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细胎紫砂小罐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小壶细盏天地宽——工夫茶茶器文化流变

中国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从早期的生煮羹饮,当作解渴解乏的菜汤食用,到隋唐时期出现明确的品赏阶段,制团研末,开始用心品味,是味觉意识的一大飞跃。自从陆羽、皎然、卢仝等茶人提倡茶器要配合茶道,茶饮的主流变化可以概括为两个大阶段,就是唐宋时期的研末煎点与明清以来的芽叶冲泡。到了明末清初,福建又出现了一种饮茶习惯,开始喝条索发酵的陈茶,先流行于武夷山一带的茶农,逐渐发展到闽粤各地,出现了武夷岩茶、乌龙、铁观音一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饮茶风尚的演变,与制茶的技术规范、茶器的形制釉色,是环环相扣、息息相关的。唐代讲究煎茶的汤色与沫饽,就崇尚浙江青瓷系的秘色瓷碗;宋代讲究点茶拉花,就推崇建窑黑瓷茶碗;明代开始品味芽叶新茶,就中意薄胎的甜白釉茶盏与青花瓷杯。锡壶与紫砂壶的普遍流行,以及使用精致细巧的小杯饮酌,是在明代中叶之后,特别适合清初逐渐风行的发酵茶,成为清代闽南潮汕饮茶常设的茶器。

孟臣水平流嘴朱泥小壶

在明末清初的饮茶习俗进程中,茶事发展的新鲜事物,是武夷发酵茶的出现。武夷茶农原先遵循江南炒青绿茶的风尚,后来改为品赏发酵陈茶的浓郁口感。明清两代,一直以江南炒青或蒸青的新茶为尚,讲究的是早春新出的茶芽,在清明与谷雨期间采摘制作,如虎丘茶、龙井茶、松萝茶等,成为茶人的新宠。比较例外的是蒸青的罗岕茶,但也是初夏的新茶,保有新鲜的春天气息。到了清初的武夷山地区,却在全国流行鲜嫩新茶的氛围中,发生影响近现代流行的饮茶方式,开始喝陈茶,饮用发酵过后的茶叶,有的是轻微发酵,有的重发酵,有的则是完全发酵。在世界饮茶史上,由此而出现了著名的武夷岩茶、乌龙茶、铁观音,以及红茶、普洱茶,许多都在十七世纪以后成为外销茶的主力,对全球饮食文明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于武夷发酵茶的出现,比较早的记载来自明末清初的周亮工(1612—1672),他在清初顺治年间担任过福建按察使与布政使,写过《闽小记》一书,记载了明代武夷地区采制茶叶,本来是学江南绿茶的做法,以新茶为贵,后来则着重发展陈年发酵茶。书中所录《闽茶曲》,也见于他的《赖古堂集》(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其中有这么一首诗:“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难除莫近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同时还有自己的注:“上游山中人类不饮新茶,云火气足以引疾。新茶下,贸陈者急标以示,恐为新累也,价亦三倍。闽茶新下,不亚吴越,久贮则色深红,味亦全变,无足贵。”明确指出,武夷地区茶农不喜欢新茶,在贩卖茶叶时,还要特别标明是陈茶的品类,以别于新茶,因为发酵陈茶的价钱是新茶的三倍。

与饮用发酵茶相应的,是陶瓷茶器使用的变化。闽南、潮汕一带,因为饮茶风气的转变,从尝新(明前茶、雨前茶)转为品赏发酵陈茶,也就选择可以呈现发酵茶浓郁口感的茶器,以紫砂壶与细瓷小杯为主。到了乾隆时代,以宜兴紫砂壶冲泡半发酵叶茶,在闽南与潮汕地区,特别是泉州、漳州、潮州一带,已经形成独特风格,与江南主流品赏明前或雨前新茶的风尚大为不同了。

我们界定工夫茶,首先要注意工夫茶的独特风格。在茶器方面,长期以来使用紫砂小壶与细瓷小杯,所谓“罐推孟臣小,杯取若琛(深)洁”。清末台湾学者连横在《雅堂文集》中说到,“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深),三者品茗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这段话言简意赅,明确指出清末台湾人喝茶,沿袭闽南潮汕风俗,而“与中土异”,也就是不同于主流喝新鲜绿茶的风尚。工夫茶有三要:茶叶是半发酵的武夷系统的岩茶、乌龙、铁观音;孟臣壶是江苏宜兴的紫砂壶;若琛(深)杯则是江西景德镇出品的细瓷小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武夷半发酵茶是清初出现的制茶法,紫砂壶是明末发明的制壶法,而若琛(深)杯则是清代景德镇制作的阔口小杯。所有的历史证据都显示出,闽南潮汕工夫茶的独特风格,是明末清初之后逐渐成形的。

坊间有潮汕工夫茶始自宋代之说,并随意引述苏东坡贬谪到惠州,称赞当地的茶品,还说苏辙诗句“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可以作为宋代已经出现潮汕工夫茶的证据,其实大谬不然,完全昧于宋代茶饮崇尚点茶拉花的情况。为宋人称道的建州龙团茶,是用来研末煎点的,与清代工夫茶使用冲罐泡叶茶,其间有巨大的差别。何况宋人讲究的茶具,是建窑黑釉茶碗(日本茶道称之为天目碗),在碗中击拂茶末成为沫饽,日本抹茶道沿袭至今。工夫茶使用明末才发明的紫砂茶壶,以及细白瓷的小杯,冲泡半发酵的叶茶,是明清时代雅俗共赏的后起风尚。

还有些研究潮州工夫茶的学者,为了提升工夫茶的文化意涵,开启工夫茶的哲思空间,追溯工夫茶历史到唐代的陆羽,以显示工夫茶源远流长,有着超过千年的历史传承。他们的理由是陆羽《茶经》展示烹茶要有茶具、有茶仪、有仔细的程序与步骤,所以,工夫茶源自陆羽。这种说法,完全昧于陆羽喝的是茶铛烹煎的末茶,强调最好的茶器是浙江的越窑青瓷碗,与工夫茶的品赏过程,风马牛不相及。清代乾隆末叶的俞蛟,在《梦庵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中说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其实只是打个比方,说品饮工夫茶有道,与陆羽茶道在精神上一脉相承,不是说唐朝就有当今工夫茶的品饮方式。

工夫茶最有特色的茶器是紫砂壶与细瓷小杯。最早系统记载紫砂壶的,是晚明的周高起,写了一本《阳羡茗壶系》,详细记录了明代中晚期紫砂壶出现的前因后果。书中说到,明代中叶之后,饮茶用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特别称赞宜兴紫砂壶的功能,在泡茶的过程中,可以保持好茶本身的色香味,是金属壶不能媲美的。他列出的创始人,是传说中的金沙寺僧,在宜兴发现了可以制造紫砂壶的各类陶土。之后,宜兴人吴仕(号颐山)在金沙寺读书,他的书童供春就偷偷学了老和尚的制陶法,做出了传世的紫砂壶。供春的紫砂壶精美绝伦,成了明代后期的收藏珍品,用周高起的话来说,就是“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简直就是神明的作品,人世罕有。供春的主人吴仕,正德九年(1514)中进士,读书金沙寺的时间当然更早,而金沙寺和尚发明紫砂壶的制作法也应该在此之前。所以,我们可以说,紫砂器的创始,大概是在弘治、正德的明代中叶期间,也就是十五、十六世纪之交的时候,开始风行大约是在万历年间。

供春,亦名龚春,据说是他后人改的,或许因为本来是个书童,地位低下,就像世家巨族的童仆一样,有名无姓。后来成了一代名匠,也就配上了适当的姓氏。供春之后,有所谓制壶四家:董翰、赵梁、玄锡、时朋。有趣的是,这四个人的名字,有三个都有不同的写法,即:赵良、袁锡、时鹏,也反映了他们是工匠出身,由于口耳相传,当时的人也搞不太清楚,记下的姓名只是谐音的字。这个时鹏有个好儿子,成了一代制壶大家,就是誉满乾坤的时大彬。

明末清初陈贞慧的《秋园杂佩》(1648),提到时大彬壶:“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徐壶,皆不能仿佛大彬万一矣。一云,供春之后四家,董翰、赵良、袁锡、其一则大彬父时鹏也。彬弟子李仲芳。芳父小圆壶李四老官,号养心,在大彬之上,为供春劲敌,今罕有见者。或沦鼠菌,或重鸡彝,壶亦有幸有不幸哉。”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也说:“时大彬,号为山。或淘土,或杂碙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作小壶。几案有一具,生人间远之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

时大彬作的紫砂小壶,创造了紫砂茶壶的典范,后来发展出更为纤小的孟臣壶。紫砂壶以小为贵,是闽南潮汕工夫茶的三宝之一,所谓孟臣壶、若深杯、武夷茶,让中国近代饮茶在东南滨海地区展现了独特的光彩。

俞蛟《梦庵杂著》,提到“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重点则是细述工夫茶用宜兴紫砂壶,用小杯,用福建茶,讲的是清代工夫茶的烹治法。我们不知道俞蛟是否清楚中国历代饮茶的习俗演变:唐代喝的是茶饼研末烹煮的末茶,宋代沿袭研末点茶之法,明清的主流饮茶法则转为芽叶冲泡,明末清初出现发酵的岩茶乌龙系列,才是工夫茶的滥觞。陈香白在《中国茶文化》中特别标出俞蛟的“重大贡献”,是“在于他能以锐敏的眼光审视自唐以来的中国传统茶艺,洞察潮州泡茶法与陆羽煎茶法之间的传承关系,一语中的”,就未免有些误导。该书又把潮州工夫茶的“工夫”与陆羽的“工夫”对比,未免混淆了历史事实与哲思想象了。

清末以来的闽粤茶人,指出工夫茶必备的茶器“四宝”是:孟臣冲罐(小紫砂陶壶)、若深瓯(小薄瓷杯)、玉书畏(烧水陶壶)、潮汕烘炉。闽、粤、台茶人对茶壶冲罐排名次有句茶谚:“一无名、二仕亭、三萼圃、四孟臣、五逸公。”但是,排名第四的“孟臣”却是茶人的最爱。孟臣是明末天启年间的制壶名匠惠孟臣,所制的紫砂壶,现今尚有壶底刻“大明天启丁卯荆溪惠孟臣制”字样。《桃溪客语》说:“孟臣笔法绝类褚遂良。”据说孟臣壶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暑夏不变馊的优点。工夫茶人选购好壶,即以孟臣壶为标准,必须“三山齐”,即把去盖的壶口倒置平桌,壶口、滴嘴、把柄,三点平成一线。茶壶使用愈久,茶锈愈厚,茶味就愈浓,甚至可以不放茶叶而有茶香茶色。若深瓯是清代江西景德镇瓷的名匠若深的佳作,胎薄釉亮,细巧不盈手,杯底书有“若深珍藏”,已是难得一见的珍品了。玉书畏以潮州百年老号“陶圣居”所制为佳,能耐冷热,保温性能特别好。潮汕烘炉,则精选粤东的优质红泥土,烧制成白居易赞赏的“红泥小火炉”。特点是炉身一尺多高,体态颀长美观,炉心深窄,炉火均匀而省炭,设有炉盖炉门,可开可关,通风性能好,又颇为雅致。

此外,如茶洗、茶盘、茶垫、水钵、水缸、砂?,一切与茶饮相关的器具,也都力求细致精雅,以臻工夫茶的境界。茶人试茶,例喜使用四字诀来形容工夫茶器,如茶壶要“小浅齐老”,茶杯要“小浅薄白”,茶盘要“宽平浅白”,茶垫要“夏浅冬深”之类。总之,工夫茶从清代发展到今天,吸取历代饮茶文化经验与智慧,在茶器上讲求精致细巧,在小壶细盏中品味天地之隽永,为中国茶道的发展独树一帜,别有风味。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郑培凯),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鼎承杯”第六届深圳国际茶器原创设计大赛作品赏析

汇聚原创力量,引领设计未来

交融碰撞技艺,共赏茶器美学

“鼎承杯”国际茶器原创设计大赛,历时六载,累计参赛作品近万组,得到了行业内各大商(协)会、企业、博物馆、设计学院、协会等的大力支持。

今年,“鼎承杯”第六届深圳国际茶器原创设计大赛,强势集结各地行业大师、艺术家、设计师、手工业者,收到来自全国10个省的数百组匠心之作、大国之器,囊括紫砂、陶瓷、银器、漆器、石器等各类茶器臻品,展开了一场高规格、全领域的茶器美学盛宴。


“鼎承杯”第六届深圳国际茶器原创设计大赛

主办: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器具文化委员会、广西钦州市坭兴陶行业协会、建水县紫陶协会、云南陶韵建水陶博物馆、富平陶艺村、西安曲江富陶国际陶艺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协会、龙泉青瓷宝剑产业局、德化县总商会


本次大赛采用“线上投票展示+线下评比”相结合的形式。

线上投票展示吸引了近40万爱器之人参与,总投票数高达数10万人次,评选出「鼎承·茶器原创设计人气奖」。线下通过权威机构的专家老师组成评审团,仔细审评、反复对比,最终评选出45件来自江苏、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的作品,荣获「鼎承·茶器原创设计金奖|银奖|铜奖」,其中特设「鼎承·茶器原创设计创新奖|新锐奖|最佳工艺奖」。

金奖

作品赏析

☆☆最佳工艺奖

银器—百子迎福图

设计人:韩文东

制作单位:深圳市韩银堂文化有限公司

此作品壶身整体采用高工錾刻,图案栩栩如生,人物千姿百态,神态各异,一砖一瓦一花一草皆刻画细致,仿佛活过来一般。錾刻图案复杂多变极为考验匠人功底,全程手工打制,繁多的环节导致了工时的耗费,不过杂中带细,慢磨细作出精品,才能给人美的感受!

☆☆创新奖

石壶-暮时幽居

设计人、制作人:程力钦

单位:福建案上有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理念:远山近水、几户人家,朝起闲赋、暮时幽居;远山含烟,一壶老茶,几许好友,便是人间好时光。作品通过浅浮雕的手法,结合到石壶上,把这一人间惬意的生活状态刻画出来。整个作品器型饱满,意境深远。

建盏-云盏古韵·茶海情

设计人、制作人:叶义云、叶行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云盏轩建盏陶瓷工作室

云盏轩建窑“云壶石瓢”是茶壶人的福音,它可提纯茶,去苦涩,具有防腐保鲜功能和养生功能,一壶多用,不挑茶也不串味;撇口盏,油滴斑就象流星雨,在高温火的作用下,把精华溶入到黑色的《葉義雲.撇口盏》盏里;三角花器,油滴浩瀚幽远的星光,繁星点点,远远近近,光芒万丈的群星就定格在油滴纹路里。

☆☆最佳工艺奖

建盏-烟花雨撇口

设计人、制作人:田景

建水紫陶-绿莺玉乳壶

设计人:廖梓宁

制作人:廖梓宁、赵静

单位:建水县祺窑陶苑

青山翠羽绿衣裳,心明眼亮嘴如枪。此作品以翠鸟与荷构建出的惠风和畅,呈现出吉祥如意,清秀活力的美好寓意。


紫砂-冰心玉兰

设计人、制作人:韩赛燕

灵感来源于玉兰花,壶身采用扁圆卡盖,加以玉兰花浮雕装饰,盖钮为一朵立体捏塑玉兰花,树干为提梁,尽显高贵优雅气质。

紫砂-四方福禄壶组

设计人、制作人:范程明

泥与器的结合,线与形的共鸣。此作品的壶、杯、托等每一个角度都棱阔分明,每一处衔接都俊朗有力。观纵向,皆呈四方棱形;观横面,均不离方器本质线条。光线下,每条棱线两面各蕴藏了一个美丽的光圈和一个沉醉的影子彼此协调,对应统一,虽为九件,却如一体。

潮壶—凤求凰

设计人:陈畅、陈锡祺、吴旭斌

制作人:章泽伟

单位:深圳鉴香陈普堂茶叶有限公司

【凤求凰】相遇是缘,相思渐缠。山高路远,惟有千里共婵娟。樱唇红,柳眉黛,星眸汪,情深意更长。无限爱慕怎生诉?款款东南望,一曲凤求凰!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创新奖

坭兴陶-秋实

设计人:梁日升

制作人:韩玉江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茶壶组合创作从南瓜的原型中得到启发,采用仿生设计的理念将南瓜与现代制壶技艺结合起来,寓意丰收喜庆、多子多孙、福运绵长、荣华富贵和生活幸福。

☆☆最佳工艺奖

建水紫陶-《金钢经》水盂

设计人、制作人:代云洪

单位:泥云陶艺店

作者因《金刚经》悟人生所感: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皆是无住,所有皆是名相。因建水紫陶细腻的泥性和特有的阴刻阳填工艺,能刻做精小物件,便将其用微雕技艺呈现出整篇金刚经全文。

银奖

作品赏析


紫砂-诗情花窗

设计人、制作人:顾珏

此壶采用赵庄朱泥,230c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瓣壶身造型精美大气,充满了文人雅士气息。俯视时犹如苏州园林的花窗,一步一景层层递进。

紫砂-自在壶

设计人:洪军、江建华

制作人:江建华

单位:洪运堂紫砂研究院

自在壶,造型别致,线条挺括流畅,稳重大气。壶肩与壶盖线条浑然一体,互连贯通,构设精妙;壶嘴设计挺拔有力,蕴含丰富气韵;壶把呈方形,体现出一种对称美和平衡感。此壶采用原矿清水泥,色彩红润朴拙,不会有浮泛之感;烧成后紫中显红,有积极向上的情绪照应,给人以乐观大度之感。


☆☆新锐奖

陶瓷-岩韵桃花香

设计人、制作人:刘逸哲、曾彩霞

单位:郑家小口(长沙一原陶瓷有限公司)

唐代长沙窑最早煅烧铜红瓷器,我们在传承的同时大胆创新实验烧制高温结晶铜红,取名“颜值红”。朵朵桃花自然散落,置于桌上,虽红艳惹眼却又不失优雅韵味,手握此器,举手投足间不失可爱,尽显文人风雅。

☆☆新锐奖

钧瓷-芳菲流霞

设计人、制作人:张运增

单位:张运增钧瓷艺术馆

它系出名门,是经典铜红釉色的窑变,形成亚光质感,只有春天的才容易烧制,成品极少;恰如《红楼梦》里史湘云,醉卧芍药裀。一位妙龄少女,微醉卧于芍药花丛中,天真,自然,可爱,最美的画面如眼前,历历在目。


☆☆创新奖

陶瓷花器-我有青鱼

设计人、制作人:陈丽玲

单位:广州喜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我喜欢插花,喜欢木本的花材比如樱花,放置茶桌上,有如置身樱花树下的境界。于是我在瓶子的口做小了,方便插大长条枝条。在瓶口旁,开了一个叮当“百宝袋”,插上花朵,一高一低错落有致……既有“树下”的“乘荫”,也可近赏鲜花。花瓶绘制技法有雕刻和釉下、釉中青花,为本人所绘画。

耀州窑青瓷茶器-宋象凤瑞秦祥

设计人、制作人:言实

单位:西安德雍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耀州青瓷为古老青瓷的贵族,代表秦岭的千峰翠色,与古都长安的祥瑞之气。作品采用耀州独有釉下刻花工艺为核心,以北宋纹饰为修饰,呈现出一组现代茶空间典雅的艺术品。镜像牡丹纹为托盘,神鸟凤穿牡丹纹缠绕盖碗和茶入小罐,缠枝牡丹纹作玉壶春花瓶和茶杯,天然矿石胎釉经过1320℃高温烧成。

陶瓷—青花斗彩描金茶器

设计人、制作人:杨静

单位:冯雯陶瓷艺术

在品茶之中领悟茶道带来的种种滋味,独一无二的魅力,以青色为主色调,观察茶水的颜色细品淡淡茶色兰花香气,感受茶从口入,兰花茶香从口蔓延至全身,一股能会意的茶香让禅意延续,用茶香抚平烦躁喧闹,静守着自己的内心,品茗阅报暂且贪享人间瞬息繁华。

潮州工夫茶器-竹影清风

设计人、制作人:赖通发

单位:潮州市湘桥区八邑茶壶工作室

听鸟鸣,品生活。作品以潮州工夫茶文化为背景,结合现代生活方式,特推出以烧电的陶炉,倡导一种慢生活,在喧嚣中慢下来,竹影之下品一杯好茶。

紫砂-岁寒三友竹节浑方壶

设计人、制作人:陈宪梅

容量500cc,老紫泥;总高12cm,四方,宽9.5cm,寓意松象征常青不老、竹象征君子之道、梅象征冰清玉洁。松是百木之长,经冬不凋;竹,清高而有节,宁折不屈,开怀大度;梅耐寒开花,常被用于文人画中象征君子的高凤亮节。


建水紫陶-松鹤长春

设计人、制作人:丁梅

单位:云南建水紫陶管委会

松树与鹤,各具神异禀赋,松称“百木之长"长青不朽,傲霜斗雪,鹤则称“百羽之宗”,为高洁、清雅的象征,用建水紫陶的传统工艺阴刻阳填装饰工艺制作手法,制作时以陶坯为纸,尽情挥洒泼墨,移字画于陶坯上,经多道刻填写画,把松鹤长春图表现在建水紫陶上,寓意中国人民平安幸福,长长久久。

☆☆新锐奖

建水紫陶-敦煌系列·一念之间&文殊菩萨

设计人、制作人:蒋维毅,白家雄,胡艺

单位:鸣窑记

一念之间:一念佛一念魔,文殊菩萨,智慧之化身。

坭兴陶-缘梦提梁

设计人:马远维、许展瑞

制作人:彭江、周昌燕

单位:广西钦州卫贸发展有限公司

坭兴陶纯手工镂空提梁壶,手刻二百六十字心经和残帖,侧面刻有线刻彩绘的释迦摩尼在云中冥想,中国的佛文化由来已久,佛能给人们带来祥和之气,是祈盼美好明天的福佛,有关佛的字画可以带来好的运气。

坭兴陶-梵音

设计人:许展瑞、马远维

制作人:彭江、周昌燕

单位:展瑞陶艺

坭兴陶纯手工提梁壶,单面手刻二百六十字微雕心经,配释迦摩尼菩提树下冥想,山水彩绘点刻画,禅语梵音,思量人生,返璞归真,在兼顾实用性的同时,达到用壶人身心的舒适状态,也反应当今中国和谐盛世,共筑中国梦的美好状态。

坭兴陶-漓江秋意图

设计人:马远维、许展瑞

制作人:陆丹、蒋文慧

单位:广西钦州卫贸发展有限公司

本套茶具作品主要表现桂林漓江山水风光如画的特色,运用金银塔、花桥、靖江王府、逍遥楼等标志性建筑图案,点缀山水、白云、桂花等元素,表现秀美桂林的旖旎风光。桂花点点,喻贵人来,牢记习主席的嘱托,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在秋风中感受党中央关怀的暖意。


☆☆创新奖

红陶-吹口哨的士兵

设计人:LETHIKIMYEN、赵健勇、曾广春

制作人:赵健勇、彭珂、周佳璐

单位:广西自贸区朗玥湖山国际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战事乃人类发展之重要组成,杀戮,天性否?兵,或攻城略地,或保家卫国,口哨时,乃放松之态,人之初,性本善,天下太平才是人之所往。邕州红陶制之,陶,泥也,土也,思乡之念也。柴烧,更添硝烟味。

铜奖

作品赏析

陶瓷-花好月圆旅行套组

设计人、制作人:林星育

单位:福建省德化县新星陶瓷有限公司

该作品以优质白泥为原料,以牡丹等花卉浮雕为装饰,以青瓷为釉色,配小盘,壶,杯,小茶叶罐,方便携带,具有独特风格,又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


建窑建盏-超薄胎《蝶恋花》盖碗

设计人、制作人:王桢

单位:煜翊建盏陶瓷有限公司

超薄胎建盏盖碗,内外盖施釉,造型灵感源自清代官帽,又为清官帽盖碗。

耀州窑-湖石牡丹纹品茗杯

设计人、制作人:李欣玮

单位:上奇造物陶瓷艺术工作室

隔时空的碰撞,耀州窑的宋代刻花技艺与现当代的实用茶器皿,采用耀州窑本土原矿胎土和釉料,做出这件精美的陶瓷品茗杯。

陶瓷-金银错-梅花直身圆足杯

设计人:徐斌

制作人:徐斌、柳林、谢正华

单位:景德镇景毓堂陶瓷有限公司

作品采用描金银工艺绘制于高温颜色釉胎体上,底足部分采用露胎工艺,造型灵感来自于汉代器物,绘制梅花纹饰展现当代文人画风。

钧瓷-归雁拂云

设计人、制作人:李红

单位:张运增钧瓷艺术馆

宋代翠玉系列又称故宫绿。釉色渲染如翠鸟羽毛般轻盈饱满,加之柴窑高温落灰的融合温润,色彩呈现古朴自然的气息。器物组合搭配,烘托茶席达到优雅境界。

紫砂-苹果壶

设计人:洪军、江建华

制作人:洪军

单位:洪运堂紫砂研究院

作品《苹果壶》灵感来源于天然苹果,苹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寓意深厚。该器型属于光素圆器,壶身形似苹果。它圆融通达,不乏天然意趣,绰绰身姿,惹人怜爱,自然延伸,流畅舒缓,是执此壶时的第一印象。


银器-登高望远

设计、制作单位:广州道道一壶银器有限公司

登高望远:猴与时候的"候"和粤语“好”谐音,壶把采用飘逸延伸、天然风干的崖柏,登高处猴子“一揽芳华”,寓意美好将至。

瓷器-半瓢

设计人:狮窟大生(姜寅)

制作人:狮窟大生(姜寅)、黄国强

单位:且从容

此壶是狮窟大生与曼生隔空对话的系列作品之二,取葫芦的上半截为灵感,因此得名“半瓢”。此壶设计最大亮点是壶内凹型底,开水注入时壶内形成旋涡式水流,能让茶叶充分旋转翻滚;也让出汤后的残留茶汤与茶叶尽量分离,避免长时间浸泡而影响下一泡的汤感;壶嘴沿用束腰式设计,使得出汤更迅猛;同时又在壶嘴处做了收口,在出汤速率和水柱美观度上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银器—凤首银壶·冰纹

设计人:韩文东

制作单位:深圳市韩银堂文化有限公司

韩银堂凤首冰纹银壶,以凤首设计代替传统壶嘴,独具匠心;流嘴状首口仰天长啸,气势磅礴,福寿吉祥。壶面以传统银饰手法,手工錾刻冰裂纹、海浪纹饰。杂乱无序的同时又显井井有条,亦使纹饰产生了明暗对比的视觉观感,增添画面立体形象,整体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息。

银器—禅莲心经包金壶

设计人:韩文东

制作单位:深圳市韩银堂文化有限公司

韩银堂“嵌金心经银壶”,壶身嵌入24k纯金片,以般若心经錾刻于银壶之上,经文采用创錾工艺,以刀代笔,一笔一画刻画有形、一字一句排列工整,一气呵成!


建盏花瓶-云罗星·葡萄曜

设计人、制作人:温其龙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云盏轩建盏陶瓷工作室

花瓶《云罗星.葡萄曜》为深沉古朴的黑蓝釉底,葡萄曜斑形态圆润无瑕,色彩绮丽,质感出众,釉水肥润,玻化极好,明显垂坠之感。葡萄曜斑呈金色卵状,纤长的玉兔银毫纹理条达,呈纯银色自上而下,宛若小溪彩石流水,至上而下渐变颜色,泛着似月华的银光,贵气与秀美,金属镜面感强,阳光照下闪烁着金、银、蓝等辉光,十分耐看,使其在自然光与室内光下都清晰可辨。

紫砂-海棠醉日

设计人、制作人:韩赛燕

该作品灵感来自沐浴阳光下的海棠花,故采用四瓣海棠花做主题,椭圆壶身筋纹成型,嘴把皆为四瓣筋纹结合,盖子用独孔太阳寓意醉日,通身洒进更显独特。

紫砂-唐韵对壶

设计人、制作人:章锐波

单位:章锐波手拉壶工作室

以香炉作为设计理念,大胆的突出线条感,让整个造型更加完美。

紫砂-清荷莲香

设计人、制作人:范程明

泥料:红清水泥;容量400cc;此作品壶身圆润如一池静谧的荷塘,清新拂面,气韵高洁。柔和的线条尽现典雅之美。盖上荷花自然铺就,荷叶为嘴,荷柄为把,一朵开得姣好的荷花覆上壶身,清新如诗,婉约如画,芬芳醉人。表现出荷优雅高洁的品性,和静若处子般的恬淡与温情。

陶瓷茶器-观宋·潮州工夫茶器

设计人:陈丽玲

制作人:陈丽玲、陆寿义

单位:广州喜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以古北宋瓷器形制为摹本,选用铜胎泥料,做出了紫口铁足、玉璧底、纹理冰裂、肌素无华的茶盘、壶承、水洗、温碗四件套。盖碗和品茗杯选用了景德镇高品质的玉泥,施青釉高温烧制。盖碗以小,刚好工夫茶三杯的量。品茗杯形制以清代若深杯为摹本,杯小,容易滚杯,而不烫手,更具实用价值。

建水紫陶-般若无相心经壶

设计人、制作人:赵静

单位:建水县祺窑陶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菠萝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以传统微雕手刻《心经》为题,结合沁人茶香,实为尚佳品质,安乐常在。

☆☆人气奖

建水紫陶-无相烧·璀璨星河

设计人、制作人:何钰、包园、邓孝碧

单位:建水崇文同创紫陶文化有限公司

今夜,无法与你共赏一场流星雨,那么,就让我在美丽的璀璨星河下,静静的想你。

漆器-金玄

设计人、制作人:宫少冲

制作单位:深圳前海宫艺文化有限公司

本品为漆器作品,茶叶罐套装。选用上等锡胎,运用传统漆器制作工艺,耗时6个月,制作而成。色彩沉稳,华贵,富有内涵,器如茶。中国大漆工艺传承六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水紫陶-水盂、生机勃勃之绽放

设计人、制作人:郑春好

单位:建水县春好陶艺店

作品巧妙的构思,把油画技法运用在填泥中,让传统紫陶山水填泥与西方画法相结合,画面呈现出独特的表现方式,非常立体唯美。

建水紫陶-情系红河

设计人、制作人:丁梅

单位:云南建水紫陶管委会

云南红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有11个世居民族,这里的民族能歌善舞,服饰漂亮,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人们便会点燃火把,戴起头饰,摆出美酒,弹起四弦,鉴此,我便用陶泥制成民族头饰,描绘出了红河人民哈呢族的信仰,寓意民族团结和美好生活。

除建水紫陶-无相烧·璀璨星河之外,紫砂-菱花仙子、建水紫陶-窑变-清玩集雅也以高人气出圈,获☆☆最佳人气奖。

紫砂-菱花仙子

设计人、制作人:顾珏

此壶采用赵庄朱泥,200cc。壶身高挑优雅,椭圆形壶身更是增添了动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线条张力十足,大气精美。

建水紫陶—窑变-清玩集雅

设计人、制作人:李雨蔓

单位:建水县荣伟陶厂

采用云南建水当地五色土为源,取清供入画,手工制作而成,具实用与赏玩为一体之茶器。

以茶会友,品茶之芬芳

以器会友,探壶里乾坤

“鼎承杯”深圳国际茶器原创设计大赛

我们明年再相约!

来源:深圳茶博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器具演变史

中国茶器具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我国饮茶文化的发展。

一、食酒茶器具的混用

中国在汉代以前没有专门的饮茶器具,都是和饮食、饮酒器具混用。煮茶用煮饭的锅,饮茶用喝水和喝酒的碗。

晋代卢琳《四王起事》中记载“待瓦盂承茶”,是说晋惠王饮茶仍用盂(吃饭的陶器)。更没有茶具的记载,就像古代无“茶”字ー样。

1、“茶具”一词的出现

我国在汉代时饮茶开始流行,不但有了买茶的市场,也有了专门喝茶的“茶寮”。

因此,茶具开始出现。最早提到茶具的是汉代王褒的《僮约》,文中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这时茶还没有专门饮茶的茶具,但对饮茶的器具已比较讲究了。要精选好的碗,要清洗干净。

2、第一个专用的煮茶鼎

我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客来敬茶已经成了礼仪,这时茶具开始从酒食用具中逐渐分离。晋代左思的《娇女诗》就有“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铄”的描写。是说煮茶已有专用的鼎了。喝茶的碗也选用饼足、底部露胎的广口碗。

3、第一个专用茶盏

釉陶的发展,推动了茶具的分离。两晋南北朝就出现随着带托的青釉茶盏,盏与承托以釉相粘连,造型古朴,通体施青釉,成了专用的茶盏。这是我国饮茶专用茶具的第一次出现。

4、茶壶原型鸡首汤瓶出现

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盛水,注水的汤瓶,它造型讲宄,壶嘴是标准的抛物线形,出水口圆且细小,出水有力,落足准确。壶的一侧有一鸡头,开始是装饰,到东晋演变成空骨状,水可以顺其流入壶内。

因有鸡头,所以叫鸡首汤瓶。经隋代改进,到唐初,越窑生产的鸡首汤瓶已是非常精美,后来被执瓶逐渐代替。

二、专用茶器具的发展

我国茶文化进入唐代步入兴盛期,饮茶极为普遍,“不问道俗,投茶取饮”。

“茶道”诞生,陆羽写成了 《茶经》,从而带动了茶具的发展。特别是当时我国陶瓷业的兴起,更加推动了我国茶具的迅速发展。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就写了20多种饮茶的专用工具。

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鎏金茶具,琉璃茶碗就是典型唐代宫廷专用茶具,非常豪华,考究。

但在民间大量存在的还是以陶瓷的碗,盏饮茶。碗和盏的区别是:碗大,盏小;碗可以吃饭喝酒,,盏只能用于喝茶。盏敞口浅腹,斜直壁玉璧形足,配有浅盘式茶托。

1、唐代的南青北白茶具

陶瓷更突显茶的颜色,保持茶香,且不烫手,所以很快出现了陶瓷的专用茶具。唐代最著名有南北两大名窑。南方有浙江余姚的越窑,专门生产青瓷茶具。

北方有河北邢台的邢窑,专门生产白瓷茶具。唐代诗人皮日休曾赋诗曰:“邢人与越人,皆能制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陆羽也在《茶经》中说“越瓷似玉”“邢瓷类银”“邢瓷如雪”“越瓷像冰”。白瓷茶盏较厚重,外口没有凸起的卷唇。

青瓷茶盏“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在唐代,邢窑的白茶盏“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越窑的青瓷有“陶成先贡吾君”的荣耀。南北瓷窑生产了大量的青瓷,白瓷茶具。

2、宋代的五大名窑

到了宋代,饮茶更为普及和讲究。特别是斗茶成风,更是推动对饮茶器具的精益求精,名窑、名盏争相出现。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五大名窑。

(1)汝窑。在河南宝丰。宋时宝丰属汝州,所以称汝窑,以生产青瓷为主,以釉色纯而闻名天下。

(2)官窑。官办的瓷窑,专门为皇宫贵族烧制瓷器。北宋时设在开封,南宋时设在杭州。到明代又增加了景窑(景德镇)。官窑主要生产青瓷,对青釉的色之美特别重视,工艺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3)钧窑。在河南禹县。宋时禹县属钧州,故称钧窑。是北方青瓷一派发明了制瓷史上“窑变色釉技术”,釉色青里透红,灿若云霞。如天青釉带托茶盏、玫瑰斑茶碗都是绝世珍品。

(4)哥窑。在浙江龙泉。龙泉窑有章氏两兄弟,都是以生产青瓷为主,在当时评选全国五大名窑时,哥哥的瓷窑被选中,故称哥窑。哥窑以纹片著名,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

(5)定窑。在河北曲阳。宋时曲阳属定州,故称定窑,定窑以生广白瓷为主,瓷质坚密细腻,质薄有光,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闻名,如黄釉木纹瓷茶杯。

3、点茶宝碗一一黑釉盏

唐代的“煮茶法”到了宋代已演变成“点茶法”,大兴斗茶之风,茶色崇尚白色,从而推动了黑釉的发展,使黑釉异军突起,大有取代青白釉之势。宋代的贡茶中心在建阳,建窑自然就成了黑釉的佼佼者。

特别是黑釉兔毫盏,成了千金难求的斗茶宝碗,兔毫盏釉面绀黑如漆,盏底有放射状条纹,纹理畅达,细如兔毫。

茶汤入盏后银光闪亮,盏纹与茶纹交相辉映,水痕荡漾,经高手“点茶”,会浮现花鸟鱼虫“水丹青”,达到点茶的极高境界。宋代有一个和尚叫福全,是点茶高,他点的茶(分茶),盏里可幻化出山永画。

他作诗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欲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唐宋时期青瓷,白瓷,黑釉茶具是三大主体。其他金、银、铜、锡、玉、石、竹、木等茶具虽有出现,但并不流行,故不在此叙述。

4.茶壶的前身一一汤瓶

在宋代的“点茶”实践中,对汤瓶进行了改进,成了小而轻的注水专用工具。汤瓶是唐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代替笨重的煮茶“鼎”和“鍑”的茶具。到了宋代中期,点杀盛行,不用煮茶,只需煮水,所以汤瓶就成了注水的专用工具。

因此,要容量小、重量轻。有盖,平底,瓶嘴细而长,高出瓶口。出口圆而细,以便点茶时注水合理控制。汤瓶为后来茶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致此,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从食用变为了饮用,而人们的饮茶方式也从煮茶发展到了点茶,对茶具和茶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尤其是点茶法的出现更加表现了当时人不同于前人对物质、文化享受和精神追求。甚至点茶法对周边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日本的茶道影响颇深。

三、明代茶器具

明代是我国茶叶“创新采制”“开创千古饮茶之风”的改革年代。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令废团茶为散余,推动了散茶发展,名茶辈出,饮茶由点茶改为泡茶。泡茶程序简化,饮茶工具减少。

1.由繁到简,茶具减少

唐代较老的茶饼,只好用“煮茶法”。宋代龙团凤饼很细,弃煮而用“点茶法”。

不论“煮茶法”,还是“点茶法”,都是程序复杂,茶具繁多。

明代散茶冲泡,就比较简单了,撮一点茶放在杯(壶)中,沸水一冲就可以喝了,所以宋代泡茶也叫“撮茶法”。

这时饮茶只需烧水的壶、泡茶的杯(壶)就可以了。

由于是散茶,储茶器具就显得比较重要,所以这时的饮茶器具主要是三大件:烧水壶、泡茶杯(壶)、储茶罐。

2.壶的兴起

壶是在汤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壶,它比碗,盏更容易保温保香,干净卫生,可以独饮,也可以几个人分饮。

所以很适合散茶冲泡。壶由大逐渐变小,《茶笺》中载:“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壶,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

明代的茶壶主要是景德镇的白瓷壶和后来的青花瓷壶及宜兴的紫砂壶。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除了它自身的特点外,还得益于明代散茶的出观、泡茶方法的兴起。

3.茶碗由黑变白

由子明代散茶绝大部分都是緑茶,茶泡在碗(盏)中,碧汤绿叶,在白色的映照下更是赏心悦目。黑色却没有这种效果。

因此,宋代独领风骚的黑色茶盏,随着"点茶”的消失,而逐渐退出茶具市场,兔毫盏也成了一种历史文物。

由于泡茶的需要,白瓷越来越精,艺术价值越来越高,造型美观,料精式雅,古称“甜白”。

景德镇的瓷窑成了全国白瓷中心,在明代一度封其为官窑。

景窑所生产的白瓷茶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做工出神入化,成为艺术精品,把茶具推向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明代茶具除了弃黑从白以外,宜兴的紫砂茶具也迅速兴起。

它使众多的饮茶者爱上了颜色古朴、红润、造型精美,泡茶“既不夺其茶香,又无熟汤之气”的紫砂壶。

4.茶罐地位的上升由于明代是散茶,绝大多数是易变质的绿茶。因此,茶叶的储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各窑都制出了盛茶的“罂”,造型各异,雅致大方。如景德镇的青花瓷茶罂和宜兴的紫砂茶罂。

综合明代茶具主要是白瓷壶、紫砂壶,碗(杯),罐三大茶具。

四,清代茶器具

清代茶器具基本沿用前朝的茶具,没有根本的变化。

因为饮茶仍是明代的泡茶法,所以茶具的变,只是在原来的框架上更加细化、精确。但是,也出现了几个亮点。

1.茶具制作工艺有了长足发展

清代的制壶艺术,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陶瓷茶具的制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色彩纷呈、争奇斗艳。

景德镇瓷茶具在釉色上取众之长,尽人工之巧,花样繁多,不断翻新。除了生产五彩瓷外,还创新生产了珐琅、粉彩两种新釉。

至此,中国的瓷器茶具由青瓷白瓷、黑瓷到彩瓷,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平。

2.新茶具争妍斗艳

清代的茶具另一个亮点是新材料、新茶具的不断出现,呈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如福建的脱胎漆茶具、锡制茶具,玉、水晶、玛瑙茶具。四川的竹制茶具、海南的植物(如椰子)茶具等,相继出现,造型独特,各具一派。

3.三才碗的兴起

盖碗虽然产生于唐代,但到清代康熙年间才骤然兴盛,成了茶具的主体。

从宫廷到贵族,再到民间都兴起了这种三件套的“三才碗”。

它寓意着儒家的天地人和的哲理,用它喝茶,有盖利于保洁保温,且内壁渐敛利于茶叶沉积,且能凝氤氲,茶香久不能散。

碗敞口利于注水,内壁渐敛利于茶沉积,托可防止茶水溢出,又避免端之烫手。

用它品茶,一手托碗,一手持盖,先以盖慢慢拨动漂浮在水面上的茶叶,使茶汤上下翻动,茶味浓淡均匀,再细品茶香。

展示出端庄沉稳、从容不迫的风度。盖碗不但可一人品饮,也可以代替茶壶,配以小型茶瓯几人品饮。

盖碗多种多样,但较为庄重的是黄釉盘龙盖碗,多为宫廷使用。青花瓷盖碗,多为文人雅士使用。

四、当代茶器具

茶具进入近代,五彩缤纷,多种多样。这是因为我国茶叶发展到今天,有六大茶类上千个品种,不同的茶,要求有不同的冲泡方法、不同的适用茶具。我国地域广大,56个民族,每个民族对茶的要求,对茶具的喜爱,都有所不同,因此茶具要有多样性。归纳起来有古陶茶具,细瓷茶具、紫砂茶具、金属茶具、玻璃茶具、漆器茶具、石玉茶具、竹木茶具八大类。但现在应用最多的还是紫砂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三大种类。

1.千姿百态的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主要产自江苏宜兴。传说是古代有一个异僧在宜兴蜀山发现朱、紫、米黄颜色的陶土,这种陶土可以烧出多种颜色的器皿。烧出的器皿表面会发出若有若无的紫光并呈现出漂亮的立体的粒子感。所以人们称它为“紫砂”。

紫砂茶具的出现推动了饮茶的艺术化,而茶艺又促进了各种紫砂茶具的出现。

紫砂茶具有与生俱来的特质。它气孔多而细,气密度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吐纳特点。当遇热时气孔张开,将壶中贮有的茶香吐出。当壶冷时将茶香纳入。同时紫砂壶不怕骤冷骤热。泡茶不变味。隔夜茶不馊。

紫砂壶形、色多样,美观大方。表面装饰高雅。紫砂壶千姿百态,就形体而论主要分三类:一是几何形,二是自然形,三是筋纹形。紫砂的各种颜色是在1000C~1250C的窑火里,制作者匠心独运而烧出来的。不管是紫、褐、红、黑、黄、青等几十种颜色都是温润自然,永不褪色。紫砂茶具表面装饰高雅,常与文人墨客的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融为一体。

2.温润细腻的瓷器茶具

瓷器是中国最著名的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珍贵文化遗产,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览我国的瓷器茶具共分青瓷、白瓷、黑瓷、彩瓷。

(I)温润如玉的青瓷茶具

青瓷起源于商,到唐代已经成为我瓷釉的主流,它是以玻璃质的透明淡绿色的青釉制成,瓷色纯净,青翠欲滴,既明澈如冰,有温润如玉。制出的茶具质感轻薄,圆滑柔和,陆羽非党推崇,他说"越瓷上”"越瓷如玉”“越瓷青,青则益茶”。唐代最著名的瓷窑就是浙江余姚的越窑,如越窑烧制的青瓷莲花盏,是一代名盏。到宋代,五大瓷窑中的哥窑青瓷盏,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驰名中外。明代主要是炒青绿茶,用青瓷茶盏泡茶,青中透绿,更能衬托出茶汤碧绿之美。所以青瓷茶具在明代达到极盛。

(2)细腻透明的白瓷茶具

白瓷起源于南北朝,那时的釉色并不纯白,白中泛灰。到了唐代河北邢窑才烧制出优质白瓷。邢窑出的白瓷茶具质地细腻透明,壁坚而薄,色泽纯洁,器型稳重,线条流畅。唐代是煮茶,汤色较重,用白瓷碗喝茶更能衬托出鲜艳的茶汤,所以唐代白瓷茶具非常盛行。到元代以后,景德镇的白瓷茶具更是完美精致、纯洁典雅,外部绘有名人书画加以点缀,艺术性更浓,价值更高。

白瓷的出现打破了青瓷茶具一统天下的垄断地位,也为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茶具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工艺基础。

(3)绀黑如漆的黑瓷茶盏

黑瓷起源于晚唐,鼎盛于宋。黑瓷茶具的兴起得益于宋代的“点茶”,崇尚茶白,风行斗茶。宋代的饮茶方法是“点茶法”,要在盏中打击出白沫,调制出“水丹青”。特别是宋徽宗皇帝赵佶写了 《大观茶论》,把斗茶之风推向了高湖,而黑茶盏有助于对茶白的衬托,益于“水丹青”的出现。所以建窑成了全国的名窑生产地,烧制了不少适合宋代斗茶的黑釉盏。如兔毫盏就是最好的斗茶宝碗。它釉面绀黑如漆,盏底有放射状条纹,纹理通畅,细如兔毫。茶汤入盏,放射出五彩缤纷的点点光辉,非常适合斗茶。

(4)五彩缤纷的彩瓷茶具

彩瓷茶具起源于唐,兴盛于明清。它是在白瓷茶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瓷器发展到高峰的标志。它吸收了青瓷、白瓷所有的优点,并增加了彩釉的烧制,从而使我国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在彩瓷茶具中最负盛名的还是景德镇瓷窑烧制的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四大类茶具。

景德镇瓷器始于汉,兴于唐宋。青瓷、白瓷扬名天下。元明时期,景德镇成了全国烧瓷中心。在明代一度被命名为官窑。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最为鼎盛,成了中外闻名的“瓷都”。

景德镇的茶具在唐代有茶盏、执壶;在宋代有斗笠碗、茶盏、执壶;在元代有执壶、茶碗、茶盅、茶盏;在明代有僧帽壶、压手杯、扁壶等。清代除了前代的茶具外,又出现了提梁壶、把壶、扁方壶、茶杯等。景德镇瓷茶具最大量的还是青花瓷茶具。最使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青花瓷茶具。

3.晶莹剔透的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古代叫琉璃茶具,最早所说的就是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琉璃茶碗。这说明中国的玻璃生产最早始于唐代,虽然造型简单原始,透明度较低。但它是我国现代玻璃茶具的原型。古代的琉璃茶具,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低、生产落后、成本高、价值贵,所以大都是作为皇家供佛之用。宋代,独特的高铅琉璃面世,元代民间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琉璃作坊,清代北京出现了琉璃厂,所做的琉璃制品价格昂贵,难以推广到民间。

现代由于科学的发展,玻璃制作工艺的不断提高,古之珍贵的琉璃成了物美价廉的玻璃,玻璃茶具也遍及寻常百姓家了。

玻璃茶具,是用含石英的砂石、石灰石、纯碱等混合物、在高温下熔化,成形,再经冷却后制成的。它外观秀美、晶莹剔透、光彩夺目,非常适合泡茶,特别是绿茶。

现代玻璃制作工艺简单且容易操作,所以玻璃茶具造型多变、装饰多样。颜色从无色到各种有色玻璃。种类有水晶玻璃、金属玻璃、磨砂玻璃、乳浊玻璃等。

玻璃茶具更是无所不有,茶杯、茶盏、茶托、茶壶、茶海、茶匙、茶漏、茶盘等,几乎所有的茶具都可以用玻璃做成。所以玻璃茶具成了当今最普遍、最大量、最受人欢迎的饮茶器具。

(来源:茶馆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