),茶园总面积31.22万亩,建成规模以上茶园34个,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全市生态茶园面积50万亩以上。

密码2 茶企和茶师共舞

2023年梧州六堡茶秋季开茶仪上茶文化节目表演。潘绍珊 摄

产业发展离不开企业和人,如今在六堡茶故乡,一批批茶企与茶师们全力以赴,以工匠之心传承六堡茶精髓,共同书写茶文化的新篇章。

在六堡镇塘平村的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大家感受六堡茶文化的魅力。该茶厂创新“党支部+工作室+基地+农户+培训班”模式,既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又做强了企业,并带动群众增收。目前茶厂通过联合茶农和合作社,拥有茶园1.2万亩,茶厂年产值4000多万元,每年收购茶青超150万公斤,受益茶农共有180多户。

“通过编制‘梧州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并成功注册‘梧州六堡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茶船古道’商标,带动了三鹤、中茶、茂圣、天誉、苍松、芊河、濡菲、启源盛等一批优秀企业品牌快速升级发展。”梧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黎浩源介绍,近年来,梧州市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包括精细化产业发展规划、加速关键项目施工、强化招商政策和增强“梧州六堡茶”品牌的区域影响力等,确保与六堡茶相关的企业数量持续快速增长。

截至2023年9月底,全市共有获SC食品生产许可证茶企114家,涉茶产业市场主体5711家;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0家,其中,年产值超10亿元茶企1家,年产值超1亿元茶企7家,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约9.58亿元,同比增长约14.7%。

谭爱云是六堡茶制作技艺的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时常进入梧州学院对学生进行传统制茶工艺的培训,进一步培育了六堡茶人才。

为了提高六堡茶产品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梧州市政府更是加强了对新型职业制茶人才的培训,并聚力推进六堡茶科研人才小高地建设,至今已培养了超过1.2万名茶技人才。同时,为了打造高质量的茶产业人才队伍,梧州市还组建了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引进了多位来自知名高校的专家,形成一个包括博士、硕士和高级职称在内的专业团队。如今,梧州市柔性引进刘仲华院士等专家教授12名,拥有全市有六堡茶核心专家50人、自治区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0人、中国制茶大师3人,建立起一支拥有110多名高层次茶产业人才的队伍。

密码3 茶市和茶城相融

“红、浓、陈、醇”的梧州六堡茶。梁乾胜 摄

一个产业的崛起,离不开强大的市场支撑,以及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茶农参与等模式在全市范围的联动效应。

走进六堡茶原产地苍梧县六堡镇,房屋整齐、茶树成林、茶香四溢的景象映入眼帘,这里是梧州市茶文旅融合的示范点。“目前六堡茶特色小镇的中心街道正在进行街景升级,未来将有更多的茶文旅项目带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苍梧县六堡镇党委书记林柱雄说。

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与苍梧县六堡镇顺茶茶叶专业合作社联结种植六堡茶3000多亩,并与苍梧县旺甫镇竹之源农民合作社发展六堡茶包装产业,带动2500名当地农民从事竹箩、藤蒌、纸盒生产。

“国茶人物·制茶能手”、苍梧县六堡镇芦荻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易燕花带领六堡镇四柳村、塘平村等5个村30多户100多人从事六堡茶生产,年销售六堡茶20多吨。

来到梧州市鸳江丽港特色商业街,满目的六堡茶和茶文化产品,汇聚了160家茶叶销售商家,彰显了梧州茶产业的活跃态势。

像这样的茶叶交易平台,还有不少。2023年6月,梧州六堡茶数字化平台正式上线。它不仅建立了全球首个六堡茶智慧公共云仓,还为全区茶企提供了“从茶叶到茶杯”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至今,26家茶企已入驻平台。

而梧州六堡茶城,即将成为一站式六堡茶全产业链的代表,其设计包括茶园体验区、茶叶仓储中心和批发中心等多个功能区。2023年的梧州六堡茶文化节展区就设在这里,几乎每个展位都设置了六堡茶品鉴区,参展商都拿出自己的好茶供茶友品鉴。

梧州六堡茶凭实力“出圈”,梧州这座城市也因六堡茶而声名远播。梧州市制定了涵盖了生产、加工、仓储、运输贮存、包装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实现从茶苗到茶杯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全覆盖,确立了可溯源的六堡茶“身份证”。近年来,该市不仅成功开辟了全国30个省(区、市)六堡茶市场,还通过“茶船古道”“一带一路”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通过举办一系列海外展销活动,开拓了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地区市场。“六堡茶在海外也十分受消费者欢迎。”马来西亚六堡茶协会会长郭俊邦在展会上说,在各种活动的宣传推动下,如今在马来西亚卷起一股六堡茶旋风。

“六堡茶以内外销双向发力的特点,成为中国茶叶出海的关键‘支点茶’。”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庆认为,为推动六堡茶进一步发展,应加大创新力度,构建六堡茶文化产业体系,以促进茶产业与旅游、文化、健康等领域的协同发展。

随着六堡茶种植、收购、深加工、存储、销售等环节的全链条发展,六堡茶城和茶市也随之蓬勃发展。据统计,2023年梧州六堡茶的区域公用品牌价值44.03亿元,位列广西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首,跻身全国前20位品牌价值之列。截至目前,全市兴建茶叶专业合作社269个,开办涉茶商铺3700多家,六堡茶核心区内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所在县平均水平高39%。

延伸阅读

广西梧州:打造联农带农富农新样板

记者 潘登 梁乾胜

2020年以来,梧州实施六堡茶“八新双增”项目,有力推动一二三产高度融合发展。近年来,梧州市坚持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劳务报酬、土地流转收益、入股分红、技能提升等方式,打造联农带农富农的新样板。

建设生态茶园,夯实增收致富的基础。梧州市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大会战,茶园建设面积从过去的10万亩左右增加到超30万亩。该市在打好六堡茶原产地基础条件的过程中,引进一批知名龙头企业作为载体,加快生态茶园建设;同时通过专业合作社来组织农民种茶,建立“龙头企业+六堡茶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使农民在生态茶园建设中获得了较多的回报。

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增收致富的能力。梧州市高度重视茶农的技能培训,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了茶农的收入。目前,全市已经培育了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52人,建设了6个“非遗”传习实践平台,收购茶农的茶青,使茶青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

打造茶文旅融合新业态。梧州市通过龙头项目的带动,打造“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茶文旅融合新业态。通过这些努力,六堡茶核心区年均接待游客近100万人,带动以六堡茶为主题的旅游消费超20亿元,茶农人均收入1.1万多元。

记者手记

梁乾胜

党的二十大以来,梧州市委、市政府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下,紧紧围绕规划引领、品质塑造、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的思路,构建了全产业链现代六堡茶产业体系,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如今,梧州六堡茶品牌价值超44亿元,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居全国茶叶品牌发展前列。这一切的成就离不开科技,科技赋能是梧州六堡茶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广西六堡茶“八新双增”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梧州市大力推进新品种选育、新技术开发和新模式打造。科技不仅在茶园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加速了梧州六堡茶的市场化运营,使得六堡茶产业的市场化运营水平大幅提升,产值稳步增长。

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不断提升,这一成就不仅是对六堡茶品质的认可,更是科技支持下品牌化转型成功的体现。这个成功的故事说明了,科技赋能不仅是产业升级的推动力,也是品牌崛起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追求卓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茶山长出智慧云 临沧茶产业数字化交易平台上线

高山云雾出好茶,今年春茶季的临沧山头上,长出了一朵“智慧云”,以全流程追溯、智慧仓储、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赋能临沧好茶。4月12日,由临沧市临翔区委、区政府主办,临沧高新区管委会协办的“云享临茶春采昔归”——临沧茶产业数字化交易平台上线、茶香溢路·中国茶Mountain Walk互动文化活动现场,来自全国的200多名茶叶采购商共同解锁临沧“五个一叶”茶科技,并打卡“茶香溢路Mountain Walk”茶文化互动活动。


“本次活动以‘科技一叶、可溯一叶、产业一叶、璀璨一叶、致富一叶’五个维度展现临沧茶产业数字化交易平台的特色,创新开展线上+线下营销互动,传递临茶新科技、新变化和新IP的同时,以数字化产业升级辐射带动茶文旅新融合,合力探索临沧茶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临翔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刘明武介绍,现场5个“一芽一叶”的茶艺装置,生动展现临沧好茶一叶多面、五叶一体特有魅力的同时,融入临沧市级非遗邦东昔归团茶制作、云南省级非遗临翔区碗窑陶器制作、云南省级非遗临沧拉祜族服饰等互动体验。


“五个一叶”汇聚茶山智慧云

以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点亮临茶的“科技一叶”,以茶叶全流程追溯贯穿临茶流通的“可溯一叶”,以产、制、储、供、销覆盖形成全产业链闭环的“产业一叶”,以民族特色、非遗文化融合成五彩斑斓、精彩相连的“璀璨一叶”,以金色脉络通往各山各寨的“致富一叶”,临沧茶产业数字化交易平台将从五个维度服务临沧茶产业发展。

“从生长位置、茶树龄到采摘、加工、质检、物流的全程追溯保真,是不是真的好茶,扫一个码胜过千言万语。”来自广州的采购商陈鹏说,“真假难辨?码上说了算!”的溯源展示让他很有感触,他认为茶叶可追溯技术的发展普及,将很大程度挤压“故事茶”“高价茶”生存空间,有利于市场价值回归,形成良性生态。


2.1万买家入驻好茶出云南添新可能

据临沧茶产业数字化交易平台发起方——云南一叶茶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梅介绍,平台正式上线后首要工作就是服务好临沧2024春茶季的销售转化,目前平台采购意向主要集中在冰岛、昔归、小户赛、白莺山等产区,预计今年平台首单将在以上产区开单。经过前期筹备运营,截至2024年3月31日,平台全国采购商用户已达21333家,供应商用户数418家,预计今年底将完成40000家全国采购商注册,进一步拓展好茶出云南的可能性。

该平台由临沧工投茶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临翔区供销茶叶集团有限公司、云南一叶茶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临沧分公司合作共建。数读临茶,发展有据。平台以大数据中心为内核,分类集纳用户行为、交易、行情、仓储、生产加工信息数据的同时,配置临沧茶叶产业基础数据库,将临沧市一区七县的茶叶初制所、茶企、茶园产业信息归集到库内,力争覆盖临沧茶叶产业链中种植、生产、加工、物流运输和市场销售、消费者反馈全链条的信息数据。目前,平台已初步试点接入临翔区、双江县茶产业基础信息近5万条,下一步,平台将进一步扩充数据库信息,通过产业大数据实现产业数据化,从数据的趋势分析引领消费、指导生产,实现生产、加工、交易、集配等各环节数据一体化贯通,通过数据分析、数据决策、数据反馈,为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市场开拓提供科学依据,为临沧市茶产业数据运营提供试点场景。


临翔区供销茶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彭家英介绍,以打造良性茶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打通城市向农村延伸的诚信评价体系为己任的临翔供销茶叶,下一步,将全力把临沧茶产业数字化交易平台对接到临沧的茶山、茶农,做好服务。

茶香引客向山行,考考你都认识哪些名山头吸引力?对古树茶应遵循怎样的保护性采摘?12日同步启动的茶香溢路·中国茶MountainWalk互动文化活动,在活动主会场、玉龙湖公园、临茶云仓直播基地、南美乡拉祜族古村落分别设置了“名山头吸引力”“飞入茶山觅茶香”“春风拂绿茶签雅对”“好享临茶枝叶关情”“南美茶韵拉祜秘境”互动体验打卡点,与市民、采购商共同探索感受临沧茶文化,解锁茶文旅融合的新玩场。

来源:云南网 记者 胡晓蓉 通讯员 马丹 摄影,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