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有谁知哪个月种茶叶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到瑶溪去种茶

瑶溪有株大银杏树,笔挺立在秋风里,被蓝天衬得富丽堂皇,金黄落叶归根,在树下绕成圆圈,那叫一个美。身后山坡,有绿竹做陪衬,仿若皇后娘娘的宫女们。间中白墙黑瓦,错落有致,拍照写真,那是能够赞倒一大片的。

像我这样虽然不是山里人,但嫁给了曾经的山里人的“知道分子”,明白越是这样的美丽地方,越有它的寂寥。

然而它依旧属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瑶溪位于杭州桐庐西北角,距县城七十六公里,乃合村乡最偏远的行政村,位于三县交界。如果一只鸡站在村口叫一声,桐庐、淳安与临安三县全能听到,这就叫“鸡鸣三县”。如果这只鸡生了一只蛋,不幸滚下山坡,那么谁知道它上哪个县溜达去了呢?三县村民对这种鸡毛蒜皮的事情是从来不计较的,他们世代生活在这里,不分派,不吵架,不争斗,很有点儿“桃花源”气质。

我带着我的茶文化团队来瑶溪,只是为了去老鸦窝访茶,去微茶庄敬茶。几年前是老村长带我上的老鸦窝。老鸦窝上无老鸦,听说从前乌泱泱一片,白天飞出去,“黑云压城城欲摧”,晚上扑棱棱折回来,山顶一片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老鸦突然就没了,一只也没有了。

随之消失的还有上千亩茶园。从前它们生得可好了,阳崖阴林的,还有灌木丛和竹林罩着,透过来真正的漫射光。黄壤坡地,虽没有了成片茶园,但竹林里一簇簇茶蓬又老又矮,依旧扎在那里,性子随那竹根,也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

现在还剩的茶蓬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种下的,但它们似乎已经可称为古茶树了。原来古茶和野生茶是两个概念——只有真正自生自长的茶树,才可以被称为野生茶树。瑶溪的茶,虽非野生,但还是可以称作“古茶”的吧。我们团队的梁慧玲博士在这里建了博士工作站,她的专业是育种。

瑶溪村的书记陈亚妃是本地人,年轻美丽,嫁到山外,孩子才半岁时,便住回深山老林,有模有样地当起大学生村官了。她眼下要做一件大事:把老鸦窝的茶山重新恢复过来。乡里找了我这个“乡贤”,这木梢就让我给接上了。

为这茶事儿,我来过此地许多次了,见过山茱萸,见过红豆杉,见过野草花,见过久违的芦花鸡和雄赳赳的大公鸡,这都不算什么,但见过成群的猕猴,这应该还算稀罕吧。猴群呼啸而来,威风凛凛,肆无忌惮地跑进村民们的灶间,打开橱柜门就吃将起来。它们还和野猪合伙骚扰人类,野猪负责拱地,猴子负责刨番薯、玉米。好在它们不吃茶叶,我对它们也就不上心了。它们可会搞破坏了,但村民们从不干涉。让它们折腾吧,野生动物是要保护的。

为了种茶,我们先把一幢摇摇欲坠的破礼堂修整成村民喜闻乐见的微茶庄园,乡里出的钱,团队出的设计思路,建筑公司负责施工制作。我特意要求建一个大壁炉,想象冬天大雪封山之时,村民们聚集在此,一边聊天,一边烤红薯,一边看着窗外的漫天大雪,不亦浪漫乎?当然,这是我在替他们浪漫,他们自己却未必这样觉得——山里日子太冷清了,村民需要热闹的人气。

古村落建于此地已过千年,方圆二十里,农户二百余,人口六百多。沿溪青嶂叠翠,曲水蜿蜒,漫步溪谷,若游长幅绿屏。此地村民以陈、吕、吴、蔡四大姓氏为主,皆迁徙而来。瑶溪村的先民为何跑进这样的深山?这和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有关。当时有个姓陈的睦州刺史,是徐州人氏,他见农民起义无处可逃,干脆躲进这深山。毕竟是受过教育的人,在这山中日月长之时,也没忘记要读书。时局一太平,就请了一位姓吕的私塾先生,来教陈家子弟们。谁知这吕先生在这里教着书,也渐渐迷上了这世外桃源,干脆不走,就定居在此了。后来姓吴的也来了,姓蔡的也来的,大家安安静静地比邻而居,生活劳作,繁衍生息,从无相隔相争之事。千百年来,他们尊师重教、耕读传家,崇尚勤俭、互帮互助,化成一处民风淳朴、英才辈出的文明村落。这两百户农家先后考出一百多个大学生,走出山门,走向广阔的世界。那太守级别的老祖宗,文脉可真不是瞎说。

我们在这里共同发展了几年茶文化,前些天岁末,决定再去看一次。这回我带了不少好吃的,书也没少带,还拎上正宗茶籽榨的油。我专门嘱咐同行的同学们,要拍下村民们的笑脸,做成一面笑脸墙。谁知前些天雪下得大,村里的两位老人滑倒了,计划只得延期。一二不过三,这回一路奔波,我们终于到了村口的微茶庄园。

但见茶界泰斗姚国坤先生题写的门匾下,坐着一群上了年纪的老人,我不解其故,赶紧嚷了起来:怎么能够让老人们坐在门口啊,赶紧扶进去!别冻着了。同来的王长金教授拦住我说:老人可喜欢坐在门口晒太阳呢,我妈就是这样的。王教授老家离此处不远,他是个研究家谱的专家,我特地把他请来,想给村民们讲讲往事,谁知坐下定睛一看,我的个妈呀,这可怎么讲,他们能不能听得见还是个问题。原来这群老人是从七十岁往上,直至九十多岁的,能来的全来了。年轻人呢?最年轻的带着孩子们上城里打工读书去了,稍微年长些的做生意去了,而六十多岁的上老鸦窝种茶苗去了。

记得那年春天老村长领我上老鸦窝,指点东一片西一片的小块茶地,告诉我从前这里有数千亩茶园。前年夏日我们汗流浃背地上了山,用竹竿捅地,观察土壤品质。我去问植茶专家翁昆该种什么品种,他说45度的山坡,种梅占茶最好。种下了茶苗,让我给取个茶名。想到因为山上绿茶采摘晚,专家建议主制红茶,又想那么多山里孩子考出去,熬夜读书得靠喝茶,干脆编个故事,红袖添香夜读书,就叫“瑶溪红袖”吧。又问那绿茶该叫什么?我说:既然一个叫“红袖”,另一个就叫“绿袖”吧。这次见到陈亚妃,她兴奋地告诉我:王老师,我们的茶名注册了!

村里刚刚又在老鸦窝开辟出三百亩茶园,六十多岁的劳力此刻正在茶坡劳作。而城里人六十岁都该退休了。王教授说,这将是一种新的农村生活模式,年轻的到城里打工,等年老了落叶归根回乡,以后的乡村就是个大养老院,专门负责老人安度晚年。

此言倒让我分外新鲜,问老人们:你们喜欢到这个微茶庄园来吗?他们点头回答:来啊来啊,我们晚上到这里坐坐,喝喝茶,聊聊天,惬意着呢。

(作者:王旭烽,系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浙江省作协原副主席)

来源:《光明日报》(2024年01月08日 01版)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贵州省人大代表晁忠琼:小茶叶产生大能量 乡亲们日子越来越幸福

时至白露,秋高气爽。普安县罗汉镇戈汆村五千多亩茶园,历经春夏,此刻又在秋风中吐露出嫩芽,成为秋日里独特的一抹绿。错落有致的茶园里,省人大代表晁忠琼正带着一群身着布依服饰的妇女,在袅袅晨雾中采茶。只见她轻摘一片嫩芽,举在空中,静静凝望,福娘茶传承的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

晁忠琼在审评茶叶等级

晁忠琼祖籍山东菏泽,爷爷晁万奎是一名红军,1935年,晁万奎随部队辗转到普安县泥堡村驻扎宿营,热情的老乡用铜壶熬制福娘茶为他们解渴。

一碗热茶,消除了战士们长途跋涉的疲惫,也表达了乡亲们拥戴红军的浓浓鱼水情,晁万奎对此记忆深刻、感念在心。

红军长征胜利后,晁万奎抱着那碗热茶的记忆,主动申请到普安工作,并在普安安了家。很快,便有了晁忠琼的父亲晁秀安。

晁秀安12岁就被父亲送到普安农中读书,他一边学文化一边学制茶。凭借刻苦钻研、勤奋工作,晁秀安顺理成章进入普安县新寨国营茶场上班,在茶场与女工刘兰相识相知相恋组成家庭,在1971年1月,生下了晁忠琼。

晁忠琼自幼在茶园里长大,对茶的特殊情结慢慢在心里生长发芽,最后开花结果,一生为茶。采茶的过程是漫长枯燥的,母亲总会一边采茶一边跟晁忠琼讲述福娘茶的故事。只要母亲讲起故事,晁忠琼就会停下采茶的手,坐在田坎上,双手托腮歪着小脑袋,认真听母亲讲述“福娘”的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布依姑娘痴身爱茶,钻研茶叶制作,采用清明前,幼嫩的一芽二叶,以半发酵的工艺自作一款茶,香气扑鼻,谁家娃娃生病,只要喝上一碗疾病就消除,久而久之,来向她讨茶的人越来越多,凡是来者,从不拒绝,只要乡亲需要,她都赠与。

后来布依人家就把这款茶作为供奉、待客珍品。尊称制茶姑娘为“福娘”,就是造福于人民的人,为她制作的茶叶取名为“福娘茶”,意为有福气的人才能喝到这款茶。慕名来向“福娘”学做茶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她都毫无保留地传授,因此“福娘茶”才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晁忠琼憧憬着能够成为福娘那样的人,既心地善良,又美丽聪慧。有了这份期待,晁忠琼干劲更足。母亲见她兴致满满,更是将毕生所学的采茶、炒茶、揉茶、制茶手艺倾囊相授。

星辰交替、四季更迭。原来踮起脚尖才能采摘到茶叶嫩芽的晁忠琼,已渐渐长过茶树,出落成亭亭玉立的豆蔻少女,并熟练掌握了古法制茶技艺。1988年,晁忠琼高中毕业。为了更进一步系统学习茶叶专业知识,她填报了几所与茶叶相关的院校,但遗憾未被录取,反而阴差阳错录取了河北医学院。

拿到通知书那天傍晚,晁忠琼心烦意乱走在茶园的小路上,一遍遍叩问自己的内心:难道真的要放弃梦想,去河北医学院学医吗?望着脚下的茶园小路蜿蜒曲折,但始终向前延伸。晁忠琼心想,眼前的小路虽然泥泞,但总归是有一个目的地。虽然学医的路,不一定会有成为福娘艰辛,但小路都有自己的坚持,我岂能轻言放弃。可不上大学,接下来我该怎么办?

晁忠琼陷入彷徨,一连几天都在为今后如何打算烦闷。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晁忠琼无意间听寨邻闲谈时说起,新成立的万亩茶场招工。晁忠琼一拍脑门,有了主意。

“什么?你不去读大学?要去参加茶场的招聘考试?”晁忠琼把不上大学去茶场应聘的想法告诉父母,二老满脸诧异,惊呼不可思议。

“你们都知道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当福娘,把福娘茶做好、做出特色,学医我是完全不感兴趣的,去大学浪费4年的时间、精力、金钱,不如在茶场潜心学习炒茶技术。”晁忠琼轻描淡写的说道。

回想起这些年,晁忠琼用异于同龄人的毅力和耐心,废寝忘食的跟着他们学习制茶,父母面面相觑,无语凝噎。

过了半响,父亲才长叹一声,哀怨的说道:“可是上大学是大好前程啊,在茶场当工人能有什么出息?”

“爸,如果当茶场工人没有出息,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茶场?为什么还坚守在这里?”在晁忠琼的眼里,父亲一生爱茶,父亲的答案就是她的回答。

看着晁忠琼坚毅的眼神,父亲像是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虽然内心为她遗憾,但也只能用沉默代替回答。

晁忠琼看着父母一脸担忧,揶揄的笑说道:“你们爱茶,我也爱茶,只要能跟茶天天在一起,我什么都不在乎。我心意已决,你们就别劝我了!”

“我知道你喜欢茶,想做大做强福娘茶,但是做茶并不像你说的那么轻巧,我和你娘都是过来人,我们是担心你吃苦啊。”父亲满眼心疼。

“既然喜欢,我就不怕辛苦,你们宽宽心吧!”

听晁忠琼这么一说,母亲无奈地摇了摇头:“唉,女大不由娘,她爸,就依了孩子吧!”

就这样,晁忠琼放弃上大学,成为了万亩茶场的一名普通女工,从种茶、采茶、制茶最基础的工种做起,开始了异常艰辛的追梦人生。

秋末冬初,晴普高原已是万物凋零,寒风凛冽。刚满十八岁的晁忠琼和茶场里的工人,不惧寒风,日复一日的在茶园种植茶苗、修剪枯枝。几日下来,晁忠琼的双手生出了冻疮,细嫩的脸颊也被寒风吹得皲裂。

“小晁啊,你是有大学不上,非要来茶场风吹日晒,这是为什么啊?”工友看着鼻子冻得通红晁忠琼很是不解。

“我从小在茶园长大,就喜欢茶树抽出嫰芽,经千锤百炼成一碗历久弥香的佳茗。”晁忠琼一边坚定地说着,一边双手捧土为茶苗培土。

寒冬渐远,暖春缓归,万亩茶场坡坡岭岭上的茶树渐渐吐出新芽。

“清早起来上茶山,云雾茫茫把路拦,哪个认得茶山路,边路采茶边路玩。”

“清早起来上茶山,不怕云雾把路拦,云雾拦路也要去,不能丟哥在茶山。”

晨曦初露,晁忠琼会跟工友唱着布依山歌爬上茶山,赶在太阳还未把茶叶上的露珠晒干前,将一芽芽鲜嫩欲滴的春芽摘入篓中。

直到太阳爬上山头,晨雾散尽,晁忠琼才和工友们背着满满一背篓的茶青,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

回到加工车间放下背篓,晁忠琼顾不得休息,又与制茶的工人们忙碌起来,帮着择茶、炒茶、揉茶……等到将一天采摘的茶青制作成干茶,她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住处。

晁忠琼能吃苦、好学习,不论是种植管理、生产加工,还是审评拼配、评级,她都信手拈来且干得出色。场领导信任,工友认可,在这期间,她也被推选为多岗位的班组长。

万亩茶场每年生产的干茶数以万计,这些浸透着全场上千职工心血的茶叶要卖出去换成票子,它才发挥它的价值。

这天,茶场场长陈万祥把晁忠琼叫到办公室,与她促膝长谈。

“小晁,我看你很喜欢茶,也很懂茶,客观来说,你觉得我们的茶叶品质如何?”场长呷了一口茶问道。

“场长,我们的茶叶生在高山云雾之中,茶青质量高,再经过这么多拥有丰富制茶经验和技艺的师傅加工,品质没得讲的嘛。”晁忠琼如是说。

“茶叶品质好,但是销量并不好,这两年茶场效益每况日下,你也是知道的,我想来想去,还是得拓宽销路啊!”说着,场长从椅子上端坐起来,看着晁忠琼的眼睛,诚恳地说,“你进来这十年,我是看着你成长的,无论是哪个岗位你都干得很好。你年轻有活力,有文化有口才,我准备把你调来干销售。”

在这之前,晁忠琼完全没有想到场长会找她来干销售。虽然场长信任,但销售与大家的利益挂钩,卖得好就罢,若是卖得不好,岂不是辜负了场长的信任。想到这里,晁忠琼连连摆手婉拒:“场长,我还没得销售经验,需要磨炼,怕不能担此重任啊!”

“以你的能力,我相信在销售岗位上,你也会干得出色。”场长坚信自己的眼光。

场长的话点醒了晁忠琼,这些年,自己一直忙于研究茶叶生产前端工作,但对后期销售并不了解。如果有机会能够走进市场,了解市场需求,找准茶叶的缺点和不足,再对症下药改进,福娘茶岂不是能做得更好。晁忠琼看着手中的茶杯思虑片刻,站起身来看着场长:“既然场长信任,那我就尽力一试。”

自那时起,每到县城集日、乡场赶集,晁忠琼都会带着三四名工友,驾着拖拉机拉着茶叶进城下乡赶“转转场”销售茶叶。但销售情况不尽人意,有时候辛苦吆喝一天,还卖不出一斤茶,这让晁忠琼陷入困顿。

“晁班长,这样跑下去不是办法啊,你看,跑一趟才卖得两斤茶叶,油钱都捡不回来。”工友不满地嘟囔。

工友的话,让晁忠琼陷入了沉思,茶场的茶叶品质虽好,但受众群体有限,要走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才物有所值。更何况赶“转转场”没有固定的摊位,难以积攒客户,还是得想办法整个固定的对外销售窗口啊!

想到这里,晁忠琼赶紧跑回场里,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场长:“场长,我想开个体验店,让福娘茶有个固定的对外销售窗口,借助这个窗口,不仅可以销售,还能宣传推广福娘茶,扩大市场影响,逐步占领市场。”

“不愧是我钦点的销售经理,这个想法好,你展开说说。”见场长来了兴趣,晁忠琼赶紧补充:“来赶‘转转场’的人,都是附近的老百姓,他们自家都有茶,基本不会花钱再买我们的。更何况福娘茶的受众群体是对品质生活有要求的人,我还是想到人更多、更集中的县城开一家体验店,让更多的人认识福娘茶!”

“小晁啊,我明白你的想法,也知道你的初衷是为茶场好,但你是茶场的销售经理,你父亲又是新寨茶场副场长,这样传出来,影响不好。如果真的要开,还是得以你个人的名义开,厂里给你提供其他方面的支持!”场长开诚布公地告诉她。

场长的话不无道理,体验店要开,但是得凭自己。于是,晁忠琼跟场长约定,创业初期,厂里允许晁忠琼赊购茶叶,等销售出去,再按约定价格付清茶款。

这对缺乏创业资金的晁忠琼而言,已经足够值得欢喜。得到厂里的支持,晁忠琼回家把想法告诉父亲,希望征得父亲的同意。

得知晁忠琼的想法后,父亲二话不说,拿出自己一万多的积蓄交给晁忠琼,全力支持晁忠琼。

1998年,晁忠琼在茶场办理了停薪留职,转而在普安县文化中心旁边,开办了自己的茶店——怡雅茶庄。

茶庄开业初期,县城的人并不了解福娘茶,所以很少有人光顾她的生意。

看着来去匆匆的行人,晁忠琼想不通,每天这样多人走过茶庄,为什么就是没有人愿意停下脚步进来喝一杯茶。想起当初赶“转转场”时,吆喝叫卖能够引人注目,晁忠琼干脆把茶桌搬到了店门口,每天泡上一缸福娘茶,站在台阶上,大声吆喝邀请路人品鉴。

“叔,进来喝杯福娘茶嘛!”

“嬢嬢,我们福娘茶是万亩茶场的茶青做的,味道好得很,快来喝一杯。”

……

在晁忠琼一声声的吆喝中,不少路人驻足细细品尝,若是迎合了口味,还会进店转一圈,提上两斤茶叶,兴高采烈回家。

这天,晁忠琼像往常一样,站在店门口热情邀请路人品茶,一位中年男子不等晁忠琼招呼,就自顾自地抬起茶杯,小口品尝起来。一杯下肚,客人赞不绝口:“妹!你这个茶真的好喝!我免费帮你宣传了!”说罢,放下杯子就离开了。

看着客人远去的背影,晁忠琼心想,他真的会帮我宣传吗?可是他就喝了一杯,是什么茶、产自哪里他都没问,怎么会帮忙宣传?想到这,晁忠琼自嘲似的笑了笑:估计是来调侃取乐的吧!

岂料,第二天晁忠琼刚开门营业,就有好几家单位来到茶庄,向晁忠琼订购办公用茶。晁忠琼不解,在此之前,自己多次带样品到政府单位,寻求长期合作,但基本上都被回绝了,这次多家单位一起采购,实在奇怪。揣着疑虑,晁忠琼向采购人员打听才知道,昨天说帮她免费宣传的中年男子,竟是县领导。

晁忠琼亲手加工的福娘茶品质高、口感好,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原本生意冷清的茶庄变得非常火爆。普安县城几十家单位都找她采购办公用茶,还培养了很多固定茶客。

茶庄的生意蒸蒸日上,为了让茶客们品尝到品质更佳的福娘茶,晁忠琼常常带着茶叶外出学习,同时,借学习推荐福娘茶。

有一年,晁忠琼像往常一样,带着自己手工炒制的福娘茶,到广东省广州市参加产销大会。

产自高山云雾的极品福娘茶,加上晁忠琼纯熟的泡茶技艺,在沸水冲入茶壶的瞬间,整个房间忽而弥漫起茶叶的清香。在座的客商,都忍不住来到晁忠琼的茶台前,要一杯茶来品鉴。

喝罢,众人异口同声叫好:“你这茶太香了!我从来没喝过这么好喝的茶!这是哪里的茶?”

晁忠琼自豪地回答:“贵州普安。”

“贵州?贵州是哪?普安又是哪?我还从来没听说过有这么一个地方。”众客商一脸茫然,浑然不知在祖国的西南方,还有这么一个地方。

晁忠琼正想向大家正式介绍家乡贵州,谁知,一旁的同行不屑一顾地抢先说道:“贵州?那不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野蛮之地吗?那些地方这么贫瘠,怎么可能产出这么好的茶。”

众客商听他这么一说,纷纷质疑晁忠琼和她的福娘茶。人群中,有人嗤之以鼻,有人议论着,这么好的茶估计是晁忠琼从其他地方买来,再冠其名忽悠大家的。

客商们越说越离谱,本以为能拉到订单的招商会,被彻底搞砸。晁忠琼心有不甘,当即拿出地理标识证明自证清白,但于事无补。客商们心存芥蒂,不等她介绍完,人群就慢慢散开,只留下被言语中伤的晁忠琼,独自伤怀。

这次招商深深刺痛了晁忠琼的心,从广州回来的路上,晁忠琼心想,为什么这么好的茶不被人认可,说到底还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于是她暗下决心:我一定要让把福娘茶打造成贵州的知名品牌,全国的知名品牌、世界的知名品牌。

这个信念亦如灯塔,支持她一路向前,也让她坚持至今。

从广东招商回来,晁忠琼开始为打响福娘茶品牌谋篇布局。

2008年,晁忠琼看准了普安县罗汉乡戈汆村的大山,那里海拔高,常年被云雾笼罩,十分适宜种茶。

为此,她多次孤身前往戈汆村,与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商议,希望村民们参与进来,共同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茶山。

种茶不比种庄稼,庄稼当年就能见效,而茶叶需要三年。为了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动员他们参与进来,晁忠琼白天找不到村民,索性晚上来村民家门口蹲守,挨家挨户敲门,与村民坐在火灶边,细数种茶的益处。

前前后后跑了将近两年,她的真诚终于打动了村民,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最终流转到五千亩土地种植茶园。

2009年的初冬,寒风呼啸,细雨绵绵,属于晁忠琼的五千亩茶园正式开建。晁忠琼带着整车整车的茶苗赶往戈汆村,与村民一道在寒风冷雨中将茶苗种下。

放眼望去,整个戈汆山坳挖坑的挖坑,运苗的运苗,栽种的栽种,大家不惧风雨,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栽种只是起步,后期管护至关重要。在晁忠琼看来,福娘茶不仅仅只是一杯茶那么简单,她有文化,有生命力。要做一杯干净的福娘茶,就坚决不能喷农药、施化肥。

三年时光转瞬即逝。2012年开春,晁忠琼的茶园正式开采。三年管护终于要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村民们乐此不疲地上山采来茶青卖给晁忠琼。

但由于茶农重视程度不一,管护效果参差不齐,导致采来的茶青品质忽高忽低,一定程度影响了福娘茶的整体品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晁忠琼彻夜难眠。如何把控品质,成为她最焦头烂额的事情。茶农重视程度不一致,是因为茶树是公司的,不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当然不会尽心尽力管护。既然如此,不如让他们重视起来,自己管自己的地。

于是,晁忠琼先是申请成立贵州怡丰原生态茶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将厂址建在罗汉乡,专门负责收购、加工、生产戈汆村的茶。同时,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方式,让村民作自家茶地的主人,只要按照企业标准化管理,公司就以高于市场价3到5元的价格,收购茶青。

这样一来,茶农的管护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不仅增加了茶农效益,又保证了福娘茶品质。

至此,晁忠琼的福娘茶已经初具集茶叶种植、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茶业全产业链发展雏形。

2012年,晁忠琼投入大量资金在普安县普天大道开办了面积600平方米的清怡茶楼,并将茶楼作为福娘茶对外宣传窗口、全县茶文化宣传平台进行打造。

为了更好的展现福娘茶和布依族的良好形象,晁忠琼招来7个女孩,为她们系统培训茶艺,并支持她们报考茶艺师,女孩个个争气,都拿到了茶艺师资格证。晁忠琼将她们培养成专业的茶事接待,为政府部门提供专业的茶事活动。

从那之后,凡有外商来普安洽谈合作,县里就会将他们带到清怡茶楼,请晁忠琼全面、系统地向他们推介普安茶。晁忠琼也会主动邀请外商朋友,到茶楼品茗,体验茶文化。

之前帮晁忠琼宣传福娘茶的县领导,再见到晁忠琼时,笑说道:“晁总,我们以前对茶的认知,就是一个大口缸,一把茶叶,沸水一冲,抬起就闷。现在才知道,原来茶还可以用小杯子一口一口的品。”

“领导,我们喝茶喝的是文化。”晁忠琼从容应答。领导看着晁忠琼坚定的眼神,点头表示认可。

得到了县领导的认可,更激发了晁忠琼宣传茶文化的决心。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为了维持清怡茶楼的运转,更好地对外推介福娘茶,晁忠琼总是把怡雅茶庄的盈利,拿来贴补清怡茶楼。

身边人对此表示疑惑,明明靠怡雅茶庄的收益就可以悠闲自在赚钱,为什么还要铺下清怡茶楼这么大一个摊子,不仅不赚钱,还要靠茶庄贴补。

“只谈情怀不谈钱的老板都是耍流氓。”

“推广茶文化?文化值几个钱?谁来为你的文化买单?”

“晁忠琼这个人做事虚无缥缈的,一点都不务实。”

一时间,各种风言风语充斥在晁忠琼耳边。

一天,茶楼一位茶艺师闷闷不乐,做事心不在焉。晁忠琼见此,将她拉到一旁小心询问,“小琴,你是怎么了,是不是生病了?”

“昨天来喝茶的客人,讲你坏话,说你是傻子,本来开茶庄挣了钱,可以安安逸逸享受,却为了什么理想,把钱全部花在推广茶文化上了。”茶艺师委屈道出原委。

这些风言风语,晁忠琼早已见怪不怪,但茶艺师们单纯,看自家老板被议论,难免心生不悦。晁忠琼轻拍茶艺师的肩膀,宽慰她:“妹妹,这个话我不是第一次听说,人要有信念,没得信念就没有骨头,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都要坚定走下去。”晁忠琼的大姨妈听旁人众说纷纭,也跑来店里指责晁忠琼:“你真的太傻了,你看你做的这些事,没有未来,有什么意思?”晁忠琼拉着姨妈的手,耐心解释:“姨妈你放心,我就是想发扬福娘茶的传统文化,把福娘茶推广出去,现在大家不理解没关系,以后总有一天他们会理解的。”

姨妈将信将疑,但看着晁忠琼一脸毅然,还是不放心的劝说:“要适可而止,不要到最后竹篮挑水,落得两头空。”尽管杂音纷飞,晁忠琼还是坚定自己的信念,按照既定目标,着手申请布依福娘茶商标。

2015年,“福娘茶”商标到手,晁忠琼也在一步步用行动告诉众人,自己选择和坚守是正确的。

与此同时,晁忠琼也并没有满足于从父母、茶场那里学来的传统布依“福娘茶”制作技艺,而是在传承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研制各类名优茶红茶、绿茶、白茶、半发酵的福娘茶等等。

2016年,晁忠琼还申请成立了贵州布依福娘茶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那一年,恰逢“普安红”诞生,晁忠琼看准“普安红”的发展前景,也知晓布依福娘茶单打独斗开拓市场难度大,于是决定借船出口、借梯登高,带着贵州布依福娘茶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加入了“普安红”集团,参与“普安红”全产业链扶贫项目建设,吸引了634户茶农入股公司,入股茶地1万多亩,重点打造“福娘茶·普安红”。也就是说,借助“普安红”,“福娘茶”拥有了万亩茶园基地。

在她的带领下,公司先后研制出“普安红茶”“福娘茶”和工艺白茶等系列茶产品,以及茶酒、茶皂、茶多酚喷雾、茶叶氨基酸洗发露、茶叶面膜等绿色食品和洗护系列茶衍生产品。

晁忠琼也因此成为第三代福娘茶的“非遗”传承人,还取得了国家高级茶艺师、高级评茶师资格。

刚成立贵州布依福娘茶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不久,普安县城就遭受百年不遇的暴雨,晁忠琼两百平方米的库房,恰好在县城最低洼的地方,里面堆放有五百多万元的货品。

正在茶庄盘点的晁忠琼看着门外的暴雨,起初并未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恍惚听躲雨的路人说起下方被淹,才想起自己的库房在县城最低洼的地方。顾不得外面狂风暴雨,晁忠琼抓起车钥匙就往库房赶,想尽己所能抢回货品。

等她来到现场,水已淹及腰间,但库房是老百姓民房,年久失修,杂乱无章的电线浸泡在水中,如若贸然抢险,极有可能再次发生灾害,造成生命危险。

晁忠琼纵然心急如焚,但想到这里,即便心在滴血,晁忠琼还是制止了所有人,眼睁睁地看着雨水灌进仓库。

等第二天雨水褪去,晁忠琼打开仓库,所有的货品无一幸免,全部浸泡在水中。多年的的积累、财富一夜之间全部化为泡影。

晁忠琼虽然内心悲痛,但想起昨天及时赶到现场,制止抢险,没有人员伤亡,又心有余悸地感叹: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站在潮头,又跌入低谷。为了维持公司运转,完成外商订单,晁忠琼只能到处借钱重新创业。

可是亲戚朋友总认为她做事不务实,怕借出去的钱打水漂,所以都不愿意借钱给她。

求借无门,晁忠琼只能跟银行贷款,奈何贷款需要有人担保,无奈之下,晁忠琼找到自家兄弟,几次三番承诺,兄弟才愿意为她担保20万,作为起步资金,让晁忠琼从头再来。

好在有之前的基础,晁忠琼再起步,比起之前相对容易。就这样,一步步走到今天,晁忠琼又重站潮头,仰首阔步向前。

作为省人大代表,晁忠琼也在力所能及为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做着努力。

残疾妇女王晓丽,因丈夫身体不好不具备劳动力,而独自承担了养家糊口的重任。在得知布依福娘公司要在全州大范围开设门店后,王晓丽找到晁忠琼,希望得到她的帮助,让自己在老家青山经营一家茶店。晁忠琼了解到她家的基本情况后,毫不犹豫支持她,帮助她在青山选取店址、装修设计,开设茶店。同时,通过赊茶的方式,让她先卖后结账。

王晓丽身残志坚、勤奋老实,在晁忠琼的帮带下,很快便将茶店带入了正轨,养家糊口不成问题,甚至还有了积蓄。

看到王晓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残疾人都来找晁忠琼帮忙,她都来者不拒,给予帮助,到目前,已通过扶持就业、产业带动、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100多名残疾人就业创业。她还实施了“培优计划”,从2022年开始,每年从残疾人子女中,选取5名品学兼优的学子作为资助对象,一直资助读完大学。

2020年,晁忠琼自发组织到疫情防控宣传点为坚守在此的老百姓送茶、防疫物资、干粮等价值10万元的物资。

2022年,贵阳封城,晁忠琼采购10万元的新鲜蔬菜,为贵阳市民送去温暖。

……

令晁忠琼欣慰的是,受她多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女儿龙泓霖大学毕业,也加入了布依福娘茶公司,承担销售工作。女儿的到来给公司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她应用科技知识,将大数据融入产品的销售之中,开启布依福娘茶的蓝海市场,推进布依福娘茶走向全国,进入世界。29岁的女儿,俨然也成为了新时代的“福娘”。

提及未来,晁忠琼信心满满,有女儿技术加持,她坚信,这片小茶叶将会产生更大的能量,普安茶叶走向世界的道路会越来越宽广,美丽的家乡将会更加美丽富饶,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幸福。

供稿:黔西南州人大常委会

作者:岑大明  陶溪

来源:贵州人大,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越陈越香,才是普洱茶的模样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的核心价值,这是我们反复强调的。而这些年,在普洱茶的消费者中, 对这个理念也已经形成了共识,尽管在如何实现越陈越香的路径上,仍有一些争议,但是,“越陈越香”这个终极目标却已经深入人心了。

在普洱茶的消费者面前,总摆着两个需求”:一个是消费品饮的需求,一个是存茶,或者说是收藏投资的需求, 这两个需求相互关联,但偶尔也会有一定的冲突,比如,能够满足当下品饮需求的情况下,未必能满足存茶的需求,也就是本刊曾经呼吁过的:“不是所有普洱茶都能 越陈越香”。

我们相信,消费者需要的普洱茶, 一定是能够越陈越香,或者已经走上越陈越香的道路上的茶。因此,在如何实现越陈越香的路径上,很多普洱茶行业的从业者、 爱好者、专家等,都在自己的领域范围和经验基础上展开了各种形式的研究,产生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虽然有些有交集, 有些却有分歧,但只要目标是一样的,未必不能殊途同归;而就算分道扬镳,也可 以为后人提供试错的经验。人类历史不就是在这样的否定之否定中不断前行的吗?

越陈越香,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茶叶里的微生物和酶的种类、数量,以及它的营养源。

每年春茶季去易武,总会去拜访一下常住田坝村的何作如先生。10年前,何先生卖掉了自己经营大半生的企业,选择旅居在古六大茶山的中心:易武。他在茶园边,用茶农的地修建了一幢颇具法式建筑风格的房子,装修也非常有品位,成为田坝村的标志性建筑。

茶农住二楼,他住楼上,一楼是茶室和餐厅,他和茶农一起喝茶、吃饭、打麻将,就像一家人一样,他还教茶农怎样过上品质生活。

下午三点,何先生和大家开启了一天的茶生活,我们到的时候,他正在指导茶师泡茶,泡的是他去年做的“何是普洱”。 只见茶盘上放着几个硕大的公道杯,茶师从紫砂壶中出了几泡茶后,待公道杯中的茶汤到大概3/4的时候,便高高举起公道杯,将茶汤倒入另一个空的公道杯中, 这样反复来回倒几次后,方才正式出汤。 才做一年的新茶,已经呈现出泛红的汤色来,何先生要求我们一口喝下一大杯茶,感受茶气在体内的游走,此时的茶,完全没有苦涩味,体现出醇和温润的感觉。而这样在公道杯中反复倒茶,何先生解释为是增加茶汤的氧化程度,让滋味更醇和。这也是何先生发明的新茶冲泡法。

何作如是著名的普洱老茶收藏家, 业内很多人第一次接触真正的普洱老茶,都来自何作如先生的分享,而他自创的老茶冲泡法,也影响很多至今在茶界有一定影响力的茶人。喝过无数老茶的何作如先生,从2011年开始,便一直努力寻找普洱茶的传统工艺,因为他 认为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在越陈越香的路径上差异很大,甚至是跳跃式的割裂状态,谈不上传承有序,陈化结果也是形同陌路。在对普洱茶历史发挖掘中,他发现1939年,云南中茶公司成立,云南茶叶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普洱茶的传统工艺便已经失传了。

比如,号级茶“云南同庆号”的内飞上,就明确写着:“本庄向在云南,久历百年,字号所制普洱,督办易武正山阳春细嫩白尖,叶色金黄而厚水,味红浓而芬香,出自天然,今加内票,以明真伪。云南同庆老号启。”其中“叶色金黄而厚水,味红浓而芬香”,意味着号级茶在刚出品的时候就已经是“红汤”了。那时候还没有仓储的概念,普洱茶的后发酵大多是在茶马古道的马背上完成的。

理工科出身的何作如先生,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并恢复传统工艺,他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以及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专家合作,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从微生物的角度来研究普洱茶越陈越香的陈化路径。他目前得出的结论是:普洱茶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茶叶里的微生物和酶的种类、数量,以 及它的营养源,才有利于后发酵。

茶足饭饱之后,何先生按例去村子里散散步,村民们都认识他,见到每一 个村民他都主动和对方热情打招呼,他几乎已经将自己融入茶山的日常中。散完步,何先生带我们参观了他设在田坝的初制所之一,目前何先生在易武已经设立了十几个合作初制所,全部按照他的方式制茶。

春茶季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是初制所最忙碌的时候,白天采下的茶叶, 经过一定时间的摊放走水,就要马上进行杀青了。而何作如先生的初制所,鲜叶在杀青前,还有一道工序,便是分拣,必须将芽尖(新梢嫩叶)和二梭(老叶和梗)分拣开了,区别杀青,而在毛茶制成之后再次按一定比 例和季节拼配、匀堆。

初制过程何先生要求“轻炒适揉”,也就是相对主流普洱茶工艺,杀青时间相对缩短,温度减低,揉捻程度也减轻。茶叶锅炒保持叶面温度在 50~55℃之间,锅温大概在240℃~280℃,炒制 时间在8~12分钟,遵循茶山看天做茶、看茶做茶的原则。这些都是为了最大限度保证茶叶中微生物酶的种类和数量。

现在普洱茶界都以春茶为贵,有些企业甚至标榜自己只做春茶,夏茶和秋茶的价格也是远低于春茶的。但是,何先生在无数次品饮百年号级茶的时候,都能从茶叶中发现谷壳,这一定是当年老祖宗在炒茶、晒茶的过程中混入的谷壳,稻谷是秋天收割的,证明茶叶中有秋茶的成分。而经过科学检测发现,即使同一片茶园,不同的季节,茶叶上的微生物和酶的数量和种类分布也是不一样的,而三季的拼配,也是为了最大限度保证茶叶中微生物和酶的种类和数量。

所以,每年的“何是普洱”一般都是冬季才出品,而且遵循号级茶的包装方式,不使用棉纸包裹, 7片裸饼叠在一起,直接用笋壳包装,这样能够为普洱茶制造一个相对密闭而畅通,不被棉纸阻隔的后发酵空间。

用这样方式制成的普洱茶,新茶阶段已经能出 “红汤”,而且不苦涩、不刺激肠胃、不影响睡眠,不仅适合现喝,而且存放几年便能实现快速转化。 据说,现在“何是普洱”在高端茶圈中很受追捧,新茶在拍卖会上就能拍到数万元一桶。

其实,何作如这样特立独行的制茶方法在业界也有不少争议,不过他对自己所坚持的东西非常自信,因为他是触摸过普洱茶天花板的,所以他说他现在也懒得去争辩了,大有一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霸气。但是,“何是普洱”能否真 的达到号级茶的陈化路径,也许只能留待时间去检验了。

能够越陈越香的茶,一定是有厚度的茶

2019年,99易昌号诞生20周年,当年生产99易昌号的企业:昌泰茶行(今昌泰茶业集团)推出了99易昌的复刻版,按照当年的极品、精品、 正品、篆体、宋体的配方,用2019年的原料复刻一套茶。而在同年,云南普 洱茶厂有限公司也出品了一款“九九归 易”,同样是作为致敬99易昌号的产品。因为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太俊林先生,是当年99易昌号的定制者,是他提出原料产地要求(易武), 向昌泰茶行定制这一批茶,并大部分卖到了香港。

太俊林回忆道,当年香港茶商习惯了勐海茶厂7542的浓烈,普遍认为99易昌太淡,很不看好。可谁知,经过20年的时光雕琢,99易昌已经转化 出独特而迷人的滋味口感来,成为普洱中期茶中的翘楚,甚至逐步迈进了老茶 行列。太俊林说,从他学茶伊始,便接 触到了宋聘号,那时宋聘便在他心中埋 下了一道光,那才是普洱茶应该有的样子,所以,他追寻着宋聘的足迹,从宋聘的故乡易武开始,以传统制茶工艺, 制成99易昌号。

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云南省茶叶公司的太俊林,长年接触香港茶商, 从他接触普洱茶开始,就知道普洱茶到了香港,都是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仓储陈化后才会上市销售的,生茶要从黄绿色的茶汤变成橙红色,才会有人喝的。所以,他根深蒂固的意识中,可以被消费 的普洱茶必须是经过仓储陈化后,汤色转红,茶性由寒转暖的茶。就在2020年1月19日,“九九归易”被正式封仓窖藏,宣称三年后再见。就是要向消费者呈现经过专业窖藏后,越陈越香的普洱茶。

多年的做茶经验,以及对大量的老茶、中期的样本研究,太俊林得出的结论是:并不是所有的普洱茶都能够走上“越陈越香”的正道,如果因为原料、工艺、仓储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人为破坏促成普洱茶微生物发酵的各种因子,致使普洱茶很可能不能走向“越陈越香”,而是一条“氧化红变”的“不归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不管是几年,还是几十年,都得不到我们期望中的陈年普洱茶,而仅仅是一种汤色变红,口味变淡的“过期红茶”。

如何在万千茶品中选择出在未来能够越陈越香,能够“上道”的好茶,也是很多普洱茶消费者需要面对的问题,不管是家庭存茶,还是专业存茶,每一个消费者都不希望在经过了长时间的等待与期望之后,自己存的普洱茶最后是令人失望的结果。太俊林的鉴茶标准是把“厚度”放在了第一位,厚度”指向的是茶吐内含物质丰富、工艺正确,在初“厚制阶段没有使用“前发酵”工艺,消耗掉茶叶后发酵的底物。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茶底好”

如何来鉴别普洱茶是否有“厚度”,太俊林介绍,按照香港老茶人的审评方法, 一只200ml 的盖碗,投一钱茶(约3.75克),泡5分钟为“一个水”,下一个5分钟为“二个水”以此类推。看茶叶到第几个水之后出现水味,如果水味出现得越早,就证明茶越薄。假如一款茶泡了三个水,在第四个水、五个水之后,茶味还是盖过水味,说明这款茶符合“厚”的标准,是一款有陈化潜力,在未来有可能“上道”的茶。但是,是否能够真正走上越陈越香的正确路径,还受仓储环境和时间的影响。

基于此,太俊林还研制出一套“六维品鉴法” (详情见本刊2019年9月刊)通过六个维度的感官审评,来判断一款普洱茶是否已经走上了越陈越香的正道,以及他正处在后发酵历程的哪个阶段。让消费者能够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判断一款茶的价值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消费者来说,市场不仅需要提供有陈化价值的普洱茶产品,还需要提供帮助消费者判断普洱茶陈化价值的简单方法。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0年6月刊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