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有种硬一样的茶叶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泡普洱茶出现水味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你泡的普洱茶有水味?

  普洱茶是所有茶类中较为耐泡的一款茶,但你泡的普洱茶有水味,这是为什么呢?普洱茶冲泡到七泡八泡的时候出现水味很正常,因为茶叶中的内含物质释放的差不多了,茶味淡了会出现水味,淡你从开始泡就出现水味,这到底是茶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现水味的原因! 

  普洱茶干茶含水量
  茶叶的干燥度在百分之六左右,若是受潮,含水量过高,在冲泡时出现水味也很正常。这种受潮的茶叶因为吸附了空气中的水分,冲泡后的茶汤就会变得单薄,有种茶水不能融合的感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味”。所以茶友们在喝完普洱茶后,要记得将喝剩下的茶用罐子装起来保存,一方面能避免受潮,避免异味,还能起到醒茶的作用。所以,家里存茶的茶友要注意自己的茶不要受潮了。
  普洱茶冲泡用水
  泡普洱茶,选择合适的水很重要,如果你用的是自来水,水质较差,泡出来的茶汤会有水味,甚至是整体降低了茶汤的口感,从而喝起来感觉是茶不行,但你换个好一点的水,如山泉水,矿泉水等滋味就会很不错。如果你所用的水就是矿泉水一类,仍然有水味的话,请记得泡茶的水不宜反复烧,水都被你烧硬了,你还想茶中的物质能够很好的融入水中吗?我们一般建议各位茶友选择山泉水、纯净水、矿物质水等这些中性水来冲泡。ph值在7以上的的水泡普洱茶,会影响茶汤口感。

  普洱茶冲泡水温
  普洱茶一般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没有绿茶全芽头的细嫩,所以在冲泡普洱茶时水温高一点,反而更能释放茶中物质,一般新茶且细嫩的普洱要用90-95℃的水温冲泡,才能更好的出滋味,而经过三到五年的普洱茶,可以选择水温在95℃以上,存放15年到20年的中老期茶,选择沸水高温冲泡。普洱茶冲泡水温不够,不能够将茶中的内含物质释放出来,你就出汤了,这样茶汤滋味肯定就带有水味。所以茶友在泡普洱时,记得选择合适的水温冲泡很重要。
  普洱茶冲泡醒茶
  醒茶,顾名思义,就是唤醒茶中的物质,让已经沉寂的物质散发活性,有了活力才会展现出更好的魅力。醒茶真的很重要,主要分为干醒和湿性,两个步骤结合使用更能泡出可口的茶汤。如果不醒茶的话,直接冲泡,也很容易出现水味,就会导致茶汤有味道,但喝起来总觉得不够爽滑,没什么质感。

  都说普洱茶有四次生命,一次是制作时的原料工艺,这是决定一款茶品质最基础的保障,原料工艺是普洱茶的第一生命,第二生命则是存放收藏的环境,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不一样的口感,常见的勐海仓,昆明仓,还有广州仓,每个地方的仓储,都会带给茶不一样的味道,仓储造就了一款茶的第二次生命。普洱茶第三次的生命是冲泡,冲泡能让茶重新展现活力,释放香甜甘爽。最后一次生命则是遇到一个懂茶的茶人,只有懂得喝茶的人才知道茶的魅力,不然的话只知道这茶喝着不一样,但不知道不一样在哪里,所以学会品饮也是很关键的。


香椿林古树茶,普洱茶中的油腻大叔

一说到香椿林,一副油腻的中年大叔形象跃然纸上。香椿林有不少新茶友可能还是第一次听说,它也是易武的一个超微小众山头,但是它已经“出道”很久了。

为什么名气还是不大,是炒作少吗?并不是,香椿林也曾被“炒”过,但是没被“炒”起来。

图/一濮古茶树

你看看和他同期“出道”的都有谁,薄荷塘、铜箐河、冷水河等,现在哪个不是身价不菲?各个都是易武新贵。茶农对香椿林真是恨铁不成钢啊,你看看人家薄荷塘,如今的价格都快有香椿林的10倍了。

为什么没“炒”起来?可能很大原因也是跟香椿林本身的口感有关。

香椿林,顾名思义,就是有香椿树的一片树林,很多茶友好奇,香椿林古树茶有没有香椿味?

然而并没有,或者说不明显。不像薄荷塘,是真的有薄荷的清凉感,韵味很好。它也没有天门山的回甘,纯甜纯甜的,甜度高得让人惊叹。

所以香椿林喝的时候感觉好喝,但是优秀的特点并不突出,没有让人特别深刻的记忆点。

也许今天过后,你会记得香椿林是个油腻的大叔,哈哈!

说香椿林是油腻的大叔,相比现在新“出道”的一些小鲜肉(小山头),香椿林也是很有实力的。

香椿林属于易武镇曼腊村委会,茶园位置位于弯弓古树园和一扇磨古茶园之间,属于老曼撒茶区。

曼撒我们都知道,古六大茶山之一。清朝前期是曼撒茶山最繁华的时期,这个时候的曼撒茶山年产茶达万担以上,是当时易武片区的茶叶集散中心,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也是曼撒最高光的时刻。

曼撒茶区的辉煌被毁于清同治年间至清光绪年间的三场大火,自此曼撒走向没落,与之相隔20多公里的易武起而代之,清光绪年间《普洱府志》把曼撒改成了易武。

如今,在易武片区,好茶太多,可谓百花争艳,老曼撒再也没有当年辉煌时的显赫。现在提起老曼撒,都有种落寞的感觉。

老曼撒比较有名的山头有一扇磨、香椿林,都是属于丁家寨(汉族)管理。在普洱茶之家以往的文章中经常提到,易武现在好的古树茶大多掌握在瑶族手里,丁家寨(瑶族)就管理弯弓、白茶园等易武顶级古树茶,很多国有林都掌握在瑶族手里。

图/一濮古茶树

香椿林是个例外,香椿林也是一片国有林中,这里的古茶树生长地势稍平,土质松软肥沃,有常年的巨树古木遮阴,也造就出香椿林古茶一流的品质。

易武好茶还有个特点,就是难寻。都是车到不了,必须步行爬山,薄荷塘要爬好几个小时的山路,铜箐河还有几小时水路要走,去往香椿林的路也是一样坎坷,它实在太偏僻,去到香椿林古茶园,要翻山越岭三四个小时。这样人烟罕至的国有林,不被开发的原始雨林,生态环境优越,这里面生长的古树茶,产量稀少,弥足珍贵。香椿林古树茶的口感如何呢?

茶叶外形条索粗壮紧结,灰褐显毫、茶汤透亮、橙黄、香气高,花香融入水中,苦涩弱,茶汤细腻、厚度不错,回甘生津快,最吸引的是回韵,很香,蜜香中透着一股幽兰香,带着森林气息扑面而来。回甘生津来的快,强度不算猛不过很持久,后面很多泡都是在喝甜水,汤水很甜,像喝糖水一样,持久甜,生津不断。

很多人第一次喝香椿林都在意香椿林到底香不香?很容易忽略香椿林另一个大特点就是甜,大概在6泡以后,后面全是甜。

有人说香椿林是易武茶中的硬派,入口不像别的山头那般青涩,却更加醇厚柔和,油润细腻,口感饱满而富有层次感,就像一位有着丰富经历的“油腻”大叔,在给你慢慢讲他的故事。

来源:普洱茶之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春山觅珍:披青戴甲——“长胡子”的古茶树

省城的文争老师说:春天来了,她想去看看大熊山里那些传说披青戴甲,会长胡子的战士了。而她所说的战士就是大熊山里古代蚩尤部落后裔莫猺人遗留至今100年到500年之间的古茶树了。

文老师是一名花道师,她在长沙有一家童粼文化工作室,既是四时清芬的花室又是传道授业的茶室。文老师到达大熊山的第一天我陪她参观了蚩尤屋场和我们湘熊茶业旗舰店,给她讲了茶祖蚩尤和酒神春姬的爱情古故事,也讲了猎神茶使张五郎为爱奋不顾身与急急私奔的故事,茶神孟公烧炭送茶愿天下共清凉的义举,关于大熊山的古老传说和梅山文化勇猛大义的精神内涵都引起了她的共鸣,于是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开启了进山寻茶之旅。


我们从大熊山的西线出发,第一站便是一德桥,这是一座坐落于早溪之上的风雨桥,始建于乾隆壬午年(1762),横跨两岸田野两百多年曾为过往的商客乡民提供方便。一德桥是全木榫卯结构,全长24米宽五米,单跨式平梁木梁桥,屋檐为硬山顶样式。木桥两侧为条石墩,墩上为木质6层垫梁式结构,层层挑出以支撑木构桥面,桥面木廊柱上挑木枋,覆盖有小青瓦,内设栏杆,桥身两端有牌头,青砖墙面,外抹石灰,牌头有彩绘遗存,两端均有阴刻“一德桥”字样石刻。文老师十分好奇古代为啥会在小溪上建如此规模的风雨桥而不是直接建造木板桥或是石板桥,而这个问题便离不开大熊山的茶了。大熊山在宋代开化梅山之后,朝廷为了弥补江南茶区减产不足的窘困,便在梅山大量开发茶叶用于边疆茶马互市和与北方辽金西夏求和,大熊山作为蚩尤部落南迁退隐的茶乡腹地自然成为了重要产茶区,明清时代便在大熊山脚下建立了苏溪关茶税官厅,大熊山下的龙珠山也成为了黑砖茶和红砖茶的发源地。


明清时期为运输这些茶叶前往边境和境外的英俄,茶商们在大熊山中翻山越岭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茶马古道,水路并举,通过资江把大熊山的茶运往汉口北上,17世纪至20世纪近三个世纪形成了一条横跨亚欧、享誉世界的万里茶道,东线起点是武夷山,西线起点便是资江上游的新化大熊山。这些茶商为了方便运输茶叶和沿途吃住,便会在下山的锁钥之地修建风雨桥,他们联合当地的乡绅、士子、民众捐钱筑石,刻碑留言,弘扬功德。文老师继续追问旅途如此艰辛和漫长,他们是如何解决生活问题的。而这更是离不开风雨桥了,风雨桥顾名思义便是遮风躲雨之意,一般在风雨桥的一侧会建有茶亭,茶商们可以在风雨桥停脚歇息的时候也可以在茶亭吃饭住宿完成补给,守桥人或者守亭人都有相应的义田和沿途茶商的施舍维持生计,茶亭和风雨桥就相当于今天高速公路上的服务站。

同行的周老师也好奇地问长路漫漫难道就没有山贼打劫或者其他灾难?而这就更离不开风雨桥上的两位桥神了!风雨桥最中央一般会供奉有神位像,上面是关公或者水神杨泗将军,下面便是孟公,自古就流传一句话“关公坐桥庭”,意思就是关公会镇守此桥,古代茶商一路均是结伴而行,会结义共抗风险,因此关公成为了桥神也成为了诚信互助的精神信仰。有了“关公”护体的茶商,贼自然也就不攻自破。此外在水患凶险之处的风雨桥桥身上也会雕刻有镇桥兽,一般是蜈蚣与鸡,也有使用姜太公图式或者当地巫师如顺水桥的陈品端,总之有了桥神、茶神、镇水神兽、仙道的护佑,茶商一路便能顺风顺水,一路长虹。


同时修建一德桥的文人雅士也留下了他们的珍贵文字,让后人一览熊山风韵。桥尾留有一副名联:一雨镜天新绿水,德星遥映小红桥。这副嵌字联既有熊山风雨的山野诗意,又一语双关,功德与善良就如同星辰山水永显于世。光绪九年(1833)一位读书人方联翱写了《复修一德桥碑》,碑文载:大熊之麓余母族在焉,课读于斯者十余载,桥距书舍仅数十弓,每当晴柳碧阴,黄鹂声宛转,可听风雪漫空。于碑文主人而言这是一座连接故乡和母亲的桥,这座桥有诗书礼易文章、立言立德立功的出世使命,也有四季春秋的空明和隐逸山水田园的入世之念。


我们沿着明清时代形成的大熊山茶马古道继续策“马”奔腾,经过栗山界的石亭子和茶亭,石亭子是一座凉亭,有石桌和石凳供人休息,里面保留有有清代的功德碑和挡箭碑,至今仍有一段完整的石板路直接延伸到栗山界茶亭,茶亭八十年代还保留并有修复碑,记载了茶亭规则和守亭人的义务,是研究古代地方茶亭制度的活化石。经过短暂到上坡我们便来到了第二站高峰湖,这里是一处人工湖,前些年因为修建保护性水源地,所以在原来的田家垣古村筑坝蓄水修建了大熊山上第一个高峡平湖,而田家垣也在迁离原址修建了田家垣安置小区,安置区原来便是一片古茶园,如今仅沿湖保留有数亩古树茶,依稀守护着湖下旧乡并看护着山谷中新的家园。文老师说来到高峰湖所有的思绪都像田家垣瀑布的百米飞瀑一样,飞驰而下不见踪影,唯有青山碧水,纯净无瑕。周老师在湖边捧起湖水并畅饮起来,周老师很喜欢这汪清冽的翡翠,俯瞰起来就像是镶嵌在大熊山的一颗会呼吸的明珠,风云在此聚会,苍翠与宁静的事物在此幽思常驻。高峰湖此处可通往金竹茶亭进而可下龙珠山,金竹茶亭是大熊山茶马古道西南方向通往安化的重要枢纽,还保留有完整的砖木结构,并留有传世名联:金井烹香茗,好煮龙团三百片;竹声留过客,题揽熊山数万重。


我们继续过马家冲古茶市、天池坪便上到了海拔1200米以上的景区主游道,这里是老山界,是高峰湖工区区和礼中工区的分界线,也是南风区和北风区的分水岭,当地老百姓都盛赞礼中工区的茶好,有俗语:(礼中)好茶不过老山界。文老师询问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其实大熊山区域位于雪峰山脉东南麓北段,资水环绕,冷暖气流持续交锋形成了南风灌顶的气候奇观,这里的茶也就有了阴坡和阳坡的差距,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差异,大熊山境内沟壑溪流纵横交错,山谷跌宕起伏,茶叶山场也就有了溪涧和坑谷两大特色,再者因为土壤、品种、小环境、工艺不同而形成了上百个特色茶叶山场,各有风味。礼中工区因毗邻安化茶叶流通市场较快也更早为世人所知,整个大熊山区域近五万亩古茶园所产茶叶品质,只是成名有早晚,有些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比如九龙工区的辣子坪古茶园、九分头古茶园、锡溪工区的猪脑冲古茶园、四季山古茶园等,其实各有千秋,滋味变化万千。大雪还没有完全融化,我们朝着刘家坑古茶园方向走去,一路上都是残雪裹挟着植被和溪涧,风化的页岩也跌落在公路上。在位于木子湾的一处古茶园我们停了下来,潺潺的溪水上还覆盖有皑皑白雪,清水穿雪而过,在小河谷也形成了巨大的雪堆,周老师在上面滑起了雪,30℃左右的坡度刚好一直能到上面的茶园,周老师一直惊呼雪中苍老的古树与自然风雪的磨合融洽此刻完美地呈现了出来,我们此刻也都为植物的韧性坚强而感动。


我们继续前行往刘家坑溪谷开去,我调侃周老师能不能过十道拐,因为我们即将从1000往下到五百米的河谷,直线下降500米,航拍的急弯有十道,周老师说没问题,当年也是从汶川现场活着回来的人,此刻文老师也有些又惊又喜,对刘家坑这片古茶园有着桃花源一样的憧憬,因为我告诉过她,刘家坑是一处小桥流水人家的溪谷,有花有茶,宁静无忧。我们穿过十多道弯后终于来到了接近溪谷的木房,见到了老茶人卿党福,他八十多岁擅长制作老红茶(百年老枞),以往我们都是在他家吃饭,他告诉我们儿子去了安化老婆家,我们只好先去河谷看古茶园。看到溪涧的那一刻文老师一直在拍拍拍,木房、河流、古茶树都是她梦寐以求的干净场景,她在茶园里奔跑,像在跳舞与一株株古老的茶树对话共语,她一直在拍摄视频分享给她的学员,对这片茶之桃源喜不自胜。我带她看了我们刘家坑近两百亩古茶园中两株最有代表性的古茶树,一株我们专门给它装了一个摄像头,它上“会长胡子”的全身披青的两百年古茶树,树有多高,胡子就有多高,其实它身上是一层青苔丝,古茶树生长一定年份后在湿气作用下,自然腐化的古茶树表面木质层上会有寄生物,青苔便借机附着生长形成长长的胡子。另外一株便是五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它是小叶品种,身上除了有青苔地衣还会有白色或者青色的菌朵,我们称之为“戴甲”,因为树龄越大,茶树表层变成了菌类物质天然的温床,这些青苔和菌朵也成就了百年老枞的“枞味”与“喉韵”。此外我们一百年以上的古茶树会有白色的地衣成圆圈状附着在茶树枝干上,三百年以上的古茶树枝干会有厚实的青苔区,四百年以上的古茶树会有蛇皮纹,表皮有部分脱落,如古琴流水纹。


文老师继续往前面的山谷走去,她在巨石上望着远处的群岚,她说:茶就是一杯山水,青山做画屏,溪水煎春茶,我们都可以借一杯茶和古人对话,直至最安静的夜月,与挚友共候芬芳。刘家坑古茶园有一块民国时期的修路碑,这也见证了万里茶道的长盛不衰,过去这里可以直通安化穿岩江至洞市、小淹,小淹便是资江繁荣的古茶市,两江总督陶澍便生葬于此,刘家坑的人也因此大都娶的是安化老婆,山里也流传一句话“安化的姑娘不如新化的嫂,新化的茶不如安化的草”,其实不管从婚姻还是商业贸易来说这都是民间两地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民间草茶兴起,新化茶大都以安化茶名义出口远销了。


大家从溪中取了一瓶水回去泡茶,我们便往回赶去看木子湾的小乔木古茶树。木子湾是一处高旷的平坡,这里背后便是八担米山原始森林,陈毅一家便在上面开了一家原始森林农家乐,他家是采药与狩猎世家,是传统的原住民“梅山”,翻山打猎,下河摸虾,采药炼丹都是看家本领,陈毅常常自己制作老红茶、黑毛茶和九制黄精,是一位地道的山民,靠山吃山,勤劳勇猛。木子湾古茶园上三米以上的古茶树惊讶到了文老师,她站到树下要求我拍一张她与茶树的合照,确实茶树主干都有胳膊大小,植物遒劲的力量让人的敬意油然而生。木子湾的海拔刚好是一千米,这里的茶园因为当北风,茶叶叶面略有冻伤,其实大熊山的茶农很早就有种茶制茶的智慧,他们一般选择在溪涧和山谷种茶,一路上去两边的植物会形成丰富的腐殖层,另外上游冲刷的肥沃砂土茶树可以主根深扎下去,溪涧坑谷昼夜温差大,茶叶的多糖合成自然也就高了。


最后我们便是去了解最后一个愿望:去熊山之巅喝一泡大熊山古树红茶,去熊山古寺许一个新年愿望。我们到了黄阳界便朝着山顶一路开去,在贞仙寺遗址我们在摊子上买了玉米和麻辣烫填肚子,在瑟瑟寒风中得到了温暖的眷顾。贞仙寺本是大熊山的金顶,与峨眉山金顶一样,是佛教圣地,相传这里是李氏、汪氏、张氏三位贞仙娘娘修仙的道场,至今还保留有“熊山古迹”的摩崖石刻,旁边有油盐洞遗址,是古时候乡民解除饥荒求生的宝地,贞仙寺历史上也因此一直香火兴盛,许多香客都会络绎不绝来此朝圣。熊山之巅是主峰之一的大熊峰,海拔1605米,仅次于最高峰九龙峰1622米,这里也被称作瞭望塔,古时作为防火和防战的通讯塔,现如今建有观景台。我们沿着游步道慢慢往上登顶,首先看到了“湖红之源”石碑,这是2022年新化被授予“湖红之源”而在新化三大山头树立的纪念碑,大熊山也是名副其实的湖红之源,因为在这里不远处的黄阳界古茶亭便发现了《继善亭序》,这是2022年方八另老师和我主持新化茶叶资源调查在大熊山开展地毯式田野调查发现的,碑是光绪十八年(1892)所立其中记载了:“盖中国出洋之物多者红茶,熊山茶品最佳,每三四月间采茶贩茶者辐辏于是,出其途之人摩肩叠迹……今则俄英诸国远在数万里,梯山航海,莫不来王,可谓盛矣。”


我们在山顶打开了都篮,拿出茶具一一摆好,文老师使用闷壶注水冲泡了大熊山古树红茶,茶汤在风中飘来花香,游客也都望向茶席,就这样在熊山之巅的凌风中喝上了一杯热气腾腾的古树茶,与苍穹对视,枕藉着历史,告别过往,重新开始对生活热烈滚烫的追求,像一棵大熊山古茶树一样,傲立苍穹,不屈不挠。我们返程时车胎爆了,三个人都没有换过备胎,所幸有一位大哥帮我们打开了千斤顶和螺丝,然后我们按照视频教程顺利换好了胎,我们还来得及感谢他也在匆忙之中下山了。也是冥冥之中好事多磨,我们又发现车上多了一个钉子,于是匆忙往山下赶去修车,路过熊山古寺也只是朝着关闭的大门拜了一下圣帝和财神,至于佛祖和观音,也为我们下次的寻茶之旅留下了契机。熊山古寺是明代便开山的古寺,是南岳圣帝飞升之地,也被称为圣地祖庭,寺庙保留有完整的江南禅宗塔墓群,以宝台禅师塔为主构成了莲踪圣迹,大熊山的禅茶便是从西泉寺发源在熊山古寺(古真堂)发扬光大,法脉绵延。


此次寻茶之旅从一德桥的浪漫起兴,在熊山古寺的仓促中顿止,如同在不完美的岁月中感受完美,这便是茶与禅的永恒智慧。

文争—湖南童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国家高级花艺师、中国插花花艺协会会员。她是生活美学的传播者,把爱与美好、希望与生态,通过花为介质,普撒在生活中。她将艺术的种子,让:美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来源:湖南省红茶产业发展促进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