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海茶厂成立时间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23 秒)

老乌山 会跳舞的古茶树

车子顺着盘山公路穿出了云海,我们在路边的制高点停下,远山和芭蕉树相得益彰,村庄在流动的云海间。“山如果没有云,如同人没有眼睛,失去了灵性。”深以为然,没想到茶树的生长地是如此的优美,难怪造就了它们独特而迷人的韵味。

迎春 茶树“笑”

“来,你要点点头,张张嘴,卡就打上了。”这是在迎春生态古茶厂门口见到的情形,一排排村民身穿白色的大褂,时间在两点一刻他们将要到厂房里学习茶类的分级、炒茶等工艺,在此之前,为了方便管理,迎春茶厂董事长何云春要让村民们打卡学习,朝九晚六,跟上班的时间差不多。

在何云春的记忆里,家里祖祖辈辈一直种茶。老乌山地处无量山脉中段,横跨按板镇及周边十多个乡镇,绵延数十里。这里森里植被茂密,多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土壤含有多种矿物质,优越的气候,生态和地质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生长,罗家村是彝族聚集区,彝族种茶历史悠久。

1993年,初中毕业的何云春选择外出打工,因为勤恳好学,师傅教授了他一身制茶和管理茶的本领,也使得他在当地发展成为龙头企业。

2005年,何云春承包了老乌山上400多亩古茶树,并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在老乌山,采茶的不只是年轻人,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比比皆是,当地人都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六〇部队”。

2008年,何云春成立镇沅罗家迎春生态古茶厂,它是由云南迎春生态古茶初制所逐渐组建而成的。从2008年到现在,罗家村迎春生态古茶不断发展,现已拥有2000多亩茶园,其中有机认证的800亩,有机转换的有1200亩,平均年产量70多吨,工厂也不再局限于父辈们的只供原料,而是以种茶、采茶、制茶销售为一体,将老乌山的优质茶叶制作成高品质的生态茶。

古树每年发芽四次,但罗家迎春生态古茶厂的茶树每年只在春秋两季采摘,其余两次的成熟期,他们都用来培训。因为茶树不采不发,茶树养得好,产量自然提高,一方面既保证了产量,又通过养护措施,保证了茶树的生机,这种兼顾产量与养护茶树的独特采养方式,是迎春古茶厂一直所采用的,这也是他们的生态茶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不是所有的茶树都能生产出生态古茶,它有国家的标准。为了带动创业,何云春成立了诚信联盟,只要达到诚信联盟规定标准的,都可以进入到联盟里。

在诚信联盟里,他们有统一的品牌,统一的质量和统一的老乌山古茶标准,很好地解决了当地农民的销售问题。

何云春总是以“我们”相称,在他看来,他自己建立的生态古茶厂就是一个大平台,大家都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

创业之初,何云春面临着不少困难,资金、技术、管理……正是因为有了诚信联盟,有了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他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如今,这里的茶已经形成了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茶文化的兴起。

老乌山 无量传奇

樱花开了,感受中国最早的春天。在茶山这几天,都能看到沿路盛开的野樱花。地处无量山脉中段的老乌山,形似叶,古属“银生城”。横跨镇沅县振太镇、按板镇、勐大镇,景谷县小景谷乡、凤山乡等,绵延数十公里。这里群山绵亘,蜿蜒起伏,重峦叠翠;这里峡谷深切,悬崖陡壁,奇险壮观;这里湖光水色,溪壑萦纡,碧水深潭;这里村落古旧,民风淳朴,茶叶飘香;这里草木葱茏,群山被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被称为“天然氧吧”。

相传,很久以前,老乌山上茶树成林,每到春茶采摘季节,家家户户采茶忙,有不少姑娘和小伙子进山采茶、制茶,还有外地茶商、马帮进山收购茶叶,老乌山一度热闹欢腾,盛极一时。茶农有了钱,生活才有滋味,他们希望有神灵保佑,让茶叶年年丰收,日子越过越好。于是茶农根据自己的愿望将那棵大茶树视为神树。在茶王树下供着有六双手的石雕茶神,从此大茶树寄托着茶农的希望,成了茶神的化身,每年四月十六日定为茶神节。至今还有振太、按板镇老人记得小时候跟着祖辈们赶着骡马到老乌山过茶神节的情景。

老乌山是大山中的小山,随着人们对茶文化认识的提高,认为老乌山茶区的规划应遵循自然、尊重历史,突破行政区概念,打造有影响力的大茶区。它的范围应包括,镇沅振太、勐大、按板、景谷凤山、小景谷。它们地处一山,习相近、性相沿、文相通、史相连,同属一宗,老乌山遍地是茶。

老乌山有一棵一千多年的古茶树依旧健壮,根径125厘米,树高10米。属于栽培型红芽茶类云南大叶茶种,早年因树高难采曾被砍去一截。该茶树是目前县境内已发现最大一棵栽培型古茶树。当地人视为茶神树,每年都要祭拜茶神树。这棵老茶年产鲜叶300斤左右,依旧茂盛。因品质好,当地茶农普遍引种。这里地质多为“丹霞地貌”,地方俗称“猪肝石”地貌,文人雅士形容为“霞谷丹心”。地表虽被开采,但深层烂石密布,茶树根深体壮,能吸能藏,并在长期的生长中融为一体,顺势而发。所制茶风岩韵、老枞幽香、且香沉凝重,存之香能沉汤、香能入海,品之味香合一,更为甘爽,淡冲更佳、冷汤尤优。被茶界称之为“老乌山之巅”。

“会跳舞”的古茶树

站在老乌山政宏专业合作社魏啟荣家的茶田上,空气中飘来了浓浓的茶蜜香。风吹过,茶树随着风的节奏在摆动。

“冬季是养护茶叶的关键,春茶好不好,冬天的管理尤为重要。”魏啟荣是何云春的徒弟,也是何云春觉得最有悟性的弟子。在他现代化的厂房里,满满的感受到了新一代做茶人的“新思维”。他们不再局限于做原料毛茶,而是在精加工的过程中注入了做品牌的概念。

老乌山古茶山,有一种奇葩的古茶树,当地人称之为“会跳舞的古茶树”。此种古茶树其枝条如柳条般纤细,可随风而舞,宛若众仙子聚于云雾之中翩跹起舞,因其形像辫,枝似藤,韵如柳,被当地人冠以“辫子茶”“藤子茶”“柳条茶”等称谓,业界时髦叫法称为“藤条茶”。

藤条茶是镇沅打笋山和老乌山一带特有的品种,是根据当时的管理措施、管理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变异型的种类,是介于大叶种和小叶种之间的一种中叶品种,要上百年的老古树茶才有此“娇颜”。

当地茶文化学者李琨说,年岁越高的“藤条茶”,其藤条越长越弯,越长越细,“跳起舞来”煞是好看。而用这种古树藤条茶做出来的茶叶颜色银亮,入口醇和柔滑,香气高扬,深受茶人喜爱。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普洱古树茶热在市场上掀起的热潮后,老乌山古茶山的“藤条茶”因茶叶的品质上佳,也逐渐被茶商茶客所追捧。

老乌山自古产茶,历来是普洱茶生产地的重地。据相关考证,当地从唐朝便开始人工栽培茶叶,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茶树资源的丰富,面积仅次于景迈山,从野生型到栽培型均有分布,成为茶树类型不同时代的活标本群落,也是镇沅八大古茶山中古茶树群落分布最多,且拥有全球最大的藤条茶区的茶山,被业界称为“一座活的古茶树博物馆”。

据2006年普查统计,老乌山古茶山有野生茶群落8616亩、百年以上的古茶园2870亩;茶园呈块状分布,大多藏匿于无量山中与原始森林混生在一起,部分茶园在村寨边,以粮间种,管理一般,树势较强,品质优良,主产晒青茶。主要分布在镇沅县按板镇的文立、罗家、那布村以及振太乡的部分村。

以老乌山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条索肥壮、芽头肥大,汤色黄亮,苦底较重,回甘快,汤质饱满,香高馥郁,叶底黄,山野之气强烈。

做品牌,一定要走出去

无论是何云春还是魏啟荣,采访过程中,他们反复说到的是“品牌思维”。

企业要发展,就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建立一个品牌很容易,但是要巩固一个品牌是艰辛的。何云春始终相信,诚信是根本,质量是保证,从他做的诚信联盟开始,诚信和质量就一直是他最看重的,诚信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决定了企业市场发展和开拓,品牌要占领市场,就要用诚信说话,茶道如人道,做茶如做人,既要诚信做人,也要诚信做茶,做有品质的茶。从茶园的种植到加工,再到制作、晾晒、包装和产出,他们都严格把控,层层把关,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在谈到未来茶厂的发展时,何云春告诉我们,如今针对自身的短板,正在互联网+方面努力,希望借助第三平台的力量来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两种销售模式。

老乌山海拔较高,交通不便,何云春仍然记得最初的茶叶外销大都依赖于人挑马驮,条件较好的用拖拉机运输。2015年以后,这里的交通得到了改善,政府的“村村通”工程惠及各个村。迎春生态古茶上的茶叶外销变得更加便利,每次邮政局都会派专车到茶厂门口装车,真正实现了上门服务。

随着生态茶销往全国各地,生态茶文化也开始遍地开花,何云春希望通过诚信联盟的努力,推动茶厂不断发展壮大,让更多的人感受茶文化的魅力,也为当地的老百姓脱贫致富贡献一份力量。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0年12月刊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云上茶业怎么样?带您了解云上茶的优势

  湖南省云上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公司前身为成立于2008年的安化县战豪茶业有限公司。2012年11月公司正式将名称变更为湖南省云上茶业有限公司,从事茶旅一体开发建设已长达九年时间,坚持先建茶园、后建基础设施、再建茶厂、最后加工、生产茶产品。茶园基地与茶厂都选址风景秀丽的云台山,云台山海拔高998米,目前已建成了生态有机茶园基地5800余亩,生态茶厂暨茶文化体验中心占地37亩,将茶科普馆、茶博物馆、茶艺展示馆、茶产品展示馆、制茶体验馆、茶文化休闲活动广场融合在一起,主要生产与销售:安化黑茶、安化传统工夫红茶、安化高山云雾绿茶系列产品。公司秉承“原产地、原叶料、原地加工”的原则,以“全息自然农法,还茶于自然”为使命,以诚信为根本、以品质为生命、品牌为先导、市场为核心、渠道为依托,为消费者提供天然、健康、纯正、高品质的安化茶产品,并致力引领中国自然生态茶行业的健康发展,打造为中国休闲文化茶品牌。

  云上茶业地理优势

  湖南省云上茶业有限公司地处湖南省安化县马路镇,位于省道308线,距离县城35分钟车程,历史以来就是产茶大镇,是云台山大叶茶的发源地,先后荣获“湖南省茶叶十强乡镇”、“益阳市茶叶第一镇”称号。云台山也是因茶而得名,海拔高998米,地处雪峰山北段,这里属喀斯特地貌,山上有形成于6亿年前的冰碛岩;山中有鬼斧神工的云台溶洞群;山北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六步溪;山南接壤烟波浩渺的雪峰湖。云台山有着非常独特的自然景观,有人说“云台山不是山,是高原”。在近1000米高的云台山顶有一个9平方公里的盆地,这里有大量的怪石林、有深不可测的天坑、有近千年的真武寺,另外峭壁、云海等天赐自然景观无处不在。古人视此地形如文房砚台,常年云雾缭绕,故取名“云台山”,沿袭至今。年平均气温16-28℃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1668mm,无霜期为288天。云台山有“高原上的盆地”之说,因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独特的地质土壤,有机物质异常丰富,适宜茶树的生长。

  云上茶业茶园优势

  ①公司的茶园全部位于云台山上,茶树全部由山上的野生云台大叶茶母本培植而成,这里生态环境优良,海拔高,土壤肥,气候好,常年云雾缭绕,一年多达200余天可观云海日出,昼夜温差大,这些先天的地理环境与气候优势,保证了茶叶的优良品质,公司还与湖南省农业大学、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建立并保持着密切的茶树品种、加工技术以及学术交流等研究关系。

  ②在2014年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安化县喜获“中华生态文明茶乡”,湖南省云上茶业有限公司的云上茶园也荣获“中华生态文明茶园”。

  ③在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发起的2015年“中国30座最美茶园”评选活动中,“云上茶园”从近百家候选单位中脱颖而出,综合评分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荣获“中国30座最美茶园”称号。

  ④云台山大叶茶是全国首批公布的二十一个优良茶树品种之一,并已写入大学茶叶教科书,在国家评定八个著名大叶茶品种,就有安化的云台山大叶种。云台山即为云台大叶种的发源地,常年沐浴云海,是为高品质高山云雾茶。

  ⑤云台山远离工业区,茶园藏于山,隐于谷,在开发茶园的过程中,全部选用荒山与荒土,茶园开发时坚持茶木共生,保持原生态,保证生物链的完全性,为病虫害防治提供有利保障。茶园部采用人工除草,不使用任何除草剂、农药和化肥,同时采用杀虫灯与防虫粘板等绿色防控的方法减少病虫害发生,绝不施用化学肥料,坚持用农家肥。

  云上茶业产品优势

  ①黑茶臻品——云台山大叶黑茶

  云台山大叶茶因其茶叶多酚类和氨基酸的含量非常丰富,加工后的毛茶具有茶色泽黑褐油润、滋味醇和或微涩、汤色黄明透彻,并略带独特松烟香。云上“安化黑茶”系列产品都以云台山大叶茶为原料,延承传统、精湛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成品香气纯正、入口滑爽、滋味浓厚、甘甜润泽。

  ②历史名茶——云台山传统工夫红茶

  清咸丰初年崛起的安化红茶做工精细(统称“湖红”),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与安徽的“祁红”,福建的“建红”鼎足而立,同为中国红茶之正宗,远销欧美,蜚声海外。其中“安化壹号”与“潇洒红”是“湖红”的代表,均以安化县云台山产的大叶茶为原料,辅以百年传承的“湖红工夫”技艺精制而成。1915年,以云台山大叶茶研制的安化红茶作为“湖红工夫”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斩获金质奖章。从此安化红茶蜚声海内外,空前繁荣,300多家茶行盛行,形成了“茶市斯为盛,两岸人烟稠”的繁华景象。

  云上传统工夫红茶,继承生产工艺,其春茶条索紧结、色泽油润、香高味浓、茶汤透亮、滋味浓郁。秋茶与夏茶外形条索紧结肥实,香气高、汤色浓,甜度高,回甘长,滋味醇厚。且内含物质异常丰富,茶多酚和儿茶素较高,茶芽壮多毫,另具有成熟发酵优良和多酚类物质。

  ③珍稀茶品——云上高端绿茶

  云台山产的绿茶香高味长,品质优异,早期的中国十大名茶“安化松针”的原料都是采自于云台山。云上绿茶,以茶树新梢嫩芽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传统工艺制成。云上绿茶采自云台山生态有机茶园基地鲜叶为原料。其外形圆浑紧细、白毫显露、形如松针;叶底以绿色为主,汤色碧绿、清澈明亮;口感鲜爽、香气浓郁、滋味甜醇、回甘持久。

台湾茶人恢复了普洱茶传统工艺?你被忽悠过吗?

港台茶人在普洱茶复兴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每一个普洱茶从业者都不该否定。但在很长一段时间,普洱茶文化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由港台茶人主导,衍生出了很多以讹传讹的说法,其中影响较为深远一条:台湾茶人恢复了普洱茶传统工艺!对普洱茶历史不是很了解的人,还以为是千里之外的台湾茶人拯救了普洱茶,是云南普洱茶大救星!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才发现其中有很多需要纠正的地方,还原一段真实历史!才能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台湾茶人对普洱茶做出的贡献。

易武街景,扫描自《勐腊易武:古茶第一镇》

台湾茶人不知道普洱茶传统工艺关键

普洱茶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集散中心为普洱而得名,茶类类型混杂,和当下六大茶类划分方式不一致,一般都是以产地加茶叶等级命名,比如常见有勐库春尖、凤山(凤庆凤山)春尖,而且很多茶制作方法都不统一,有捞青、有炒青、有蒸青。现代茶类制法,还是在民国以后,由朱文精、陈洪畴等人从日本学习归来之后举办茶业实习所才得到传播,更大规模现代制茶技艺传播则是在1938年中茶云南公司成立之后,才在主要茶区得到传播,才系统地制作绿茶、红茶、白茶、青茶等。

正在杀青的茶叶,扫描自《勐腊易武:古茶第一镇》

普洱茶在很长发展历程中,由于核心产区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未能形成系统性制茶技艺的文字记录,大规模出现历史文献资料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其在民国时期出现了丰富、完备的普洱茶制作记录。我们可以通过李拂一、徐方干、郑鹤春、谭方之、童衣云等撰写的茶业调查报告中的相关记录,勾勒出传统普洱茶加工工艺:初制工艺和精制工艺。普洱茶传统工艺中的初制环节可以概述为采摘、杀青、揉捻、干燥;精制环节包括拼配和压制环节还包括后期存放陈化。

图片《镇越(今易武)县志》1938年记录的采用蒸汽杀青

传统工艺普洱茶鲜叶进行分级采摘,杀青因为热源条件不同有炒青、蒸青、涝青(用水煮新鲜茶叶,杀青到位后捞出),揉捻也多种多样,有些茶揉捻之后还有复揉和渥黄环节,才进行日光干燥;干燥完成后则有拼配和压制环节。

图片生晒的茶叶,扫描自《勐腊易武:古茶第一镇》

初制环节由茶农完成,精制环节则由茶庄完成,精制环节是当时各个茶庄的核心机密,只有老板或者级别较高员工掌握,拼配涉及不同级别和不同年份的茶品拼合,同时还会对原料进行预处理。受制于当时加工环境,普洱茶一般都在旱季制作,而茶叶从春季到秋季采收,到冬春季节才能压制,茶叶保存就极为重要,而且其中有一道极为重要环节“筑茶”,只有经过“筑茶”的普洱茶,经石磨压制后,才能成为销区能接受的“红汤茶”。

  

图片1938年绘制普洱茶制作示意图

1993年,对普洱茶影响巨大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当时的思茅市(今普洱市)隆重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涉及9个国家和地区,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普洱茶影响力,也让更多海外茶叶经营者有机会深入产区、了解产区,时任思茅地区地委书记、“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组委会主任李师程在会上会下积极向与会嘉宾介绍家乡易武茶历史,给嘉宾们留下深刻印象。

1994年,吕礼臻、陈怀远先生带领一行20多人到易武实地考察,由张毅老乡长为其介绍古六大茶山情况,在他引荐之下,找到了解与石磨压制相关人员。11月乡政府请了张官寿、许培文等老人制作了“元宝茶”样品。后来张毅为台湾茶人代工制作了真淳雅,在很多普洱茶宣传语境中,都把它视为普洱茶传统工艺复兴。

但真实的情况是,受制于当时普洱茶文献挖掘水平以及对普洱茶历史了解程度,他们在恢复传统工艺的尝试中,仅仅恢复了石磨压制。

而且在号级茶时代,普洱茶制作工艺都是核心商业机密,制茶分工明确,技术都是保密的。制茶分成揉茶组、压茶组、包茶组、编茶篮组、称茶组,而且每一位工人基本都只参与其中一个步骤,对其他制茶细节并不了解,而当时和台湾茶人一起制作普洱茶的人,张官寿在新中国成立前是归属于压茶组,对制茶其他环节也不完全了解,只能凭借记忆压制出七子饼茶,而不是完整的地复制普洱茶传统工艺的整个制作流程。从普洱茶制作来讲,台湾茶人以及张毅、张官寿恢复的是普洱茶的传统压制工艺,而不是整个传统工艺。

云南青饼圆茶制作一直有延续

恢复石磨压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受到台湾茶人影响,但圆茶制作历史,在云南一直都有延续。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因交通运输条件改变以及初制环节统一,青饼原料形态发生了一定改变,但青饼圆茶制作一直在进行中,也有勐海茶厂7542、8582,下关茶厂8653经典青饼产品。

在省公司统购统销时期,云南人也在做恢复传统工艺尝试。1984年易武人张毅就在易武尝试了传统普洱茶工艺的恢复,但当时省内茶叶消费市场还是以烘青茶、晒青散茶为主,很少有人会消费青饼。张毅在其著作《古六大茶山纪实》一书中就记录了当时恢复传统工艺的尝试:

198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组织召开了全省科技产品交易会,易武区公所请还健在的高定光、许培文师傅领着笔者等三四个人做了4筒元宝茶(七子饼茶),由笔者带到昆明展销,展出五天无人问津。也许没有碰到行家。后来笔者回去拜访勐海茶厂老厂长唐庆阳先生,他说慢慢来,以后会有人要的,这一套传统手工制作的工艺要继承下去,不要失传。回到易武,按唐庆阳先生的指点,笔者收买了散落在民间零星的工具。(《古六大茶山纪实》,P106)

《古六大茶山纪实》,张毅著,晓德书号藏书


图片张毅与亲制茶饼合影,詹英佩收藏

唐庆阳对张毅的鼓励及对普洱茶发展期许,在10年后就实现了。10年前展销会上无人问津的七子饼,10年后成了港台茶人们的心头好。1994年张毅开始为吕礼臻、陈怀远等人制作石磨压制七子饼茶,另外省茶司系统因客户订单,也参与到了青饼定制中。

图片定制青饼代表:蓝印圆茶,晓德书号收藏,摄影:施伟红

根据客户需求,省公司陈露云“以大树茶晒青茶为原料,循传统制造圆茶的工序,制成乔木青饼”的云海圆茶(铜钱饼),省公司张勤民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定制了“牛屎饼”、蓝印圆茶、红线饼等经典青饼成品。这些定制青饼和当时唛号青饼很大区别,开始采用单一茶区原料比易武、南糯山、布朗山班章茶青,像云海圆茶(铜钱饼)就采用南糯山古树茶茶青,蓝印圆茶则采用了布朗山班章茶青,在压制的时候也更加注重茶饼外观及产品卫生,与台湾茶人定制真淳雅以单一原料压制、茶饼无绵纸包装不同,蓝印在原料筛分、拼配、茶品包装方面都极其用心,因茶品口感表现较为优异,包装采用了致敬经典的印级茶外包装,为了凸显品质,还使用了蓝色以示区别,当年的用心制作,经受住了时间的考研,成了当下普洱茶中不可替代的经典。

港台贡献:创造了“普洱生茶”市场

从1975年云南克服渥堆发酵技术难题,开始大规模生产普洱熟茶,普洱茶在当时话语体系中,都指熟茶,而以晒青毛茶为原料压制的砖茶、饼茶、沱茶都是以青砖、青饼、青沱命名,而不以生茶命名。

而以港台销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形成了不同认知,形成了生茶概念。在他们的认知中“生”和“熟”是以陈化程度去衡量,作为普洱茶最主要销区香港有喝陈茶习惯,青饼陈化之后,茶性会变得醇和,才从“生”变“熟”。新渥堆发酵的普洱茶(熟茶)也需要有一段时间熟化,等茶性变温和了才开始饮用。

《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论文集》,晓德书号藏书,摄影:施伟红

时任香港荣记茶庄吴树荣在“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普洱茶散论》一文中有详细阐述:

“普洱毛茶制成后,有因为其后期处理之工序的关系而分为“生茶”和“熟茶”。杀青后之毛茶,再经过堆闷的工序,迅速转熟成为“熟茶”。“熟茶”成功后,仍需要经过一段适当的存侯时间,以待其味质稳净,而其间所需要之时间的长短不一;若以华南地区之气候,例如广东沿海或中国台湾地区,般约需时3至5年至达完成;这当然仍需视乎其中存放的地点和确实的环境状况而异。“生茶”是指不经过堆闷红转工序的普洱毛青,以直接陈放自然红转成熟者。“生茶”的转熟是完全依靠自然的环境条件,其间的变化当然是很缓慢,但同时是十分自然而且透澈。一般“生茶”转熟所需的时间,是起码5至8年。完全稳熟后的生茶,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逾时越久;以后其内香及活力亦越显露和稳健。“熟茶”是经过加工堆闷,其红转过程较为急速,故其毛茶中本有的浓烈生动之味质及气韵,部分就因之而备受压抑或流失,故其成熟后的“熟茶”是相形之下会比“生茶”较为平淡,且以后逾年越久,分别则越见显著。“熟茶”虽然会欠具“生茶”峻活的味韵,但“熟茶”稳熟成品期中所需的时间乃约为“生茶”之半。且在其成熟之初期,“熟茶”是较“生茶”容易显现出云南普洱茶所独有的甜味滑的特色。这当然,有放过久的“熟茶”,就只余存醇滑,且会逐渐显露疲态。”

图片茶山村落,扫描自《勐腊易武:古茶第一镇》

而作为产区的云南,当时市场最流行的是烘青绿茶,晒青绿茶不是高级货,很少有人喝渥堆发酵的熟茶以及青饼茶,沱茶也只有川渝地区有消费市场,而传统的藏区则是消费边销茶,边销茶一般都会经过轻度潮水发酵,也以青砖为名称,而不以普洱生茶命名。

邓时海在《论普洱茶越陈越香》一文中就提出了:搜集及研究越陈越香、制作级次纯正普洱茶、制作晒青生茶普洱茶、保留及栽培乔木茶树四个关键点,其中越陈越香演化成了“越陈越值钱”、“制作晒青生茶普洱茶”演化出了普洱生茶熟茶概念的普及,“保留及栽培乔木茶树”则间接促成了古树茶的火热。不难看出邓时海提倡“鲜活而生命”的生茶,随着概念的演变,促成了普洱生茶市场火热。

随着普洱茶火热以及早期普洱茶话语权被港台茶人把持,加之生茶生产技术壁垒较弱,许多新进入市场的茶企和初制所都以加工生茶为主,生茶概念越来越火热,2008年普洱茶国标中占得一席之地,将普洱茶分成“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普洱生茶市场得到发展的源头也是港台茶人不断宣传和推广的结果,从某种程度来说,港台茶人创造了普洱生茶市场。

认识历史,尊重历史,不演绎历史,普洱茶产业才能走得更远。我们也不用陷入敌对情绪中去,对某一地区和某一个人抱着党同伐异态度,我们既要认可别人贡献,也要认识到别人不足,抱着一个更加多元开放的心态去构建普洱茶文化生态,多一份包容。

来源:晓德书号,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