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胸怀天下意思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紫砂壶的39款器型代表

紫砂壶按工艺可分五大类

【光身壶、花果型、方壶、筋纹型、陶艺装饰壶】

光壶是以圆为主,它的造型是在圆型的基础上加以演变,用线条、描绘、铭刻等多种手法来制作。

花壶是以瓜、果、树、竹等自然界的物种来作题材,加以艺术创作,使其充分表现出自然美和反朴归真的原理。

方壶是以点、线、面相结合的造型,来源于器皿和建筑等题材,以书画,铭刻,印板,绘塑等当作装饰手段。壶体壮重稳健,刚柔相间,更能体现人体美学。

筋纹菱花壶俗称“筋瓤壶”,是以壶顶中心向外围射有规则线条之壶,竖直线条叫筋,横线称纹,故也称“筋纹器”。

陶艺壶是一种是圆非圆,是方非方,是花非花,是筋非筋的一种较抽象形体的壶,可采用油画、国画之图案和色彩来装饰,有传统又非传统的陶瓷艺术。

紫砂壶按器型可分为三大类

花货即自然形,采用雕塑技法或浮雕、半圆雕装饰技法捏制茶壶,将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的形态以艺术手法设计成茶壶造型,诸如松树段壶、竹节壶、梅干壶、西瓜壶等,富有诗情画意,生活气息浓郁。明代供春树瘩壶是已知最早的花货紫砂壶。

光货即几何形,特点是壶身为几何体,表面光素。光货又分为圈货、方货两大类。圈货,即茶壶的横剖面是圆形或椭圆形,如:圆壶、提梁壶、仿鼓壶、掇球壶等。

方货:即茶壶的横剖面是四方、六方、八方等,如:僧帽壶、传炉壶、瓢梭壶等。

筋货是从生活中所见的瓜棱、花瓣、云水纹干创作出来的造型样式。这类壶艺要求口、盖、嘴、底、把都必须作成筋纹形,使与壶身的纹理相配合。这也使得该工艺手法达到了无比严密的程度。近代常见的筋纹器造型有合菱壶、丰菊壶等。

紫砂壶的三十九款器型代表

01

供春

供春壶造型古朴精工。温雅天然,质纯薄坚实。负有盛名。供春之壶,胜于金玉。周澍《台阳百咏》:“最重供春小壶,一具用数十年,则值金一笏。”传世的供春壶极少。

1928年,储南强在苏州搜集到一把供春壶,壶把的款识“供春”二字,缺盖,后由裴石民配做。现藏北京历史博物馆。 供春所制砂壶,款式不一,相传他制作过“树 瘿”、“龙 蛋”、“印 方”等壶式。其中以“树瘿壶”最名贵。清末民初,仿制品甚多。供春树瘿壶简称供春壶。

02

秦权

秦权: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权”就是用来称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权”壶就是仿其外型。谁最早创制了秦权壶,无从得知。秦权为壶,气度泰然,刚正不阿,光面古拙中意象万千。

03

茄段

茄段壶,造型灵感来自枝头成熟的茄子,若要达到较高的艺术表现力,最佳须使用特级紫茄泥。以茄蒂为壶纽,生动有趣;气度饱满,将张力处理在欲破不破之间;流、把的呼应自然顺畅,静动如一。壶面充分表现出紫砂的种种优越属性,色泽暗淡沉朴,如紫水晶深邃,如古玉温润。

04

水平

在明之中期盛行品茶,故小壶开始得以流行,不过,水平壶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时工艺制作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在广东福建盛行的"工夫茶"在喝茶时,壶内要放很多茶叶,仅用开水冲泡,茶汁出不来,还必须将壶放在茶碗或茶海内,用沸水浇淋茶的外面,使茶壶浮在热水中,才能使茶汁泡出来,所以制作工艺必须精致,壶嘴和壶把的用泥必须绝对相等,壶漂浮在水面时壶仍保持水平而不倾倒,这就是水平壶名称的由来。

05

虚扁

紫砂壶形制中少见的极扁造型,艺趣盎然,也是早期紫砂壶几何形体造型的代表作品。线面屈曲和谐,寓潇洒于纤巧中,形虽扁而气度却昂,刚柔相济,是时壶中的神品。

06

笑樱

笑樱壶是紫砂壶中的经典壶型之一,流传甚广,皆因其张力十足,为人所喜爱。看外表也许你会觉得平淡无奇,但由于形体轮廓,结构比例,尺度的细部处理安排得当,恰如其分。据说“笑樱壶”的造型原是出自“婴宁一笑”的历史典故“婴宁一笑千愁解”。笑樱壶以交融而又谐调之态漫流的几种色彩,恰如“婴宁一笑”,表现出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内质。

07

德钟

德钟,壶型为钟,德,是修辞,最具代表的作品便邵大亨的德钟壶,大亨所创光素造型代表作中的又一佳器。器形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

08

龙蛋

龙旦壶(龙蛋壶)是紫砂壶器型中的经典一类,其圆滑可爱的造型深受壶友喜爱。作品做工小巧精致,壶身通体为蛋状,壶身光滑圆润,短嘴为直流状,倒把拿捏方便,扁圆珠纽。

关于龙旦壶的起源,有这样的记载,清代吴鼎梅《阳羡茗壶赋》:“圆者如丸,体稍纵,为龙蛋。”这是最早的龙蛋壶式。龙旦壶的造型是取于蛋型。

09

潘壶

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畲,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由于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

10

瓦当

模仿古代器物,是紫砂壶的造型来源之一,瓦当壶为仿汉代瓦当式样,造型独特,一般壶体呈瓦当状,造型以几何线条为主,成型规范有致,线条流畅准确,壶身多有铭文.秦砖汉瓦为名贵之古玩,清代中叶以来犹受文人推崇.瓦当壶在配以名家之壶铭,意境更加古补,格调幽雅.最著名的为陈曼生的瓦当壶,做工挺刮,壶体正面刻行书"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实为紫砂壶中难得的精品,也是文人参与合作制壶的典范。

11

僧帽

僧帽壶:中国元代创制的瓷器造型的壶式之一。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元器形体敦实、壶颈较粗、壶流略短,明器壶流略长,清器颈略高,腹部略瘦。最早为元景德镇青白瓷器,明清两代继续烧造。

12

汉瓦

汉瓦属于圆器当中的一种,历来多位艺人都有仿制此种款型,壶盖子口制作圆而不规,转捻即紧,拈钮可以翕起全壶。

13

美人肩

美人肩紫砂壶宛如古代女子端庄可爱,带点宫廷的雍容华贵,又不失大家闺秀般的妖娆。造型饱满,大方得体,以体现圆润的壶身为主,壶盖与壶身仿佛合为一体,没有空隙,用手抚摸上去,能感受到它的温暖。美人肩作为传统器型是由清代的老作品演化而来,是一款经典器型,同一种器型在不同的工艺师手里能够表现出不同的神韵与气韵来,以古代美人的肩线及丰腴美妙的曲线,幻化出动人心弦的壶形。

14

柱础

柱础也是曼生设计的一种壶款之一,其造型稳重而大方,这也是因为他的造型来源于古代使用十分普遍的柱础。以柱础为壶型,使壶显得别致且优美,更显示其稳重,此壶型亦一直流传下来。

15

唐羽

《唐羽壶》为光素器形,为创新系列作品中经典之佳作。创作构思源于唐代宫廷中的羽觞壶,它的造型与之非常贴近,须知,唐人饮茶并非今日沏茶,而是用类似如今沱茶样的茶团和茶饼研碎放入壶中,文火之上慢慢煎煮。

16

东坡提梁

在宜兴窑场丁蜀地区,民间流传最广、最深、最普遍的故事,莫过于「东坡提梁壶」。相传为宋代苏东坡所创制,以其圆纯端重的造型,简巧虚空的提梁设计,恰到好处的布局安排,以致它引取大文豪「苏东坡」之名为壶,历来为壶界所珍。

17

鹧鸪提梁

这把提梁壶的造型为扁圆形壶身,把手为见棱见方的三柱高提梁,从侧面望去犹如一只飞翔着的鸟儿的头部。原创者顾景舟大师为其命名“鹧鸪提梁壶”。

18

华颖

此壶是顾景舟先生根据传统壶体演变所创作品,名为华颖。在古字中没有“花”字,“花”为后世字,故而古时“花”亦用“华"”代之,华颖的“华”意为“花”

华颖所表达的意境为:招展的花意。作品摘手圆、盖圆、壶身圆、三圆垒叠在圆壶底上,分外精神,遥望犹如花苞初绽,从“掇球”变形而来。

19

周盘

曼生喜好夜读,每每捧卷至深夜,间或倦怠,品茶以缓之,闭目静思: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其中艰辛唯有自己能够体味,更何况为官处世为自保有时不免强己所难……思之不免惆怅,起身信步,恰见置于小桌之罗盘,随手拨弄,见其勺柄经由其转,却始终如一,指向一方。 

曼生感叹,罗盘虽如铜勺,表面圆通,却坚持己见,曲直合一乃为人之道也。遂以罗盘为原型,绘壶以省之,名曰周盘, 此壶圆润而不失刚劲,周盘暗蕴太极,有形而无穷,或曰大视野,宽胸怀,任凭大风大浪,我自巍然不动。坡颈平口,平盖扁钮,泥质红润,道劲中出媚姿,纵横中见遗韵,肃然绝俗。

寓意为人处世,宽容大度,能屈能伸。其境界有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诵之思之,其声愈希。拥壶自省,以净其身。相逢重大抉择,执周盘品清茶,三思而后行,方能至方至圆。

20

汉铎

汉铎,即汉朝之铎。《说文》中对铎的解释是:铎,大铃也。它是器物的名称。具体地说形状有些像甬钟,但体积小。梅调鼎(1839—1906年)字友竹,号赧翁,慈溪人,长期在慈城居住。有人称赞他是清代书法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其为之作铭的汉铎壶可算是目前在紫砂历史上最据研究价值的汉铎壶了。

21

一粒珠

一粒珠造型古朴、古韵盎然,庄重又不乏新意,典雅大气又不失阳刚之气,造型惹人喜爱。一粒珠如西瓜的壶型,可以使人清心安静,来洗涤尘间烦躁的心情,原因在于有句话如是说:若瓜时,辄偃卧以瓜镇心。但一粒的造型又如同一颗珍珠般珠圆玉润,饱满而剔透,壶身一大珠,壶钮一小珠,如同“母子珠”般形影不离。然无论型如哪种造型,一粒珠大度豁达的造型以及其细腻精致都是一样的。

22

传炉

传炉壶,式度端庄,风格雅致,隐隐然有古风韵,堪称佳品。老子曰“大象无形,大巧不工”。制壶赏壶,到了极致就是看其气度,观其神韵。至于细节的处理到显得不过尔尔。传炉壶的特点正是如此。传炉壶有着青铜器般的威严与稳重,它古朴典雅,曲线强劲有力,浑厚端正。是方中有圆,圆中寓方的典范,要想做得比例恰当、珠圆玉润,骨肉廷均实属不易。

23

合欢

曼生在溧阳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运送“白芽”贡茶上京之重任。曼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选、包装,命人昼夜兼程,送往京城。终如期而至,龙颜大悦。消息传来,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好友郭通提议,何不造壶以载此喜,曼生喜不自禁。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适用于节庆、祝福聚会之场合以添乐趣。

24

洋桶

紫砂洋桶壶是紫砂茗壶名种里较为常见的一种款式,亦是一种茶壶款式的专用名称。紫砂洋桶壶自清末民初创制以来,以其造型简练,使用方便,适宜把玩,便于提携,便于茗泡而一度盛行,并为大多数茗壶爱好者接受,嗜好、收藏而成为紫砂光货素器类经典传统作品之一。

25

匏尊

《说文》:“从包从瓠。包,取其可包藏物也。”按“瓠”(hù),葫芦,一种圆大而扁的葫芦,即匏瓜。匏尊:以干匏制成的酒器。苏东坡《前赤壁赋》的“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一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黄州生活和“匏尊”的命运,何其相似紫砂“匏尊”?壶的形象,创意来自这种有苦意的匏瓜。陈曼生设计的十八式中有四款壶是有关匏瓜的,经典的“匏尊”壶,就是他“匏壶”的升华。

26

葫芦

葫芦壶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深得艺人们的喜爱,更是玩家的收藏佳品,壶体设计新颖。造型呈葫芦状,壶流短直而微向上翘,把成半环形,盖顶设有套环钮装饰。整器形制的线条以浑圆为主,十分流畅。

27

匏瓜

匏瓜壶是曼生十八式之一,与曼生葫芦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其独特之处亦是其他造型无可比拟的,把玩此壶有如返璞归真之意,此壶最初用意是以解相思之若。  

曼生为官之后因为清朝相关制度规定有些官员是不可以带家眷在身边的,所以曼生只能与妻分隔两地,无法长相厮守,因为曼生爱壶成痴,便想到以壶寄相情,然不管怎么设计都没有一把让自己中意的,有一次他无意中读到曹植《洛阳赋》中一句话: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只独勤,被其中的匏瓜吸引,仔细研究得之这是葫芦的变种,又叫瓢葫芦,更有意思的是在古代匏瓜是男子无妻独处的象征,这正与此时曼生的处境极为相符,于是找来一匏瓜日日观察创作出此款匏瓜壶。  

28

西施

原名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

29

文旦

文旦创于明未清初,形与西施、贵妃壶相近,后两者为清中末后所创,重玲珑娇秀,前者则重古拙,这也与当时艺术审美注重相关。清代文人吴梅鼎曾经称赞文旦壶说:“至于摹形象体,殚精毕异;韵敌美人(美人肩),格高西子(西施乳)。”

30

半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朝诗人张九龄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每位艺人在创作“半月壶”时就是顺应诗人意地间,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 

31

石瓢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

32

仿古

清代邵大亨初创,原意是壶体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另说最早见于近代赵松亭按吴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势,二弯流胥出自然 ;圆圈把匀势而起,有些款把圆下有垂,富于灵动,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有一气呵成之畅。

33

井栏

顾名思义,其造型源于井栏。“井栏”一词,传统文化中多见,如“命理之学”中有“井栏”一格,陈式老架二路太极拳谱第四十一式为“回头井栏直入”。实际生活中的井栏即井之护栏,亦名井床,井干。古人掘井多置井栏,有的还置井盖,井顶,井亭,它们既可护井,又能起到美化环境作用。

34

掇球

掇,落起来的意思,掇球,落起来的球。掇只是大亨原创,掇球壶是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

35

掇只

“掇只”是紫砂壶造型中特有的一种壶型,造型像是把许多球状和半球状堆积到一起,由于掇在汉语里有连缀堆叠的意思,因此,这种造型的壶被称为掇只壶。

36

鱼化龙壶

典型传统壶型,是鱼跃龙门之意,民国的唐树芷所制小鱼化龙壶钮为卷云状,壶身浅塑波浪,波浪中龙伸出首部,龙尾卷成壶把,把上鳞片刻划清晰,此壶红泥制成,形体较小,做工精细。

37

葵仿古壶

葵仿古壶是紫砂壶的传统作品,是在圆仿古壶中用筋镶、块面转折的表现手法制作而成。葵仿古以六棱葵瓣为图案,加上嘴、把、盖也用筋纹起线,使整个壶的造型协调统一。筋纹凹凸有致,气势挺拔贯通。

38

孟臣壶

紫砂壶中的微小紫砂壶,为冲泡“功夫茶”的茶壶名。广东潮汕、汕头、福建厦门漳州、泉州一带喜欢“功夫茶”,茶叶独取乌龙,冲泡方法也诸多讲究:所用茶叶大不盈握,壶底刻有“孟臣”的铭记。孟臣壶名源自明代宜兴陶艺师惠孟臣制作的紫砂小壶,因其造型精美,别开生面,而落款“孟臣”,故而得名。

39

汤婆壶

“汤婆”原为盛热水放在被中取暖用的扁圆型壶,一般是用铜锡或陶瓷等制成。器型古拙有明季遗风,壶型简到极致,古朴超越一切。壶身饱满,壶壁挺秀,端庄古朴。看似纯实用的茶器却蕴生出美学上的高点,反而使观赏者生出油然的摹古之情。

广西藤县六练山发现千年“茶仙树”

香格里拉,在藏语中是“心中的日月”的意思,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处在滇、川、藏三省区的交界地,也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景区的所在地——一块远在世界东方崇山峻岭之中永恒的和平宁静之地,因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以及随后根据小说同名改编的电影而闻名遐迩。

无疑,香格里拉是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一块圣地。

在广西藤县也有自己的香格里拉——那就是坐落在宁康乡和大黎镇之间的六练山。

宁康是藤县的一个建制乡,处于县域的最北端。宁康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这一年,恰巧乾隆帝祭孟子庙,谒先师庙及孔林,而宁康始建时也因田垌中有庙宇而得名。宁康乡四面崇山峻岭,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人间的一片净土。

《汉书.叙传下》记载:“匪怠匪荒,务在农桑,著于甲令,民用宁康。”或许,《汉书》中的这段文字便是对藤县宁康乡的最好注解。

六练山是位于宁康乡的平桂村和大黎镇的理答村、花洲村之间的一座大山,海拔844.1米,为藤县境内第一高峰,据说因山峰下有六座大山象链条一样紧密地连在一起,故称为六练山。六练山山势苍莽,沟壑幽深,古树参天,白云飘渺,有很多地方就算是宁康乡和大黎镇的本地人至今仍人迹罕至。这里林地资源丰富,保存着许多原生态的动植物,尤其是原生态的野生茶树就有600多棵,大部分直径都在10厘米至20厘米之间,树龄均在一百年以上,其中最大的已有人双手合抱般粗,被誉为“千年茶王”。由于六练山常年平均气温在18度左右,雨水充足,整座大山大部分时间被云雾遮盖,因而造就出六练山原生茶香气高强、滋味醇厚、鲜爽回甘的特有品质,再加上六练山相当大一部分的地方山径幽深、人迹罕至,寻觅和采摘野生茶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因此六练山被人们称为藤县世外桃源里的香格里拉。

为了探寻如处子般明净洁静的六练山,为了探寻似神若仙般的“千年茶王”,我们和曾长期在宁康、大黎工作并且还是六练山当地人的海飞相约了好几次去六练山,但都由于不是山里连续的雨天就是山里连续大雾的缘故,一直过去了二、三年都未能成行。

等到了2019年9月的某一天,海飞突然给我打来了电话说:“这段时间六练山的天气正好,正是我们进山登顶的好时机,莫非定个时间现在就去?”我听说终于能进山了,竟高兴得忘了答应。

“到底去还是不去啊?”海飞在电话那头急了,“去的话我要提前找好向导,谋划好路径!”

“去的,去的,就定这个月的25号去,可好?”我连忙答应海飞。

25号早上7点,我们准时从县城出发,二辆四驱越野车,包括海飞和我以及羽兵、亚宁、伟明、元京、静子一共七个人。

登山是从宁康乡的平桂村方向进发的。在平桂村口,我们与先期在这里等候的锦锋汇合后继续向六练山驶去。

在六练山脚下事先约好的地方,我们见到了登山的向导江志勇老伯。江志勇是一位“一次入伍”的退役老兵,通谙六练山的山山岔岔。

海飞说:“梅勇啵,我们这次进山的任务:一是登六练顶;二是寻古茶树,就靠你带路了啵,怕不会迷了路吧?”

“放心!有我梅勇在前头带就不会迷着路,至于能不能寻着那‘千年茶王’就看你们的福气了。”老兵江伯的话语充满着无限坚定。

汽车继续在盘山的公路上艰难地向前爬行,这盘山的公路很有点象电视中播放的山地越野车赛跑所走的那种道路一样。在这样的山道上爬行了大约40分钟便来到“藤县宁康六练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场部,合作社的负责人叫欧俊宏,这盘山的公路便是他为了开发六练山的油茶种植而修建的。

向导江伯说:“要不是欧俊宏为了种油茶而修了这条公路,你们登六练山远没有这么快就能走到这里呢!”我们走下车来,望着两边山坡上一棵棵翠绿的油茶树木,心里充满着对欧俊宏的感激。除了欧俊宏的“宁康六练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六练山还有着江剑戈的“藤县六练山茶叶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茶叶的种植、收购和销售,他们是一群对六练山原种野生茶传承和守护的宁康人。

从车上下来再走了约20分钟的山路便再也无路可走了。

“这得看我的了。”江伯说着从背包里拿出一个竹笼子,笼子里有一把锋利的砍刀。我们就在江伯锋利砍刀的披荆斩棘下一路向前迈进。

登顶的道路还算是比较顺畅的。我们沿道一道山梁又一道山梁向前行进,虽然行走比较艰难,但是大家都没有要退却的意思。文化馆的副研究馆员静子是我们这次登山队伍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十分担忧害怕她走到半道会受不了,但想不到她也丝毫没有胆怯,大家在一路欢笑、一路手机随拍,一身汗、一身水中终于走到了六练山的最高峰——六练顶。

我们站在藤县最高峰的六练顶上,极目远眺,只见群山莽莽,大地一片苍茫。往山下看,但见六练山的山腰缭绕着一串串如雾似纱的薄云,习习的凉风从身边吹过,让我们倍感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和海阔天空的豪迈。其实,登高望远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它不是为了被整个世界看到,而是为了看到整个世界;站得高些,让自己更接近天空,为自己的灵魂寻找一个安放的高度。

在江伯的向导下,我们从六练顶又向着生长着野生原种茶树的山峰进发。这是六练山的另一处山脉,需要从六练顶上爬下到山脚,然后再走到另一脉的山去。江伯说我们抄一个近道去找野生茶树,然后再回到六练顶按原路返回。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从六练顶走下山脚的一面是一个大大的斜坡,山势十分的陡峭。我们顺着山的脊梁往下走,山脊上长满了一种本地叫做“文厘竹”的竹子,我们就在这竹子丛中的竹子依靠下跌跌撞撞地往山下走去。在下山的途中,江伯带领我们寻见了几株已经长了三几十年的野生茶树,并告诉了我们辨别的方法,我们将采摘到的野生茶叶尽收囊中,江伯也将顺路见到也唯有他才能发现的野生灵芝摘进了身后的背包。这样,又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了建有二、三间屋子的一片开阔地,江伯告诉我们,这里叫做“羊场”,也就是过去养羊的地方。

所谓的“羊场”,是指大黎镇理答村的郭胜强和许雪凤夫妇于2004年到2017年在六练山上养羊的地方。郭胜强从50岁开始将家搬到六练山的半山腰上养殖山羊,一养就是十几年,由最初的20多只发展到后来的200多只,年收入达到10多万元,走出了一条靠山致富的新路,也成为了六练山上一抹鲜亮的景色,只是随着年纪的增大,他们的儿女们担忧他们耐不了高山的寒冷,不再允许他们在山上养羊他们这才从山上撤了下来。如今,羊场还在、羊圈还在、郭胜强夫妇住宿的小房子还在,只是原来满山满地奔跑的山羊已了无踪影,唯有那铭记着郭胜强、许雪凤他们勤劳致富象征的山羊们“咩咩”的叫声依旧在山谷里久久地回响。

当我们就要向生长着“千年茶王”的那片山峰走去的时候,突然间发现郭胜强夫妇这两年不再在山上养羊了之后,山上的灌木丛林长得实在太茂密了,原来行走的山径早已隐没在了苍茫的山色之中,没有座标的定向以及仅靠江伯的一把砍刀已无法找到那棵“千年茶王”所在的位置,为了保持下山必要的体力,经过商议,我们只好把寻找到“千年茶王”的愿望留待到下次的行程。

六练山就是这样的诡秘,诡秘得有点不可推测。

在六练山的回程途中,由于无法完成到此次进山的第二个任务,大家未免有点抑郁不欢,总感觉到有点怅然若失。

同行登山的锦锋似乎早就察觉到了我们这种抑郁的情绪,对我们说,“这次寻不着六练山上的‘千年茶王’是不是有点不小的遗憾呢?这就是六练山的神秘所在。但六练山的胸怀还是足够宽广的,寻不着‘千年茶王’还有‘千年茶仙’呢,走,带你们继续寻茶仙去!”

听了锦锋这么一说,我们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气,“啧啧,这六练山可真够神的了,不但有‘千年茶王’,还有着‘千年茶仙’呢!”

在下山的崎岖山道上,我们又兴高彩烈了起来。

下得山来,已经到了下午4点多钟。我们驱车从山脚下的利假小村经过,道别了为我们披荆斩棘开辟登山道路的退伍老兵江伯,继续朝宁康的大界驶去,去追寻那棵生长在宁康人民心目中的“千年茶仙”。

大界,即连接六练山外围的一处山脉,为都邦村的一个自然村,是一片“土净、水净、空气净”的人间乐土。这里泉水叮咚,空气清新,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96%,负离子含量超过18万/立方厘米,年平均气温在16—18度左右,大片大片的参天古树和野生原种茶树散布在大界周边的山上,特别是大界村中人们世代流传的一个的传说印证了宁康“千年茶仙”的由来。这个传说说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刚刚搬到大界来的只有姓黄的一户人家,他们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日子倒也过得有滋有味,只是由于山里瘴气沉重的缘故,家中人常有伤风肚疴之类的病疾。一天傍晚,黄家的主妇就要生火煮饭的时候,发现盐已用完了,于是赶忙越过大界去买盐,就在她走过田垌往山坡上走的时候,一抬头发现平常空荡荡的路边突然多了一棵绿油油的大树,枝繁叶茂,芳香四溢。黄家的主妇十分好奇,便上前采摘了一大把的树叶装满了两个口袋,想着还要赶着买盐回来做饭,便急急忙忙赶路买盐去了,她心想等到买了盐回来时再多摘些也不迟。但当她买完盐回到了原来那个地方的时候,原先见到的那棵绿油油的大树已没有了踪影。农妇回到家中把发生的这一幕告诉了家里人,并将摘下的叶子在家人伤风肚疴之时煲了水喝,不但伤风肚疴好了,而且从此以后疾病也少了很多。后来,人们逐渐才发现,这种叶子就是野生的茶叶,而最先被农妇发现的那棵茶树便成为了宁康人民世代相传的“茶仙”。

光荫荏苒,时代更替。一年一年过去之后,如今的大界已由最初的一户人家发展到了现在的一百多人,只是令人遗憾的是传说中的“茶仙”在救人于苦难之后便一闪而逝,千百年来再也没有出现过在人们的视线,只留下了“茶仙庙”让大界的村民们代代敬拜。其实,大界的野生古茶树就象大界各种各样的名贵古树样一直都在,但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往往就是如此的奇特,明明是近在眼前,却偏偏远在天边,千百年来人们就是再也没有发现过“茶仙树”。一直到了2016年,当有人无意间从“茶仙庙”前走过的时候,一抬头就发现了这棵长在左边山坡上高大的千年茶树。

“这不正是当年的‘茶仙’吗?地点、树龄和传说中的样子分毫不差。”再现于世人目光的“茶仙”有一个人双手合抱般粗,据有关林业专家测算,树龄在一千年以上。我们在都邦村的第一书记肖贻标,副支书、副主任黄林凤的引领下,登上了生长着“千年茶仙”的那片山坡,终于领略到了“千年茶仙”那种玉树临风、王者天下的风范。

肖贻标和黄林凤告诉我们,大界的气候特点和光照雨露十分适合茶树的生长,这是“千年茶仙”为何生长在这里的根本原因。现在大界已流转了山地3000多亩,“千年茶仙”衍生出来的一个现代化的新茶场不久的将来将会在这里诞生。

藤县神奇的六练山,藤县神秘的香格里拉,我们来了,相信我们还会再来。

来源: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永不淘汰的紫砂经典壶型,看看你有几把?

整理了一些常见的经典壶形介绍,永不淘汰的紫砂经典壶型,看看你有几把?

一、鱼化龙壶

典型传统壶型,清代道光、咸丰间宜兴制壶名手邵大亨初创,一面波浪中伸出凶猛的龙头,张口吐出一颗发光的宝珠,另一面刻鲤鱼跃出波涛。壶盖呈波涛涌起状,浪尖探出立体雕出的龙头,作为壶钮。龙头可伸缩,端壶到茶时,龙头伸出,同时龙头里又会伸出龙舌。倒完茶,壶持平,龙头缩回,龙舌也隐入龙头不见,设计非常巧妙。

二、石瓢

传统经典款式,历代名家制作较多,风格各异。细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等。各家的“石瓢”尽管面貌稍有差别,但其整体三角形、底置三足、平盖桥钮却是构成“石瓢”的基本要素,虽历经几百年,还是推崇倍致,一直延续下来,深受人们喜爱。

石瓢造型的要点在于力道,要达此目的,则要协调好石瓢各个线条所构成的三角形的比例关系,身筒、流、把,甚至钮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才能最终突出其独特的力度与气韵。

三、竹段壶

“竹”是品性高洁的植物,尤其是在宜兴这样一个竹的海洋,竹,更是人们眼里口中的爱物,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对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她便像个活泼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她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婀娜多姿。暑尽寒来,她仍绿阴葱葱,笑迎风霜雪雨。

竹段便是以竹为主题的经典壶型,壶身采用的是古典造型,笔直而粗壮的壶身,给人一种踏实之感,壶嘴、把、盖钮亦取竹段,生动自然,挺拔清秀。竹自清高,壶亦清高。昔有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板桥竹石图数幅,以达文人之意。今竹寓于壶,更显清雅。时而似有古风轻轻徐来,时而又似有君子款款走来。

四、西施壶

西施壶,首创者徐友泉,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自小拜时大彬为师。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此壶象丰满的乳房,壶纽象乳头,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可能后人觉得“西施乳壶”不雅,就改称“西施”或“倒把西施”。

五、井栏壶

井栏壶是传统款式之一 ,顾名思义,其造型源于井栏。古人掘井多置井栏,有的还置井盖,井顶,井亭,它们即可护井,又能起到美化环境作用。可分为高井栏低井栏和方井栏(六方、八方) ,但于壶的整体形式却没什么大的改变。只是在细节 :如钮、 流、 把、 盖上的处理却有着细微的变化 ,也可以从是看出历史的痕迹 。另外井栏壶简单的形式留下很大的发挥的空间, 在装饰手法上的运用也层出不穷, 诗书画印皆可点睛 。

井栏壶流大多数是一弯嘴, 也有的以短直嘴出流 。长似鲸虹, 短如鹰喙, 曲直皆微妙 。此壶式也应属曼十八之列 。一改当时繁琐, 守旧, 题材狭窄贫乏的局面 ,以其造就简洁 、明快、 新颖的壶式 耐人寻味 。搏得当时文士的青睐。多少年来经历时间考验, 终成紫砂壶式中的传统经典。后来之匠师从井栏之中汲取了不少灵感 。

六、掇球壶

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掇球壶在盖沿和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同的烧线,这种上粗下细复合在一起的双线,称为天压地或文武线,子母线.民国时期程寿珍所作掇球壶为掇球中的精品。

七、水平壶

旧时南方人喜好用小点的紫砂壶泡茶,但小壶泡茶也有不便,茶水易凉,茶叶在壶中不易发泡,故在泡茶时要将茶壶放在瓷碗中,再在碗内冲入开水,这样不仅起到保温作用,同时使茶叶在壶中发泡充分,达到最佳状态。

然而,由于茶壶壶嘴比较低矮,开水倒入后易进入茶壶中,影响茶水质量,再则如果茶壶在设计制作中比例不当,茶壶在碗中就不稳定,易侧翻。一壶好茶前功尽弃,为保证茶壶在碗中的稳定,同时壶嘴的孔不易进水,艺人们根据这一要求,设计制作了水平茶壶,即壶嘴孔朝天,与壶把重量相等,壶嘴孔的平面与壶身口的平面和把的顶部在一个水平线上,且嘴、把、的在一直线上。这样壶外的水不易进入壶内,茶壶在碗中比较稳定,人们把这种茶壶称其为“水平壶”。80~90年代一厂这种壶生产的最多。

八、合欢壶

曼生十八式之一,也是陈曼生本人之所爱;壶铭日:“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阐释了“合欢”之义,若是东坡的门徒,三五知己,无酒有茶,品茗谈天,足矣。

九、仿古壶

仿古壶可以说是现代每个制壶人学徒时期学的第一把壶。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势,二弯流胥出自然 ;圆圈把匀势而起,有些款把圆下有垂,富于灵动,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有一气呵成之畅。

十、供春壶

在中国紫砂文化史上,供春是一个开创性的人物。明代正德年间,为求读书清净,县官吴颐山带着书童供春读书于宜兴(旧称阳羡)南部山区的金沙寺中,闲暇时供春看到寺内老和尚用当地特有的紫砂泥捏制茶壶,饮茶参禅,此时已成佛界习俗。也许是出于好奇吧,偷偷地跟着寺里的老和尚抟坯制壶,他见寺后山上一颗千年银杏古树,树身结着树瘿,像团起来的圆瘤,奇特可爱。

于是供春用寺里老和尚制壶后洗手沉淀在缸底的紫砂泥,用茶匙挖空壶身,再接上与树瘿纹路相似的壶嘴、把,用手指按揿壶身表面并留下许多指螺印,烧成后果然生动异常,连老僧与吴颐山见了都连声称赞。供春之壶,胜于金玉。

十一、德钟

典型的传统壶型,清代邵大亨初创,德钟壶,大亨所创光素造型代表作中的又一佳器。器形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技艺手法的表现已达紫砂传统基础技艺的巅峰。壶身手感极佳,触摸舒服,造型简洁质朴,一洗清季宫廷之繁缛习气。

十二、秦权壶

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权”就是用来称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权”壶就是仿其外型。谁最早创制了秦权壶,不得而知。但在晚清梅友竹与韵石合作,一如当年陈鸿寿与杨彭年的传奇。紫砂题铭,直追曼生,神采翻飞。“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秤来。” 桃源卖茶,以壶为秤。充满了想象的意境和潇洒不羁的情趣。

秦权为壶,气度泰然,刚正不阿。光面古拙中意象万千。

十三、潘壶

紫砂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畬,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先世以盐贾起家,累官至两广盐运使。由于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紫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紫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紫砂壶称为[潘壶]。

潘仕成祖籍福建蒲田,用朱泥小壶喝茶的习惯应源于此,因而所有正宗由潘仕所设计订制的潘壶均应是朱泥小紫砂壶!一般是三款,分标为高潘、矮潘、中潘。

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为荣,当地人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

十四、虚扁壶

虚扁壶又叫水扁壶、书扁壶。因发音相近,发音几乎相同,意思上,书扁更恰当,但虚扁一名用得较多,可能是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之感。此壶式在各个时代都有名家加以临摹再创作,佳作不绝。虚扁在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中最难得的器型之一。

虚怀若谷,逍遥自在。个性鲜明,令人玩味不尽。

十五、茄段

茄段壶,造型灵感来自枝头成熟的茄子,若要达到较高的艺术表现力。

以茄蒂为壶纽,生动有趣;气度饱满,将张力处理在欲破不破之间;流、把的呼应自然顺畅,静动如一。壶面充分表现出紫砂的种种优越属性,色泽暗淡沉朴,如紫水晶深邃,如古玉温润。

欣赏茄段壶可以从可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以及生活的魅力,体会到艺术的魅力!

十六、美人肩

美人肩是个传统器形。由清代的老作品修改而来,以体现圆润的壶身为主,壶盖与壶身仿佛合为一体,没有空隙,勾勒出“美人肩”的圆润,用手抚摸上去,仿佛能感受到她的温暖。

窈窕秀美的壶身,漂亮匀称的壶肩,肩项及腹,骨肉匀亭。纤细绰约的壶把和壶嘴,自然舒展,曲线优美。好似美人盈盈而动,清扬婉兮,美目盼兮。

十七、上新桥

江南多水,长河上的斜拉桥、曲拱桥,村前屋后的木桥、石桥、竹桥,这些连接此岸与彼岸的形态各异的纽带,随处可见,这些江南水乡最常见的元素被用到的紫砂壶上,别有一番韵味。

此壶最初创作者是顾景舟,壶身呈扁圆形,折肩圈足,曲流环状柄,压盖式,桥型钮。此壶造型端庄、秀美、新颖脱俗,在柄的环状之上稍加改动即可安放拇指,又与壶盖钮相呼应,真可谓匠心独运、设计巧妙。盖与肩部均以凹线、阶状分割空间,自上而下视之,有一环扣一环水波荡漾之感。壶盖上的钮正像一座小桥矗立于湖水之中,上新桥壶或由此而得名。

十八、笑樱壶

据说,笑樱壶起始明代,造型原是出自“婴宁一笑”的历史典故——“婴宁一笑千愁解”。仔细欣赏“笑樱壶”,其造型交融着和谐漫流的姿态,恰如“婴宁一笑”表现出传统文化中的“和”的精神内质。“和”代表顺和、祥和、和气、和谐,表现的是一种舒展开阔的生活情感,这和紫砂材质朴素无华、善解人缘的气质相吻合。

十九、周盘壶

曼生喜好夜读,每每捧卷至深夜,间或倦怠,品茶以缓之,闭目静思: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其中艰辛唯有自己能够体味,更何况为官处世为自保有时不免强己所难……思之不免惆怅,起身信步,恰见置于小桌之罗盘,随手拨弄,见其勺柄经由其转,却始终如一,指向一方。  曼生感叹,罗盘虽如铜勺,表面圆通,却坚持己见,曲直合一乃为人之道也。遂以罗盘为原型,绘壶以省之,名曰周盘,此壶圆润而不失刚劲,周盘暗蕴太极,有形而无穷,或曰大视野,宽胸怀,任凭大风大浪,我自巍然不动。

坡颈平口,平盖扁钮,泥质红润,道劲中出媚姿,纵横中见遗韵,肃然绝俗。寓意为人处世,宽容大度,能屈能伸。其境界有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诵之思之,其声愈希。拥壶自省,以净其身。相逢重大抉择,执周盘品清茶,三思而后行,方能至方至圆。

二十、文旦壶

文旦创于明未清初,形与西施、贵妃壶相近,后两者为清中末后所创,重玲珑娇秀,前者则重古拙,这也与当时艺术审美注重相关,“文旦”文字释义为:“文”指柔和、外表、容态;“旦”指戏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文旦壶曾一老壶铭:何必凤凰夸御茗,浣女词前落日尘,松竹开三迳,花落鸟啼水自流。亦有书记载:文旦“果之美味,江浦之橘,云梦之柚。”那么由此可知,文旦壶在这里的创意又似乎是水果柚的仿生器,文旦柚,金黄色,食之清甜甘酸,金黄色本身就是一种艳丽的颜色,而那成熟的果实清甜甘酸的滋味,就象女人的情感,含蓄而绵长。在这里,一把紫砂壶的仿生态,也充分体现了古代女性化的柔美与雅丽。现文旦、西施变化很多,每个陶手都以自己的方法在演绎而成,高矮肥瘦,自然壶名也让人有点难以分辩。

清代文人吴梅鼎曾经称赞文旦壶说:“至于摹形象体,殚精毕异;韵敌美人(美人肩),格高西子(西施乳)。”是啊,在文人的眼中,文旦壶的韵味风格堪比美人之肩,柔若无骨;又似西施那动人的曲线,丰神绰约,俊俏天成。

二十一、汉铎壶

汉铎,即汉朝之铎。汉铎,即汉朝之铎。《说文》中对铎的解释是:铎,大铃也。它是器物的名称。具体地说形状有些像甬钟,但体积小。梅调鼎(1839—1906年)字友竹,号赧翁,慈溪人,长期在慈城居住。有人称赞他是清代书法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其为之作铭的汉铎壶可算是目前在紫砂历史上最据研究价值的汉铎壶了。此壶壶身由正楷“汉铎”二字,下刻行书;“以汉之铎,为今之壶,土既代金,茶当呼荼。”有诗日: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暗喻了梅先生自己虽终身为布衣,以卖字谋生。却是重节操的一方名士。

铎为方彤,顶卜有一个短柄,腔内有舌,可摇击发声。舌有铜、木两种,铜舌者称金铎,木舌者称木铎。“铎”除了做为乐器以外,其作用从历史上各种古籍的记载中归纳来大概有两方面:“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一)、文事奋木铎——和平时期的文化宣传。在古代,天子为了了解民间的社会风气,人民的生活状况,每到春天会派专人到各处采集民间的诗歌,这种行为也就是现在的所说的“采风”,归纳总结后报告给朝廷加以考察。同时铎的声音宏亮,而且传得很远,也有使天下皆达道的喻义。这里铎的木舌可比作教师的教化之舌。

(二)、武事奋金铎——战争时期的司令工具。古时的军事长官曾挥舞旗帜召集村民,在田野练习布阵和战法,了解击鼓鸣金等军事号令。每隔三年,则举行更大规模的集体军事训练。我们看古代打仗的小说,经常有鸣金收兵一词,鸣金即鸣铎,就是摇大铃铛。  宝铎含风,响出天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后铎的作用更主要集中于乐器和建筑装饰了。目前我们能经常见到的就是古建筑四角的铎铃装饰。

经典的紫砂壶壶型远远不止这21把,以上这21把经典紫砂壶是最常见的经典壶型,不知你已经拥有了几把呢?

来源:紫砂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