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与你席地做饮茶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各个民族的饮茶习俗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风民俗也多姿多采。而饮茶是华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的共同爱好,不论哪个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下面给大家带来56个民族、56种美女、56道茶,赏心悦目!

1、藏族

特色茶种: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在这里只要有人烟的地方,你都可以闻到飘来的酥油茶的香味。藏族人民最嗜爱酥油茶。而奶茶,是将牛奶或羊奶掺入用红茶或粗茶加热成的清茶而饮,它既有奶的甜味,又有茶的清香。

甜茶是将红茶、牛奶、白糖加在一起煮制而成的,在西藏茶史上,虽没有酥油茶那么久远,但也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饮料。

藏族美女

2、维吾尔族

特色茶种: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面条、茯砖茶。

茶是维吾尔族不可或缺的饮料,可以说是“不行一日无茶”。若至维吾尔族员家作客,通常由女主人用托盘向客人敬榜首碗茶。第二碗开端,则由男主人敬。斟茶时要慢慢倒入茶碗内,茶不能满碗。客人如不想再喝,可用手将碗口捂一下,便是向主人暗示:已喝好。

维吾尔族美女

3、蒙古族

特色茶种: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咸茶。

蒙古族人酷爱喝茶,重饮(茶)轻吃(食)往往到了“一日三次茶”、“一日一顿饭”的地步。清晨,主妇们会煮上供全家整天喝的咸奶茶。蒙古族人民喜欢喝热茶,早上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早茶后,将其余的咸奶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以便随需随取。

蒙古族美女

4、回族

特色茶种: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回族喝茶的一大特征是都喝盖碗茶,盖碗茶由茶碗、茶盖、茶托组成。有的茶盖上还绘有蓝色的斑纹或赤色的小花朵,有的还绘有绿色或黑色的阿拉伯文“清真”字样,精巧漂亮,便利经用。

回族美女

5、哈萨克族

特色茶种: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砖茶。

哈萨克族朋友习惯于一日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中老年还得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有客从远方来,主人就会迎客入帐,席地围坐。这时,好客的女主人会献上烤羊肉、馕、奶油、蜂蜜等,再端上一碗奶茶。就这样,一边谈事叙谊,一边喝茶进食,饶有风趣。

哈萨克族美女

6、壮族

特色茶种:咸油茶、打油茶、槟榔代茶。

壮族朋友喜喝咸油茶。主料茶叶,首选茶树上成长的健嫩新梢,采回后,经沸水烫一下,再沥干待用。配料有大豆、花生米、糯粑、米花之类,还配有炸鸡块、爆虾子、炒猪肝等。而与侗族人民杂居一起的苗、瑶、壮等民族,也喜爱喝打油茶。

壮族美女

7、彝族

特色茶种:烤罐茶、陈茶。

彝族朋友十分喜欢烤罐茶,该茶色泽、香味和浓度俱佳。先将茶叶放入陶制茶罐内在火上焙烤,直至茶叶烤得酥脆、略黄时,乘热将茶罐端离火源,灌人事先烤热的水少许,待罐内茶水泡沫稍息,再冲人热开水至罐满,又在火上煨煮片刻便可起罐,让茶叶沉淀一会儿,再倒出茶水即可饮用。

彝族美女

8、满族

特色茶种:红茶、盖碗茶。

满族美女

9、侗族

特色茶种:豆茶、青茶、打油茶。

侗族饮茶习俗一般包括:豆茶、打油茶等。“豆茶”象征为“吉祥如意”的“喜茶”;打油茶是侗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饮料。

侗族美女

10、黎族

特色茶种:五指山茶、芎茶、苦丁茶、五指山茶。

黎族各地区都有饮茶的习惯。五指山地区的黎族群众爱喝本地产的五指山茶,另外,野生苦丁茶也是五指山区的特产,它有散风寒,清头目,除烦渴的功效,还能降血脂、降血压,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沿海地区黎族则喜欢喝赤鸪茶。葫芦茶也是一些黎族地区人们常饮用的茶种,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赤鸪茶有降温作用,还能解酒,保睡眠。

黎族美女

11、白族

特色茶种:三道茶、烤茶、雷响茶。

居住在云南大理一带的白族兄弟,十分好客。他们敬客的“三道茶”是名闻遐迩的。所谓“三道茶”就是茶分三道,分别是苦茶、甜茶、回味茶。“一苦、二甜、三回味”蕴含着白族人民深厚的文化涵养和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与认识。

白族美女

12、傣族

特色茶种:竹筒香茶、煨茶、烧茶。

竹筒香茶是傣族人们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料。该茶喝起来,既有茶的醇厚高香,又有竹的浓郁清香,难怪傣族同胞,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爱喝!

傣族美女

13、瑶族

特色茶种:打油茶、滚郎茶。

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油茶的统一制作方法是以老叶红茶为主料,用油炒至微焦而香,放入食盐加水煮沸,多数加生姜同煮,味浓而涩,涩中带辣。

瑶族美女

14、朝鲜族

特色茶种:人参茶、三珍茶。

朝鲜族的“传统茶”不放茶叶,但可以放多种材料;不用开水冲泡,而是将原料长时间浸泡、发酵或熬制。通常加入蜂蜜或糖,成为一种强调天然和健康的甜饮。朝鲜族家庭最常喝的是大麦茶、人参茶、三珍茶。

朝鲜族美女

15、布依族

特色茶种:青茶、打油茶。

茶是布依族朋友生活中最为普遍和必不可少的饮品。他们相互往来,相互敬茶,品评茶味,说古论今,无拘无束,享受着天伦之乐。茶,成了他们之间联络、交往的纽带。

布依族

16、土家族

特色茶种:擂茶、油茶汤、打油茶。

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指从茶树采下的新鲜茶叶)、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和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而得名。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米仁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火。所以,说擂茶不只是茶,还是治病良药。

土家族美女

17、哈尼族

特色茶种: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

土锅茶是哈尼族一种古老而方便的饮茶方法:先用大锅将山泉水烧开,然后将茶叶放入锅中煮五分钟左右,即可舀出茶汤饮用。这种茶水,汤色绿黄,温度适中,清香润喉,令人回味无穷,是哈尼人待客的一种古老习俗。

哈尼族美女

18、苗族

特色茶种:米虫茶、青茶、油茶、茶粥。

苗族朋友将茶作为寄托或表达思想感情、哲理观念的载体,并世代相袭。苗族茶俗既是苗族同胞的生活方式,也是生活理念的体现。苗族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节庆娱乐等社会交往中,可谓处处离不开茶。

苗族美女

19、景颇族

特色茶种:竹筒茶、腌茶。

云南景颇族的腌茶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佐食。这种腌茶的制作较为繁杂,时间跨度也较大。每年春雨霏霏之季,将采摘的鲜嫩茶叶洗净,再用竹箩摊开晾干,然后再拌上食盐、辣椒,放进竹筒内,层层捣紧后,将竹筒口封起来。放置到阴凉处3个月后,便可享用。

景颇族美女

20、土族

特色茶种:年茶

茶在当地是贵重之物。敬茶,以示谢意。这种风俗被称为“格茶”,亦称“善茶”、“舍施茶”。除此之外当地还有藏茶的习俗。

土族美女

21、纳西族

特色茶种: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

龙虎斗是将茶与酒同饮的一种特殊饮茶方式,故称龙虎斗,制作方法也十分特别。饮龙虎斗茶是治疗感冒的良方,人患感冒后喝一杯,即浑身出汗,睡一觉后头不昏,人也感到精神有力。

纳西族美女

22、傈僳族

特色茶种: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

油盐茶是傈僳族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先用小土陶罐在火上将茶烤焦黄,加入开水,然后放人食用油和盐,再加开水煮沸三五分钟,便将茶叶倒入茶盅,主人将茶敬送客人。这种茶汤既能解渴,又能充饥,别有风味,深受人们喜爱。

傈僳族美女

23、佤族

特色茶种:苦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

铁板烧茶与烤茶相似,饮茶方法是先用壶将水煮沸,另用一块薄铁板盛上茶叶放在火塘上烧烤,直到茶色烧烤到焦黄,散发出茶香味,再将茶倒人开水壶内煮,几分钟后即可将水倒入茶盅饮用,这种茶饮后,苦中回甜,焦中有香。

佤族美女

24、畲族

特色茶种:三碗茶、烘青茶。

有客从远方来,畲家主人都会先敬茶,一般要敬两三道,喝三道的意思是: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或者第三碗。

畲族美女

25、高山族

特色茶种:酸茶、柑茶。

“酸柑茶”,台湾高山族一种民俗茶饮,饮用时,把“酸柑茶”连皮切成小片,用开水冲泡,即可饮用,加些冰糖滋味更佳。“酸柑茶”酸、甜、苦、香,涩,五味俱全,别有风味。

高山族美女美女

26、仫佬族

特色茶种:打油茶。

仫佬族美女

27、东乡族

特色茶种:三台茶、三香碗子茶。

东乡族酷爱喝茶,从茶具、茶叶、配料的搭配都要精益求精。茶具一定要选“三炮台”,“三炮台”顾名思义,即它由盖子、茶盅、掌盘三层组成。客人要来时,热情的东乡人会奉上三香茶、五香茶、八宝茶,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

东乡族美女

28、拉祜族

特色茶种:竹筒香茶、糟茶、烤茶。

拉祜族群众不论男女都喜欢喝茶。烧茶是拉祜族传统的一种饮茶法:将新梢采下的一芽五六鲜茶叶直接在明火上烘烧至焦黄再放入茶罐内煮饮;烤茶香气很足,味道浓烈,饮后精神倍增,心情愉快。 

拉祜族美女

29、水族

特色茶种:罐罐茶、打油茶。

水族美女

30、柯尔克孜族

特色茶种:茯茶、奶茶。

柯尔克孜族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节日。过节时,男女均着新衣,并以茶水、油果等互相招待。他们的日常饮料是山羊奶和酸奶,还喜欢喝煮沸以后加奶、加盐的茯茶。

柯尔克孜族美女

31、达斡尔族

特色茶种:奶茶、荞麦粥茶、红茶。

达斡尔人的日常生活中饮茶是必不可少的,在家庭饮食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茶是达斡尔人每天早晚必饮的重要饮料,家中来客首先用茶待客,其次再用酒饭招待。达斡尔人的饮茶方式既接受了汉族的传统方式,又受到蒙古人的影响,学习了蒙古人用牛奶制奶茶饮用的方法。

达斡尔族美女

32、羌族

特色茶种:酥油茶、罐罐茶。

羌族是栖身在秦岭西部四川一带,自古有喝罐罐茶的习俗。羌族罐罐茶有面罐茶和油炒茶两种。油炒茶又称炒清茶,是羌族对待年长或地位崇高的宾客的尊贵礼遇才喝的茶。

羌族美女

33、撒拉族

特色茶种:麦茶、茯茶、奶茶、三香碗子茶。

茯茶和麦茶是撒拉族男女普遍爱喝的饮品。“麦茶”是将小麦炒成焦黄,碾碎成小颗粒,冲水加适量食盐熬煮而成,色酽如茶,清香可口,有的还配以花椒、小茴香、炒熟的苦杏仁等,调入牛奶,则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撒拉族人在饮茶时很有一番讲究:讲究茶叶鲜而不陈、色正味浓;讲究水洁而无染,泉水为上,井水次之;讲究茶具精巧雅致,古朴大方,好淡素色并雕有花草、诗句或经文。

撒拉族美女

34、锡伯族

特色茶种:奶茶、茯砖茶

锡伯族美女

35、仡佬族

特色茶种:甜茶、煨茶、打油茶。

仡家人喜食油茶,相传上千年前,仡佬先民开荒辟草求生存,饥饿难忍下采下茶尖在口中嚼细咽下暂时充饥,茶不仅无毒,并十分美味。

后来仡佬人逐步将这种野生茶变为家茶,将生食茶变为熟食茶,将泡茶变为油茶,并称“仡佬油茶”。油茶不仅味美,且风味独特,同时有着提神醒脑、健身的功效。

仡佬族美女

36、毛南族

特色茶种:青茶、煨茶、打油茶。

毛南族美女

37、布朗族

特色茶种:青竹茶、酸茶。

在布朗族朋友眼中,竹筒是一种器具,也是喝煮茶不可缺少的茶具之一。竹筒茶的是将夏天采集的茶叶炒熟后,置入竹筒内,用阔叶封口保存。

饮用时再将竹筒放在火上烘烤,直到把竹筒烤至焦黄,剖开竹筒,用开水冲泡,在浓烈的茶香中有一种竹的清香。

布朗族美女

38、塔吉克族

特色茶种:奶茶、清真茶。

塔吉克族日常饮料多习惯于饮用奶茶。塔吉克语称之为“艾提干恰伊”,是将少许红茶或砖茶加水煮沸,然后加入适量已煮熟的新鲜奶子,搅拌而成。

39、阿昌族

特色茶种:青竹茶。

阿昌族热情好客,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

阿昌族美女

40、怒族

特色茶种:酥油茶,盐巴茶。

盐巴茶是怒江州一带怒族较为普遍的饮茶方法。这种茶汁呈橙黄色,这样边煨边饮,一直到小陶罐中茶味消失为止。茶叶已成为怒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必饮三次茶。“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已成为怒族的饮茶谚语。

怒族美女

41、普米族

特色茶种:青茶、酥油茶、打油茶。

普米族饮茶也像吃饭一样,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会坐卧不安,甚至头昏脑胀。普米族一天习惯喝三次,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有的人临睡时还要喝一次。

日常饮茶的种类很多,有酥油茶、化油茶(放入熟猪油的茶)、盐茶和米花茶(放入爆米花的茶)等。惯于用牛角盛酒或竹管去吸。

普米族美女

42、乌孜别克族

特色茶种:奶茶。

奶茶是乌孜别克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将茶水置于铜壶或铝锅内烧开,加入牛奶边煮边搅拌,待茶乳完全交融后,再加入适量食盐即成。奶茶具有驱寒、生津、止渴、化食的作用,不但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四季均可饮用。

乌孜别克族美女

43、俄罗斯族

特色茶种:奶茶、红茶。

俄罗斯族人嗜茶如命,他们认为茶叶具有舒心、提神、醒脑、养气、去闷和解忧的功效。

中国俄罗斯族美女

44、德昂族

特色茶种:砂罐茶、腌茶。

德昂族喜欢饮用砂罐茶,德昂族语“点压雨”,先用大铜壶烧开山泉水后,用小砂罐,将茶烤至焦香,取铜壶冲入开水进行煮茶。这种茶水味道十分浓烈,能及时解除渴和消除疲劳。 

德昂族美女

45、保安族

特色茶种:茯茶、沱茶、冰糖窝窝茶。

茶也是保安族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他们冬季多喝茯茶、沱茶,夏季喝陕青茶和春尖。喝茶时再在里边加点冰糖、桂圆,俗称“冰糖窝窝茶”,沏茶多用紫铜壶。

紫铜壶的下端有一个小门洞,里面装有燃烧的木炭,他们称之为“火壶”,用火壶烧水沏茶,水总是沸腾的,他们认为用这种沸腾的水沏出的茶味道清香。

保安族美女

46、鄂温克族

特色茶种:奶茶。

鄂温克族美女

47、裕固族

特色茶种:炒面茶、甩头茶、奶茶、酥油茶、茯砖茶。

裕固族朋友有一种特殊的饮“甩头茶”的习俗。甩头茶是在砖茶汁中,加入鲜奶、炒面、酥油、食盐等佐料和茴香、姜粉等香料,开水冲入,因太烫,喝茶时,茶碗要从左至右不断转动,同时要用嘴往茶碗中有节奏地用力吹风,每吹一次需甩头或摆头,故称饮“甩头茶”或“摆头茶”。 

裕固族美女

48、京族

特色茶种:青茶、槟榔茶。

京族美女

49、塔塔尔族

特色茶种:奶茶、茯砖茶。

奶茶是塔塔尔族朋友待客的常备饮料。烧奶茶,先将茶水熬得淡淡适宜,撇去茶渣、将熟奶掺入混匀,使其沸腾,待茶乳作交融后加适量食盐即成。

饮奶茶时,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奶油或酥油,然后将成小片的馕泡入奶茶食用。

塔塔尔族美女

50、独龙族

特色茶种:煨茶、竹筒打油茶、独龙茶。

独龙族美女

51、珞巴族

特色茶种:酥油茶。

珞巴族和藏民不同,他们平时不怎么喝酥油茶,他们的酥油茶主要是用来敬客。平时村民饮茶,把茶砖放在茶壶里煮,煮沸后放盐,就可以饮用了。

这样的茶水其实也是做酥油茶的原料,只要将茶水倒入茶桶里,再放上一定的酥油舂打一段时间即可。

52、基诺族

特色茶种:凉拌茶、煮茶。

基诺族朋友喜爱吃凉拌茶,其实是中国古代食茶法的延续,这种原始的食茶法在基诺语中被称为“拉拔批皮”。

对于他们来说,凉拌茶不仅是茶,也是一道菜,既可招待远方客人,又是日常吃米饭时的佐菜,是其茶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基诺族美女

53、赫哲族

特色茶种:小米茶、青茶。

赫哲族美女

54、鄂伦春族

特色茶种:黄芪茶。

鄂伦春人喜欢喝茶,过去是喝黄芪茶,黄芪多生于草地或山坡上,每到秋季,人们就采一些花叶、根茎晒干存放起来,饮时抓一把扔进茶壶里烧开即可,其色浓味正,清香适口,不仅是饮料佳品,也是医药补品。

鄂伦春族美女

55、门巴族

特色茶种:酥油茶。

门巴族美女

56、汉族

特色茶种:乌龙茶、红茶、绿茶等,种类多,不同地区不同。

汉民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和喝茶之分。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饮。将茶直接用滚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其它佐料,纯茶原汁原味,清饮既保持了茶的“纯粹”,也体现茶的“本色”。

什么是日本茶道?

15世纪中叶,日本奈良寺高僧村田珠光(1423—1502年),在僧侣间流行的中国饮茶风俗礼仪基础上,融合日本民族文化,创立日本茶道。据近代研究分析,日本茶道与杭州余杭径山茶宴有密切关系。16世纪下半叶,茶道高僧千利休,集各茶道流派之大成,改进珠光时代以后加入的繁文缛节,去其繁冗,成为大众化一派茶道的创始人,使茶道更合美学的礼仪,适于民间流传,并提出茶道精神:“和、敬、清、寂”。

千利休画像

日本茶道,是包括泡茶技艺、饮茶方式、敬茶礼仪并以礼仪教育和道德修养为内涵的一种讲究礼仪的茶会。最早是在寺院中举行,仪式庄严,后来逐渐传入民间,在茶庵中进行。千利休所创的茶道场所,称为“一茶庵”,包括可容纳五人的茶室,一小间供洗涤、整理茶具等用的“水屋”,一小间供宾客坐待召请的“待合”,一条连接待合与茶室的“露地”(即茶庵庭园中的小径)。

茶室布置受禅宗影响,简单清洁,纯洁寂静,装饰品仅限名家书画和插花。字画多为单色风景画,插花则按季节选花,春、冬季插樱花,夏季插带露水的荷花,秋季插菊花,红花和香气强烈的鲜花,皆不用。

传统的茶道茶庵,庭园设置很讲究,追求自然景观,寂林幽径、常绿树木、石子小径、假山、池塘、石灯、阶石,近似郊野,景色怡人。日本茶道讲究程序,规矩繁多,举行茶道的全过程约需4个小时,历时冗长。因为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日本茶道现已日趋简化。

茶室入口处,为一扇活动的格子矮门,来宾必须躬身入室,以示谦逊。举行茶道仪式时,主人跪地迎宾,客人先用门前盛放的清水洗手,脱鞋留于门外,躬身入室,依次席地跪坐在主人对面,宾主对拜,谓之“见过礼”;主人致谢,谓之“恳敬词”。室内保持肃穆,静观主持者泡茶。主持人现场先烧开水,再以竹匙将抹茶投入茶碗内,用木勺舀开水冲入,遂用特制的小竹帚(茶筅)搅拌,调成羹状,起浮沫后,表示此时茶已调泡好。接着,主人用精制的茶盘捧着茶碗走到主宾面前跪下,双手捧举与眉额齐平,呈献宾客。宾客跪地叩头致谢,双手抬高齐眉接茶,主人遂叩头回礼。主人如此一碗一碗地调泡,一碗一碗地敬茶给宾客,等到最后调泡好自己的一碗茶,宾主才开始捧起各自的茶碗,轻嗅浅啜,并发出品啜声,以示赞赏,此时方可言谈茶话。喝完茶,再转动茶碗,欣赏茶碗质地釉彩,然后将茶碗交给主人。饮茶完毕,主人常向客人说些谦词,客人则对茶佳器美等赞颂一番。茶道仪式结束,客人告辞,主人即跪坐茶室门侧送客,客人亦鞠躬辞别。

《寻访千利休》电影剧照

日本茶道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一定规范,不容错乱。如每次茶道仪式,邀请的客人不得超过4人。参加茶道仪式的人,必须在门外换穿草履(拖鞋),到了茶室要脱去草履。要躬身进茶室,席地跪坐。现在也有人提出,男士可以盘腿而坐,女士一律跪坐。在茶师调茶时,只能静观,不能出声或发问,以表示对茶师的尊重;茶师一定要穿著传统和服,并依古礼古法调茶。饮茶过程,客人除非以礼相询,否则不能说话,等等。

《寻访千利休》电影剧照

躏口,供客人出入茶室的狭小的门口

为什么非得要建一个那么狭小的入口呢?做茶事时,客人若都一一按照各自的身份来入席的话,这茶事恐怕就无法顺利进行了。若客人都只顾维持自己的身份的话,那本该是很和谐的茶席的气氛会一下子被彻底打乱的。因此,为了使出席茶事的人暂时抛开来自世俗的名位,教给他们彼此同时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相处之道,才特意建了这样一个非常狭小的入口。为从这个狭小的入口进茶室,无论你是谁,都必须蜷伏身体以低头跪拜的姿势膝行才能进得去。躏口的大小一般高约66 cm,宽约63 cm。利休居士建的“待庵”的躏口高为78 cm,宽为72 cm,是比较大的。躏口的门,偶见有向两侧开的,但大多都是向一侧开的拉门。

(图片来自网络。文字选自《茶之趣》,陈文怀著,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茶言观社】茶会 | 以茶会友,一味同心

茶言观社

大家好!【茶言观社】是元泰茶生活公众号特设的茶界“锵锵四人行”栏目,会在每周四定期为大家奉上嘉宾的茶言茶论。"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品茗中",以茶会友,尽述民间茶话,交流自由观点,诉说生活体验,不掩真实性情,分享趣味茶生活。

嘉宾

 

程文秀

温建平

金穑

夏云峰

▲【茶言观社】四位嘉宾:程文秀、温建平、金穑、夏云峰,每周将轮番论茶,敬请关注!

- 以茶会友,一味同心 -

程文秀

茶会的由来与历史发展

我们对茶会的理解,不同于百度百科上对茶会的注释——那是请人喝酥油茶的聚会,是中甸藏族青年自发举办的赛歌晚会,藏语称之为“扎礼”。

我们通常广义上把“以茶会友”的有组织的活动形式称之为茶会。中国的茶,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关于以茶待客的礼仪也是由来已久。东道主与客人相对而坐,以茶相待,得以畅聊,这就是最初的“茶会”形式。

茶会的由来有多个传说:《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的皇帝孙皓,喜欢宴请群臣,而每次盛宴都会喝的酩酊大醉。但是其中有位叫韦曜的大臣,酒量很小,一杯倒的量,孙皓为了不让他破坏宴会的气氛,便准他“以茶代酒”,当然也有说是他自己偷偷将酒水换做茶水的。但是不难看出,当时宴会上茶已经出现了,只不过没有独立出来而已。

也有一个说法是茶会是由佛寺兴起,逐渐被皇室、王宫贵胄采用,毕竟禅茶一味不是空话。后来被文人用在吟诗作赋上,其后才流行于民间。

唐朝的人喜欢以茶叶为礼相赠,盛极一时。卢仝的“七碗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就是卢仝为答谢友人孟谏议送自己茶而写的诗。诗仙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魔白居易的《萧员外寄新蜀茶》,这些诗都是关于答谢赠茶的诗。唐朝的文人雅士之间不仅仅以茶相赠,而且还兴起一种以茶为媒的聚会,当时称之为“茶集”、“茶宴”等。唐朝以茶为会的风气已经初见雏形。

文人雅士之间,大家饮茶赋诗,以茶作对。茶宴一时之间成为文人墨客聚会交流的重要形式。而且这种形式不仅仅在文人见流行,宫廷宴客或者王公大臣之间的聚会也是以“茶宴”的形式出现的。唐朝著名的“清明宴”就是一种很好的证明,由宫廷用各地上贡的贡茶承办,皇帝先行祭祖,而后宴请群臣,赐给近臣宠侍。而且“清明宴”上不仅有好茶可以品尝,更有各种精湛而又优美的茶艺表演可以欣赏。

及至宋代,这种现象由文人骚客之间的交流、品饮的聚会变成以茶为主,以研习茶道为主要目的的聚会形式。而且茶在宋代的发展可谓是到了一个小巅峰,我们不仅可以从一些诗人、文人之间的作品中见到,而且各种斗茶、茗战等现象的产生也验证了这一盛况。

到了明清时期,茶的宴会不仅仅流行于上层社会和文人雅士之间,由寺庙茶会而后向民间传播,市井、大街小巷的各种茶楼、茶馆逐渐增多,各个行业间的茶会也逐渐兴起,并形成一种流行趋势。

从明清开始,茶会逐渐平民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的茶会形式。

茶会最初从酒宴分化出来,由茶宴演化而成。随着时代的变化,各种主题茶会相应而生。茶会逐渐成为茶友们和茶行业者之间的一种交流和分享形式,也成为增进情谊、品析茶品、交流心得的一种聚会形式。

 

茶会的主题

我国的茶会种类繁多,从政府到民间,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阶层,都有自己不同特色的茶会内容和形式。按目的来分,茶会主要有如下几类:

 

1.节日茶会

节日茶会又分现代节日茶会和传统节日茶会。

2.纪念茶会

纪念茶会是为纪念某项重大事件而举行的茶会。

3.研讨茶会

研讨茶会,一般多为学术部门和学术团体举办。

4.品茗茶会

品茗茶会是产茶区每当新茶采摘时,所举行的一种带有尝新性质的品茗茶会。

5.推广茶会

推广茶会一般指为某种产品、文化艺术品,或某种带有商业或公益性质活动而举办的宣传、推广、介绍性茶会。

6.喜庆茶会

喜庆茶会是指为庆贺某项事件而举行的茶会。

7.联谊茶会

联谊茶会为加强联系,增加友谊而举办的茶会。

8.交流茶会

交流茶会是为切磋某项技艺,交流某种经验而举办的茶会。

9.艺术茶会

艺术茶会是为某种艺术门类作品的观赏、展现、表达而举办的茶会。

10.无主题茶会

无主题茶会特指在某一地点、时间举行,无具体目的,纯属交流感情的茶会。

11.形式茶会

形式茶会是指茶会的目的、内容、举办的方法及过程,是通过一定的规定形式来进行的茶会。

12、申时茶会

根据人体生理特征而举办的“最佳喝茶时间”(下午15—17时)的中式下午茶会。

13、LOLITA茶会

一种新晋流行的被称为“矿主女儿聚会”的茶会,由lo娘穿着lolita风格服装参加的茶会

 

 

茶会的形式

现如今,茶会的类型更加多样化,主要有茶席式、宴会式、流觞式、环列式、礼仪式五种类型。

1、茶席式

茶席式是最为简单的茶会形式,核心是设置茶席招待客人。但根据茶席所处的场地不同,也要划分三种形式:

一是,在家里桌子上的泡茶席招待客人;

二是,在庭院里或者户外,席地设置茶席招待客人;

三是,日本茶道在榻榻米上设置茶席,举办茶会。

 

2、宴会式

为了庆祝有意义的事情或招待来宾而举办的大型茶会。它可以设置许多茶席,每个茶席冲泡不同的茶,这称为“茶席个别供茶式”;也可以只设置一个总茶席,统一供应各种茶水,为“统一供茶式”。

 

3、流觞式

这是由“曲水流觞”演变而来的一种茶会形式。大家围坐曲水两侧,其中一组人员集中于上游泡茶,将泡好的茶用茶盅盛放,置于可以漂浮水面的小船(称为“羽觞”)上,任它顺流而下。这样形式的茶会,也称“曲水茶会”。

 

除了茶,还会从上游漂下茶点,大家可以随意取食;等茶会开过一半时,就会漂下红色的羽觞,上面放着写明内容的签条,如做一件事,吟一首诗,或回答一个问题等。

 

4、环列式

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大家围成圈圈泡茶的茶会形式。这通常有一定的进行方式,如抽签决定座次,席地泡茶,茶具自备,泡法随意。

 

5、礼仪式

还有一些茶会在举办时,是比较严谨的,它会有很多标准化的仪式。通常用这种茶会来表达特定的意义。

 

 

 

参加茶会的注意事项

三五好友找一处僻静雅致的场所参加茶会,是结识良友,也是体现自己是个高端文艺青年的好机会。但如果你从来没有参加过茶会,那就要牢记下面这十个注意事项。

1、提前了解茶会上要品的茶。

品的是普洱还是岩茶,是老茶还是新茶?滋味、香气等方面都有怎样的呈现?这些一定要提前打好“小抄”,就算第一次参加茶会,也不至于没有一点谈资。这正好是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实践与理论完美结合。

2、吃饱后再去参加茶会

喝茶会加速饥饿感,若是肚子里没食儿或者参加茶会前吃得太素,很有可能你喝茶还没喝到一半就开始抖了。茶会之前的这餐饭最好有碳水化合物和一定量的肉类。

3、体虚、易低血糖的茶友,随身携带甜点。

有的茶会可能会品鉴比较新的茶或者茶气比较猛的茶,这类茶会一般都会备些茶点,但万一这次去的没备呢?到时候一个侧躺就晕倒在了茶席上,所以,一定记得随身携带这些东西。

 

4、着装以舒适宽松为主,不要穿奇装异服。

不要穿太紧绷的衣服裤子,如果茶会是席地而坐,或者坐矮蒲团,着装太紧会很不舒服,万一裤子直接崩线了不就糗大了?也不要穿大肥袖这种浮夸又累赘的服装。可以选择一些棉麻质地的衣服,以便更好地融入茶会氛围。

 

5、不要在身上喷香水、使用精油相关护肤品。

强烈的气味会严重影响对茶的香气滋味的判断,而且会干扰你周围的人喝茶。去茶会前认真洗个澡吧,但是不要用高香型的沐浴产品,会留下了“不合时宜”的香味,一样不受欢迎。

6、不要使用容易脱色的口红。

大家都在喝茶,只有你的杯子留下了一个深浅不一的唇印,如此不雅观,人家下次办茶会怕是不太愿意邀请你了。

7、不要擅自带人参加。

正式的茶会通常会有严格的座位限制,而且有一些茶每一泡只适宜3-5人品饮。过多人数参与的茶会,很可能导致所有人在品饮上都有不悦的感受。一定提前问清楚茶会上可否携带同伴以及个数,要不然去了现场,人家又没留有足够的位子,如何给朋友交代呢?

8、倒汤时候要礼貌回应。

如果是掌茶人或者其他茶友给你倒茶,可用食指加中指轻敲桌面致谢;如果是大家互相传杯倒茶,就要注意给他人倒的时候别把茶汤滴在桌子上。

9、喝到不喜欢或不适应的茶,杯中可留茶汤。

有时候在茶会上遇到了品质不太好或是自己不喜欢的茶怎么办?保持杯中留有茶汤,倒茶人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不要当面指责茶会的茶品不好。

10、适当提示掌茶人自己的茶量。

如果在茶会中喝到茶醉或者自己本身茶量较小,可以提醒掌茶人少倒。这种情况一定要说,表示品饮就好。别不好意思强忍着,忍出了问题可就得不偿失了。

无我茶会的规划介绍

无我茶会是一种茶会形式。其特点是参加者都自带茶叶、茶具,人人泡茶,人人敬茶,人人品茶,一味同心。在茶会中以茶对传言,广为联谊,忘却自我,打成一片。源自日本茶道,肇基之祖,为日本战国时代茶人千利休,1587年千利休配合丰臣秀吉举办北野大茶会,为无我茶会雏形,所以无我茶会是日本茶道文化一脉相承,而和中国茶道没有关系,或者说血缘极远。

“无我茶会”在举办前,首先要书面写明公告事项。公告的内容要写明茶会的举办时间、地点、主题、人数、座位方式、泡几杯茶、供茶规则、茶类、会后活动、泡几种茶、泡几道、茶食供否。在时间安排中,要详细写出不同时间的活动内容。在工作分配中,还要详细写出不同人的不同工作安排。

参加“无我茶会”携带的茶具可根据茶类而定,尽量小巧简便。基本要求是每人需带冲泡茶具、四个杯子、奉茶盘、茶巾、手表或计时器、热水瓶、茶叶、坐垫等。

 

茶会开始前,首先要报到抽签,依号码找到位置。与会者找到位置后,将自带坐垫前沿中心点盖掉座位号码牌,在坐垫前铺放一块泡茶巾,上置泡茶器,泡茶巾前方是奉茶盘,内置四个茶杯,热水瓶放在茶巾左侧,提袋放在坐垫左侧,脱下鞋子放在坐垫左后方。

到了约定时间,各人开始泡茶。然后将茶分入四个杯中,一杯留给自己,另三杯用茶盘奉送给左侧三位茶侣。如果所要奉茶的人也去奉茶了,只要将茶放在他的泡茶巾上就可以了。如遇有人来奉茶,应行礼接受。待茶奉齐,就可以自行品饮。喝完后,即可以泡第二道。第二道奉茶时,可用奉茶盘托泡茶器依次为左侧三位茶侣斟茶。继之冲泡第三道,奉茶同第二道,进行完冲泡后,如安排演讲或音乐欣赏等活动,就要按坐原位,专心聆听,结束后方可端茶盘去收回自己的杯子。将茶具收拾妥当,清理好自己座位的场地,与大家道别散会或继续其他活动。

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喜爱茶的我们,总会三不五时的叫上一些志同道合的茶友,一起品茗、聊天、放松……这样的一个社交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很平常,也是最为简单的茶会。

延伸阅读

无我茶会的创始人是蔡荣章先生。无我茶会是源于台湾的一种新茶道形式,也是源生于中国本土的新茶道文化,为当代茶道思想的载体。

“无我茶会”是一种大家参与的茶会,其举办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体现了“无我茶会”的精神:

第一,无尊卑之分。茶会不设贵宾席,参加茶会者的座位由抽签而定,自己将奉茶给谁喝,自己会喝到谁的茶,事先都不知道。

第二,无求报偿之心。参加茶会的每个人泡的茶都是奉给左侧的茶侣,人人都为他人服务,而不求对方报偿。

第三, 无好恶之分。每人会品评到不同的茶。由于茶类和技艺的差别,品位是不一样的。但每位与会者都要以客观的心情来欣赏每一杯茶,从中感受到别人的长处。

第四,时时保持进取之心。自己每泡一道茶,自己都要品一杯,每杯泡得如何,与他人泡的相比较有何差异,要时时检讨,使自己的茶艺有所精进。

第五,遵守公告约定。茶会进行时并无司仪或指挥,大家都按事先公告项目进行,养成自觉遵守约定的美德。

第六,培养集体的默契。茶会进行时,均不说话,大家用心泡茶、奉茶、品茶,时时自觉调整,约束自己,配合他人,使整个茶会快慢节拍一致,并专心欣赏音乐或聆听演讲。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