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先瓷再紫砂陶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宜兴紫砂陶的装饰手法

  宜兴紫砂陶艺造型变化丰富,“方非一式,圆不相同”,可以说是集器皿造型之大成。今天我们就专门从紫砂陶艺装饰手法的角度来做一番探讨。自明朝中叶紫砂陶艺进入成熟期以来,装饰手法便逐渐增多,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紫砂陶艺的装饰手法更是丰富多彩,形成了独特的装饰风格。之后,随着历史的变迁,紫砂陶艺的装饰手法有的得到继承,有的却湮没了。当代由于茶文化的勃兴,社会经济的繁荣,使紫砂工艺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发达的道路,传统的紫砂装饰手法也得以继承和发展。归纳起来,紫砂陶艺的装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肌理变化(调砂、铺砂、绞泥、抛光)、型线装饰、刻画装饰、雕塑装饰、印贴装饰(印纹、印贴、簇花、镂空)、泥绘装饰、彩釉装饰、镶嵌装饰。

  一、肌理变化

  利用紫砂陶胎的肌理变化来增强造型的装饰效果,是紫砂艺人早就掌握的一种方法。一般有调砂、铺砂、绞泥三种方法。

  调砂

  《阳羡茗壶系》称:“壶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时大(彬)初年皆细土淡墨色,上有银沙闪点,迨碙砂和制,谷绉周身,珠粒隐隐,更自夺目”指的就是调砂手法。在紫砂泥里沉入适量颗粒状的细小碙砂,此碙砂既可以用烧发的紫砂器敲碎加工,也可以用未经粉碎的矿泥加工,从而变化出梨皮、鲨鱼皮、满天星等各种肌理效果。由于是掺入泥中,因此制品表里均有,是调砂手法的特点。

  铺砂

  铺砂手法是将准备好的碙砂或紫砂泥矿砂颗粒撒置于泥片表面,再敲打平整,使砂粒大部嵌入泥片之中,与调砂不同的是只限于制品表面。

  绞泥是我国陶瓷装饰的一种传统手法,早在唐宋时就在长沙窑、磁州窑等制品中出现。紫砂绞泥是利用不同呈色的泥料绞结起来,形成木纹、石纹等自然纹理,或者是布满作品周身,或是作为局部的装饰。

  绞泥

  抛光是对制成品表面加工的一种方法,清末民初出口到泰国的紫砂壶,进入泰国后均被抛光再包镶金属边口。由于抛光的紫砂器失去了温润质朴的表皮肌理,且不利养壶,因此抛光制品在真正的茶人面前是不受欢迎。

  二、型线装饰

  紫砂陶艺有很多型制是紫砂艺人吸取了我国铜器、玉器及日常生活中用竹、木、石等材料制成的器具的特点而成,因此利用各种型线来加强造型的装饰效果也成为紫砂陶艺的一个特色。紫砂陶造型上的型线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灯草线、子母线、云肩线、凹凸线、皮带线、凹肩线、抽角线、折角线等。由于紫砂成型工艺的特殊方法,各种型线均由牛角或硬木等硬质材料制成的专用线尺来规范,因而线条挺括清晰,使装饰性的线条与造型浑然一体。

  灯草线:是一种状为灯草的小圆线,一般用在器皿的口沿、底足部,也有单独或成组的用在造型的肩腹部,是造型转折的起止交代。除增强造型的装饰效果外,也增加了器皿口沿部、底足部的应力,减少烧成时的变形。

  子母线:是用于器皿口沿或口盖组合的双线,一粗一细,又称文武线。一般处理成上粗下细、上大下小,称为天盖地,可增加造型的安定厚重感。

  云肩线:是壶类颈部、盆类漂口下沿等造型转折部分常用的线条,一般处理成薄如一片白云,增强造型的韵律和节奏。

  凹凸线、皮带线:是用于器皿腹部的一种型线装饰,分别以线条的粗细、厚薄、宽容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

  凹肩线:是器皿肩部的一种双曲线,完全是为了增加造型的节奏变化。

  抽角线、折角线:主要用于方器的面与面的交接过度。用抽角线或折角线处理的方器,藏锋隐角,使型制更浑厚,并产生多变的光影效果。

  三、刻画装饰

  刻画装饰是紫砂陶的主要装饰手法。在已完工的半成品泥坯上,用薄型斜口刻刀刻画装饰纹样,有的还需要在纹样内用五色陶土填染颜色,是汇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诸艺术要素于一体的独特装饰形式。

  刻画装饰的操作程序是现在泥坯上用毛笔设计好墨稿,再用刻刀雕刻。也有不画墨稿而直接以刀代笔刻出,依靠操作时运刀的快慢深浅,抑扬顿挫,显示一种迹外传神的美感。

  刻画装饰是大家接触最多的装饰手法,这里就不再赘述。

  四、雕塑装饰

  这里谈的雕塑装饰,主要是指那些以几何造型为主题的器皿上采用的雕塑装饰手法。以肖形状物设计的塑器造型则整体就是一件雕塑品了。紫砂陶艺上的雕塑装饰手法最常见的是运用雕、露、捏、塑的手法将自然形态的花卉、虫、鱼、鸟、兽设计成造型部件,如壶的流、把、纽、足等,再在造型的显见面上施以简单的浮雕装饰。紫砂雕塑装饰功能合理,触觉舒适,使用安全牢固,又要具有趣味性,使“理”与“趣”兼备才是上乘之作。

  五、印贴装饰

  印贴装饰包括印纹装饰、印贴装饰、簇花装饰以及镂空手法。

  印贴装饰是将装饰纹样可在模板上(一般是坚硬细密的木材、紫砂、石膏等质地),成型时首先将泥片覆盖在模板上压印,然后将带有凸形纹样的泥片镶接成型。如曼生壶式中的瓦当壶,鲍仲梅祝福壶。

  印纹装饰一般是器皿的局部装饰,将预先设计好的装饰纹样一个单元先制成陶模或者木模、石模,制作时压印成若干单元再粘贴到已成型的坯体上,形成一种结构严密,纹样精细统一的装饰效果,历来主要用来表现仿青铜器风格,常见的纹样有如意云纹、蕉叶纹、夔纹、龙凤纹、水波纹等。

  在印纹装饰及印贴装饰的器皿上,常见用簇花和镂空装饰手法相配合,以求更完美的艺术效果。簇花装饰是先刻制一个印簇,在簇印到器皿的相关部位,常见的图案有回纹、卍字纹、圆珠纹、寿字纹等。镂空装饰常用于香炉上,也有用于双层器皿的外层。

  六、泥绘装饰

  泥绘装饰盛行于清乾隆年间,以后也偶有作品问世。泥绘装饰是用异色或本色陶土研磨成细泥浆在器皿表面绘制图画,较粗犷的已有一种平面效果,有些精致的泥绘作品具有一定的立体感,有着浮雕的效果,题材有花鸟、山水、诗文等。

  泥绘装饰是在泥坯成型工序基本完成后进行的,因此除了必须具有相应的书画功底外,对泥性要有基本的了解,把握好泥坯及绘料的干湿度及烧成收缩率是至关重要的。

  七、彩釉装饰

  始于清乾隆年间,是在传统的泥绘装饰基础上吸取景德镇瓷器粉彩工艺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饰形式。紫砂彩釉装饰采用低温含铅色料在紫砂成品上堆画花卉、山水、戏剧人物,再经摄氏750-800度第二次烧成。其风格有粗细两种,一般商品上的彩釉装饰手法粗犷,纹样简洁,作为贡奉朝廷或达官贵人享用的画风惊喜,可与瓷器珐琅彩、粉彩比美。

  与彩釉装饰工艺属于同一类型的有描金装饰与炉钧釉。在紫砂成品胎上描金,必须先在需描金的纹样处涂上一层底釉,用摄氏750-800度第二次烧成,然后再将瓷用金水在釉纹样上描画,用略低于第二次烧成的温度第三次烧成,由于工序复杂,成本很高,因此紫砂史上描金的作品很少。

  炉钧釉是将紫砂成品周身施满低温铅釉,烧成后光彩照人,且有均釉纹理。自乾隆年间直至清末民初均有生产。

  八、镶嵌装饰

  紫砂镶嵌装饰是吸收铜器上的金银错工艺及红木、漆器上的螺钿工艺形成的。最早将这种装饰方法介绍到紫砂陶行业的是抗日战争时逃难到宜兴的苏州著名红木艺人陆涵生先生。后来因为战乱频繁,紫砂生产一落千丈,这一独到的工艺一直没有得到发展。近几十年紫砂工艺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镶嵌工艺才得到深入发展,除了在紫砂器上镶嵌金银等贵金属外,还镶嵌玉石、珠宝、象牙等,显示一种华贵堂皇的装饰效果。

  有别于前述在紫砂烧成后再镶嵌的是在成型制作过程中用色泥镶嵌,着中手法是云南建水淘气以及广西钦州淘气上的传统装饰手法,近年来也被移植到紫砂装饰上。

  文/网络综合

茶具——发展历史

01

茶具和茶器


      茶具和茶器是在不同时期对饮茶器具的称呼。从文献上看,饮茶器具最早被称为“具”。西汉王褒《僮约》载:“烹荼尽具”。西晋杜育《舜赋》,曰“器择陶简,出之东隅(瓯)”,唐《广陵耆老传》说东晋茶事,也将茶具称为“茶器”。唐陆羽《茶经》,承前朝将饮茶器具统称为“器”,以示区别加工用具。同代的张又新《煎水茶记》,曰“善烹洁器”,一直到宋初蔡襄《茶录》称为“器”,曰:“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1269年)将所有饮茶用器具统称为“茶具”。元代周密《癸辛杂记》记载“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此后明代、清代有关茶叶文献绝大多数称饮茶器具为茶具,沿至今日。


02

茶具的产生

      茶具是因饮茶活动的需要,而从日常饮用器具中分化出来的专门饮茶用具。

      茶被发现和初期利用时代,是作为药用、食用的植物。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秦汉年代(前206年左右)《神农本草·木部》 载"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温热,令人少睡”。 汉司马相如《凡将篇》(前140-前122年)开列举的中草药中有“荈、诧”。 同时,《晏子春秋》一书指出晏相(前514年左右)在齐景公时,将茶作蔬菜食用,因此没有专门的饮茶用具。

      西汉王褒《僮约》中,出现“烹荼尽具” 只告诉人们西汉时已有茶“具”, 但未明确是何种茶具,何种形状和质地,是否专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浙江上虞其土的碗、壶、盏,以及江西的陶炉,尤其是浙江湖州出土的东汉内外施釉、肩部刻有“茶”字的青瓷瓮,被专家证实是茶具时,人们才知悉古代茶具的模样。魏张揖《广雅》介绍当时饮茶,曰:“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此“瓷器”是否专用尚难肯定。西晋左思的《娇女诗》曰:“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饬”,鼎饬应该是茶具。而同时代的杜育《荈赋》,“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匏是古代酒器,作为饮茶用,说明当时饮茶用具和酒食具的区分并不严格。可见茶具虽自汉就有,但在唐前的很长时期内,仍有混用现象,直到唐陆羽《茶经》总结了前人和唐时的饮茶情况,提出一套陆羽认为值得提倡的饮茶方法而设置的茶具时,才形成了中国成套的专用茶具。


茶具沿革

      饮茶用具经过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从混用到专用,从单件到成套茶具的历程,取决于茶叶生产、饮茶方式以及当时的技术进步。


01

唐代茶具


      茶具虽始于汉,但形成系列的专用茶具现于唐。唐时饮茶风盛,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饮茶普及,而促进了茶具。唐初高宗时,画家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画卷中反映了唐时的茶具,有风炉茶铛、带托的茶碗、茶碾和茶粉罐。唐玄宗天宝二年(744),为举行通航庆典,每条彩船代表一个地方.分陈其土特产于上。在豫章郡(今江西南昌)船上,摆放“瓷器、酒器、茶釜、茶铛、茶碗"等,欢歌以进(《旧唐书·韦坚传》),表达了茶具已开始作为某地的名产。

      唐代制茶采用蒸青法,将茶叶放在甑中蒸熟,然后捣碎,把茶末拍制成团饼,最后将茶饼穿起,焙干后封存待用。饮茶时,先把茶饼捣碎,碾成细末,当水在釜中初沸时,以盐调味,再用竹夹环击汤心,然后下茶末,再置于茶碗中饮用,煎茶法成为主流。所以唐陆羽撰(茶经》,在四之器中,将饮茶器具分为8大类24种共29件.其中生火燃具有风炉、灰承、筥、炭挝、火筴;煎茶用具有鍑、交床;炙茶和碾茶用具有竹筴、纸囊、碾、拂末、罗合、则;贮水和存盐贮具有水方、漉水囊、瓢、熟盂、鹺簋、揭;盛茶和清洁用具有碗、畚、札、涤方、滓方、巾;茶器贮具有具列、都篮等。

       唐代饮茶的陶瓷器具主要是瓷壶(亦称注子)和瓷碗。当时有三大著名瓷窑,一是浙江余姚的越窑,以烧制青瓷茶碗著名;二是湖南的长沙窑,以釉下彩绘的瓷壶盛名;三是河北的邢窑(内丘),以烧制白瓷茶碗取胜,而且普遍采用“茶托子”,即盏托,说明瓷茶具开始配套,专用性更强。

       “秘色瓷”是瓷中精品,产于越窑。浙江的余姚、上虞一带自汉代始烧窑,唐时为鼎盛期.烧制的青瓷有碗、壶、托盏等,备受陆羽青睐,称其为“类玉”、“类冰”,最宜村托茶色。所以,越窑为南瓷代表,与邢窑形成“南青北白”的瓷器格局。在越窑的产品中,秘色瓷烧制技术、配方、工艺不传人,传器极少,增添了神秘感。唐陆龟蒙《秘色瓷器》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后世宋代赵德麟《侯鲭录》曰:“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今供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1987年陕西法门寺出土文物有秘色瓷器,被视为文物研究工作的突破性发现。

       唐时,饮茶用具崇尚金属制品,故陆羽云: “瓷与石皆雅器,性非结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铁也。”所以唐朝茶具如鍑皆用铁。在“金银为上” 的思想影响下,唐皇室多以金银为茶具。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器具有成套的金银茶具,其中有炙茶用的鎏金镂空鸿雁球路纹银笼子、金银丝结条笼子,碾茶用的鎏金壶门座茶碾子,罗茶用的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茶罗子,贮茶用的鎏金银龟盒,放调料用的摩蝎纹蕾纽三足盐台、鎏金人物画银坛子,煮茶用的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系链银火筋、鎏金飞鸿纹银匙子,以及调茶、饮茶用的流金伎乐纹调达子等。这些器具多为唐咸通九年至十年“文思院造”,其中部分刻有“五哥”字样的器具为唐僖宗用物。


02

宋、元代茶具


     唐时饮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主要是后两者。至宋朝,斗茶风起推动了饮茶,陆羽提倡的煎茶法逐渐被点茶法所取代,所需茶具虽基本相似,但由于对茶之汤色等要求不同,所以对茶具形制和质地色泽上的要求也略有不同。

      宋朝烧制茶具的产地有福建的建窑黑瓷、浙江的处州青瓷、河南的钧窑玫瑰紫釉、河北的定窑白瓷等。宋朝斗茶风盛,要求“茶叶色泽贵白”、“宜黑盏”,而“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所以在茶具形制上,改大碗为小盏。盏实际是一种小碗,托口突起,托沿多作花瓣纹,托底中凹。同时斗茶也要求茶壶“注汤利(厉)害,独瓶之口嘴而已”,由此,宋朝的茶壶有了较大变化。至南宋,茶壶壶式由过去的饱满状变得瘦长,壶体的纹饰,由常见的莲瓣形变为瓜棱形。元朝的茶具跟宋代差不多,但壶形有变,宋朝的茶壶,流子多在肩部,元朝时移至腹部,真正可以达到“注汤利(厉)害”,因此流子比过去明显。元朝时景德镇创烧青花瓷闻名,日本“茶汤之祖”村田珠光特别钟爱,后人将青花瓷具别名为“珠光青瓷”。

     宋时,蔡襄在《茶录》中,指出当时的茶具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特别是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用白描将“韦鸿炉、木待制、金法曹、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漆雕密阁、陶宝文、汤提点、竺副帅、司职方”呈现在人们眼前,使现代人更形象地了解宋代的茶具。
     宋代茶具总体上要比唐代少一些,尤其在以下四个方面有变化:一改碗为盏;二改鍑为瓶;三改竹夹为茶钤;四改栟榈为茶筅。至元代基本沿袭宋制,但茶叶加工出现散茶(芽茶和叶茶),萌芽冲泡法,具相应减少。元代的冲泡茶,其芽叶有时也要碾碎,元耶律楚材诗曰: “青旗一叶碾新芽”,但在元代盗墓烹茶图中未见茶碾,疑是直接冲泡。


03

明代茶具


      唐宋时期饮茶以饼茶为主,元代虽开始饮散茶,但在方法上饮用饼茶的痕迹未退。至明朝,皇帝朱元璋“废团茶”,于是散茶兴起,使用冲泡茶叶的方法成为主流。明代文震享《长物志》曰: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之异,然简便异常,天趣备悉,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至于洗茶、候汤、择器,皆各有法。”

      明代茶具虽然简化,但由于冲泡方法特殊,在许多方面都有专门要求。散茶易受潮,贮茶更显重要,所以明代采用贮焙结合,即用大陶罂烘干后,放入若干层干箬叶片,而后将烘干冷却的茶叶放入,其上放箬叶,最后用干燥后的六七层宣纸封口。平日取用的,“以新燥宜兴小瓶取之,约可受四五两,取后随即包整”。由于明代饮茶时要“洗茶”,即用热水洗茶,除去“尘垢”和“冷气”。洗茶采用茶洗,用砂土烧之,上下两层,上层底有筛孔,沙垢从孔中流人下层,取上层干净芽叶泡饮。此外,明代用汤瓶烧水,“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瓷器为上”[张谦德《茶经》,也有人用金属汤瓶。在饮具上由于冲茶的需要,出现了小茶壶和白盏,取代了黑盏。明许次纾《茶疏》:“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当时生产白瓷的汝、官、哥、宣和定窑都成为生产茶具的重要窑场,产品以宣德所产的白釉小盏最为著名,因形似鸡心,又称鸡心杯。杯是一种古老的用具,但作为茶具还是明代冯可宾《岕茶笺》才提到。

      此外,明代江苏宜兴用五色陶土烧成紫砂陶,与瓷器争名,出现了供春和时大彬两位著名艺人。由于紫砂壶有良好的保味功能,能吸附茶汁增积茶锈,冷热急变不易胀裂,传热慢又不烫手,成陶火度高,可直接置于炉火上,因而备受欢迎。而瓷器在景德镇又有创新,成化时的斗彩,嘉万年的五彩、填彩,都驰名于世。青花是釉下彩,即先画彩再敷釉烘烧。斗彩、五彩填彩则是釉上彩,斗彩是在青花器上,再加红黄绿紫等各种彩料,釉下花纹和釉上彩共绘一体,相互争辉。明代《帝京景物略》载,“成杯一双,值十万钱”。


04

清代茶具


      清代,六大茶类基本齐全,由于多为散形茶,故以直接冲泡法为主,尤其是省略明代洗茶这一-程序,简化了茶具。

      清代的茶具以陶瓷为主,所以有“景瓷宜陶”的说法。制瓷业尤其以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时期最为繁荣。康熙时,景瓷除以生产五彩瓷为主外,还创烧了珐琅粉彩两种新的釉上彩。珐琅彩瓷,是仿造铜胎珐琅器的色彩和纹饰烧制的,胎质洁白,薄如蛋壳,烧制程度相当完善。在康熙和雍正年间还创烧了一种盖碗和盖盏。盖碗和盖盏自古即有,但从文献记载上看,清代盖碗,尤其是在形质上与过去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质地细腻、彩釉清晰、逼真、纹饰多样化。同时宜陶在清代有更大发展,这是和清朝政治体制有关,一大批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及文人墨客,对宜兴紫砂陶爱不释手,使得一批能工巧匠应运而生,尤其是些文人与陶匠结合,更创造了紫砂陶茶具的辉煌。清初的陈鸣远和嘉庆的陈曼生,所制之壶尤名于世。陈曼生是宜兴知县,也是清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画家和陶壶设计家。癖好陶壶,艺匠杨彭年按其意生产.形成曼生壶。杨彭年制壶不用模子,信手捏成,式样非凡;与陈曼生合作制作的被称为“当世绝作”的“侵生十八式”,形式多样,有“石铫式、汲直、却日、横云、百纳、合欢、春胜、古春、饮虹、瓜形、葫芦、天鸡、合斗、圆珠、乳鼎、镜互、棋奁、方壶等,每式上都有题识”。曼生壶一般由陈曼生刻铭题字,把柄上印有“彭年”小印章。

       清代乌龙茶的出现,开创了一种新的饮茶方法。清施鸣保《闽杂记》:“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以武夷小种为尚...饮必细啜久咀。”孟臣姓惠,江苏宜兴人,活动于明末清初(1598-1684年),书法类唐大书法家褚遂良。其壶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可见是制小壶能手。
       此外,清代还出现了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等,使人耳目一新,更放异彩。

       茶具的发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有关,更与时代习俗、审美观以及茶类的变化、饮茶方法有关。茶具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时代精神,印刻着历史的烙印;茶具还反映了当时的技艺水平。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主流茶具,也有承上启下的前朝茶具夹入其中。

紫砂壶常见的知识问答

什么是紫砂?
答:紫砂,又叫紫砂陶,是我国时代万历以来至现代,宜兴蜀山镇用质地特殊的紫砂泥制坯,烧成后质地坚硬,呈赤褐、淡黄或紫黑色无釉精细陶器,有优良的宜茶 功能,制器以紫砂茶壶为主,也有紫砂花盆等大宗产品,还有紫砂瓶、鼎等文房雅玩及雕塑陈设品,是宜兴著名的工艺品。
紫砂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地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紫砂做成壶,那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
紫砂泥原料,主要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


什么是“豫丰”紫砂壶
“豫丰”为清末至民国紫砂陶器店号。为吴颐山嫡传后裔,世居蜀山南街的吴同构其父吴启南于清宣统二年( 1910 年)所开,早期所用印款为“鼎裕”,用竹刀所镌刻民国始用店号印款“豫丰”。印款为葫芦图案,中间有“豫丰”二字。豫丰紫砂陶器店至抗战年间在吴同构手中 败落.
豫丰”紫砂壶并非名家壶,只是清末民初我国民间家庭日用品,壶体较大,属于“家庭装”,当时在黄河以北最为常见,南方民间家庭多用直身瓷质茶壶。目前“豫丰”紫砂壶有一定收藏价值,但由于量较多,普遍价值较低。

紫砂壶如何听音辨壶?
很多壶友喜欢敲击紫砂壶,根据声音来判断紫砂壶好坏,这不是一种科学的鉴别紫砂壶方法。
紫砂壶声音沙哑还是清脆主要和烧成玻化程度有关,玻化程度更专业点的叫法是“烧结度”。烧结度高声音相对较脆,吸水率低,颜色滋润;烧结度偏弱,则向反,敲击声音沉闷,吸水率高,颜色晦涩无光泽。
前者有看相,但后者相对容易泡养一点。
现在宜兴许多搞泥料的人,专业知识比较贫泛。只在乎烧成"第一眼"效果,对一些泡养以后效果并不在意。这点需壶友对紫砂泥料有一定的认识。

谁率先制成了紫砂壶档坯模型?
近代制壶名家王寅春率先制成了紫砂壶档坯还模型,进行了工艺史上的重大革新。
王寅春,祖籍镇江,曾拜金阿寿为师学艺。1920年,他定居上袁村,自产自销紫砂壶。他制作的水平壶做工精巧,坯体极薄,出水流畅,于是迅速在紫砂行业内声名鹊起。
王寅春的作品线条清晰,在传统器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个性鲜明,精湛的制作技艺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在制作方器和筋囊货方面有相当高的水平,筋囊 器口盖都能调换方向,严密合缝。他的代表作有亚明方壶、园条壶、六方菱花壶、六方抽脚壶、梅花周盘壶等。王寅春也擅长制作光素器及杂件类,在每件作品中都 有自己的创新之处,他的代表作品还有群花提梁壶、红串盖壶、倒把西施等。
他是一位敬业而又非常勤奋的紫砂艺人,也曾做过一些仿古高档茶壶,如掇球壶、矮蛋包壶、仿古壶等。



紫砂壶段泥吐黑原因
“段泥吐黑”主要是指质地疏松“段泥”壶泡养以后表面因为吸附黑色素。一般质地坚密的泥料,做功到位,烧结度合适。就不会出现此类问题。
造成段泥吐黑主要原因是,烧结度不够;形成因素主要是选矿不好泥料致密度差,结构疏松等原因。

紫砂壶胎面的黑色斑点是什么?
紫砂壶表面“黑色斑点” -----可能是泥料中的铁质,俗称“铁砂”。泥料不经过除铁的话烧成成品大多会出现黑色斑点,温度过高会出现熔点孔.。
紫砂泥料不经过除铁的话烧成成品大多会出现黑色斑点,温度过高会出现熔点孔。 
朱泥中的铁质是完全正常的。因为朱泥含铁很高,烧成温度稍高,就会有铁质析出,出现铁熔点。

紫砂相比玉器、青瓷有何肌理之美?
肌理是“由于材料的不同配列,组成和构造,而使人得到的触觉

质感和视觉质感”。青瓷、紫砂与玉器相比,青瓷侧重于“视觉肌理”,紫砂则更强调“触觉肌理”。触觉,是皮肤感觉的一种。皮肤是触觉的感受器,外界对皮肤 的接触,压迫和振动都能给人不同的刺激和不同的心理感受。触觉和视觉一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之一。
“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任之方也,。。。。”历代统治者把玉石的一些自然属性引伸比附,将它导向社会政治和伦理领域,在古代社会有着特殊的角色。
青瓷沉静柔润的“视觉质感”,可以说已达到了与玉器无别的境界,但是它在表面的一层釉,光滑清冷,它和人的肌肤接触,给人冷漠之感,色调属于冷色系统。
紫砂陶色彩以暖色为主,轻肤细理,光而不滑,细而不腻,,沏泡热茶给人舒适的触觉享受。紫砂陶的触觉肌理得益于一是紫砂泥的优良本质,其次是手工处理的特殊工艺,三是依仗烧成的温度和气氛的控制严格,
总而言之,宜兴紫砂陶器的触觉肌理之美,深受中国玉器的影响,是材质美、技艺美、形式美共同追求,它是宜兴紫砂整体艺术美得重要组成部分。



紫砂泥颗粒有哪些特征?
宜兴紫砂始于宋,盛于明清,是介于陶与瓷之间属半烧结精细器,表里不施釉,有一定机械强度,又有一定的气孔率,既不渗漏又有良好的透气性。紫砂泥颗粒对紫砂壶在成型、烧成、观赏中起着作用。
1、壶以砂为上,在成型过程中,坯料细度一般分为16#、24#、32#、40#、60#、80#、100#,还有相应的特殊码数。坯料颗粒细,则可塑性提高,机械强度也提高:反之,坯料颗粒粗,则可塑性降低,在成型过程中 不易变形,稳定性好,收缩性小。
2、在烧制过程中,细颗粒则收缩大,烧成温度降低,易变形。
粗颗粒在烧成过程中收缩小,烧成温度升高,不易变形,成品率提高。
3、对观赏的影响。在泥料中加以熟颗粒,变形程度更小,产品更稳定,收缩更小,表面形成梨皮效果,有一定的观赏性,肌理效果明显。泥料中加生颗粒,则收缩大,烧成后表面面光滑,颗粒隐在表面,容易形成莹润感,手感佳,玉质感强。

壶鉴赏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紫砂不但有着优良的实用性,还有着令人玩赏不一的艺术性。品赏紫砂壶艺术已成为收藏界和陶瓷造型设计的一门研究学问。
一把紫砂壶的优劣,主要看以下几点要素:
1、材质要素
紫砂壶的本质是材质。纯正的紫砂土炼制而成的壶,在不同温度下可能会出现多种深浅不一的色泽,但它的表皮始终有玉质般的光泽,滋润不腻手,沙粒隐现不扎手,而且保持着细密的气孔率,令壶透气性好且又不渗水。
2、造型要素
造型大体分为几何;筋纹;自然型。三种基本造型中又有动态、静态、动静结合。除此之外,紫砂壶还有虚实之形。实型就是我们所见到的紫砂壶壶体,而虚型则是 壶把与壶身之外的空间,以及壶嘴伸出的外沿之虚空曲线。这里的搭配有方或圆或椭圆,或弯或曲或直,运用得当,把握分寸,使壶增加无穷的魅力。
3、神要素
神即神韵,说不清道不明,神韵依附与造型,神韵并不是每把壶都能体现的,这与作者的思想、灵气、文化修养密不可分。品赏者要多看多把玩多研究才能领略其中的神韵。
4、色泽要素
色泽与泥质有密切关系,好泥必有美色,同时与窑火有关联温度不到或是过火都会造成壶色不佳。
5、文化要素
文化要素即文心,一把好壶,不但让人欣赏到形态之美,更要让人从文化的内涵里品赏到一种文化修养。
紫砂壶的文化内涵有多方面,要见到作者的思想和易趣。小壶,玲珑雅趣,大壶,古朴性厚。竹梅松,高风亮节。这都代表着壶的文化内涵。

紫砂泥的特色都有哪些?
一、可塑性好。以紫泥为例,它的液限为33.4%,塑限15.9%, 指数为17.5%,属高可塑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制作时粘合力强,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如嘴,把均可单独制成,再粘到壶体上后可以加泥雕 琢加工施艺,方形器皿的泥片可用脂泥(多加水分即可)粘接成型,再进行加工,这么高的可塑性,为陶艺家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施展工艺技巧,提供了物质 保障。
二、干燥收缩率小。紫砂陶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约8%左右,烧成温度范围 较宽,变形率小,生坯强度大,因此茶壶的口盖能做到严丝合缝,造型轮廓线条规矩严谨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壶的粗,壶口而不怕失圆,与嘴比例合度,另外 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与壶身同样大的大口面茶壶。成型后无需施釉。它的平整光滑的外形,用的时间越久,把摩的时间越长,它就越会发出温润的光泽。这也是 其他质地的陶土无法比拟的。
三、双重气孔结构。紫砂泥经过1150度左右的烧成后,形成了残留石英、 云母残骸,莫来石,赤铁矿,双重气孔等物相,同时结晶较多,玻璃相对较少。这些特点让紫砂壶具备了良好的实用功能。其中,紫砂陶胎独特的双重气孔结构是使 它具有独特功能的最重要因素。双重气孔结构的气孔微细,密度高,附吸力较强。据测定,紫砂壶的吸水率为1.6%~7.05%,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透气性 能。
四、富于变化。紫砂泥是一种罕见的矿体,内含黏土、石英、云母、赤铁矿等比例均衡的矿物颗粒,紫砂泥料的分子排列与一般陶瓷泥料的颗粒结构不同,成鱼鳞 片状结构。由于原料的矿区和矿层分布不同,配方不同,以及烧制的温度气氛不同,可烧成一种呈褐色、紫色、水碧、闪色、葡萄层、榴皮、梨皮、豆青、新铜绿等 几十种颜色。

什么是降坡泥?
降坡泥是指上世纪90年代初,在宜兴丁蜀镇修建陶都路时,穿越黄龙山和青龙山之间发掘的紫砂陶土。因为主要是在降低该路段的陡坡工程中发现的,大家习 惯称之为“降坡泥”。用“降坡泥”制出来的壶,色呈红中泛黄,黄里透金,油面滋润,色泽鲜活,光如“洒金釉”,肌理丰富,金星若隐若现,似万里银河里的悬 星闪烁,煞是好看。因此泥做出来的壶也容易养护,泡茶不多时日,包浆润厚,玉质感好,味道凝重。
降坡泥是由两种天然泥混合而成,储存于龙骨与青甲之间,泥层一般厚20~40厘米,小片状分布,主要分布在黄龙山与青龙山相接坡处,总面积不超过100平 方米。越靠黄龙山处(东面)泥质越好,越近青龙山处(西面)泥质越差,贴近青龙山处的泥质烧出来的壶能起灰疱。
降坡泥矿石与其它矿石有几个不同:
1、易风化。风化后呈鳞片状,颜色为紫褐色中藏青;鳞片上隐微小颗粒砂星。
2、窑温低。一般为1000~1100度左右;
3、存量少。它仅仅是降坡筑路偶然得见而已,仅此这块小范围仅有少量矿源,再说现黄龙山休闲广场已建好,柏油公路平坦通畅,宝山工艺园楼房矗立,降坡泥几成绝迹。



什么是底槽青泥? 
底槽青为紫砂棕色原矿,最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黄龙山五号井和台 西矿也有产出。由于四号井和五号井的底槽青越来越少,现在底槽青大部分是由台西矿挖掘的。台西矿是露天开采,四号、五号井是地下开采;四号井底槽青烧制温 度约1190摄氏度以上,台西矿和五号井底槽青青烧制温度约1180摄氏度。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纯净,泥质细腻,成色稳重,为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 用。收缩比约11%;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什么是乌泥紫砂?
紫砂中的“乌泥”,实际是指两个并不相同的品种:一种是含锰铁量较高的乌泥制坯,烧成后的陶器呈乌黑

色:另一种是用普通紫泥制坯,采用“捂灰”的装烧方法产生黑色的。长期以来,这种“乌泥”紫砂,实际上是
那些因受火不均、色泽不一致的次品紫砂,利用“捂灰”补救形成“乌泥”效果。

紫砂壶壶盖在工艺处理有何特点?
壶盖的表现形式有三种分别为嵌盖、压盖、截盖。
嵌盖是指壶盖陷入壶口内,又有平嵌与虚嵌之分。
压盖是指壶盖覆压于壶口之上,盖的直径要略大于壶口的外径。
截盖是指制坯时,将紫砂壶上端口盖相应的部位切割开来,截下部分做成盖,壶身切口做成壶口,盖合后外形完整。由于制作技术难度大,只有中高档紫砂壶 才会采 用截盖设计。另外,壶盖上都要开一个内大外小的喇叭形小孔,这样才不易被水汽糊住,有利注茶。紫砂壶烧成后,口和盖得配合应达到 “直、紧、通、转”四项要求。
盖纽是指紫砂壶的盖纽有宝珠形、桥形、牛鼻形、瓜柄形、树桩形和肖动物形等许多种。一般圆壶多才用宝珠形纽,扁壶多用桥形纽,像生壶则用瓜柄纽、树桩纽等。

紫砂壶壶嘴的工艺处理有何特点?
紫砂壶的嘴通常分为五种,“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直嘴、流。
“一 弯嘴”形似鸟喙,故名一喙嘴,“二弯嘴”根部较大,出水畅快,用于一般紫砂壶。流,又叫鸭嘴,近代流行,多用于茶具、咖啡、奶杯。嘴式是紫砂壶器型的重要 组成部分,有关系到出水是否畅快,注茶爽利不漏水,故紫砂壶嘴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嘴式的长短、粗细及安装位置都要恰当,壶嘴内壁需光滑畅通,出水流畅, 收水时不滴水、不流水。壶嘴根部的出水眼,多为独眼,因易被茶叶堵塞,从清代中期做成网眼式。



紫砂壶壶把工艺处理有何特点?
壶把,是为了便于执壶而设,有端把、横把、提梁三种基本形式。
端把,与壶嘴分别安装在护体的两侧,大多数紫砂壶均采用端把。
横把,是安装在壶体上与壶嘴成90度角,圆筒形壶上多用横把。
提梁,是把得一种特殊形式,安装在壶体的上方,有许多式样,又分为活络提梁、软提梁。
紫砂壶嘴、把、纽与壶身的连接,有明接和暗接之分。明接,一般用于低档壶或方形壶上,嘴、把与壶身连接处有明显的界限。暗接,是连接处无明显,与壶身浑然一体。

紫砂壶器足在工艺处理上有何特点?
器足,直接关系到紫砂壶的放置平稳,其设计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紫砂壶的美观,故艺人对器足设计制作十分重视。
器足,分为三大类即“一捺底”“加底”"钉足"。
一捺底,是指器身的自然结束,为了搁放平稳,底部是向上鼓起的,多用于圆形紫砂壶,使器型简洁灵巧。
加底,是指因制坯时在紫砂壶坯的底边口上附上一道泥圈而形成。
钉足,是指紫砂壶因宜矮不宜高,故多选用口小地大的器型。为使器型不呆板,趋向活泼,搁放平稳,便采用“钉足”方式,钉足的具体形状,则与器型相统一。

为什么紫砂壶要“养壶”?
众所周知紫砂壶需要养,但为什么要养呢,不知大家注意到了么?
养壶是指紫砂壶在日常生活中的保养。
一把紫砂壶烧成后,由于胎骨沾染火气,紫砂间微孔结构松散,壶性很脆,容易受热胀冷缩的不良影响,通过“养壶”可以改变其“性格”。
养壶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增强紫砂壶“韵味育香”的功能,使紫砂壶越来越光亮,尽显高雅品味。即使再好的紫砂壶,如果不养,也会失去光泽。特别是有着书画陶刻的紫砂壶,久养之后,纹样的立体感就得到加强。同时,一件紫砂壶的好坏在养壶过程中就能看得出来。

紫砂壶养壶需要注意哪些?
紫砂壶养壶是一件细致活,也是一件耐心活。

养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紫砂壶使用前不管是新壶还是旧壶要彻底的洗净壶身内外
(二)紫砂壶最怕油污,一旦沾上,必须马上清洗,否则就会导致土胎吸收不到茶水,留下油污痕迹。
(三)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实实在在泡茶,泡茶次数越多,壶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吸收到一定程度,就会渗透到壶表,使壶发出润泽如玉的光亮来。
(四)擦拭适度,用软毛小刷子进行,然后用开水冲净,最后用清洁的茶巾擦拭。
(五)使用后清理晾干,将壶内的残茶清理干净。
(六)让壶有休息的时间。使用一段时间后,紫砂壶需要休息一下,使土胎自然地彻底的干燥,以便再用时能更好的吸收茶汁。
此法养壶耗时长,但是养成后的亮度能经久不褪,也不怕用手触摸,能够保持长久的美观。



紫砂壶泡茶后怎样清理?
紫砂壶泡茶后要进行正确的清理。
如果泡完茶并不在使用,应马上清除壶内的茶渣,并用热水清洗干净壶身内外,以保持紫砂壶的清洁卫生。
应当注意的是不用茶渣或是剩余的茶汤留存在壶内的方法养壶,时间一长壶内就会产生恶臭味和酸馊味,繁衍细菌,对人体健康和紫砂壶有害。
不用肥皂或是清洁剂去清洗紫砂壶,以免留下清洁剂的异味。
将清理干净的紫砂壶用干净的棉布擦拭,不要在壶身留下水渍和茶垢,另外还可以稍微打开壶盖,以便让壶内残余的水气尽快阴干,从而避免产生异味。
经过这种方法清理的壶,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就会焕发出光泽,从而收到良好的养壶效果。

紫砂壶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归纳起来,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可用六个字来概括——泥、泥、工、火、用、纹。
泥:是指紫砂壶的胎质。紫砂泥有精、粗、优、劣之分。使用优质的紫砂泥烧制出的紫砂壶,色泽温润,古雅淳朴。这样的紫砂壶,只要使用得法,很快就可以养出珠玉般的光泽。
形:是指紫砂壶的器形。从器形的角度对紫砂壶艺术品进行评价,需要考虑器形的独创性、文化含量、艺术传达手法等方面,要求紫砂壶在使用功能与艺术造型上相统一,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


工:是指紫砂壶做工的好坏,紫砂壶的每一个部位都要靠点、线、面的组合来完成,包括壶式、壶盖、壶嘴、壶把、底足、壶钮等。根据紫砂艺人对制壶的要求,点 该圆时要圆,该方时要方;线该直时要直,该弯时要弯;面该光时要光,该粗糙时要粗糙,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来制作,不能有半点马虎。比如,壶盖和壶口一定要结 合严密,不能有缝,壶嘴和壶扳要在一条直线上等,这都是“工”的要求。
火:是指紫砂壶的烧成质量。一般都从紫砂壶的胎质、表面颜色、器表肌理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阳羡名陶录》说,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沙土气。
用:是指紫砂壶沏茶的功用。有些紫砂壶收藏家们注重紫砂壶的外观美,很多时候忽略了其最初的功用价值,比如壶的容量大小,壶嘴出水,止水是否利索等。
优等紫砂壶要求壶盖与壶口结合紧密,毫无缝隙,因为在冲泡茶叶过程中温壶的水不会落入壶内。另外,紫砂壶的高矮也是各有用处的,高壶口比较小,适合冲泡红茶;矮壶口比较大,适合冲泡绿茶。
纹:是指紫砂壶上的装饰,主要指题铭,刻画,印款等。题铭内容是否文雅,书体和题字的布局是否得当,镌刻的刀法是否济等都是评估要点。选择有铭文的壶要先看内容,再观察书法及刀工,如果铭文无意趣,刻工又粗略,倒不如选择购买无纹饰的紫砂壶。

紫砂中的“窑变”是怎么回事?
窑变是陶瓷烧制时因为釉的组成成分不同,引起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造成器物色彩上的变化,尤其是几种釉同时施于一个器物上,窑变表现更为突出。由此可看出,窑变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现象。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