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一手提走八座山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一手提走八座山产品

澜沧味 纯之美 丨 一山一韵的纯料古树生茶

普洱茶产区名山众多,自古名山出好茶,各个山头孕育了众多品质佳的茶品,纯料茶具有“一山一味、一地一香”的特点,每一座茶山都有其独特的品质,纯料古树生茶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各大山头的“山韵”,让很多追求纯粹滋味的茶友们爱不释手。



澜沧古茶是一家根植于景迈山53年的“云南老字号”茶品牌,有着超半个世纪的制茶经验,从1999年出品首款真正意义上流通的生茶开始,迄今已整整20年。在这20年的不断探索期间,澜沧古茶出品了众多高品质古树生茶,很多茶友更是把澜沧古茶的纯料古树生茶作为集邮版“教科书”素材收藏。


那澜沧古茶的纯料古树生茶好在哪里呢?



原料是基础


严控源头品质以及工艺





好原料才能做好茶,原料是产品的品质基础。澜沧古茶的古树生茶原料,从每一片的鲜叶源头抓起,保证了纯料古树生茶的“纯度”、“等级”等。  


云南万千茶山中,由于每座茶山其气候环境、土壤、茶树品种等不同,每一座茶山都有其独特的品质特征。澜沧古茶的生茶,在保证原料纯度上,注重地域、树龄、季节三者缺一不可。



地域上,澜沧古茶根植景迈山,在各大知名茶山:景迈、邦崴、冰岛、昔归、易武、班章、曼弄等通过建立初制所,与茶农进行持久稳定合作,保证了一手鲜叶原料资源的纯正。



树龄上,以古树茶为主,做到优中选优,选择树龄古老、生长状态佳的古树,保证最佳品质。



季节上,不同季节的茶,在口感上也会有差异。澜沧古茶在鲜叶的采摘上以及原料的储存上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严格执行标准,山头、年份、季节严格归类存放,进行着澜沧古茶独有的“养育”,形成其独特的滋味,透出阵阵茶香。


澜沧古茶从茶树的养护,鲜叶的采摘,初加工的环节都有专业技术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指导,每年为澜沧古茶提供符合要求的珍贵原料,保障了优质的茶叶达到优质的品质。


特有的原料养育



澜沧古茶的原料从鲜叶到毛料到成品均有专人悉心养护,以确保它们的与众不同。



澜沧古茶的原料库于1988年建成,从2002年开始就开始留存有各个名山的原料,经过多年的原料积累,澜沧古茶目前拥有超过3000吨的高品质原料库存,孕育着一批批高品质原料和半成品。


工艺是关键



好的原料,经过科学的加工工艺,才能成型一款优质好茶。古茶人秉承着“看茶做茶”的原则,根据不同批次鲜叶情况,采用最适合的关键点控制,通过一系列专业量身定制的加工工艺展现出原料最自然最优异的一面,同时将“神”与“形”赋予产品。



仓储是保障



普洱茶生产要进一步体现其“越陈越香”的魅力,仓储是后期保障。传承需要时间的见证,优质的仓储,能让优质的普洱茶随时光而焕发英姿,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越陈越香”。



收藏价值


以纯料古树茶为原料制作的古树普洱生茶,因为产量少、质量好,在市场上可以说是一种稀缺资源。再加上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经多年存储醇化,适口性更佳,特别是古树生茶,品饮价值更高,一直以来都受到藏家的认可。


99银沱(第一代001,1999年出品)


品质越好的纯料古树生茶,未来的品饮价值以及升值空间都是大有期待的。所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收藏高端纯料古树茶作为品饮以及投资。



澜沧味纯料古树生茶


春億金瓜景迈明珠 茶中瑰宝


2018年春億金瓜(生茶)


春億金瓜,源于澜沧古茶景迈古树茶源养护基地。制茶匠人在原料上优中选优,精心制作。


千秋龙团:传承经典 亘古不凡



2016年千秋龙团


全球限量仅6666套。每一套千秋龙团皆精选景迈山顶级古树茶原料制成,芽毫含量比例极高,稀有的原料,加上制茶匠人50年制茶技艺匠心锤炼,对每个制作环节进行严苛把关,使得每一个千秋龙团都是弥足珍贵的。


传奇景迈001:景迈山古树生茶标杆


001全家福


001是澜沧古茶自1999年至今每年打造的景迈古茶山经典传承的扛鼎之作,今年001即将踏春而来。


一山一味 一地一香




名山名品


名山纯料古树生茶


名山纯料,必须在原料产地设立初制所,保证原料纯度,工艺严格把控,保证口感和后期转化品质,最大程度还原“一山一味,一地一香”。


一手提走八座山


一手提走八座山


一套集合普洱茶区的八大主产古茶山景迈、邦崴、哀牢、无量、景谷、江城、墨江、宁洱8个普洱片区纯料古树茶为原料,开创性的文化产品。


江山贡和 7028



涵盖普洱茶三大主产区,聚合普洱茶各山头最有特色的香气、滋味的一套由28个明前古树春茶金瓜组成的山头茶大作 - “江山贡和 7028”。


澜沧古茶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每一片古茶林。纯料古树生茶的制作和延续,考验的是一家茶企的综合实力。正是由于古茶匠人们的怀抱赤诚,用专业、专注、专心去持守真味,澜沧古茶的生茶才能形成独特的“澜沧味”,并被越来越多的茶友和收藏客们认可。


西南茶马古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千年回响

西南茶马古道的青藏、川藏、滇藏三条主要线路,均穿过我国第一、二级地理阶梯的过渡地带,这里河流交错,群山纵横,峡谷盆地星罗棋布。复杂的地理环境及生物的多样性,滋养了西南茶马古道沿线的20多个民族,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能够领略汉族的温厚、藏族的壮美、彝族的刚健、羌族的古朴、白族的亮丽、佤族的奔放、纳西族的浪漫、哈尼族的热情……众多民族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呈现出一派祥和气象。历史上的西南茶马古道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为沿线各民族和谐共生、精诚团结、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西南茶马古道的千年往事,集中印证了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文明进程,堪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范。

共同开拓辽阔的西南疆域

西南地区是我国民族数量最多的区域,它能够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离不开西南茶马古道上各民族的齐心开拓。这种开拓,不同于古代帝国式的军事扩张和近代殖民主义的侵占掠夺,而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共促繁荣、共享成果的伟大进程。西南茶马古道不仅见证了各民族开发西南边疆的壮举,还以其独特的经济文化功能,为这一历史进程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西南茶马古道穿越陇西走廊、藏彝走廊、苗疆走廊三大民族走廊,以其网络状的发达道路系统,促进众多民族的经济文化往来。其中,青藏茶马古道途经的陇西走廊在现代地理区域划分中被归入西北地区,属于西北民族走廊的一部分,但从民族史的角度来看,陇西走廊与西南各族的关系更为深厚。作为东接黄土高原、西连青藏高原、北抵祁连山脉、南控四川盆地的“十字路口”,陇西走廊自古就是民族迁徙的要道和商业贸易的枢纽,这里曾活跃着牦牛羌、党项羌、白狼羌、白马羌(白马氐)、陇西鲜卑、吐谷浑等古代民族。唐代以前,这些古代民族在陇西走廊开辟商贸通道,并与中原王朝开展互市,为此后青藏茶马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唐宋时期,以藏族为主体的吐蕃等政权相继控制陇西走廊地区,并与中原王朝建立了茶马贸易关系。这种茶马贸易关系深刻改变了陇西走廊的角色和定位,使它从汉、藏民族各自的地理边缘,转变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纽带。

除开发陇西走廊外,这些古代民族中的一部分还向西进入青藏高原,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形成今天的藏族、土族、撒拉族、门巴族、珞巴族等民族;另一部分尤其是其中的氐羌民族在历史上多次沿藏彝走廊南下,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今天主要居住在四川、云南两省的彝、羌、哈尼、纳西、景颇、怒、独龙、傈僳、白、阿昌、基诺、普米等众多民族。这些民族在西南大地上迁徙交融、繁衍生息,不仅扩展了我国的西南边界,而且极大地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留下了哈尼梯田、波日桥等生产生活遗迹,以及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术、白族扎染技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南茶马古道的另外两条线路川藏线和滇藏线,一方面向西穿过藏彝走廊,充当了汉、藏、彝、羌等民族之间的“文明使者”。早在唐代,川藏之间就有了零星的茶叶贸易;而吐蕃因为一度与南诏建立了结盟和朝贡关系,因此其上层贵族能够从南诏“得到茶及多种乐器”(《贤者喜宴》)。明清两朝,随着青藏线退居次要地位,川藏线、滇藏线先后成为西南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藏彝走廊在团结各民族、稳定西南边疆方面的意义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在明清时期,川藏线和滇藏线还向东延伸到了苗疆走廊一带。作为苗疆走廊核心地带的贵州同样是西南地区茶叶的重要产区,历史上贵州茶除销往内地省份外,也是销往西藏的“边茶”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王朝还曾在播州宣慰司(在今贵州遵义市)设置了茶仓,专门服务于茶马贸易。贵州茶经四川、云南汇入茶马古道,促进了苗疆走廊与藏彝走廊之间的民族互动,推动了西南地区的民族迁徙与融合,使川、黔、滇、藏等地日益连接为一个整体。

共同书写悠久的古道历史

西南茶马古道延续了一千多年之久,从隋唐时期设立互市开始,宋榷茶马,元修驿路,明开碉门,清兴滇茶,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了悠久而辉煌的古道历史。

早在南北朝时期,吐谷浑就已经与临近的益州地区有了民间商业往来;到了隋朝,中原与吐谷浑建立了短暂的互市关系;唐高祖武德八年,吐谷浑又一次“款承风戍,各请互市,并许之”(《册府元龟》)。承风戍在今青海贵德县,是后来的唐蕃古道(青藏茶马古道)途经之地,而吐谷浑以产马著称,其在青海湖一带培育的良马“号为龙种”(《北史·吐谷浑传》),自然是参与承风戍互市的重要商品。紧随吐谷浑之后,吐蕃在赤岭、陇州等地与唐朝开展了互市,史籍中也留下了茶叶、马匹流通于汉藏之间的记载。不过,当时唐王朝从外部获取战马的主要途径是与西北的回鹘开展丝马贸易,对吐蕃马的需求并不大,因此西南茶马古道上的互市也时断时续。

到了宋代,吐蕃唃厮啰部控制了青藏茶马古道,与宋王朝之间开展了规模庞大且长期稳定的茶马贸易。宋朝还在四川设立了“提举茶马司”,制定了茶马法,推动了茶马贸易的规范化,使之成为官方控制下的经济活动。建立元王朝的蒙古族本就是马背上的民族,没有通过茶叶贸易来获取战马资源的需求,但为了西南地区的和平稳定,他们依然接过了发展西南茶马古道的接力棒。元朝不仅修整完善了茶马道路系统,把它确立为官道,还在青藏、川藏两条线路上修建了40多处驿站,并对道路进行管理。终元一朝,西南茶马古道畅通无阻,汉、藏、蒙、回等各民族在茶马古道上自由往来。

在此之后,明王朝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南边疆和茶马古道的管理,一方面继承并强化了宋代的茶马律法和管理机构,另一方面在元代驿路系统的基础上开辟了碉门路茶道,使之成为当时茶马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明朝官方的一系列努力,加上各族人民和各地方政权的支持,使西南茶马古道空前繁荣起来,除了继续发展青藏线茶马贸易,在川藏线上还形成了黎州、雅州、碉门、岩州、松潘五大茶市。到了清代,西南茶马古道的形态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以茶贸马”和“以马运茶”两种模式并行的局面。一方面由于中央王朝的战马需求降低,官方茶马贸易逐渐萎缩,但为了满足藏、彝等民族日益旺盛的饮茶需求,清王朝持续扩大四川的“南路边茶”“西路边茶”贸易规模,并在北胜州(今云南永胜县)新设茶马互市。另一方面,北胜州(后移至丽江)互市促进了滇茶的崛起,清朝实行的自由贸易政策又使以骡马为运力的云南民间马帮成为发展古道贸易的重要力量,西南茶马古道迎来了“以马运茶”的时代,增添了又一重深厚的历史内涵。

西南茶马古道的历史从唐初延续到晚清民国,始终未曾断绝,这离不开汉、藏、蒙、满、羌、彝、纳西等民族的共同努力。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了古道的历史,也真诚地讴歌这条道路。“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黄庭坚《叔父给事挽词十首》),“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汤显祖《茶马》),“茶叶没有脚,经过马帮驮……两族两颗心,相会在一起”(纳西族民歌《相会在一起》),一首首诗词、民歌,既是各族人民的真情流露,也是西南茶马古道悠远的历史回音。

共同创造灿烂的茶马文化

西南茶马古道是经济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西南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的茶马文化,为古道注入了饮茶爱茶、开拓进取、包容互鉴、和平共处等文化内涵,塑造了它的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茶马文化是饮茶爱茶的文化。西南茶马古道上各民族共同拥有源远流长的饮茶传统,早在西汉时期,蜀地文人王褒的文章《僮约》就提到了“烹茶尽具”“武阳买茶”,这是世界上关于茶叶的最早记载;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寺遗址出土的茶叶残体,将藏地饮茶历史前推到了东汉末年;唐人《蛮书》中也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是今天彝族、布朗族等民族的先民,他们用椒、姜、桂等香料与茶一起煮饮,这与汉、藏民族早期的饮茶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茶”这个名词首先是在汉语或彝语中产生的,之后在汉藏语系诸语种间传递,今天藏语中“茶”的发音仍与古汉语中茶的异体字“槚”极为相似。民族学调查研究也表明,藏彝走廊上的德昂、布朗、哈尼等民族都有种茶和饮茶的习惯。各族人民不仅惯于饮茶,也十分爱茶:汉族中涌现了“茶圣”陆羽、“茶仙”卢仝等爱茶甚至达到痴迷程度的文化名人;藏族同胞对茶的喜爱也到了“不可一日无茶以生”(《续文献通考》)的地步;布朗族古籍《奔闷》记载了首领叭言冷率领族众开垦茶园的事迹,将提倡种茶视为先民的丰功伟绩;德昂族最重要的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表现出的茶神崇拜信仰和以茶为万物之源的思想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树一帜的。饮茶爱茶是西南茶马古道的文化根基,正如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所说的那样:“茶在中国与葡萄在地中海沿岸起的作用相同,凝聚着高度发达的文明。”(《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茶马文化是开拓进取的文化。受制于相对落后的交通技术条件,一般来说古代世界的道路或是局限于山谷、平原等容易行走的地区,或是借助河流、海洋的水上运输力量,而像西南茶马古道这样跨越无数崇山峻岭的贸易大通道则极为罕见。历朝历代,来自西南各民族的官兵、民夫、商旅,架桥修路,肩扛手提,历尽千辛万苦维持道路通畅;藏、门巴、珞巴等高原民族同胞更是不畏艰险,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将茶马古道延伸到了南亚地区。“马蹄踏下岁月印,马铃声声话沧桑”,“千驮货物运不尽,起早贪黑赶路忙,一天翻过九座山,上坡下坎走险滩,风霜当作棉被盖,扯把叶子做地毯,羊毛毡子掸露水,仰望夜空想家乡”,这些流传在滇西地区的《赶马调》,经过现代人的整理改编,唱出了古道的缥缈苍凉。正是受到这种开拓进取的文化滋养,西南茶马古道才得以傲立于“世界屋脊”之上,成为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的文明古道。

茶马文化是包容互鉴的文化。西南茶马古道上各民族经过长期交流交往,形成了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文化氛围。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清代陕西的汉族商人到川西打箭炉(今康定)一带从事茶马贸易,为与藏族同胞沟通,他们编写了《藏语会话》对译韵书。西南茶马古道上被称为“藏客”的纳西族商人群体也同样能够熟练掌握汉、藏、白等多种民族语言,他们在藏区经商时往往入乡随俗,主动穿上藏族服饰来拉近与藏族同胞之间的距离。除商贸文化外,西南茶马古道上的宗教文化也显示出极强的包容性。比如同为藏彝走廊上的原始宗教文化,羌族的“释比”文化与彝族的“毕摩”文化在社会职能、宗教法器、宗教仪式等方面都极为相似,作为羌族神职人员的“释比”还因为受汉族道教影响而被称为“端公”。此外,历史上汉族、蒙古族、普米族等民族都曾受到过藏传佛教的深刻影响;而纳西族普遍信奉的东巴教,则是藏族苯教与当地原始信仰融合的结果。

茶马文化是爱好和平的文化。唐代以前,各民族之间出于利益纷争尤其是为了争夺战马这一军事战略资源,也曾爆发过一些战争冲突;西南茶马古道的开通,使包括战马在内的各类物资可以通过贸易手段获取,彻底改变了马在西南各民族文化中的面貌,使其不再与战争、灾祸联系在一起,而是成为财富的象征。这种改变对西南地区和平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明代名臣杨一清就认为茶马贸易能够很好地稳定边疆、消弭战争,他在给皇帝的上书中直言茶马贸易“实贤于数万甲兵”。事实证明西南茶马古道的通畅也确实使“西陲宴然”,在明代两百多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明史·朵甘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传》)。

共同培育伟大的爱国精神

茶马古道所建立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不仅是经济和文化联系,而且是情感联系、精神联系。千年来,各民族依靠古道贸易互通有无,因共享古道历史文化而互敬互爱,也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时穷节乃见”,在近代中国陷入存亡危机之际,这种爱国精神便熠熠闪耀,集中体现在抵制印茶入藏和西南地区抗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之中。

印茶入藏是近代英印殖民势力主导的一种经济侵略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向西藏倾销印度茶叶,从而切断茶马古道上原有的经贸联系,逐步渗透乃至控制西藏。英国殖民者自侵占印度后,一直觊觎我国的西藏地区,于1888年、1904年两次军事入侵西藏;19世纪80年代以后印度茶在全球市场占据上风以后,英印殖民势力对印茶入藏的野心便更加膨胀。他们一方面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亚东、噶大克等通商口岸;另一方面加紧仿制砖茶,并通过低价倾销、暗地走私等多种手段销往西藏。然而,他们低估了茶马古道上各民族之间的血脉联系,也低估了西南各族同胞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即便是在川康地区遭遇战争动荡、四川边茶运输中断的时期,西藏的茶叶消费缺口也是转由后起的滇茶来填补,印度茶仍被拒之门外。由于中央政府、西藏地方政府和藏族同胞的坚决抵制,印度茶在整个晚清民国时期始终未能打开西藏市场,据统计,其在西藏的最高年销售量约为一万公斤左右,与我国茶叶动辄数百万公斤的销量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与此同时部分我国茶叶甚至还通过拉萨转卖到了印度大吉岭等地。到20世纪40年代末,印茶入藏企图宣告破产,这是西南各族同胞反抗帝国主义渗透的一次重要胜利。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更加深重。1938年底,退守西南的国民政府提出“利用人力兽力运输,增进货运”(《社会经济月报》1939年第1期),随后在茶马古道青藏线和滇藏线上恢复了驿运。1942年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茶马古道更是成为西南大后方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陆上要道。整个抗战后期,四川、云南、西藏各地由汉、藏、白、纳西等各族人民组成的马帮,穿行在先人开拓出的石栈天梯和羊肠小道间,不畏艰险,昼夜不息。据统计,当时这条道路上一共动用了“八千匹骡马和两万头牦牛”(顾彼得:《被遗忘的王国》),为抗战后方输送了难以计数的紧缺物资,在中华民族的至暗时刻燃起希望的火种,谱写出一曲全民族抗战的壮阔乐章。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西南茶马古道文献资料整理与遗产保护研究”〔20&ZD229〕阶段性成果)

作者:刘礼堂、陈韬(分别系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光明网、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品牌价值达36.88亿元!武当山茶去年实现综合产值逾百亿元

十堰茶产业掠影。(堰农宣 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永辉 通讯员 张春斌 李启东 朱江 李亮

巍巍八百里武当山,孕育出全国闻名的好茶。

7月6日,第三届世界绿茶大会在广东省深圳市开幕,十堰武当山茶在会上获得“中国绿茶区域公用品牌20强”,这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茶品牌。

自2021年初,十堰全力打造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以来,武当山茶在国内外影响力迅速攀升,品牌价值已达36.88亿元,去年实现综合产值逾百亿元。

十堰市提出,以武当山茶品牌建设为牵引,把茶产业作为突破性发展绿色食品饮料产业的爆发点,全产业链谋划推进,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茶叶综合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

武当山茶,缘何能够勇挑重担,强势崛起?

83万亩生态茶园“厚积薄发”

夏雨初停,嫩绿的茶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在竹溪县汇湾镇,2100多亩的茶园,连绵数个山头,成片都是新栽的茶苗,工人们正在茶树之中追肥除草。

“全部采用无性系繁殖的茶苗。”竹溪贡茶有限公司董事长段传斌介绍,这种茶苗独株即能长成朵状,相比有性多株簇茶苗,更能将养分聚集到叶片上,茶叶品质更上台阶。

据了解,竹溪县在茶树种植过程中,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主要施用有机肥,不打农药,通过太阳能杀虫灯、生物除虫等办法应对病虫害。此外,为解决无性系茶苗抗旱性偏弱问题,茶园还专门配置喷灌系统,定时喷雾润苗。

好山好水出好茶。《茶经》曾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地处神农故里、秦巴山区的十堰,自古就盛产茶,茶叶中的内含物丰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我们竹山,茶树种植面积已达30万亩。”在竹山县上庸镇大泉山生态茶园,县委书记陈建平兴致勃勃地介绍,该县前几年抢抓脱贫攻坚机遇,新增茶园面积10万亩,全县茶叶基地已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茶叶种植覆盖16个乡镇205个村。

为鼓励茶农精心管护,竹山县出台相关奖补政策,推广适合山区作业的植保无人机、茶叶锄草机、采茶机、茶园轨道运输机、修剪机、剪边机等农业机械。堵河源茶叶专业合作社冯明说,每年每亩茶园补贴管理费500元,乡亲们种茶积极性都很高。

“偏北的纬度,较高的海拔,优越的生态,为武当山茶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茶叶产业链副链长曹明权介绍,武当山茶已形成稳定成熟的“自然卷曲、汤色嫩绿、清香高长、味醇甘爽”的辨识度。

目前,十堰茶园面积达83万亩,位居全省第三位,并获得“鄂西北高香型绿茶基地”“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等称号。

“具备‘安全、好看、好喝、健康、有文化’的五要素,完全可以打造成为中国名茶。”对于武当山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不吝赞美之词。

千企共铸品牌联盟

在多年打造武当道茶的基础上,十堰市自2021年起,全力打造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

十堰境内的武当山,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当初设想以茶承接武当仙山的文化魅力,可以产生联动效应。不过“有无相生、长短相形”,打上道茶的标签后,一方面给茶注入了深邃的文化属性,但同时也疏远了其他方向的客户群体。

“武当山茶的包容度更广,市场潜力更大。”最早推出道茶概念的圣和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吴红梅介绍,武当山茶也不排斥武当道茶品牌的使用,现在可谓是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在全市层面聚力打造武当山茶这一区域公用品牌的前提下,武当道茶等子品牌也可以自主使用。”十堰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肖大有介绍,自古以来,十堰竹溪、竹山、房县等地就有武则天钦定的梅子贡茶、唐中宗李显赞赏的圣水绿茶等,在品牌培育上,既不能轻易丢下,也不能分散力量。

根据有关规定,武当山茶品牌归十堰市政府所有,由该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品牌管理。

近年来,十堰市通过培育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举办武当山茶论坛、参加全国茶博会、举办制茶大师竞赛等活动,让武当山茶的影响力不断“出圈”。

今年3月,十堰市武当山茶产业(品牌)联盟成立大会举行。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云南等全国各地茶界知名专家,茶叶商协会组织、茶叶市场代表、国内主要产茶区茶企负责人,以及联盟成员单位负责人等近300人,共同参加了揭牌仪式。

“全市茶叶加工企业300多家,茶叶合作社600多家,对打造武当山茶这一品牌形成了广泛共识。”武当山茶产业(品牌)联盟主席王大明欣喜地说。

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十堰市还组建了武当山茶产业研究院。该研究院着力开展武当山茶生产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示范应用、技术指导培训、品牌打造等工作。

据了解,十堰市还遴选了国内顶级专家团队,编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规划,逐步形成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对外宣传的发展格局,不断提升武当山茶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卖茶还要“走出去”

夏日汗暑,在西安市旅游热点唐村,一间上百平方米的武当山茶代销店内,游人如织,格外引人注目。

“我们挂上武当山茶的招牌后,没多久就收到十堰市农业农村局5万元的补贴。”竹溪巨能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昌安说,除了西安,他正在武汉、郑州等城市筹备开设武当山茶专卖店。

为开拓市场,十堰市茶叶产业链组织各茶企实施找代销商、请代言人、做代加工的“三代工程”。凡在全国各地开店代销武当山茶的,政府按照“北上广深”、省会、地市级城市三个标准,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和2万元的一次性补贴。

如今,十堰市的30多家武当山茶旗舰门店,已遍布北京、上海、武汉等国内12座大中城市。去年以来,十堰市兑现奖励资金200多万元。

为拓展市场,武当山茶的宣传广告还登陆亮相央视品牌强国工程和广州市地标建筑“广州塔”。在武当山机场航站楼、十堰高速公路沿线,武当山茶品牌形象已立体式呈现给广大消费者。

“武当山茶这步棋走对了。”国营竹溪综合农场办公室负责人刘贤荣介绍,该场有茶园近千亩,以前使用自有品牌“习武剑”,市场基本局限在竹溪县内,年销售额不足200万元;使用武当山茶品牌之后,茶叶销售走出了十堰,进入武汉、西安、北京、东北等地;到今年6月底,销售额已达260万元。

“往年我们偏重春茶、绿茶,现在打开市场后,发现市场对夏秋茶和红茶、黑茶、白茶的需求也很大。”湖北圣水茶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敦桥、湖北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承君等茶企负责人介绍,国外市场不少消费者十分喜爱武当山茶,开发夏秋“大路茶”的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在竹山县得胜镇圣水村,湖北星梦茶业股份公司生产车间的工人忙碌不停。董事长林航介绍,今年初又与俄罗斯贸易商签订了300吨红茶订单,自营出口额达到7000多万元。

据悉,武当山茶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现有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及黑茶6大类300多个品种,绿茶比重由95%调减到75%左右,2022年全市茶叶出口创汇达1800多万美元。

40万茶农共筑康庄大道

六月,正值夏茶采摘季节。在丹江口市浪河镇清莫村,44岁的茶农曾秀芳正在采摘茶叶。

“家里有茶园20亩,采摘的鲜叶按保底协议价卖给茶叶加工企业。”曾秀芳介绍,除此之外,自己还在茶企打工,每天煮饭做杂活有收入100元,如果在公司茶园采摘春茶,就按斤计算,一天差不多能挣二百多元。

据了解,十堰市的83万亩茶园,主要由茶农种植管护。全市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带动茶农增收致富。

在竹山县竹坪乡宽坪村茶叶基地里,圣水茶场公司员工一手提着集叶袋,一手拎着采茶机,正在齐腰高的茶垄间采摘茶叶。随着采茶机的轰响,不到5分钟,约30米长的茶垄作业完成。

“一台采茶机每小时可采收茶青100公斤,采茶的效率可顶10个人工。”茶农李建华高兴地说,往年夏秋茶资源都废弃不用,现在加工后主要销往国外,每亩可以新增二三千元的收入。

时下,十堰市有近60万亩茶园处于丰产期,按照一亩茶园采摘夏秋茶2500斤,鲜叶每斤1元计算,仅此一项就可为茶农增收15亿元。

据了解,去年十堰市茶叶总产量2.22万吨,预计今年可达3万吨以上。

“发展茶叶产业增收富民,是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十堰市委书记黄剑雄表示,该市将进一步做强做响武当山茶品牌,带动全市40多万户茶农从茶叶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原标题:品牌价值达36.88亿元,去年实现综合产值逾百亿元 武当山茶大步走出深山

来源:湖北日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