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文史参考绿茶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清代徽茶外销英国大事记

清代时期,在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主要角色的中英茶叶贸易中,有着悠久历史且品质优良的徽州茶,不仅积极参与了国际市场的竞争,而且以较高的价格赢得了市场并占有了相当的出口外销份额,以致徽州茶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大舞台的同时,也进入了一个空前兴盛以及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一、英国公司采购徽州茶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第一次从厦门采购茶叶,这也可以视作是英国直接从中国进口茶叶的开始。到了18世纪早期,当中英茶叶贸易趋于正常时,徽州“Singlo”(松萝)与“Imperial”(大珠茶)以及福建“Bohea”(武夷)成为了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采购进口的三大茶类。

徽州松萝茶出现在英国人的采购货单上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据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记载,当时,来广州采购茶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麦氏里菲尔德”(Macclesfield)号商船,准备以每担25两的价格,预购160担最优等的松萝茶。据资料显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广州的皇商”章节里,记录有英国东印度公司“肯特”(Kent)号商船的投资命令,文件中提到了“松萝茶,大珠茶,武夷茶”等等。当时,“肯特”(Kent)号商船先是以每担23两白银预购松萝茶,实际是成交是购买了470担茶叶,价值14000两白银。但是,“肯特”(Kent)号商船所采购的茶叶只占其船货价值的11%,而所采购的丝绸价值则是达到了80000两白银。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英国商船“达特莫斯”(Dartmonth)号也来到了广州,英国商人携带了52069镑资本。但是,也仅有5000镑用于了茶叶投资。此后,英国东印度公司采购茶叶的清单上频频出现了徽州熙春茶、雨前茶以及屯溪皮茶等等。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茶叶开始成为中英贸易的重要商品。与此同时,东印公司的两艘商船从广州携回3000担茶叶,价值达到35085镑,占运输总货值的80%。康熙六十年(1721年),随着英国以及欧洲各国对于茶叶消费需求的持续增加,东印度公司对中国茶叶的采购量首次突破了百万英磅。到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整个英国的茶叶销售金额是125万英镑,每磅茶叶的价格从2先令6便士到20先令之间,茶叶的平均售价约5先令。当时,输往英国的茶叶售价几乎是每个英国人都能够负担或者承受的,所以,英国史学家哈蒙德(Hammond)认为,茶叶至18世纪中叶已成为英国大众的饮料。在中英茶叶贸易的开始阶段,从广州运往英国的茶叶主要是福建武夷茶、工夫、小种茶以及徽州松萝茶、屯绿茶以及熙春等等。乾隆五年(1740年),在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茶叶的账目中,进口的徽州茶叶有松萝、屯绿以及熙春和贡熙等花色品种。

乾隆二十六(176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格里芬”(Griffing)号商船从广州载货出发返回英国,行至菲律宾南部海域时不幸触礁并沉没海中。根据“格里芬”(Griffing)号商船的装货记录显示:当时船上一共装载了六至七种茶叶,这些茶叶分别是100箱的武夷茶,40箱小种茶和74箱工夫,还有510箱的屯绿茶,1621箱的松萝茶,405箱的熙春皮茶以及270箱熙春茶。

此后,通过广州出口英国的10多种茶叶品种,不仅有广东、福建的茶叶,更多的绿茶是徽州的松萝茶、屯溪绿茶以及珠兰、雨前、珠茶、熙春以及皮茶等等。在英国伦敦茶叶经纪人协会印发的报告中,有一种表格叫“伦敦茶叶进口、存货及提货之非正式估计中所用之平均重量”,就是对各种茶叶进行非正式估计时,作为每箱平均重量的参考。如贡熙半箱,每件58磅,(盒)每件17磅;副熙半箱,每件65磅,(盒)每件25磅;珠茶半箱,每件60磅,(盒)每件34磅;麻珠半箱,每件66磅,(盒)每件37磅。根据东印度公司的收购订单中关于茶叶的分类统计,在1741年至1750年间,徽州眉茶进口量是8029616磅,“熙春”茶进口量是1320166磅,珠茶和其它绿茶的进口量分别是161646磅和9338磅。通过这个分类进口统计,可以了解徽州绿茶中的屯绿茶、熙春茶以及珠茶等在清代中英茶叶贸易中的大致情况。

二、徽州茶外销途径

清时,朝庭对茶叶贸易的路线也有着明确的规定:“闽、皖商人贩运武夷、松萝,赴粤省销售,向由内河行走。”但是,从嘉庆元年(1796年)开始,商人“因洋面平靖,希图迅速,渐改海运”。清政府对茶叶贸易的路线实行管制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征收关税。二是清政府“恐洋面辽阔,漫无稽查”,以致同外商“私行售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开关并制定了“十三行”的职责:“凡外洋夷船到粤海关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至外洋夷船出日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可以说,“十三行”的行商凭借封建政府给予的特权,基本垄断了广州的对外贸易。也就是说,世界各国商人来广州采购中国茶叶业务,均要通过广州“十三行”的行商才可以完成交易。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开始实施只准广州一口通商的政策。因此,海关需要监督并禁止全部低级商人或者不是公行的商人与外人来往或贸易。同时,还强制茶叶贸易的中间商必须缴付40%的税。这样,茶商只能将茶叶运到广州交由“十三行”来进行交易。尽管许多都是不合理的规定或要求,但是,无可奈何的英国商人也只得同“十三行”签订合约,然后再根据合约来进行茶叶交易,一般是在上一年的年底,东印度公司采购茶叶的所有商船离开以后,“十三行”就同留在广州的东印度公司的大班,签订下一年关于茶叶的数量、等级、价格等交易内容的合约。英国商人同意签订合约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有的中国商人认为,即使没有英国人也会有欧洲其他国家的船只来购买茶叶,因此他们不担心自己的茶叶销售不出去。所以,他们经常囤积大量的茶叶,等到有自己满意的价格和条件再出售,从而使茶叶价格逐步上升。来自欧洲的第一艘船和最后一只船所购的茶叶之间的差价经常超过50%,通过同中国商人签订合约一般价格都是偏低的。二是随着茶叶在英国的流行,茶叶已经被视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所以,英国“国会的法令要限定(东印度)公司必须经常保持一年供应量的存货”。

在这种大量需求的前提下,要想使茶叶数量和价格保持稳定就必须同中国商人签订关于下一年茶叶贸易的合约。尽管这种合约必须缴付一定的预付款,尤其是在英国商人每年进口的茶叶量大约为1500-20000担的时候,是在船到后签订合约,3个月后交货,必须要按合约价格付款50%-80%。

例如,英国商人在1779年就预付行商潘启官60155两白银,到后来投资茶叶量达到157000担的时候,是在3月间签订11月至次年1月间交货的合约。因此,为了争夺茶叶的货源,行商往往会将这些预付款的大部分预付给茶商,让他们到安徽和福建产茶区定购茶叶,在春节前后向茶农贷款,等到新茶上市的清明前后就前去收茶,这样就可以及时地得到好茶。另外,还需要一笔款项使小茶商能够以现金缴付他们的税捐。

三、徽州茶出口数额

18世纪后期,在中英茶叶贸易总量中,输往英国的徽州绿茶数量较多,因此,占出口茶叶贸易总额的比重也高。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茶叶共1768900磅,其中采购徽州松萝茶、屯溪茶571900磅,占东印公司采购总额的32%。乾隆三十年(176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收购茶叶9518544磅,其中有1664495磅松萝茶和屯溪茶,占收购茶叶总额的17%。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东印度公司从广州采购茶叶1439459磅,其中采购了徽州松萝茶、屯溪茶共计5829656磅,占东印公司购买茶叶总额的25%。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英国东印公司从广州采购茶叶2632469磅,其中购买了9037350磅松萝茶和屯溪茶,占采购茶叶总额的29%。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东印公司从广州收购了1367240磅茶叶,其中采购了松萝茶、屯溪茶共计4793320磅,占采购茶叶总额的29%。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东印公司从广州收购了1832740磅茶叶,其中购买了3678115磅松萝茶、和屯溪茶,占出口茶叶总额的50%。在这一段时间里,英国东印度公司采购的中国茶叶中,徽州绿茶占有相当的额度,而这些徽州绿茶大部分是松萝茶,小部分是屯溪茶。

嘉庆十六年(181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广州进口茶叶2904000磅,其中徽州松萝茶、屯溪茶共计15339000磅,占东印公司进口茶叶总额的19%。嘉庆十八年(1813年),英国东印公司从广州采购了2880000磅茶叶,其中有12130000磅是屯溪绿茶和贡熙茶,占进口茶叶总额的24%。嘉庆十九年(1814年),英国东印公司从广州进口了3760000磅茶叶,其中屯溪绿茶和贡熙茶共计27074500磅,占东印公司进口茶叶总额的14%。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英国东印公司从中国进口了36800002磅茶叶,其中采购了4742000磅屯溪绿茶和贡熙茶,占进口茶叶总额的15%。道光二年(1822年),东印公司从广州进口了4000000磅茶叶,其中有屯溪绿茶、贡熙茶共计23601600磅,占东印公司进口茶叶总额的17%。道光三年(1823年),东印公司进口茶叶4000000磅,其中有屯溪绿茶、贡熙茶27558400磅,占东印公司进口茶叶总额的15%。道光七年(1827年),东印度公司从广州采购了4800000磅茶叶,其中采购了28355039磅屯溪绿茶和贡熙茶,占东印公司进口茶叶总额的17%。道光十三年(1833年),东印度公司从广州进口了4960000磅茶叶,其中有45624000磅屯溪绿茶、贡熙茶,占东印公司进口茶叶总额的11%。以上是道光十四年(1834年)以前,徽州绿茶在中英茶叶贸易中的出口外销的数额。在1778年以前主要是松萝茶,少量是屯溪茶,在此之后一直到1809年这段时间中,是既有松萝茶又有屯溪茶。到了嘉庆十四年(1809年)以后,出口英国的茶叶,大部分都是屯溪茶了。但是,依然有少量的松萝茶外销茶国以及西方其他国家和地区。

因此可以说,徽州绿茶在中英茶叶贸易中既占有相当多的份额,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徽州茶外销价格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麦士里菲尔德”号来到广州,准备以每担25两白银预购松萝茶。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英国“肯特”号以每担23两白银预购了松萝茶。但是,在雍正七年(1729年)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松萝茶的价格出现了下跌,一般是降至每担19两白银,有时低至每担16两白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英国对茶叶征收重税所致。当时,英国茶叶入口税每磅征收5先令,而在当时对从中国进出的茶叶每磅只需要缴纳16便士。因此,欧洲其他国家纷纷将从中国购回的茶叶,大部分都走私到了英国销售。这样,不仅使英国东印度公司所购的茶叶很难销售出去,同时也导致了英国进口的松萝茶价格下跌。在雍正八年(1730年)前,松萝茶的价格只能维持在每担售价15-16两白银左右。所以英国人一方面要坚决地打击这种茶叶的走私,另一方面还想继续“垄断在广州市场上出售的松萝茶”,以谋取更多的利益。因此,大量的松萝茶又被英国东印度公司购进。这样,市场上的松萝茶价格由于受到英国商人的人为干扰,因此就出现了松萝茶价格忽高忽低的现象。但是,英国的走私茶并没有消失,相反却是愈发嚣张。即使是到了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英国国内市场上走私茶与合法茶叶的价格依然是相差很大,如合法的进口普通绿茶或松萝茶,每磅价格为72-144便士,而走私茶价格是每磅42-46便士,如合法的进口熙春(屯绿茶),每磅价格为126-240便士,然走私茶价格也只有每磅66-108便士。但是,从整个市场的总体销售情况来看,松萝茶的价格还是处于每担23-25两白银的较高价位。

雍正八年(1730年)在当年的中英茶叶交易中,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部签订的合约显示,松萝茶的销售价格仍然是达到了每担24两白银。雍正九年(1731年),松萝茶的价格又跌至每担15-16两白银。乾隆元年(1736年),英国“诺曼顿”(Normanton)号商在回程投资茶叶账目中,清晰地记载了从中国采购的茶叶以及其价格。贡熙茶390担,总价19163两;贡熙细茶24担,总价1317两;贡熙(二级)393担,总价10193两;松萝茶482担,总价10646两。根据这个记录,可以知道乾隆元年(1736年)徽州松萝、贡熙等徽州绿茶的出口外销价格为贡熙茶每担(约)49.14两,贡熙细茶每担(约)54.86两,贡熙(二级)每担(约)25.94两,松萝茶每担(约)22.09两白银。由此可知,出口外销的松萝、屯绿以及贡熙等徽州绿茶在当时的价格以及价值。但是,雍正十年(17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十三行”行商康官、秀官那里收购的二级松萝茶,其价格又升为每担22两白银。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东印度公司所签订的各船舱购货的一份合约中,记录了在“十三行”行商那里购茶的情形,从行商潘启官那里订购的屯溪茶和松萝茶2000担,贡熙茶200箱,从行商瑛秀那里订购的屯溪茶和松萝茶2000担,贡熙茶200箱,从行商浩官那里订购的茶为贡熙茶100箱,从行商石琼官那里订购的茶为贡熙茶100箱。另外,在《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有一组关于当时采购茶叶的价格表,这份资料显示,屯溪茶价格从每担24两白银到每担40两白银不等,其中以价格在每担25-28两白银的茶叶销售量最大。

后记:19世纪70年代,国际茶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印度、锡兰和日本等国的茶叶出口日益增加,中国茶叶的垄断地位开始受到挑战。据《中国茶叶外销史》载:“1890年后,受英国宣传作用,美国人口密集的区域,对绿茶的嗜好,为红茶所替代,茶叶贸易遂大变动,随后输入英国殖民地出产的红茶,更助于宣传广告和游行运动,使中国绿茶销路大受打击,这种新茶(指印度红茶)渐次普及”。另据《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资料显示:1836-1837年,输往英国的屯溪熙春茶有2631600磅;然在1837-1838年,输往英国的熙春茶下降至1464267磅,而在1838-1839年,熙春茶又下降至1309600磅,到了1839-1840年,出口英国的熙春茶也只有1537487磅。与此同时,屯溪皮茶输往英国的情形也同样是不容乐观,1836年,输往英国的屯溪皮茶有359733磅,然1837-1838年,却突然下降至238933磅。到1838-1839年间,输往英国的屯溪皮茶只有519066磅,而在1839-1840年,只输出了116969磅。由此可见,在中国茶叶衰败的大背景下,徽州绿茶的出口外销亦是难逃衰落乃至失败的命运!

事实上,中国的茶叶外销出口在1886年达到历史最高峰后便急遽下滑,而由盛转衰的危险处境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暴露无遗了——由英国人从中国移植到印度的茶叶打破了中国人对国际茶叶市场上的垄断。所以,尽管晚清时期出口茶叶输出总量仍在增长,但华茶的危机却是在继续发酵并不断扩大。当然,徽州茶的衰败也是在所难免,因为茶叶种植技术的落后、茶叶产品的劣质、以及毫无章法的管理模式是19世纪70年代以前,徽茶乃至华茶所存在的三大根本问题。

总之,清代时期,中英茶叶贸易中徽州茶出口外销的努力和业绩,不仅值得探究和研究,也值得借鉴和思考!

【注释及参考文献】

[1](美)马士(Morse,H.B)著,区宗华译,林树惠校,章文钦校注.东印度公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年)第一、二卷[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89.135.254.

[2]萧一山.清代通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3]庄国土.茶叶、白银和鸦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03.

[4]刘章才.十八世纪中英茶叶贸易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11.8.

[5]汤后彘.清前期中英之间的绿茶贸易[J].贵州文史丛刊,2005.03.

[6]李竹雨.外销茶-“小种”浅析[J].茶叶,2018,44(4).

[7]戴鞍钢等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131.

[8]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三)[M].北京:中华书局,1962.1475.

[9]柴彬.英国近代走私贸易问题刍论[J].历史教学高校版,2013.3.

[10]艾瑞丝•麦克法兰,艾伦•麦克法兰.绿色黄金[M].杨淑玲,沈桂凤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

[11]杨仁飞.前期广州的中英茶叶贸易[J].学术研究,1997.5.

[12]张燕清.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中心从厦门转向广州的原因[J].学术研究,1998.5.

[13]许地山.达衷集-鸦片战争前中英交涉史料[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14]The Management of Monopoly,转引自吴建维.清前期中西茶叶贸易[J].清史研究,1998.3(19).

[15]王红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8.10.

文/郑 毅

(来源/《徽茶》2021年12月刊)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东莞茶叶市场拥有大小茶馆超万家

  东莞是全国主要的茶叶集散中心之一,随着消费者对茶种类认知的提高,四川藏茶、湖南黑茶、福鼎白茶、广西六堡茶、湖北青砖茶等茶叶类型也逐渐出现在东莞茶叶市场。丰富的茶叶类型使东莞人了解到越来越多的茶,也让东莞人爱上不同的茶。

  据统计,东莞有万江石美茶叶市场、道滘华南茶叶市场、东城鼎好茶叶市场等大小茶叶市场十多个,门店过万家,茶叶交易市场规模在国内仅次于广州。其中,以民间自发形成的万江石美茶叶市场和系统规范化的道滘华南茶叶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东莞茶叶市场的发展与特色。

  万江石美茶叶市场

  从工业区蝶变为国内第二大茶叶市场

  提到东莞茶叶市场,不得不提2003年开业的万江石美茶叶市场。经过17年的发展,万江石美茶叶市场已成为仅次于广州芳村南方茶叶市场的国内第二大茶叶市场,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商铺1000多家,成为民间自发形成的茶叶市场的典范。

  据石美茶叶市场资深茶人香姐介绍,石美茶叶市场所在地原来是工业区,随着经济转型和升级,当地政府关注到茶叶市场的价值与发展前景,为盘活半弃废半经营状态的原工业区及零星商铺,经多方考察,最终将这里打造成茶叶市场,为成就东莞“藏茶之都”的盛名奠定了基础。

  以民间自发形成的万江石美茶叶市场。

  “石美茶叶市场成立之初,首批茶商大部分来自广州芳村南方茶叶市场,还有些则是家族世代做茶叶生意,因为东莞当时租金便宜,便来到东莞开创自己的一番事业,可以说他们成就了石美茶叶市场。”香姐说,石美茶叶市场从一片农田到楼房林立,从迎来第一家茶商到如今拥有上千商户,逐渐发展成为东莞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

  随着石美茶叶市场的快速发展,石美茶城、永灿茶城、德宝茶城、莞万茶仓相继开业,茶叶市场的规模发生迅速扩大。同时,新茶城的开办,带动、培养了一大批茶文化爱好者和茶叶经营人士,依托万江优越的地理位置,攒得“人和”优势,自发形成一条完整的茶叶交易产业链。

  万江石美茶叶市场占地10万平方米,商铺1000多家,成为民间自发形成的茶叶市场的模范。

  近年来,石美茶叶市场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支持引导下,不断改造、升级自身产业链条。如成立于2006年的老马帮品牌,经过多年发展,从个体商户的经营模式发展到以经销商代销产品的模式。老马帮品牌创始人余海林介绍:“从一开始卖铁观音等茶叶的个体户,到在云南勐海进行普洱茶代加工,再到2005年开始做品牌店,后来又在2007年转换成品牌加盟模式。”目前老马帮全国加盟商有200多家,其中仅在东莞就有20多家加盟商。

  如今,石美茶叶市场正在创建一种新的茶叶交易平台,形成线上线下双线销售、运营局面,相关的茶叶专业交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东傣茶业打造的东傣茶叶经纪交易平台,通过培养一群专门做茶叶流通的经纪人调研市场、获取信息,为交易双方提供价格参考和品质鉴定的标准,从而更好地促进茶叶交易流通。

  与此同时,老茶汇今年4月份线上创建老茶易购平台,前端链接商家、收藏以及厂家,经过严选放入平台,供全国经营者进行选购。

  未来,万江石美茶叶市场将以中国茶道文化为引擎,努力做好石美茶文化小镇3A景区的工作,将茶文化小镇打造成一个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成为集茶叶收藏、批发购销、茶文化传播、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茶文化集散地。

  道滘华南茶叶市场

  另辟蹊径打造茶厂总部基地

  与万江石美茶叶市场相比,道滘华南茶叶市场有所不同。

  道滘华南茶叶市场积极引入红茶、绿茶、白茶等茶种,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选择。

  “2008年,我们在茶叶市场的高峰期切入,并在市场成立之初便确定了市场的规划与定位。”道滘华南茶叶市场负责人孙锡洪介绍,凭借文一物流与临近高速公路的优势,道滘华南茶叶市场紧密链接珠三角2万多家茶烟酒店和6000多家专业茶叶店,利用集仓储、经营、物流于一体的优势,致力于打造广东地区最大的黑茶经营总部基地。”近几年,通过不断专业的物流配送和仓储,吸引陈升号、七彩云南等茶厂公司,将道滘华南茶叶市场当作总部在华南地区的配送点。

  2009年,华南茶叶市场开始引进湖南黑茶。道滘华南茶叶市场工作人员成秋元说:“因为客户群已固定化,通过引进新的产品会产生一些新的消费者。特别是2011年有20多个厂家进驻,并由此带来一批新的客户,增强了市场吸引力。”

  “如今,陈皮一条街的创建,成为茶叶市场的一大特色。”成秋元表示,陈皮刚好这几年比较火,随着近两年大家的认知度提高,陈皮一条街的创办将为茶叶市场开启新阶段。

  凭借临近高速公路的优势,道滘华南茶叶市场进行了长远的规划。

  事实上,道滘华南茶叶市场还致力于深度挖掘专业市场及服务茶叶上下游产业链。“一方面推进整个行业的发展,让东莞的中老期茶、东莞仓、藏茶行业更加深化,通过专业市场,引进更多茶种;另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深度服务,让茶文化、茶旅游、茶艺馆向下游产业延伸,使茶产业做得更强更大。”成秋元说,要真正做好茶产业需要考虑整个市场的均衡点,不能完全忽略了其他品类的茶种,比如红茶、绿茶等不适合收藏的茶种也要做得更好、更强。

  【撰文】张筱云


  观察

  发展真正能藏富于民的茶产业

  作为民间自发形成的茶叶市场,东莞市商务局、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东莞市贸促会等部门高度关注、支持东莞茶叶市场的发展,举办茶产业发展论坛、峰会,组织市场调研,出版茶产业相关著作,为东莞茶产业的发展把脉献策。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东莞茶产业已经从“一片树叶”慢慢变成“一条链条”。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东莞注册登记的茶相关商户已超4500多家。近年来,东莞茶叶的年均交易金额高达50亿元,民间藏茶量超过40万吨,全市有万余家大小茶馆,覆盖了90%的主要街道。从东莞走出的茶品牌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关注“藏茶之都”,茶正在成为东莞藏富于民的产业,但目前东莞茶产业依旧面临着不少困境。没有市场、消费者以及茶行业能够共同接受的行业规范,就是困境之一。

  2014年,东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就东莞市茶叶行业状况进行调研,完成《关于我市茶叶行业状况的调研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总结了东莞茶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到东莞茶产业缺乏专业管理、宣传包装、配套服务,缺乏专门抵抗价格风险的应对机制,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观念面临食品安全的质疑等。经过多年发展,有些问题依旧存在。

  在走访东莞茶商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提到“老茶”面临的法律问题。陈先生是从事老茶生意多年的东莞茶商,2018年,他的老茶因为保质期问题,被职业维权者起诉。此案最终以陈先生撤诉、赔偿不了了之。

  中国普洱茶国家标准(GB/T22111—2008)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规定了普洱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术语、类型与等级、要求、实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而东莞所藏的2008年之前生产的普洱茶,则面临着食品安全检验的问题。

  2009年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其中,建立茶叶质量追溯体系成为规范要求之一,要求茶园管理有可追溯体系,生产加工要符合食品加工的卫生要求,茶叶出厂需出示检验报告,明确茶叶中微量元素与矿物质标准。中国普洱茶国家标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作为食品基础安全标准,规定、保证了茶在原产地的品质,但并不适用于以集散和储存为核心的东莞茶产业。

  道滘华南茶叶市场

  当东莞茶人重新审视全市“40万吨藏茶”时,发现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40万吨藏茶”的数据精确与否?其中红茶、白茶、黑茶、青茶、绿茶等各类型茶的占比是多少?5年、10年、15年、20年等各年份的普洱茶具体比例是多少?其中保存好的茶和受到损坏的茶具体情况如何?受损茶又有多少能“救”回来?东莞要“消化”掉“40万吨藏茶”,首先要对其进行精细的分析和评估,而这需要市场、茶行业以及消费者都认可的标准。

  昌兴存茶、双陈存茶、铭轩茶仓等东莞茶仓闻名中国茶界,但他们的“好”标准是自己制定的。对于消费者来说,该相信谁的标准?走访东莞茶人的过程中,他们认为茶的贮存、运输、检验以及售后保障等方面需要全行业认同的标准,推出让市场、消费者以及茶行业共同接受的行业规范,已经成为东莞茶人的共同期盼。对此,《报告》中提出,应“科学分析,保证品质,加强监管。针对茶叶‘保质期’的问题,为消费者提供准确的茶叶成分。”目前,东莞一些茶企,正在与各类科研机构合作,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

  “对任何行业来说,政府很难直接创造标准,需要行业内的企业与相关机构科研单位一起探索、制定,完成后由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媒体大力推广。”双陈普洱创始人陈永堂说,东莞很多茶企已开始重视行业标准,并积极与广州、深圳等地的研究机构合作,为他们提供实验数据,寻找市场与消费者能接受的标准。

  “东莞需要一个公正、统一的行业规范,对茶产业进行引导,现在大部分茶企规模较小,很难成立专门的团队去进行藏茶的鉴定、检验、研究,这就需要茶企、行业协会与政府共同合作。”岁月知味创始人郑少烘认为,东莞民间藏茶量很大,但没有通过比较科学的方法评定这些存货。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茶产业的研究,建立专业机构对茶的产业进行专业分析,进一步规范、拓展市场,引进、培养专业人才。

  茶金融与茶品牌,是东莞茶人的两种理念

  笔者走访东莞茶产业的过程中,不少茶商都希望“茶金融”能被更多人接受。“茶金融”这个概念并不新鲜,在《报告》中提到,作为茶产业新的突破口,可以探讨发展茶叶金融模式。

  早在2012年,东莞茶文化促进会原会长蔡金华成立天得茶叶交易中心,专门设立可将茶叶抵押融资的茶仓。目前,东莞只有昌兴茶仓能够做相关金融操作。但对于很多做品牌的东莞茶人来说,他们对“茶金融”这一概念持观望态度。

  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符合金融产品的属性,但要让普洱茶成为金融产品的关键,是有多少人能接受这一观点。正如上文所说,目前东莞茶界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投资者没有判断普洱茶金融价值的标准。

  对于普洱茶的投资热潮,东莞茶企有着这样的共识:做好品牌,利用稳定的品质、专业的仓储以及内涵丰富的茶文化,吸引更多的人来购买他们的产品。

  【撰文】李彤晖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来源:南方日报

传承千年藏茶文化,重振荥经高山有机 荥经县茶产业的新时代新发展

多少年来,茶马古道蜿蜒在中国西南横断山脉间,联系着内地与西藏的民间商贸往来。一千多年来,它将滇川的边茶运往西藏又将雪域高原的马匹及特产运到内地,这条遥远而又艰险的古道,从古到今,它像一个谜一样地存在着。

荥经藏茶:香茗历久弥新,重振“藏茶产业”

荥经县,古名“严道”,隶属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处雅安市腹地,县境内文化底蕴厚重,建制古远,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严道”为研究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民族史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汉代将严道至汉源,经越西,至攀枝花一段称为牦牛道。发展到唐宋时,荥经已经成为多条支线的汇聚点,曾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南丝路西线四条支线曾在这里汇聚。唐宋以后南丝绸之路的国际意义退而居次,更多意义上成为藏、川、滇三地原始居民文化、经济、政治交流的重要通道。

荥经有众多的茶马古道驿站,从荥经道汉源就要经过三个驿站:新添站、箐口站和凰仪堡。这条官道是从荥经县城出发经严道古城,沿荥河南岸至花滩,折而向西经石佛寺,过大通桥进入安靖,继续前进进入凰仪,开始翻越大相岭,进入汉源清溪境内。

从荥经到汉源这一段,又称为大相岭茶马古道。大相岭是茶马古道川藏线翻越的第一座山。

随着茶叶作为藏区居民不可或缺的生活饮品,茶马互市的形成,一条新茶马古道继承了原来的南丝绸之路,并在蜀西南的苍山河谷中不断发展延伸。古严道也从丝路驿站变成了茶马古道驿站。凭借其古道重镇千年的交通积淀,顺应时代的需求,逐渐发展成为边茶输出主要地之一。但实际上,荥经茶叶种植、制作、销售的历史更为悠久。荥经茶叶始于西汉,盛于唐朝,名于清代。据《荥经茶叶志》记载,荥经茶叶曾一度成为贡茶。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进藏时带了许多汉族的土特产和生产技术,其中茶叶引起了吐蕃的浓厚兴趣,开始在吐蕃上层人士中传开,茶叶迅速在西藏地区普及,带动了汉与藏的茶马互市。

由于荥经古代是多民族杂居地区,是最早开通官道的地方,也是大面积种植茶叶的地区,可以肯定,最早的边茶贸易是从荥经开始的,最早的边茶生产基地是从荥经扩散出去的。

据史料记载和考证,“仁真杜吉”产自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的姜家大院,现布宫典藏的藏茶有大部分经茶马古道辗转来到布宫,成为布达拉宫“活佛”和高僧的高档饮品。

2021年,荥经副县长晋兆平带队,县政协副主席王磊、县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副主任赵志勇、县博物馆馆长高俊刚、《荥经文史-茶马古道》主编周安勇以及姜氏古茶“仁真杜吉”传承人、四川姜氏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雅安商会会长万姜红女士一行人,奔赴达布达拉宫探访典藏于布宫百年的藏茶“仁真杜吉”,寻根交流及洽谈合作。会议一致确认在布达拉宫典藏的“仁真杜吉”为荥经县姜家生产的藏茶,品质优良,是布达拉宫“活佛”和高僧的饮品。

姜氏古茶“仁真杜吉”传承人、四川姜氏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雅安商会会长万姜红女士介绍:“仁真杜吉”是荥经姜氏家族在清朝时期创建的边茶品牌,因其具有“熬头好、味醇和、汤色红亮,且带新茶香气”等独特风格,得西藏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哲蚌寺等三大寺活佛联合特制颁发“仁真杜吉”(意为“佛座莲花台”)铜板商标,并年年购买姜家的砖茶。直到1939年,西康省组建“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后,禁止茶叶私营,姜氏茶业暂时退出历史舞台。姜氏后人万姜红,为了家乡振兴和家族复兴,创办了姜氏茶业(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立志让更多人品尝到三百年传承的高品质藏茶,并将自己的产品命名为“姜氏古茶”。

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局长刘世忠认为,千年茶马古道,以茶为谋,见证了藏汉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血浓于水的珍贵历史。

晋兆平副县长指出:荥经是南路边茶的重要“节点”,唐宋以来的茶马古道,是连接古往今来,打通高原与盆地、游牧与农耕、境内与境外的文明桥梁。

一是打造藏茶产业园区,按照全面振兴“藏茶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建设“茶叶现代农业园区”。二是打造茶文化小镇,以“茶文化”为主题,以“茶产业”为主导,将传统产业和茶具等衍生品业态、健康饮食相关业态等内容纳入区域产业发展范畴,形成“茶文化”独特标签的特色小镇。三是出台藏茶产业培育政策。我县将进一步提升我县“藏茶”的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促进“藏茶”产业提质增效、茶农稳定增收,实现“藏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重拳出击:打造万亩基地,建设茶产业带

虽然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但是荥经县的种植规模在以往却不算壮大。在近些年来的县域经济发展中,荥经县顺应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时代需求,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无论是前一阶段的脱贫攻坚工作,还是正在推进的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茶叶发展一直是荥经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之一。

自2009年“三个(茶叶、中药材、猕猴桃)万亩基地”打造,在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全县茶产业基地面积不断发展壮大。在2013年、2014年,灾后重建项目的支持下(免费发放茶苗,给予两年管护补助),荥经县茶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15年,在灾后重建及近年产业环线打造的推动下,全县茶园逐步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截止目前,荥经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0.7万亩,是历史种植茶叶最多的时期。其中,20年前茶叶种植面积几乎为零的宝峰和天凤两乡,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已有茶叶万亩以上。

不仅如此,荥经依托地理优势,打造高山有机茶及绿色茶园认证。目前已获有机认证茶园0.34万亩,绿色食品认证茶园3万亩。荥经茶叶面积和产量在全市排名第3位。全县建设以民建—烈士乡—荥河—天凤—宝峰—新添为中心的茶叶产业带。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带给农民的收益也是显而易见的。据荥经县农业部门统计,目前全县茶叶年产值为6.42亿元,人均收入4427多元,已占到全县农业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

下一步,荥经县还将以每年新增茶园5000亩至8000亩的速度,力争在2020年实现种植面积15万亩。在茶叶多元化多元化发展上,荥经以绿茶为主导,兼顾发展红茶、藏茶、枇杷茶、黄金茶等品类。

深耕细作:推进品牌宣传,打响“荥经高山有机茶”

组织茶、砂企业参加“第十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等各类茶叶博览会和茶事活动。县上举办采茶、制茶技能竞赛等活动,大力宣传荥经生态、有机茶叶,提升荥经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年来,荥经茶叶在各类茶叶评比中多次获奖,“塔山毛峰”、“古城毛尖”多次在省级“甘露杯”优质名茶评比中获得优质名茶奖。荥经县塔山有限责任公司的“塔山翠竹”分别在第二届、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中荣获金奖。去年5月10日,荥经县中黄壹号黄茶专业合作社的“涧峰”绿茶,在“2018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龙头作用:新老企业联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

而在不断壮大茶园种植的同时,荥经县不断努力延伸茶产业链,以进一步壮大茶叶经济。引导、鼓励贫困村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建基地,以基地(园区)建设带动贫困村产业发展提升,促进荥经县特色优势产业集中连片、集聚发展。

运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合作社经营将茶农由点到面串联在一起,再与公司紧密关联,让茶叶销售有了好保障。

荥经宝峰茶叶专业合作社,自2012年成立,目前已发展农户800多户。通过专业合作社培训、管理、收售,当地农户茶园管理技术提升,茶叶品质提升,平均亩产收入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近5000元。

而茶叶产业发展更离不开本土茶企的带动。在荥经县,除了像塔山有限公司这样,从原国营塔子山改制成立的老牌企业,也涌现出一些新兴的企业。

位于新添镇的荥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是荥经县2017年新建的茶叶加工企业。不仅拥有荥经藏茶非遗传承人卫国的技术支撑,更依托荥经当地茶叶源头的保障。在18年,荥泰茶业已建成生产线两条,生产红茶、绿茶、藏茶等茶叶。实现6000多万总产值,吞吐当地茶叶鲜叶360多万斤。按照发展规划,下一步还将继续扩大厂区建设。到时候,对于荥经县当地茶叶的需求还将翻倍,进一步带动周边乡镇茶叶发展。

荥经县茶业协会也是不断发力,取得不少阶段性成果,主办“生态荥经.古道茶香--高山云雾茶首届采品活动”、组织茶商产销对接会、组团到沿海一带招商引资、加工技术交流培训……一系列活动,协会以实际行动为52家会员单位谋发展,为茶农谋福利。

为了更好的发展茶产业,荥经县还将把茶叶与本土茶马文化、砂器文化、红色文化紧密结合,拓宽思路,进一步做好茶叶品牌建设和推广。

同时,增强技术培训,帮助农户提高茶园管理水平,提高茶园规模化、标准化程度。着力打造环线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美化亮化,让茶叶发展逐步向“农旅结合”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实现茶农增收、产业发展、农村稳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本文参考雅安日报、荥经县博物馆等平台资料整理)

来源:茗边,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