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想做茶生意要从那下手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从产区到销区,口粮茶发生了哪些变化?吉普号大暑沙龙回顾

  原文标题:从产区到销区,口粮茶发生了哪些变化?|大暑沙龙回顾


  7月23日,茶业复兴与吉普号联合举办的二十四节气茶会迎来了大暑节气。本场沙龙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与云南昆明联席举办。

  如何定义口粮茶?

  从产区到销区,的口粮茶发生了哪些变化?

  除了性价比,什么才是口粮茶的必备因素?

  口粮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大暑沙龙,与你一起

  听马头琴,闻茉莉香,吃特色茶点

  品饮吉普号当家口粮茶

  分享干货
  “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大暑节气是华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
  内蒙场
  昆明场

  昆明场大暑茶会

  我们为大家准备了口感清爽的烧仙草,并伴以香气清新的茉莉花摆设为装饰,希望能在暴热、暴雨交替的天气下调和大家的心情。
  主持人陈朦

  感谢大家来到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茶会—大暑茶会。今天茶会的主题是“重新定义口粮茶”,我们会喝到三款茶:生茶【蛮润龙珠】、熟茶【725蛮金砖】、【503龙珠】。第一款是【405蛮润龙珠】。

  今天的大暑茶会在昆明和内蒙古两个城市联席举办,其实这也是对从产区到内蒙古销区的一种互动。接下来就请周老师为我们分享一下,从产区到销区,这两个地方的口粮茶发生了哪些变化?
  从产区到销区,口粮茶发生了哪些变化?

  周重林

  我们去了很多不同的城市,发现了一个很好玩的事情——价格在不同地方的表现力。比如上次我们做白茶沙龙的一个嘉宾,郑晓云老师,他在武汉待了半年,回来就感叹说云南的茶好便宜啊!而且云南的茶质好,特别生态。

  而再往北走,情况就不一样了,前不久我们去了汉中,当地也产茶叶,有人说在当地最贵的炒青茶只卖300块一斤(600元/公斤),而在云南,这个价也就只能买些便宜的茶了。在扬州,情况也不同,那边喝茶都是按喝一泡多少钱来算,很贵。
  换我而言,我自己平常常喝的是熟茶比较多,价格也就是在百元左右(357克)。我觉得所谓的口粮茶,更多的是和价格有关,大家日常消费负不负担得起的问题。在有同样口感、同样的愉悦感的产品上,它们比的就是性价比的问题。

  我做过一个统计,我喝茶用的那个大壶,起码要烧三壶水才装得满,以一天加满三次水算,每天的熟茶消耗量在30克左右,所以在选购口粮茶时,我更多考虑的是它在价格方面如何能支撑我高频消耗的问题。

  云南作为普洱茶原料供应基地,福建、广东人来云南收茶,都是因为觉得云南茶便宜,故而云南有了“天下茶仓”的称号,但是最近几年,云南变成了高价位茶的区域,我们有时候也会去寻找新的茶区替代品。

  其实说这么多,归结起来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挑一款自己喜欢的茶会越来越难了呢?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你追逐名山,虽然已经有了这样一款茶,但是你不可以喝,比如我家里摆着的各种奇贵单株泡,一直都没喝,找不到合适的场合。
  还有一次我进到大益店里消费才知道大益的低层逻辑是什么,原来我也一直以为大益是很贵的,因为有了“大师时代”、“千羽孔雀”这样的茶,但是当我真正走进大益的店里我才知道原来大益也有几十块钱一饼的茶,也就是那个时候我才明白了普洱茶的底层逻辑和口粮茶是什么。

  口粮茶能让喝的人没有压力。我觉得现在我们要搞清楚的,一是生意的模型,二是个人喜好的模型,第三是卖给谁的模型。我个人是个实用主义者,我觉得口粮茶就是要实用,以及它能不能很快的与你周边的人发生关系。
  陈朦

  接下来茶艺师为我们冲泡第二款茶品蛮金砖。刚刚周老师也提到,他认为的口粮茶第一是要考虑价格是否合适,之后是适口性的问题。那接下来我们请吉普号来聊一聊他们是如何重新定义口粮茶的?

  吉普号如何定义口粮茶?

  吉普号品牌部吴坤

  吉普号在口粮茶的定义方面偏向于标准化。标准化带来的好处有两个,一个是品质的稳定,它能让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不用付出更多的选择成本,每一次购买的产品在口感上基本是保持一致的。

  目前来说,普洱茶行业有一个问题是,这次买的茶囤了后觉得好喝,还想再去买,却发现之前的那个产品已经没有了。这是我们做标准化的原因之一,希望有可持续性的产品。第二个好处,回到茶最基础的品饮感受上就是好喝。因为好喝就会带动品饮的高频,具体来说,好喝就是甜、香、滑。
  甜,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以来都最能接受,且拒绝不了的一个味蕾体验;香,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和诗词里都有提到茶香,带有高雅气息;滑,体现在汤体的柔和程度,我觉得这三点可以用来评价一款茶口感好与坏最基础的一个标准。

  其次,作为口粮茶,它还需要兼顾价格,只要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且又喜欢喝的茶,基本上就可以将它定义为口粮茶了。

  第三个点就是在于冲泡时便捷性方面的考虑,第四则是要购买无忧。
  嘉宾说:口粮茶有哪些必备的要素?

  茶业复兴主编杨静茜

  我平时口粮茶喝的发酵茶比较多。我一般早上起来会泡一杯滇红,古树滇红的价格可能也就在1000块钱左右一公斤,如果每天喝5克的话,一公斤我大概可以喝一年,其实这样算下来很便宜。

  在口感方面,我会选择甜润度比较好,且冲泡方便,不易泡坏,喝不腻的茶作为口粮茶。其次,我还有个口粮茶是熟茶,包括吉普号或是一些大厂生产的都在选择范围内,价格也不用特别高,比如我们刚刚喝到的蛮金砖也是口粮茶的一个好选择。
  茶友

  像我们这样经常坐办公室的年轻人,喝的比较多的可能是可乐、咖啡这些饮料,但随着工作强度或工作量的增加,我们也在慢慢在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程度,逐渐以茶来代替可乐、咖啡。

  所以我们在选择口粮茶时,首先考虑的是这款茶喝着身体是接受的,不排斥的,口感香甜、顺滑的会更好,我经常喝的是红茶、白茶和熟茶。当然,价格也是我会考虑的一个必备因素,因为说到口粮茶,它可能更贴近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而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那个茶,所以在频次上可能也会高一些。
  茶友

  我认为就普洱茶而言,结合身边人的反馈,大家对口粮茶的定义第一个就是要携带方便,冲泡便捷,再一个是价位,它一定要是能够支撑得起我们日常品饮的,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还有品质。总的来说就是要先做到价格和品质二者之间的平衡,再去追求便携。

  茶友

  我最近在研究咖啡,今天就结合咖啡的实例和普洱茶的实例来讲一下。原来我们对口粮茶的定义是:能满足日常所需、方便,且喝得起的茶就是口粮茶。而随着大家对口粮定义的演变,我觉得新口粮茶的定义是高性价比、品质好、健康、(冲泡、购买、携带、分享)便利。

  从购买便利上来说,以全家便利店贩售的拜客咖啡为例,它基本上40—50秒就可以做一杯咖啡,它2016年的销量是一千万杯,2017年是两千万杯,2018年是四千万杯,这四千万杯是2000家店来完成的,平均每家店每天卖出55杯,就相当于说,它购买的便利性比我们在网上和实体店更方便了,它意味的是,我想喝就随时可以得到。

  我们普洱茶是不是也可以从这方面来考虑一下?而在分享便利上,我们常常会说“你帮我带一杯奶茶”“帮我第一杯咖啡”,但基本上没有人会说“你帮我带一杯普洱茶”,现在市场上也没有能提供这种形式的分享便利的产品。
  陈朦

  在现在可选择的茶品很多的环境下,我们回到消费的低层逻辑上来讲,产品是需要不断地去流通,有更多人复购,才能有一个更加良性的消费市场。

  据我所知,吉普号复购率最多的产品是龙珠,符合消费的底层逻辑,无论是从口感、价格还是便捷度上来讲都是一款很“正常”的口粮茶。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除了什么是口粮茶外,还要讨论口粮茶为什么重要?口粮茶的背后为什么值得深入探讨?

  在地域消解下,重构消费场景

  杨静茜

  我们谈口粮茶重要?我觉得这是对时间的一种争夺。口粮茶对于我们做传播、做产业的人来说,可能首先要以抓住新用户为主,留住老用户,这是特别重要的。

  如果把普洱茶或云南茶作为一种更易购或易品的方式,首先就要抓住那些没有喝茶的人,让他们接触这个东西,并形成一种习惯,慢慢地再去探求从口粮茶到品鉴、收藏的体系中去学习。

  当下还有一个新的趋势,就是茶的地域观念是被打破的,就像周老师说的产区和销区,我觉得现在没有真正意义的产区和销区的分别,因为现在说全球化或者全球化的物联也好,产、销区的东西是逐渐被消解掉的,每个人会有一个更小的社群或归属。

  这不是产区和销区可以统领的,我选择一种产品或饮品的可能性会有很多种,可能是从我认可的朋友圈里看到这个产品,或者是影视剧里看到的产品,所以端口是特别多元的,且物流很快的情况下,我觉得谈地域可能作用不是特别大,更多的可能要细挖一下场景、人群和兴趣所在。
  保持产品品质稳定,打通渠道端

  吴坤

  每个人对口粮茶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古树名山在价格和产量上没有优势,作为口粮茶不太合适,再有就是购买渠道受阻,成不了口粮茶。

  在保持产品品质稳定的前提下,还需要打通渠道端。举个例子:一个土生土长的贵州人,他想在国外吃到一口家乡的风味豆豉,他就会选择老干妈,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企业存在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做茶企业的目标也是这样,让想喝茶或爱喝茶的人不管在哪里都能很便捷的买到一模一样、口感地道的产品,那这样的产品就真正成为了老百姓生活中的口粮茶。

  购买延续性上有保证,是口粮茶必备

  茶友

  从我开始喝熟茶至今,我会觉得有品质保障的购买渠道是我比较关注的点,且从购买延续性上要能有保证,这些可能是口粮茶必备的要素吧。再从包装上来说,龙珠装茶的不仅可以让我受益,还可以以此展开话题与身边朋友分享我与熟普的故事,或一起分享茶饮。
  口粮茶背后,是性价比的权衡

  茶友

  作为一个刚入门的茶友,对于我来说口粮茶就是性价比高的茶,我可能会挑选自己喜欢的,或是口味适合的茶,最重要的是价格我要能接受,所以我觉得在口粮茶背后,应该探讨的是性价比的权衡。

  我们要引导消费者怎么去定义

  茶友

  现在很多人追求用山头原料做口粮茶,但这些山头原料的价格肯定也是偏高的,可能只有那些消费层次偏高的人能接受,而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或对价格较为在意的茶友来说,他们可能会选择一些价格、品质、口感方面比较协调的茶下手。

  特别是现在的茶客,他们追求的是个性化,他们的口粮茶不再局限于一个品种、一个品牌,消费者有了自己的消费标准或定义后,普洱茶市场也会随之而改变,其中很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消费者怎么去定义这些东西。
  先让人端起杯子,再让他了解历史

  周重林

  我之前带一个朋友去古茶山,他就计算出800块一斤的茶,一克茶算下来差不多是8元,7克一泡就是56元,就相当于你喝了一杯星巴克50多块的咖啡。

  我们在卖东西的时候,没有计算清怎么样把它拆散开这个问题,如果把它拆散来看,这个东西真的很便宜。现在的普洱茶体积为什么越来越小?小到了小饼,小到了龙珠,缩小后价格也跟着缩减,方便分散计算。

  我们为什么会被价格吓倒?就因为他算了一个很大的价格给你,而没有一个细致的价格,所以在面对市场的时候,一方面是提升外包装颜值,另一方面就是要在价格上给出另一种计算方式,比如“这相当于一杯可乐的钱”。

  拿酒来对比,喝葡萄酒的仪式感很足,这种仪式感捕获了很多人,再加上价格也便宜,所以最近几年它几乎走进了千家万户,这是普洱茶需要学习的。现在很多茶企都学错了方向,他们都去学土壤、气候、微产区,其实这些是没有意义的,而是需要去学习如何驯化消费者。

  葡萄酒是先让人端起杯子,再让他了解历史,而我们现在喝茶是先要求消费者了解茶的全部,再让他端起杯子,顺序就出了差错。

  口粮茶,不能去讲文化,而是去讲流行

  茶友

  作为企业来讲,如果说生产的茶不被消耗,它肯定无法存活。而口粮茶,我认为不能去讲文化,而是去讲流行,当你去讲文化的时候,这种文化只限于那个民族、那个地区,他才能玩得起来,但在都市生活里,这种文化是不容易被接受的。

  所以对于年轻群体,不能先去讲普洱茶的文化、口感,而一定是先让他去便利地喝一杯普洱茶,等喝得多了,他才知道哪一款普洱茶适合他,哪款是好的。
  内蒙古巴彦淖尔场  大暑沙龙

  大暑茶会【内蒙古巴彦淖尔】场,伴随着悠扬的马头琴,现场品饮了吉普号当家口粮茶:生茶蛮润、熟茶503、还有吉白三款龙珠。
  现场的气氛如同大暑天气一般热烈,内蒙古的茶友在喝普洱茶这件事情上,一点也不亚于云南人,更多观点的碰撞,欢迎你到吉普号内蒙古体验中心交流。

  地址:内蒙古  巴彦淖尔市  临河区五一街  文博中心B座一楼  吉普号

  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大暑茶会,我们相约下一场节气茶会。

正宗与时变:基于安溪铁观音的产业治理与生产实践研究

一、引言:压制茶与正宗性

5月是乌龙茶的采制时节,也是福建安溪铁观音茶区茶农的劳动时节。2018年5月,当地却少了以往的热闹和轻松,多了一些紧张的气氛。笔者经过询问得知;地方政府正严厉打击压茶机、取缔压制茶。压茶机是一种集揉捻为体的茶叶成形机械,代替之前铁观音制作中半机械的包揉环节。压茶机制茶效率高、成本低,2010年进入市场后颇受茶农欢迎。但近年来,地方政府却认定压茶机制作的茶叶并非正宗的安溪铁观音,因此出台了相当严厉的整治措施,力图全面停用或销毁机器,没收所有压制茶。在严厉的政策下,许多茶农仍然偷偷使用压茶机制作压制茶。他们把尚未遭到毁坏的压茶机单独放置在一个房间里,锁着门以防政府官员的巡查。压茶机体积大,原来都放置在大厅,后来被禁得厉害,农民就把房间的墙拆了,把机器挪进去,再把墙砌起来,谁也想不到里面会有机器。此外,茶农会在村口放哨,一见有政府官员的车进来,就打电话报信,让农户把机器先停了,把压制茶藏起来。

地方政府认定压制茶并非正宗的铁观音,而作为生产方的茶农却仍偷偷生产压制茶。有关铁观音生产中压茶机去留的分歧,将我们引向了铁观音的“正宗性”(authenticity)问题,而正宗性之争又体现了地方政府产业治理与农民在地实践之间的张力。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如何界定铁观音的正宗性,又出于何等考虑坚决维护其正宗性?茶农为何违背政府以正宗性之名而出台的政策?他们各自的理据和逻辑是什么?上述问题是笔者探讨地方产业治理问题的经验起点。本文试图表明,地方政府和茶农关于铁观音之正宗性的冲突,并非基于对消费者口味偏好的认知差异,而是组织生产和销售之逻辑的不同。在地方政府的产业逻辑之外,还存在另一套农户基于自身实践发展出来的产销逻辑,后者不仅没有完全被前者取代,而且在应对市场波动方面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

二、文献评述:正宗性与地方产业治理

本文关注的虽是具体个案的问题,但却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现象息息相关,尤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农业转型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的转型着重表现为中央政策和地方政府均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严海蓉、陈义媛,2015)。随着大规模国家建设的开展,农业生产开始由原来的依靠乡村组织与小农对接,转变为以县为主进行产业规划和管理的模式(龚为纲、张谦,2016)。在这个过程中,受限于交易成本和体制框架内的政绩评估(程秋萍、熊万胜,2016;冯猛,2014),一方面,不同的治理主体(地方政府、农业部门、基层组织等)更加偏好规模化经营,越来越倾向于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龚为纲、张谦,2016),并以这些新型经营主体“覆盖”小农户(严海蓉、陈义媛,2015);另一方面,为了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地方政府积极发挥资源配置的职能,制定自上而下的工作流程引导农户的选择以打造地方典型产业,打造能够向上级发出良好政绩信号的“亮点工程”(叶敏,2016)。实际上,“规模化”和“典型化”是产业治理一体之两面,规模化发展通常也意味着单一典型产业的经营,反之亦然。

为了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典型化发展,地方政府常常采取建设区域品牌和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方式(胡铭,2008;沈鹏熠,2011)。地理标志认证便是构建产品正宗性的过程。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过程中,原产地自然环境、制造技艺和生产组织方式都是正宗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Barham,2003)。就茶叶而言,这意味着从品种、制作工艺、生产方式等方面定义某种茶叶品类的正宗性-而这一定义过程中蕴含着政府、在政府引导下的茶农、茶商与消费市场的深度互动。

在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的扩展,物品的生产地与消费地相互分离的情况广泛存在,远离物品生产实践的消费者关于产品正宗性的想象通常指涉“一个无可置疑的、关于起源的法则”(Hall,1990:226)。换言之,正宗性与原本的、原创的(originality)紧密相关,事物的正宗性有赖于其存在的单一性、独有性和不可替代性(Benjamin,1999)。就食物来说,正宗性意味着它属于一个特定的地方、采用了特定的工艺,二者都关联着一个独一无二的传统,因而物的价值就在于其与传统的联结(Pratt,2014)。这种非历史性的、本质化的正宗性想象,即认定存在唯一一种正确做法的“正宗”,虽然与真实的生产实践并不相符,但却常常与地方上某些行动者的利益不谋而合。例如,在法国葡萄酒的“风土”想象与建构中,勃艮第通过AOC(Appellationd'OrigineControllee)认证和世界遗产地位的申请来为风土提供合法性,风土进而也成为本地精英保持其社会和经济地位的有力武器(Demossier,2011)。由于地方政府在我国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尤为突出(周飞舟,2019),茶叶正宗性的建构更多的是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与市场的文化想象深度互动的结果。在不同案例中,这两个因素的重要性时有消长。例如,就云南普洱茶而言,主导其正宗性定义的主要是港台茶商和收藏家;云南地方政府则顺应市场形势,以出台普洱茶生产规范、定普洱茶地理标志等方式将其规范化(张静红,2016)。而在安溪铁观音的案例中,地方政府在铁观音正宗性的建构中扮演着主导性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溪县便通过在全国各大省市举办铁观音茶叶推介会和茶王赛,积极塑造市场对安溪茶叶的认知,提升安溪茶的文化形象和经济价值(TanandDing,2010)。也就是说,政府的规模化、典型化策略与消费市场的正宗性想象形成了自然的合谋关系,政府引导、利用并强化着消费市场的正宗性想象。

但是,市场的正宗性想象以及与之相结合的产业治理模式并不一定带来现代化与合理化,相反,二者均倾向于改造、限制乃至抹除生产者原有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在有关“物的正宗性”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消费群体(通常是占据优势地位的群体,如西方白人、社会精英)对正宗性的界定常常意味着对生产者实践方式的剥夺式重塑。历史学家斯波纳(Spooner,1986)在考察土库曼地毯在西方市场的流通时指出,西方人对地毯正宗性的需求反映的是其对神秘东方的想象,而不考虑地毯生产的具体社会条件。西方人的需求改变了土库曼人的艺术表达,本地人反而通过西方人来了解地毯的符号意义,这种正宗性的颠倒映射的是东西方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无论是在食物的制作上(Abarca,2004;Pratt,2014),还是在诸如葡萄酒和茶叶的消费上(Trubek,2008;张静红,2016;Zhang,2010),不同消费人群对正宗性的重新演绎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甚至抹除原有生产者的实践方式。与此同时,政府规模化和典型化的产业治理也挤压了中小农户的生存空间。黄宗智等人(2014)指出,地方产业政策偏好于规模化的大型农场,但是“规模经济”并不符合农民的生产经验和劳动力安排。产业治理的结果是地方干部和种植大户获得了国家项目提供的奖补,加剧了种植大户和小农户的分化。此外,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政策抬高了流转土地的地租,大大挤压了中坚农民的生存空间(谭林丽、孙新华,2014)。在制定政策时,地方政府设想龙头企业、合作社及专业大户可以带动中小农户生产,但是在市场竞争之下,龙头企业及合作社均难实现带动农户的承诺,即便是合作社也倾向于远离较为贫弱的农户(熊万胜、石梅静,2011)。在茶叶生产过程中,由于产品质量标准的确定更为精细和微妙,“企业+农户”以及合作社的方式尤其面临生产经营的“组织困境”(付伟,2020)。

然而,本文想指出的是,面对政府产业政策和市场文化想象合力形成的正宗性要求,作为具体生产者的茶农并不是全然被动的。在安溪茶乡,地方政府是基于特定品种(铁观音)、特定工艺(球形乌龙茶工艺)和特定口味(传统观音韵)来定义正宗性的,这些被认为是铁观音乃至安溪茶“传统上”一直如此的特质,因而应当被传承和推广。但与政府正宗性的策略相对,茶农自有其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时变”的产销逻辑。政府的正宗性策略原本是因应市场需求提出的、与消费市场的想象合谋的产物,尽管一度相当成功,却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而茶农的生产实践反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

三、研究背景与资料说明

本研究的调研在福建省安溪县茶叶产区展开,主要聚焦县域内的传统茶区。安溪地处福建省闽南地区的山地丘陵地带,素以茶叶生产闻名。在茶叶生产和销售的高峰时期,全县涉茶人口比重达80%,农民的收入中超过60%来自茶叶。全县24个乡镇中9个乡镇有较大规模的茶叶生产,分别为龙涓、祥华、感德、西坪、虎邱、大坪、芦田、蓝田、长坑。其中龙涓、祥华和感德被称为新兴茶区,其余则为传统茶区。新兴茶区是2000年前后才兴起的,产区普遍种植单一的铁观音品种。传统产区则有本乡镇具有代表性的原生品种,比如芦田的梅占、大坪的毛蟹、西坪的铁观音、虎邱的黄金桂等。由于传统茶区有更长的茶叶生产历史,更为完整地经历了安溪茶叶从20世纪90年代兴起到21世纪第个十年的高潮、再从高峰到2010年以来陷入低谷的市场变化。因此,本研究聚焦于传统茶区,以便梳理茶农与政府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应对策略的差异,充分考察地方政府产业政策与农民在地实践之间的张力。

笔者最初关注到安溪茶叶的产销问题,源自当地自2016年以来的压茶机之争。铁观音制作工序繁琐,涉及采青、晒青、做青、杀青、揉捻、包揉、干燥、拣梗、筛分、拼配、焙火等流程(李宗垣、凌文斌,2006)。传统上,这些制作环节的机械化程度较低,但近一二十年来,安溪茶的制作越来越多地使用机器,压茶机是最新引入的一种。在制作上,压茶机效率高,并且可以让茶叶更为圆结翠绿,颇受茶农欢迎。但2016年秋茶季前后,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把压茶机作为着重整治的对象。

近年来,我县部分茶农急功近利,用压茶机代替包揉设备进行茶叶塑形,严重颠覆了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工艺,与工匠精神和消费者需求背道而驰,制成的茶叶一泡即散、品质极差,严重损害了我县茶叶品牌形象和声誉。全面取缔压茶机,坚决抵制“压制茶”,事关百万茶乡人的民生大计,事关安溪茶产业长远发展大局。

这里对“传统制作工艺”的界定来自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GB19598-2004)。在该标准中,安溪铁观音特指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安溪县辖区范围)自然生态条件下,选用铁观音茶树品种进行扦插繁育、栽培和采摘,按照独特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铁观音品质特征的乌龙。该标准虽然强调铁观音要用“传统加工工艺”进行制作,但对“传统加工工艺”却没有进一步说明。地方政府强调压茶机制茶背离传统工艺标准,导致安溪茶缺乏“韵味”,不能突出铁观音的品种特性。但不少茶农认为,只要懂得控制压力,压茶机做出来的茶叶反而更加翠绿,茶汤更加清澈,比传统包揉更能反映铁观音茶的鲜灵性。因此,茶农对于地方政府强调的“回归传统”并不买账。


茶(的制作)总是在变的,你看我爷爷和我爸他们做茶,我记得我小时候吧,家里摆个宽宽长长的大木板凳,用脚包揉茶叶的。到我可能上小学的时候,或者更大一些,才有我们后来的平板机和揉茶机。那现在包揉就是压茶机。你说传统传统,回到大木板凳算是传统?压茶机就是个做形的工具。(访谈资料180501LKS)

地方政府产业政策所诉诸的“传统”意义上的“正宗性”与茶农在为压茶机辩护时所说的“变”,指向了颇为不同的产销逻辑。压茶机之争不只是一个孤立的制茶技术问题,而是这两套产销逻辑之间一次较为激烈的冲突。通过更为深入的田野调查,笔者发现地方政府的政策与茶农在茶叶种植、制作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下文将就这三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本文涉及的材料包括地方县志、地方政府产业政策文件和田野调查资料。其中,田野调查资料包括三个部分。首先,笔者于2018年春天进入安溪传统产茶区的一个村庄,进行为期一个茶季的参与观察,实地考察了茶叶生产的全过程。彼时,地方政府正严禁压茶机和压制茶,笔者得以观察茶农如何应对政府的严打措施。第二,2019年暑期,笔者再次回到该村,对一部分茶农和本地茶商进行实地访谈。第三,2019-2020学年寒假,笔者将访谈的范围扩大到安溪全部9个产茶乡镇,并着重面向传统茶区的茶农收集了相关资料。笔者共对27位茶农茶商进行了32次访谈,这些访谈资料及此前的实地参与观察共同组成了本文写作的基本材料。

四、制造“正宗性”:政策的逻辑及其限度


在茶叶统销统购时期,安溪乌龙茶是国家外销创汇的重要产品,外销比例占80%以上(安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4:246)。此时,国内的消费者对乌龙茶知之甚少,除了福建、广东地区外几乎不饮乌龙茶,而福建、广东一带的人们能喝到的也多是粗茶劣茶(TanandDing,2010)。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成为地方政府施政的主导目标之一,各地政府都在寻找提升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安溪当地政府来说,茶叶便成为提振经济的主要抓手。1984年,国家放开茶叶的生产和流通之后,当地政府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培育国人对乌龙茶尤其是安溪乌龙茶的认知和品饮习惯,以此打开安溪茶的内销市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地方政府致力于把多样的、混乱的、分散的、低效的家户生产,改造成标准化、成规模、品牌化的茶产业。这一策略一度非常成功,造就了铁观音在21世纪初的辉煌。不过这一辉煌未能持续,2010年铁观音市场开始由盛转衰。在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低迷的市场,地方政府的应对方式是延续及强化先前的正宗性策略。地方政府将铁观音市场的低迷归因为茶农对传统铁观音制作工艺的背离,包括压茶机的广泛使用。为了重振铁观音市场,地方政府强调回归“传统”,极力取缔压制茶,重提铁观音制作工艺标准,并不断提升茶园的规模化水平。具体来讲,地方政府采取了包括推广核心品种、制定标准制作工艺、缩短茶叶产销链条、扶持地方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等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无一例外都指向了茶叶的正宗性问题。

01

单一化:推广铁观音核心品种

安溪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县域内共有64个茶树品种,原生茶树品种亦超过30个(吴垠,2018:85)。1984年11月,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对全国茶树良种进行评审,审定了30个国家级良种,其中安溪有6个品种上榜。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安溪各大产茶乡镇除了生产铁观音之外,亦生产本地的原生品种,比如虎邱的黄金桂、西坪的奇兰等。如此多样和分散的茶树品种,显然不利于地方品牌的创立和推广。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地方政府便开始着力于铁观音基地的建设,推广单一核心品种。


茶(的制作)总是在变的,你看我爷爷和我爸他们做茶,我记得我小时候吧,家里摆个宽宽长长的大木板凳,用脚包揉茶叶的。到我可能上小学的时候,或者更大一些,才有我们后来的平板机和揉茶机。那现在包揉就是压茶机。你说传统传统,回到大木板凳算是传统?压茶机就是个做形的工具。(访谈资料180501LKS)

铁观音基地建设主要包括两个举措,一是新开的茶园全部种植铁观音,二是将茶园的其他茶树品种替换成铁观音。根据2015年版的《安溪县志》,铁观音基地建设政策一经推行,1996年8月就完成了该年度81.7%的种植和改植换种目标,其中改植换种的茶园面积占铁观音基地的12%。在传统茶区,除了新开辟的茶园绝大多数种植铁观音之外,政府也积极倡导茶农将其他品种替换成铁观音。

在这个过程中,铁观音被认定是安溪茶中最为正宗的一个品种。在茶叶专家看来,铁观音是个“认祖”的品种,出了安溪就做不出“观音韵”(访谈资料200304ZM)。其他品种如黄旦、梅占、佛手等虽然也是安溪原生种,但是这些品种在安之外仍然可以制作出具有品种特色的茶叶,甚至有些品种在其他产地比安溪本地表现更好。由此,铁观音相比于其他品种获得了更高的正宗性,在很大程度上,铁观音就等同于安溪茶。在铁观音脱颖而出后,其他安溪茶均为“色种”。由于地方政府对外大力宣传安溪铁观音,铁观音的市场知名度和价格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品种的茶叶收购价格与之相差三四十倍。2007年安溪茶厂的茶收购均价显示,特级的铁观音毛茶可卖150~600元/公斤,而特级色种茶只能卖13~15元/公斤。在铁观音市场的鼎盛时期,其他品种只作为三级或四级铁观音的拼配原料出售。

02

标准化:制定标准制作工艺

除了重新界定品种的正宗性、积极推广单一的核心品种之外,地方政府还积极推进茶叶制作和审评的标准化,将符合铁观音制作工艺标准的茶叶认定为正宗的安溪铁观音,把不符合制作工艺标准或采取其他工艺制作的茶叶排除在“正宗”的范畴之外。

20世纪80年代,安溪县农业标准委员会开始起草《乌龙茶标准综合体》,该标准的制定意味着在加工工艺上,安溪茶的制作标准是乌龙茶工艺,其他工艺如红茶工艺、绿茶工艺则不予考虑。1991年至1993年,《乌龙茶标准综合体》开始在全县示范点宣传和推广,2001年开始在全县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贯彻实施。除了制定制作标准外,地方政府在2000年以后亦不断推进收购标准的制定,即规定茶叶的质量规格和等级设置,为茶叶收购和审评提供规范。2004年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联合发布《原产地域产品·安溪铁观音》(GB19598-2004)。”在这份标准中,安溪乌龙茶工艺进一步被定为铁观音工艺,为球形与半球形的乌龙茶,与福建武夷岩茶和广东风凰单丛乌龙茶工艺区别开来。该标准不仅成为市场评判铁观音品质和等级的标准,也进一步规范了铁观音的生产和制作。在近几年地方政府“回归传统制作”、取缔压制茶的政策中,国家标准中规定的“传统加工工艺”成为政策制定的基点。在地方政府及茶叶专家看来,安溪铁观音作为独一无二的品种,其最适合的制作工艺就是铁观音工艺,标准的工艺可以更为精准和科学地展现安溪的风土地域特色和茶叶特性(访谈资料190626ZM)。换言之,只有采用了标准化的制作工艺,安溪茶的特性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才能获得更高的市场价格。

03

规模化:变革产销模式

在推广核心品种及制定工艺标准的基础上,地方政府进一步推动安溪茶产业在横向上的规模化及纵向上销售链条的缩短,以实现茶叶的品牌化运营。

地方政府首先推行的是“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政府规定,茶企在安溪县域内建有茶叶基地200亩以上并且管控良好,才能申请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准用证书。拿到准用证书后,茶企生产的茶品才能得到原产地认证。该证书的有效期为两年,意味着茶企若想长期经营,需要长期与茶农合作,管控一定面积的茶园。在这种模式下,茶企直接向基地及相关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培训,生产符合标准的茶叶,再由公司统一经营出售。截至2017年,安溪有108家用标企业,管控茶园18万亩,政府计划在3年内实现管控基地面积及茶叶销售量占全县的60%以上(吴垠,2018:128)。同时,地方政府鼓励并引导茶企走集团化路线,从小规模的传统茶企走向联合兼并的大龙头企业。

“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只能覆盖一部分茶园,对于分散的个体茶园,政府的发展策略为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顾名思义就是茶农联合生产和经营,在生产上实现茶园的统一管理、茶叶的标准化制作,在经营上则打造合作社品牌。合作社意味着将个体的小作坊生产打造成具规模的、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在茶叶合格审定中,“个体农户被排除在外,只有企业和合作社具有认证资质。理想的情况下,茶叶合作社相当于一个茶叶品牌,其面向的群体是终端消费者,目的是在标准化和统一管理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减少中间环节,提振铁观音市场。

变革生产模式、缩短产销链条可以更好地保证正宗铁观音的制作。因为只有在“公司+基地+农户”以及茶叶生产合作社的模式下,才能对茶园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茶叶的统一采摘和制作,最大程度地保证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同时,公司和合作社的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省去了小商小贩的中间流通环节,可以保证消费者所购买到的都是正宗的安溪铁观音。

04

政府产业政策的限度

地方政府的产业治理政策实质上是以“正宗性”为名,在种植、制作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上规范和重塑铁观音的产销活动。首先,在核心品种的推广过程中,铁观音获得了高于其他品种的地位,作为一个“认祖”的品种,它几乎是安溪茶的代名词,其他品种所制作的乌龙茶只能作为三四级铁观音的拼配原料。其次,铁观音工艺标准的制定意味着只有标准化的工艺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安溪茶的地域和品种特性,采用其他工艺不仅使安溪茶丧失正宗性,甚至难以获得合法性(例如压制茶需要被没收和销毁)。最后,品种的单一化和工艺的标准化导向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地方政府不断基于《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制定更多的标准认证(如IOS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产品认证等),并规定具有认证资质的只能是企业与合作社,这大大挤压了个体茶户的生存空间。

但是,这一系列措施并没有完全达到其原定的目标。首先,就品种而言,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茶园改植换种运动,许多低产量、低产值的茶园被改造,但其他品种的茶树并未被完全替换。即便是在色种价格与铁观音相差数十倍的情况下,不少茶农家里仍留有色种的茶田。其次,在推广标准化的制作技艺方面,技能大师的评定和茶王赛“都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抓手。伴随着2016年以来的压茶机之争,地方政府再次通过技能评定和茶王赛引导茶农回归“传统”的铁观音制作(吴垠,2018:128)。技能考评除了考察参赛者对茶叶的审评能力之外,还需要考核参赛者的茶叶知识及对标准化制作技艺的理解,而后者涉及的科学话语实际上脱离了茶农的具体实践。同样,茶农也很少参加茶王赛,因为参赛茶需要有非常广泛的样品,只有中间商才能在众多茶叶中拼配出质量更高的茶。因此,这类比赛并没有真正达到激励和引导茶农对铁观音进行标准化制作的目的。与此同时,茶农并不认为存在唯一正确的制作工艺,他们总是根据生产条件的变化调整甚至改变自己的制作方式。最后,随着大量劳动力的外出,为了更加高效和全面地利用既有资源,地方政府目前以更为积极的姿态推进茶叶合作社的建立,并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补贴和贷款。但是,面对铁观音市场相对低迷的现实,许多新建立的合作社仅靠贷款和财政补贴不足以维持稳定运作。合作社不仅无法消化掉所有社员生产的产品,更不能提供高于市场的收购价格(访谈资料200314ZYC)。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合作社名存实亡,即茶农只是在名义上加入合作社,但是生产销售都与合作社没有关联(访谈资料200307WLS)。

那么,在色种价格与铁观音相差十几倍甚至数百倍的情况下,茶农为何仍然坚持种植市场价值更低的色种茶?茶农如何看待制作工艺的“正宗性”?更为重要的是,在地方政府规划的产销路线并不能顺利实现茶叶的市场价值时,农户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销售自己的产品?这种方式是否更能抵御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接下来,本文通过分析农户自身的生产逻辑来进一步检视地方政府无法完全实现产业治理目标的缘由。

五、“色种”及其他:茶农的“时变”逻辑


地方政府力求通过塑造“正宗性”来打造地方产业,最终实现单一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现代茶产业。但是,在地方政府的产业逻辑之外,还存在着具体生产者的生产逻辑。在品种的选择上,传统茶区的茶农因地制宜地进行多元化的种植,而非改植换种成单一的铁观音树种。其次,茶农大多因时因地制宜进行制作,除了铁观音乌龙茶之外,他们也根据市场需求制作小品种的乌龙茶和其他不同的茶类。此外,茶农还利用本地关系,根据不同“口味”,因人制宜调整生产。在这些灵活操作的背后,是茶农对于何为好的安溪茶的独特理解。这种理解并不拘泥于一个标准化的、单一化的公式,而是契合于他们的生产现实与生产经验。

01

品种选择:因地制宜


1984年茶叶市场开始自由经营时,分给个体茶户的茶田中色种占绝大多数,铁观音则很少。直到2000年前后,一些色种的价格与铁观音相差无几(访谈资料200313ZYP),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改植铁观音对茶农来说不见得是个经济的选择。

更为重要的是有关生产安排的因素。首先,色种茶的不同特性契合了茶农的农时生产安排。由于不同品种的茶叶成熟期不一样,比如黄金桂和毛蟹发芽比铁观音至少早半个月,茶农保有一定的色种茶园可以错峰采摘。此外,色种茶的制作工序比铁观音简单,茶农可以相对自由地调节摇青的遍数和炒青的时间点,制作出来的茶叶质量相差不大。而铁观音制作工序繁琐,制作失时或下手轻重不适宜,则可能变成缺陷茶。在制作效率上,一个家庭两个劳动力一天最多制作铁观音成茶几十斤,色种则可以制作成茶上百斤(访谈资料200303WZJ)。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地土”。虽然地方政府极力推广铁观音这一核心品种,但最开始这一品种只在发源地西坪有大面积的种植。其他传统茶区则大量种植当地的原生品种,在这些色种的源地,铁观音市场并不发达。譬如作为本山发源地之一的湖岭,茶园种植本山的面积超过80%,形成了一个本山茶市场,生产铁观音则可能无人问津(访谈资料200301ZK)。这是因为相比于铁观音,这些地区的原生品种质量更高。虽然安溪县域内均适宜种植铁观音,但在茶农看来,县域内不同乡镇的地土差异很大,比如大坪的铁观音很少有做得好的,而本地的原生种毛蟹则质量很高(访谈资料200313ZXY)。倘若改植铁观音,在市场火热的时候,价格固然能随着市场水涨船高;但是在市场低迷时,这些地区完全没有优势。芦田三洋(梅占发源地)的一位茶农说:“我们这边种植铁观音,可能因为地土的原因,做起来的质量不行。我当年把年产三百斤梅占干茶的茶园都换成铁观音,现在都荒掉了。”(访谈资料200313YJL)也就是说,虽然地方政府在推广铁观音这一单一品种,但茶农根据自己的生产经验认为,在特定的乡镇,其他品种更为适宜,原生品种的正宗性远高于铁观音。色种的保留客观上也为茶叶制作的因时调整提供了基础。

02

制作工艺:因时制宜

作为受制于气候和土地的农产品,茶叶在制作上的特点被茶农归结为“看天做茶、看茶做茶”。所谓“看天做茶”指的是茶青质量受到不同季节(春茶、秋茶、暑茶)、不同天气情况(晴天、阴天、雨天,乃至南风天还是北风天)的影响,需要根据当时的茶青来决定各个制作环节的强度和力度;“看茶做茶”指的是即便是同一天的茶青,其采摘自不同时间段或不同地块(茶园是处于阴面还是阳面、土地是黑土还是黄壤等)也会大不相同。制茶的人需要时刻根据茶青来调整制作工艺。基于上述两个因素,同一批茶青经手于不同的制茶师傅其成茶品质也会有所不同。制茶工艺是一个涉及“天、地、人”的体系,因此,现在有很多茶农对政府推行的“回归传统铁观音”的发展方向不以为然。这并不是因为茶农固守现有的轻发酵铁观音工艺,而是他们根据生产经验发现茶树的品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茶叶变得很薄,没有办法承受原来的制作方式。

除了根据茶青状况调整制作手法,茶农也会根据劳动力情况和市场需求来调整制作工序。近十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铁观音市场的相对低迷,许多茶农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人都出门另谋生计。许多家庭将自己的茶园托付或者转让给亲戚邻里照管,这意味着茶农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又增加了大量的茶田,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茶叶生产制作成了一大问题,压茶机应运而生。”压茶机的高效率正好契合了缺乏劳动力的茶农的需求。再加上压制茶茶形匀整鲜绿,受到市场认可,更给了茶农根据机器安排生产制作的动力。除了使用机器外,茶农还根据不同市场的消费者偏好改变制作工艺:面向广东及其他南方市场,茶农制作浓香型铁观音,即将铁观音毛茶进一步焙火;面向北方市场,尤其是山东、北京一带,消费者有喝高香绿茶和香片的习惯,茶农适当延长铁观音的发酵时间,制成颜色更绿、香气更加高扬的消青茶和拖酸铁观音;面向本地市场及其他市场,则制作发酵时间短的正味铁观音。

除了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生产之外,茶农也会根据色种的特性和市场的偏好制作其他茶类。这是因为许多色种茶相比于铁观音有更好的“适制性”8。这些品种在铁观音被市场追捧的时候,以铁观音工艺制成,作为铁观音的拼配原料被售出;在铁观音市场低迷、消费者开始寻找差异性的茶饮时,便以其独特的面貌呈现。比如武夷肉桂流行,茶农可以利用与武夷山品种类似的小叶肉桂制作闽南肉桂;闽北红茶颇受市场追捧,茶农可以利用适制性较广的梅占鲜叶制作梅占金骏眉、梅占小种红茶。在地方政府的标准中,用压茶机制作的铁观音不是正宗的安溪铁观音,用其他工艺制作的安溪茶更谈不上正宗。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并不承认安溪茶农制作的其他茶类。那么,茶农如何看待茶叶产地的正宗性?

如果我们把茶农用安溪的树种、利用其他工艺制成的茶称为“仿制茶”,茶农并不认为自己生产的茶叶有“不正宗”的问题。许多茶农和茶商认为,人一旦“某一种东西吃久了就觉得无聊,想找找其他口味”,而茶农本来就应该生产适销对路的茶品,“人的口味变化了,制作自然要随之而变”(访谈资料200314ZYC)。比如用梅占制作红茶质量比乌龙茶更好,因此适当制作红茶是合理的。此外,“仿制茶”的正宗性源于安溪茶农制茶技艺的高超。虽然茶农认为外地、外省的“仿制铁观音”搞坏了整个铁观音市场,但安溪的“仿制茶”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外地仿制铁观音的人在制作工艺上比安溪差很多,而“仿制”其他茶类的安溪人,工艺要好于其他茶区(访谈资料200303WZJ)。在乌龙茶制作比赛中,武夷茶区、广东茶区的技师都比不过安溪的技师(访谈资料200304ZM)。在茶农看来,即便是制作肉桂茶,安溪人也比武夷山更具“工夫”。这是因为闽北的茶直接在做青机上发酵好再去炒,而安溪肉桂茶的制作不似闽北那么粗放,会在做青上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访谈资料200313ZYC)。也就是说,茶农并不是根据标准化的制作工艺来认定茶叶的正宗性,而是强调根据茶叶的适制性和市场需求调整制作的能力。

03

茶叶销售:因人制宜

农户生产的产品能否顺利实现其商品价值是整个产销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对于传统农村的市场结构,施坚雅(1998)提出了具有等级体系的“基层市场一中间市场一中心市场”的市场交易模型,认为农产品通过地方集镇层层逐次向上流动到中心市场。不过,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后,农产品的市场交易已突破了“施坚雅模型”,活跃的中间组织参与到农产品市场与全国性市场的交易中来,使得小农户也能对接大市场(艾云、周雪光,2013)。但是,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需要克服农产品本身的一系列交易风险。茶叶作为农产品,不仅具有一般农产品交易时间短、价格不稳定、农户结构分散的特征,还面临着自身产品特性的限制。茶叶作为一种农产品的特殊之处在于,产品的质量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不仅每家每户的情况不一样,同一个茶农每天制作的茶叶也不一样,甚至同一天不同批次的茶叶质量都不尽相同,因此茶价也是因人、随时而异。但另一方面,面对市场终端的消费者时,茶商总是力图提供口味和价格都相对稳定的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政府所规划的想产销路径,即“公司+农户”与茶叶合作社的模式,一方面是为了服务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在理论上也能够降低茶叶市场交易的风险。不过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这种规模化生产的模式反而可能带来产品滞销的风险。那么,“茶农一中间商-终端市场”这种较长链条的交易模式,何以能够比“统一生产、品牌直销”的方式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拆解“茶农一中间商一终端市场”这一链条的三个部分。终端市场一般指的是直接接触消费者的个体茶叶店,也包括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和第二、三层级的中间商。”这些茶叶店遍布全国各个区域,面向全国各地不同的消费群体。一般而言,某一区域的消费者口味偏好相对一致,但不同区域则差别很大。以铁观音消费为例,东北、华北地区更加偏好消青铁观音,这种茶叶颜色绿、香气高,符合这个地区长期品饮绿茶的习惯;而广东和福建的消费者则青睐正味铁观音和浓香型铁观音。具体到个体茶店,每家根据消费者群体的不同又有诸多细微的差异。茶叶市场的顺利运转关键在于“口味”,只有“口味合宜”才能使茶叶适销对路。因此,作为茶叶提供方的中间商与茶农之间的互动机制就显得格外重要。

中间商一般指茶叶批发商,其中一些也面向个体消费者。中间商群体以安溪本地人居多(也有少部分其他茶区的商人),但他们的集散地不局限于本地,许多分散在各个省区的大批发市场。中间商通常在产茶季直接到村里收购茶叶。由于茶农生产的茶叶各不相同,中间商要对收购的茶叶进行一定程度的拼配,形成具有一定数量的不同等级和口味特点的茶叶。在“茶农一中间商一终端市场”的模式下,茶叶在中间商这个环节可以达至一定程度的标准化。更重要的是,由于中间商通常为本地人但生意又分散在县城或全国各地,他们一方面与整个茶区、农户有着密切的社会关联,另一方面又联结更广阔的市场,是联结茶农和大市场的关键节点。这些中间商长期深入地方社会或者本身就是村庄社区的成员,他们不仅熟知当地的社会关系、茶农的交易网络和交往方式,而且对县域内各个乡镇乃至各个村庄的茶叶生产特点了如指掌。中间商作为卖家时需要为终端茶叶店提供相对稳定的产品,因此,作为买家时他们大多会找固定的茶农去收购茶,以保证口味和价位的合宜。

像我们自己对茶叶的加工工序、品质、地理位置都非常了解,需要什么茶,我们就会去哪个区域拿,一个村的哪几个师傅会做,就跟他们常配合。(访谈资料200303WZJ)

那边(安溪某乡镇)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做茶,我就看几个会做的,适合我的胃口,适合我的客户,我基本上每次去都比较固定。质量比较稳定,价钱也比较合适。(访谈资料200311LQS)

茶商口中“会做的师傅”并不是指一个区域内做茶技术最好的茶农,而是指能够提供他们所需口味的茶农。同时,在定价上,茶农和茶商也有基本的默契和共识。在市场火热的时候,茶农会适当提高价格,但不会看谁出价高就全部卖给谁。“市场好的时候......茶农做茶都要很多人一起分......茶叶有一个基本价位,出入没多少,需要的客户就分掉,没有拍卖的,这样卖(拍卖)茶农也会没有客户。”(访谈资料200303WZJ)同样,在市场低迷的时候,茶商也不会过分压低茶价。如此,茶商和茶农在口感和价格方面都实现了目标。

最后,虽然茶农看起来仍然是独立自主的个体生产者,但是在“茶农一中间商一终端市场”这个体系下,他被卷入更大的市场中。他的生产深受外部市场供需和口味偏好的影响。由于中间商模式并不脱离农村社区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关系网络,因此生产者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市场交易当中(艾云、周雪光,2013)。前面提到茶叶制作是“天、地、人”的体系,其中可以调节的就是由人操作的制作环节。因此,茶农保持口味的方式就是“照工夫来做”(访谈资料200310ZK)。而所谓的“照工夫”并不是“按照程序”,也不仅仅是不偷工减料这么简单,还在于茶农要掌握固定客户的口味,根据每天每批茶青的状况,尽量调整自己的制作,使茶叶成品符合客户的需求。在此模式下,茶农不仅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产品,而且由于茶农掌握着生产的核心技术和环节,他们也能够通过对技术的改进提升产品质量;改进产品的口味,通过中间商影响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就铁观音来说,在安溪本地,虽然有些乡镇做更多的消青茶,有些乡镇做更多的正味茶,但具体到每个茶农,他们一般会生产多种茶叶口味。“茶商和茶农都是挂钩的,是很灵活的。茶农一般什么口味都会做。”(访谈资料200311LQS)“仿制茶”的制作也是如此,“红茶、大红袍都会做”(访谈资料200302LFS)。

农户、中间商和终端市场并非是独立的市场主体,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互动的关联机制(艾云,2016)。“茶农一中间商一终端市场”的市场链条能够激发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网络,使“口味”与“行情”顺着这个链条来回传导。茶农作为交易链条的下游,一般而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虽然有学者认为农户在“中间商+农户”的情境下面临更多的不稳定性,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和农业合作社的模式更能保障农民利益(武广汉,2012)。但就茶叶生产销售而言,以上诸多模式都无法为茶农带来长期、稳定的收购量,更无法提供高于中间商的市场价格。而在长期磨合的“茶农一中间商一终端市场”关系中,他们可以适时调整自己的生产、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更为长久且稳定的收益。地方政府设想的销售路线则难以达到这种灵活性,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铁观音市场低迷即市场口味发生变化的时候,规模化和品牌化的运作模式难以取得成功。

六、结论与讨论

随着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推进,地方政府倾向于打造产业典型,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在安溪茶叶生产的案例中,地方政府用一种标准化的方式来塑造“正宗的铁观音”,并试图以之规范和约束茶农的生产、制作和销售,以达到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地方政府取缔压茶机,提倡回归传统,实际上是将传统的生产方式改造成更加单一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规模化生产和打造典型的产业发展策略适应了地方政府的治理需要,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和市场境遇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安溪当地政府的这一系列措施,曾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2000年,安溪全县茶园面积1.5万公顷,茶叶产量1.43万吨。到2007年,安溪全县茶园面积3.33万公顷,茶叶产量5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22倍和2.5倍。201984年茶叶市场刚刚开放流通的时候,安溪县还是全省最大的贫困县,2003年之后,随着整个茶产业的发展,安溪进入了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行列。但品种单一化、技艺标准化、经营规模化也使得地方产业在面对巨大的市场波动时,丧失了灵活性与可持续性。

2012年后,安溪铁观音市场不复当年的景气,地方市场也陷入了低迷。那些使铁观音获得成功的做法,成为其应对市场变迁的绊脚石。首先,品种的单一化影响了生态的多样性,导致更多的病虫害,因而茶农也增加了对肥料和杀虫剂的使用。2012年,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公布了《2012年茶叶农药调查报告》,几大品牌的铁观音样本被检出多种超标农药残留。2014年,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检出包括铁观音在内的多种茶叶稀土超标。2由于消费者对茶叶的养生属性较为重视,这些调查和检测报告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极大损害了铁观音在饮茶者中的声誉(访谈资料190630YJS、200302LFS)。如今,在很多消费者看来,铁观音就等于农残和伤胃(访谈资料190525LJC)。在铁观音的质量饱受诟病的同时,其他茶叶品类强势崛起。在茶农看来,人们饮茶与吃东西一样,“某一种东西吃久了就觉得无聊,想找找其他口味”(访谈资料200314ZYC)。而将安溪茶等同于(由特定品种、工艺和口味定义的)铁观音的正宗化策略恰恰拙于应对消费者口味的多变。工艺标准和原产地认证对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但同时意味着其他茶类(“色种”乌龙茶、红茶等)被剥夺了发展空间。在清香型铁观音广受诟病的时候,地方政府所能做的便是提倡更为“传统”的铁观音制作工艺。显然,这更多的是基于路径依赖、不得不延续正宗化策略的无奈之举,而非客观考量全新市场局势后的创造性举措。最后,地方政府将铁观音的衰败归因于农户生产过程中的急功近利,试图用现代化的组织方式(企业、合作社)来规范茶叶生产。但在铁观音市场低迷时,即使知名的茶叶品牌也极少回旋的余地,遑论为了获得政府补贴而建立的茶农合作社,其应对危机的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这是基于“正宗性”的僵化的产业政策在应对市场波动时的弊端。

相比于地方正宗性策略的僵化,茶农的产销则表现为因时、因地、因人而变的灵活性。已有学者指出,茶叶种植和采摘过程的技术细节以及根植于乡土社会特质的交往形态,决定了散户经营要优于“企业+农户”及合作社等规模化的生产策略和组织形式(付伟,2020)。本文则进一步指出,茶叶的家户经营不仅有利于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困境”,其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时也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首先,在品种的选择上,与地方政府遵循正宗化策略、极力推广单一核心品种不同,茶农根据自己的生产经验认定一些“色种”在特定产区的价值远高于铁观音,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维持品种的多样化。铁观音市场的低迷致使大量的铁观音茶园开始抛荒,茶农的多样化种植反而在新的市场需求下获得成功。其次,在生产工艺和销售方式上,茶农灵活地运用不同工艺和手法完成生产,并基于“口味”与中间商建立起稳固且灵活的关系来实现茶叶的商品价值。地方政府的产业策略未能成功应对新的市场环境,而地社会长期形成的“茶农一中间商一终端消费者”的销售链条,配合以多样化品种和因时制宜的生产工艺,得以保证农民的产品适销对路,降低了茶叶滞销的风险。

王铭铭曾乐观地认为,安溪地方上回归“传统铁观音”的潮流,不仅是铁观音“传统的再创造”(霍布斯鲍姆、兰格,2004),而且可以守护铁观音带来的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恢复地方上多元的人文传统与自然景观(王铭铭,2016:6)。但从本文对两种生产实践的梳理来看,地方政府的回归“传统”,实际上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全新改造:当地政府迎合、引导和利用消费市场的正宗性想象,创造出一种单一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传统”。斯科特在《国家的视角》一书中敏锐地指出,在农业规划上,官僚关注的是更大的发展,而不是农民真实的、灵活的地方化实践(斯科特,2012:335)。因而,农民生产的实际逻辑与管理者的现代化农业逻辑-前者“对多变环境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中的反应”与后者“改变环境使之尽可能适应集权和标准化的公式”(斯科特,2012:386)--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张力。通常情况下,由于管理者们掌握着专家性和现代化的知识,因此总是试图禁止或者改造那些相对“落后”的实践活动,以更好地促进地方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艾约博,2016;Stone,2007)。就此而言,安溪当地政府取缔压茶机、复兴传统铁观音的政策看似是一种反现代化的表现,但其所采用的逻辑仍具有现代化的内核,在这一逻辑看来,农民那些灵活、时变的生产方式被视为“落后的”和“目光短浅的”。

不过,政府自上而下定义出的齐一、本质性和非历史的“传统”与“正宗”并没有完全覆盖和抹除农民自发生长的、贯彻着“时变”逻辑的具体生产实践。如我们所见,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在于,消费市场一时的正宗性想象远非多样、多层次、多变的市场的实际。自上而下的政府产业政策和定今于“古”的市场正宗性想象的联姻虽然能在一定的市场情境下取得成功,但长久来看,农民自然生长的“时变”逻辑终究更能适应复杂多变、多层次的真实市场。不少研究者认为,在规模化和现代化治理的驱动下,农户的生产特性和发展潜能面临着被压制与被剥夺的风险(贺雪峰,2015;吴重庆、张慧鹏,2019)。但在安溪茶叶生产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从最新的发展来看,当地政府对压茶机的禁令已不复一两年前的强硬,并且不再没收茶农所生产的机制茶。与此同时,茶农也在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生产,地方上各种新兴的产实践层出不穷。茶农因时、因地、因人而变的策略,虽然并不自称传统,但其实是真正依循习俗和传统的生产实践。在这些实践中,或许就隐藏着地方产业重新崛起的动力。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是基于茶叶生产的研究;茶农灵活性的产销策略之所以能够抵御单一化和规模化的产业政策,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取得成功,或许与茶叶生产的特殊性有关。陈义媛(2013)和黄宗智等人(2014)对水稻生产的研究发现,虽然规模化并不符合稻农的生产现实且并不经济高效,但是这种不经济的行为却在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和农业大户的三方合力下成功推广,损害了更广大生产者的利益。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茶农相比于稻农拥有更加专业的技能,或者茶叶有着更加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不过,具体的原因还有待更多的研究。此外,茶农和稻农面对产业现代化逻辑的不同遭际也提醒我们在研究产业治理时应该考虑到不同产业的特殊性。

文章来源:社会2020·5CJS第40卷,《正宗与时变:基于安溪铁观音的产业治理与生产实践研究》,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来源:坤冰观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颜悦色极致的产品和服务只为做好一杯奶茶

冬天里,8小时排队等一杯奶茶,你愿意吗?

显然,消费者用行动告诉了答案。

前几天,长沙三大“排队王”之一的茶颜悦色分店开到武汉天地新天地广场。上午10点,茶颜悦色武汉首店卖出冬天里的第一杯奶茶;官方微博显示,队尾的排队时长已堆积到8小时,黄牛价炒到了150元/杯!

有人调侃,长沙与武汉之间高铁往返不过3小时,若等不及,搭个高铁到长沙玩一圈,回来时顺便带杯当地特产—长沙茶颜悦色,还用不到8个小时。

其实,真正了解茶颜悦色“辉煌”历史的朋友,对8小时排队并不会吃惊。在武汉之前,花2000元打飞的去长沙买一杯不到20元的“幽兰拿铁”(茶颜悦色产品之一)也是常有的新闻,更有开冷链车350公里买3000杯茶颜悦色的疯狂举动。甚至,那些喝不到的又想要拍照晒圈的消费者,催生了闲鱼上的“代喝茶颜悦色”的服务,只为过把眼瘾。

我们不禁会问,一杯小小的奶茶究竟有什么魔力,让这些顾客欲罢不能?

01

奶茶界的“胖东来”

一直蛰居湖南长沙的茶颜悦色,就像是河南许昌的胖东来。在本地,以极致的产品和服务,甚至成为当地人的“信仰”,慕名而来的外地顾客则像是来体验参观的“朝拜者”。可以说,在10-22元的价位段,茶颜悦色已经将体验做到了极致。

虽然价格比不上喜茶和奈雪等,但它的出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讲究”,“鲜茶+奶+奶油+坚果碎”的搭配方式,看起来饱满且美观,为了让你体验到产品的美味,店员也会不厌其烦告诉你先吃坚果和奶油,再喝茶;而且顾客享有“一杯鲜茶的永久求偿权”,喝的不爽可以无条件重做。

很多品牌的服务口号,给人的感受是虚有其表,并没有落实到每一个运营细节中,因此缺乏灵魂。

如同海底捞火锅和胖东来超市,在茶颜悦色门店里,顾客能感受到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细节关怀,例如其每家门店都会有一个药箱,药箱里面备有日常所需的药品;夏季蚊子多,很多店铺会把花露水放在吧台显眼的位置。冬季,更有贴心的暖宝贴服务。在长沙南站内,门店中间有一个显眼的广告牌,上面写着到每个入口需要的时间,除了时间还很细心地写好对应的入口。

要打造“一杯有温度的茶”,从这些小细节处处为消费者考虑的细节,很容易让人心生好感。一切以顾客为中心,可以明白茶颜悦色是真的贯彻极致服务的理念。顾客在每一家店下单的时候,员工都会很清晰他们的主打产品是什么,会主动的给顾客推荐产品。当顾客想点一杯金桔柠檬的时候,店铺的员工很贴心的提醒夏天喝金桔会比较上火,然后推荐喝柚子茶会更适合。奶盖茶打包也有专门设计有装奶盖的盒子,为了保证产品口感还设计了专门的保温袋。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细节,可以看出来茶颜悦色对消费者真心的“宠溺”,他会让你忘记了,你只是买了一杯10多元的奶茶!

正如去过许昌的人,无论去超市买不买东西,都无法绕开胖东来的名字。来过长沙的人,无论喝不喝奶茶,都无法忽视茶颜悦色这个名字。去过长沙的朋友都知道,到处都能见到每家店门口都有长龙一般的游客等着点或者拿自己心爱的奶茶,这番场景绝对算得上是长沙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茶颜悦色也成为了长沙的一个景点,甚至一个名片。事实上,在城市宣传里,茶颜悦色成了继臭豆腐,橘子洲头,岳麓山之后,长沙的第四张名片。

在这一个几乎是红海竞争的奶茶行业,茶颜悦色是如何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网红”品牌,甚至成为一个“符号”,俘获一大群消费者的心?

笔者认为,它不是某一个点上做到了极致,而是在营销组合策略的产品(Product)、价格(Product)、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e)上四个维度都做到了优秀,形成了4P的协同效应,才能在众多的奶茶品牌横空出世。我们知道,现在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点的竞争,而是从战略到战术系统性的竞争。

02

产品:不只是一杯奶茶

作为大陆最先将“中国风”与新式茶饮进行融合的品牌,茶颜悦色的品牌风格、包装视觉、产品创新都贯穿着传统中式风格,并以“中茶西做”的独特坚持,展现出品牌别具一格的个性和品质,使得茶颜悦色以其“文化属性”区别于其他茶饮品牌。乃至于有人认为,茶颜悦色是一家“文创店”,产品就是它的奶茶。

将中国风的企业视觉设计风格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展现:首先是企业LOGO,采用标志性的朱砂红,由古代仕女、团扇、八角窗等传统中式符号组成,简洁醒目,极具古典韵味。同时,茶颜悦色这四个字,也是颇具中国风的特征。

其次是门店装修,以中式风格为基调,各门店根据选址环境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如江枫渔火概念店,以黄色和深棕色为主色调,木制深棕色小桥与庭院,搭配浅黄色木质的屏风,加以重重叠叠的假山和轻快环绕的流水,带给消费者轻松悠闲之感;竹林煮茶概念店以竹林煮茶为主题,以竹和瓦片为主设计元素,将绿色的灯光导入亮白的空间,诠释了竹间赏茶的雅士风格。不同的概念店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诠释着中国特色的主题。

第三是饮杯设计,茶颜悦色的饮杯画或来自宫廷画家郎世宁,或来自其他中国名画,让消费者在饮茶之余,还能欣赏中国名画,既体现了企业的高雅文化境界,又能凸显消费者的品味。

第四是产品命名,茶颜悦色将绿茶、红茶、奶盖茶分别命名为“浣沙绿”、“红颜”和“豆蔻”,其单品命名也富含诗意,如:幽兰拿铁、声声近乌龙、人间烟火、烟火易冷、筝筝纸鸢、风栖绿桂、蔓越阑珊、桂花弄。在今年特殊毕业季期间,又推出花香类沫泡篇“栀晓”;立秋后,上线“少年时”,初尝便可感到些许精神为之一振的张扬朝气。

产品穿上了文化的外衣,也就拥有了灵魂,一杯有灵魂的奶茶,自然会让无数消费者着迷甚至着魔。

03

价格:无印良品的品质,拼多多的定价

茶颜悦色能从一众茶饮品牌中突围而出,受到万千粉丝的宠爱,除了它自身的文化属性之外,还在于它的价值定位:坚持走高性价比的路线。市场上奶茶价格可以划分为10-15(便宜),15-20(适中),20-30(轻奢),30-40(贵)四个档次。与喜茶轻奢定位不同,茶颜悦色产品更加亲民,一杯15-17元。巧妙利用定价策略,抓住消费心理,规避20元价格上限,一天消费多杯也不会犹豫。目前茶颜悦色的价格区间基本在10-18元,喜茶和奈雪の茶的价格则集中在25-35元之间。

价格虽然很低,但是品质却丝毫没有打折扣。茶颜悦色产品的用料很贵,别的奶茶店可能用的是奶精兑牛奶或者完全是奶精,但是它使用的是真真正正的雀巢原料牛奶。消耗物料也是精心制备,比如今年夏季限定新品“妖精”都是配叉子的,因为里面的澳洲甜橙质量很好而且很甜可以直接吃。对质检也非常严格,拿一杯即将出杯的作品来说,如果因为动作导致作品摇晃那么这一杯作品就要重做,每周都会有食安和卫生检查,不过关的门店会通报批评并且有惩罚措施。

从某种角度来说,它是拼多多的价格做出了无印良品的品质,这样的做法,本质就有很多的反商业属性,也让茶颜悦色变得难以模仿。因此,有人感叹,茶颜悦色你学不会。

这么精致的产品,却卖出这么屌丝的价格,确实是一种降维打击,在商业竞争上,面对这样“耍流氓”式的打法,只能让竞争对手绝望,让模仿者望而生畏。

04

渠道:7-11式的密集门店布局

高性价比之外,密集选址也是茶颜悦色的另一大特色。自成立以来,深耕长沙,并采用密集的打法,中心商圈以及人流量密集处,大量开设直营店,十米一家,一街十店。以十几平店铺为主,采用密集的打法,基本实现了在长沙街巷、景区、购物中心、机场店等高流量地盘的全面覆盖,几乎每隔不远就能看到一家店。茶颜悦色门店接近300家,而喜茶和奈雪全国有400家左右,然而茶颜悦色是全部集中在长沙,尤其在热门商业街,不到50米就会出现一家,可见其开店密度之大,其密集度可谓品牌之最。

单从门店数量来看,茶颜悦色在长沙的门店,是CoCo和1点点的2.2倍,蜜雪冰城的2.7倍。门店即品牌,相比互联网时代的效果广告,线下讲究的是流量的精准度,它的品牌广告显得非常传统甚至简单粗暴。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品牌溢价,利于在当地形成几近垄断的地位,巴奴火锅对抗海底捞亦是此种打法。

把奶茶店开的像便利店一样密集,吕良的打法确实独具一格,什么市场饱和度,什么自己打自己恶性距离竞争,在他眼中,这些传统的渠道策略都是浮云。也正是这种不按常规的打法,让像喜茶、奈雪这样强劲竞争对手在长沙这片市场上无所适,不知如何下手。同时,这样的打法也体现了直营模式的优势,以加盟为主的一点点、COCO、益禾堂等,为了保障投资方盈利,实行的是非常严格的区域和距离保护。

关于竞争:吕良深刻的领悟到,打垮自动的只有自己,所以才会自我竞争。

05

促销:一个不会“玩”的奶茶店,不是好文创店

茶饮是社交属性和多元化生态消费理念的表现方式之一,只有当消费者持续、稳定的实现效果最大化的满足后,他们才能对产品产生忠诚度,并逐渐成为忠实的消费者。如何建立自身品牌的壁垒是品牌营销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产品、顾客与体验仍是零售业最重要的本源,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与顾客的关联互动。茶颜悦色建立了“1 to 1”的直接模式,通过员工亲自教消费者如何正确品尝奶茶,让管理者、员工与消费者建立零距离的接触,以及通过微信、微博平台的互动,真正实现粉丝与官方号之间、粉丝与粉丝之间的互动,拉近了顾客的距离,为开展营销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受众基础。

同时,茶颜悦色坚持与消费者嬉戏和互动,品牌的各项活动策划(如产品命名、包装风格等)均可由顾客主导。杯画创意与设计等由顾客推荐或评比,口味变幻、新品上市等由顾客抉择等,充分利用社会媒体作为接触和沟通的桥梁,邀请消费者出谋划策,最大程度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度与主人翁意识。正是通过这种独特价值与创新服务,使用户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体验,最终达到共鸣的效果。

与此同时,在互联网经济时代,顾客接收信息的程度因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广泛,如何抓住市场热点,吸引顾客注意力是企业值得思考的问题。为增加产品曝光度与话题传播性,衍生新产品,探寻非产品功能,先后携手御泥坊联名定制“茶”护肤新品,形成美妆同盟;与喜茶合作,通过微博、微信、B 站、线下门店等途径,讲述“阿喜长沙会茶颜”的动漫故事,实现同行联名营销。

06

难以模仿的生意

综上所述,茶颜悦色的成功并不是“一招鲜”,排队的秘密不只是一个,而是从4P维度的组合拳,多管齐下造就了它的成功。然而,商业上经常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叫好又叫座,但是就是不赚钱。一直以来我们看到了茶颜悦色的排队,看到了它无限的创意,但是却没有听到它盈利的消息。

从生意的角度我们要问,它赚钱吗?

多年一直坚持不涨价,但IP授权、成本等费用不断上升,茶颜悦色已经处在毛利率生存线上,毛利率要比行业平均低很多。一个很现实的例子是,茶颜悦色想涨价,但不敢。招牌产品幽兰拿铁17元一杯,还是两年前的定价,这些年原料、人力等周边成本都在涨,按道理,价格也是要涨了。

但尴尬的是,粉丝对茶颜悦色的设定是个“铁憨憨”(老实人)。吕良担心的是,万一涨了大家会觉得“你红你就涨”,就脱粉了,于是一直扛,直到现在也没想出解决这件事的好办法。

保持合理的利润率是生存必要,茶饮品牌35%-40%的毛利率是底线,人工要钱,房租要钱,水电也要钱。如果茶颜悦色的毛利率真的低于25%,那大概率无法继续生存。希望粉丝理性,不要把茶颜悦色逼上压缩利润率的死路。

茶颜悦色因为背后获得了天图资本、顺为资本、元生资本、源码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的加持,过去才有底气一直维持十几块的价格并固守长沙市场。但即便这样,现在的它还是迫于毛利率的压力,不得不走出长沙,进入全国市场扩大规模效应。

因此,茶颜悦色必须走向全国,追求更大的规模效应,继续降低产品成本,而武汉就是它走向全国的第一站。武汉的第一站,从第一天表现来看,是相当成功的,然而,商业是一个时间的生意,能不能持续地活下去才是关键。

曾经固守长沙的茶颜悦色,这一次的武汉开店,是主动布局,还是被动出击,也许,只有吕良自己心里知道。总之,作为消费者,我们祝福它,希望有一天在全国各地都能喝到这一本中国风的平价奶茶。

原标题:胖东来的服务+7-ELEVEn的选址+无印良品的品质,只为做好一杯奶茶

来源:零售商业财经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