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崴盛茶业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关于茶叶分类意见与建议研讨会”在昆明召开

2023年 4 月关于中国茶叶的国际标准 ISO 20715:2023《茶叶分类》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六大茶类分类体系正式成为国际共识 与国际通用标准。该标准对于普洱茶的分类划分引发了争议。为持续加强普洱茶产业的规划,完善产业布局,拓宽发展思路,推进普洱茶产业长期高质量发展,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作为行业引领协会, 于2023年6月1日召开了“关于茶叶分类意见与建议研讨会”进行主题讨论。

云南茶界、生物学、植物学专家代表苏芳华、高照、陈可可等、知名茶文化学者李乐骏、普洱茶企业代表大益集团、龙园号、农垦茶业集团、崴盛茶业、天福茶业、易武同庆号、昌泰茶业、土林茶业、茗片茶业、吉普号等,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丽江平湖秋月茶馆以及《普洱》杂志社、独立评论人石一龙、凤凰观茶家、新华网、云南网、春城晚报等媒体派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与会嘉宾围绕“茶叶分类大讨论:普洱茶到底是什么茶?”“ 普洱茶可以争取成为一个新茶类吗?”“ 如果普洱茶不能申请成为新茶类,那会影响产业发展吗?为什么?”“ 普洱茶可能成为新茶类的依据是什么?”等话题展开讨论,从各自代表领域发表了看法。

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会长董胜

此次研讨会是以会长董胜带领的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从普洱茶专业行业协会的角度出发,第二次正式以协会的名义组织云南普洱茶界针对近期颁布茶叶国际标准事宜进行的主题研讨,通过收集专家学者茶企茶人的专业观点,聚焦普洱茶国家标准依据,形成对茶叶分类国际标准事件的回应。接下来,协会将汇聚茶界专家学者、茶厂茶企的力量,从“普洱茶品牌打造”“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普洱茶产业领军人才培养”“千亿云茶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统一思想,同心协力为普洱茶能够独立成为一大茶类注入能量。

《普洱》杂志社社长罗洪波

《普洱》杂志社社长罗洪波表示早在创刊伊始,《普洱》杂志已经意识到市场上、行业中的’绿茶思维’对普洱茶可能造成的影响与误解。多年来,提倡科学普洱,厘清‘绿茶思维’,为普洱茶梳理专属的文化体系与话语体系,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事情。

以下是部分与会代表观点摘录:

苏芳华(云南省茶叶公司原办公室主任 正高级工程师):

我们要坚持我们的普洱茶是从云南大叶种晒青茶来的,我跟张顺高写的《中国普洱茶百科全书》里面,普洱茶的定义是,产自云南的大叶种鲜叶,经过杀青,揉捻,晒干之后,形成的晒青茶,和用晒青茶压制的紧压茶;经过陈化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和紧压茶;及运用云南大叶种种晒青茶经过后发酵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陈可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在改不了国际标准的情况下,我觉得要建议的话,要建议晒青绿茶是一个特殊的绿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长期存放,可以提高品饮价值。

未来有没有必要搞一个新的茶类,我觉得肯定有必要,而且将来一定会搞。因为普洱茶首先在黑茶里面,它和其他茶不一样,它是大叶种,品种不一样,加工方法不一样,后发酵中微生物的种群不一样,发酵程度不一样,口感汤色有区别,最重要的是,普洱熟茶的特征性成分我们称为普洱茶素,与其他茶类的特征性化学成分不一样,这么大的区别,我认为单独列为一类茶是可以的,将来随着研究的发展,普洱茶肯定会成为一个新的茶类的。

李乐骏(云南弘益大学堂校长,云南普洱茶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专委会主任):

面对茶叶分类国际标准出台的现实,我有三方面对策。

短期对策,基于现实,认清短期内基于“六大茶类”分类体系去破题,可行性极低。建议密切关注国际标准可能带来的对于出口外销的不利影响,提前制定预防性,改善型措施。

中期对策,主导制定多个在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普洱茶行业新标准。尤其是消费端的标准,把修订08国标尽快提上议事日程。研究并推广“六大茶类”之外的新的分类体系,新分类以发酵为纲。强调发酵这一普洱茶真优势,核心优势。

长期对策,建设一批千亿云茶“基础设施”。省级普洱茶博物馆、省级普洱茶高研院、省级普洱茶媒体平台。全力培育一批云南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领军人才。

李占文(云南大益茶业集团副总裁、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副会长、监事):

我认为国际标准这些带有立法性的,规范性的文件,有三个不利,三个相悖:与现实冲突相悖;与现存规范相悖,与我们的普洱茶国标相悖;与科学有一定的冲突相悖,没有反映客观事实和真理。

普洱茶分成第七大茶类,我认为是应该做的。做这个事情,有三个有利于:有利于茶产业发展,有利于茶文化的发展,有利于茶科技的发展。普洱茶的兴起,发展,有利于这些。

新的标准出来,勉强划为绿茶,绿茶又有保质期,这些在进出口的时候是很有影响的,这些大益是高度地关注和密切地应对着的。

张宇(吉普号联合创始人):

我当然希望普洱茶是能单独分类的,包括普洱茶生茶的散茶是可以归为普洱茶的。结合现代化的精准狭义的“发酵”概念,从不发酵的白茶到全发酵的红茶,“发酵”全部都是指氧化,所以我们自己公司内部讲红茶,都是叫全氧化茶,因为真正的发酵,是微生物参与的,当这两个概念分清楚后,明显就可以看到,普洱茶就独立出来了,所以从学术理论来说,普洱茶单独拿出来列为一类是没问题的。

晴朗午后,思想交锋。会议共持续了5小时,在与会代表激烈的思辨与交流氛围中圆满落幕。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关于茶叶分类意见与建议主题研讨会”顺利召开

为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责担当,引领行业内企业、专家、学者为普洱茶的分类定位问题,同时也为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发出云南普洱茶人的铿锵之音,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于2023年6月1日在昆明海埂宾馆召开了“关于茶叶分类意见与建议主题研讨会”。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嘉宾包括关心支持云南省普洱茶产业的领导、业界专家、普洱茶企业、文化学者、行业协会单位个人及媒体代表共60余人,参会嘉宾踊跃发言,争相发出行业发展与建设的肺腑之言,会议达到圆满效果。


会上云南茶界、生物学、植物学专家代表苏芳华、高照、陈可可等、知名茶文化学者李乐骏、普洱茶企业代表大益集团、龙园号、农垦茶业集团、崴盛茶业、天福茶业、易武同庆号、昌泰茶业、土林茶业、茗片茶业、吉普号等,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丽江平湖秋月茶馆以及《普洱》杂志社、独立评论人石一龙、凤凰观茶家、新华网、云南网、春城晚报等媒体派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是以会长董胜带领的云南省普洱茶协会站在普洱茶专业行业协会的高度,第二次正式以协会的名义组织云南普洱茶界针对近期颁布茶叶国际标准事宜进行的主题研讨,通过收集专家学者茶企茶人的专业观点,集中普洱茶国家标准依据从而形成对茶叶分类国际标准事件的回应,充分体现了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在涉及影响普洱茶产业发展事件上的高度与格局。

此次主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嘉宾结合普洱茶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热烈发言,围绕普洱茶到底是什么茶?普洱茶可以争取成为一个新茶类吗?如果普洱茶不能申请成为新茶类,那会如何影响产业发展?普洱茶可能成为新茶类的依据是什么等做了主题发言和自由讨论。

参加研讨会的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副主任、环保部原副部长、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吴晓青,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培,云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党组成员张祖林,从产业健康发展所面临问题若干方面给予了重要指导和务实的工作建议,也充分体现了领导对云南普洱茶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发言各方代表一致响应和积极支持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为澄清普洱茶现状和事实,为捍卫普洱茶成为未来新茶类的合理定位而发出最强声音。与会嘉宾的代表观点如下:

一、普洱茶生茶与绿茶存在理论数据上不同;

二、普洱茶应该严格遵照GB/T22111-2008国家标准介定;

三、茶叶分类国际标准会长远负面影响普洱茶产业健康发展,制约广泛的茶乡茶农经济振兴;

四、普洱茶从历史、理论、现实依据上具备独立成为单独茶类可能。


协会也将进一步汇总各界代表建议,形成工作报告,汇报省委、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规划好长远建设并服务普洱茶产业的法规修订及标准建立工作,继续加强普洱茶地理标志推广与应用的服务工作,从而维护本行业、茶农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进全省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云南茶界笔杆子苏芳华的《云南茶叶》与云南省茶业协会往事

本文是“普洱茶激荡三十年”系列访谈,是晓德书号联合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普洱茶激荡三十年”系列活动,希望通过采访亲历者,构建更加立体的普洱茶历史。

本期采访的是正高级工程师,中国茶界最高荣誉“觉农勋章奖”获得者苏芳华老师。他是湖南祁阳人,1942年12月出生,1965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园艺系茶叶专业,1976年进入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下文简称:省茶司)工作,直到2002年退休,曾任省茶司办公室主任、《云南茶叶》主编、云南省茶业协会执行秘书长。

  

我们有幸聆听苏老师给我们讲述他亲历省茶司改革、云南茶叶市场建立及《云南茶叶》和云南省茶业协会的相关历史,去了解普洱茶复兴历程中他做的工作。苏芳华老师访谈分两篇,本文是第二篇,为大家讲述云南茶文化最重要的刊物《云南茶叶》与云南省茶业协会背后的故事。

点击:没有省茶司的改革与云南茶叶市场的建立,就没有普洱茶的今天

苏芳华是20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接触茶叶至今61年。为云南茶产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从湖南来到云南,辗转任职于省内多个单位,最后在省茶司退休。听不少前辈聊起苏芳华,共同的印象是:笔杆子。在汉语表达语境中,这是一个与写作才华息息相关的词汇,代表了一群人对一个文字工作者的敬意。苏芳华是云南茶文化的书写者和传播者,也是云南茶叶学会及其会刊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一、云南省茶业协会往事

云南省茶叶学会1964年6月8日在勐海县成立,当时为云南省园艺学会茶叶分会。会长斯元仁,秘书长金鸿祥。会员82人。成立不久,因“文化大革命”开始,学会工作停顿。挂靠单位是云南省勐海茶叶试验站。

1979年5月,云南省茶叶学会在昆明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决定恢复学会活动。并决定在1980年创办《云南茶叶》季刊。何为民任理事长,宋文庚等7人为副理事长,秘书长金鸿祥。挂靠云南省对外贸易局。

1981年6月12至18日,云南省茶叶学会在昆明召开第三届理事会,何为民任理事长,丁渭然任秘书长,苏芳华和陈理华任副秘书长,挂靠在省茶司。

1985年10月6至11日,在昆明召开学会年会,选举第四届理事会。何为民任理事长,丁渭然任秘书长,苏芳华和陈理华任副秘书长,顾问有:李绪炳、唐庆阳、蒋铨、彭承鑑、李克邦、谭自立,有会员257人。

1990年3月10日至13日,省茶叶学会举行第五届理事会,选举魏谋城为理事长,丁渭然为秘书长,苏芳华、陈理华为副秘书长,挂靠省茶司。

云南省茶叶学会成立以来,组织广大会员就云南省茶叶发展进行了多次学术讨论,共组织全省性名茶鉴评会5次,推动云南名茶的生产。1981~1984年开展云南省茶树品种资源普查、低产茶园改造、发展速成密植茶园、参加提高云南红碎茶质量的科学试验,参加国际茶叶学术交流,弘扬云南茶文化。《云南茶叶》刊物自创刊以来,共出版75期,每期发行量达200多册。多次为云南茶区培训技术骨干,对促进云南茶叶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4年8月承办了在昆明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


图片苏芳华组织编写《中国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摘要》

1996年9月10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全省茶叶产业的协调管理,省茶叶学会向省科协报告,要求将省茶叶学会更名为:云南省茶业协会。1996年11月27日,云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厅向省民政厅写了《关于申请组建“云南省茶业协会”的报告》,1997年1月28日,省民政厅《关于核准云南省茶叶学会变更登记的批复》同意将“云南省茶叶学会”更名为“云南省茶业协会”。1997年7月10日至11日,云南省茶业协会(下简称“省茶协”)成立大会在昆明隆重举行。邹家驹任会长,苏芳华为秘书长兼法人。


图片《关于核准云南省茶叶学会变更登记的批复》文件

二、《云南茶叶》往事

1979年5月份召开的第一届理事会上,决定恢复会刊《云南茶叶》,由云南省茶叶学会和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合编,编辑部设在勐海县省茶科所内,1980年正式出版第一期,主编是张顺高。1981年6月第三届理事会上,主编仍是张顺高,副主编包括王海思、李远烈及苏芳华。1985年第四届理事会,主编、副主编不变。1990年第五届理事会后,主编改为王海思,副主编为苏芳华、李远烈,李兼任责任编辑。

1980年《云南茶叶》第一期,刊登了吴觉农的《关于加快云南茶叶生产发展的建议》

1998年,由于经营困难,经省茶协理事会决定,将《云南茶叶》编辑部迁至昆明。当年,出过一期《云南茶叶》,1998年号总第76期。同期,与《茶业之声》报合办,每月一期。1998年6月19日,省茶协常务理事扩大会议通过《云南茶叶》编委会名单,主编邹家驹,常务副主编兼责任编辑苏芳华,副主编是张顺高和辛高潮。2000—2002年,又将《云南茶叶》改为报纸,每月一期,成立《云南茶叶》报理事单位:原只有茶苑集团,至2001年新增省茶司为理事单位。2002年元月15至17日,经省茶协第二届二次理事会审议通过,苏芳华任《云南茶叶》编委会主编,蔡新和王平盛任副主编。2002年,苏芳华退休。2003年起,《云南茶叶》由月刊改为季刊,主编是蔡新,编辑部迁至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茶叶》现在的主编是何青元,编辑部迁回勐海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


云南省茶业协会参与昆明金晖茗茶总汇主办的《茶业之声》

三、当代云南茶文化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苏芳华是公认的笔杆子,对运用各种媒介来传播云南茶文化始终不遗余力。采访中,苏芳华自嘲他是云南茶界封的“云南茶界的最大丐帮帮主”,为了编一个刊物,到处找企业拉赞助。那个瞬间,我们应该能理解他如此说的感受。

我们这些茶文化研究者,也是行业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普洱茶激荡三十年,既是某种意义上的宏大叙事,也是一人一事,一茶一物的微观结构。

《云南茶叶》是当代云南茶文化宣传推广的重要阵地,苏芳华为云南茶业做出的贡献,都成为一篇篇文章,构成了云南茶历史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苏芳华为云南大学经济系编著的《茶叶教材》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从进入茶行业的第一天起,苏芳华就用手中的笔,一次次记录时代,一次次投入到云南茶工作中,任劳任怨。

1981年撰写的《云南普洱茶》一文,可以看出他看重普洱茶产业,在思考产业应该如何发展;1986年他撰写追忆云南著名茶叶专家谷应的追忆文章《呕心沥血钻茶叶甘为茶业献终身》,表达了对为云南茶做出贡献前辈的一种认可;1992年参与考察澜沧邦崴古茶树,并且撰写了《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纪要,1993年为思茅市的“两节一会”提供大力协助,联系海内外的与会嘉宾。

苏芳华1992年参与考察澜沧邦崴古茶树(前排左五)

1991年3月,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东乡邦崴行政村新寨寨脚地里,发现一株树高11.8米,树幅9米*8.2米,根颈处干围3.58米,最低分枝高度0.7米,树龄千年左右的古茶树。1992年10月,在澜沧县举行了“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确认其是过渡型大茶树。《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纪要一文就发表在1993年出版的《云南茶叶》第1期,我们特意找来原刊对照,封面上写着“总五十六期”,这篇文章所在页码是第11至12页。1997年4月8日,邮电部门发行《茶》邮票4枚,第一枚《茶树》就是邦崴古茶树。其他三枚的图案依次是:陆羽像、文徵明茶画和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器。


刊发于1993年《云南茶叶》第1期的《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

1993年,在李师程等人的推动下,思茅“两节一会”成功举办。省茶叶学会是这些重要活动的协办单位。时任学会副秘书长的苏芳华也是这些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做了不少实事:协调通知国内外代表,负责昆明机场接送安排,为国内外来宾提供服务。

1993年,“两会一节”的召开,成为我们今天讨论普洱茶激荡三十年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普洱茶发展一直存在产区、销区、产品、市场、话语等多角度,多维度、多层面的差异。直到今天,上面提到的差异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从“普洱茶激荡三十年”视角去观察历史,有两个最基本的出发点:第一、认真回顾历史,正视前辈们的行业贡献,鉴古知今;第二、坚守信念。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除了云南省茶业协会和《云南茶叶》外,苏芳华还积极参与国内茶书的编撰写,参编或主编的著作有《中国茶经》《中国名优茶选集》《世界茶叶100年》《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经营史录》《茶树原产地——云南》、《中国茶叶五千年》《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名茶志》(云南卷)《茶文化学》《茶的故乡--云南》《茶叶生产技术》等。还与张顺高老师共同主编《中国普洱茶百科全书》,与胡皓明共同主编《云南茶界名人录》,曾先后任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为云南茶文化的宣传做出了重大贡献,于2010年获茶界最高荣誉觉农勋章奖。

谈到普洱茶产业如何发展,苏芳华指出:“第一,建立茶叶生产基地;第二,建立普洱茶生产和市场准入机制;第三,建立云南茶产业发展联盟,统筹谋划云南普洱茶市场的发展;第四,组建大型普洱茶集团;第五,加强普洱茶新产品开发研究;第六,开拓国外市场。”苏芳华认为:“普洱茶是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要大力弘扬普洱茶文化。搜集普洱茶的民间传说、故事,开启普洱茶文化旅游,编写普洱茶培训教材,制定普洱茶标准,加强普洱茶技术人才培训,加强普洱茶科研和新产品开发,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采访结束,苏芳华带领我们看了他的一柜子工作笔记。这些笔记按年分类,整齐地放置在一个多层立式柜里。他掏出钥匙,小心翼翼地打开柜门,翻动笔记。我们在笔记封面上看到“1978”等字样,有一种时空穿梭的错觉。很多时候,时间的流逝就像乘船离岸,岸上的人事在变小,直至消失。但时间的流逝对不同的人来说,其价值和意义并不相同。这些笔记分明隐藏了一个“80后”的青春、梦想、挫折和心事。

钱时霖、竺济法两先生所著《中华茶人诗描》咏苏芳华诗云:“云南名士有芳华,文化弘扬一大家。写尽滇茶人及事,办报办刊乐无涯。”该书还附有张承勋咏苏芳华诗:“才高八斗笔纵横,茶事风流赫赫名。何物赠君添岁味,大书福禄寿三星。”

10月15日那天,我们在一个笔记本上见到苏芳华老师写下的备忘录、资料摘抄和读书笔记。这个笔记本封面上标注的时间是“2022”。苏老师说,他正在写回忆录,也在编写新书。

(苏芳华老师系列访谈完。)

策划:晓德书号

撰稿:李明

来源:晓德书号,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