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提梁茶壶图片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壶型篇 | 提璧和提梁,一字之差,差在哪?

众多紫砂器型中,有许多壶,器型相似,名字相似,导致壶友都不太能区分,近日有壶友问,提璧壶和提梁壶,一字之差,究竟有什么区别?

 

今天,我们就以顾景舟的玉璧提梁和提璧壶为例,来讲讲这两种壶。

提梁由来

最早出现的提梁壶是东坡提梁壶,现多泛指以提为把的紫砂壶,提梁是一种比端把紫砂壶更早出现的壶型,古人饮茶,多好将茶壶置于茶炉之上烹煮,是以提梁最为方便。

 

竹节提梁(实拍图)

提梁造型

提梁主要分为素式和花式两种,素式提梁常用于光器,花式提梁常用于花器。

 

历代艺人创制有很多提梁款式,变化十分丰富,根据本身的构造,一般分硬提和软提两类。其中硬提多见,软提梁少见,如提梁是铜制,藤条制等。

 

玉如提梁(实拍图)

硬提又分为单提、三叉提和绞提三种。


单式提梁,即一根提梁,多数为圆弧形,少数为方形;三叉形提梁,也称“三柱梁”,大都二柱并立在前,一柱单立在后;绞式提梁,一般仿两竹相绞或两树枝相绞构成,有两头绞和中间绞的区别。


南瓜提梁(实拍图)

提梁的形式感强,上虚下实,上轻下重,既飘逸又沉静,往往显示出一种高雅气质。


提梁壶在使用过程中,提梁与壶身的重心在一条垂线上,提拿的时候比较省力,也不易损坏。总体使用感很好,比较提梁壶大气,提拿舒适,给人以与古人饮茶品壶之感,小有憩意。

玉璧提梁

顾景舟制玉璧提梁,是在提璧壶的基础上创作而来的。1988年,在张守智教授玉璧提梁设计的基础上,参考古代玉璧的图样,将盖面制成“谷纹玉璧”的形状,故称之为玉璧提梁壶。

 

玉璧提梁(实拍图)

整体壶型构思巧妙,制作精良。每一根线的始终、每一接合的过渡、每一棱角的锐钝,都极为用心。

 

盖面的谷纹玉璧设计,采用双层设计,上层盖面装饰谷纹,颗颗谷粒作萌芽之态,排列匀整有序。

 

壶盖严丝合缝、整齐划一;壶钮造型新颖、颇具新意;壶嘴舒出自然、比例适度;提梁虚实有度、挺括有力;壶身端庄大气、圆中见方。

提璧由来

提壁壶由顾景舟首创是顾老与高庄合作壶型,因其壶盖面似玉璧而得名。也可以说是光素器中的巅峰之作。

 


1954年,顾景舟按照自己的想法,结合《旭茂提梁》和《天香阁.大彬提梁》两壶的优点,设计初步图纸,高庄提议参照《圆刻壶》加提梁把,并将肩部和底部由上下坡势改为平缓势。几经修改至1978年,提壁壶最终定型,后1979年邓颖超访日时,作为国礼送给日本首相。

提璧造型

提璧壶整体造型以微曲线组成,造型艺术,古典雅致。因其壶盖面似玉璧而得名。也可以说是光素器中的巅峰之作。


提璧壶(实拍图)

壶身基本形态为玉璧形之放大,整个壶盖为玉璧实形,整个壶钮为一缩小璧形。壶身、壶盖、壶钮寓重复于变化之中。


钮形饱满,形成微微凸起的曲面,壮丽旷达。盖面平弧抽凹,双曲线运用得当,错落有致。壶口用一道云肩抽线和壶身分隔,颈项跌宕,挥洒自如。


提璧壶(实拍图)

壶肩面平弧展开,端庄稳重。壶身向里微微收拢,豪放自然。底部收拢,支点缩小,托起壶身,更显丰富活泼。壶流从底部弧线顺势胥出,修长微曲。


提梁把凌空而起,虚实相间,曲直刚柔,极具匠心。把空间以方寓圆,符合中国人天圆地方传统原始审美观。


提璧壶(实拍图)

整体轮廓端庄周正,结构严谨,比例和谐匀称,虚实节奏协调,线面简清明快。寓巧丽于刚健之中,是紫砂造型上突破创新、别具一格、形象完美的典范之作。

© 版权声明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此不作商业用途,仅作文化交流,特此声明!

紫砂壶的名字命名,原来是这样的规律

文|砂海墨韵

刚开始玩壶的朋友常常会有这样一个困惑,面对各式各样的壶,名字老是记不住。

紫砂壶纵有万千形态,我们也可以将其归纳为光货、花货和筋囊货三大类。那么紫砂壶到命名又有什么规律呢?

 

通常,紫砂壶的命名方法有象形法、引申法、用典法、拟人法和装饰法,以前两种最为常用。

 

不管以何种方法题名,都应以雅俗共赏为原则。可以通俗形象、直呼其名,如“一粒珠”、“西施壶”等,令人倍感亲切。

 

象形法

 

象形法指根据壶的形状命名的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如传统圆器之掇球壶,即因壶形似 两球相累而名之;而“四方”、“八方”、“砖方”、“升方”壶则是直接描摹了方器的壶形。

 

▲八方壶

 

象形命名法尤其适合花货和筋囊货,如僧帽、合梅、南瓜、八卦龙头一捆竹,鱼化龙以及玉兰六瓣、菊花八瓣等。同时还可以加上高矮、大小进行区分,如高僧帽、大合梅等等;至于象印包壶、秦权壶、井栏壶、柱础壶等则完全根据紫砂壶所仿制的器物直接命名。

 

▲鱼化龙

 

紫砂印包壶为明代万历晚期名家时大彬所首创。印包壶的造型乃源自现实生活,明代的印包就是在上方打一个大结。在当时印包茶壶的造型可说十分大胆和有创意。印包壶以其壶体形似包袱,包裹印玺宝诰。后世将其寓为官运亨通和财源广进,因而广受欢迎。

 

▲印包壶

 

象形命名法的好处是可以见名知壶,通俗易懂、形象直观。

 

引申法

 

引申法从临摹物体的形象中,通过抽象引申而加以命名。这种壶名往往富哲理性、具有趣味性,因而能发人深思。

 

以竹为题材的壶命之曰“劲节清风”壶或“高风亮节”壶,气势不凡。

 

朱可心创作的梅花壶,而谓之“报春”壶,使人联想到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中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此壶是朱氏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

 

 

▲报春壶

 

生肖纪念壶,叫做“吉祥”壶(鸡年),“兴旺”壶(狗年),“三羊开泰”壶(羊年)……也有这种意思。它如“竹报平安”壶(以竹为题材的壶)、“流塘月色”壶(以莲为题材的壶)、天际壶(因绞泥装饰如江水而取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意)。

 

这些由象形而引申,或富哲理、或具雅趣,或营造一种情境,或铺垫诗情画意,更能满足文人雅士的需求,也是文人命名砂壶的常用方法。

 

用典法

 

用典法以某些历史典故命名,如传统作品“东坡提梁壶”(或称“苏提”),相传是大文人苏东坡设计的。东坡曾卜居阳羡,且好饮茶,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佳话流传,后人加以附会,便把提梁壶命名为“东坡提梁壶”,其画面呼之欲出。

 

曼生壶中的“石铫”壶,相传北宋周 曾送给东坡一把石凿的“石铫”壶,曼生沿用此名,并说“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意思是这把“石铫”的紫砂壶,并非周的式样了,而是我曼生设计用紫砂抟制的,用 了这样一个典故。

 

▲石铫壶

 

前面提到的“秦权”壶、“博浪锥”壶,虽以仿器物而命名,因使人联想到历史典故而使人产生历史感

 

拟人法

 

拟人法指将紫砂壶以人物进行命名。运用此法最典型的莫过于日本人奥兰田(玄宝),他在其所著《茗壶图录》中,将收录的32把茶壶分别取了一个人名,诸如“梁园遗老”、“萧山市隐”、“独乐园丁”、“卧龙先生”、“凌波仙子”、“浴后妃子”、“铁石丈夫”、“风流宰相”……

▲风流宰相

 

在传统作品,用拟人法命名的有“寿星壶”、“笑婴壶”、“三友壶”、“西施壶”等等。

 

▲西施壶

 

装饰法

 

装饰法指以壶艺的某种装饰加以命名的方法。如历史作品“八卦彩绘大壶”、“开光彩绘紫砂方壶”、“四方彩绘壶”等壶名中,既点出壶形(大壶、方壶、四方等),又指出了装饰特点--彩绘。

 

▲锡色方础壶

 

而如“锡色方础壶”、“包锡罩壶”在壶名中点出了包锡装饰工艺:象“红木镶嵌御包壶”、“贴花四方开光壶”、“泥绘束腰圆壶”、“绞泥中壶”则分别在壶名中点出了“红木镶嵌”、“贴花”、“泥绘”、“绞泥”等装饰手法。

本期编辑:小韵

 

微信:eebbb9

 

茶路万里 茗香共享

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成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反映出世界人民对中国茶文化的认可与喜爱。

9月2日至11月30日,“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展出。本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主办,汇集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机构的555件(组)代表性藏品,主题鲜明、规模宏大,立体展现穿越历史、连通地域、融合民族的中国茶文化,充分呈现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和古今茶事之丰富。


图片从上至下依次为:“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展室。明龙泉窑青釉提梁壶,藏于故宫博物院。珐琅彩描金风景图温茶器及茶壶,藏于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田螺山遗址出土的陶盉,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上图片均为故宫博物院提供

茶出中国

谱写6000余年文化史

传说神农氏尝百草遇毒,得茶而解之,茶的功效始为人知。神农氏传授先民农作物种植法,生活在从采摘农业走向种植农业的过渡时期。考古发现,我国种植农业至少始于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在此时认识并开始利用茶,这是中国茶文化的起点。浙江田螺山遗址出土的人工种植茶树根,证明先民在距今约6000年前从野生茶树采摘转为人工茶树种植,成为中国茶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时间节点。山东邹城邾国故城战国墓出土的茶碗与茶叶遗存距今约2400年,经科技检测确定为煮(泡)后留下的茶叶残渣,是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饮茶实物证据。

“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将浙江田螺山遗址出土的茶树根、山东邹城邾国故城战国墓出土的茶叶、陕西汉阳陵遗址发现的茶叶和宋代吕大临家族墓地出土的宋代茶叶,以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清代茶叶实物并置展出,辅以图像资料和文献记述,构建出一幅详细的中国古代茶叶生产谱系图。

经纬天地谓之文,使人(物)趋同谓之化。具体到茶文化,即是指种茶、喝茶的人群以其文化行为带动并影响其他人群。悠悠千载,茶文化逐渐发展为以茶为中心的各层面知识和与茶相关的各类生活生产活动,代代相传。数千年来,人们为何喜爱喝茶?不同时期的喝茶习俗和备茶方法有何不同?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阶层的人怎么喝茶?茶器何如?凡此种种疑问,均能在本次展览中找到答案。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战国墓出土的茶叶证明,当时的人们通过煮、泡方式使用茶,填补了人们对汉代以前茶叶使用方法的认知空白。陕西汉阳陵遗址发现的茶叶实物证实,在西汉前期,茶已进入皇家食谱,稍晚传至今天的西藏阿里地区,由此可见,彼时茶叶使用人群之多样、传播地域之广泛。在江南地区、陕西、河北的考古发现中,均有南北朝时期的成套盏、托组合,既印证了文献记载茶从江南向北方普及的可信性,也改写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盏托始于唐代的认知。至于汉代煮茶、唐代煎茶、宋代点茶和今人泡茶等具有时代特点的备茶方法,也都在展览中得到细致呈现。


《是一是二图》,藏于故宫博物院。图片为故宫博物院提供

茶道尚和

阐释东方哲学理念

茶在不同地区、被不同民族的人根据民俗传统加以利用,形成丰富多样的茶文化。在内蒙古和新疆,人们习惯饮用奶茶;在西藏,人们则饮用酥油茶。喝茶是茶文化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亦是一种生活方式:既可以“轻煮岁月慢煮茶”,在闲静中思考人生、品味岁月;也可以“忙里偷闲喝碗茶”,于忙碌中平复心境。

喝茶,除了形而下的物质内容,还有相关理论方法,即形而上的“道”。所谓茶道,即是关于茶的理、法、真谛。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不同,后者是在从中国引进的宋人茶事基础上发展而来、重于表现茶事规程的仪式之法,并加入以“寂”为代表的哲学思考。中国茶道是一个包容的文化综合体,从认识茶开始,逐步令茶更多、更好、更便捷地服务于人,追求茶与水、火与水、茶与器的协调之美,并通过饮茶,在日常生活中抵达茶文化所向往的天人合一、人文与自然和合的境界。这种和合既讲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亦讲求以饮茶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趋同与融合。

河北宣化辽代墓葬壁画显示,辽人的饮茶习俗既承自唐人,也有五代和北宋时期与汉人的交流互动中学到的内容,整体上与宋代基本相同。这种茶文化的趋同过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以契丹人为主体的辽和以汉人为主体的宋,分别在继承五代和唐文化后,在相互学习中最终走向文化的融合与统一。可以说,茶文化在各民族之间的普及、交流和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融合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茶道尚和”单元中,描绘清代乾隆皇帝喝茶的《是一是二图》,就直观地表现了这种文化的融合。该画构图学习宋人画法,画中乾隆皇帝身着汉装。关于这幅画,研究者很多,关注点也不尽相同。当我们从茶、饮茶和饮茶环境的视角出发,便会发现乾隆使用的茶杯是古代玉器、茶壶是明代青花军持(水瓶),周边陈设的器物既有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商代的青铜觚、王莽建立新朝时的铜质量器“嘉量”,也有明代宣德时期书有青花梵文“大德吉祥场”的出戟盖罐、融合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宣德青花扁壶,以及受西洋家具影响的清代圆桌等。管中窥豹,从一幅关于饮茶的画,可见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典守,以及当时中国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与吸收。

茶船古道

传承创新,美美与共

世界主要语言中,茶的发音有两种:一种是“茶”的发音或转音,另一种是以荷兰语“thee”为代表、受闽南方言影响的发音,二者均源自中国。茶连同茶的发音,是以何种方式、于何时走向世界?饮茶,又是如何走入千家万户,内化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许多国家民众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在唐代,茶叶和饮茶习俗就已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同时期,日本人已开始种植茶树,并形成弘仁茶风。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朝鲜半岛在宋代时已经有茶树种植。

考古资料表明,在向东方传播的同时,茶也经由海上通道向南亚、西亚乃至非洲传播,这一过程可以在唐代外销的长沙窑瓷器中找到相关证据。长沙窑是唐代外销瓷器的代表性生产窑场,中国历史上最早进行大规模出口的瓷器就出自这里。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黑石号”沉船出水几万件长沙窑瓷器,其中有酒器和茶器,一些瓷瓶写有“酒”字,另有瓷器上书“荼盏子”。这些长沙窑瓷器制作于9世纪初,可见当时对外输出的商品中,茶和酒均已非常普及。“黑石号”沉船中数以万计的瓷器原本销往西亚,当地民众购买的茶器是否用于饮茶?当地曾衍生出怎样的茶文化?这些疑问尚需深入研究方能解答。展览中有一件青釉褐彩“荼埦”铭碗,它与“黑石号”沉船出水瓷器同出自长沙窑,令观众一睹唐代茶碗真容,并循着袅袅茶香,回溯茶船古道,生发无尽遥思。

唐人煎茶,大致经过炙茶、碾磨、罗茶、煮水、投茶、投盐、育华、酌茶等工序,方制成一碗茶。确切而言,是一碗由茶末加工而成的“稀粥”,再加姜和盐等调料。在印度喀拉拉邦、阿联酋拉斯海马地区进行考古时,当地人请我们喝茶时都会说“chaaya”,即“茶”的转音。喀拉拉邦的茶,是稀茶粥佐有姜、糖和香料;在拉斯海马喝的茶同样是稀茶粥,亦佐有糖和香料。这样的茶粥自然令人想到唐人的煎茶,与“黑石号”沉船出水茶器相联系,便理解了为何唐代茶器会销往南亚与西亚。回顾历史,唐先后与萨珊王朝和大食帝国交往甚多,除商业贸易外,受大食侵扰的萨珊王朝不仅奉使大唐请求帮助,亦有大量遗民进入中原地区。唐与大食之间的使臣往来亦不绝于史。故而从今天南亚到西亚的饮茶法,我们仍能看到唐人饮茶之法的些许轮廓。

日本茶道的基本内容为抹茶、点茶,这是宋人的饮茶法。日本人在唐代已饮用茶并种植茶树,但因受众局限于以天皇为代表的统治阶层而很快衰落。南宋时期,日本再次从中国引入茶法时,点茶在各阶层广为流传而成为时尚,在后来的本土化发展中虽有侘茶道和抹茶道之别,总体而言均沿袭宋元抹茶旧法。

15、16世纪之交,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来到东方,为茶在世界范围的普及提供契机。受限于获取茶叶的贸易地区和对象不同,荷兰人把茶叶、漳州和潮州地区的红泥茶器,以及闽南话中的“茶”字发音“thee”传至西欧各地;葡萄牙人经由澳门把茶叶、茶具和中国官话中的“茶”字发音带往更为遥远的美洲。经陆路往北,茶叶向中亚、北亚和东欧地区传播的同时,也带去了“茶”的发音。

茶走向世界的同时,茶文化也在全球落地生根。展览第三单元“茶路万里”展示了清代造办处生产的珐琅酒精酒炉茶壶、日本仿造的银酒精酒炉茶壶和俄国宫廷所用的铜质酒精酒炉茶壶,呈现出茶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族群间的交流互鉴图景。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来自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的英国茶具:从直接引进中国紫砂壶,到生产出模仿紫砂壶的红泥壶;从引进中国青花瓷茶具,到仿烧中国瓷器制成的软瓷和硬瓷,英国茶具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以茶为载体,中国古人用勤劳和智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传播到全世界。

经过数千年发展,备茶方法愈发简便多样:从煎茶、点茶、煮茶到泡茶,及至当下的袋装茶、速溶茶和各种茶饮品,茶文化因6000多年的历史沉淀而醇香厚重。茶产业因科学技术发展而走向兴盛,种植茶树的国家和地区也在日益增多。茶,正在以更加多样的方式融入世界人民的生活。

(作者为“茶·世界——茶文化特展”策展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光尧)

来源:人民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