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山语藏茶

找到约242条结果 (用时 0.021 秒)

陈藏器《本草拾遗》载茶功

在陆羽《茶经》之前,有关茶的记载多是只言片语,记载茶功茶效的更少,综合各种文献,仅有《本草经》、《神农食经》(原书已散佚)、《桐君录》、晋张华《博物志》、陶弘景《杂录》、三国华佗《食论》、唐苏敬《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孟诜《食疗本草》、陈藏器《本草拾遗》等数种,唐代宁波籍大医学家陈藏器编撰的《本草拾遗》,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承先启后称巨著

陈藏器(681[一作687]-757),唐代四明(今浙江鄞州区)人。医学家、药物学家、方剂学家。开元中(713-741)为京兆府三原(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县尉,县尉系县令以下分管治安的官员。平时爱好医道,专心攻研药学,喜读《本草》一类书籍。他认为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虽有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苏敬《新修本草》、孟诜《食疗本草》等名家的集注补释,尤其是由苏敬主编,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由朝廷颁布的第一部官方药典《新修本草》,载药844种,但遗存尚多。而且在《新修本草》成书之后的70多年,民间又涌现出大批单方、验方。于是,他广集诸家方书及当时所用新药,以寒温性味华实禽兽为类,在开元二十七年(739),撰成《序例》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名《本草拾遗》。《新修本草》新增药物114种,《本草拾遗》比《新修本草》新增药物多6倍。此书将中药的药物性能归纳为10类: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言其“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着”、“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后世发展成“十剂”方剂分类法,至今仍为中医界应用。又载“罂粟”可入药。该书对祖国医药学有承先启后的重要意义。

由于时代局限,该书亦有荒诞之处,如所记以人肉疗羸疾,助长了后世愚孝风俗割肉疗亲的恶例,虽然他非始作俑者,而影响极坏。后人因此讥诮其搜罗怪僻,受到历代医家的批评,从而也影响到对《本草拾遗》的评价。

但瑕不掩瑜,明代大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陈藏器和《本草拾遗》作了高度评价:

其所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肤谫(浅薄之意)之士,不察其详核,惟诮其僻怪,宋人亦多删削。岂知天地品物无穷,古今隐显亦异,用舍有时,名称或变,届可以一隅之见,而遽讥多闻哉!如辟虺雷、海马、胡豆之类,皆隐于昔,而用于今。仰天皮、灯花、败扇之类,皆万家所用者。若非此书收载,何从稽考?此本草之书,所以不厌详悉也。

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教授爱德华·谢弗,在他的汉学名著《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称赞陈藏器是“八世纪伟大的药物学家”,并将他与“相对保守一些的药物学者”相比较,认为“陈藏器详细而又审慎地记录了唐代物质文化的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记载虽然与医药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有很高的价值。”

2003年,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医史学专家,本草文献学专家和本草文献整理研究奠基者尚志钧辑释的《〈本草拾遗〉辑释》,这本46万字的力作,对《本草拾遗》作了全面解读、注释。据尚志钧研究,《本草拾遗》引用的文献达127种,可见陈藏器的采集之广和研究之深。

首次记载茶瘦身

《本草拾遗》原书散佚,今本根据宋元丰五年(1082)唐慎微编撰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医心方》等书收录,才得以传世。

该书有关茶的文字,有如是记述:

茗、苦茶: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食宜热,冷即聚痰。茶是茗嫩叶,捣成饼,并得火良。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

早期记载茶效茶功的,大多只有一两句话,著名的如被陆羽引入《茶经》、已经散佚的《神农食经》的记载:

茶茗久服,令人悦志有力。

陶弘景《杂录》载:

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 黄山君服之。

华佗《食论》载:

苦茶久食,益意思。

比较而言,苏敬《新修本草》与孟诜《食疗本草》,已开始记载茶的多种功效,《新修本草》所载即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本草·木部》内容:

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

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食疗本草》所载内容为:

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

可见,《本草拾遗》综合了《新修本草》与《食疗本草》的内容,不同的是,《本草拾遗》在其它本草记载消食、消宿食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久食令人瘦,去人脂”的观点。这一观点非常科学,即如今广为宣传的茶的减肥功能。古代食物短缺,居民大多营养不良需要增肥,与当代发达地区富裕人群营养过剩需要减肥不同,提醒人们要注意不宜多食、久食。这说明陈藏器的记载,是经过仔细观察研究的。

似茶非茶皋芦木

在《本草拾遗》中,陈藏器还记载了一种似茶非茶的皋芦木,并先后转引东晋裴渊《广州记》、南朝陈代沈怀远《南越志》对皋芦的记述:

皋芦叶,味苦平。作饮止渴,除痰不睡,利水明目,出南海诸山。叶似茗而大,南人取作当茗,极重之。《广州记》悦:新平县出皋芦。皋芦,茗之别名也,叶大而涩。又《南越志》曰:龙川县出皋芦,叶似茗,味苦涩,土人为饮。南海谓之过罗,或曰物罗,皆夷语也。

皋芦,《茶经》称瓜芦,很多古籍记载产于广东、四川、贵州等地,似茶非茶,近代少有记述,至今没有定论。一说即是大叶茶,一说是一种大叶冬青。当代苦丁茶一般指指大叶冬青,属冬青科植物,叶片大而厚,味较苦。笔者以为与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记相吻合:

皋芦,叶状如茗,而大如手掌。捼碎泡饮,最苦而色浊,风味比茶不及远矣。今广人用之,名曰苦登。

这一记载中“叶状如茗”不符合。

多种文献记载皋芦“叶似茗”,《茶经》也说它“似茶,味苦涩”,显然不是苦丁茶,应该与茶相似。据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介绍,今日本就产有与茶相似的皋芦,该书还配有照片,叶片小而略圆,与茶叶相似,与苦丁茶则完全不同。

笔者以为,皋芦是有别于苦丁茶的,两者究竟是否同一植物,尚待专家进一步研究确认。

《茶经》未录留遗憾

在唐代《食疗本草》、《新修本草》、《本草拾遗》三种著名本草中,《茶经》仅引录了官方颁布的《新修本草》,引文分别见于《茶经·七之事》“本草·木部”、“本草·菜部”。

笔者原来以为《茶经》对茶事古文献的搜罗,已经相当全面,很少遗漏,由此可见并不尽然。这三种当朝本草,陆羽应该看到的,可见他是有选择的。如果说《食疗本草》与《新修本草》的记载大同小异,那么,《本草拾遗》记载的“久食令人瘦,去人脂”的内容,是《茶经》所有引文中所没有的,未能收录实为一大憾事。包括笔者曾经写到的虞世南《北堂书钞》中记载的12则茶事,个别也未被《茶经》引用。这仅是笔者涉及到的个例,说明茶史还大有研究余地。

“万病之药”待考证

“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很多茶书都写到,该语出自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尤其是2008年,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预防保健会诊专家赵霖教授,以《茶为万病之药,勿忘饮茶健身》为题,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健康大讲堂》宣讲后,被多家报刊、网站转载,影响极大。另说“贵在茶也,上通天境,下资人伦”之语也出自该书。但笔者查阅尚志钧的《〈本草拾遗〉辑释》,并未发现上述文字。笔者曾通过电子邮件请教赵霖教授,询问出处,未见回音。

笔者不排除《本草拾遗》其它版本可能有此一说,但在未见到出处之前,无法消除怀疑。如流传更广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语,很多专家、学者都说出处是《神农本草经》,事实是《神农本草经》根本没有此语,目前查到该语的最早出处是在清代。

虽然茶之功效甚多,但说它是“万病之药”未免夸张。身为名医的陈藏器,记述的茶功、茶效不过五六种而已,应该不会如此夸大。再说《茶经》也未引录。笔者以为,很可能是后人伪托陈藏器之语。

总之,“茶为万病之药”是否出自《本草拾遗》,尚待考证,未找到出处之前,不能随便采信。

【摘自2014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竺济法(浙江宁波)】

关于“茶禅一味”和圆悟克勤的墨迹

摘要:流传广泛的圆悟手书“茶禅一味”之说是查无实据的臆测,被日本奉为国宝的圆悟印可状和一休授予珠光的圆悟法语两幅墨迹往往被人混为一谈,“茶禅一味”在日本确立后先后两次传入中国,现在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概念,但纠正茶文化领域的错误认识也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茶禅一味 圆悟克勤 墨迹 一休宗纯 村田珠

一、圆悟手书“茶禅一味”之说查无实据

我国茶文化研究者中有人认为“茶禅一味”最早的资料是宋代禅门巨匠圆悟克勤的手书真迹。如丁文在其论文《论“茶禅一味”》中说:“‘茶禅一味’,其说源于宋代,系禅僧圆悟克勤手书赠送参学的日本弟子的四字真诀。(1)”再如江静、吴玲编著的《茶道》也说:“‘茶禅一味’的说法最早是由我国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1063-1135)提出的。据说,克勤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真诀,赠予高徒虎丘绍隆。(2)”杭州作家王旭峰也说:“宋代有个叫圆悟克勤的禅师,手写‘茶禅一味’于日本弟子,回国时翻船,装在竹筒中的字幅儿辗转到了一休大师手中,据说一休以此得道。这四个字便成了镇寺之宝,至今仍收藏在日本京都大德寺里。(3)”三者都断定圆悟克勤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真诀,不同的是有的说这四字真诀是赠给日本弟子的,有的说是赠与中国弟子虎丘绍隆(1077-1136)的。

显然,赠送给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圆悟克勤究竟是否手书过“茶禅一味”的四字真诀?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们至今未能出示圆悟克勤手书过这四字真诀的史料证据。不仅如此,我们在圆悟克勤的《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以及圆悟弟子虎丘紹隆编录的《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佛果克勤禅师心要》等史料中也没有发现圆悟克勤的有关茶禅关系的言辞。圆悟克勤禅师是中国禅林的一代宗师(图1),著有“宗门第一书”《碧岩录》,在佛教界有着崇高的地位,但要断定“茶禅一味”出自圆悟之手,是必须具备可靠的相关史料的,不能仅仅凭他的禅学建树和地方饮茶习惯进行主观臆测。

其实,在汉语里,“茶禅”或“禅茶”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才被作为一个固定词语而广泛使用。据学者研究,我国古代将“茶”和“禅”二字组合起来,构成“茶禅”或“禅茶”一词的文献资料,最早出现于清代。有人通过《四库全书》和佛教典籍的电子检索,发现中国古代并不存在“茶禅”或“禅茶”这样的概念,至少不是一个重要概念(4)。

不仅是古代,即使在1990年代之前,“茶禅”或“禅茶”也是几乎无人使用的词语。1990年,葛兆光在《读书》杂志发表《茶禅闲话》一文时说:“古人以禅意入诗入画,尝有‘禅诗’、‘禅画’之称,似无‘茶禅’之名,”于是便自己杜撰了“茶禅”一词用于文章的题目(5)。翌年,葛先生又在《读书》发表《茶禅续语》,说“自家不识金镶玉,大言不惭以为‘茶禅’是可以抢个专利证的杜撰,谁料无意中读一书,云克勤禅师赠日本僧珠光语中便有‘茶禅一味’,今尚藏于日本奈良寺中,不觉脸皮无光,只得连叫‘苦也苦也’。(6)”葛先生给自己的文章起了个名叫《茶禅闲话》,以为自己杜撰“茶禅”一词,有首创之功,可以拿个“专利”,没想到某书写着“茶禅一味”语出圆悟克勤之事,顿觉脸上无光,叫苦不迭。

我们无意考究葛先生是从哪本书上得知“茶禅一味”语出圆悟克勤的,我们想说的是,博识如葛公尚且不知有“茶禅”一词,可见至迟到1900年代初,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尚未成为一个习用的词语,更不用说“茶禅一味”了。大概由于这样的原因,1992年5月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陈宗懋主编的茶文化词典《中国茶经》中没有“茶禅”、“禅茶”和“茶禅一味”之类的词条。不仅如此,2002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朱世英等主编《中国茶文化大辞典》也没有“茶禅一味”的词条。

国内学者早已有人对圆悟手书“茶禅一味”的说法提出过质疑。例如,在2007年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茶事通义》中,陈香白指出:“笔者查阅了《大藏经》等相关资料,尤其是《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并翻遍《中日高僧书法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7月版)均找不到‘茶禅一味’出自圆悟克勤之证据。(7)”可惜的是,这样学术态度严谨的质疑没有被很多人接受,认为“茶禅一味”出自圆悟克勤之手的臆说至今依然在我国茶文化领域十分流行。

二、海上漂流的圆悟印可状

江静、吴玲的《茶道》还说:“这四字真迹后来被来华的日本僧人携带回国,临抵海岸之际,风急浪高,船体粉碎,所幸四字真迹已经漆制装裱,未被海浪吞没,漂至岸边,为人拾起,最终辗转传至一休宗纯手中,成为日本代代相传的国宝。(8)”靳飞《茶禅一味——日本的茶道文化》一书也说:一休“他能把自己老师华叟宗昙的印可状烧掉,但却精心保存着圆悟的一幅墨迹,可见其对圆悟的尊敬。后来一休把这幅墨迹传给茶道开山祖村田珠光。由珠光下传,此墨迹遂成茶道重宝。可惜的是,在流传中有半幅被人截走后神秘失踪了,余下的半幅今藏于东京的国立博物馆,更被列作国宝。(9)”这不符合事实。

遭遇风浪漂流海中的圆悟墨迹,既不是“茶禅一味”的四字真诀,也和一休宗纯没有任何关系。根据相关资料我们知道,经历过海上漂流最后被定为国宝的圆悟墨迹是宋宣和六年(1124)十二月圆悟写给其弟子虎丘紹隆的印可状,日本茶道界称之为“流れ圜悟”,意思是“经过漂流的圆悟墨迹”。因为是圆悟给紹隆的印可状,我们不妨称之为“圆悟印可状”。据传,一名叫尧甫的僧人在萨摩(现鹿儿岛县)的坊之津海边捡到了装在桐木筒里的这幅印可状,后献给大德寺大仙院的古岳宗亘(1465-1548),成为大仙院的“什物”。所谓“什物”,是指“个人不能随意处理的寺院所有之物”,也就是说这“流れ圜悟”成了大仙院的庙产,物权不归私人所有。后来,大概由于享德2年(1543)的火灾和应仁之乱(1467-1477)给大德寺造成了巨大损失,需要复兴的资金,天正8年(1580)前后,大仙院将其卖给了堺市富商·茶人谷宗临(1532-1601)。宗临的儿子宗卓又把这印可状裁剪为两半,把后半幅卖给了仙台藩主伊达政宗(1567-1636)。剩下的前半幅后归祥云寺所有。位于堺市的祥云寺是谷氏家族的“菩提寺”,即供奉谷氏族祖先的寺院,应该说是檀越对祖庙的捐赠吧。文化元年(1804),这半幅墨迹又转而为大名茶人松平不昧(1751-1818)收藏,成为松平家祖传的宝物。1938年,松平家族将其捐赠给帝室博物馆,而原先卖给伊达政宗的后半幅至今下落不明。

帝室博物馆即现在的东京国立博物馆,因此,现存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圆悟克勤墨迹,即“流れ圜悟”,只有前半幅19行字。纸本墨书,尺寸为43.9×51.4厘米,因为是现存最古的圆悟克勤墨迹,昭和26年(1951)被定为国宝(图2)。虽然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人对这半幅“流れ圜悟”的真伪提出过质疑(10),但至今依然没有动摇其“国宝”的地位(11)。

(图注:圆悟印可状(选自京都国立博物馆《日本人和茶》)

圆悟克勤的这幅印可状,原文见于《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四和《佛果克勤禅师心要》卷上,全文约900字,只有“赵州吃茶去”一句中有个“茶”字,此外没有一个“禅”字,更不用说“茶禅一味”了。可见,所谓“茶禅一味”四字真诀经海上漂流或被裁剪为两半最后被定为国宝的说法,不能不说是某些人根据一鳞半爪的信息而主观杜撰的动人故事。

三、一休授予珠光的圆悟法语

再说一休宗纯授予村田珠光的圆悟墨迹。在日本茶道界,通常把一休授予珠光的圆悟墨迹特称为“圜悟の墨跡”,以区别于上文所述之“流れ圜悟”。“圜悟の墨跡”是宋建炎二年(1128)二月,圆悟克勤写给虎丘绍隆的法语,为行文方便,我们暂且把称作“圆悟法语”。

现存的“圆悟法语”,纸本墨书,长61.2厘米,宽29.7厘米。现藏畠山纪念馆,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图3)。原文收录于《佛果克勤禅师心要》卷上《示开圣隆长老》,全文347字,内容是回忆师徒之谊,赞赏紹隆才干,勉励禅途精进之类,与禅茶无涉。

(图注:圆悟法语(选自京都国立博物馆《日本人和茶》)

关于这幅“圆悟法语”,千利休的弟子山上宗二《山上宗二记》有所记载,文中说:“又有用禅宗之墨迹于茶汤者,是珠光得圆悟之墨迹于(一)休和尚,以是为一种(饰物)而乐。(12)”又云“圆悟墨迹一幅,……是昔珠光得赐于一休和尚之墨迹也。(13)”另《宗湛日记》也说:“所谓圆悟墨迹,乃珠光得之于一休而装裱者也。(14)”据此,日本茶道史家一般都认为,村田珠光曾从一休宗纯获得过圆悟克勤的墨迹这一历史事实是基本可信的。

被称为日本茶道开祖的村田珠光(1422-1503)11岁出家入奈良称名寺为僧,因怠慢寺役而被逐出寺院,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19岁时进入位于现京都府田边市酬恩庵成为一休宗纯的弟子。酬恩庵即现在的一休庵,是大德寺的“末寺”,属临济宗。珠光师从一休修禅,悟出“佛法就在茶汤里”的真谛,一休以圆悟墨迹作为印可状授予村田珠光。珠光将其挂在茶室。《山上宗二记·墨迹》认为此举为“挂墨迹之初也。”,说明开茶室挂禅僧墨迹之先河者为村田珠光。之后,随着日本茶人和禅宗寺院关系的日益密切,茶式挂禅僧墨迹的做法逐渐成为惯例,成为茶会的点睛之物。

挂于壁龛的字画在日本被称为“挂物”,而把茶室里挂的字画特称为“茶挂”。茶室里挂字画,并非单纯为了装饰点缀,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字画表现茶会主题,统合主客心境,被视为“一座建立”、“一期一会”的“本尊”,是茶会最要紧的物件。日本茶道圣典《南坊录》云:“无若挂物之第一道具者,乃客、亭主共茶汤三昧,一心得道之物也,以墨迹为第一。敬其文句之心,赏玩笔者之道人、祖师之德也。(15)”说明茶会以“挂物”为第一,“挂物”以“墨迹”为第一。而日本茶道界所称的“墨迹”,主要是指禅僧,尤其是临济宗禅僧的墨宝。从这个意义上说,圆悟墨迹在日本茶道史上是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的。

堀江知彦《茶挂之书》提出了作为“茶挂”的四个条件:一、能表现“侘び”“寂び”境界;二、能让人明显地感觉到季节感;三、具有禅意;四、传承路径明确(16)。从传承途径来说,这幅圆悟墨迹也是传承有序,曾辗转于名流大亨之间。珠光去世之后,珠光的养子村田宗珠继承了这幅墨迹,后经武野绍鸥、千利休、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人之手,无一不是声名显赫之人,因此,这幅圆悟墨迹自古以来被视为日本茶道的顶级“茶挂”。

四、“茶禅一味”在日本的确立

我们有必要简述一下“茶禅一味”在日本的确立过程。日本在早在16世纪就有反映茶禅一味思想的资料,但“茶禅一味”作为一个语词的确立却是上个世纪的事。

临济宗禅僧大休宗休(1468-1549)语录《见桃录》引松源和尚诗句“茶兼禅味可”(17),被认为是“茶禅一味”的萌芽。堺市南宗寺开山大林宗套(1480-1568)在武野绍鸥的肖像上所题诗中亦有“料知茶味同禅味”的句子,表达了茶禅同味的认识。记录千利休孙子千宗旦(1578-1658)茶语的《禅茶录》曾被改为《宗旦遗书茶禅同一味》、《茶禅同一味》等书名流布坊间,茶禅一味的概念进一步明确。1905年,大日本茶道学会创始人田中仙樵出版了《茶禅一味》一书,被认为是“茶禅一味”始见于文字的首例,标志着“茶禅一味”概念的确立。

但是,“茶禅一味”并没有很快成为一个社会习用词语(日语称为“熟語”),笔者查阅手头的辞典发现,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在日本出版的相当于我国的《辞海》规模的大型国语辞典,例如小学馆的《新版·言林》(1963年)、岩波书店的《广辞苑》第二版补定版(1975年)、小学馆的《国语大词典》(1981年)中均未出现“茶禅一味”,而只有“茶禅一致”一词。说明那个时代在日本社会习用的是“茶禅一致”,而非“茶禅一味”。

1988年三省堂出版了松村明编《大辞林》,其中的词条仍为“茶禅一致”,但在词义解释之后列出了同义语“茶禅一味”。三省堂的《辞林21》(1993年)也是如此。可见,大约在1980年代中后期,“茶禅一味”一词才开始成为日本社会习用的四字格习语(日语称为“四字熟语”)。在此之前,也许主要在茶界或禅界使用。例如, 1956年日本出版的桑田忠亲编《茶道辞典》(东京堂出版)、1975年出版的井口海仙等主编的彩色版《原色茶道大辞典》(淡交社),均有“茶禅一味”词条,而没有“茶禅一致”。后来,作为茶界和禅界用语的“茶禅一味”,随着日本经济增长,习茶修禅人口不断增加而逐渐渗透到社会民众之间,最后定格成为一般民众熟知的四字格习语。

五、“茶禅一味”传入中国

“茶禅一味”作为四字格习语传入中国应该是在20世纪30年代末。1937年,日本大东出版社出版了医学博士诸冈存的《茶とその文化》一书,书中有一节专门讨论了茶和佛教,尤其是和禅宗的关系,并用“茶禅一味”和“茶佛一味”来说明茶和禅宗以及佛教的密切关系。1939年12月,诸冈存的《茶とその文化》的中文编译本由浙江省油茶棉丝管理处茶叶出版部作为《茶叶丛刊第一种》出版发行,题为《茶与文化》,编译者吕叔达。原书共有两处“茶禅一味”,中文编译版删除了一处。但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知道的最早出现“茶禅一味”的中文资料吧。

大概是由于吕叔达编译的《茶与文化》是浙江省茶叶行业的出版物的缘故吧,该书并未在社会上产生多大的影响。“茶禅一味”第二次传入中国便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的事了。

众所周知,我国的茶文化热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百废俱兴,经济热独占鳌头,文化热不甘落后,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了当时文化发展的抓手,时代潮流滚滚,泥沙俱下在所难免。就茶文化角度而言,1977年,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等人提倡弘扬茶文化,在“茶道”和“茶艺”的用语选择上引起了争论。为了避免和日本茶道的混淆,人们选择了“茶艺”作为代表中国茶文化的概念,形成了中国茶艺、韩国茶礼和日本茶道等反映东亚三国不同茶文化特质的三个概念,为大陆的茶文化热增添了助力。与此同时,我国茶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对邻国日本、韩国的茶文化的关注也与日俱增,各种译介邻国茶文化的专著和文章不断问世,“茶禅一味”亦随之见诸各种书刊,成为人们谈茶说禅时津津乐道的一个概念。

但浮躁的时代难免因浮躁而产生的各种问题。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当时我国茶文化研究者对日本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因此,在1980年代,有人会把“南浦绍明”当作南浦和绍明,认为是两个人;也有人把“堺”翻译成“边境”,不知道“堺”是日本的一个地名。关于中日茶文化交流历史的知识,当时也大多是通过日文资料获得的,但由于资料欠缺、读解能力、治学态度等诸多原因,造成了这样那样的知识性错误。圆悟克勤手书“茶禅一味”的臆说,以及混淆“圆悟印可状”和“圆悟法语”的错误应该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正如我国经济经过迅猛发展其以后,现在已经步入了稳步发展的新常态那样,我国的茶文化研究也应该由快速发展而转为扎实、严谨的阶段,逐渐纠正茶文化领域的一些广为流传、以讹传讹的错误观念和错误知识,已是茶文化研究者的当务之急。愿和全国茶文化研究者共同努力。

【摘自2017年《吃茶去》杂志(总第67期);作者:曹建南(上海),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日本社会文化研究专家)】

参考资料

(1)郭天成主编《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集(1994-1997)》,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组织委员会,1984年,第78页。

(2)江静、吴玲编著《茶道》(《日本文化丛书》第一辑),杭州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3)王旭峰《爱茶者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4)宣方《茶禅一味:传说、历史与现实》,沈立江主编《盛世兴茶——第十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精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7页。

(5)陈平原、凌云岚编《茶人茶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65页。

(6)同注(5),第72页。

(7)陈香白《茶禅一味》,竺济发编《茶禅东传宁波缘——第五届世界禅茶交流大会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18页。

(8)同注(2)

(9)靳飞《茶禅一味——日本的茶道文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91页。

(10)千宗左等监修《新修茶道全集》卷二《器物篇上》,春秋社,昭和30年,第43页。

(11)《千利休ー‘侘び’の創造者》(別冊太陽ー日本のこころ155),平凡社,2008年,第47页。

(12)林屋辰三郎等编注《日本的茶书(1)》(东洋文库201),平凡社,昭和46年,第141页。

(13)同注(12),第189页。

(14)熊仓功夫《茶の湯歴史ー千利休まで》(朝日选书404),朝日新闻社,1990年,第106页。

(15)中村直胜《茶道圣典·南坊录》,浪速社,昭和43年,第115页。

(16)堀江知彦《茶掛けの書》(东方选书13),东京书籍株式会社,昭和52年,第9页。

(17)松源和尚,有人认为是宋代禅僧松源崇岳(1132-1202),但查《松源崇岳禅师语录》无此句,待考。

做好“三茶”统筹大文章 推动藏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雨城区茶园美景

茶叶的发现,改写了人类文明史。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日常,还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文人优雅,缺了茶,几千年的时间长河也会留下不少遗憾。

岁月长河中,先民们的智慧和巧思将一片片绿叶制作成丰富的茶品。起源于雨城,且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雅安藏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厚重的口感,拥有“茶中黑金”的美誉。

“三茶(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是新时代国家茶产业的发展战略。近年来,雨城区将茶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持续发力,把弘扬优秀传统茶文化、推动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创新驱动型茶科技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三茶统筹”这篇大文章在雨城大地开花结果。

雅安藏茶制成工艺饼具有收藏价值

弘扬茶文化 引领发展潮流

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携带暖湿空气,与来自西部高原上的冷空气,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交汇,形成奇特的“华西雨屏”,为处于“华西雨屏”中心位置的雨城区,带来丰富的水汽。

雨城以雨为名,得益于一年300多天的降水。这里的降水温柔而婉转,酷爱文雅的人,称它为“雅雨”。雅雨造就生物的多样性,青羌文明在此发祥。雨城境内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达74.96%;负氧离子含量为世界顶级标准,最高达8万个每立方厘米。雨城,被誉为“天府之肺”“天然氧吧”;雨城,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中国生态气候城市”名片的城市。

清朝赵熙在《峨眉华严顶望雅安》一诗里咏道:“塞外天明掌上秋,晓寒六月透重裘。回栏右指山底处,一角云窝是雅州。”

多山地,多漫射光,云蒸霞蔚的雨城,成为茶树生长的沃土。

无论是数千年前的青衣羌国还是如今的现代化雨城,这座城市的故事,与茶息息相关。

自古以来,雅安都是著名的茶区。雅安的茶人,也独具有巧思,黑茶的出现,为茶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雅安藏茶是典型的黑茶,素有“黑茶鼻祖”之称。

造物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惊喜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生。据史料记载,中国黑茶起源于四川,早期的四川茶叶运往西北易马,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必须缩小体积,蒸制紧压,以便长途运输,茶叶品质因此发生变化。从唐宋蒸青团饼茶到明代散庄叶茶,明末将散茶筑制成包,成为紧压砖茶。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改进和发展,雅安藏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作技艺,最为关键和核心的是渥堆(发酵)工序。从原料到成品,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千百年来,雅安的制茶工匠将这一制茶秘诀代代相传,将这红、浓、陈、醇的藏茶滋味,延续千年。

2008年,南路边茶(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2022年11月,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承,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发展。雨城区以非遗传承为核心,构建“非遗保护中心+大师工作室(传习所)+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博物馆”保护体系,建立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大师工作室(传习所)24个,培育“中国制茶大师”(黑茶类)2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市级非遗传承人5人。编制边销茶制作乡土教材,实施师带徒“长青计划”,开办线上线下教学培训,传授传统制作技艺。实施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保护记录工程,回溯1300多年边茶制作历史,梳理“唐宋蒸青团饼茶—明代散庄叶茶—明末紧压砖茶”发展脉络。并成立中国藏茶文化研究中心,保护藏茶传统制作技艺“密码”。

时间追溯到公元641年,16岁的文成公主离开长安,踏上了前往雪域高原的路途。她要去的地方,是在今天的人们看来都很遥远和神秘的拉萨,这条漫长而艰苦的进藏之路,她和她的队伍整整走了三年。

《西藏政教鉴附录》中记载:“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地也。”

茶叶作为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陪嫁物资之一,在雪域高原掀起了延续1300多年的饮茶风潮。

以“藏”字命名的茶至今只有一种,那就是雅安藏茶。雅中有藏,藏中有雅。作为藏医药学宝库《四部医典》记载:“藏茶性温和、可消食。”藏族谚语说:“青稞之热,非茶不消;腥肉之食,非茶不解。”寥寥数语,道出了藏茶的神奇。

近千年的文明史,藏茶的身影从未缺席。它被用来换取西域的战马,用于装备军队;拉开了汉藏之间贸易往来的序幕,增进友谊,繁荣市场;进一步增进藏汉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小小的一片茶叶,一千多年来,就像一条坚实的纽带,把藏汉人民紧紧地连在一起。

中茶院原院长骆少君女士曾评价:雅安藏茶如同一个大智若愚的老者。品尝雅安藏茶,男女老少皆宜,就如同和一位智者在交流。

云台山上,茶农采摘春茶

做强茶产业 夯实发展根基

善治者,顺势而为;善谋者,以民为先。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把雅安藏茶纳入精制川茶产业发展布局,从省级层面给予雅安藏茶产业大力扶持。雨城区把握发展机遇,按照全市茶产业发展“一绿一黑”战略,着力在茶园绿色化创建、清洁化生产、标准化建设、市场化推广、品牌化宣传、茶旅一体化发展上狠下功夫,不断促进“雅安藏茶”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

30万亩茶园,是雨城藏茶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雨城区藏茶现代农业园区中,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驱散冬日的严寒。

雨城区草坝镇合江村“90后”茶农姜峰,将20亩茶园交给专业团队进行管护。

雨城区结合藏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数字农业等项目,新建“雨城区现代农业园区全程机械化+综合服务农事中心”,对茶园开展统一修剪、统一施肥、统一施药的综合农事服务,实现茶园标准化管理,提升茶园管理水平。姜峰的20亩茶园搭上“顺风车”,这让姜峰有更多时间思考如何开展茶旅融合。

目前,雨城区已建成18.7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万亩标准化机采茶叶基地,超过90%的茶树良种化率,69个茶叶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13个茶叶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

茶农旅融合,是雨城区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举措之一。

走进雨城区的茶园,万亩茶园接连成片,自成风景。

雨城区在让茶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良性互动上下功夫、出实招,在草坝进行旅游元素提升和风貌改造,打造云台山国家农业公园,依托千年藏茶文化,在中国藏茶村打造以茶叶为主的主题公园,着力换来“金山银山”的同时,又留下美丽乡愁。“以茶促旅、以旅兴农”的思路让雨城积蓄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美了乡村、醉了游客、富了村民,一幅居者安、近者悦、远者来的幸福美丽城乡新画卷在雨城缓缓展开。

依托茶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雨城区开展供销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合社“三社融合”试点工作,建立“收益分红+股权分红+盈余分红”的合作社“三项分红”机制,在草坝镇实施“龙头企业+基层供销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合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茶农收入渠道拓宽至集体收益分基金、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入股经营有股金、鲜叶出售变现金五种方式。

无独有偶。雨城区碧峰峡镇七盘村,通过依托组建的七盘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三社融合”试点,让全村3500多亩茶园得到科学化管理,茶叶品质、产量和销售价格等方面得到大幅提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明显增多,茶农收益显著增加,仅夏秋茶就为全村社员增加收入100多万元,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近年来,雨城区在“强基地、壮主体、保要素、建机制、宣品牌、促融合”六个方面着重发力,先后注册“雅安藏茶”“雅安南路边茶”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雅安藏茶”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组织区内企业参加第十九届蒙顶山茶文化节暨首届雅茶博览会、第二十二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合肥市)、雅安藏茶上海推介会、第十二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第十四届东北(沈阳)国际茶文化博览会、第十七届中国(重庆)国际茶产业博览会、西藏拉萨雪顿节等展示展销活动;支持雅安茶厂开展以“世界健康日,我们一起围炉煮茶”为主题的活动,邀请丹巴卫视、甘孜藏族同胞等参与活动,打造“一杯团结茶,千年同胞情”浓厚氛围。

2022年和2023年西藏自治区低氟健康茶采购的茶叶全部来自雨城区。千年汉藏情再次升华。

同时,借力“一带一路”倡议,抓住“万企出国门”“感知中国”国家形象推广等机遇“走出去”,产品远销美、俄、法、德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据悉,雨城区是全国最大的藏茶生产基地。2023年,全区干茶产量3.9万吨,“雅安藏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29.69亿元,较2022年增加7.65亿元,增幅达34.7%,增幅在四川省茶叶区域品牌价值中位列第一。

何春雷开展藏茶科学研究

聚力茶科技 推动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是茶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作为一种经微生物、酶和湿热条件共同作用的后发酵茶,黑茶具有改善胃肠道功能、降血糖、保肝护肝等多种功效。藏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类黑茶产品,长期服务于我国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雨城是藏茶生产的核心地区,生产的藏茶产品主要有康砖、金尖和散藏茶。

2000年以后,“氟超标”的担忧被提出,雨城区高度重视。

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雨城区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高校、科研机构,以及茶企为成员单位的藏茶改革工作小组;先后成立雅安藏茶专家大院、雅安市藏茶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藏茶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藏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四川省高品质藏茶专家工作站,针对藏茶氟超标这一选题,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藏茶品质形成机理得到科学系统的阐释,进而也发现藏茶独特保健功效。这对藏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雨城区藏茶产业也迎来一场“科技革命”。

由于茶树种质间的基因型差异,不同茶树品种表现出显著差异的聚氟能力,选育和栽培低富集茶树品种是生产低氟茶叶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何春雷率领一支科研团队,对食用级磷酸三钙吸附藏茶膏中氟元素性能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磷酸三钙在高温下具有较强的吸附氟性能,其饱和吸附量高达10.63 mg/g;在茶汤温度 100℃、磷酸三钙用量0.7 g/mL、吸附处理时间20 分钟的条件下,茶汤中氟的去除率可达到 95.80 %。

找到降低藏茶中氟含量的外在原因,专家又对藏茶生产工艺进行系统研究。

雅安藏茶初制工艺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渥堆是影响藏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目前藏茶加工工艺的优化主要在渥堆参数的优化和渥堆设备的研制上。渥堆设备的研制,是藏茶清洁化生产的关键。

2017年3月28日,国内首条清洁化、自动化藏茶加工生产线在雨城区投入使用。该生产线由几十台(套)先进的制茶设备组成,全面实现自动化、清洁化加工,涵盖藏茶的初制、再制、精制、压制及包装等传统工序。该生产线的启动,提升了我省藏茶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清洁化生产水平,对四川乃至全国的黑茶标准化、自动化机械加工的快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年系统研究,雨城区发布实施《雅安藏茶》行业标准、《芽细藏茶》团体标准,制定《雅安藏茶原料要求》《雅安藏茶企业良好生产规范》等行业标准,大力倡导机采茶叶原料,完成雅安藏茶生产加工企业联盟《雅安藏茶》标准和实物标准样;先后获得边销茶发明专利8个,其中《低氟砖茶的生产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全区所有茶企均已采用新技术生产低氟藏茶,所有产品均符合每公斤含氟量≦300mg标准。

同时,在传承传统加工工艺的基础上,雨城区用好茶科技转化成果,大力支持新产品开发。除传统的紧压藏茶、散藏茶以外,藏茶浓缩液(精华液)、袋泡藏茶、再加工藏茶、藏茶粉、茶多糖等100多种产品相继问世。

随着研究的深入,雨城区紧紧抓住园区建设这个“牛鼻子”,创建全国唯一以藏茶为主导产业的雨城区藏茶现代农业园区,形成集茶叶种植、精制加工、科研创新、产品销售、品牌建设及茶旅融合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雅安茶厂、周公山藏茶、和龙藏茶等18家藏茶生产和分装企业,均已通过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体系,实现改造升级,先后取得国家QS、SC认证。

茶科技在雨城开花结果,推动雨城藏茶产业实现飞速发展,“雅安藏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逐年增长,“雅安藏茶”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得到快速提升。

作为“中国藏茶之乡”的雨城,将以30万亩优质茶园为本底,锚定“推动雅安藏茶成为中国黑茶领军品牌”的总体目标,强化“雅安藏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努力打造全国优质、健康黑茶重点产区。

(来源:北纬网)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34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