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业生款紫砂壶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一分钟了解紫砂壶的价格变迁史

一分钟了解紫砂壶的价格变迁史

文丨砂海墨韵

收藏紫砂陶器,除了学会鉴别真假、品味高下外,还必须准确地了解与掌握市场行情,知晓历史上与现时紫砂陶器的价格,相对科学地预测收藏前景。唯如此,才能以比较合理的价格收进藏品,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

宜兴紫砂壶始于明代正德年间,明清两代,伴随着瓷器的兴盛,宜兴紫砂器艺术也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在中国人民政府的扶持下,老艺人组织起了合作社,恢复了紫砂壶的生产。这个时期出现了朱可心、王寅春、蒋蓉、顾景舟、吴云根、裴石民等一批壶艺大师,这些大师的作品,精品迭出,砂质优良,工艺规范,受到了壶具收藏爱好者的追捧与青睐。

01明清时期

早在明代,成熟期的紫砂茗壶,就已经是贵重之物。明代诗人林古度的《陶宝肖像歌为冯本卿金吾作》诗中写道:“荆溪陶正司陶复,泥沙贵重如珩璜。世间茶具称为首,玩赏楷模在人手。’”诗人已将紫砂茶具说成如宝玉那样珍贵了。

近代 顾景舟制供春壶

名家作品价格更高。徐喈凤《重修宜兴县志》写道:“供春制茶壶, 款式不一,虽属瓷器,海内珍之。用以盛茶,不失元味,故名公巨卿、文人墨士,恒不惜重金购之。继如时大彬,益加精巧,价愈腾。”

明万历 时大彬制紫砂醴泉壶

徐喈凤只说对供春壶“恒不惜重金购之”,时大彬壶“价愈腾”,价格更飞涨了,那么到底值多少钱呢?周高起在崇祯年间著《阳羡茗壶系》时说:“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可见其时名家壶值黄金10至20两之间,比壶本身的重量大数倍。

清乾隆 杨彭年 《三足玉璧曼生壶》

当然清代壶家的作品,在当时倒不是很贵。据成书于1937年的《阳羡砂壶图考》记:“曼生壶铭多为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所作,亦有曼生自为之者。凡自刻铭,刀法遒逸,每经僚幕奏刀或代书者,悉署双款,寻常贻人之品,每壶只二百四十文,加工者价三倍。”

由此可知,其时普通的紫砂壶,每把值二百四十文,而经过陈鸿寿或其幕僚书铭刻款的,则“价三倍”,也就是七百二十文一把,不足一缗。一把曼生壶的价格,当时只有时大彬壶的0.024%。经过历史检验的大名家壶,与当代壶家的作品,其价格差异是非常之大的。

02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紫砂艺人制作的茗壶,价格比清代有所提高

朱可心制 鱼化龙壶

依据诗人、学者、科学家陈明远先生在《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中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各地银圆购买力的研究,1926年1块银圆的购买力大约折合人民币30~35元左右。宜兴的物价当然会比大城市低一些,也许能达到40元吧。按此折算,其时范承甫的鱼化龙壶值今人民币48元左右、合桃壶值60元左右,朱可心的鱼化龙壶值50元左右,冯桂林的合桃壶值72元左右;王寅春的小水平壶值40元左右。

冯桂林/合桃壶

大路货的紫砂器当然不会如此值钱。倪洪林主编的《紫砂鉴赏及收藏》一书中记:“到了民国21年( 1932年),紫砂从业人数已达600多人,全年共烧140窑,年产量220万件,年产值约42万元。”以此估算,平均每件紫砂器的价格仅为0.19元。不过这是大小、精细不论的价格了。

顾景舟 紫砂荸荠圆钮壶

抗战时,紫砂产业一片萧条,同时物价飞涨,许多紫砂工匠包括一些已经成名的艺人,不得不适应潮流,量产制作,致使名人名作质量不能稳定。而顾景舟却不追求数量,“一年也只做10把到20把”。“由于顾景舟的壶坯质量上乘,且少,因此他出手的价格比别的高手都贵,自定价是一担米(150斤)一把(时价十元银)。

紫砂供春树瘿壶

民国时期明清大名家的紫砂茗壶的价格节节升高。1928年储南强先生收得供春款失盖树瘿壶,当时大家都认为是真品。储先生请现代制壶名手裴石民配盖,并在壶盖子口外缘刻了两行隶书铭文:“作壶者供春, 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未能,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所谓“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未能”,是指当时英国一家博物馆派人来商量,希望储先生出让供春壶,代价是二万美金。

03建国初期

当时,宜兴紫砂器的价格是不贵的。

朱可心制巧色柿子壶

《壶中乾坤》记录: 1955年1月,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刚刚成立。“中国美术家协会门市部来此打算通过紫砂陶业公会,订购五十套松鼠葡萄茶具和二十套梨皮式竹春茶具”。一共给了一千块钱。一套茶具包括四杯一盘一壶,由于是花货,价格较高,但平均每套也仅仅14.28元。

松鼠葡萄壶

钱剑华的《壶具投资技巧》就曾指出:“二十多年以前(注: 1977年之前),笔者还在紫砂工艺厂的仓库里找到一件,(注:指朱可心先生在“文革”中制作的普通茶壶)并化四角几分钱(当时的出厂价)买了下来。”此壶放到现在,价格肯定要超过万元了。

0480年代以后

1979年改革开放大潮兴起,紫砂陶生产销售又迎来了新的春天。据有关统计资料,至1979年,紫砂产品出口平均单价由10美分增至50美分。1980年,香港专营紫砂客户积极推销紫砂壶,产值248.65万元。

通过一系列成功的商业推介活动,港台地区“紫砂热”日益升温,紫砂壶具的价格亦节节高升。

傅英书女士在《紫砂收藏的学问》中这样写道:“以周桂珍的壶举例,1980年的时候去香港买大约8000元,1993年 她的壶已经涨到2.5万至3万元了,涨了2到3倍”。“简直可以用一日三价来形容。

顾景舟制 紫泥四方水盂

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经济连年高速增长,国富民强,老百姓手头的闲钱多了,收藏热随之升温,紫砂市场逐步繁荣。2003年起参与紫砂拍卖的艺术品拍卖公司数量激增,当年达到13家。紫砂壶大行其道,精美的紫砂文具价位亦开始上升。如佳士得公司1件18世纪紫砂桃形洗拍得7.17万元港币,而上海敬华1件杨彭年制陈曼生铭仿古井栏水呈,虽有小修,仍然拍出11.55万元。

次年,紫砂文具拍卖更加热门,参与拍卖的公司增加,拍卖的品种亦扩大至笔简、臂搁、笔洗、水盂、镇纸等等。

越是制作精良,文化含量高的紫砂陶,其价值便越高,价格上升也越猛。

紫砂壶价格变迁史,你了解了吗?

来源:紫砂壶鉴赏与收藏秘籍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文人”与“壶”的融合,让文人世子的生命在它身上复活

“托物言,志寄情”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玩艺儿,庄周屈原已开端倪,他们笔下的大鹏腐鼠、香草美人即可见一斑。

发展到宋、元时期,出现了“诗画结合”,所画的“画、字”自标新义,反映出当时画家的诗情志气。慢慢逐渐成为画界的新品种—文人画,风行一时,影响至今。


与文人画一样,文人壶也是紫砂陶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人壶体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继文人壶的鼻祖陈曼生之后,又有瞿应绍、邓奎、梅调鼎、朱坚等一批书画家积极参与,不断丰富文人壶的发展。

近代以来,书画家吴昌硕、于右任、黄宾虹、唐云、朱屺瞻等也纷纷与紫砂艺人合作,参与紫砂陶艺的创作,推动以紫砂为载体的与传统艺术的多元融合。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感叹地说:“紫砂陶艺实际上是热衷文化的艺人与热爱工艺的文人共同创造的。”


而文人壶对紫砂壶的影响:

从喝水到饮茶是一次飞跃,表明了生活方式的进步;从饮茶到品茶享受,又是一次飞跃,表明了文化生活的介入。紫砂茶壶的出现和流行正迎合了这个趋势。在紫砂壶发展的过程中,历代文人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

1、文人的赏玩——中国士大夫把饮茶视为雅事,茶叶、水、茶具都非常讲究。

唐代 陆羽 《茶经》

唐人陆羽《茶经》中对各种茶盏的评判,为文人对茶具的追求提供了依据。苏东坡嗜茶成癖,“砖炉石铫行相随”,将这些沉重之物随身携带,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东坡居士到宜兴一带看见古朴无华的紫砂,自然爱不释手,相传亲自设计了提梁壶。以后从元代高士孙道明到明代金沙寺老僧,从明代大儒陈眉公到清代画家陈鸿寿,无不嗜茗饮而更喜砂壶。文人的喜好追求,对紫砂的风行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2、文人的指导——明清的诗人、画家有不少直接指导艺人创作砂壶。

明晚清 时大彬款紫砂壶

清代 陈鸿寿 曼声十八式

相传时大彬善制大壶,听了王时敏、王鉴的意见,制作小壶,更易把玩。清末大收藏家吴大邀名师黄玉麟到家中做壶并提出想法,提高了黄玉麟砂壶的品位。清代金石家兼画家陈鸿寿(曼生)对砂壶制作的指导更具体,设计了曼生十八式,并亲自题咏,使杨彭年的壶艺到了新的境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这些优秀作品,都记录了文人在壶艺制作中的指导作用。

3、文人的制作——文人直接参与紫砂壶制作。

明代末年嘉兴人项石损为名书家,虽不是陶业中人,但亲自动手制壶,所制砂壶形质朴而雅,出手不凡,非普通艺人可及。近现代画家、书家、金石家在砂壶上题咏绘画后再由艺人刻制的很普遍,有不少文人则是自己镌刻,因艺术修养深厚,自然韵味十足,文人气息浓厚。


紫砂壶的胎泥、造型、镌刻、印鉴和传统文化、审美意识、传统生活方式几乎是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其文化价值也正是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吸收各种文化养分积累而成的。

紫砂壶有商品壶、工艺壶之分,商品壶有细货、粗货之分,工艺壶有工艺品壶、特艺品壶、艺术品之分,工艺品壶应按艺人的成就、作品的艺术价值来言。

文人的参与,提高了紫砂艺术的身价,历来紫砂壶对社会有影响,吸引了不少文人,已步入高层次文化人收藏、欣赏的殿堂,它不仅保值、增值并体现了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包含了紫砂壶艺的文化、文物的价值,名人佳作不仅”价埒金玉,而且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尽。

关于茶具丨紫砂壶的矜印介绍

钤印(qián yìn)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件或书画、书籍上面的印章符号,即加盖印章。其意义在于表明所属者对加盖印章之物的拥有权、使用权或认可。


通俗意即“盖印章”,是书画等作品在即将完成时的最后一个关键步骤,这是中国独有的特色艺术。钤印始于北宋苏东坡,迄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底款


紫砂制壶与书画作品一样,是属于一个人的艺术成就的范畴,需要作者本人的印来做身份肯定,同时也是一份鉴定凭证。



那么你有没有观察过,你的壶上盖了几个章?


现代制壶,钤印一般出现在三个位置:壶盖内、壶底、壶把,也有个别特殊情况:如部分印章也会在壶内部或者壶身外部出现。


但是这也不代表,一把壶就一定会盖上三个章,而是要视情况而定。

 

内壁章


历来制壶高手和名家对自己所钤印款都十分重视和讲究,所用之印章也涉及到制作者的艺术素养。


顾景舟用印


知名的艺术大师所用的印章也必定是出自金石大家之手。下面谨以顾景舟先生的作品来举例。


只钤盖印

 


顾景舟最贵的作品——松鼠葡萄十头咖啡茶具,2015年以92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顾景舟 松鼠葡萄十头咖啡茶具


因为内部挂釉,底部无印款,仅在盖内釉下有隐约的印章痕迹。经过北京东正拍卖运用X光扫描发现,这是一枚“景舟”长印,如下图所示。



此枚印章为铁画轩戴相明请王仁甫先生为顾景舟篆刻,最早使用在1948年制作的“大石瓢壶”的盖内,以下是X片与印章的对比图。


 


只钤底款

 


上世纪顾景舟50年代顾景舟创作的三足云肩如意壶。

 

顾景舟 云肩如意


且这件作品的底款比较特别,为“宜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目前仅见于两件作品上,另一件是顾景舟于1995年第二次创作大石瓢壶使用,此壶是杨谷方定制。


 宜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


只钤底款+盖款


顾景舟所作大集玉壶,2015年北京保利十周年秋季拍卖会上,该壶以1150万元人民币成交。


顾景舟 大集玉壶


底款:景舟手制。盖款:顾景洲。


 


钤底款+盖款+把款


顾景舟所作汉铎壶,壶身上下内外有三方印章,皆是阳文篆书款:壶底“ 景舟制壶”大方印;壶鋬底部“ 壶叟”小方印。壶盖内“ 顾景舟”中方印。

 

顾景舟 汉铎壶


除此三方印外,盖内有四个小圆点记号,据业内方家介绍,顾老当时制作此壶时,仅作四把,分别于盖内标记一至四个圆点标记,据此推断此作为其四。



钤底款+暗款


矮僧帽壶,底部刻有“生莲居大彬”款,壶内暗处藏有“景舟”小印。

 

顾景舟 僧帽壶


此件作品是顾景舟上海仿古时期所作,壶内暗款“景舟”是为了表情此壶系自己所做。


看了顾景舟的这几把壶,当然就知道壶上到底盖多少印章没有固定的标准。


但是无论紫砂壶上有几个印章,都要做到整体和谐统一,款识大小适宜。刻款、印章的大小与壶本身具有一定的协调性。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