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兽皮茶藏茶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706 秒)

陈年藏茶为什么都是牛皮包着的?

    陈年的藏茶颇有异域风采,比如以牛皮为外包装扎的茶,这种牛皮包装的藏茶虽然外观朴拙而且还略带皮毛的原始气息,却丝毫不影响茶的品质和价值。在近几年茶叶拍卖会上,就有几款来自藏区寺庙的牛皮包茶,每包茶(约60斤)的起拍价在2到50万不等。试想,当年每斤茶的价格每包也就在500元左右,这种增值空间可想而知。

花包

打开牛皮包,可以看到藏茶原有的包装,长条形的竹篾里裹着茶,每条长约1米,有“金尖”和“康砖”两种,每条20斤(早期曾为16斤)。其中金尖是4块,每块5斤左右;康砖则是20块,每块1斤左右,每1块独立的茶砖都各自有一层棉纸包裹着。不过,本来的竹篾包装,又如何变成了牛皮包装呢,这就要从边销茶的入藏说起了。

    藏茶源于唐代,产于四川雅安。从宋代起藏茶就被列入边销物资,直至新中国建立后,均为官方统筹对藏区的供应。由于地理差异,藏茶的运送始终是一件繁复艰巨的工作。无论是南路边茶(即从雅安走康定进藏)或西路边茶(灌县走松潘进藏)都是由低海拔到高海拔的转运,而且一路山连着山绵延不断,道接着道崎岖多险。所以,运送茶叶全大部分路途靠牲口的背驮,而竹篾在马牛的背上长时间摩擦则会使之受伤以致死亡。为解决运输中的诸多问题,在汉藏交界的康定、松潘等地的“锅庄”(商号)以兽皮料对藏茶进行二次包装。他们雇佣一些“贾卓娃”(缝茶工)用牛皮将茶叶重新打包缝制,如短运距的就缝“花包”,即没有完全把茶的竹篾裹满覆盖;若是远距离的,如拉萨以至更远地方则需缝“满包”,以防途中破损。因为藏茶都是先运到锅庄集中再发运的,所以茶的品种批次甚至等级也可能无法完全归置清楚。一般情况是满包内的茶可能是混装的,或是康砖、金尖,或是较为大片的川制茯砖茶,具体要开包后才能知道内装的品种和品质。如果是供贵族喇嘛的满包茶,外包要用牛、马、羊的上等皮料(个别高端的用狼皮),而花包则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装康砖和金尖,几乎没有什么悬念。

满包

    不过,在现存留的牛皮包藏茶中以金尖居多,康砖数量极少,这与金尖主销前藏的相对边远,而康砖主销后藏的康巴地区的相对靠近也有关系;另外因康砖用料较为精细和原材料稀缺,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主要生产金尖以满足产量,其实康砖藏茶一直是有生产,因为康砖比较高端、珍贵,虔诚的藏民一般不会用牛皮包着康砖藏茶去奉献给寺庙或供贵族喇嘛,原因是打包时是用鲜牛皮、茶叶始终会吸取牛皮的一些气息。

    而随着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发达,牛皮包茶也逐渐地远离我们的时代,成为一种特定时期和特定区域的产物。

    有人可能会问,把藏茶装在皮囊中似乎不妥,因为陈化中的茶叶会吸取牛皮的气息。其实不用担心,以高原的环境条件,用牛皮包装藏茶也不失为上策:一是高原的气候干燥,牛皮处于风干的状态;二是牛皮包本身是有透气性,有利于藏茶的继续陈化,所以汤色也显得特别的红浓透亮;再者是牧区宽广,牧民多在水草丰茂处驻扎,而茶裹在牛皮包中也就不易受潮,可谓因地制宜、物尽其用。

    牛皮包金尖藏茶的故事,是在不经意中形成,进而演化成一个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茶俗典故,听起来很美,喝起来更美,拥有它也就完美了。

茶马文化:茶马古道,古道茶香

《中国红:茶马古道》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全景式记录和梳理,以中英文图文对照的形式介绍中国文化。其所关注的100个文化专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极富中国特色。它们表现了特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本系列图书以实用简明的图文形式,提供一个令人愉悦的阅读空间,让四海宾朋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品味中国文化之美。

节选精读古道茶香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的国饮,上自帝王贵胄、文人名士,下至贩夫走卒,无不饮茶。茶早就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马古道以茶树的发源地云南西双版纳、四川雅安为起点,茶叶理所当然是古道上最重要的货物。

茶叶发源之地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发源地之一,而普洱茶是西双版纳历史最悠久、最有标志性的文明符号。西双版纳境内现有13万亩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茶园,是研究茶叶历史的珍贵资源,又是生产高档普洱茶的优质资源。

西双版纳境内的茶马古道约100公里,大部分位于原始密林中,古道宽1-1.5米,由当时官府和当地茶庄共同投资修建,采用山中的青石砌成路面,危险路段用条石筑基,还建有防止土石坍塌的石壁。

普洱茶

普洱茶产于云南省南部的普洱(原思茅市)、西双版纳、昆明和宜良等地区,是滇藏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货物。所谓普洱茶,人们一般认为指的是以澜沧江流域的古“六大茶山”所产的大叶种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晒干等工序加工而成的晒青毛茶,以及由晒青毛茶压制而成的各种规格的紧压茶。

云南是茶树的原生地,全国乃至全世界很多茶叶的根源都在这里,早在3000多年前,云南地区就已经有人开始种茶,并将制作的茶敬奉给周武王了。东汉时期,民间对普洱茶有“武侯遗种”之称,唐朝时,普洱茶开始大规模种植,到了清朝,普洱茶贸易达到了鼎盛。末代皇帝爱新觉罗?薄仪就曾说皇室的习惯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拥有普洱茶是皇室地位的标志。皇家对普洱茶的追捧,很快影响到民间,因此清代普洱茶在北京名声大振,饮用普洱茶随之在全国风行开来。

普洱茶的形成发展

普洱茶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的茶类,具有独特的风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其加工中有一个“后发酵”的过程。清朝初年,每年春天,六大茶山的茶农将春天最好的茶加工后上贡皇室,然后将采摘下来的普洱茶制程晒青毛茶,再经蒸压成形,形成形状不一的紧压茶。茶叶在运输过程中经过一个缓慢的冷发酵过程,最终形成了云南特有的后发酵茶——普洱茶。经过漫长发酵的普洱茶具有独特的陈香,而且去掉了生茶的苦涩味,茶汤柔绵醇厚,深受人们的喜爱。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普洱茶的渥堆工艺得以推行,方法是将毛茶堆放成一定高度,洒水后上覆麻布,使之在湿热作用下发酵24小时左右,其间也有微生物参与发酵。经过渥堆后的茶叶,颜色由绿转为黄、栗红乃至栗黑,茶性变得温和,茶汤色泽金红,柔顺花口,醇香浓郁,更适合日常饮用。现在一般将经过人工渥堆发酵的普洱茶称为“熟茶”。

揉捻的目的是利用外力,使茶叶叶片揉破变轻,卷曲成条,体积缩小,使部分茶汁挤溢附在叶表,对提高茶的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传统的普洱茶揉捻都是手工操作。

勐海南糯山

说到普洱茶就不得不提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勐海南糯山,一个是易武古镇。

南糯山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东部,是西双版纳有名的茶叶产地,漫山遍野都是茶园。南糯山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种茶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直到南诏时期,布朗族的先民还在此种茶。这里生长着一株树龄超过800年的栽培型茶树王,现在仍四季郁郁葱葱,南糯山因此被誉为“茶树王之乡”。

贡茶产地易武

易武古镇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北。这里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湿热多雨,是种植茶叶的理想之地。易武的兴盛起始于明代,不仅因为它是古六大茶山之一,更重要的是这里曾经是一个集产茶、制茶、易茶为一体的热闹繁华的茶叶集散地。

历史上,由于康藏地区对茶的大量需求,造就了易武历史上茶庄林立、商贾云集的兴盛景象。在易武繁盛时期,出了滇藏之间的这条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茶马古道外,茶商还开辟了一条从易武到老挝、转越南、走南洋的“茶马道”。清代末年,随着茶叶贸易的式微,易武的茶马古道逐渐被乱草所湮没,只有古道上光滑的青石板记录了当年的辉煌。

普洱茶的源头和集散地普洱

普洱市(原思茅市)位于云南省南部、澜沧江中下游,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由于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这里大部分地区常年无霜,是著名的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中心,曾经见证过普洱茶贸易的盛衰,也是中国最大的产茶区之一。

普洱因茶而兴,雍正年间就因普洱茶的远销而繁荣,道光及光绪初年,这里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外地商旅纷纷落户。1917年起,普洱茶成为大宗出口商品,沿着以这里为起点的差吗孤岛,畅销各地,名扬四海。

普洱境内的运茶古道一般用青石铺成,宽约1米。在普洱城北,至今还保存有当年的茶庵塘古道。它被称为“茶庵鸟道”,修建于清代,是为了向京城进贡普洱茶而建的管道,由普洱至磨黑镇以北直到省会昆明。这条驿道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长约5千米,石上已踏出了2厘米深的马蹄印,其历史之久远可见一斑。另外在普洱城南同心乡那柯里村南边,还保存着那柯里古道遗迹,它由人工磨制的条石和砾石铺成,路面宽1.5米,全长约有30千米。

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崇山峻岭之中,绵延着一条崎岖艰险的古道。一千多年来,通过这条由马帮和脚夫踩出的古道,云南、四川等地的茶叶被输送到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马匹、兽皮等特产被运送到内地——这就是神秘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古道茶香】——南涧与茶马古道

拥有悠久的茶马古道发展史的南涧,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的通道枢纽。这里保留至今的茶马古道及其沿途驿站,见证南涧茶叶发展的变迁,为南涧茶文化的发展和振兴提供了弥足珍贵的鲜活素材和深厚基础。

这样一条以茶为主要商品,沟通着滇南的产茶区和西藏的道路,为现代人提供了无数的遐想和传说。循着茶马古道的脉络,从茶的产地普洱、西双版纳出发,经景谷、镇沅和景东,就进入了南涧古道,从临沧出发,经云县、凤庆,过澜沧江,到达了南涧。

蒙化府史书《滇西驿运报告书》记载:“马匹及马帮经下关之蒙化者为最多,凤仪、弥渡、大理等次之……蒙化不仅为驮马之生产地,亦且为其集中地,倘有需要,即万匹亦可招致之,盖附近各属之马帮,可向蒙化集中也。”古道中心加骡马产地,以及回族自古善于经商,蒙化马帮应运而生。蒙化马帮的兴起与茶有关,同时也与回族有关。不仅是巍山的永建、大仓两个回族主要聚居的乡镇,还包括南涧的公郎镇,都是以回族经商贩运而崛起的。他们主要经营茶叶,几乎垄断了从茶产地临沧、普洱到交易中心下关的茶叶交易,而其中转站就是现今的南涧公郎镇。

(1)南涧茶马驿道

民国时期,南涧通往邻县的道路主要是崎岖且陡险的驿道。滇西古驿道便是茶马古道的重要干道,蒙化马帮途经南涧的古道有两条,通往普洱的称为“下景东背盐巴老路”;通往临沧的称为“走夷方老路”,都划入茶马古道的范畴。据民国9年(1920)由梁友檍编撰的《蒙化志稿》(云南崇文书馆付印)记载,南涧境内茶马驿道主要有11条,全长337km。

(2)南涧茶马驿站

茶马驿站—公郎

公郎古称朴赕,公郎地处大理州和临沧地区的交界处,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两地的商品交易中心。作为当年交易量逾万吨的滇西最大的茶叶市场,在这个无量山中的小镇延续着茶马古道曾经的辉煌。明清时期公郎是云南省的第二大茶叶集散地,也是普洱、临沧、保山和大理等地茶叶销往昆明、四川等销区的重要枢纽。

茶马驿站—虎街

虎街古称蒙乐古镇,是清朝末期南涧茶业辉煌历史的见证,是“下景东背盐巴老路”上的重要驿站,至今依然留有一个个茶马古道的印记。

蒙顶山茶 — 性温论

  简介:食药品具有“温寒”性是中医学的鉴别分类方法,蒙顶山茶是性温,历来被中国古代医学家所证实和引用。用生物化学的现代科技方法检测和从蒙顶山茶独特的生长环境、品种及加工工艺来分析,都能够充分证实古代及现代蒙顶山茶是温性茶。可适用于不同的消费人群,有养生保健的功效。

  主题词:茶性  蒙顶山茶  温性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茶叶”中记载“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疾”的论断,这里“主”字是指该种药品的功效,有控制、治疗的本意,而最为关键的是“温”字,指蒙山茶不同于其它茶,其它茶为寒性,而蒙山茶为温性。如何来理解认定蒙山茶为温性茶,则应理清思路、找对方法、注重事实、科学求证。

  『“寒、温”之分是中医学对食药的分类方法』

  西方化学或西医对药品、食品的特性是按照药品或食品中各种分子化学物质的构成与功能进行分类的。而中医是一个特行独立的医学体系,对药材和食物的特征、特性,按阴阳五行的思辩方法将之分为寒、凉、温、热“四性”。因此,对蒙山茶寒、温与否要从中国传统医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用现代分子化学的方法进行补充。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导杜晓认为“从食性的角度,茶性表现为凉(寒)性、温性。茶叶最早的功能是药用,在中药典籍中多有阐述,例如《本草纲目》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本经逢原》记载“茗乃茶之粗者,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开郁利气,下行之功最速。”这说明粗老的茶寒性更强。

  传统区分寒性食物和热性食物的方法:1、从味道上来看,味甜、味辛的食品,由于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较多,所以性热,如大蒜、石榴等。而那些味苦、味酸的食品,大多偏寒,如苦瓜、苦菜、芋头、梅子、木瓜等。2、从颜色来看,绿色植物性偏寒,如绿豆、绿色蔬菜等。颜色偏红的植物,如辣椒、枣、石榴等性热。3、从生长环境来看,水生植物偏寒,陆地中的食物,如花生、土豆、山药、姜等多数为性热。4、从生长的地理位置来看,背阴朝北的食物见阳光少、湿气重,故而性偏寒,比如蘑菇、木耳等。而一些生长在高空或东南方向的食物,比如向日葵、栗子等性偏热。5、食物寒热还与生长季节降雨有关。在冬天里生长的食物,由于寒气重,故而性偏寒,如大白菜、香菇、白萝卜等。在夏季生长的食物,接收的雨水较多,故而性寒,如西瓜、黄瓜、梨等。

  茶叶树木大多数低矮,生长于山野树林,色绿而离地面近,需阳而好雾,喜润而畏旱,汤绿而气清,味苦而涩口,能消脂解腻,适用于发热、口渴、烦躁、气郁、困乏等热症症象。茶树自身与生长整体上主阴,呈现出寒性特征。

  『《本草纲目》是中医学传承鉴尝与经验智慧的结晶』

  李时珍(1518~1593年)为中国最伟大的医学家。他非常注重实证,结合祖传医术和几十年的学习、尝鉴与临床经验,按不同属性列出纲目,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努力,于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空前的药物学巨著,其分类方法科学、严谨,其功能与疗效准确、完整,也纠正了一些古代医书和医生认识错误偏差,成为中医学的里程碑,是医学上最为伟大的成就。

  其一,蒙山茶是温性茶论述是古已有之、传承绵延的。古代最早的是五代毛文锡《茶谱》中记载:“昔有僧病冷且久…蒙之中顶茶…即能祛宿疾…是僧因之中顶筑室以侯。及期获一两余。服未竟而病瘥。”说蒙顶山茶能祛治表现为寒冷的宿疾。写入医书最早见于宋代苏颂著《图经本草》,其论述是“真茶性极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疾。”这里已将茶作为寒性药物,只有蒙山茶为温性茶,且文中“主”即祛的意思。“主疾”是主持、掌控疾病的发生。历史上,蒙山茶主要有三类茶,一类是进贡皇室的蒙顶黄芽,它黄茶类代表,量较少,是微发酵茶;一类是比例最大的南路边茶,也称为藏茶,主要用于与藏民交换马匹、药材、兽皮等物品的,是全发酵茶,属黑茶;还一部分内销茶,销往成都、自贡、内江等地的,以炒青、烘青为主,属绿茶。蒙顶黄芽嫩香甜美,南路边茶浓郁醇厚,烘青茶香甘爽滑。这三类茶的特点,均醇厚回甘,黄芽、藏茶明显均属温性茶;蒙顶山的炒青、烘青绿茶苦涩味不重,清香回甘,也可算温性茶或中性茶。

  其二,李时珍经品、尝、鉴后,还是认为蒙山茶为唯一的温性茶。明代之前,中国及世界茶叶还未分化出现代的绿、黄、青、红、白、黑等类,按古代工艺描述,其它地区黄茶、青茶、红茶、黑茶、等半发酵及全发酵工艺还未产生,均为炒、烘、晒青茶为主,因此,茶叶多酚类、茶碱等苦涩物质基本未转化,加之其它地区环境条件差异生长的茶叶其苦涩味较重,而蒙山茶独特的区域条件造成茶多酚类物质比例低、茶氨酸等物质比例高呈现出的苦涩较轻、回甘较快的口感,成为与众不同唯一温性茶的依据。

  其三,认为一般茶不是极寒,而都表现为寒性近于凉性。因此,用李时珍把蒙山茶定为温性茶进行宣传销售,既是对中国传统食疗文化的继承与宣传,又是差别化营销和促进其发展所需;特别是对国家刚刚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是一种独特的诠释。

  『蒙山茶温性是由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品种所决定』

  综合国内外对茶叶品质形成的研究分析,茶叶内含物构成十分复杂有460多种,糖类、氨基酸、酚性物及其氧化产物(主要为茶多酚)、嘌呤碱(以咖啡碱为主)、有机酸和茶皂素等。其中以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对茶叶品质影响最大。主要滋味是苦、涩、鲜、甜四种。从茶叶内含物有关成分分析:苦涩——(酯型儿茶素苦涩,游离儿茶素苦);苦——咖啡碱;鲜——氨基酸(茶氨酸甜鲜,谷氨酸鲜,天氨酸酸,精氨酸苦甜等);甜——游离糖类,大多数氨基酸是呈甜味。因此,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比例高就表现出寒性,氨基酸和游离糖类含量比例高,就表现出温性。

  蒙山又叫蒙顶山,晋朝乐资《九州志》载:“蒙山者,沐也,言雨露常蒙,因以为名。山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她具备了茶树生长繁育所有的最佳条件,在生长中造就了内质茶多酚含量比例低、氨基酸和游离糖类含量比例高的特点:1、纬度与海拔:蒙顶山位于北纬30度中国名优绿茶最佳纬度,川西平原向青藏高原激剧上升的过度地带,海拨山底600到最高处1456米,真正的高山茶区。2、气候与温度:名山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冬无严寒是、夏无酷暑,气温在-5~23℃之间,年日照989小时,且夏季日照不太强烈,日照光辐射量350.90KJ/c㎡,这种日照条件更接近茶树六千多万年前发育于原始森林下的原生光热条件。3、降雨与干燥值:蒙顶山降雨量1500~2086毫米,降雨天190天,白天降雨601MM,夜晚降雨1485MM雨雾天气平均225天,可谓“雅安天漏,中心蒙顶”。蒙顶山干燥值在0.5左右,按茶叶生产规律是出名优茶的最佳湿度。4、土壤与肥力:土壤主要为棕壤和部分黄壤,磷钾含量高,均是茶树优质土壤,土层肥厚,一般在100CM以上,有机质3~5%,PH值4.5~5.5,土质肥沃,不砂不黏,表土轻壤、疏松,耕作、保水、保肥性能良好,历史上有名的蒙山贡茶就出在此种土壤中。5、生态与环境:名山森林覆盖率49%,蒙顶山达80%以上,绿化率达95%,植被茂盛,还留存了部分原始森林,水质、空气达国家一级标准,生态条件极好。6、朝向与品种:其山之茶园全生长于东南之山坡,阳气足、降雨多、雾气重、生态好,其出产的茶叶内含物十分丰富。蒙山茶品种主要是:原生中小叶群体种、从山上和本地选育的国家级和省级良种蒙山系列和名山白毫131等。四川省茶科所罗凡、曾其国在《邛崃山脉不同地质背景茶叶的主要成分分析研究》文中列出名山种植的名山白毫131其制作成炒青茶和蒸青,检测出儿茶素总量、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指示总体均优于对照组福鼎大白、福选九号,同时,其内含物均高于在邛崃、蒲江、雨城等地:

  蒙顶山茶中儿茶素、咖啡碱、氨基酸等含量都相当高,据检测:叶茶多酚28~36%、氨基酸3~4.5mg%、维生素C202~259mg%、水浸出物43~48%,与同一品种的同内含物质相较高10-20%以上,特别是茶氨酸含量高、茶多酚类相较少,酚氨比低。茶叶酚氨比低呈现温性、中性特征,酚氨比高呈现寒性、凉特征。茶多酚与氨基酸含量之比即酚氨比可以衡量绿茶滋味的醇度,绿茶浓、鲜、醇滋味的构成,要求茶多酚含量适宜,酯型儿茶素所占比例小,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高,酚氨比低。一般情况下,绿茶茶多酚含量在20%以内时,滋味得分与茶多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茶多酚含量在20%-24%范围内,仍能保持茶汤浓度、醇度、鲜爽度的和谐统一;茶多酚含量进一步增加时,尽管茶汤浓度增大,但鲜醇度降低,苦涩味也加重。

  《名山县志》(清光绪版)记载:蒙山茶“色黄而碧、味甘而清、香气馥郁”的特征,有别于其它地区茶叶普遍苦涩味较重,回甘慢甚至回甘不明显的特点。蒙山茶这些基本特征在中医学上的食物归类上可被归纳为温性。

  『蒙山茶品种和加工技术明显提升其温性』

  蒙顶山茶生产的黄芽、甘露、石花、毛峰等,有不同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特点,其制作过程中,一部分化学物质如多酚类、糖类等转化了,如蒋丹、杜晓在《蒙顶山特色甘露加工滋味成份变化及品质特征比较》检验测定:蒙顶甘露在加工过程中茶多酚总量呈下降趋势,茶多酚总量降低率为名山白毫13.92%、梅占6.83%、青心乌龙8.25%。蒙顶甘露的鲜度由游离氨基酸总量决定,游离氨基酸总量受加工工艺和品种共同决定:3个品种所制成的甘露游离氨基酸总量增加率为:名山白毫5.83%、梅占-4.78%、青心乌龙3.25%。可溶性糖总量的变化增加率为:名山白毫28.62%、梅占3.25%、青心乌龙23.77%。四川农业大学速晓娟等检测蒙顶石花主要滋味其多酚类化合物24.94%、可溶性糖4.84%、咖啡碱4.56%、氨基酸5.66%,分别高于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等名茶。

  说明蒙山特色品种茶和加工工艺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保持了茶叶中更多的可溶性糖、氨基酸等温热性成分,保持并提升了蒙山茶的温性特点。

  『蒙山茶的独特内含物与口感适宜所有人群』

  蒙山茶种类、品种最为丰富,有蒙顶黄芽、蒙顶甘露、蒙顶石花、蒙山毛峰等黄茶和绿茶,同时还藏茶、红茶和青茶,也有芽茶、芽叶茶和叶茶,也分黄茶、绿茶、黑茶、红茶,还可分不发酵茶、轻发酵茶和全发酵茶等等,可谓品类繁多、层次不一、满足不同人群消费需求——“总有一款适宜你的茶”。其色泽鲜、外形匀,汤色亮,苦涩味较轻,回甘快,具有明显的温性特点,适宜于所有人。

  从中医和养生角度讲,喝茶有治病防病的功效。寒性食物适用于热性体质和病症,热性食物适用于寒性体质和病症。对蒙顶山茶的老茶客或普通消费者而言,选择不同的茶品随自己的喜好;而对于对口味较为敏感或身体有一些小痒的人来说,选一款适合的茶既满足了自己的口福,又对身体起有益保健休养作用是一件美事。身体强壮、肠胃健康者与体形较胖的人或常抽烟喝酒、或常接触有毒有害者,容易上火燥热,适宜微寒性的烘青、炒青、毛峰绿茶,也可选用甘露、石花等温性、中性绿茶、乌龙茶等茶。体质较虚弱者,即虚寒体质,肠胃虚寒,适宜喝蒙顶黄芽、花茶、或红茶等温性茶。如藏茶和红茶经全发酵后,其物质转化较多,苦涩口感减少或消失,多糖类增加,更显醇厚,体现出更明显的温性特点。前人在总结其特点的基础上,将藏茶或红茶中加入姜、糖,用于伤风受寒的患者增热祛寒,其效果更为明显;加入大枣、枸杞等熬煮,温补更好。若是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者,适合饮用红茶及藏茶温性茶,醇和厚重,有暧胃、降血脂、降血压等保健作用。中医也主张可以根据季节来选择茶饮: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熟茶,调节平衡人体寒热,止渴生津,驱邪扶正,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健康长寿之目标。

  钟国林,男,四川省名山县人,汉族,生于1966年,大专学历,国家一级评茶师,名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叶)专家组组长。长期从事农村经济、茶叶管理工作。2007年担任茶业发展局办公室主任、08年任县茶业协会副秘书长主任至今。执笔起草名山县茶叶产业“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蒙顶山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手册》、《蒙顶山茶文化简明知识读本》等,从2004年起每年参加筹办名山县举办的主要茶事活动、参与名山万亩生态观光茶园建设、蒙顶山建设等工作。撰写《四川饮茶方式与器具发展变化》《蒙山仙茶考》《世界植茶始祖——吴理真实至名归》《建设以茶文化为核心的西部文化大县》《蒙顶茶唐代入贡并奉为天下第一的四个关键人物》《整体推进基地建设强力推动茶业发展》等30篇文章发表在《四川茶叶》《中国茶叶》、《四川省情》《茶世界》等杂志。主要参与撰写《名山茶业志》《名山茶经》《蒙顶山茶文化史料》《蒙顶山茶文化知识读本》等。被评为四川省茶文化十大传承人、2017年度四川省十大茶人等。

  专题研究蒙顶山茶文化、中国茶具,爱好古代茶具收藏,现有存汉、晋、唐、宋、元、明、清、民国茶具1000余件。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