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石竹叶茶的作用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20把永远不会淘汰的紫砂壶

多少人宠爱的紫砂从发端于北宋的羊角山古窑址上一路走来,走过风雨,走过暖阳;走过寂寞,走过喧闹,始终没有被冷落江湖。

一、鱼化龙壶

典型传统壶型,清代道光、咸丰间宜兴制壶名手邵大亨初创,一面波浪中伸出凶猛的龙头,张口吐出一颗发光的宝珠,另一面刻鲤鱼跃出波涛。壶盖呈波涛涌起状,浪尖探出立体雕出的龙头,作为壶钮。龙头可伸缩,端壶到茶时,龙头伸出,同时龙头里又会伸出龙舌。倒完茶,壶持平,龙头缩回,龙舌也隐入龙头不见,设计非常巧妙。

二、石瓢

传统经典款式,历代名家制作较多,风格各异。细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等。各家的“石瓢”尽管面貌稍有差别,但其整体三角形、底置三足、平盖桥钮却是构成“石瓢”的基本要素,虽历经几百年,还是推崇倍致,一直延续下来,深受人们喜爱。

石瓢造型的要点在于力道,要达此目的,则要协调好石瓢各个线条所构成的三角形的比例关系,身筒、流、把,甚至钮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才能最终突出其独特的力度与气韵。

三、洋桶壶

紫砂洋桶壶自清末民初创制以来,以其造型简练,使用方便,是宜把玩,便于提携,便于茗泡而一度盛行,并为大多数茗壶爱好者接受,嗜好、收藏,成为紫砂光货素器类经典传统作品之一。(也是老七我最喜欢的壶型。)俞国良、汪宝根、储铭、顾景舟、等艺人在做洋桶壶有很深的造诣。

四、西施壶

西施壶,首创者徐友泉,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自小拜时大彬为师。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此壶象丰满的乳房,壶纽象乳头,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可能后人觉得“西施乳壶”不雅,就改称“西施”或“倒把西施”。

五、井栏壶

井栏壶是传统款式之一,顾名思义,其造型源于井栏。古人掘井多置井栏,有的还置井盖,井顶,井亭,它们即可护井,又能起到美化环境作用。可分为高井栏低井栏和方井栏(六方、八方),但于壶的整体形式却没什么大的改变。只是在细节:如钮、流、把、盖上的处理却有着细微的变化,也可以从是看出历史的痕迹。另外井栏壶简单的形式留下很大的发挥的空间,在装饰手法上的运用也层出不穷,诗书画印皆可点睛。

井栏壶流大多数是一弯嘴,也有的以短直嘴出流。长似鲸虹,短如鹰喙,曲直皆微妙。此壶式也应属曼十八之列。一改当时繁琐,守旧,题材狭窄贫乏的局面,以其造就简洁、明快、新颖的壶式耐人寻味。搏得当时文士的青睐。多少年来经历时间考验,终成紫砂壶式中的传统经典。后来之匠师从井栏之中汲取了不少灵感。

六、掇球壶

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掇球壶在盖沿和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同的烧线,这种上粗下细复合在一起的双线,称为天压地或文武线,子母线.民国时期程寿珍所作掇球壶为掇球中的精品。

七、水平壶

旧时南方人喜好用小点的紫砂壶泡茶,但小壶泡茶也有不便,茶水易凉,茶叶在壶中不易发泡,故在泡茶时要将茶壶放在瓷碗中,再在碗内冲入开水,这样不仅起到保温作用,同时使茶叶在壶中发泡充分,达到最佳状态。

然而,由于茶壶壶嘴比较低矮,开水倒入后易进入茶壶中,影响茶水质量,再则如果茶壶在设计制作中比例不当,茶壶在碗中就不稳定,易侧翻。一壶好茶前功尽弃,为保证茶壶在碗中的稳定,同时壶嘴的孔不易进水,艺人们根据这一要求,设计制作了水平茶壶,即壶嘴孔朝天,与壶把重量相等,壶嘴孔的平面与壶身口的平面和把的顶部在一个水平线上,且嘴、把、的在一直线上。这样壶外的水不易进入壶内,茶壶在碗中比较稳定,人们把这种茶壶称其为“水平壶”。80~90年代一厂这种壶生产的最多。

八、合欢壶

曼生十八式之一,也是陈曼生本人之所爱;壶铭日:“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阐释了“合欢”之义,若是东坡的门徒,三五知己,无酒有茶,品茗谈天,足矣。

九、仿古壶

仿古壶可以说是现代每个制壶人学徒时期学的第一把壶。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势,二弯流胥出自然;圆圈把匀势而起,有些款把圆下有垂,富于灵动,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有一气呵成之畅。

十、供春壶

在中国紫砂文化史上,供春是一个开创性的人物。明代正德年间,为求读书清净,县官吴颐山带着书童供春读书于宜兴(旧称阳羡)南部山区的金沙寺中,闲暇时供春看到寺内老和尚用当地特有的紫砂泥捏制茶壶,饮茶参禅,此时已成佛界习俗。也许是出于好奇吧,偷偷地跟着寺里的老和尚抟坯制壶,他见寺后山上一颗千年银杏古树,树身结着树瘿,像团起来的圆瘤,奇特可爱。于是供春用寺里老和尚制壶后洗手沉淀在缸底的紫砂泥,用茶匙挖空壶身,(那时候还没发展到拍身筒这个工艺步骤吧?呵呵)再接上与树瘿纹路相似的壶嘴、把,用手指按揿壶身表面并留下许多指螺印,烧成后果然生动异常,连老僧与吴颐山见了都连声称赞。供春之壶,胜于金玉。

十一、德钟

典型的传统壶型,清代邵大亨初创,德钟壶,大亨所创光素造型代表作中的又一佳器。器形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技艺手法的表现已达紫砂传统基础技艺的巅峰。壶身手感极佳,触摸舒服,造型简洁质朴,一洗清季宫廷之繁缛习气。

十二、秦权壶

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权”就是用来称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权”壶就是仿其外型。谁最早创制了秦权壶,不得而知。但在晚清梅友竹与韵石合作,一如当年陈鸿寿与杨彭年的传奇。紫砂题铭,直追曼生,神采翻飞。“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秤来。”桃源卖茶,以壶为秤。充满了想象的意境和潇洒不羁的情趣。

秦权为壶,气度泰然,刚正不阿。光面古拙中意象万千,紫砂泰斗顾景舟更是将秦权做成了素器的巅峰典范。

十三、潘壶

紫砂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畬,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先世以盐贾起家,累官至两广盐运使。由于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紫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紫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紫砂壶称为[潘壶]。

潘仕成祖籍福建蒲田,用朱泥小壶喝茶的习惯应源于此,因而所有正宗由潘仕所设计订制的潘壶均应是朱泥小紫砂壶!一般是三款,分标为高潘、矮潘、中潘。

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为荣,当地人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

十四、虚扁壶

虚扁壶又叫水扁壶、书扁壶。因发音相近,发音几乎相同,意思上,书扁更恰当,但虚扁一名用得较多,可能是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之感。此壶式在各个时代都有名家加以临摹再创作,佳作不绝。虚扁在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中最难得的器型之一。

虚怀若谷,逍遥自在。个性鲜明,令人玩味不尽。

十五、思亭壶

思亭壶是清初制壶名家陆思亭所创,壶身如葫瓢,弯嘴自腹向上胥出,圈把秀丽,高虚盖与壶口相切,呈一完整的器体。圆球形钮,的脚明显,干净利索,圆包底,整器均匀为明接处理手法,此壶已成为特定的形制名称。

年代较早的思亭壶,壶嘴曲度较小,流口简练,趁泥坯七分干时,以竹刀落款于盖口墙沿,笔致尚称工整。年代稍晚些的思亭壶,风格柔美,壶嘴已受“孟臣”、“逸公”诸式影响,曲线明显,流口较尖,实用性强过前者,署款则各式皆备,有竹刀写刻,也有钢刀双钩刻,罕见钤印者。以此思亭款式,清代店肆“万丰”、“恒兴”曾将此壶式腹部改为六方。其最著名的是署“秋崖”之款的壶,形制为圆中寓方,刚柔并济的式度,“秋”字写法左“火”右“禾”,显为文人书法,笔姿轻重有致,走泥若书墨,纯老中锋。

十六、美人肩

美人肩是个传统器形。由清代的老作品修改而来,以体现圆润的壶身为主,壶盖与壶身仿佛合为一体,没有空隙,勾勒出“美人肩”的圆润,用手抚摸上去,仿佛能感受到她的温暖。

窈窕秀美的壶身,漂亮匀称的壶肩,肩项及腹,骨肉匀亭。纤细绰约的壶把和壶嘴,自然舒展,曲线优美。好似美人盈盈而动,清扬婉兮,美目盼兮。

十七、上新桥

江南多水,长河上的斜拉桥、曲拱桥,村前屋后的木桥、石桥、竹桥,这些连接此岸与彼岸的形态各异的纽带,随处可见,这些江南水乡最常见的元素被用到的紫砂壶上,别有一番韵味。

此壶最初创作者是顾景舟,壶身呈扁圆形,折肩圈足,曲流环状柄,压盖式,桥型钮。此壶造型端庄、秀美、新颖脱俗,在柄的环状之上稍加改动即可安放拇指,又与壶盖钮相呼应,真可谓匠心独运、设计巧妙。盖与肩部均以凹线、阶状分割空间,自上而下视之,有一环扣一环水波荡漾之感。壶盖上的钮正像一座小桥矗立于湖水之中,上新桥壶或由此而得名。

十八、笑樱壶

据说,笑樱壶起始明代,造型原是出自“婴宁一笑”的历史典故——“婴宁一笑千愁解”。仔细欣赏“笑樱壶”,其造型交融着和谐漫流的姿态,恰如“婴宁一笑”表现出传统文化中的“和”的精神内质。“和”代表顺和、祥和、和气、和谐,表现的是一种舒展开阔的生活情感,这和紫砂材质朴素无华、善解人缘的气质相吻合。

十九、龙头八卦一捆竹

邵大亨所创,以64根长竹段围成壶身以合64卦之数。以32根短竹段分成四组,每组8根,结以成足。壶盖浮雕八卦图,盖钮成太极图,颇有匠心。

此壶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典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道光帝成功平定了张格尔叛乱,这也是他本人一生之中最大的功绩,当然志得意满,让内务府置办相关礼器作为此次功绩的纪念,他对内务府的出了一个难题,是“于一器之中,盛载天下乾坤……”最终,各地呈上的数百种礼器都未能满足清廷的需要,唯有邵大亨这把“龙头八卦一捆竹”将易经之中所有64个卦象全都收入一把壶中,天下乾坤一壶掌握,真正巧妙地做到了“于一器之中,盛载天下乾坤……”这一点,深的道光皇帝的喜爱。

二十、报春壶

可报春壶式系列作品是现代紫砂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是朱可心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首创的一壶多种装饰新壶式,梅报春的壶盖、壶把与壶嘴皆以树枝为型,但壶身却是圆润光滑,恰恰显示出报春壶美丽逼真。报春之意体现在壶嘴的梅枝、壶身一枝梅、壶盖的枝干纹饰上,报得春意不须万花遍丛,只需一枝梅暗自开放,“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春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1973年,朱老先生已届古稀之年,但为了工厂的发展和适应市场的需要,他以现代设计理念,设计了这款高档的同一种造型多种浮雕装饰的系列茶具。通过对传统造型的提炼和精心改进,使之更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使用和审美情趣的要求。该系列作品分别以梅、竹、柏、松、桃为题材,朱老不是简单的照搬自然形象,而是经过精心设计提炼取舍,梅花疏影横斜,柏枝青翠、竹叶潇洒,青松苍劲、桃叶枝美叶秀,都得到恰如其分的刻画塑造,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以少胜多的艺术感受。朱可心是我心目中除了顾景舟最佩服的制壶大家。(总要带点个人情感干什么..呵呵)

经典的紫砂壶壶型远远不止这20把,以上这20把经典紫砂壶是老七和众多壶友一起讨论挑选出来的壶型,不知看了此篇文章的你是否也一样喜欢呢?

紫砂壶中20款永不过时的款式,你有几把?

多少人宠爱的紫砂从发端于北宋的羊角山古窑址上一路走来,走过风雨,走过暖阳;走过寂寞,走过喧闹,始终没有被冷落江湖。

一、鱼化龙壶

典型传统壶型,清代道光、咸丰间宜兴制壶名手邵大亨初创,一面波浪中伸出龙头,张口吐出一颗发光的宝珠,另一面刻鲤鱼跃出波涛。

壶盖呈波涛涌起状,浪尖探出立体雕出的龙头,作为壶钮。龙头可伸缩,端壶到茶时,龙头伸出,同时龙头里又会伸出龙舌。倒完茶,壶持平,龙头缩回,龙舌也隐入龙头不见,设计非常巧妙。

二、石瓢

传统经典款式,历代名家制作较多,风格各异。细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等。

各家的“石瓢”尽管面貌稍有差别,但其整体三角形、底置三足、平盖桥钮却是构成“石瓢”的基本要素,虽历经几百年,还是推崇倍致,一直延续下来,深受人们喜爱。

石瓢造型的要点在于力道,要达此目的,则要协调好石瓢各个线条所构成的三角形的比例关系,身筒、流、把,甚至钮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才能最终突出其独特的力度与气韵。

三、洋桶壶

紫砂洋桶壶自清末民初创制以来,以其造型简练,使用方便,是宜把玩,便于提携,便于茗泡而一度盛行,并为大多数茗壶爱好者接受,嗜好、收藏,成为紫砂光货素器类经典传统作品之一。

俞国良、汪宝根、储铭、顾景舟、等艺人在做洋桶壶有很深的造诣。

四、西施壶

西施壶,首创者徐友泉,明万历年间,自小拜时大彬为师。

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此壶象丰满的乳房,壶纽象乳头,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可能后人觉得“西施乳壶”不雅,就改称“西施”或“倒把西施”。

五、井栏壶

井栏壶是传统款式之一 ,顾名思义,其造型源于井栏。古人掘井多置井栏,有的还置井盖,井顶,井亭,它们即可护井,又能起到美化环境作用。

可分为高井栏低井栏和方井栏(六方、八方) ,但于壶的整体形式却没什么大的改变。只是在细节 :如钮、 流、 把、 盖上的处理却有着细微的变化 ,也可以从是看出历史的痕迹 。

另外井栏壶简单的形式留下很大的发挥的空间, 在装饰手法上的运用也层出不穷, 诗书画印皆可点睛 。

井栏壶流大多数是一弯嘴, 也有的以短直嘴出流 。长似鲸虹, 短如鹰喙, 曲直皆微妙 。

此壶式也应属曼十八之列 。一改当时繁琐, 守旧, 题材狭窄贫乏的局面 ,以其造就简洁 、明快、 新颖的壶式 耐人寻味 。搏得当时文士的青睐。多少年来经历时间考验, 终成紫砂壶式中的传统经典。后来之匠师从井栏之中汲取了不少灵感 。

六、掇球壶

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

掇球壶在盖沿和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同的烧线,这种上粗下细复合在一起的双线,称为天压地或文武线,子母线.民国时期程寿珍所作掇球壶为掇球中的精品。

七、水平壶

旧时南方人喜好用小点的紫砂壶泡茶,但小壶泡茶也有不便,茶水易凉,茶叶在壶中不易发泡,故在泡茶时要将茶壶放在瓷碗中,再在碗内冲入开水,这样不仅起到保温作用,同时使茶叶在壶中发泡充分,达到最佳状态。

然而,由于茶壶壶嘴比较低矮,开水倒入后易进入茶壶中,影响茶水质量,再则如果茶壶在设计制作中比例不当,茶壶在碗中就不稳定,易侧翻。

一壶好茶前功尽弃,为保证茶壶在碗中的稳定,同时壶嘴的孔不易进水,艺人们根据这一要求,设计制作了水平茶壶,即壶嘴孔朝天,与壶把重量相等,壶嘴孔的平面与壶身口的平面和把的顶部在一个水平线上,且嘴、把、的在一直线上。

这样壶外的水不易进入壶内,茶壶在碗中比较稳定,人们把这种茶壶称其为“水平壶”。80~90年代一厂这种壶生产的最多。

八、合欢壶

曼生十八式之一,也是陈曼生本人之所爱;壶铭日:“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阐释了“合欢”之义,若是东坡的门徒,三五知己,无酒有茶,品茗谈天,足矣。

九、仿古壶

仿古壶可以说是现代每个制壶人学徒时期学的第一把壶。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势,二弯流胥出自然 。

圆圈把匀势而起,有些款把圆下有垂,富于灵动,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有一气呵成之畅。

十、供春壶

在中国紫砂文化史上,供春是一个开创性的人物。明代正德年间,为求读书清净,县官吴颐山带着书童供春读书于宜兴(旧称阳羡)南部山区的金沙寺中,闲暇时供春看到寺内老和尚用当地特有的紫砂泥捏制茶壶,饮茶参禅,此时已成佛界习俗。

也许是出于好奇吧,偷偷地跟着寺里的老和尚抟坯制壶,他见寺后山上一颗千年银杏古树,树身结着树瘿,像团起来的圆瘤,奇特可爱。

于是供春用寺里老和尚制壶后洗手沉淀在缸底的紫砂泥,用茶匙挖空壶身,(那时候还没发展到拍身筒这个工艺步骤吧?呵呵)再接上与树瘿纹路相似的壶嘴、把,用手指按揿壶身表面并留下许多指螺印,烧成后果然生动异常,连老僧与吴颐山见了都连声称赞。供春之壶,胜于金玉。

十一、德钟

典型的传统壶型,清代邵大亨初创,德钟壶,大亨所创光素造型代表作中的又一佳器。

器形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技艺手法的表现已达紫砂传统基础技艺的巅峰。壶身手感极佳,触摸舒服,造型简洁质朴,一洗清季宫廷之繁缛习气。

十二、秦权壶

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权”就是用来称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权”壶就是仿其外型。谁最早创制了秦权壶,不得而知。但在晚清梅友竹与韵石合作,一如当年陈鸿寿与杨彭年的传奇。

紫砂题铭,直追曼生,神采翻飞。“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秤来。” 桃源卖茶,以壶为秤。充满了想象的意境和潇洒不羁的情趣。

秦权为壶,气度泰然,刚正不阿。光面古拙中意象万千,紫砂泰斗顾景舟更是将秦权做成了素器的巅峰典范。

十三、潘壶

紫砂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畬,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先世以盐贾起家,累官至两广盐运使。由于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紫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

潘氏订制的紫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紫砂壶称为[潘壶]。

潘仕成祖籍福建蒲田,用朱泥小壶喝茶的习惯应源于此,因而所有正宗由潘仕所设计订制的潘壶均应是朱泥小紫砂壶!一般是三款,分标为高潘、矮潘、中潘。

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为荣,当地人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

十四、虚扁壶

虚扁壶又叫水扁壶、书扁壶。因发音相近,发音几乎相同,意思上,书扁更恰当,但虚扁一名用得较多,可能是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之感。

此壶式在各个时代都有名家加以临摹再创作,佳作不绝。虚扁在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中最难得的器型之一。

虚怀若谷,逍遥自在。个性鲜明,令人玩味不尽。

十五、思亭壶

思亭壶是清初制壶名家陆思亭所创,壶身如葫瓢,弯嘴自腹向上胥出,圈把秀丽,高虚盖与壶口相切,呈一完整的器体。圆球形钮,的脚明显,干净利索,圆包底,整器均匀为明接处理手法,此壶已成为特定的形制名称。

年代较早的思亭壶,壶嘴曲度较小,流口简练,趁泥坯七分干时,以竹刀落款于盖口墙沿,笔致尚称工整。

年代稍晚些的思亭壶,风格柔美,壶嘴已受“孟臣”、“逸公”诸式影响,曲线明显,流口较尖,实用性强过前者,署款则各式皆备,有竹刀写刻,也有钢刀双钩刻,罕见钤印者。

十六、美人肩

美人肩是个传统器形。由清代的老作品修改而来,以体现圆润的壶身为主,壶盖与壶身仿佛合为一体,没有空隙,勾勒出“美人肩”的圆润,用手抚摸上去,仿佛能感受到她的温暖。

窈窕秀美的壶身,漂亮匀称的壶肩,肩项及腹,骨肉匀亭。纤细绰约的壶把和壶嘴,自然舒展,曲线优美。好似美人盈盈而动,清扬婉兮,美目盼兮。

十七、上新桥

江南多水,长河上的斜拉桥、曲拱桥,村前屋后的木桥、石桥、竹桥,这些连接此岸与彼岸的形态各异的纽带,随处可见,这些江南水乡最常见的元素被用到的紫砂壶上,别有一番韵味。

此壶最初创作者是顾景舟,壶身呈扁圆形,折肩圈足,曲流环状柄,压盖式,桥型钮。

此壶造型端庄、秀美、新颖脱俗,在柄的环状之上稍加改动即可安放拇指,又与壶盖钮相呼应,真可谓匠心独运、设计巧妙。

盖与肩部均以凹线、阶状分割空间,自上而下视之,有一环扣一环水波荡漾之感。壶盖上的钮正像一座小桥矗立于湖水之中,上新桥壶或由此而得名。

十八、笑樱壶

据说,笑樱壶起始明代,造型原是出自“婴宁一笑”的历史典故——“婴宁一笑千愁解”。仔细欣赏“笑樱壶”,其造型交融着和谐漫流的姿态,恰如“婴宁一笑”表现出传统文化中的“和”的精神内质。

“和”代表顺和、祥和、和气、和谐,表现的是一种舒展开阔的生活情感,这和紫砂材质朴素无华、善解人缘的气质相吻合。

十九、龙头八卦一捆竹

邵大亨所创,以64根长竹段围成壶身以合64卦之数。以32根短竹段分成四组,每组8根,结以成足。壶盖浮雕八卦图,盖钮成太极图,颇有匠心。

此壶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典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道光帝成功平定了张格尔叛乱,这也是他本人一生之中最大的功绩,当然志得意满,让内务府置办相关礼器作为此次功绩的纪念,他对内务府的出了一个难题,是“于一器之中,盛载天下乾坤……”。

最终,各地呈上的数百种礼器都未能满足清廷的需要,唯有邵大亨这把“龙头八卦一捆竹”将易经之中所有64个卦象全都收入一把壶中,天下乾坤一壶掌握,真正巧妙地做到了“于一器之中,盛载天下乾坤……”这一点,深的道光皇帝的喜爱。

二十、报春壶

可报春壶式系列作品是现代紫砂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是朱可心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首创的一壶多种装饰新壶式,梅报春的壶盖、壶把与壶嘴皆以树枝为型,但壶身却是圆润光滑,恰恰显示出报春壶美丽逼真。

报春之意体现在壶嘴的梅枝、壶身一枝梅、壶盖的枝干纹饰上,报得春意不须万花遍丛,只需一枝梅暗自开放,“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春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1973年,朱老先生已届古稀之年,但为了工厂的发展和适应市场的需要,他以现代设计理念,设计了这款高档的同一种造型多种浮雕装饰的系列茶具。

通过对传统造型的提炼和精心改进,使之更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使用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该系列作品分别以梅、竹、柏、松、桃为题材,朱老不是简单的照搬自然形象,而是经过精心设计提炼取舍,梅花疏影横斜,柏枝青翠、竹叶潇洒,青松苍劲、桃叶枝美叶秀,都得到恰如其分的刻画塑造,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以少胜多的艺术感受。

朱可心是我心目中除了顾景舟最佩服的制壶大家。(总要带点个人情感干什么..呵呵)

来源:贵州茶香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科普:名茶系列——凤凰单丛(一)

凤凰单丛

单丛原为凤凰茶的品质档次,即茶叶采用单丛(单株)采摘,单丛制作,成茶达到条形、色泽、香气、滋味、山韵、汤色俱佳的标准称为单丛。由于生产和茶叶商贸活动的发展,多个香型的品系、株系的发现使单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单丛的外延逐渐延伸成既是茶叶品质的档次也是品种名和商品名,内涵扩充到品系和株系。

// 概念 //

凤凰单丛是指在潮州市凤凰山区的自然条件下,从凤凰水仙品种中选育出来的优异单株及其培育出来的品种、品系和株系,采用独特的加工工艺,采制而成的具有多种天然花香、果香、蜜香等特殊品质的乌龙茶。

// 命名 //

为便于茶叶的生产,采制和销售,凤凰茶区的茶农和茶商很早以前就对单丛给予命名。由于凤凰水仙品种(华茶17号)包含丰富的品种资源,单丛的品种、品系和株系很多,单丛的命名的方法也有多种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根据茶树的特征命名

即以单株茶树的树型、叶形、叶色的特征三种类型命名:

树型:大丛茶、娘仔伞、鸡笼“刊”、雨伞茶等;

叶形:杨梅叶、柑叶、柿叶、柚叶、山茄叶、团树叶、油茶叶、竹叶、仙豆叶、黄栀叶、木仔叶、尖叶仔等;

叶色:大乌叶、乌叶仔、大白叶、红蒂、金玉兰、金桂花等。

#2

根据茶叶的品质特性命名

根据成茶的香、味、形等特性命名:

香(成茶冲泡时散发出类似植物花的香气):黄栀香,芝兰香、玉兰香、蜜兰香、姜花香、桂花香、夜来香、茉莉香、柚花香、橙花香、杨梅香、苦味茶、黄茶香等;

味(茶汤的滋味):杏仁香、肉桂香、香番薯、杨梅香、苦味茶、附子香、桃仁香、大桔香、蜡味香等;

形(成茶的外形):大蝴蜞、大骨贡等。

#3

根据茶树所处的地名和地方特色命名

以地名和地方特色命名的茶树:有輋门、塌富后、石古内、立夏芝兰、雷扣柴、海底捞针、清泉香等。

#4

根据文化特色命名

以史实、典故和人物传说命名的茶树:八仙过海、似八仙、白八仙、老仙翁、宋茶、宋种、兄弟茶、兄弟仔、西施、棕蓑挟、猴种等。

#5

借物喻名

借用生物、器物命名的茶树:过江龙、蛤古捞、蛤古、蜂螂翅、鲫鱼叶、锯朵仔、鸟喙茶、黑蚂蚁、仙豆叶、雷公茶等。

#6

依据人名或地名、叶形、叶色+香型复式命名

为避免同类香型多个品种、品系或株系单丛名称重复而采用的复式命名,用这种方法命名的有:

忠汉种黄栀香、佳常黄栀香、民平黄栀香、国武黄栀香、国平黄栀香、白叶黄栀香、乌叶黄栀香、赤叶黄栀香、金桂花、杨梅叶黄栀香、蝴蟆叶黄栀香、团树叶黄栀香、牛奶香、竹叶芝兰香、陂头夜来香等。

分类

适宜于生产名茶的凤凰山,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悠久的种茶历史,同时世代茶农积累了丰富的选种经验和精湛的名茶加工制作技术,造就了凤凰单丛众多的品种、品系和株系。

由于各个品种、品系和株系的叶片大小、叶色、春采期各不相同,加上茶树的鲜叶和成茶内含物种类很多,加工时的手法和天气候各不相同,使制成的茶叶香气成分醇、醛、酮和酯类的比例各不相同,产生出众多的不同香型的茶叶产品,因此有必要对凤凰单丛进行分类。

凤凰单丛的分类,有以下多种:按叶片的大小分: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按其叶色分:乌叶、赤叶和白叶;按其采摘期分:特早芽种、早芽种、中芽种和迟芽种;按其成茶的香型分:黄栀香、芝兰香、玉兰香、蜜兰香、杏仁香、姜花香、肉桂香、桂花香、夜来香、茉莉香十大香型以及柚花香、橙花香、杨梅香、山茄香、黄茶香、苦味茶、附子香和其他清香型等品种和株系。其中,按成茶的香型分类,是目前凤凰单丛最通行的分类方法。

凤凰水仙分类图

分级

凤凰单丛的分级一般分为特级单丛、一级单丛、二级单丛和三级单丛。

特级单丛:外型条索紧结匀整,色泽油润,自然花香气清高细锐持久,汤色金黄明亮清澈,滋味醇厚爽适,回甘持久,叶底软亮。

一级单丛:外型条索紧结匀整,色泽油润,花香香气清高持久,汤色金黄明亮,滋味醇厚适口,回甘持久,叶底软亮。

二级单丛:外型条索尚紧结,较匀整,色泽尚油润,香气尚清高,汤色橙黄,滋味浓醇尚爽、回甘,叶底花杂尚软亮。

三级单丛:外型条索欠紧结,不匀整,色泽欠油润,香气较低沉,汤色橙红,滋味浓厚带涩、回甘,叶底暗带花杂。

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

凤凰单丛的加工工艺流程为:初加工:采摘——晒青——凉青——做青——杀青——揉捻—一松团——烘干;精加工:分拣——复焙——包装——销售、入库。该工艺做成的成品茶品质特征为:

外型:条索紧结重实、色泽乌褐(或黄褐、灰褐)油润;

香气:香气清高,持久,细锐,各种不同香型具各种不同独特的香气;

汤色:汤色金黄或橙黄、橙红明亮;

滋味:滋味甘醇,鲜爽适口,回甘力强,耐冲泡;

叶底:叶底软亮匀整或匀齐,带红镶边。

物质成分和作用

凤凰单丛内含物质丰富,水浸出物总量达到35.63-49.41%,茶多酚总量高达 22.64-39.12%,儿茶素8.91-17.39%,黄酮类8.27-14.05%,咖啡碱 2.349-5.334%,氨基酸 1.15-2.96%。

由于含有丰富的内含物,使凤凰单丛具有自然花香气高锐持久,滋味醇厚爽适,回甘力强,耐冲泡的特点,是为品茶爱好者的品尝上品。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药理保健功效,是一种集欣赏和保健的茶叶产品。它的主要作用有兴奋提神,解渴、解腻、助消化;利尿止痢;减肥降血脂,有助于防止血管硬化、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消炎抑菌、防辐射等。

陈少平

陈少平生于广东潮安凤凰,从小受凤凰茶文化熏陶,熟悉凤凰茶生产、加工、精制工艺全过程技术及凤凰单从茶审评技术。1983年起负责凤凰镇茶叶病虫害防治指导工作;1985年任潮安县凤凰农业技术站副站长、站长;1999年任广东省茶叶学会理事;2003年任广东省潮州市茶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2004年起任潮安县凤凰镇专业茶叶协会顾问;2009年获得高级评茶师资格认证。2010年参加研制凤凰单丛红茶获得成功。2011年和2013年二届任广东省茶叶质量竞赛活动评委。2016年起任广东省高级评茶师学会理事,凤凰镇第二至第二十三届,潮安县第一至第十届茶叶评比会评委、主评,首届潮州市茶农协会单从茶质量评比大赛主评委,粤东潮州单丛茶评比电视大赛主评委。曾获得三项广东省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三等奖,潮州市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特等奖、二等奖,广东省茶叶学会主办的第三届优秀论文一等奖,2013年获第七届潮汕星河国瑞科技奖。

出品:中国茶叶学会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