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岳西在线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岳西:做好茶文章 走好有机路

岳西县石佛村背靠大别山主峰白马尖,位于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角,平均海拔800多米,气候温和、空气清新、土壤洁净、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适宜茶叶生长,拥有3300亩有机茶园,拥有“石佛香”“石佛翠”“神茶”等三棵半国家级优良品种的茶树,是国宾礼茶岳西翠兰发源地。

近年来,该村坚持党建引领,以茶为媒,依靠茶、发展茶、不唯茶、提升茶、延伸茶,以品牌保护、有机管理、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等方式带领全村群众增收致富,在有机茶叶及茶叶服务业、土特产品下功夫,石佛村茶农收入从过去2016年的人均3000元,户均1万元的收入,增加到现在人均9000元,户均3万元,提高了三倍。村集体经济纯收入从2020年的16万、2021年35万、达到2022年64万元,实现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连年翻番。

2020年,石佛村茶产业入选全国100个产业帮扶典型,石佛寺高标准茶园被列为全国脱贫示范基地,同时入选为全国最美茶园,石佛村也是安徽省“一村一品”茶叶专业示范村、“首届安徽美丽茶村”“安徽省岳西翠兰手工茶制作非遗传承基地”“安徽省森林村庄”“安徽省卫生村”“安徽省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安徽省乡村生态振兴试点村”。

依靠茶,党建引领谋发展

石佛村自古以来就有懂茶、种茶、爱茶、敬茶的传统。不过,彼时的种茶收益太低,并不能作为养家糊口的营生。

为保护、发展石佛茶叶品牌,2012年石佛村“两委”抓住生态优势这个“牛鼻子”,开启了一场长达11年的产业接力赛。改老建新,改造原有2000亩低产茶园,新建1300亩高标准无性系茶园;成立协会,推选党支部书记兼任协会会长;龙头引领,引进石佛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合作社,贫困户以茶园和资金入股,村“两委”以集体经济资金入股,采取党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基地"五加"模式,整村推进有机转化,共享有机价值链。村“两委”定期组织茶企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就有机产业发展事宜进行商讨,树立品牌保护意识、市场竞争意识、产品创新意识,解决种植、管护、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困难,不断推动产业规范发展。

该村“两委”通过品牌保护、有机管理、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等方式带领全村群众建茶园、制名茶、拓销路、创有机,成功蹚出了一条茶产业脱贫致富的路子,实现了对茶叶品牌的保护与提质,茶农增收、茶企增效、茶村繁荣。2022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64万元,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分红35700元。

发展茶,打造石佛有机名片

有机转换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成本、人工成本、经济成本的工作,为消除农户顾虑,确保有机转换质量,村“两委”一方面牵头与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合作,获得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对全村茶农开展茶叶有机种植培训;另一方面为农户提供全程服务,让农户放心。

该村“两委”在从业人员中推行“两项承诺”、“三个监督”,即茶农向茶叶协会和茶厂承诺不在田地里使用除草剂和化学肥料,茶厂向茶叶协会和茶农承诺不收购非有机茶叶鲜草;茶农互相监督、茶厂互相监督、大数据监控监督。推动从业人员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全村364户茶农全部签订了品牌保护承诺书。

山高茶味浓,水清茶性灵,光照茶色绿,气新茶形美。山、水、光、气是生产优质茶叶必备的四大条件,燃放烟花爆竹既影响光照,又污染空气,一直是生产优质茶叶的短板,2021年10月份,石佛村开始在全村范围内开展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行动,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各茶企负责人等带头禁放烟花爆竹。实行“禁放”后,茶叶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该村发动无职党员,亮身份压责任,全村近50名党员成为石佛茶产业的有机管理员、品牌保护员、政策宣传员。茶季时,村“两委”组织党员和从业人员设置固定劝返点和流动巡查,严禁外来茶草入境。采摘,分拣,加工,包装等都在园区内进行,封闭式管理,产供销协会负总责,保品质口碑。

截止到2022年底,全村3300亩茶园均取得有机证书,人均茶叶收入9000元,茶叶总产值超过了1400万元,村合作社生产经营销售茶叶2400余斤,销售收入达120多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加纯收入21.6万元,打响了石佛村“生态立村”“茶叶富村”的闪亮名片。石佛的百姓放下斧头,走出山头,来到田间地头,种植有机茶叶和有机农产品,真正尝到了甜头。

不唯茶,共享增值收益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让农户分享到更多的增值收益,村“两委”利用现有的有机茶园资源,引导茶农在茶园里套种本土的有机土特农产品。

2022年发展有机红薯、有机高粱、荞麦、红米豆、绿豆、玉米、灯笼椒、有机蔬菜共计200亩,新建有机红薯粉丝加工厂,有机五谷杂粮加工厂、有机灯笼椒加工厂、200立方米蔬菜保鲜库,有机蔬菜日常供应周边的鹞落坪、白马尖、陡沙河等旅游景区,五谷杂粮由村公司以高于市场价回收,通过加工包装销售,实现产品多样化,把好生态变成好产品,把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2022年,实现亩产收入达3000元,人均增收500元,户均增收近2000元,村集体销售收入达130万元,纯收入增加18.1万元。

提升茶,全程服务促共赢

发展有机茶园,老百姓的种茶成本翻了十倍,一些茶农就不愿意了,村“两委”做了大量指导性、辅助性工作,一边向茶农宣传生态有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边向上积极争取更多政策、资金支持。村里明确,茶农第一年买菜油饼有机肥,村里补贴40%;买除草机,村里补贴50%。为了降低茶农采购成本,村里以低于市场价格统一为茶农进行采购菜油饼有机肥,保质保量的同时,减少了采购、运输等环节的成本。2022年采购近500吨油菜籽饼肥,为茶农减少成本开支户均500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纯收入8.5万元。

为了提升茶叶品质,村“两委”牵头购置了茶叶色选机,可对茶叶的规格、色度、杂质等进行分选,将过去由人力进行茶叶等级分选模式,提升为机械化操作模式,大大节约了茶叶的生产成本,细化了茶叶的标准化等级,极大地降低了茶叶破碎率,实现提质增效、减工降本的目的。以2022年仅茶春季产量来计算,茶叶色选机的推广应用为茶农节省20余万元的茶叶分拣成本,同时村集体经济通过色选机服务增收8.4万元。

为了方便茶叶保存,村“两委”牵头新建80立方米茶叶保鲜库,改变了过去茶农需要将茶叶送到50公里外县城的状况,大大节约了保存成本,方便了群众。2022年茶叶保鲜库的新建为茶农节省5万余元的茶叶保存成本,同时村集体经济通过冻库保鲜服务增收1万元。

延伸茶,茶旅融合谋新篇

以茶为媒,喜迎八方宾客。2016年石佛茶园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山好、水好、茶好的石佛村,现在变身“网红”打卡地,外地游客纷至沓来。石佛村“‘两委’”顺势而为,积极拓展茶旅融合,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手工制茶、体验农事,为村民拓展增收渠道。石佛村目前共建成农家乐32家,全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00万元。

2023年,石佛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预计达到300万元,纯收入将超过100万元。下一步,包家乡石佛村将持续走生态立村、茶旅富村、有机强村发展之路,坚持党建引领、品牌保护、茶旅融合、有机管理,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助农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走茶旅融合之路,变茶园为公园,变农房为客房,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清凉经济民宿,带动茶农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记者陈庆鹏)

来源:中安在线、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深山茶叶“出海记”

自古以来,茶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更是承载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名片”,在全球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中国茶。

万物勃发,满目青翠,春风十里茶飘香。

安庆是徽茶两大产区之一,目前全市10个县(市、区)中有8个产茶。茶产业是安庆的优势农业、特色产业,更是岳西、潜山、太湖、桐城、宿松5个主产县(市)山区农业增效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为扩大安庆茶叶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度,部分茶商尝试让茶叶“漂洋过海”,取得积极成效、做出积极探索。2023年底,全市茶叶出口量为4071吨,出口茶叶以绿茶为主,有少量红茶。

主要市场:非洲、东南亚、欧洲

4月24日上午,岳西县经济开发区三贤堂公司茶叶生产流水线上,加工机械轰鸣不断,一袋袋茶叶打包完毕,整装待发。“这批绿茶10吨,全部发往比利时,可创汇超4万欧元。”公司出口业务负责人秦明根介绍。

秦明根是岳西姚河乡沈桥村人,从事茶叶加工40余年,做茶叶出口10年。之前,其主要业务是帮助国内外贸公司代加工茶叶,2013年起开始尝试茶叶直接出口,其中大部分出口非洲、中东、东南亚,少部分茶叶出口欧盟。

“欧盟的标准高,有427项农残检测标准。而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区参照的是我们的国标,国标有49项农残检测及重金属标准。”秦明根说,2019年以前,其公司每年茶叶出口量2500吨,近几年每年出口量2000吨。“我们主要业务是帮助国内外贸公司代加工茶叶。直接出口的茶叶数量相对较少,每年销售额100万美元左右。”

4月23日下午,岳西县金翠兰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正在进行全流程机械化作业。初级分类、复炒(再次炒香)、复分(再次分类)、切茶(茶头切割)、风选、色选(把茶叶梗子去掉)、拼配(成品)。“经过约十道工序,全部按照国际市场口味来制作,品质严格把关,一年精加工茶叶2000吨。”负责人汪胜昌介绍。

汪胜昌,做茶叶40余年,2017年,他来到岳西从事茶叶精加工,与岳西农户紧密合作,签订茶产品订单合同,带动65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2100元。每年,汪胜昌收购岳西当地及外地夏秋茶2000吨,深加工后经黄山市茶商出口到非洲和东欧。

“新生代”茶商:开拓海外市场

与“老生代”茶商相比,安庆市“新生代”茶商在推动茶产业走向海外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90后”吴清是太湖县北中镇马嘶村的“茶二代”。父亲吴永忠辛苦打拼一辈子,终于拥有了100亩茶园和一座小型茶叶加工厂。如何将茶产业做大做强一直是吴清思考的问题。

2021年,吴清远赴非洲开拓海外市场。两年时间他去了很多非洲国家,从一个人都不认识,到后来成功拿到订单。“我拿到的订单,是太湖县农产品出口历史第一单,而且是持续性的。”吴清告诉记者,非洲、欧洲及中亚、东南亚的销售渠道已成功搭建,目前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巩固国内的供应链体系。2023年吴清出口茶叶700吨,创汇超过70万欧元。

“在太湖打造一座茶叶中央工厂势在必行,汇集全国各地茶叶到太湖进行拼配包装再发往世界各地。”目前,吴清和他的团队正积极打造海外仓和合肥运营中心。

“80后”林丽霞,是岳西县天堂镇徽宏茶叶公司负责人,老家在福建龙岩。2014年她来到岳西县菖蒲镇溪沸村投资茶叶加工厂,占地30亩,有红茶、绿茶,从事出口贸易。“出口占比90%以上,每年产红茶70余吨、绿茶70余吨,产值4000余万元,出口东南亚分销欧洲。”做茶叶出口十年,林丽霞有自己的心得,“茶叶出口和内销最大的区别在于市场客户需求,严格控制农残指标是根本。”林丽霞说,每年会做出15个样品,发给国外的客户,让客户确认大货样,按照要求、口感、香气来批量生产。

岳西县天堂镇徽宏茶叶公司在国外参加茶叶展会

走出国门:加大创新研发力度

岳西是安庆市茶叶生产量最大的县,每年春天该县的20万亩茶园就会吐出新芽,迎来开采季。该县茶叶“漂洋过海”走在全市最前。

“茶叶不仅走出大山,还卖到海外,欧洲、非洲、东南亚地区都有。”岳西县农业农村局茶叶站站长徐卫兵说,该县夏秋茶利用面积进一步扩大,正在试制生产黄大茶、伽马茶等。

“好茶不愁卖,尾茶不好卖,这是以前产茶区普遍存在的难题。”岳西县姚河乡沈桥村党总支书记秦声海说。

沈桥村是安庆海关的定点帮扶村,村里平均海拔高,早晚温差大,最适合高山茶叶的生长。近年来,在安庆海关的帮助下,该村的春尾茶也走出了国门。

为了帮助高山春尾茶出口,安庆海关想了不少办法,如帮助该村加强对种植基地土壤、水源、农残和重金属等项目监控,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病虫害防治和污染物控制等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和现场指导;帮助企业对标相关进口国家和地区的标准要求,完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改进工艺流程,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帮助联系外贸企业,送政策上门、送服务到家、一对一帮扶。

徐卫兵说,下一步,岳西将强化茶叶品种品类创新,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根据国内外不同区域消费群体的饮茶口味和需求,合理布局茶叶品种,优化茶类结构,逐步形成以名优绿茶为主,红茶、黄茶等茶类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安庆积极做好茶文章,让一片叶致富一方民。各地纷纷推进茶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至2023年底,全市有茶产业“一村一品”国家级示范镇3个、省级示范镇2个、国家级示范专业村6个、省级示范专业村16个;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346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30家。

今年,安庆春茶可采摘面积约54万亩,较去年稳中有增。“根据今年气候、春茶种植面积及去年春茶产量推算,预计今年春茶产量将达9000吨,较去年略增;预计今年全市春茶产值约28亿元,较去年增加1.5亿元。”市农技推广中心茶叶专家黄海说。

(记者 沈永亮 通讯员 梁月升)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来源:中安在线 安庆新闻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徽茶促进乡村振兴专题系列报道

徽茶助力乡村振兴

黄山市

“税春风”奏响“茶之歌”

五月是劳动者的盛日,在黄山,80万亩青翠碧绿的茶树随风摇曳,茶香弥漫、沁人心脾。茶农们手指翻飞,于茶山、茶场间忙碌穿梭。黄山市税务部门聚焦茶农茶企需求,劲吹税惠“春风”,让劳动者得实惠、享红利、有奔头。

黄山市黄山区是中国名茶太平猴魁的核心产区,每年都吸引不少外地茶工茶商前来采摘和收购。今年受疫情影响,猴魁用工缺口一度达到30%。黄山区专门开辟茶工茶商绿色通道,在高速路口等重要通道设立登记点,安排专人进行核酸检测和信息查验。国家税务总局黄山市黄山区税务局“税绿太平”志愿服务队主动请缨,先后组织30余名志愿者前往登记点,协助医护人员做好“两码”联查及登记工作,累计服务往来茶工茶商2000余人次。

在进行信息核验的同时,税务志愿者还将登记点变成宣传站,积极向往来茶商宣传税费优惠政策。“有了这个通道,不仅通行方便了,还有税务干部把最新的优惠政策送到我们手上,很贴心。”来自黄山六百里猴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徐先生带着外来茶工登记时,收到了一份减税大礼包,里面有公司的专属减税清单和优惠政策指引。徐先生表示,公司受惠了,就能招收更多茶工,大家一起努力,都会越来越好。

一片茶叶,带富一方土地。黄山市税务部门将用更贴心的服务、更精准的措施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助力茶农增收、促进茶企增效。

(来源:安徽日报)

歙县

用奋斗砌出来的茶园长啥样?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蜈蚣岭村的千亩梯地茶园绵延不断,这片梯地茶园是人们用一块块石头砌就而成的。

位于皖南山区深处的蜈蚣岭村曾经是个贫困山村。20世纪60年代,为了摆脱山多地少带来的贫穷和饥饿,这里的人们凭着双手开山凿石、垒石造地,花了10多年的时间修建梯地茶园和用来种粮的梯田。

如今,随着生态种植的推广,蜈蚣岭村的梯地茶园里种上生态有机茶,适宜的自然条件让这里的优质茶叶供不应求。2021年,蜈蚣岭村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百万元,关于这片千亩梯地茶园的奋斗故事仍在延续。

(来源:新华社)

岳西县

响山村:茶产业成了

留守老人的“绿色银行”

在岳西县五河镇响山村,耄耋老人郑海河夫妇,今年仅春茶收入就突破10000元,茶叶成了该村老人的“绿色银行”。

响山村平均海拔500米,是高海拔“山头村”。该村山多田少地在半山腰,非常适合种植高山茶叶。2008年开始,该村以党建为引领,村两委成员带头、党员率先示范,在荒山荒坡及闲田荒地种植茶叶。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这里产出的茶汤色清明、高香持久,很受市场欢迎。

响山村青壮年像其他村一样都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人身体尚好却没有用工市场,家庭开支却一天都不能少,这时几亩茶山就成了老人们的生活来源。

“幸亏早些年听了村书记的话,现在可以靠几亩茶山养老。每天早上上山采茶,晚上下山卖茶,一天下来不少于400块钱。”郑海河笑呵呵地说。

据响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王龙介绍,该村现有茶园1400多亩,仅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就有50余万元,全村400多户每户增收不少于1万元,茶产业真正成了留守在家老人妇女们的“绿色银行”。

(来源:岳西网)

岳西县

黄金茶富了头陀脱贫户:

一亩顶两亩 致富加速度

立夏时节,春茶下市。5月初,岳西县头陀镇梓树村莲花山家庭农场的黄金芽茶采摘完毕。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会生来到该农场,与农场负责人金友红一起查看茶叶长势,商讨下一步茶园管理措施。

“今年是黄金芽茶第一次采摘,一共制作了80斤干茶,目前销售一空,每斤价格在800元左右,是翠兰茶价格的两倍。”金友红说。2018年,郎溪县向岳西县赠送了一批黄金芽茶苗。头陀镇党委政府支持金友红发展了38亩黄金芽茶。“我们这儿的传统是种植绿茶,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我逐步掌握了黄金芽茶的种植技术,目前茶叶长势良好。”金友红说。

“黄金芽茶的茶氨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低,更具保健价值,市场销售价格高,亩均效益好,种植前途广阔。”刘会生向记者介绍。

刘会生与金友红一起查看茶叶长势

金友红以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的扶贫好政策的支持下,2015年他回乡发展中药材,养殖土鸡,不但脱了贫,还成了当地产业发展带头人。为支持金友红发展智慧农业,头陀镇投入资金30万元,在莲花山家庭农场建成土壤墒情监测站,安装摄像头,可以实时查看基地情况。

良好的生态,优质的农产品,吸引了很多城里人来此吃农家菜,赏乡村美景,体验农家生活,这让金友红产生了发展民宿的想法。“很多外地朋友来了之后没地方住,晚上还要到邻近乡镇的农家乐住,很不方便。”金友红介绍,目前,修建民宿的土地正在审批中,手续完备后即可动工建设。

近些年,金友红共带动周边3户群众养殖土鸡,并吸引周边群众到自家农场务工,每年发放劳务工资10多万元。

(来源:岳西网)

广德市

新杭镇:坚持合作发展

以实践推动徽茶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广德市新杭镇金鸡笼村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高标准良种茶园、生态茶园建设、实施科技兴茶,创建了“金益农”“金鸡白”等徽茶品牌,有效提升茶叶产值,帮助当地村民实现了增产增收。

在拓展本地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金鸡笼与其他徽茶品牌也在探索更多有效合作的方式。通过政府统一协调,金鸡笼村向中国工程院、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多个专业机构汲取经验。2022年4月,金鸡笼村与安徽小岗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整合徽茶行业多方资源,为“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岳西翠兰”“霍山黄芽”等其他徽茶品牌提供包装、销售等服务,同时定向采购金鸡笼“金益农”、“天下白”品牌干茶超2万斤。

到目前为止,金鸡笼村在与徽茶产业链合作的过程中,已帮助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超100万元,并为村集体徽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空间。

(来源:中安在线)

本文内容由“徽茶”汇总整理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