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腾冲帮

找到约44条结果 (用时 0.047 秒)

勐海反超易武:民间商帮,地方豪强,中央财阀群星汇聚

20世纪初,倚邦和易武的普洱茶发展如火如荼之时,勐海,这个如今的普洱茶第一县,还只是当地土司的私人领地,不允许外人轻易进出,连一家号级茶庄也没有。

然而,短短四十年间,云南豪强,四大商帮接连入驻,勐海体量迅速超越易武,甚至引来了中央财阀的关注与投资,这一切是怎么办到的?

今天这篇文章,陆离来和大家聊聊,勐海的崛起史。

从贵族领地到运输重镇

18世纪中期,云南普洱府成立,但清朝大力推进的改土归流政策,却在更加偏远的澜沧江西岸受到层层阻力,因此茶叶资源丰富的勐海,也就仍处于车里宣慰司的地方贵族掌控氛围内,那时汉人想在勐海经商难如登天。

直到1910年,来自石屏的汉商张棠阶,娶了缅甸大土司的一个女儿,勐海和勐遮的小土司不敢刁难,他才成功创办了勐海第一家茶庄——恒春茶庄。

1913年,民国建立不久,云南省督府就在景洪(时称车里)设立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管辖西双版纳州全境,总局长则是柯树勋,他此前常年带兵驻扎在云南边境,防范英国操控下的缅甸。

这位在战场上杀伐果断的军人,在改土归流上却表现出了十足的耐心。在清末民初的政权过渡时期,大权在握的柯树勋,没有直接对车里宣慰司贵族下刀,而是采用协商,疏导,团结,适当保留权益的方式,使地方政权平稳交接。

政局稳定后,柯树勋采用两手抓的管理理念,一方面继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削弱贵族权利,另一方面则活用地方丰富的茶叶资源,派人平整古驿道,设立驿站,改善地方交通,派军队清剿麻匪,为客商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经济。

这里最重要的是交通的改善,早在茶马古道时期,云南的茶叶就通过一条条隐藏在山间的蜿蜒小路,运往省外的西藏,四川,乃至印度,尼泊尔等地区。

其中茶叶进藏的道路最为凶险,藏区需要用牦牛运输,要不断装卸,又经常是风雪雨交加的天气,茶叶在骡马、牦牛背上互相磕碰,路途狭窄时又要与山崖磕碰,牦牛也不易驯服,前进时经常一字横排,横冲直撞。因此,北线普洱茶进藏清代不到3000担,民国初期则为3000~4000担之间。

其中每一担茶就需要一匹骡马还不算驮运后勤用品的驮马,而这些货物经过大约4个月的行程,才能到达拉萨或后藏,运力消耗巨大,很多时候都超越了茶叶本身的价值。

直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思茅行政总局的大修交通,英国人,也在殖民地缅甸修建公路和铁路,苦运输已久的马帮茶商们,迅速发掘出了一条新茶路,这条路经缅甸和印度进入西藏,路程长达1000公里,但却是马帮、货车、火轮、火车的接力运输,一个月内就能将勐海的茶叶运进拉萨。 

1926年,普思沿边行政总局撤销,次年县级行政区设立,西双版纳地区,被划分为车里(景洪)、佛海(勐海)和南峤三个县城,自此,西双版纳的政治体制就和其他地区达成统一,地方政局大大稳定,数百年的地方割据和贵族统治成为历史,各民族可以自由进出这三地。

对于茶商来说,勐海本就是一块茶叶宝地,奈何之前一直在封建领主的统治下,新政体下经商环境相对稳定,交通大大改善,一时间,云南大商巨贾群集,勐海的崛起史即将拉开序幕。

群星汇聚的勐海

早在1923年,缅甸公路通车后,眼光敏锐的腾冲董家就决定在勐海兴建茶庄,董家早年靠石璜和大烟起家,手腕强硬,资金雄厚,也是当时顶级商号洪盛祥的东家,新成立的茶庄就挂靠在洪盛祥下,名为洪记茶庄。

基于总号的战略布局和资金优势,洪记茶庄成立时就已经是勐海规模最大的茶庄,一开始是两盘灶生产同时制作茶叶,后来直接增加到六盘灶同时生产,主产蘑菇紧茶,销往西藏地区,鼎盛时期年产量高达四五千担,还在印度加尔各答,缅甸景栋和仰光等地设了分号或办事处。

洪记茶庄之下,可以兴茶庄紧随而后。1925年,来自玉溪的周丕儒(后世尊称周文卿)在十多年的贩茶基础上创立“可以兴”商号,投产第一年就卖出了数百担茶叶,后续的发展也一直不错。

这里值得称颂的是“可以兴”创始人周文卿,他为人仗义,多年来结识了各界人士,曾被推举为佛海商会主席,他心怀天下,曾多次介入调解当地政府和广西籍叛军的矛盾。

后来,周文卿看到很多小茶庄被大商号挤压生存空间,就和李拂一合作创办了“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把众多小茶庄联合起来,帮助他们把紧茶卖到了印度的葛伦堡地区,使其摆脱了洪记等大茶号的剥削。

周文卿也是当地知名的大善人,他晚年拿出自己多年积蓄,兴办学校,建立图书馆和医院,投资组建了地区银行和电业公司,大大改善了边境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样一位茶人,值得我们铭记。

说回勐海发展这边,1928年,鹤庆帮龙头张静波也在勐海创办恒盛公茶庄,并斥巨资挖来思茅的老师傅到自家茶庄制茶。自此,石屏帮、玉溪帮、腾冲帮、鹤庆帮这云南四大商帮齐聚勐海。

此后十年,不断有大小茶商进驻佛海,设立茶庄,小规模的马帮行旅更是不计其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佛海的茶庄规模已达20余家,与易武一西一东,成为两大茶叶重镇。

已成气候的勐海,丰厚的茶叶利润,也引动了外界资本的涌入,1938年,云南陆氏财团在南糯山创立云南第一家现代化茶厂;次年民国最大财阀孔宋家族,通过南京政府财政部的中茶公司,投资创办佛海实验茶厂,自此,民间商帮,地方豪强,中央财阀三方势力汇聚勐海。

1942年,飞速发展的佛海,在体量规模上正式超越易武,成为云南省最大的茶叶制作和加工出口中心,究其原因,离不开佛海的天时、地利、人和。

车里、佛海和南峤这三个地区,分布着云南省面积最辽阔的茶园之一,直到建国前,仍留有近10万亩的茶树规模,这为佛海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英国人在缅甸兴修的大量铁路和公路,使邻近边境的勐海茶叶出口非常便捷,不管是运往东南亚,还是运往西藏,路程都大大缩短。

国家资本的入局,有一大原因就是为了换取外汇,支持抗日战争,而这些销往东南亚和西藏等传统消费地区的茶叶,在当时都能换取大量外汇。

优质的茶叶原料,广阔的消费市场,便捷的公铁运输,稳定的政治格局,天时地利人和齐聚下的勐海,成为了普洱茶界最闪耀的一颗明星。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云南人为什么做发酵茶(之五)

(今日茶山大雾)

云南茶叶发酵的历史并不止于1930年代,甚至可以推导于更早,只不过历史记录都是只鳞半爪。或者是历史上的人对于分类、工艺并不是今天如此泾渭分明,非左必右,只是想方设法做“熟”而已,做得适口而已。

为了找寻历史的线索,我反复去拜访南天公司的周勇先生,周勇先生言及周琮先生60年代就带人去泰国北部学“发茶”。为什么泰北一带会“发茶”,这本身是个疑问。

清末至于民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一带华人劳工很多,经商的华侨也很多,其中以潮州人及云南人为主,泰国人称潮州人为“昆其”,称云南人为“昆或”,“或”,意即云南人比较野蛮。

通海帮敬昌号的后人马子商老人曾经口述回忆:

“大的圆茶从泰国销香港和广东,小的沱茶是由缅甸运到印度再转进香港... ... 勐海的紧茶就是运到缅甸景栋,用汽车拉到缅甸的一个地方,东枝下去,装上火车在拉到仰光装船,运到印度的加尔各答。有加尔各答就转用汽车还是说明运进西藏。”

再言:

“我们中国人,特别是广东人,特别苦得起,去到泰国那些地方,致富的就比较多,主要还是勤快,能吃苦。在整个东南亚,华侨的情况基本都这样。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华人都比较富有。在泰国,我们去的时候,真正的泰国人,没有听说哪家很富裕成为资本家的。”(录自云南人民出版社李旭著《茶马古道上的传奇家族》)

时至今日,云南商帮仍有大量子弟遗留泰、缅、老地区,比如上世纪30年代在泰北开设分号的倚帮鸿泰昌茶庄,至今,通海帮的敬昌号分号也有大量子弟因时局变化而移居泰北。

种种情况说明,最初在泰国金三角一带做茶的,仍然是以云南人为主体,把“潮水”的工艺带入泰北也属正常。

60年代初期,内地大跃进之后,紧接着就是“三年灾害”,导致茶叶输港困难,周琮在60年代去泰国做茶,其实就是发水茶,当时的泰北比较复杂,临近金三角区域,治安秩序混乱。

之前曾有文章传言卢姓茶商是熟茶发明人,带周琮去泰国发茶。周勇先生说,完全是胡说八道。据周勇先生回忆,卢茶商是一个香港老茶庄的低级职员,既不可能掌握技术,也不可能有资金去做茶。

当时在香港卖茶,不像今天的大陆市场。香港人喝熟茶,不喝生茶,所以,大量进口的都是熟茶为主,生茶为辅,熟茶的生产周期比之生茶更长,并且要几十年形成相对统一的口感,既需要技术,更需要资金,不是一般的小茶商能承受。

而周琮是张其夫在香港的玉石唯一的代理商,有资金也有关系,才可能打通香港到泰北(金三角)一带的交通。今人未必知道张其夫先生到底是谁,然而,在当时,这是个名震寰宇的一号人物,张其夫先生另有一个名号:“坤沙”。大概是因为周琮先生父亲的关系,张其夫与周琮结为了“拜把子”兄弟,有此关系,周琮自然能带人自由出入金三角区域。

周琮之父周禾书,腾冲人,是著名的缅甸侨领,交游广阔,比如时任民国总理的李根源、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等人,皆为其友人。当时的腾冲帮也是加工贩运普洱茶的主力,比如鼎盛一时的永茂和、洪盛祥、茂恒等大商号。

周琮先生在40年代去香港与表哥伍集成打天下, 伍集成先生是1940年代云南最大的商号“茂恒”的部门经理,茂恒的其中一个业务就是茶叶加工,也是当时最大的茶叶加工商。伍集成先生自身就是一个传奇,其父辈经商,几次创业几次破产,一度与其父被债主告到法庭,拘押于缅甸监狱,经其弟廉价售卖缅甸的产业筹款才得以解救,后经引荐进入腾冲帮的茂恒工作,其后在香港经商成功,乃成为一代巨商,曾经被评为香港首富。

周琮先生既是伍先生的表弟,同时也是其香港开疆拓土最重要的助手。据周勇先生的回忆,伍氏带去的资金约有500万之巨,与当时的汇丰银行相等。这其中的资金大部分其实都是云南各大商家的资金,当时云南的大商家的不仅仅是做茶,也做生丝、大烟、银等等,基本上云南的四大商帮, 腾冲帮、玉溪帮、鹤庆帮、喜洲帮,都涉足茶。云南人会做茶,这是氛围使然,也是资源使然。

编者注:吴疆,作家,茶文化学者。写作《普洱茶营销》、《普洱茶营销--七子饼鉴茶实录》、《吴疆说普洱》。

下关沱茶:沱茶是白族的名牌产品


  大理下关自古以来是白族聚居区,远的不说,在清代后期,下关已经发展成为滇西白族商贸重镇。曾有大大小小上百家商号云集于此,热闹非凡。在清末至民国年间,在此逐渐形成了“腾冲”、“鹤庆”、“喜洲”三大商帮称雄的局面。前两帮后来受了挫折,喜洲帮实力大增。这些商帮,主要是喜洲帮的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家大都在下关起房建屋,兴建茶厂,大做紧压型普洱茶即沱茶。这些商帮,腾冲帮主要是汉族,鹤庆帮大半是白族,喜洲帮全是白族。其他中小工商户多数是白族,他们在下关请的做沱茶的技师和工人绝大多数是白族。所以说沱茶是白族的名牌产品。

  现下关镇的中丞街、龙尾街一带,从明代以来,上百人家,几乎家家都是前面开店铺,后面设工厂,加工各种手工业产品,其中茶叶是大宗产品。清初以后向关外发展,正阳片区即老下关的四方街地区包括启文街、振兴街、正阳街、新文街、朝阳街、子河巷、西大街等交叉地段,是一片商贸经济区。尤其是启文街、子河巷一直到黑龙桥东是下关镇最繁华的市场经济区。这里从早到晚,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商贩杂货菜蔬齐全。这些地方,有很多的堆店和加工沱茶的工厂。
  如:西大街东起福庆巷口,西至市农机厂止,是下关西通博南古道的起点站,也是茶马古道、川滇缅印古道上重要的驿站。20世纪20-30年代,这里每天有1000多匹驮马路过。街上建有腾冲帮的“洪盛祥”、鹤庆商帮“福庆店”等10多院堆店。仅此条街就有加工沱茶的工商户20多家。

  战争以后,下关的人民街带成了“新市场”。仅此条街上大一点的工商户就有“成昌”、“锡庆祥”、“元春茂”、“复春和”、“鸿兴源”等10余家,都是白族商帮。
  当时的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带是不加工沱茶的。这些地方虽然出产茶叶,但是天气热,潮湿度大,不利于茶叶的加工和储存。而下关是有名的风城,空气流通量大,天气很干燥,在没有电器烤干设备的年代,是全云南省最适合加工茶叶的地方。
  在这里加工的茶叶,只要方法得当,一般不会发霉变质,因而质量有保证。有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再加上有文献名邦的文化底蕴熏陶和有较高工艺水平的生产工人,日积月累,不断的总结,不仅创出了名声,而且赢得了顾客和广大的市场,百年来下关成了云南乃至全中国沱茶生产最大的基地。

  沱茶是白族人民向汉、藏各兄弟民族献上的一份厚礼。它用一团团紧密的一天比一天成熟的普洱茶向世界证明:白族和各兄弟民族,大家永远紧密的连系在一起,越来越亲热,谁也离不开谁。

  文章选自《沱茶天下·下关沱茶与滇西茶文化文选》
找到约4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