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元代油滴茶盏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程良斌:中国安康富硒茶——山南茶时期

作者介绍

程良斌,高级农艺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康市茶业协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中国安康富硒茶》、《一心为了人民健康——我认识的于若木》、《紫阳茶业志》、《安康地区茶业志》、《陕西省农牧志·茶叶》、《硒都曙光》、《中国名茶志·陕西卷》、《紫阳富硒茶文集》、《陕西茶产业》、《紫阳富硒茶研究与开发》等。

安康是我国最早园栽茶树、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据《神农本草》介绍,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安康位于秦岭以南,古时因地处华山之阳,亦称华阳,是神农尝百草最近便的地方。茶马贸易、征课纳税时代,安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安康这个古老茶区焕发青春,探究其历史,可以分为八个时期。

二、山南茶时期

(一)金州梁州土贡有茶

金州、梁州是山南茶区的富庶之区。战国末期,秦武王一年(前308年)“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茶叶也因此被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各地。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大批流民涌入大巴山区,从5世纪末隋朝建立起,到11世纪金大举南犯的600余年间,汉水流域是比较安定的,从而促进了大巴山区的开发,使唐代的金州(今安康)和梁州(今汉中)成为当时有名的富庶之区。山南茶区(包括今天的汉中、安康)被陆羽《茶经》划为全国八大茶区之一,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大发展。

《茶经》“八之出”记载茶叶的第一产地是山南,包括峡州、襄州、荆州、衡州、金州、梁州六州。并详细记述:“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即今安康、岚皋、紫阳、汉阴、石泉沿汉江两岸山谷。安康市各县已挖掘发现了隋唐及宋代的茶具,如汉滨区出土的隋代瓷水注,平利县西河乡出土的唐代青瓷茶水注,旬阳县1981年在棕溪出土的宋代斗茶用具釉油滴茶盏是古金州茶事活跃的佐证。

唐代,全国有13个省、42个州郡产茶,陕南茶叶已有较大名声。“金州汉阴郡(包括除白河县外的今安康市各县区)……土贡麸金、茶牙、椒、干漆”“兴元府汉中郡土贡谷、红枣……柑、枇杷、茶”。金州、梁州茶叶均已成为贡品。

《茶经》记载了全国八大茶区,另有11州未详,实际已包括今陕西在内的14个产茶省,面积大,产量丰,名品达150多种,其中陕西有金州茶牙、梁州茶、西乡月团3个名品。唐代以后的整个封建时代,紫阳毛尖是金州贡品茶牙的传统产品。

(二)茶税是唐代第一大税

从唐代开始,茶税即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唐德宗李适建中元年(780年),纳户部侍郎赵赞议,税天下茶、漆、竹、木什取其一。李适贞元九年(793年),诸道盐铁使张滂奏,出茶州县和茶山,就地征税,茶商往来的要道,收运销税,叫“塌地税”的过境税,以三等定估,十税其一,并严禁私贩,使茶税斤两不漏。此时每年茶税收入40万缗(一千文为一缗),而开成年间(836-840年)朝廷收入矿冶税,每年不过七万余缗。

(三)佛教与茶

佛教的流传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僧人为了选好喝的茶,开启了茶树良种选育工作。据光绪补刻《紫阳县志·祠庙》记载,东汉初期佛教传入紫阳,有名的寺、庙有30多处。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在宦姑滩即今焕古镇内建立东明庵,寺僧数百人,为坐禅戒酒选育香高味浓的茶树良种,建立茶园,使之成为至今闻名的名茶产区和紫阳大叶泡良种主产地。

(四)“丝茶之路”促中西茶文化交流

唐代,“山南茶”已进入长安市场。历史上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被甘、宁、青一带紫阳茶销区的商界人士也称为“丝茶之路”。唐代全国茶叶产量80万~100万担,而当时人口仅5000万左右,从消费量估计,有不少茶叶是通过“丝绸之路”随丝绸等土特产品输出到国外。1987年5月,我国考古科学工作者打开了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发现与佛教稀世圣宝“佛骨”存放在一起的大量唐代文物中,有一套以金银为主的宫廷御用系列茶具,包括茶碾子、琉璃茶碗、茶托,其琉璃器具可与西亚(波斯,今伊朗)传人我国的玻璃器皿相媲美,足以证明唐代中西茶文化、饮茶习俗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五)民以茶为生,国以茶治边

宋代,茶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茶业则已成为陕南人民谋生的重要产业。“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产茶遍及秦岭以南各地,而尤以包括陕南的成都府路和利州路11州为多,“岁产茶2102万斤”,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30%。陕南设有西县(今勉县)、城固二茶场。洋州、金州“人户以种茶为生”。

以茶易马的茶马政策主观上是想以茶治边,客观上促进了兄弟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经济的发展。茶马贸易互市之制始于唐德宗贞元末年,“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宋初实行榷茶制度。熙宁七年(1074年),北宋在川陕地榷茶,实行茶马法,在川陕产茶州县设置蜀地买茶场四十一处,京西路金州买茶场六,陕西茶场三十二。榷茶的目的在于低价收买民茶,高价出售,以茶易马,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又解决了必需的战马,是维护宋王朝政治、军事、经济利益的重大决策。但榷茶严重损伤了茶农利益。

两宋时代,宋王朝军队与辽、金政权战争频繁,故对军马所需数量大增。为了榷茶买马,专门创设茶马以掌其事。宋初,原、渭、德顺凡三岁共市马17100匹。其后熙河市马岁增至15000匹,绍圣中又增至2万匹。乾道初年“川秦入场马额九千余匹,川马五千余匹,秦马四千匹”。由此可见,川陕茶在茶马互易及南宋防务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茶叶进入公益事业

元代茶叶自由买卖,茶税也年年增加,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三分取一,是税收1200余锭(每锭10两白银)。延佑6年取缔官史毫民中饱,延佑7年茶税遂增至289211锭。

元代安康民间不仅普遍饮茶,茶叶已进入公益慈善事业。《安康碑版钩沉》书中有元代“七里碥摩崖”关于茶的记载,是安康元代茶文化珍贵的文物资料。从摩刻文中的“赏茶主”称谓推测,茶在元代安康人的生活中不仅普遍,而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来源:陕茶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茶文化丨盏里乾坤

茶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而古代作为饮茶用器的茶盏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秦汉时期,饮茶之风日渐兴起,茶具才开始从日常的食器酒器中分离出来。据了解中国出土的最早茶具为东汉烧造。饮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饮茶文化作为全国文化出现的标志。


茶为国饮,远近同俗

唐代宫乐图(会茗图)

在唐代以前饮茶主要在上层社会流行。到了唐代,饮茶之风才扩散至民间趋于平民化。茶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当时也形成了人人饮茶的社会风尚,正如《旧唐书•李玉传》中所提到的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怯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当时的不少城市已出现了专门卖茶的茶馆。此时方才出现了专门用于饮茶的器具——茶盏。 

 

宋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瓷茶盏是宋代制瓷工艺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产物,茶盏不仅仅是盛贮之器,它还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品位和质量以及那个时代的审美、价值观等文化内涵。


宋瓷茶盏造型简洁,优美,装饰典雅含蓄,将实用美观以及精湛的制作工艺完美地结合,也反映了两宋时期崇尚质朴,清秀自然的社会审美情趣。


 

南宋 曜变天目盏 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源于福建建安北苑贡茶选送的评比,后来民间和朝中上下皆效法比斗,成为宋代一时风尚。它是在茶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风俗。


宋人斗茶之风的兴起,与宋代的贡茶制度有密切的联系。民间向宫廷贡茶之前,茶人以斗茶的方式,评定茶叶品级等次,胜者作为上品进贡,献茶的人也可以升官晋级。


南宋刘松年斗茶图

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曾画过一幅表现斗茶场面的《斗茶图》。图中四位斗茶手分成两组,每组二人。左边斗茶人,左手持茶杯,右手持茶壶,昂头望对方,助手在一旁,右手提茶壶,左手持茶杯,两手拉开距离,正在注汤冲茶。


 
宋末元初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绘制的《斗茶图》 原图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斗茶”之法讲究茶质、水质和技艺。斗茶想要取胜,不仅需要茶品好,茶人的技巧娴熟,而且需要优质的茶盏,所谓“好马配好鞍”。斗茶是要比试谁的茶盏中泡沫停留的时间更长。


因斗茶是以茶色是否鲜白为标准,所以所用茶具以黑釉瓷器为主。好的茶盏颜色能衬托出茶汤的颜色,使茶能够在茶盏里香气持久且保温,同时茶汤在盏面上不留水痕。


龙泉窑斗笠碗 四川宋瓷博物馆藏


“松风鸣雪兔毫斑”——斗茶佳器


那么哪种茶盏适合用来斗茶呢?北宋皇帝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书法家蔡襄在《茶录》里面都曾提到过建盏是最适合点茶和斗茶的茶器。


宋徽宗说:"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如蔡襄在《茶录》说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宋黑釉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建盏”是指自北宋以来在建阳市水吉、池中、后井出产的黑釉茶盏。中国八大名窑之一的“建窑”出产的黑釉瓷被誉为“瓷坛明珠”。


它的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比饭碗小,比酒杯大。釉料独特在烧制过程中能产生不同的筋脉和色彩,因而成品的釉面呈现兔毫状、油滴状或曜变状,温润晶莹,瑰丽悦目,具有典型的中国风格和浓郁的东方古典艺术色彩。


北宋 建盏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常见的有油滴,兔毫,鹧鸪斑等不同釉面风格。油滴盏的油滴纹是黑釉在高温中形成的结晶釉,黑色的釉层上均匀分布着小而密集的斑点,犹如漂浮的油滴。因为斑点有金黄色或银灰色之分,故这类建盏又有“金油滴”和“银油滴”的区别。

 宋 油滴天目茶碗 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兔毫纹的形成是由于釉中的铁质在高温中聚集,并向下流动,产生流淌状丝毛纹,因细密如兔毛而得名。同样有金黄色、银灰色、蓝色等炫目色彩。在灯火的衬托下,能变幻出绚丽迷离的光影。

北宋建窑兔毫盏

鹧鸪斑用含铁量很高的不同的两种紫金土来配制黑釉,使釉内含铁量高达6-8%,黑如漆,再在生坯上挂釉两次,以稍低于烧制其他结晶釉的温度焙烧,因较多的铁元素在釉里结晶,黑色釉面便形成了酷似鹧鸪羽毛一样尽善尽美的花纹,故名"鹧鸪斑"。

宋 鹧鸪斑建盏 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黑瓷中又以兔毫斑最受人们钟爱。这种瓷器的釉面颜色绀黑如漆,温润晶莹,釉面上布满密集的筋脉状白褐色纹饰,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细,闪闪发光。用兔毫盏沏茶,兔毫花纹在茶水里交相辉映,令人爱不释手。


宋代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著述是《方舆胜览》,作者祝穆写到:“兔毫盏,出鸥宁之水吉。


黄鲁直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又君漠茶录‘建安所造黑盏纹如兔毫’。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这段文字清楚表明“毫变盏”价格昂贵且极难得到。


宋兔毫盏 日本京都博物馆


宋代才子黄庭坚,与诗友品茗斗茶中,常常即席赋诗,如“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松风转蟹眼,乳花明兔毛。”就体现了黄庭坚对黑釉兔毫盏的赞誉之词。


苏轼在《送南屏谦师》中也表达了对兔毫盏的喜爱之情,“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建窑兔毫盏从元代开始衰落,以致失传,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失传几百年的兔毫盏已于1980年在福建恢复试制成功。


南宋吉州窑兔毫盏

除此之外,宋代茶盏在充分吸取唐代茶盏优点基础上,出现了一种敞口、斜腹壁呈45度角、小圈足的容器,形似倒置的斗笠,因此这种茶盏被称之为斗笠盏或斗笠盌”。

北宋耀州窑青釉划花斗笠盏

茶与茶盏的关系是相生相融的。同样的一泡茶,注入不同的茶盏,便能产生不同的汤色滋味。茶,因为茶盏而有了形,人们既可品其味,又可观其色,还可闻其香,更可杯底留香。


茶盏不仅有其收藏价值,更有其实用价值。如今大众对茶盏收藏热情也越发高涨,而对茶盏的保护与重视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仍需我们不断努力。

什么是建盏?什么是建盏必须有的?

每只建盏都很有个性,在献给世间纷繁美感的同时,如何分辨建盏的优劣、真伪,成了一大难题。


建盏,大宋的茶器至尊!在汉文化盛极而始衰的宋朝,文人士大夫的儒雅,大半都浸淫在点茶的片片黑盏中!但到了中国“天下中心”地位被北方狼族的铁蹄碾成齑粉的元代,建盏与国同殇!

千秋烟雨过,沧海复桑田。大中华历经百年屈辱后渐渐走向复兴;建盏,这只涅槃的凤凰,浴火得重生!概括起来,什么是建盏必须有的。

优质建盏必须具备的要素,有以下几点!


1、铁胎。青砖色(和故宫地面的金砖相近)胎骨,是高古建盏成熟期的唯一选择,也是古法烧造建盏的先决条件;在烧造中,胎体的物质一样参与窑变,不是铁胎难成精品。


2、窑变黑釉。窑变黑釉是建盏命脉之所系,铁系结晶釉在1300℃前后的高温熔融状态下,被一氧化碳和氧气的强还原、强氧化双向反应,呈现万千纹样,是真正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3、就地取材。建窑成此功业,得天地之独厚!其他外地黑釉窑场,资源各不相同,为了谋求辉煌,都力图独树一帜。

中华大地的每个高古窑场都历经几百年历史,如果当地资源可以达成如建窑的一般的兔毫、油滴和曜变,几百年间一定会出现。既然没有,就是不能!


厚土眷顾建窑,不要暴殄天物;放纵挥霍,罪莫大焉!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