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信阳八马茶业

找到约81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八马冲击茶业第一股,中国茶企为何与IPO情深缘浅?


  八马茶业线下门店。图/余源摄

  资本市场并不青睐中国茶企。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茶叶农业产值已突破2500亿元,内销额接近3000亿元。

  但尴尬的是,A股3000多家上市公司,竟没有一家是以茶叶为主营业务。国内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华祥苑、信阳毛尖集团、四川竹叶青茶业、杭州龙井茶业集团等多家知名茶企都曾经尝试在A股IPO,但均以失败告终。

  继去年中国茶叶和澜沧古茶提交招股书后,八马茶业也于近日正式申请上市。

  这一次,中国茶企能成功上市吗?

  要想跨品类跨区域仍需努力

  近日,全茶类连锁品牌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八马茶业”)创业板上市申请已获深交所受理。

  据悉,八马茶业本次公开发行新股数量不超过258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比例不低于25%,拟募集资金约6.83亿元,计划分别用于八马茶业营销网络建设项目、福建八马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八马茶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八马茶业营收分别为7.19亿元、10.23亿元、12.4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882.35万元、9188.16万元、1.16亿元。

  规模虽然有所扩大,但增速却在快速放缓。2020年的营收增速从前一年的42.3%下降到21.9%,净利增速则从前一年的88.2%下降到26.3%。

  茶产业分析师曾园表示,中国的茶企往往以单一细分品类为主,这样的商业模式很容易就会碰到天花板。所以茶企要做大做强,品类必须基本覆盖全面,经典的几大名茶都要有,但又不能过于繁杂。

  八马茶业表示,公司近年来实施跨品类、跨区域的平台化发展战略。不过从数据看,乌龙茶依然是公司的营收主力。

  数据显示,公司乌龙茶产品收入遥遥领先于其他茶类,最近三年营收占比分别是43.26%、36.34%、33.14%。排在乌龙茶之后的是黑茶和红茶,2020年营收占比分别只有17.11%和12.30%。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八马茶业的产品中只有铁观音及部分岩茶为公司自主生产,小部分茶叶产品为公司自主分装,其他大部分茶叶以定制采购的方式获得,并冠以“八马”品牌、其他子品牌或者合作品牌的形式对外销售。

  对此,中国茶业商学院执行副院长欧阳道坤指出,这意味着供应链并不完全由八马茶业掌握,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将对品牌造成重大打击。

  而由于品类过于集中,也导致八马茶业对于个别区域市场依赖严重。

  在我国,乌龙茶的主销区域在华东、华南地区。据八马茶业招股书显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区域,2018年-2019年合计收入占比分别为59.60%、57.46%和55.36%。

  扩张快存隐忧

  从经营模式上看,八马茶业通过“直营+加盟”“线上+线下”的全渠道销售体系统一对外销售产品。其中,线下营收占比始终超过80%。

  八马茶业的线下加盟店超过1700家,远超直营店的366家。2018年-2020年,八马茶业通过线下加盟模式销售额分别为2.93亿元、4.80亿元及5.95亿元,占比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41.12%、47.44%和48.07%,占比较高且呈逐渐上升趋势。

  此外,2020年八马茶业的前5大客户中,有3大客户都是加盟模式,销售收入占总营收比达到了7.86%。

  八马茶业称,若公司的重要加盟商发生变动,或是严重违反特许经营合同,或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公司的品牌理念和发展目标,则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及品牌形象造成不利影响。

  八马茶业的急速扩张也给公司成本带来不小的压力。

  数据显示,2020年八马茶业线下加盟模式成本为3.54亿元,占总成本的62.63%;线下直营成本为1.06亿元,占比18.71%;网络销售成本为1.05亿元,占比18.48%。

  不过虽然线下加盟的成本占比最高,但其毛利率却不高。2020年,上述三种模式的毛利率分别为35.8%、43.63%和20.26%。

  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经营负责人文志宏解释称,加盟模式得益于扩张成本较低,企业可以迅速扩大规模。但却由于公司以一定的折扣比例向加盟商加盟销售产品,因而毛利率较低,拉低了公司整体盈利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线上、线下直营以及加盟渠道的扩张,又引来一个潜在的风险,就是存货规模不断上升。

  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八马茶业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1.51亿元、2.09亿元和3.2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25.69%、27.81%和35.48%。

  八马茶业也在招股书中表示,如果出现部分存货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导致价格下降或出现滞销等情况,则公司需对该等存货计提跌价准备或予以报损,从而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八马茶业在本次募投中拟将3.03亿元用于八马茶业营销网络建设项目,计划在全国15个城市新增308家直营店铺。

  业内亦有传闻,此番八马茶业若上市成功,将对线下加盟店的股权进行回购,中国新闻周刊就此联系八马茶业,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复。

  中国茶企与IPO“情深缘浅”

  事实上,八马茶业对资本市场并不陌生。

  2013年,八马茶业获得1.46亿元的股权融资,其中包括IDG资本、天图资本、同伟创业创投、天玑星投资等4大风投机构同时注资。2015年11月八马茶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然而2018年4月,八马茶业却又黯然摘牌。

  八马茶业在资本市场的一番折腾像极了中国茶企坎坷的资本化道路。

  自1993年以来,包括浙江绿洲股份、福建安溪铁观音、河南信阳毛尖集团、四川竹叶青茶业等在内的数十家茶企冲刺A股,至今仍无一家实现A股上市。

  2014年,新三板起航,谢裕大茶业捷足先登,成为第一家新三板上市茶企。接着茶乾坤、黑美人、雅安茶厂、白茶股份、八马茶业、七彩云南、中吉号、松萝茶业、抱儿钟秀等一批茶企相继挂牌新三板,试图通过新三板获得股权融资后再登陆主板。然而,新三板并未出现茶板块的股权交易,于是在挂牌仅3-4年后,多家茶企相继摘牌退市。

  去年,中国茶叶和澜沧古茶相继申请上市,不过直至目前还无消息。

  与中国茶叶和澜沧古茶相比,八马茶业的优势并不明显。

  2018年至2020年6月,中国茶叶实现营收分别为14.9亿元、16.34亿元、7.7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45亿元、1.66亿元、8408.87万元;同期澜沧古茶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99亿元、3.8亿元、1.88亿元;同期净利润为7559.45万元、8116.71万元、5906.15万元。

  营收和净利方面,八马茶业均不敌中国茶叶,而毛利率方面,八马茶业又不敌澜沧古茶。2019年澜沧古茶的主营业务毛利率为61.89,而同期八马茶业为53.31%。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茶企上市难,与其内外特点有关。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安溪铁观音集团董事长刘纪恒曾公开指出,中国茶企难上市的根本原因在于未形成工业化体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就难以做强,因而也不受资本的重视。

  欧阳道坤也表示,中国茶企的整体生产经营水平较低,还无法实现机械化、标准化,这也导致很多茶企没有快速成长的商业模式。“茶叶是典型的慢消费品,而资本市场追求的是高回报、快收益。”

  那么这一次,八马茶业IPO胜算几何?

来源: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业困局:毛利率超40%,为何不受资本的待见?

知名歌手谢春花在歌曲《茶酒伴》中唱道:山路若陡缓步迈,斗酒洒羁绊……儿女情长愁摩愁,不如茶相伴。


 

中国的茶酒文化常常被相提并论,但实际上,茶企和酒企的境遇,可谓是天壤之别。

VS


在中国白酒企业中,近20家登陆A股,贵州茅台更是以2018年年销售772亿元、净利润352亿元冠盖群芳。反观国内茶企,尚无企业在国内主板上市,只有近20家企业挂牌新三板。营收过亿元的企业,不过四五家。


而如今,茶和咖啡的话题度越来越高。5月17日晚,“小蓝杯”瑞幸咖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融资规模达6.95亿美元,刷新了中国企业近期赴美上市的最快速度。如此看来,茶企在资本市场可谓是“凄凄惨惨戚戚”。


瑞信方正证券投资银行总经理、资深保荐人赵留军曾表示:

企业上市的核心在于盈利能力,茶企的业务模式、发展战略等都会体现在财务结果中。成功上市的茶企估值至少要达到十亿美元。目前,中国少有茶企能够达到这个规模。



茶企毛利可观

 

“中国茶企有一个怪现象,规模越小的企业,往往利润还要更好。”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以下简称茶博会)上,一位中型茶企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茶业的门槛较低,很多人都可以进入这个领域,把企业控制在一定的规模,日子往往过得很舒服。

 

该负责人进一步表示,很多茶企在做大到一定规模后,便不再进行扩张,若再扩张,边际效益就开始下降,因此做到产值上亿元的规模,似乎是茶企的一个发展瓶颈。而观察已经挂牌新三板的茶企可以发现,大部分茶企的产值规模在几千万至上亿元不等。

 

尽管国内茶企的规模普遍不大,但记者发现,一般茶企的毛利率在40%~60%。


其中


七彩云南公布的财报显示,公司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毛利率都在70%左右。


谢裕大(430370,OC)在挂牌新三板后,表示要冲刺A股,然而2018年10月却宣布终止上市辅导。这家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在挂牌新三板的茶企中,可以跻身前三。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94亿元,同比增长9.67%;毛利率为45.65%。2017年毛利率为43.83%;公司实现净利润1351.53万元,同比增长46.33%。


已经从新三板摘牌的八马茶业,其2016年营业收入4.62亿元,同比增长14.30%,实现利润3974.68万元,同比增长26.83%,公司2018年毛利率为55.54%。八马茶业财报显示,公司销售布局主要在华南、华东和华北,消费群体在发达地区,容易受到投资机构的关注,因此有多家机构投资布局。


八马茶业董事长王文礼在谈到公司从新三板摘牌时表示:

公司有更大的追求,不排除在国内A股上市。“原来在新三板的交易也挺好的,从每股6元多涨到将近20元,后来我们有更大的追求,过不多久大家就可以感受到。”

  


王文礼还表示,八马茶业目前是中国销量第一,中国茶连锁专卖第一,拥有1500多家连锁店。

 

资本为何不爱茶?

 

虽然八马茶业此前获得了三家投资机构青睐,但却不能改变一个现实,那就是资本并不爱茶。如已经从新三板摘牌的七彩云南,公司的股东全部是自然人,未见投资机构的身影。而在谢裕大的公司股东中,仅有一家久乘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久乘鸿运新三板一号基金,持股520万股,占比4.41%,为公司第三大股东。

 

5月17日晚,“小蓝杯”瑞幸咖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融资规模达6.95亿美元。从2018年1月1日试运行,到2019年5月份正式上市,瑞幸咖啡刷新了中国企业近期赴美上市的最快速度,此前趣头条从创立到登陆纳斯达克花费了2年多时间,而瑞幸不过17个月。

 

反观国内茶企,不仅没有在A股和美股上市的,甚至一些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也纷纷退出。2018年以来,八马茶业、中吉号茶业、七彩云南等茶企先后终止挂牌。这样的现象,也反映出我国茶叶行业集中度低,缺乏品牌化和标准化运作,难以获得资本青睐,至今尚未出现一个真正的巨头型茶企。

 


数据显示,我国90%以上的茶企年销售额不足500万元,全国百强茶企销售额仅占全国茶叶销售总额的12%。即使是创始于1993年的天福茗茶,经过26年的发展,2018年销售额只有16.36亿元,不足整个市场的1%。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各个地区都有茶园等相关产业,彼此间交流较少,“大鱼吃小鱼”的现象较为少见,产业难以集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就难以做强,因而也不受资本的重视。来自江西的一位投资人表示,茶叶在资本界并不被看好,真正会往这里投的资本并不多。

 


酒业上市如火如荼,茶业却悄无声息。除在中国香港成功IPO的天福茗茶外,安溪铁观音、华祥苑、信阳毛尖、四川竹叶青、杭州龙井等知名茶企均未能如愿IPO。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安溪铁观音集团董事长刘纪恒曾公开指出,中国茶企难上市的根本原因在于未形成工业化体系。

 

对此,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向记者分析称:


在上游,中国茶企小而分散的特征导致茶叶产品难以实现标准化,绝大多数茶叶还处于土特产粗加工的状态,行业整体难以做大。


 在下游,茶叶是一个高利润产业。那么,资本为何不爱茶呢?因为茶行业并不是说投入后马上就有回报,可以总结叫做行业的特性跟资本的属性是背离的、相悖的。资本要求的是短平快,但如果要认认真真做一个产业的话,产业链条太长了。另外,中国的茶叶品牌还没有出现太多,这也是原因之一。

 

大茶国,小茶农

 

中国是茶的故乡,发现并利用茶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茶博会被视为行业发展的一个风向标,在此次茶博会上,有1500多家国内外的商家参展,共设展位3100多个。走进茶博会,犹如走进了茶的世界,红茶、绿茶,黑茶、白茶……应有尽有,汇集了包括中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的茶品种。

 


在中国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上,中国茶文化协会会长周国富表示,无论是从产出还是消费数量看,中国都是茶业大国,但还不是茶业强国。中国茶业还存在着大而不强、大而不精、大而不彰、低小散弱等问题。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我国茶园面积约占世界茶园面积75%左右,但产量约占45%,是世界前八产茶国家中单产最低的,产出效率比较低,其他国家约是中国的1.5~2.6倍。

 

二是中国茶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品牌不响,标准不一,各自为营,以原料茶和中低端茶出口为主,缺乏国际茶叶市场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三是品牌化、集约化、规范化程度低,大国小农特征明显,全国茶品名超过1500个,但大多数有名无牌,有品牌的规模也不大,尤其缺乏有竞争力的国际大品牌。

 

四是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程度低,中国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仅占5%左右,邻近的日本,茶食品、茶饮料等深加工产品丰富,消费占比达40%左右。

 


记者在茶博会上的安吉白茶展区看到,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展区里,有四五家安吉白茶的茶企都在展示各自的茶叶品牌。一家名为盈茶园的茶企老板朱仁元告诉记者,自家拥有茶园300多亩,家户订单600多亩,年产茶2万斤,产值1000万元左右。

 

朱仁元表示,他这样的规模和体量在安吉就属于中等规模,整个安吉像他一样规模的茶企也就10多家。另外还有两三家大型的茶企,年销售额可以超亿元。

 


记者了解到,在安吉的茶企中,只要加入了安吉白茶协会,都可以在包装中使用“安吉白茶”,但是仍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品牌。在现场,前来看展的消费者告诉记者,他们对于这些安吉白茶的品牌,都感觉到很陌生,并没有很熟悉的知名品牌。

 

根据安吉官方发布的数据,安吉县拥有茶园17万亩,年产茶叶1800多吨,产值25亿元,安吉白茶还是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不过,整个安吉白茶行业,形成规模的企业并不多,只有极白、龙王山等少数几家企业的年产值进入亿元级别。而这些企业的品牌“极白”、“龙王山”在整个茶叶品牌中,也并不具有较高知名度。茶博会期间,记者在现场随机调查发现,消费者对于茶叶品牌知之甚少。

 

而纵观整个中国茶业,在业内具有知名度的品牌也并不多,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更是寥寥无几。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发布的《茶叶品牌化消费行为与营销策略》报告显示,在品牌忠诚度方面,在来自10座城市的1万名茶叶消费者当中,只有11%的人购买的茶明确来自同一家企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茶企品牌还缺乏足够的影响力。

 

深加工能力不足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茶园面积4395.6万亩,同比增长2.9%,茶叶产量261.6万吨。全国茶消费人群近5亿人,茶叶销售量达191万吨,年人均茶消费1.36千克,是世界茶消费大国。

 


不过,人民日报曾经发布的《万家中国茶企,为何利润不及一个立顿?》一文,深深刺痛着中国茶人的心。立顿红茶年销售额10多亿欧元,在中国茶企中,营收过亿元的已经算是大型企业了。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孙忠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茶产业已经成为政府关注的一个产业,现在全国有一千多个县在产茶,全国已经形成了260多万吨的产量,将近6000亿元的年产值。

 

“中国茶的产业特点,是这个地方只能生产这种茶,不像立顿集合生产所有的茶品,他们没有我们的香味,没有我们的口味,没有我们的茶形美,这是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孙忠焕认为,中国茶应该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中国茶品牌。

 

记者注意到,前来参展的中国茶企中,大部分仍然是以传统的冲泡茶为主,经过深加工后,形成的茶商品较少。与之对应的是,消费者对茶商品的关注度并不高,在茶博会上,一些茶企生产的茶饼、茶糕等产品,品尝的人都很少,更多的消费者愿意去品一杯茗茶。

 


一家来自江西的茶企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茶园位于庐山半山腰,除了生产庐山云雾茶之外,也会利用茶叶作为原材料,进行一些深加工,比如制作茶饼。“但似乎销量并不好,也许和品质口感有关,也许是没有形成自己品牌。”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林智表示,目前我国茶叶深加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在商品化、产业化方面还无法比肩国外先进水平,多数深加工企业仍以生产茶叶提取物等中间原料为主,如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茶色素等,主要的终端产品还局限于茶饮料。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高质量发展产业调研 中国茶业的使命担当

百姓开门七件事,茶列其中。

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目前,全球有60多个产茶国和地区,茶叶年产量近600万吨,贸易量超过200万吨,饮茶人口超过20亿,茶文化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多年来,我国茶产业继承传统、探索新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生活需要,已成为促进三产融合、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支柱产业。

茶,是文化,是传承,也是财富,涉及数千万人的生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多次到茶区茶企考察调研,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那么,中国茶产业如何主动融入并服务新发展格局,做好统筹发展这篇大文章?

中国茶市场格局变了

从经济规模看,茶算不上一个大产业,但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享用茶已有4700多年历史。茶不仅是中国的一张独特名片,而且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中国茶叶出口最早可追溯到1500年前。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量最高达13.4万吨。此后,受长期战乱影响而走向萎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出口总体呈持续上升态势。2021年,我国茶叶出口量为36.94万吨,创历史新高。

然而,与当下热闹的咖啡市场相比,茶消费在年轻人中有些寂寥。尽管市场上有喜茶、奈雪的茶等网红茶饮,但业内却有一种看法根深蒂固:茶饮与传统意义上的“茶”相距甚远,茶叶在其中顶多是个配角。

“以前,我们也认为年轻人不喝茶,现在看来这个观念得改!”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庆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从京东等平台消费数据看,年轻人买茶喝茶的比例还是很高的,年轻人喜欢的茶调饮里不仅有茶,而且茶的成分占了三成到四成。“年轻人喝的茶变了,喝茶的方式也变了。”

往年的春夏时节,王庆都会穿梭在各个产茶区之间,或了解茶情指导生产,或为地方卖茶出谋划策。今年疫情多点散发,困在北京的王庆有点如坐针毡:采茶高峰期,采茶工进不来,会不会没人采茶了?茶叶成品做出来了,物流不畅会不会卖不出去……

这份担忧的背后,是全国1000多个茶叶种植县、4896万亩茶园以及3000多万茶产业从业者的收成与生计。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茶叶产量达318万吨,整个茶行业经济总量接近8000亿元。

“这8000亿元中,原茶部分销售有3000多亿元,剩下的主要是茶叶深加工,如茶叶提取物、茶叶衍生品等。我们测算过,茶调饮这个细分市场有约1000亿元的消费规模。”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梅宇说。

20世纪90年代,中国茶市场格局忽然变了,仿佛一夜之间中国茶叶市场被大量包装精美时尚的进口茶占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它们中有不少是从中国出口的干毛茶,但经过欧美等国家工业流程化的拼配加工,又贴着亮丽新标签重回中国市场,但身价陡增。

进口茶与中国传统茶产业之间的竞争今天仍在继续。不过,在与进口茶的角逐中,中国茶产业发展的逻辑也悄然发生改变,这从茶叶产销关键指标屡创新高中可见一斑。特别是中国茶产业在新茶饮、茶旅游、茶空间等新赛道上积极探索,让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全球瞩目。

这背后,凝聚着茶农、农技、茶商、科研人员等数千万茶从业者的辛勤付出。“全国茶行业有6万多家企业,包括茶农在内大概有3000多万从业者,如果再加上季节性采茶工和相关人员,高峰时估计超8000万人。”王庆坦言,茶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产能过剩的隐忧。目前,我国茶园平均亩产在60公斤左右,高的可达90公斤,但国际上已达亩产120公斤的水平。不仅如此,因人工成本高,很多夏秋茶不得不弃采,这意味着茶叶集约化种植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茶树种植是做好茶的第一步,“生态好,茶才好”已成为越来越多茶人的共识。与茶叶打了30多年交道的蒋世祖对此深有体会。作为川红世家传承人,蒋世祖一直坚持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其高山红茶经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481项农残检测,每项指标成绩皆优。让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总农艺师王积军欣慰的是,目前,福建、广东、浙江等茶叶主产区在生态茶园建设上不断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为茶园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做好茶,更要做市场认可的好茶。新一代茶人正努力把传统茶文化与年轻人的生活连接起来,赋予茶叶新的时代气息。作为“80后”茶人,杭州顶峰茶业创始人胡飞牵手网红大咖“老树画画”,共同打造“老树茶馆”,探索多元文化元素与传统茶产业的融合。“现在的年轻人喝茶不仅‘不将就’,有的还‘很讲究’。所以,我们这一代茶人,既要根植传统,更要守正创新。”胡飞说。

茶叶大国缺少世界级茶企

一叶见方寸,一茶现万千。中国茶特有的香韵,吸引了广大茶爱好者,也培育了众多茶企业。然而,享誉世界的中国茶至今却没有一个影响世界的国际品牌。

北京西城区马连道特色街区,有着“中国茶叶第一街”称号,这里集中了10余个大型茶城、3000多家茶铺,是中国茶叶品牌的集中展示平台。从全国看,产茶区的松阳、新昌、湄潭、西安、信阳等地均有大型茶叶市场,销售区除北京马连道外,类似上海天山、广州芳村等规模较大的茶叶市场还有六七十个。

尽管这些茶叶市场熙熙攘攘,但“大而不强、大而不彰”的现状一直困扰着整个茶行业。比如,龙井茶品类享誉世界,但龙井茶品牌却知者不多;从销售额看,茶行业头部企业中茶、八马、澜沧古茶等公司,全年营业收入均未超过20亿元。在产量、出口上都有优势的茶叶大国,为何没能走出一家世界级的茶企?

资源难以集中、规模化程度低,是茶品牌做大做强的第一道坎。记者走访发现,由于种茶收益不错,各地茶农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不高。但茶企要做大,确保稳定的供应和品质,必须集中一定的资源。中茶协副秘书长兼产业发展部主任申卫伟说,我国大部分茶叶的种植、生产,都是小生产、小种植,生产方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经营。没有规模化,就难以实现现代化经营。

即使有了规模,茶品牌还需要解决标准化问题。小罐茶负责人向记者透露,2012年品牌创立之初,正是因为担心标准问题,放弃了做有机茶的想法,转向寻找不同品类的非遗制茶技艺传承人。2016年小罐茶进入市场,2017年开始自建工厂,2018年开始自建茶园。如今,以统一小罐包装、统一品牌形象销售的小罐茶,被视为我国茶企探索品牌化、标准化的先锋。

“近年来,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标准体系。但目前茶叶标准的制定更多关注在生产端,涉及市场端与消费端的国家标准很少。”申卫伟说,这导致了茶企在连锁化、品牌化等环节难以固化消费群体,市场占有率自然也难以进一步提升。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国茶叶品类繁多,品牌区域化特征较为明显。我国茶叶包括红茶、绿茶、乌龙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茶类,以及花茶、紧压茶等再加工茶。整体来看,各地茶叶以区域公共品牌为主导,大多茶企也有着鲜明的区域特点,导致了茶行业难以出现具有全产业、全品类影响力的品牌,以及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

尽管困难重重,还是有一些大的茶企开始布局多茶类。八马茶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八马根据不同地域消费习惯开发覆盖乌龙茶、绿茶、白茶、红茶等六大茶类的产品,形成一套特有的生产技术和标准。在业内,八马茶业与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一起被视为最有可能率先成为全国性、全品类综合性品牌的种子选手。然而,八马茶业近日撤回上市申请,进一步凸显茶企上市难的问题。

规模化、标准化和跨区域三道坎,再加上茶园看天吃饭、原料品质难控等问题,导致茶行业长期得不到资本市场的青睐。“没有一家A股上市的茶企”与“没有一家立顿这样的世界级品牌”,仍像魔咒一样,扣在整个茶行业的头上。

数千亿市场为何难造“茶叶第一股”?梅宇分析说,目前我国共有16家上市茶企,天福在港股主板上市,其余15家均在新三板上市。没有主板上市公司,究其原因主要是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运作规范度有限,运营模式不符合金融市场对企业的要求。好在近年来已有很大改观,茶企进军资本市场的决心仍在。目前,中茶还在申请国内主板上市。

说起规模化,人们习惯于与1890年创建于英国的立顿茶相比较,而梅宇认为,目前二者尚不具可比性。非要说差距的话,可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现代化企业的管理规范程度,二是立顿所拥有的国际市场与外向型资源,三是独有的企业品牌资源优势,四是立顿对科技研发的投入。

中国茶产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有世界一流茶叶企业的支撑。“区域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王庆提出,茶叶区域品牌建设应当基于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特征或资源禀赋,汇集成共同特征,提炼出统一调性,构建相应的茶叶企业品牌集群,以保证区域品牌的高质量发展。企业品牌应当在区域品牌的基础上,寻找自身特点,树立独特形象,提升产品品质,明确目标群体,制定营销策略,以构建特定的消费者社群,成为领导品牌。

中国茶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茶品牌崛起已在路上。业内人士坚信,未来我国茶企业能够在工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甚至智能化上再进一步,建立属于中国独有的茶叶品牌,实现从“茶叶大国”向“茶叶强国”的转变。

茶产业担当历史重任

尽管没有形成国际品牌,但中国茶产业却承担着世人并不了解的重任。

自从办起茶厂,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村民蔡金茂对好生活就有了更多期待。蔡金茂家隔壁就是自己的“金茂茶厂”。他告诉记者,今年春茶已初制结束,毛茶1万多斤,精制后产值有五六十万元,再加上每年10多亩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市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时指出,“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总书记的这句话,让蔡金茂们感同身受,越来越多的茶农正因茶脱贫、因茶致富。

数据显示,我国茶叶主产区有37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脱贫县种植茶叶,面积超3100万亩,年产量超180万吨,占我国茶园总面积和总产量的六成以上。发展茶产业,既可提高茶农收入,又可发展旅游,保护生态环境,还能提升文化内涵、唱响品牌,成为推动三产融合最富潜力的抓手。

在湖南省吉首市太平镇青干村,漫山遍野都是绿意浓浓的茶园。山顶上建起了标准化茶叶加工厂,茶园春景在文化墙上栩栩如生。“我们茶叶合作社发展迅猛,目前种植面积突破3600亩,整体收入达到350万元。”青干村党支部书记、金龙黄金茶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才说。

两年前,湖南省茶业集团与吉首市太平青干金龙黄金茶种植专业合作社(青干村)、石门县楚湘茶叶专业合作社(蓝公田村)两个村级专业合作社签约,以“公司+村级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进行深入合作。湖南省茶业集团利用科研、人才、市场、品牌等方面优势,为合作基地提供全流程技术服务,引导当地茶叶生产与国内外市场高效接轨。

“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带动乡亲致富。希望年年春天都能看到茶农的笑脸,都能看到合作社的变化。”湖南省茶业集团董事长周重旺说,在合作期内,不仅将销售利润的10%返还给基地,还设立了茶园管理工资、奖励基金等,激发种植农户的积极性与责任感,确保了基地茶农稳定增收。

不仅要让茶农增收增效,更要让茶园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茶园成为不少地方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福建省制定了地方标准《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规范》,建立了52个生态茶园核心技术示范片,打造了一批以燕子窠生态茶园、永福樱花茶园为代表的高标准生态茶园。2017年,广东省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打造100个生态茶园”的重点任务,目前,已组织认定了122家生态茶园;浙江省在2018年至2020年创建了178个省级生态茶园,面积达10.1万亩。

不过,我国茶园在推进绿色生产及保护利用生态环境优势方面,短板依旧明显。“比如,生态茶园的标准体系还不完善,关键技术有待提升,生态价值实现机制也不完善。此外,从工作层面看,生态茶园还缺少明确的扶持政策。”王积军说,当前,茶园生态价值实现路径较为单一,生态水平与经济效益未实现挂钩,生态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价值,还有部分茶叶生产经营主体滥用“生态”之名,应用绿色技术、保护茶园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不足。

为了补齐短板,一些地方已行动起来,在探索茶园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多样化方面,关注点聚焦到了茶园碳汇上。近日,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在厦门设立,7755亩生态茶园、共计3357吨农业碳汇作为全国首批农业碳汇交易项目签约并完成交易。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教授级高级农艺师苏峰认为,农业碳汇交易的推进将促进农业生产者观念上的转变,引领绿色生态的生产种植理念和发展方向。这种绿色发展理念的灌输过程,将改变过去很多不良、不规范的耕作方式,应用更为低耗的科技和种植模式。农业碳汇交易的发展,有望为茶产业开拓出一条新兴的创收渠道,让绿水青山更为便捷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特派员这一群体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不仅有效提升了茶叶品质,也切实带动了茶农增收致富。更重要的是,在一线服务中,科技特派员培养出了一批“田秀才”,带出了一支既懂技能又能留下的农民技术员队伍,夯实了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

茶科技创新大步前行

“在茶行业一待就是30年,工作从来没有离开过这片叶子。”

杨秀芳,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茶学专业毕业后从事茶叶质检和品质控制技术研究10余年,2009年至今一直从事茶叶质量与标准、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

作为茶叶质量专家,杨秀芳被问得最多的莫过于“农残”问题。“目前,我国茶叶农残合格率达98%以上,消费者可以放心喝茶。”杨秀芳说,作为项目召集人制定的ISO18449-2021《绿茶术语》国际标准去年正式发布,这是我国专家牵头制定并发布的第一个茶叶国际ISO标准。目前,国内还有三位茶专家正在牵头制定国际标准。

主持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增添了国内茶科技工作者的自信。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园艺处副处长冷杨说,我国茶行业的研发力量还是很强的,19个产茶省大多数都有省级茶叶研究所,有些地市也建了茶叶研究所。茶行业有两名院士,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有60多位稳定开展茶学研究的专家,还有8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了茶学专业,整个科研体系较为健全。

茶科技工作者们亲历并推动着我国茶行业科技的变化和发展,他们研究课题的演变也折射出我国茶科技的进步。从可以喝、放心喝,到能够满足更多消费者的更高需求、畅销国际市场,茶行业需要更多科技赋能。

茶行业机械化程度低,是茶产业提升效益的“卡脖子”难题。在名优绿茶中劳动力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80%至90%,而鲜叶采摘的又占据近70%的劳动力成本,可以说,我国茶产业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机械化程度低导致茶资源浪费严重。

王积军提到,特别是今年春茶采收正值疫情多点散发的时期,从外地组织采茶工比较困难,造成采茶工紧缺和工资上涨;同时,疫情防控的配套服务费用也大幅增加。

放眼国际,一些产茶国家的茶叶机械化起步早、发展快。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茶叶机械化采摘已经基本得到普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对6个主要产茶县的统计调查显示,春茶机采率80%以上,夏茶机采率90%以上。

“目前我国茶产业的机械化程度,只能说是刚刚起步。”杭州茶叶研究院纪委书记唐小林介绍,从整个生产顺序来看,茶园管理专用机械领域基本是空白;名优茶采收机尚在研究实验中;初精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成套化、标准化程度仍很低;再加工阶段部分实现机械化;深加工基本是借用食品、化工、医药领域的专用设备。国产专用设备的缺乏,也是茶产业提高机械化水平的“堵点”。杨秀芳说,检测实验室的设备很多都是进口的,价格比较高,有的用了20多年还在使用。

新茶饮作为茶行业中的新业态,相关设备和技术更是匮乏,更多的是依靠茶饮企业自身去摸索。奈雪的茶媒体公关副总监陈诗告诉记者,茶饮行业没有成熟的设备,没有现成可用的东西,软件硬件都需要自己研发。数字化系统的落地也费了番波折,落地应用后更需要去耗时调整。

设备和投入的不足,直接影响到茶行业中后端的研发。王庆认为,我国茶科技在行业前端研发能力较强,但中后端仍较弱,“几年前到肯尼亚参观立顿的研发中心,同行的好多专家想着立顿是低端茶能有什么研发,但到了人家的拼配室都被震撼了,近500位评茶员在拼配、审评。我们的茶企到现在也没有做到这个研发规模的”。

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投入是推动茶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也是我国茶科技创新的薄弱环节。杨秀芳所在的杭州茶叶研究院开展了茶功能成分的绿色制备以及分子互作、物性变化、功效机制等茶跨界应用技术研究,研制了茶休闲食品、茶饮料、茶保健食品、茶肉制品等含茶健康食品和茶日化产品,但离真正产业化还有差距。

“很多单位都在做茶的深加工,但真正转化的还不多。”杨秀芳说,很多研究机构和院校都在储备技术,但茶企大多科研投入有限,又希望直接拿到成熟的成果。研发都是有风险的,单个小企业难以对接重大科研项目,希望有更多的茶区地方政府能够立项支持,有更多的龙头企业主动加大创新投入,也期待外来的资本能够眼光长远一些,对新成果多一些耐心和支持。

研究成果的转化已成为茶行业科技发展的共性难题。王积军提到,茶产业有很多研发成果,农机推广机构与科研单位开展了大量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比如在广西横州建立茉莉花茶生产数字化基地,农艺师只需打开手机,就可以随时察看花田情况,了解空气和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信息,实现精细化种植和管理。但茶产业关键技术的推广,如生态茶园模式和低产低效茶园改造等,缺少专门的项目和资金支持,难以大规模开展。

“十四五”是我国茶产业和茶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茶园面积稳定在现有水平,茶产业科技贡献率达65%。

专家认为,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要把创新当作第一动力,围绕茶产业链开展深度研究,注重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促进茶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还要着力引进技术创新型和市场开拓型企业,用科技为茶产业赋能。

茶科技任重道远。“进入茶行业越久,越感觉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但始终乐在其中。”杨秀芳在微信头像上写着,“好茶一杯,健康一生”。

中国茶经济更有可为

“绿茶在烘青的时候,生命已经终止;普洱茶在晒青的时候,它的生命才开始。”一位资深茶友的话,道出了中国茶的丰富多样。

中国是全球茶产量、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可以生产六大茶类的国家,但按照人均喝茶量计算的话,可能连世界前十名都挤不进去。这意味着,茶市场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如果再把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统筹起来布局,我国茶产业发展、茶经济繁荣将更有可为。

从近40年茶叶市场发展轨迹看,各大茶类板块轮动的效应十分明显——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黑茶潮,后来逐步被红茶占据上风,再后来白茶接棒。其中,以普洱为代表的黑茶市场异军突起,一度如旋风般席卷全国,甚至吸引了许多海外投资者入场。

在中国,茶金融行得通吗?“我个人不太赞成。茶叶本身是个农产品,适当有一点储存是可以的,但黑茶的科学机理至今还没搞明白,有没有储存价值还不好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表示,国外在茶金融方面已有些成功探索,比如在斯里兰卡的科伦坡茶叶拍卖市场、印度的加尔各答茶叶拍卖市场、肯尼亚的蒙巴萨茶叶拍卖市场,因为标准化程度较高,茶叶仓单可以实现评估质押。在这方面,国内茶叶市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一块“茶饼”动辄拍出数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价格,投机风险不言而喻。事实上,这与传统意义上的茶金融属性是相背离的。在国内期货品种频频推出的当下,“茶叶期货”迟迟按兵不动,说到底还是标准化缺失的问题——“手工茶和机制茶相比,味道就是不一样,你说怎么办?”

新茶饮的出现,为茶产业发展打开了新赛道。一方面,得益于消费升级,新茶饮相对于过去粉末冲泡的奶茶,更能迎合消费者健康化、定制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新茶饮行业利润可观、周转快,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青睐。近年来,受疫情影响,新茶饮市场扩张步伐有所放缓,在一二线城市新茶饮市场趋向饱和的情况下,新茶饮门店开设下沉趋势明显。同时,随着用户线上消费习惯的养成,新茶饮通过外卖平台和自主开发程序获得了更多消费人群,带动了门店运营效率的提升。

无论是盘活茶行业现有存量,还是做大新茶饮增量,茶产业未来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赋能。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和消费升级拉动,茶叶消费群体的体量在不断增大,消费理念也在发生转变,茶文化不仅在满足生活品质与消费体验上大有“用武之地”,未来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茶饮新品及消费场景。

正如专家所说,中国茶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融入健康、时尚和数字化的元素。比如,顺应现代社会快速生活节奏,让传统的饮茶方式更加方便,消费者可随时随地泡上一杯好茶;再如,更加关注年轻消费群体“拼命又养生”的痛点,推出相关茶产品和服务等。此外,传统的茶文化也可以拥有时尚感,可以用更多国潮茶品,带动年轻消费群体对茶文化的学习和传播。

“茶,虽然只是一片树叶,但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劳动智慧,是一份活着的绿色文化遗产。从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在外交场合中频频亮相的‘茶叙国事’‘茶礼’,中国茶都蕴含着包容开放的文化气质,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依然是。”华鼎国学研究基金会国茶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张永立如是说。

来源:中国经济日报 记者 顾阳 刘瑾 刘春沐阳,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