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香甜型茶叶哪个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你喝过有清凉感的熟茶吗?

10月16日,一场秋雨将春城带入了冬季。在这个带着寒意的夜晚,适合喝一杯暖心暖胃的熟茶。

第276期茶业复兴沙龙在昆明城北的茶业复兴&猫猫茶书店拉开序幕,本期沙龙主题是:你喝过有清凉感的熟茶吗?

伴着暖暖的熟茶茶汤,茶友们一同度过了一个充满知识的夜晚。以下是沙龙实录:

Part1
茶叶进化论的制茶观

什么是清凉感,什么又是普洱茶的制茶观?沙龙现场,茶叶进化论创始人李扬对普洱茶熟茶进行了全新维度的分享。

李扬:清凉感的熟茶是我们做茶的原则和基本风格,之前描述过要做有活性的熟茶,做长期的熟茶,做越陈越香的熟茶。但是活性、长期不是直观的,不是一秒钟就能感觉出来的东西。直到一个朋友说你做的熟茶有明显的清凉感,这时我们才意识到有清凉感的熟茶这样的描述更加直观。

茶叶进化论创始人李扬

普洱茶的故事一波五折,各种起起伏伏,最重要的是普洱茶在二战之后经历了五十年的断代。任何一个产品经历这么长的断代期,基本上就会消亡掉了,五十年足以遗忘很多。但是普洱茶不同,它会越陈越香,放了五十年之后反而变得更好了。由于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点,它成功度过一个漫长的断代期。

形容一个茶时,经常会说这个茶香,这个茶甜,但香甜是基本上所有的茶都具备的。普洱茶要立得住,绝对不应该在香甜上下功夫,因为普洱茶它再香甜它也没乌龙茶香甜。普洱茶的特异性就在越陈越香,具体来说就是普洱茶能够在仓储过程中汤质越来越厚,喉韵越来越深。

我们就以把普洱茶的特异性发挥到极致为目标去制茶,这就是我们的制茶观。

Part2
有清凉感的熟茶是如何制成的?

我们的知识地图也是以活性为核心,活性其实是糖苷类物质,那么糖苷类物质与越陈越香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以及在感官里是什么样的体验,与茶树的原料和工艺有什么关系?在做茶的路径当中是什么样的工艺带来更好的活性?这些东西一下讲不完,我开设的线上和线下课程就是掰开揉碎讲解这些内容。

今天只够我讲完一句话:原料决定上限,工艺决定下限。


茶叶进化论知识地图

活性越好的茶就能越陈越香,什么样的茶活性好呢?

活性在口腔里面的表现为:回甘、生津、清凉感。决定一个茶能否越陈越香的是活性物质,也就是糖苷类物质,决定糖苷类物质的高低包括了几个因素:品种、树型的成熟度、种植密度、环境、海拔。

糖苷类物质结构示意图

以品种为例,一般来讲被广泛利用的传统品种是好的品种,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凤庆大叶种都是适合做普洱茶的品种,因为这些树种的糖苷类含量较高。

文山顶的环境就符合我们的好茶公式:

第一、品种为传统的勐库大叶种

第二、茶园种植的非常稀疏

这是被放荒的古茶园,栽培型茶树的野外生存能力是偏弱的,在上百年的放荒过程中一些就被淘汰了,种植密度就变得特别稀疏。

为什么需要茶园稀疏?

以果树为例:其它条件锁死,同样面积的一片果园里面种植100棵苹果树和种植20棵苹果树,那个会更好吃?答案肯定是种植20棵苹果树的(果园),因为果园的营养是有限的,100棵树来分则每棵树分到的营养就会少,长出的果子就不如种植20棵的甜。

文山顶

第三,茶树的树形要成熟型

成熟型的茶树的特点是产量降低的同时根系更发达,和种植密度是一个道理,吸收更多的营养供给了相对较少的产出,产量低品质高。

第四,海拔和干净

海拔越高茶叶越好。这点可以通过植物生理学详细论证,这里就不展开了。当然,茶园必须干净,要森林环绕,森林会隔绝污染。

勐宋的茶园是勐海大叶种,与文山顶是一样的原理,也符合我们的制茶要求,它也是疏植茶园,树型也是成熟态,也是森林环绕。

文山顶

除了原料之外,另外一个就是工艺,刚才的条件保证了鲜叶糖苷类含量高,之后需要一个好的工艺让我们的糖苷类更多的保留下来,简单来讲就是高温快炒杀熟杀透。

熟茶的发酵跟微生物有关系,说到熟茶发酵的微生物首先要了解黑曲霉。在2017年时候学界对黑曲霉的分类做了调整,人类对黑曲霉的认知往前了一步,这一步让我看到了熟茶技术一定会飞跃。

Part3
第五代熟茶发酵技术

之前熟茶的技术可以简单的总结为四代:第一代技术是泼水茶、第二代技术是大堆发酵、第三代技术是菌种添加、第四代技术是小堆离地,而我们的发酵技术是第五代发酵技术。

前面这四个技术有个特点就是:有时候可以做出好茶,有时候做不出来。为什么?一是原料问题,这个很重要,之前也讲完了。

二是技术问题,发酵转化率的高低也会决定熟茶的好坏。

什么是发酵的转化率?

微生物在消耗茶叶营养的过程中,把不溶于水的纤维转化为溶于水的多糖,在发酵过程中茶的醇厚度越来越高。但整个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有的有用,有的没用。没用的微生物长得多,转化率就低。

通过技术控制微生物,只长好的微生物,不长或尽量少长坏的微生物,那么发酵的转化率就可以提高,茶叶的品质就能提升。微生物对环境极为敏感,为什么会生长出微生物是因为环境适合它长。

例如:事先知道我需要诱导哪种黑曲霉,就把环境调整为它最喜欢的状态,把温度湿度调整到最适合它生长的状态,有效菌把工位占满,这样“不干正事”的微生物它就来不了。随着发酵的进行,需要的微生物不同,就根据不同微生物需要的环境去调整温度湿度以及含氧量,迎合需要的微生物的环境,通过这样调整的发酵这样的转化率就会特别高。这就是我们这一代技术的特点。

熟茶最核心的品质就是:活、厚、滑。活就是糖苷类,多糖积累到一定量就会呈现厚,而滑是氨酚比,氨基酸含量高就会出现滑。这便是我们整体的一个制茶观,我们要做的茶是能够长期存放的茶,诉求是能越陈越香的茶。

Part4
普洱茶的品鉴观

在听完李扬讲解的制茶观之后,茶叶进化论创始人施中琦分享了普洱茶的品鉴观。

施中琦:当我们喝一个茶的时候最看重茶的那个点,香气、汤质还是喉韵?其实你看中那个点都没有问题。

说到这里插入一个小故事:一个互联网的产品经理教人相亲。不管是一款茶还是一个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觉,但不同的是产品经理有框架认识,把结构迁移到看人,分五个层次:感知层、角色框架、资源结构层、能力圈、存在感。

茶叶进化论创始人施中琦

那么需要看哪个点呢?产品经理给出的答案就是看你想达到什么程度的关系就看到那个程度,如果是短期关系看前面两点就可以,但如果是找人生伴侣就要考察最深入的存在感。

从这个故事也可以转回到茶,茶叶可以分要素列出来,喝茶要看什么要素也是看你想要跟茶发生什么关系。例如喝绿茶就是一个短期关系,我们不在意能不能天长地久,能不能越陈越香,所以我们在意鲜爽度就可以了,但如果是喝普洱茶就是要以长期的眼光来看。所谓品鉴观就是站在不同的观点来看一款茶。

在评判一款茶好坏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看它的活性,之后再看它的风格,这就是我们的品鉴观。活性就是一个茶的存在感,感知层就是香气、滋味。喝完茶之后口腔里面留着很多的糖苷类物质,就是活性物质,吸热之后就会水解分解出葡萄糖和有机酸,葡萄糖呈现甜味,有机酸刺激你生津。

其实清凉感可以体现为喝下去之后抿一下发现舌面上会覆盖着一层水就像沙滩上一层浪打回来,有清清凉凉的清凉感。

李扬:糖苷类遇到水之后会分解,这是一个吸热反应,在口腔当中发生吸热反应就会有清凉感。糖苷类的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糖苷类在水里会持续的分解,当我们喝茶时糖苷类会继续附着在舌面分解,这个时候就会产生清凉感、回甘、生津。把一杯茶放冷再喝,会发现冷茶甜度更高,原因就是糖苷类分解出了更多糖。

糖苷+水+热量=糖+有机酸

Part5
“有余”品鉴

茶会现场施中琦带领茶友分别对2018年有余和2019年有余两款熟茶进行了品鉴分享。

2018年有余和2019年有余

施中琦:普洱茶的转化既有香气的变化,又有滋味的变化,在汤质上2018年是温和的,2019年的喉韵深但会有一点点的燥,2018年的喉韵就更深。

李扬:这款茶是一个拼配茶,普洱茶最主要的品种是:勐库大叶种和勐海大叶种。市场上喜欢勐海种的人往往不喜欢勐库种,喜欢勐库种的人不喜欢勐海种,经常会出现分歧。于是我们就想到了做一个有效拼配,勐库种和勐海种大树茶的拼配。

为什么叫有余?《道德经》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有余就是行人道,奉行长板原则,把优势发挥出来。

传统的拼配有所谓12字诀“选优隐次,扬长避短、高低平衡”,而高低平衡是重点,高地平衡简单来讲就是这一批品质太高了,担心下批跟不上,所以需要拼一些次的进去,下一批品质不好就拼一些好的进去,保证品质稳定平衡,这种拼配观就是传统大厂出口茶的拼配观。

而我们的拼配则针对像我一样的人,是让好的更好,充分发挥,拼出一加一大于二。例如同样是甜,一杯白糖水和一杯红糖水,口感上红糖水更好喝,因为红糖的糖类更丰富,所以口感更饱满。这就是我们拼配的一个逻辑,香气也是一样,同类但不同的香气混在一起就有饱满的感觉。

拼配还有第三个纬度,就是时间,越陈越香的好才是真的好,要考虑到未来的变化。有余是文山顶拼勐宋,一段时间后用文山顶和勐宋的来对比有余,发现无论是香气还是喉韵,有余都比两者要突出。

喉韵是跟氨基酸有关,消化道的纤维类跟氨基酸结合就有舒适感,这就是喉韵,一个品种转化出来的氨基酸肯定没有两个品种转化出来的氨基酸丰富,所以种类结合才会有深的喉韵。

Part6
专注的力量

茶会最后还进行了茶友提问分享的互动小环节,在这环节里大家也是收获满满。

钟梅

钟梅:我个人对茶的体质非常敏感,喝新茶舌头就会燥,所以喝茶一定要喝一定年份的,要考虑过去式,将来时。今天2018年2019年的茶对于我个人来说是非常新的,不稳定。所以想问下李扬这款茶是建议现饮还是存放呢?

李扬:新茶阶段熟茶里头还有一定的美拉德产物,可能会对有些人有点刺激,这些东西每个的敏感度不一样,但是时间长了会消退。我2018年的时候做了第一堆古树茶,当时也没有老茶做参考,只是对消费者说这个茶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因为每一条变化的推断都是在科学基础上推导出来的,请相信我,这一批茶就是这样销售的。现在这些推断也都得到了验证。至于是存放还是喝呢,这个都是要看个人,我希望的是你听了我理论依据之后对普洱茶升起信心。

茶友:前几天一个客户在我那边喝茶,我给他喝了2018年的有余,喝完之后他说这个茶应该有10年了,我跟说是2018年时候,他说这个茶太有潜力了。

覃老师:我认识李扬老师的时候我只是一个普洱茶的幼儿园孩子,三年之后的现在我觉得我可以进入到小学。两三年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几年前李扬的团队还只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而现在已经构建出一套成熟的体系,让我感受到了专注的力量。我更多的是从专业与感召的角度来理解,喝茶带来的观感一个层面是舒服,跟更多茶友分享不同的角度,所以角度很重要,从那个角度切入去看是很重要的。

伴随着熟茶的清凉感,茶会进入了尾声,关于熟茶的发酵以及拼配茶友们还在讨论。

在熟茶的发酵上从传统的大堆发酵到李扬的第五代发酵技术,熟茶的发酵产生了质的飞跃,而熟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一杯清凉感的熟茶足以带给爱茶人味蕾的享受,在熟茶汤里找到对普洱茶的信心。

十一月上旬,茶业复兴·茶叶进化论将举办第二期熟茶沙龙,敬请关注。

邦威普洱茶属于哪个茶区

  邦崴属于普洱茶区,邦崴是茶山也是行政村,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在县的北部,海拔1900米,气候温和,而邦崴古茶园有人工栽培型古茶园,也有半野生型古茶园,也称过渡型古茶园,总体古茶园年产量可达100吨以上。

  邦威普洱茶属于哪个茶区

  邦威属于思茅茶区,茶山位于思茅市澜沧县澜沧县富东乡邦威村周围地区,包括富东乡的邦威、小坝,文东乡的帕赛,芒糯等村落,均有大量的古树茶和古茶园分布。其中邦威村一带干径10厘米以上的老茶树有上千株,村内更以一棵千年过渡型茶树闻名世界。

  邦崴,澜沧富东乡邦崴村,该村位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北部,地处澜沧双江、景谷三县交界的澜沧江畔。清末,邦崴就是当时生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是重要产茶之地。该地区年平均气温16.8℃,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一年四季山青水绣,最有利于高品质茶的生长,在这里所出产的茶叶品质极好。

  邦崴古树茶特点

  邦崴古树普洱茶的条索肥壮,冲泡后汤色清澈明亮,茶气足,花香、蜜香浓郁持久,香型层次明显,山野气韵足,口感香甜饱满,微苦涩,甘韵强。

  冲泡邦崴古树普洱茶,建议选择甘甜清冽的山泉水或者纯净水,往盖碗中投茶7-8g左右,茶水比1:20-30,注入90-100度热水后,浸泡5-10秒便可饮用。

  邦崴是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位于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海拔1641米到1790米,邦崴有一棵近1700年树龄的过渡型古茶树,是全世界最早的过渡型古茶树。

  品饮邦崴古树级普洱茶,从第一泡开始直至品饮结束,每一泡茶汤都能闻到浓郁明显的甜花香,持续且明显。茶汤入口,苦味极淡,涩味稍明显。舌尖,舌面有明显的甜味,再与入口前的甜花香气一相融,整个口腔,呼吸之间都有甜蜜感。茶汤在口中的涩味,随茶汤渐浓,便会消失无影。因为邦崴茶揉捻较重,茶汤色泽,随冲泡次数增多而愈发金黄,透亮。口中涩味渐淡,香甜感,与回甘生津的甘甜,从整个口腔,慢慢延伸到喉部。喝完茶,静坐回味,回过神时,再闻公道冷后的蜜香,更显古树韵致与魅力。


小堆发酵、大堆发酵、茶叶进化论熟茶技术的区别是什么,茶叶进化论第12期沙龙实录(五)

第一篇:易武茶区的坐标性品种与三大香型带(点击阅读);

第二篇:东莞仓、昆明仓、香港仓、风味、白霜、“做仓”问题(点击阅读);

第三篇:易武绿芽茶的仓储周期问题(点击阅读);

第四篇:存普洱茶,追名山头还是追品质(点击阅读)?

第五篇:小堆发酵、大堆发酵、茶叶进化论熟茶技术的区别是什么?

下文为第五篇,重点讨论小堆发酵、大堆发酵、茶叶进化论熟茶技术。

李扬:接下来我们说下熟茶。因为最后一款茶又到了另外一个语境当中去了,跳到熟茶去了。熟茶从它的诞生之初,我不是说一定是历史事实,但是我们可以把熟茶当做一种仿老茶去看待。我们有机缘的话,会喝到一些非常老的茶,觉得很好,可是当你想去做这样的东西的时候,你发现你要穷尽一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让它直接呈现出(老茶的)某些面貌,至少呈现其中的部分面貌,这就是关于熟茶技术的一种探讨视野。

以往的熟茶,可能由于操作习惯,容易有堆味,这个堆味喝不了,我们要散个好几年,散干净之后再喝。这中间的周期会很长,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用一堆成本很高的料去做,比如说它每公斤干茶的价值达到1000块,那么大堆发酵,比如5吨以上开始发酵,算一算5吨的成本是多少?500万,你拿500万投进去,你可能要承担这500万,需要等个三五年以后才可以去重新流动的风险,非常不符合经营规律,所以以往的熟茶更多会在可承担的风险内运作,就是用相对便宜的料。茶叶进化论做了一个什么事情呢?就是解决了堆味问题,而且是用积极的方式解决。堆味的是什么?是杂菌味,是灰绿曲酶,根酶,放线菌这些东西。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发酵环境的控制,让这些杂菌不生长?其实是可以的。那么这件事情我是在2017年左右彻底想明白。当时我在勐海也跟很多厂的技术员交流,其实当时很少有人能够清晰地了解我在说什么,于是2018年我就决定要自己来做这个事。在2018年第一次做,就证明了用古树茶、大树茶加上环境控制,可以发出完全没有堆味的茶,完全不长杂菌的茶,它整个过程的转化会呈现出高效率,它的厚度、它的活性的保留度都可以达到更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敢于用好的料去做。包括昨天郑总也喝到了是吧?我们刚刚出堆的蛮砖,就出堆了10天不到,10天不到的堆子,没有任何的堆味,有非常高的厚度,保留了非常多的回甘、生津、清凉感。我们为什么敢于用非常好的料去做发酵,这个是一个技术上的一个突破,但是所谓的突破也并不是说什么突发奇想,其实就是实实在在的把原理搞懂,在底层逻辑上一层一层推导,然后自然而然的一个结论,并没有那么复杂。

回到今天的主题,熟茶的仓储跟生茶又不一样。我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同样含糖量的生茶和熟茶,哪个容易发霉?熟茶,肯定是几乎不含儿茶素的熟茶容易发霉。所以,熟茶的仓储,我们就要注意做一些微调。

我们现在喝的茶就一个含糖量高儿茶素偏低的茶。它是去年做的,是海拔比较高的一块茶园。因为我对海拔要求很高,海拔越高,它的糖苷积累量越大。在易武要找一个海拔高的地方,其实没有那么多,我找的就是老曼撒这一片,还有弯弓。老曼撒就是易武绿芽茶,纯的易武绿芽茶,弯弓就是易武绿芽茶和栽培型茶杂交的一个变种。这个堆子并不大,因为确实贵,有一个两吨不到,其实就一吨多一点的规模。大家喝一喝这个熟茶当中,是不是也能够能从茶汤当中感受到刚才那种桂花类的香气,是不是这种感觉?这又回到刚刚田心那个问题,你怎么知道那个号级茶是不是绿芽茶,通过这些蛛丝马迹你就能够判断。喝茶喝得足够多了,你就有这种感觉。

诗云:我们沙龙的时间已经差不多了,但还有一些茶友想提问,我们就申请延长下时间。让茶友可以多问几个问题。

茶友:请问郑总,有人说存茶的时候,好像临沧茶的转化是不太好,是吗?我想问关于勐海茶和临沧茶它们的转化。

郑少烘:谢谢,我觉得这个问题李扬老师可能更好一点。当然,我先说两句。刚才其实扬老师已经把这几个产区内含物质的关系说了,哪些是动力,哪些是阻力,哪些是潜力的,我觉得李扬老师你要加上个潜力。

茶友:李扬老师,也有一个说法,说碳代谢好的茶,它的糖苷含量就比较丰富,对吧?所以,甜味比较足的茶是不是糖苷含量比较多?

李扬:可以这么说,但是其实我不太喜欢碳代谢用这个表达,有点绕,我们说简单点就是积累糖吧。回到什么茶值得存的问题,首先我们先明确一点,一个茶值不值得存,跟它的糖苷含量相关,只要它糖苷保留量很大,它就值得存。

所以不会有哪些区域的不值得存这种说法,只不过由于品种不同,比如说有一些茶的儿茶素含量很高,那么它前期的醇化需要的时间就会很长,它的转化就会很慢。我举个例子,像勐海茶厂的小黄印,70年代的茶,其实那么长的时间应该是会变得非常好喝的。当然那个茶也很好喝,而且你喝得出来它就是布朗山那种感觉。但它的转化程度就即便到了现在,你还是感觉是那是刚刚准备起跑的样子,还没有飞起来。你想后面的茶,像99绿大树都已经开始飞跃式地变化了,都开始像印级茶了,这个就是不同品种它后期转化的速度差异。跟它的儿茶素含量有关。

茶友:李扬老师,你怎么看待熟茶的离地发酵和小堆发酵?

李扬:首先我先声明一遍,我从来没说过离地发酵和小堆发酵不好。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就是发酵过程,如果是北方人做馒头,会发现大面团容易发起来,小面团就容易发不动,因为内部环境不稳定,有个风吹草动,温度降了发酵就停掉了做茶也是一样,大堆内部菌群的稳定性更好,受到外部风吹草动的影响不大,所以我们相对来说能够稳定发酵,而且微生物体量大,导致它的叶底分解程度高,醇厚度容易做起来,这是小堆需要去面临的挑战。所以,如果我们没有足够高的技术,没有充分理解它背后的转化原理的情况下,小堆并不好操作。

或者说我换一个角度,同样是不太懂做茶,低水平发酵,那么低水平大堆做成功的概率要比低水平小堆高。但是,反过来说,我们对于发酵技术掌握得非常到位,那么大堆、小堆也不过就是一种技术手段而已,小堆缺什么我可以给他补什么。它没有大堆环境的稳定,我可以通过外部环境控制,把整个室内的含氧量、空气湿度、温度控到一个稳定的条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小堆同样能做出非常好的产品,只是说成本会大幅的提升。

我们客观地说,小微发酵的市场贡献是巨大的,由于小堆的出现,导致进入熟茶的门槛骤降,很多高端原料参与了发酵,使得市场开始打开了高端熟茶的视野,让消费者能够接受高端熟茶。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如果小堆发酵把这个市场洗刷得都在卖古树熟茶,我今天也不会在这里用大堆做古树熟茶,所以这是小堆在市场上的贡献。

另外再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我刚才说的所有话都是站在生产端来讲。如果站在消费端来讲,小堆非常容易通过包装让它显得很干净,这在市场上很重要。然后小堆发酵的过程当中,由于它的微生物生长量比大堆小,就导致它对于叶底的分解程度普遍比大堆低,这样的茶它泡出来的汤色就会比大堆透亮。绝大部分的消费者一定认为透亮的茶是好的。但是我今天强调一下,对于普洱茶熟茶的新茶而言,这错了,刚发酵出来的熟茶,恰恰是汤色稍微有点浑,叶底比较软的茶才是好的。因为这样的茶才证明它的发酵过程当中酵母充分在生长,把大量的纤维溶解掉了。在将来这些导致目前初期茶汤偏混的悬浮纤维颗粒,将来它会持续分解,变成溶于水的多糖,那时候茶汤会重新的变亮,而同时茶汤的厚度会提升。最后我需要强调,我今天讲的所有内容,都在对应的语境中,千万不可断章取义。

司幽:借着今天茶会的机会,我也有一些小疑惑,然后想请教一下李扬老师。第一,我们都认可这个结论,易武茶也好,绿芽茶也好,它在后期的转化确实是有突出优势的,所以我做了很多的类似拆解。比如像今天李扬老师也提到,那么它糖苷的物质要多,它的多酚类物质,特别是儿茶素含量要比较低,甚至口感的这种表现它其实会更偏香甜。我认可这样的陈化优势的结论,但是我们会发现好像在云南的其他产区里具备这个特征的好像不止易武。比如像冰岛,它的多酚类物质也比较低,他的儿茶素也比较低,而且也是很香甜。甚至可能离易武还比较近,例如像比较知名的倚邦,那么它其实都具备这样的一个分析特点。但是最后的结果我们发现易武茶的陈化优势它确实比较突出。所以,在这个里边除了我们刚才说到的这一部分理论分析之外,它还有没有一些其他的因素。

然后第二个小问题,在整个易武茶的这种发展过程当中,因为它时间特别长,我们今天看到的易武绿芽茶它可能很多代,说明是五代同堂十代同堂,是从曾祖父到现在孙子他们都在一片茶园里面。这就意味着现在我们的易武绿芽茶有300岁的,有200岁的,有50岁的,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的品种风味有没有一些变化?那么,对于现在有多代同堂的状态之下,树龄在后期强化过程当中,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这是第二个想法。

第三个小问题。趁着现在都不交学费,一次问就多一点。我们刚才喝的四款茶都是易武绿芽茶。前面也有茶友表述他喝到的号级茶。但大多数的号级茶它都全部不是易武绿芽茶,它都是拼配或者说由多种原料构成的。那么,现在我们用易武绿芽茶来做产品的时候,新茶肯定是有比较明确的品种风味的,陈化过后,我们对它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期待?就这三个问题。

李扬:你这个确实是比较多,感兴趣的话,先交一下学费。然后在9月22号那天来(最新一期课程是10月27日晚-10月31日),我花四天半的时间给你解答。我现在简单说一下,首先从转化特点上来说,儿茶素含量低,糖苷含量多,后期转化会好,像冰岛也会有这个特点。我们具体去看数据是不是这样?是的。高海拔勐库种它确实也会表现出儿茶素少、糖苷多的特点,它后期转化是不是也会很好?也会很好。但是,当我们具体看它这些少量的儿茶素当中又会发生差异,就是勐库种的脂型儿茶素会偏高,虽然高海拔导致它的儿茶素低了,但勐库种的脂型儿茶素还是偏高,而易武绿芽茶还是占一些优势。所以,后期转化就是同样条件的品种,同样树形大小来说还是易武绿芽茶有一点优势,但是你说的这些点方方面面都是对的,勐库种可以通过你的设计,在一些极端条件下达到易武的水平,甚至超过部分易武的水平,这也是可以做到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树龄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敏感,但是我还是说一下,其实在市场端树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我们很多人的销售话术,整个销售体系是基于树龄的差异来搭建的。但是我要做一个会让很多人不舒服的表述,在茶叶进化论的语境当中,决定它后期有没有陈化潜力,能不能越变越好,取决于什么?取决于它的糖苷含量,而决定它糖苷含量的是什么?与树龄勉强相关的是它树形的成熟度。因为一棵树从种子长到一个成熟的树形,三五十年是得要的,在高寒山区,上百年是要的,但是当这个树已经成熟了之后,你再让它持续地去长,再长个200年,它的代谢结构并不会有什么太本质的变化。

我经常讲决定一个鲜叶的品质,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理解?首先是品种,然后是海拔,种植密度,为什么要强调这些点呢?是因为鲜叶的品质是由植株吸收的有机质的总量和它产生的鲜叶产量的比值决定的,吸收量越大,产出越少,鲜叶的品质就越高。

我们为什么喜欢古树茶?因为古树茶吸收量大,产出少。这是古树茶好的原因。但是古树茶好不是因为它是古树,而是因为古树茶大部分拥有成熟的树形。我们做生产的时候,就是在这套理论思路指导下去做生产。但是找我拿原料的人把茶拿走之后,他要100年300年500年这样去卖,因为市场就认这一套,这我就管不了。

但是如果我们是要回到山头,是在生产端去探究原理,你盯着茶,做农产品品质科研,想在300年500年上绕出个答案来,我可以告诉你,你绕10年你得不出任何结论。

还有一个关于风格的问题。其实我刚才说了,当你有这个品种概念的时候,你是可以感觉出这种而且品种味随着时间的陈放反而越加的显现出来,所以号级茶当中我们可以喝到绿芽茶味,也可以喝到其他茶的混搭的感觉。

知识是手段,知识不是目的。我觉得我们既然在这喝茶,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就当还是享乐吧,目的还是喝出这个茶的好,但是我们通过这个手段,通过对于易武绿芽茶的认识,加上品种视野,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去享受易武绿芽茶带来的美好,这才是目的。

诗云:非常感谢李扬老师的分享。四泡茶我们也喝完了,茶点也吃完了。最后我想用一段话来作为这次沙龙的一个结束语:普洱茶从地方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六大茶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绿芽茶是汉民族进入易武区域的活着的亲历者。通过这个深受汉民族审美影响的品种,穿越绿芽茶的时光之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大的易武茶世界。我们的沙龙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合影)

来源:茶叶进化论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