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雅中国茶具系列

找到约243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做响雅茶品牌 振兴雅茶产业 雅茶集团周年庆暨雅茶发展研讨大会在雅举行

时值初冬,雅安,百万亩茶园清秀依旧,茶香如常。

今年的茶叶采摘、生产虽已暂告一段落,但一场盛会的举行确为明年的雅茶添绿增“金”。

11月22日至23日,雅茶集团周年庆暨雅茶发展研讨大会在雅举行。

对外,这是一场雅茶产业的推介盛会,以庆祝四川雅茶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茶集团)成立一周年为契机,院士专家、商协会、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茶叶经销商、采购商、“茶”道中人,闻茶寻道,在雅州大地因“雅茶”而相聚,他们通过一片小小的叶子,品茗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的清香与醇厚,触摸雅安茶产业发展的脉搏,感知雅安发展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对内,这是一场凝聚共识,做响雅茶品牌,振兴雅茶产业的研讨会,院士专家、行业翘楚,齐聚一堂,为雅茶产业发展“把脉号诊”,建言献策,凝心聚力推动雅茶集团和雅茶产业向着更广阔的市场和更美好的前景,扬帆远航。

高朋满座 这是雅茶之盛事

“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氏

闻于鲁周公”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发祥地、世界最大产茶国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画卷

每一卷都飘着清幽茶香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宋代文同用诗文道出蜀地茶事之兴盛

也道出雅安蒙顶山茶的出类拔萃

雅茶集团茶园风景如画

在为期两天的会期中,雅茶集团精心谋划,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让与会嘉宾实地感受“雅茶”的独特魅力。

11月22日下午,在与会嘉宾的注视中,位于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雅安藏茶博物馆正式开馆,面向公众开放。

雅安藏茶博物馆开馆仪式

藏茶是雅茶的代表之一,其制作技艺独具一格。从采摘、杀青到蒸揉、渥堆发酵等,要经过30余道工序,整个工艺流程通过千百年无数工匠的继承与改进,形成了独特的工艺,为雅安独有。雅安藏茶具有重发酵、后发酵、多次发酵、非酶促发酵、转色发酵等显著特点,在藏族同胞心目中享有崇高的信誉和牢固地位,是藏汉民族团结的纽带。

藏茶博物馆内,数以百计与雅安藏茶有关的历史文献、实物资料有序摆放,部分重要场景通过模型还原,生动直观。

“进入藏茶博物馆,依稀间仿佛听到了川藏茶马古道上马蹄与青石板相接时发出的脆响,雅安藏茶的历史扑面而来。”参加开馆仪式后,不少与会嘉宾纷纷感叹。

11月23日上午,雅茶集团周年庆活动在茶艺表演“龙行十八式”中拉开了大幕。

茶艺表演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通过视频向活动致辞,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雅茶集团品牌代言人濮存昕、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阿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姚静波等嘉宾先后登台,为雅茶集团送来生日祝福或分享自己与雅茶的不解之缘。

濮存昕致辞

阿来致辞

签约仪式环节,与乌兹别克斯坦·亚欧国际投资贸易集团、四川蜀茶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澳赞餐饮管理四川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国仁永续科技有限公司等9个项目集中签约,合同总金额2.02亿元。签订的是一纸纸合约,合约中则饱含着雅茶集团辉煌的未来。如果说雅茶集团周年庆将本届大会推向了高潮,那么在当天下午举行的雅茶发展论坛和雅茶新品发布会则充满了发展之机与生财之道。

大会现场

签约仪式

雅茶集团“雅茶十二时辰”、“榜样”、“三星伴月”、“雅安有礼(新三雅)”、“雅茶雅器(炽茶)”、“尚雅藏茶”等新品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相继发布,赢得阵阵喝彩。

雅茶集团新品发布

“雅茶集团此次发布的新品与市场高度契合,凭借优良的雅茶品质与具有艺术感的包装,我们相信一定能大卖特卖。”看到一件件推出的新品,雅茶集团经销商们信心满怀。

雅茶集团新品“榜样”系列

雅茶集团新品“三星伴月”系列

雅茶集团新品“相框”系列

应运而生 这是雅茶之大计

“雅安是全国产茶大市之一,茶文化、茶产业传承千年,历久弥新,生机勃勃,优美的生态本底,独特的宜茶气侯,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制茶技艺,造就了‘大国之饮,大雅之茶’。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将持续关注雅安茶产业发展,宣传雅茶品牌,推进雅茶产业成为富民兴市的支柱产业,努力将雅安打造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茶文化生态康养旅游城市,建成全国茶产业乡村振兴典型示范市。”在致辞中,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姚静波同样对雅茶集团寄予厚望。

“希望雅茶集团能继往开来,乘风破浪,继续围绕‘做标准、做品牌、做市场’,在产业提质增效、品牌塑造推广、营销体系创新上下足绣花功夫,做深茶文化、做大茶产业、做强茶科技,全力擦亮蒙顶山茶、雅安藏茶“金字招牌”,努力成为川茶、雅茶复兴路上的排头兵,将雅茶集团打造成为新时代中国茶产业的标杆企业。”在雅茶集团周年庆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在视频致辞中对雅茶集团寄予了厚望。

不仅仅是院士专家、行业大咖,会场内外,从各地经销商,到全市数万名茶农和茶产业参与者,对雅茶集团的信心与希望在这个初冬里不断升腾。

从成立至今,从默默无名的行业新秀到崭露锋芒的行业新贵,雅茶集团仅用了一年。

一年,说来虽短,但对近700名雅茶集团员工来说,却是星夜兼程的365个日日夜夜。

雅茶集团藏茶厂工人包装茶叶

2022年11月4日,市委、市政府紧扣省委、省政府打造千亿精制川茶产业战略部署,作出顶层设计——整合市属涉茶资产和资源,以国有龙头企业引领雅安茶产业提质增效,雅茶集团在成都揭牌成立。

一年来,雅茶人秉持“心无旁骛,专注一片叶子”的初心,首先从茶叶源头上下功夫,在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1000米海拔以上自建茶园基地,并获得有机茶基地认证。同时,雅茶集团扛起国有企业的首位担当,以乡村振兴为使命,坚持带动茶农增收致富,按照雅茶茶园管护标准,签订5万亩订单茶园。

“一绿一黑”即蒙顶甘露与雅安藏茶是雅茶中的杰出代表。今年5月,“蒙顶山茶”以49.60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七年稳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并被评为“最具品牌经营力的三大品牌”;“雅安藏茶”品牌价值达29.69亿元,较2022年增加7.65亿元,增幅达34.71%,位居全国黑茶类第五位。

一年来,雅茶集团紧紧围绕“一绿一黑”这一拳头系列,先后建成年产能达1550吨的藏茶厂和594.25吨的绿茶厂,藏茶厂引入国内自动化、清洁化最高的茶叶生产线,全面提升茶叶生产质量。

雅茶集团藏茶厂智能化、清洁化、自动化生产线

有了先进的生产线,就要用好的产品回馈市场与消费者。雅茶集团聚焦“一黑一绿一黄”三大品类,先后研发70款产品,锁定大雅、臻雅、318定制等9款主推产品进行重点打磨。产品质量的好坏,荣誉是最好的佐证。

一年来,雅茶集团系列产品共参与16次茶行业专业评比评选,斩获第八届中国黄茶斗茶大赛金奖、第八届亚太茶茗大奖银奖、第十五届“天府茗茶”金奖等10余项重要殊荣。

雅茶集团藏茶厂智能化、清洁化、自动化生产线

雅茶集团藏茶厂智能化、清洁化、自动化生产线

品牌不响、市场占有率不高等因素是制约雅茶产业发展的“拦路虎”。过去一年,雅茶集团以“钉钉子”精神,南下、北上、东进、西拓,先后完成成都、深圳、北京、西藏、上海五大分公司建设,雅茶集团系列产品走进香港、川渝、北京、深圳、陕西、西藏、新疆等13个省市、地区,签订经销商、代理商、专柜共计204家,签订订单1.7亿。

第十二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人气十足的雅茶馆

时光不负有心人,星光不负赶路人。365个日夜兼程的岁月,雅茶集团已紧紧抓住了雅茶产业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的关键。

继往开来 这是雅茶之未来

雅茶集团成都分公司揭牌仪式

万事开头难。过去一年,凭借对“做响雅茶品牌,振兴雅茶产业”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雅茶集团以坚韧不拔的韧劲、持之以恒的拼劲迈出了艰难却收货颇丰的第一步。

经过一年的探索,雅茶人对雅茶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集团全产业链重新进行定位和布局:雅茶茶业公司负责“雅茶”等品牌打造,树品牌形象和锚点;雅茶贸易公司主打“源头产地”标签,专注电商供应链平台;“炽茶”新式茶饮公司探索茶叶消费场景应用;茶交所作为国家级大宗茶叶交易平台;雅茶商学院为茶叶商业模式和经营主体进行孵化和赋能;茶饮料板块,也将于2024年正式启动。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在雅茶集团周年庆暨雅茶发展研讨大会上,从“雅茶十二时辰”、“尚雅藏茶”、“大雅系列相框藏茶”等新品发布,到院士专家们的厚望与建议,再到经销商们满怀信心的表态,再到雅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古劲的表态,共同勾勒出了雅茶集团的发展蓝图。

未来,雅茶集团将持续强化“雅茶”品牌势能,从矩阵式宣传推广、短视频IP塑造、信息化系统建设、私域用户发展等层面,对合作伙伴和经销商进行赋能。

作为国有企业,雅茶集团的优势在于资源的整合与重塑,在线上市场拓展方面,雅茶集团将加快茶叶领域横向和纵向整合,在种植、加工、产销方面等下足绣花功夫,打造“产地源头+货盘整合+智慧仓储”的电商供应链。

“我们将从整合上游茶资源、打造优质茶品牌、传播中国茶文化、提升消费者体验、振兴茶产业繁荣五个方面打造雅茶品牌发展新高度、让雅茶更好地融入生活,探索中国茶的无限可能。”在雅茶集团周年庆暨雅茶发展研讨大会上,雅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古劲表示。

雅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古劲

时光不负有心人,星光不负赶路人。365个日夜兼程的岁月,雅茶集团已紧紧抓住了雅茶产业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的关键。

图文来源:雅安日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具——发展历史

01

茶具和茶器


      茶具和茶器是在不同时期对饮茶器具的称呼。从文献上看,饮茶器具最早被称为“具”。西汉王褒《僮约》载:“烹荼尽具”。西晋杜育《舜赋》,曰“器择陶简,出之东隅(瓯)”,唐《广陵耆老传》说东晋茶事,也将茶具称为“茶器”。唐陆羽《茶经》,承前朝将饮茶器具统称为“器”,以示区别加工用具。同代的张又新《煎水茶记》,曰“善烹洁器”,一直到宋初蔡襄《茶录》称为“器”,曰:“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1269年)将所有饮茶用器具统称为“茶具”。元代周密《癸辛杂记》记载“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此后明代、清代有关茶叶文献绝大多数称饮茶器具为茶具,沿至今日。


02

茶具的产生

      茶具是因饮茶活动的需要,而从日常饮用器具中分化出来的专门饮茶用具。

      茶被发现和初期利用时代,是作为药用、食用的植物。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秦汉年代(前206年左右)《神农本草·木部》 载"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温热,令人少睡”。 汉司马相如《凡将篇》(前140-前122年)开列举的中草药中有“荈、诧”。 同时,《晏子春秋》一书指出晏相(前514年左右)在齐景公时,将茶作蔬菜食用,因此没有专门的饮茶用具。

      西汉王褒《僮约》中,出现“烹荼尽具” 只告诉人们西汉时已有茶“具”, 但未明确是何种茶具,何种形状和质地,是否专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浙江上虞其土的碗、壶、盏,以及江西的陶炉,尤其是浙江湖州出土的东汉内外施釉、肩部刻有“茶”字的青瓷瓮,被专家证实是茶具时,人们才知悉古代茶具的模样。魏张揖《广雅》介绍当时饮茶,曰:“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此“瓷器”是否专用尚难肯定。西晋左思的《娇女诗》曰:“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饬”,鼎饬应该是茶具。而同时代的杜育《荈赋》,“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匏是古代酒器,作为饮茶用,说明当时饮茶用具和酒食具的区分并不严格。可见茶具虽自汉就有,但在唐前的很长时期内,仍有混用现象,直到唐陆羽《茶经》总结了前人和唐时的饮茶情况,提出一套陆羽认为值得提倡的饮茶方法而设置的茶具时,才形成了中国成套的专用茶具。


茶具沿革

      饮茶用具经过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从混用到专用,从单件到成套茶具的历程,取决于茶叶生产、饮茶方式以及当时的技术进步。


01

唐代茶具


      茶具虽始于汉,但形成系列的专用茶具现于唐。唐时饮茶风盛,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饮茶普及,而促进了茶具。唐初高宗时,画家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画卷中反映了唐时的茶具,有风炉茶铛、带托的茶碗、茶碾和茶粉罐。唐玄宗天宝二年(744),为举行通航庆典,每条彩船代表一个地方.分陈其土特产于上。在豫章郡(今江西南昌)船上,摆放“瓷器、酒器、茶釜、茶铛、茶碗"等,欢歌以进(《旧唐书·韦坚传》),表达了茶具已开始作为某地的名产。

      唐代制茶采用蒸青法,将茶叶放在甑中蒸熟,然后捣碎,把茶末拍制成团饼,最后将茶饼穿起,焙干后封存待用。饮茶时,先把茶饼捣碎,碾成细末,当水在釜中初沸时,以盐调味,再用竹夹环击汤心,然后下茶末,再置于茶碗中饮用,煎茶法成为主流。所以唐陆羽撰(茶经》,在四之器中,将饮茶器具分为8大类24种共29件.其中生火燃具有风炉、灰承、筥、炭挝、火筴;煎茶用具有鍑、交床;炙茶和碾茶用具有竹筴、纸囊、碾、拂末、罗合、则;贮水和存盐贮具有水方、漉水囊、瓢、熟盂、鹺簋、揭;盛茶和清洁用具有碗、畚、札、涤方、滓方、巾;茶器贮具有具列、都篮等。

       唐代饮茶的陶瓷器具主要是瓷壶(亦称注子)和瓷碗。当时有三大著名瓷窑,一是浙江余姚的越窑,以烧制青瓷茶碗著名;二是湖南的长沙窑,以釉下彩绘的瓷壶盛名;三是河北的邢窑(内丘),以烧制白瓷茶碗取胜,而且普遍采用“茶托子”,即盏托,说明瓷茶具开始配套,专用性更强。

       “秘色瓷”是瓷中精品,产于越窑。浙江的余姚、上虞一带自汉代始烧窑,唐时为鼎盛期.烧制的青瓷有碗、壶、托盏等,备受陆羽青睐,称其为“类玉”、“类冰”,最宜村托茶色。所以,越窑为南瓷代表,与邢窑形成“南青北白”的瓷器格局。在越窑的产品中,秘色瓷烧制技术、配方、工艺不传人,传器极少,增添了神秘感。唐陆龟蒙《秘色瓷器》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后世宋代赵德麟《侯鲭录》曰:“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今供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1987年陕西法门寺出土文物有秘色瓷器,被视为文物研究工作的突破性发现。

       唐时,饮茶用具崇尚金属制品,故陆羽云: “瓷与石皆雅器,性非结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铁也。”所以唐朝茶具如鍑皆用铁。在“金银为上” 的思想影响下,唐皇室多以金银为茶具。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器具有成套的金银茶具,其中有炙茶用的鎏金镂空鸿雁球路纹银笼子、金银丝结条笼子,碾茶用的鎏金壶门座茶碾子,罗茶用的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茶罗子,贮茶用的鎏金银龟盒,放调料用的摩蝎纹蕾纽三足盐台、鎏金人物画银坛子,煮茶用的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系链银火筋、鎏金飞鸿纹银匙子,以及调茶、饮茶用的流金伎乐纹调达子等。这些器具多为唐咸通九年至十年“文思院造”,其中部分刻有“五哥”字样的器具为唐僖宗用物。


02

宋、元代茶具


     唐时饮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主要是后两者。至宋朝,斗茶风起推动了饮茶,陆羽提倡的煎茶法逐渐被点茶法所取代,所需茶具虽基本相似,但由于对茶之汤色等要求不同,所以对茶具形制和质地色泽上的要求也略有不同。

      宋朝烧制茶具的产地有福建的建窑黑瓷、浙江的处州青瓷、河南的钧窑玫瑰紫釉、河北的定窑白瓷等。宋朝斗茶风盛,要求“茶叶色泽贵白”、“宜黑盏”,而“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所以在茶具形制上,改大碗为小盏。盏实际是一种小碗,托口突起,托沿多作花瓣纹,托底中凹。同时斗茶也要求茶壶“注汤利(厉)害,独瓶之口嘴而已”,由此,宋朝的茶壶有了较大变化。至南宋,茶壶壶式由过去的饱满状变得瘦长,壶体的纹饰,由常见的莲瓣形变为瓜棱形。元朝的茶具跟宋代差不多,但壶形有变,宋朝的茶壶,流子多在肩部,元朝时移至腹部,真正可以达到“注汤利(厉)害”,因此流子比过去明显。元朝时景德镇创烧青花瓷闻名,日本“茶汤之祖”村田珠光特别钟爱,后人将青花瓷具别名为“珠光青瓷”。

     宋时,蔡襄在《茶录》中,指出当时的茶具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特别是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用白描将“韦鸿炉、木待制、金法曹、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漆雕密阁、陶宝文、汤提点、竺副帅、司职方”呈现在人们眼前,使现代人更形象地了解宋代的茶具。
     宋代茶具总体上要比唐代少一些,尤其在以下四个方面有变化:一改碗为盏;二改鍑为瓶;三改竹夹为茶钤;四改栟榈为茶筅。至元代基本沿袭宋制,但茶叶加工出现散茶(芽茶和叶茶),萌芽冲泡法,具相应减少。元代的冲泡茶,其芽叶有时也要碾碎,元耶律楚材诗曰: “青旗一叶碾新芽”,但在元代盗墓烹茶图中未见茶碾,疑是直接冲泡。


03

明代茶具


      唐宋时期饮茶以饼茶为主,元代虽开始饮散茶,但在方法上饮用饼茶的痕迹未退。至明朝,皇帝朱元璋“废团茶”,于是散茶兴起,使用冲泡茶叶的方法成为主流。明代文震享《长物志》曰: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之异,然简便异常,天趣备悉,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至于洗茶、候汤、择器,皆各有法。”

      明代茶具虽然简化,但由于冲泡方法特殊,在许多方面都有专门要求。散茶易受潮,贮茶更显重要,所以明代采用贮焙结合,即用大陶罂烘干后,放入若干层干箬叶片,而后将烘干冷却的茶叶放入,其上放箬叶,最后用干燥后的六七层宣纸封口。平日取用的,“以新燥宜兴小瓶取之,约可受四五两,取后随即包整”。由于明代饮茶时要“洗茶”,即用热水洗茶,除去“尘垢”和“冷气”。洗茶采用茶洗,用砂土烧之,上下两层,上层底有筛孔,沙垢从孔中流人下层,取上层干净芽叶泡饮。此外,明代用汤瓶烧水,“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瓷器为上”[张谦德《茶经》,也有人用金属汤瓶。在饮具上由于冲茶的需要,出现了小茶壶和白盏,取代了黑盏。明许次纾《茶疏》:“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当时生产白瓷的汝、官、哥、宣和定窑都成为生产茶具的重要窑场,产品以宣德所产的白釉小盏最为著名,因形似鸡心,又称鸡心杯。杯是一种古老的用具,但作为茶具还是明代冯可宾《岕茶笺》才提到。

      此外,明代江苏宜兴用五色陶土烧成紫砂陶,与瓷器争名,出现了供春和时大彬两位著名艺人。由于紫砂壶有良好的保味功能,能吸附茶汁增积茶锈,冷热急变不易胀裂,传热慢又不烫手,成陶火度高,可直接置于炉火上,因而备受欢迎。而瓷器在景德镇又有创新,成化时的斗彩,嘉万年的五彩、填彩,都驰名于世。青花是釉下彩,即先画彩再敷釉烘烧。斗彩、五彩填彩则是釉上彩,斗彩是在青花器上,再加红黄绿紫等各种彩料,釉下花纹和釉上彩共绘一体,相互争辉。明代《帝京景物略》载,“成杯一双,值十万钱”。


04

清代茶具


      清代,六大茶类基本齐全,由于多为散形茶,故以直接冲泡法为主,尤其是省略明代洗茶这一-程序,简化了茶具。

      清代的茶具以陶瓷为主,所以有“景瓷宜陶”的说法。制瓷业尤其以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时期最为繁荣。康熙时,景瓷除以生产五彩瓷为主外,还创烧了珐琅粉彩两种新的釉上彩。珐琅彩瓷,是仿造铜胎珐琅器的色彩和纹饰烧制的,胎质洁白,薄如蛋壳,烧制程度相当完善。在康熙和雍正年间还创烧了一种盖碗和盖盏。盖碗和盖盏自古即有,但从文献记载上看,清代盖碗,尤其是在形质上与过去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质地细腻、彩釉清晰、逼真、纹饰多样化。同时宜陶在清代有更大发展,这是和清朝政治体制有关,一大批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及文人墨客,对宜兴紫砂陶爱不释手,使得一批能工巧匠应运而生,尤其是些文人与陶匠结合,更创造了紫砂陶茶具的辉煌。清初的陈鸣远和嘉庆的陈曼生,所制之壶尤名于世。陈曼生是宜兴知县,也是清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画家和陶壶设计家。癖好陶壶,艺匠杨彭年按其意生产.形成曼生壶。杨彭年制壶不用模子,信手捏成,式样非凡;与陈曼生合作制作的被称为“当世绝作”的“侵生十八式”,形式多样,有“石铫式、汲直、却日、横云、百纳、合欢、春胜、古春、饮虹、瓜形、葫芦、天鸡、合斗、圆珠、乳鼎、镜互、棋奁、方壶等,每式上都有题识”。曼生壶一般由陈曼生刻铭题字,把柄上印有“彭年”小印章。

       清代乌龙茶的出现,开创了一种新的饮茶方法。清施鸣保《闽杂记》:“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以武夷小种为尚...饮必细啜久咀。”孟臣姓惠,江苏宜兴人,活动于明末清初(1598-1684年),书法类唐大书法家褚遂良。其壶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可见是制小壶能手。
       此外,清代还出现了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等,使人耳目一新,更放异彩。

       茶具的发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有关,更与时代习俗、审美观以及茶类的变化、饮茶方法有关。茶具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时代精神,印刻着历史的烙印;茶具还反映了当时的技艺水平。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主流茶具,也有承上启下的前朝茶具夹入其中。

川茶川器出川“出圈”第二届中国茶叶交易会

以“中国茶·世界享”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茶叶交易会于12月29日-31日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设茶产业综合馆、福建茶展销馆、国际名茶馆、茶美学馆等四大主题展馆和11个特色主题展区,展区面积5万平米,展品涉及全品类原产地茶叶、再加工茶、茶叶深加工及衍生品、茶具茶器、茶空间等。

为推动川茶川器出川“出圈”,走向全国,持续提升品质川茶“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影响力,受茶交会组委会邀请,由四川省供货商商会组织的四川省三花茶业有限公司、四川民族团结茶业有限公司、泸州茶可以茶业有限公司、四川龙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雅安雅雨茶业有限公司、四川省世鼎茶业有限公司、北川名阁木艺家具有限公司、四川迪岸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等品牌川企,精彩亮相,备受瞩目。

川茶川器精彩亮相

四川省三花茶业有限公司的三花牌系列茉莉花茶·绿茶、四川民族团结茶业有限公司的民族团结牌系列黑茶、泸州茶可以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可以牌红茶·乌龙茶、四川龙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龙都牌系列高端茉莉花茶·绿茶、雅安雅雨茶业有限公司的雅雨牌系列藏茶、四川省世鼎茶业公司的世鼎牌蒙顶甘露·蒙顶黄芽·川红工夫、北川名阁木艺家具有限公司的木家具·木质工艺品、四川迪岸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茶机械设备等集中亮相茶交会,吸引了不少福州茶友、茶业界客商到展台参观、品茶。

品质川茶专场品鉴

为让更多福州茶友了解川茶,12月30日下午,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8号馆非遗舞台区)还成功举办了“天府龙芽茶馆行(福州站)品质川茶迎新专场品鉴会”,全国著名茶叶审评专家、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首任站长、高级工程师陈金水先生以及福州茶友、茶商、茶文化爱好者等四十余人莅临茶会,共品川茶,共叙川闽友好情谊。

在茶艺师的引导下,茶友们分别品鉴了三花·香妃玉竹、茶可以·子芽功夫、龙都·青花雪高端茉莉花茶等多款川茶香茗,大家对川茶的汤色、香气、滋味、品质赞不绝口。品鉴会上,部分福州茶商还与川茶企业进行了深入洽谈,看好川茶在福州的发展,希望有机会合作。

来源:四川茶博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38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