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特级紫阳富硒茶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程良斌:古为今用开发安康富硒白茶(二)

程良斌,高级农艺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康市茶业协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中国安康富硒茶》、《一心为了人民健康——我认识的于若木》、《紫阳茶业志》、《安康地区茶业志》、《陕西省农牧志·茶叶》、《硒都曙光》、《中国名茶志·陕西卷》、《紫阳富硒茶文集》、《陕西茶产业》、《紫阳富硒茶研究与开发》等。

摘 要:据《紫阳县志》载,白茶是贡茶,民间除了用白茶饮用外,还用于治病和防病,岚皋有“万病之药龙安茶”的民间传说。

2016年5月6日,汉阳陵出土并在博物馆展出了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茶叶,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从多角度研究分析、汉阳陵出土的茶叶产自安康,安康秦汉古茶已恢复创新成功。安康不仅产传统白茶,又有广阔深厚的富硒区,紫阳已制定白茶标准,2022年元月又注册成立了由中茶公司、建行总行及紫阳县政府三方共同组建的中茶紫阳有限公司,以助力乡村振兴,富裕一方百姓!

关键词:白茶、历史、信票、贡茶、龙安茶、秦汉古茶、富硒白茶

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陕西安康境内早有白茶生产,当地土著居民群众不仅将白茶作为日常饮料和治病良药,白茶还是向朝廷敬贡的尊贵产品。

3. 复古创新安康秦汉古茶

3.1 秦汉古茶公司正式成立

2016年5月6日,汉阳陵出土并在博物馆展出的茶叶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可见早在2150年以前,茶叶已成为皇家饮品。

秦汉古茶公司成立后,秦汉古茶复古创新工作逐步展开(5)。安康由扶贫投资有限公司发起并代表市政府出资,陕西原生富硒工夫茶业有限公司以现金、专利及产品入股,汉阳陵博物院(汉晖文化公司)以“世界上最早的茶叶”、“汉阳陵”、“千古一叶”等版权,授权图案著作权和汉代茶器仿制版权等无形资产入股,组建安康秦汉古茶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3.2 秦汉古茶恢复创新研究的历史依据

2017年10月25~28日,第五届法门寺茶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茶与丝绸之路高峰论坛隆重举行,程良斌应邀参会,并发表了《陕西汉阳陵出土世界最古老茶叶产地探讨》论文(6),论文从历史文献、文物古迹、茶叶区划、气象资料、品种资源、茶饮文化和贡茶历史多角度研究和分析、推断得出汉阳陵出土的茶叶产自安康的一重要结论,学术界的充分认可与尊重,为安康秦汉古茶恢复创新研究提供了历史依据。

3.3 白茶风味古茶获好评

2018年5月8日,首批白茶产品试制成功,有三两、七两、一斤四两、二斤六两和六斤五两等级别。5月17日在杭州举行了产品研发座谈会,听取了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茶与食品学院院长张正竹、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鲁成银的建议,11月5日,举办了科研成果发布会。

秦汉古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加工技术与工艺创新团队研发,项目负责人邓余良副研究员。工艺上突出重萎凋,不揉捻,具古代白茶风味,属紧压茶,外形扁平端正、松紧适度、黄绿显毫、金银相间,汤色金黄明亮。其典型品质特征是金银相间色,清醇甘甜味。

经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学院院长张正竹教授、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院长吕才有教授,中国茶研所副所长鲁成银研究员,安徽省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段建真教授,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梁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肖斌教授,陕西省园艺蚕桑技术工作站孙越赟副站长评审,认为:产品研发方案科学,技术路线合理,加工工艺创新,资料齐全,产品风味独特,产品研发很成功。建议加快该产品定型量产和产业化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安康茶产业发展,增加茶农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段建真教授挥毫题词“秦汉之地,古茶醇香。”

陈宗懋院士题词:“丝路瑰宝,秦汉古茶。”

4. 白茶质量等级已有标准(7)

4.1 《紫阳富硒茶生产白茶质量等级》标准:鲜叶采自符合紫阳茶产地的紫阳群体种茶的新梢,应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无污染和无其他非茶类夹杂物。

4.2 紫阳白茶鲜叶分级

分五个级别:

特级以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为主,其中一芽一叶占70%。

一级以一芽二叶为主,其中一芽二叶占80%以上。

二级以一芽三叶、一芽四叶为主,其中一芽三叶占70%。

三级以一芽四叶、嫩梢为主,其中一芽四叶占60%。

四级嫩梢、叶片、对夹叶为主。

4.3 紫阳白茶各级别品质要求如表1所示

4.4 紫阳白茶的制作工艺流程

萎凋→干燥→拣剔→储藏。

由于生产工艺相对简单,特别适合有通风透光、无异味、干净的大屋顶或院坝的茶叶大户人家自行生产。制做白茶的器具如竹匾,水筛、摊晾架、萎凋槽等应透气,包装成品白茶的袋子必须符合食品包装要求,选择储藏白茶的房间应干燥、阴凉、避光、无异味。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田先进:陕茶大家谈 我也谈一谈(中)

作者介绍

田先进,紫阳人,陕西茶叶流通协会会员,茶文化学者。

03

■扶持骨干企业■

紫阳县的各个骨干茶叶企业都有各自的名牌产品上市。如和平茶业生产的富硒“和平毛尖”、“紫阳翠峰”;焕古庄园茶业生产的“品天下”手工毛尖和硒香茶两个工艺的富硒绿茶,“焕古山水”牌富硒绿茶,“玉玲珑”、“皇室天阙”牌富硒红茶;秦巴山茶业生产的“寻仙”、“层翠”、“出云”等特级富硒毛尖茶和“秦红印象”一级富硒红茶系列;关南春茶业生产的“关南春”牌富硒绿茶、红茶;闽秦茶业生产的“闽秦”牌富硒红茶;紫阳春茶业生产的“春雨”牌富硒绿茶、富硒红茶;大晟茶业生产的“红安康”牌富硒红茶;科宏茶业生产的“科宏”牌富硒绿茶、红茶;郁禧园茶业生产的“隆浒”牌富硒茶毛尖绿茶、富硒红茶;向阳茶厂生产的“月池”牌富硒绿茶;丰和茶业生产的“丰和”牌富硒绿茶;毛坝示范茶厂生产的“关坪山”牌富硒绿茶;还有其他一些茶业也都生产有市场销售看好的富硒茶叶产品。除了争取质量奖牌,各骨干企业发挥带着作用,在生产销售各个层面都争先恐后地创新开发,全县茶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群马奔腾般前进,插着科技的翅膀,怀着超越的梦想,奔向世界青睐的大目标。榜样的力量是有的,特色与时尚开放着美艳的前程。

如今交通方便,山门已经大开,在搞好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的前提下,抓好现代化企业的建设,搞好与市场的对接,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打破过去传统的在山上产茶叶,在城里找销路的旧的产销方式。应当从茶叶采摘开始就有市场召唤,让茶叶销售进入各类饮食商场,进入居民社区,进入机场和车站的商铺。统一富硒大品牌,增加外卖小包装。如“轻骑兵”出征,机动灵活地冲入大小市场,适应多品味尝试茶叶并认可而选购的消费群体。回升产业链条,外引内联,采取“招亲结友”方式,实行“半亩茶园集群,走向各地市场”的策略,通过网络介绍,让人们认领“半亩茶园”,关注茶叶生产,推销茶叶产品,体验茶山生活,形成辐射效应。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众筹”方式,将劳动、休闲和务茶、效益结合起来,有了兴趣就会有感觉与收获。快乐地劳动,快乐的种茶,快乐地参与。

紫阳县秦巴山富硒茶业是后起之秀,思想和经营都充满活力。基地位于贡茶之乡的焕古镇,有生产国标级名优茶的当地优质茶种,产品代表着紫阳茶的最高品质。已经建成了有机茶园7000多亩,年干茶产量260吨,规模还将扩大。现有国内一流的绿茶、红茶清洁化生产线。生产的“寻仙”、“层翠”、“出云”等特级富硒毛尖茶和“秦红印象”一级富硒红茶十几个产品,都是市场抢手货,声名鹊起。在陕西率先将茶与旅游相结合,努力创新开拓。为进一步提升市场声誉、推动紫阳富硒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已经相继建成“海陆空式”销售网络,在机场、高客站、中石油昆仑站都有数量不少的销售专柜,已形成西安市内的旗舰店、专卖店、简餐式茶楼、商务会所、特产店等营销点及陕西省内外多家加盟商的战略网络布局。紧随电子商务经济形式的确立及发展,已经建成了淘宝专营店、有赞微商城、臻百农销售点、建行及工行专卖店等打破地域限制的销售平台。秦巴山富硒茶业朝气蓬勃地向着国际化产销的大目标奋力迈进,力争做紫阳富硒茶产业乃至陕西茶业的领跑者。

04

■坚持品牌战略■

近三十年,尤其近十几年,紫阳县在富硒茶品牌打造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

紫阳县在打造富硒茶品牌过程中,坚持把质量管理放在产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夯实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责任。已经建立并实施了《质量目标考核的暂行管理办法》,《质量检验管理制度》,《质量检验规程》,《质量信息管理规定》等。广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办法》,GB/T20014.12-2008/ISO9001:2008<质量管理要求>,《天然富硒茶标准综合体》(DB61\T307-2003)等法律法规标准宣传,保障产品加工标准化、规范化、高质量、安全化。严格按照相关标准,产品工艺技术流程组织生产,严把关键环节,加强生产质量过程控制,强化生产质量过程监督,确保产品质量提升。开展各类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术知识素养和水平,促进了企业生产产品、经营服务等方面的质量改进,同时促进了公司各类人员队伍建设。重视引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结合实际,促进质量改进。相继完成了天然富硒绿茶清洁化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富硒茶自动化生产线技术研究与应用、富硒红茶研制与开发、陕青茶工艺改造研究,均获得安康市科技成果。“天然富硒绿茶清洁化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富硒红茶研制与开发”获得陕西省科技成果。广大茶农、企业认真组织实施了茶叶种、管、采、制、销系列竞赛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产业质量提升。新茶园建设向无性系、良种化、精品化有序迈进,全县丰产密植茶园达3万多亩,管理覆盖面达95%,技术到位率达90%以上。

2003年,紫阳县负责起草编制的《天然富硒茶标准综合体》已通过了陕西省地标评审并颁布实施,标准号DB61/T307-2003;2005年“紫阳富硒茶”全国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项目获得验收并授牌.全县大力开展了标准化茶园、标准化茶厂、标准化连锁店建设,正在深入推进标准化战略实施。

05

■不足与建议■

紫阳县茶产业有成绩也有不足,存在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尽快加以解决。一是产业化程度不高,品牌经营较差,市场占有率还不够大,产品销售区覆盖还不够宽,基地建园及管理水平较低,茶产业的链条比较短,种质资源选育需要加快,机械化应用、基础设施、科技服务手段、夏茶、秋茶资源利用需要加强,科技、人才、资金支撑的力量以及品牌宣传展示推介力度需要加大。

2013年,国家农业部出台了《关于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201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安康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山林经济的意见》、《关于加快富硒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安康市茶叶产业发展考核奖扶办法》,县里出台了《关于加快循环发展建设美丽富裕和谐新紫阳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紫阳县促进茶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并且,国务院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第二轮退耕还林政策”、“陕南循环发展”、“陕南移民及美丽乡村、小集镇建设”、“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陕南”等政策。

优惠的政策和发展的规划都不能只说在口头上,只写在文件里,要真正下大功夫、硬功夫,实干巧干。天然的硒资源来自于水土,全国好些省市已经发现水土富硒,已经在开发硒资源上做出了好成绩。

陕西省已经把硒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升为省级经济发展战略,陕南地区的安康、汉中、商洛三市境内都是富硒水土资源的宝地,都在努力更新观念,创新品牌,扩大成果。仅仅安康市在2018年全市富硒产业实现产值就达到了600多亿元,其中富硒食品产业连续6年实现30%左右的高速增长,对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到30.5%,居安康市六大支柱产业之首,以富硒产业为主的安康生态型产业占GDP比重超过65%。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来自富硒特色种养收入,7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富硒产业脱贫。

安徽省如今打出了“安徽硒谷”的牌子,用手机扫一扫富硒食品上包装上的二维码,溯源查询信息就即刻呈现在手机屏幕上:种植基地、硒肥定制、土壤检测、仓储加工等信息也都一一出现。自主开发的我国第一台硒快速检测仪设备,具有方便、快捷、准确和易操作等优点,最快13分钟可对人体头发和体液中硒含量进行检测,从而判断人体是否缺乏微量元素硒,为制定科学补硒方案提供基础数据。滁州市雄心勃勃地要打造成安徽省乃至全国功能农业产业中心。目前已研发出大宗果蔬粮茶,水产家禽和食用菌富硒植物、动物营养剂等多个品类,开发了30多种富硒产品。功能 农业是中国科学院赵其国院士最先提出,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实现农产品功能化,契合了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

国家发布了《富硒大蒜》、《富硒马铃薯》和《富硒茶》的行业标准,湖北、河北、重庆等省市发布了富硒农产品硒含量地方标准,对规范当地的富硒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省制定了《富硒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硒含量》,对22类235种富硒农产品及其制品的定义、硒含量指标、品质、检验方法、检测规则、标签、标识、包装、储运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在富硒产业的发展中,富硒产品必须在包装物的正面显著位置印制标准产品名称和“富硒”二字、硒含量数值、生产单位名称和生产时间。

国家和相关的省市县对硒资源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的扶持政策已经出台,茶产业应追赶超越而开创新的局面。成绩与问题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用足、用好、用活政策,既是责任的担当也是能力的体现。

这些省内外的发展动态,对紫阳茶产业乃至多方位的富硒产业都是一种可以参考的样本,也是一种迫切的工作压力。必须在富硒资源全方位开发利用上更好的工作。以富硒茶为代表,多中取利,方能在市场的竞争中不至于落伍。

来源:陕茶网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李胜璋:我与紫阳白茶的情缘

作者介绍

李胜璋,男,1963年出生于陕西省旬阳县蜀河镇。大学文化程度,系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紫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主编《紫阳茶人》,参与编写《可爱的紫阳》《紫阳脱贫攻坚纪实》《走出贫困》《希望的田野》等书籍;策划编辑《紫阳脱贫攻坚记事》《汉水硒陶》《紫阳园区印象》等摄影画册;为《襄渝往事》等书刊策划拍摄照片。写作、摄影既是原来自己喜欢的工作,又是后来个人业余爱好。在国家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100余篇(幅)。撰写的《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的灵魂》讲稿受邀到多地讲授。

在紫阳工作的很多年里,我一直不知道紫阳县有白茶。偶尔尝鲜喝点白茶,也都是外地朋友寄给我的。

后来,看到光绪三年紫阳贡茶信票,才突然发现历史上紫阳是生产白茶的。紫阳贡茶历史悠久,且具有连续性的特点。清代紫阳贡茶数量不多,以品质取胜。进贡的除了绿茶还有白茶,这是光绪三年紫阳贡茶信票记载清代紫阳出产白茶的铁证。据贡茶信票记载,紫阳贡茶涉及该县任河流域权河、麻柳坝、毛坝关、盘厢河等地。该地区是古老的茶区,到了建国后,也是紫阳名茶的主要产地。光绪九年增加了该县汝河、洞河流域,几乎覆盖了该县3/4的地区。

本以为仅仅是增长了一点历史和茶文化的知识而已,想不到的是后来我竟和紫阳茶、紫阳白茶结下了不解之缘。2012年2月,我到县质监局担任局长,面对于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既然干,就要干好,要干好,就要学习。特别是带着“要创建紫阳绿茶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而来,还要了解和掌握紫阳支柱产业茶叶产业的相关知识。在与省上一些茶叶专家打交道中知道了陕西打造茶文化的三张名片是:汉阳陵出土茶叶、法门寺皇家茶器(后来改为泾阳茯茶)和紫阳贡茶信票。让陕茶文物活起来,让文化为产品背书,为产业赋能。

为此我向紫阳本地茶叶专家求教相关贡茶信票中有关知识,他们给我的答案是,信票上说的白茶就是“绿茶类白毛尖茶”,这个答案让我很是失望,觉得他们从来就没心思研究过贡茶信票。我又专门拜访居住在安康的紫阳籍著名茶文化专家丁文先生,进一步确认了“紫阳白茶”茶品因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紫阳白茶的贡茶答案。通过茶叶专家和茶文化专家共同认可的“紫阳白茶”,为什么多年来市面上没有产品,作为一个管理茶叶生产加工的职能部门有责任,有义务组织茶叶企业开展白茶生产加工。

为此,我查阅大量资料,做了充分准备后召开了“紫阳县‘紫阳白茶’生产加工座谈会”。与会人员一致认为:“紫阳白茶”是紫阳祖宗留给后代的一块金字招牌,“紫阳白茶”是紫阳富硒茶未来发展的希望。座谈会上达成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目的,因而就有了2012年紫阳县全面研发试做“紫阳白茶”的局面,至今我还收藏着天茗、闽秦等茶叶企业2012年研发的“紫阳白茶”产品,它们同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云南大益茶及普洱亨丰祥七子饼茶、高黎贡山熟茶一起摆放在茶柜里,他们都是我心中的好茶。

紫阳绿茶全国知名品牌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到初验时我们向专家组提出把创建名称改为:“紫阳富硒茶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专家组觉得我们的提议是紫阳茶产业发展的大事予以支持,要求我们迅速完善相关变更手续,当时的想法是“紫阳富硒茶”系列产品包括绿茶、红茶、白茶三个茶类,为紫阳茶叶走出“绿茶”单一品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以变更后的创建名称顺利通过验收。紫阳富硒茶知名品牌示范期内,县质监局牵头做了《紫阳富硒茶地方标准综合体》,并由陕西省质监局颁布实施。紫阳白茶恢复了生产,但中断百年的白茶产品上市,而白茶销售市场开拓属于起步阶段,生产技术推广难度大,产品质量把控难。为此我就动员关南春等龙头企业制定“紫阳白茶”企业标准,稳定产品质量。

为做好企业白茶标准,我还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在紫阳县茶业局组织的对紫阳贡茶产地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紫阳贡茶信票上所述贡茶产地又一一走访老茶农,获得第一手资料。在调查过程中,我有一个重大发现:解放后茶叶作为统购统销管理物资时,紫阳县高山地区一些茶农偷偷的采摘老树林中的野茶树鲜叶,不杀青不揉捻,只用老辈人简单做茶的萎凋、干燥技艺做茶。茶做好后放进火炉边的陶罐中煮着喝。

恰恰是他们这样的生活习惯把紫阳白茶传统技艺及饮茶习俗传承了下来。我这里说一个白茶饮茶细节,我们大多数人喝白茶也像喝绿茶习惯一样,用开水冲泡后就喝,特级白茶在茶杯颜色达不到杏黄这个标准,而我们在高山茶农火炉边喝他们陶瓷罐中煮的白茶,把茶汤端到阳光好的地方看,就是优质白茶的标准颜色——杏黄色。所以我就告诉同行的人,以后喝白茶一定要煮到喝,由此也验证了清朝知府叶世倬“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的诗句中喝的紫阳茶就是紫阳白茶。实质上紫阳高山地区茶农他们一致在延续老祖宗的传统制茶技艺,只是被我们忽视了。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消息传来,在茶的故乡,人们欢呼雀跃。“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再次体现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我也在2023年7月再次到杭州参观了中国茶博馆,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认为“紫阳白茶传统制作技艺”最有实力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

为此我先后与省、市、县文化部门申遗专家及工作人员交流对“紫阳白茶传统制作技艺”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紫阳白茶传统制作技艺”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前景可观,但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前行。在8月份我与县茶叶中心领导商议后决定做“紫阳白茶传统制作技艺”及“紫阳白茶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我们想的是通过三到五年扎实的工作,在有关茶叶企业的支持下完成“紫阳白茶传统制作技艺”及“紫阳白茶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申报工作。

看来,我和紫阳白茶的情缘还有广阔的前景,我也会珍惜这一情缘,用我对紫阳茶的挚爱之心为紫阳白茶的生产鼓与呼,把热爱化为动力,书写新时代的紫阳白茶史。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