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青花缠枝莲小茶壶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故宫“茶展”:读茶史之厚重,品茶道之精深

如何以一个展览的形式,展现中国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丰富?澎湃艺术获悉,“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于2023年9月1日在故宫博物院开幕,展期从9月2日至11月30日,此次展览汇集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机构的代表性藏品,展品总数达555件(组),以鲜明的主题、宏大的规模,立体展现穿越历史、连通地域、融合民族的中华茶文明。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于2022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展览从考古出土和清宫旧藏的茶叶遗存、外销画、器物组合等展示了数千年间的种茶技术的提升和备茶方法演变,从书画、文物等展示茶道的核心内容,也从海外茶器精品的展示讲述茶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中的交流互鉴。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规模宏大,展陈于故宫午门展厅及东、西燕翅楼,展览由故宫博物院主办,汇集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机构的代表性藏品,展品总数达555件(组),其中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单位的代表性藏品227件(组),分别来自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管理中心、上海博物馆、天津图书馆、黑龙江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门寺博物馆等博物馆以及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出光美术馆。


展览现场展览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茶出中国”,通过考古出土和清宫旧藏的茶叶遗存、外销画、器物组合等展示数千年间,种茶技术的提升和备茶方法的变化,以及茶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二单元为茶道尚和,展品汇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著名书画珍品,以及古籍、考古出土茶器等,展示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


展览现场第三单元为茶路万里,重点展示通过茶马古道、茶叶之路,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情况,来自英国、日本、俄罗斯的茶器精品将集中亮相,还有清代宫廷中使用和收藏的来自异域的茶器,以及由清代宫廷造办处制作的外国风格的茶器,共同展现茶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中的交流互鉴。第四单元为茶韵绵长,旨在体现茶正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活跃于世界人民的生活中,茶文化从传统中走来,滋养当代,也必将绽放于未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从茶之起源看起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传说神农时代,中国人已经认识并利用茶。浙江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人工种植茶树根。山东战国墓葬出土了距今约2400年的经过煮(泡)的茶叶遗存,是已知最古老的饮茶实证。

展览展出了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茶树根——它们出土于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位置在接近中心大房子的建筑遗迹附近。它们以树木根须的样子集中出土于三片各1平方米左右、具有人工开挖痕迹的浅坑里。每片约由20根根须组成,随机散落。根据实验结果,基本可确定它们属于山茶属树根中绿茶茶树的根须。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中茶树根的发现,把中国人工栽培茶树的时间上推至距今6000年前后。  

展厅现场,人工种植茶树根另一颠覆性的发现出自吕氏家族墓园中,几乎所有墓葬都有茶器出土,且茶器种类各不相同,体现出了多样的饮茶方式。吕大圭墓出土了一件铜渣斗,在内壁上发现附有茶叶,大约是40余枚芽茶,说明宋代的茶叶形态不仅有团饼茶,也有未经压制的草茶。

吕大圭墓出土的一件铜渣斗自汉代以来,关于茶的认知和制备方法日趋多样,逐步形成食茶、煎茶、点茶、煮茶和泡茶等备茶方法,饮茶逐渐成为超越生活的艺术体验,而承载着这种审美体验的是各式各样的茶具。第一单元中,各个时代纷繁各异的茶壶的形态为一看点。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荼埦”铭碗


唐三彩模印贴花三足炉


北宋绿釉刻折技花卉竖条纹执壶

在宋佚名绘《春宴图》、传赵佶所作《十八学士图》,以及山西大同元代冯道真墓葬壁画备茶图中,都绘有类似形制的小罐,用于存放点茶用的茶末。至迟在唐代,我国主要产茶区已基本形成,发展至清代,各地盛产的茶叶种类多样,精品迭出。历代贡茶汇集各地茶叶名品,以进贡的形式构建起宫廷与地方的交流,既彰显着茶的重要经济价值,也体现了茶与政治生活的关联,更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一单元也呈现了在清宫中,茶叶是以怎样的形态被进贡和收藏的。


展厅现场,清宫收藏的茶叶



展厅现场,清宫收藏的茶叶值得一说的是一件珠兰茶。珠兰茶产自安徽省霍山县。清代珠兰茶与银针茶、梅片贡茶等同为安徽重要的贡茶品类。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八月八日,安徽巡抚讬庸进珠兰茶八桶。乾隆三十年(1765)六月二十八日,安徽巡抚讬庸进珠兰茶四桶。与其他类茶叶多以茶叶罐包装不同,珠兰茶的包装是以“桶”为单位的,这种桶的规格要比常见的茶叶匣大得多。故宫博物院现藏的珠兰茶外层也是用木桶包装的。木桶分为桶盖和桶身两部分,外饰红漆,上有龙凤纹、云纹、缠枝莲纹、花朵等装饰图案。木桶内为圆形锡茶叶罐,内茶叶满罐,茶芽细嫩均匀。


清珠兰茶(故宫博物院)一盒普洱茶膏也引人注意。该盒普洱茶膏呈长方形,共有3层。每层7行,每行盛放茶膏4个,共计84块。外包装饰有明黄色和龙纹等图案,应为专供宫廷使用。茶膏色泽如漆,膏体平滑细腻,表面富有光泽。造型上呈四方倭角形,上表面中心为团寿字,四角隅以蝙蝠纹装饰,图案布局疏密均匀,花纹规整。纹样呈阳文,与茶膏表面形成鲜明的凹凸对比。普洱茶产自云南省普洱地区的茶山。茶膏包装精美,附黄单,书写内容摘自《本草纲目拾遗》:“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搽研敷之即愈”。


清普洱茶膏(故宫博物院)另外,李嵩绘《骷髅幻戏图》也现身本次展览的第一单元。


李嵩绘《骷髅幻戏图》


李嵩绘《骷髅幻戏图》2022年,考古发现在山西长治屈家庄唐墓M20中有成套茶具组合,包括白瓷执壶、白瓷碗、白瓷茶瓯、铁勺、铁制茶碾、绿瓷渣斗等,瓷器质地佳、组合完整。这是反映唐代茶事的最新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本套茶器首次在展览中对外展出。


山西长治屈家庄唐墓M20中的成套茶具组合法门寺地宫茶器、《春宴图》等重要文物现身午门展厅中展出的是此次展览极为重要的文物。最可看的是一卷《春宴图》。此图以唐代秦府十八学士为题材,描绘文人雅聚。中段绘长方宴桌,文人围坐,桌上摆放托盏和盘;旁侧安放备茶小桌,燎炉、汤瓶、茶末罐、茶匙、盏托、茶盏一应俱全,呈现了宋代文人饮茶宴乐的风雅生活。


宋宋人春宴图卷(故宫博物院)


《春宴图》唐代的文物中有三件(套)颇值得一看。首先是《托盏侍女图》,它是屏风画《弈棋仕女图》局部,是唐代贵族眷属家居“生活照”。仕女手持高足托盘和高足杯,为对弈的主人进茶,反映出唐代饮茶已风行西域地区。


唐托盏侍女三人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一套器物极精美,是唐僖宗供奉给法门寺的宫廷茶具,有银鎏金、银、琉璃等不同材质,包括茶槽子、碢轴、茶罗子、火箸、则、盐台、琉璃托盏、碟等各个器类,种类齐全,材质珍贵,工艺精湛,反映了唐代宫廷的备茶器具组合,从中可知宫廷饮茶的复杂程序。


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器物


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器物文献中不乏关于瓷陆羽像的记载。《新唐书·陆羽传》载:“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音杨)突间,祀为茶神。”一套三彩模型中的坐俑模型,端坐于煎茶风炉旁,应为陆羽像。同类模型于巩义黄冶窑遗址也有出土。


坐俑模型


坐俑模型午门展厅中另一有趣的设计是让画中茶具“现身”。比如《弘历是一是二图像屏》再度展出,这件画中,描绘乾隆皇帝坐于茶舍中。茶舍内陈设由新石器时代玉璧、三代铜器、汉代嘉量、宋代定窑瓷器、明代与佛教有关的青花军持和梵文出戟盖罐等古董组成,传达出乾隆皇帝典守中华传统文化、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象,是茶文化与中华文明关系的缩影,而与画中所绘相似的几件文物也展陈于现场。


清清人画《弘历是一是二图》轴(故宫博物院)

与画中所绘相似的器物


与画中所绘相似的器物


仇英绘《竹园品古图页》


与仇英画中所绘相似的器物因茶而交融中国人将对人生、家国、自然、宇宙的思考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构成茶文化的精神内核。茶在中国的普及,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群因茶而相互交流。茶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使欧亚大陆不同国家的文化因茶而彼此交融。

东燕翅楼的展览始于一把铜胎画珐琅开光山水花鸟图八棱提梁壶,此壶集金属、珐琅和金星玻璃等多种材质、工艺于一体,其造型、装饰仿自西洋茶壶式样,装饰图案则保留中国传统绘画趣味,是一件中西合璧的铜胎画珐琅精品。


清乾隆乾隆款画珐琅八棱开光山水花鸟图提梁壶(故宫博物院)这一部分的展览主要展现了中国的茶文化对于东亚及世界的影响。以日本为例,在唐代,包括饮茶在内的中国文化,经由遣唐使、遣唐僧传入日本。饮茶之风始在日本上层社会流行,开创“弘仁茶风”。南宋时,留华的禅僧荣西将禅与茶同时带回日本。茶养生,神修心,饮茶成为禅修悟理的辅助方式。16世纪,日本茶道文化正式成形。日本茶圣——千利休完成了茶文化的本土化改造,提炼出“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


16—17世纪日本美浓烧黄濑户茶碗



日本茶道这一展陈单元,来自各国的茶具汇聚一堂:茶炊是俄国饮茶文化特有的器具。其造型类似煮壶,以居中的烟囱和四周的炉膛构成,下设足,上覆盖,是一种可烧开水并具有保温功能的器皿。因为是专为饮茶而制作,茶炊成为俄国茶文化的象征,衍生出繁杂的式样,被誉为“桌上将军”。


俄国饮茶器具德国麦森瓷厂烧造的珐琅彩描金人物图杯及杯托为1708年,德国炼金术士烧制出真正的硬质瓷器。随后,奥古斯特二世创办麦森瓷厂。其产品从早期开始,就以中国瓷器造型和纹饰为蓝本进行模仿,并形成了德国的“中国风”瓷器。


德国麦森瓷厂烧造的珐琅彩描金人物图杯及杯托展览也展出多件多穆壶。多穆壶是蒙、藏、满等民族盛装奶茶或熬制酥油茶的器皿,多穆为藏语发音,即奶茶壶之意。清代宫廷日常及各类筵宴庆典中多饮用奶茶,因此自康熙时期开始,清宫制作有木质、珐琅、漆器、瓷器等各种材质的多穆壶。


清乾隆乾隆款掐丝珐琅勾莲纹嵌石多穆壶(故宫博物院)


画作中的多穆壶


画作中的多穆壶展览“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将展至11月30日。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展览联合推广方,龙湖集团作为展览公益支持方,共同助力展览活动。

来源:澎湃新闻,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快带我回家!想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不只是小玉壶

不久前,瑞士向中国返还5件流失的文物艺术品。中国网友们纷纷喊话大英博物馆:请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大英博物馆

说起大英博物馆,“瓜”多得吃不完:庆贺“韩国农历新年”闹乌龙、《女史箴图》受损、文物失窃案……

最近,网络热传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里也有一只化身甜美软妹纸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原型为现代人的作品)更是火出了圈。

现代·青玉薄胎玉茶壶(俞挺 2011年作)

也正是这个著名的博物馆,收藏着2.3万件中国文物,涵盖了青铜器、陶瓷、玉器、书画、刻本、饰品等门类,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晚清,几乎是整部中国历史。其中,还有不少是孤品。这些中国文物大多从中国盗取、抢夺来的,网友戏称为“大英赃物馆”。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馆(33号展厅)

在这灿若繁星的中国流失文物中,也有茶文化的倩影芳踪。每一件,都让人心醉,心碎。

海外遗珠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茶器

北宋·汝窑青釉盏托

(河南宝丰清凉寺)

盏托直口微敛,深弧腹,托盘呈五瓣葵花形,花瓣重叠,五曲带筋,施青釉,釉面有开片,是北宋宫廷的茶具,以承托不同材质的茶碗,用作点茶饮茶之用。

南宋·建窑兔毫盏

该盏器型优雅,银毫分布错落有致,且金属光纯正。施釉厚,敞口型,修足工整,聚釉莹润,有一些清透的窑膜,为宋代建窑的罕见佳作。

宋·蔡襄《茶录》云:“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盏与剔犀盏托相配,符合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宜辅以宝文(兔毫盏),而亲近君子”之说。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温壶

温酒用具,亦可为茶用。通常是注壶、注碗组合成套。使用时将注壶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因配套使用,二者器型设计协调一致注壶腹部刻莲纹,似含苞待放的莲花。碗体呈花瓣形,高圈足外撇。

南宋·龙泉窑茶碗

浙江龙泉青瓷,含蓄静谧,造型端庄简朴、线条流畅、色泽纯净澄澈,具宁静、简约、自然的禅意之美,茶禅一味。

宋·吉州窑木叶茶碗

具宋代斗笠碗的典型特征,敞口,斜弧壁,矮圈足。碗体满施黑釉,釉色近乎纯黑。装饰仅是碗内壁上贴的一枚树叶,经高温一次烧制而成。叶态自然,黑底黄花,简约朴素,色彩对比强烈,意趣生动。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这只鸡缸杯,相信大家一定都很熟悉。2014年苏富比拍卖,曾以2.8亿港元的天价成交,大英博物馆戴维德基金会里也藏有一件。

明·五彩岁寒三友纹竹形壶

造形似竹节,把手、流以及盖纽也似竹子,以明代五彩风格绘中国的岁寒三友主题,象征着逆境中的坚韧不拔。

清康熙·五彩八仙人物桃形倒流壶

不仅颜值高,还有“黑科技”。倒装壶无盖,表面上看,只有壶嘴与外界相连通,翻过来可见底部有一小孔。使用时,水从底部小孔注入壶内,不会从流口漏出。水满后,将壶放正,滴水不漏。

清雍正·斗彩岁寒三友茶壶

以斗彩技法呈现,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纹样的轮廓,再在釉上青花线轮廓中填染花,以茄紫和褐彩。梅花则以极细致的红彩点染突显。

清康熙·五彩十二花神杯

清康熙官窑瓷器中的名品。12只杯子为一套,一杯一花,腹壁一面绘画,另一面题诗,诗句出自唐诗。每只杯上绘一种应时花卉,指代史上著名女性,并题上相应的诗句,称“十二月花神杯”。

清·锡制茶盒、瓷茶罐

外部锡盒呈樱花型,内有五个扇形的粉彩瓷罐,中间粉彩瓷罐为樱花型,山水图案。茶罐盖上有金字,标有茶名。中间罐内为Congou(工夫红茶),3个扇形罐装Bohea(武夷茶),Souchong(小种茶)和Pekoe(白毫),2个装Hyson(熙春)和Singlo(松萝)。

清·银质茶具(1905年,上海)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五口通商”。作为“五口”之一的上海,茶具设计风格上体现了中西合璧。

茶与鸦片

中国与英国的相遇

这些茶具,只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2万多件中国文物的“冰山一角”。而中英的相遇,亦从茶开始的。

早在17世纪初,中国茶伴随着“海上马车夫”荷兰商船漂洋过海,进入欧洲,来到英国。他们对中国茶最初的印象是——具神奇药效的中国饮料。

英国报纸上的中国茶广告

当中国茶来到英国宫廷时,无不令王公贵族们沉醉,下午茶之风也劲吹英伦三岛。

维多利亚时代早期(1840—1845年)茶具(大英博物馆 藏)

诗人墨客们更是用饱蘸感情的笔墨,热情讴歌茶叶——

“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酒却是那么地有害……”(拜伦《唐璜》)

“茶是可人儿,万灵丹……”(威廉•尤特尔•克莱斯顿)

不论何时何地,英国人都热衷于喝下午茶,就连战火纷飞的岁月,都不忘喝茶。

油画中的下午茶

为了买茶,英国不得不支付大量从美洲掠夺来白银,而中国对西方的“洋玩意”兴趣索然。为打破中国茶的垄断、弥补巨大贸易逆差,英国成功地向中国输入了来自殖民地印度的鸦片。自此,才渐渐扭转了中英贸易格局,中国的命运也为之丕变。

茶与鸦片,中国与英国,腐朽与进步,封闭与开放,彼此对抗。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英国的船坚炮轰开了国门。

除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外,大量文物也被以盗取、掠夺、倒卖等方式流失到英国。大英博物馆里许多中国文物便来源于此。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英方原件

今年6月,在大英博物馆举办的新展“晚清百态”(China’s hidden century)就很立体地呈现了19世纪中国的政治、社会风貌及众生相。

“带我回家”

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但凡到过大英博物馆观展的国人,几乎没有一个人是笑着走出来的。

因为,这些原本属于中国的文物,让人惊艳,更让人心碎。它的背后,是一段心酸屈辱的历史。

不不止于此,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国宝流失海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47家博物馆藏有来自中国的各类文物达164万件,民间收藏数量更是其10倍之多。

正如《逃出大英博物馆》里小玉壶姑娘所说的:“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好久,我迷路了,我不知道怎么样找到回家的路……”文物若能言,必是归心似箭!

落叶归根,是中国人深植于血脉的故土情结,文物亦然。“国宝回家”,越来越大的呼声里,是国人对流失海外文物的深深牵挂。

来源:茶道CN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鼎承杯”第六届深圳国际茶器原创设计大赛作品赏析

汇聚原创力量,引领设计未来

交融碰撞技艺,共赏茶器美学

“鼎承杯”国际茶器原创设计大赛,历时六载,累计参赛作品近万组,得到了行业内各大商(协)会、企业、博物馆、设计学院、协会等的大力支持。

今年,“鼎承杯”第六届深圳国际茶器原创设计大赛,强势集结各地行业大师、艺术家、设计师、手工业者,收到来自全国10个省的数百组匠心之作、大国之器,囊括紫砂、陶瓷、银器、漆器、石器等各类茶器臻品,展开了一场高规格、全领域的茶器美学盛宴。


“鼎承杯”第六届深圳国际茶器原创设计大赛

主办: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器具文化委员会、广西钦州市坭兴陶行业协会、建水县紫陶协会、云南陶韵建水陶博物馆、富平陶艺村、西安曲江富陶国际陶艺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协会、龙泉青瓷宝剑产业局、德化县总商会


本次大赛采用“线上投票展示+线下评比”相结合的形式。

线上投票展示吸引了近40万爱器之人参与,总投票数高达数10万人次,评选出「鼎承·茶器原创设计人气奖」。线下通过权威机构的专家老师组成评审团,仔细审评、反复对比,最终评选出45件来自江苏、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的作品,荣获「鼎承·茶器原创设计金奖|银奖|铜奖」,其中特设「鼎承·茶器原创设计创新奖|新锐奖|最佳工艺奖」。

金奖

作品赏析

☆☆最佳工艺奖

银器—百子迎福图

设计人:韩文东

制作单位:深圳市韩银堂文化有限公司

此作品壶身整体采用高工錾刻,图案栩栩如生,人物千姿百态,神态各异,一砖一瓦一花一草皆刻画细致,仿佛活过来一般。錾刻图案复杂多变极为考验匠人功底,全程手工打制,繁多的环节导致了工时的耗费,不过杂中带细,慢磨细作出精品,才能给人美的感受!

☆☆创新奖

石壶-暮时幽居

设计人、制作人:程力钦

单位:福建案上有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理念:远山近水、几户人家,朝起闲赋、暮时幽居;远山含烟,一壶老茶,几许好友,便是人间好时光。作品通过浅浮雕的手法,结合到石壶上,把这一人间惬意的生活状态刻画出来。整个作品器型饱满,意境深远。

建盏-云盏古韵·茶海情

设计人、制作人:叶义云、叶行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云盏轩建盏陶瓷工作室

云盏轩建窑“云壶石瓢”是茶壶人的福音,它可提纯茶,去苦涩,具有防腐保鲜功能和养生功能,一壶多用,不挑茶也不串味;撇口盏,油滴斑就象流星雨,在高温火的作用下,把精华溶入到黑色的《葉義雲.撇口盏》盏里;三角花器,油滴浩瀚幽远的星光,繁星点点,远远近近,光芒万丈的群星就定格在油滴纹路里。

☆☆最佳工艺奖

建盏-烟花雨撇口

设计人、制作人:田景

建水紫陶-绿莺玉乳壶

设计人:廖梓宁

制作人:廖梓宁、赵静

单位:建水县祺窑陶苑

青山翠羽绿衣裳,心明眼亮嘴如枪。此作品以翠鸟与荷构建出的惠风和畅,呈现出吉祥如意,清秀活力的美好寓意。


紫砂-冰心玉兰

设计人、制作人:韩赛燕

灵感来源于玉兰花,壶身采用扁圆卡盖,加以玉兰花浮雕装饰,盖钮为一朵立体捏塑玉兰花,树干为提梁,尽显高贵优雅气质。

紫砂-四方福禄壶组

设计人、制作人:范程明

泥与器的结合,线与形的共鸣。此作品的壶、杯、托等每一个角度都棱阔分明,每一处衔接都俊朗有力。观纵向,皆呈四方棱形;观横面,均不离方器本质线条。光线下,每条棱线两面各蕴藏了一个美丽的光圈和一个沉醉的影子彼此协调,对应统一,虽为九件,却如一体。

潮壶—凤求凰

设计人:陈畅、陈锡祺、吴旭斌

制作人:章泽伟

单位:深圳鉴香陈普堂茶叶有限公司

【凤求凰】相遇是缘,相思渐缠。山高路远,惟有千里共婵娟。樱唇红,柳眉黛,星眸汪,情深意更长。无限爱慕怎生诉?款款东南望,一曲凤求凰!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创新奖

坭兴陶-秋实

设计人:梁日升

制作人:韩玉江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茶壶组合创作从南瓜的原型中得到启发,采用仿生设计的理念将南瓜与现代制壶技艺结合起来,寓意丰收喜庆、多子多孙、福运绵长、荣华富贵和生活幸福。

☆☆最佳工艺奖

建水紫陶-《金钢经》水盂

设计人、制作人:代云洪

单位:泥云陶艺店

作者因《金刚经》悟人生所感: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皆是无住,所有皆是名相。因建水紫陶细腻的泥性和特有的阴刻阳填工艺,能刻做精小物件,便将其用微雕技艺呈现出整篇金刚经全文。

银奖

作品赏析


紫砂-诗情花窗

设计人、制作人:顾珏

此壶采用赵庄朱泥,230c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瓣壶身造型精美大气,充满了文人雅士气息。俯视时犹如苏州园林的花窗,一步一景层层递进。

紫砂-自在壶

设计人:洪军、江建华

制作人:江建华

单位:洪运堂紫砂研究院

自在壶,造型别致,线条挺括流畅,稳重大气。壶肩与壶盖线条浑然一体,互连贯通,构设精妙;壶嘴设计挺拔有力,蕴含丰富气韵;壶把呈方形,体现出一种对称美和平衡感。此壶采用原矿清水泥,色彩红润朴拙,不会有浮泛之感;烧成后紫中显红,有积极向上的情绪照应,给人以乐观大度之感。


☆☆新锐奖

陶瓷-岩韵桃花香

设计人、制作人:刘逸哲、曾彩霞

单位:郑家小口(长沙一原陶瓷有限公司)

唐代长沙窑最早煅烧铜红瓷器,我们在传承的同时大胆创新实验烧制高温结晶铜红,取名“颜值红”。朵朵桃花自然散落,置于桌上,虽红艳惹眼却又不失优雅韵味,手握此器,举手投足间不失可爱,尽显文人风雅。

☆☆新锐奖

钧瓷-芳菲流霞

设计人、制作人:张运增

单位:张运增钧瓷艺术馆

它系出名门,是经典铜红釉色的窑变,形成亚光质感,只有春天的才容易烧制,成品极少;恰如《红楼梦》里史湘云,醉卧芍药裀。一位妙龄少女,微醉卧于芍药花丛中,天真,自然,可爱,最美的画面如眼前,历历在目。


☆☆创新奖

陶瓷花器-我有青鱼

设计人、制作人:陈丽玲

单位:广州喜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我喜欢插花,喜欢木本的花材比如樱花,放置茶桌上,有如置身樱花树下的境界。于是我在瓶子的口做小了,方便插大长条枝条。在瓶口旁,开了一个叮当“百宝袋”,插上花朵,一高一低错落有致……既有“树下”的“乘荫”,也可近赏鲜花。花瓶绘制技法有雕刻和釉下、釉中青花,为本人所绘画。

耀州窑青瓷茶器-宋象凤瑞秦祥

设计人、制作人:言实

单位:西安德雍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耀州青瓷为古老青瓷的贵族,代表秦岭的千峰翠色,与古都长安的祥瑞之气。作品采用耀州独有釉下刻花工艺为核心,以北宋纹饰为修饰,呈现出一组现代茶空间典雅的艺术品。镜像牡丹纹为托盘,神鸟凤穿牡丹纹缠绕盖碗和茶入小罐,缠枝牡丹纹作玉壶春花瓶和茶杯,天然矿石胎釉经过1320℃高温烧成。

陶瓷—青花斗彩描金茶器

设计人、制作人:杨静

单位:冯雯陶瓷艺术

在品茶之中领悟茶道带来的种种滋味,独一无二的魅力,以青色为主色调,观察茶水的颜色细品淡淡茶色兰花香气,感受茶从口入,兰花茶香从口蔓延至全身,一股能会意的茶香让禅意延续,用茶香抚平烦躁喧闹,静守着自己的内心,品茗阅报暂且贪享人间瞬息繁华。

潮州工夫茶器-竹影清风

设计人、制作人:赖通发

单位:潮州市湘桥区八邑茶壶工作室

听鸟鸣,品生活。作品以潮州工夫茶文化为背景,结合现代生活方式,特推出以烧电的陶炉,倡导一种慢生活,在喧嚣中慢下来,竹影之下品一杯好茶。

紫砂-岁寒三友竹节浑方壶

设计人、制作人:陈宪梅

容量500cc,老紫泥;总高12cm,四方,宽9.5cm,寓意松象征常青不老、竹象征君子之道、梅象征冰清玉洁。松是百木之长,经冬不凋;竹,清高而有节,宁折不屈,开怀大度;梅耐寒开花,常被用于文人画中象征君子的高凤亮节。


建水紫陶-松鹤长春

设计人、制作人:丁梅

单位:云南建水紫陶管委会

松树与鹤,各具神异禀赋,松称“百木之长"长青不朽,傲霜斗雪,鹤则称“百羽之宗”,为高洁、清雅的象征,用建水紫陶的传统工艺阴刻阳填装饰工艺制作手法,制作时以陶坯为纸,尽情挥洒泼墨,移字画于陶坯上,经多道刻填写画,把松鹤长春图表现在建水紫陶上,寓意中国人民平安幸福,长长久久。

☆☆新锐奖

建水紫陶-敦煌系列·一念之间&文殊菩萨

设计人、制作人:蒋维毅,白家雄,胡艺

单位:鸣窑记

一念之间:一念佛一念魔,文殊菩萨,智慧之化身。

坭兴陶-缘梦提梁

设计人:马远维、许展瑞

制作人:彭江、周昌燕

单位:广西钦州卫贸发展有限公司

坭兴陶纯手工镂空提梁壶,手刻二百六十字心经和残帖,侧面刻有线刻彩绘的释迦摩尼在云中冥想,中国的佛文化由来已久,佛能给人们带来祥和之气,是祈盼美好明天的福佛,有关佛的字画可以带来好的运气。

坭兴陶-梵音

设计人:许展瑞、马远维

制作人:彭江、周昌燕

单位:展瑞陶艺

坭兴陶纯手工提梁壶,单面手刻二百六十字微雕心经,配释迦摩尼菩提树下冥想,山水彩绘点刻画,禅语梵音,思量人生,返璞归真,在兼顾实用性的同时,达到用壶人身心的舒适状态,也反应当今中国和谐盛世,共筑中国梦的美好状态。

坭兴陶-漓江秋意图

设计人:马远维、许展瑞

制作人:陆丹、蒋文慧

单位:广西钦州卫贸发展有限公司

本套茶具作品主要表现桂林漓江山水风光如画的特色,运用金银塔、花桥、靖江王府、逍遥楼等标志性建筑图案,点缀山水、白云、桂花等元素,表现秀美桂林的旖旎风光。桂花点点,喻贵人来,牢记习主席的嘱托,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在秋风中感受党中央关怀的暖意。


☆☆创新奖

红陶-吹口哨的士兵

设计人:LETHIKIMYEN、赵健勇、曾广春

制作人:赵健勇、彭珂、周佳璐

单位:广西自贸区朗玥湖山国际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战事乃人类发展之重要组成,杀戮,天性否?兵,或攻城略地,或保家卫国,口哨时,乃放松之态,人之初,性本善,天下太平才是人之所往。邕州红陶制之,陶,泥也,土也,思乡之念也。柴烧,更添硝烟味。

铜奖

作品赏析

陶瓷-花好月圆旅行套组

设计人、制作人:林星育

单位:福建省德化县新星陶瓷有限公司

该作品以优质白泥为原料,以牡丹等花卉浮雕为装饰,以青瓷为釉色,配小盘,壶,杯,小茶叶罐,方便携带,具有独特风格,又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


建窑建盏-超薄胎《蝶恋花》盖碗

设计人、制作人:王桢

单位:煜翊建盏陶瓷有限公司

超薄胎建盏盖碗,内外盖施釉,造型灵感源自清代官帽,又为清官帽盖碗。

耀州窑-湖石牡丹纹品茗杯

设计人、制作人:李欣玮

单位:上奇造物陶瓷艺术工作室

隔时空的碰撞,耀州窑的宋代刻花技艺与现当代的实用茶器皿,采用耀州窑本土原矿胎土和釉料,做出这件精美的陶瓷品茗杯。

陶瓷-金银错-梅花直身圆足杯

设计人:徐斌

制作人:徐斌、柳林、谢正华

单位:景德镇景毓堂陶瓷有限公司

作品采用描金银工艺绘制于高温颜色釉胎体上,底足部分采用露胎工艺,造型灵感来自于汉代器物,绘制梅花纹饰展现当代文人画风。

钧瓷-归雁拂云

设计人、制作人:李红

单位:张运增钧瓷艺术馆

宋代翠玉系列又称故宫绿。釉色渲染如翠鸟羽毛般轻盈饱满,加之柴窑高温落灰的融合温润,色彩呈现古朴自然的气息。器物组合搭配,烘托茶席达到优雅境界。

紫砂-苹果壶

设计人:洪军、江建华

制作人:洪军

单位:洪运堂紫砂研究院

作品《苹果壶》灵感来源于天然苹果,苹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寓意深厚。该器型属于光素圆器,壶身形似苹果。它圆融通达,不乏天然意趣,绰绰身姿,惹人怜爱,自然延伸,流畅舒缓,是执此壶时的第一印象。


银器-登高望远

设计、制作单位:广州道道一壶银器有限公司

登高望远:猴与时候的"候"和粤语“好”谐音,壶把采用飘逸延伸、天然风干的崖柏,登高处猴子“一揽芳华”,寓意美好将至。

瓷器-半瓢

设计人:狮窟大生(姜寅)

制作人:狮窟大生(姜寅)、黄国强

单位:且从容

此壶是狮窟大生与曼生隔空对话的系列作品之二,取葫芦的上半截为灵感,因此得名“半瓢”。此壶设计最大亮点是壶内凹型底,开水注入时壶内形成旋涡式水流,能让茶叶充分旋转翻滚;也让出汤后的残留茶汤与茶叶尽量分离,避免长时间浸泡而影响下一泡的汤感;壶嘴沿用束腰式设计,使得出汤更迅猛;同时又在壶嘴处做了收口,在出汤速率和水柱美观度上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银器—凤首银壶·冰纹

设计人:韩文东

制作单位:深圳市韩银堂文化有限公司

韩银堂凤首冰纹银壶,以凤首设计代替传统壶嘴,独具匠心;流嘴状首口仰天长啸,气势磅礴,福寿吉祥。壶面以传统银饰手法,手工錾刻冰裂纹、海浪纹饰。杂乱无序的同时又显井井有条,亦使纹饰产生了明暗对比的视觉观感,增添画面立体形象,整体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息。

银器—禅莲心经包金壶

设计人:韩文东

制作单位:深圳市韩银堂文化有限公司

韩银堂“嵌金心经银壶”,壶身嵌入24k纯金片,以般若心经錾刻于银壶之上,经文采用创錾工艺,以刀代笔,一笔一画刻画有形、一字一句排列工整,一气呵成!


建盏花瓶-云罗星·葡萄曜

设计人、制作人:温其龙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云盏轩建盏陶瓷工作室

花瓶《云罗星.葡萄曜》为深沉古朴的黑蓝釉底,葡萄曜斑形态圆润无瑕,色彩绮丽,质感出众,釉水肥润,玻化极好,明显垂坠之感。葡萄曜斑呈金色卵状,纤长的玉兔银毫纹理条达,呈纯银色自上而下,宛若小溪彩石流水,至上而下渐变颜色,泛着似月华的银光,贵气与秀美,金属镜面感强,阳光照下闪烁着金、银、蓝等辉光,十分耐看,使其在自然光与室内光下都清晰可辨。

紫砂-海棠醉日

设计人、制作人:韩赛燕

该作品灵感来自沐浴阳光下的海棠花,故采用四瓣海棠花做主题,椭圆壶身筋纹成型,嘴把皆为四瓣筋纹结合,盖子用独孔太阳寓意醉日,通身洒进更显独特。

紫砂-唐韵对壶

设计人、制作人:章锐波

单位:章锐波手拉壶工作室

以香炉作为设计理念,大胆的突出线条感,让整个造型更加完美。

紫砂-清荷莲香

设计人、制作人:范程明

泥料:红清水泥;容量400cc;此作品壶身圆润如一池静谧的荷塘,清新拂面,气韵高洁。柔和的线条尽现典雅之美。盖上荷花自然铺就,荷叶为嘴,荷柄为把,一朵开得姣好的荷花覆上壶身,清新如诗,婉约如画,芬芳醉人。表现出荷优雅高洁的品性,和静若处子般的恬淡与温情。

陶瓷茶器-观宋·潮州工夫茶器

设计人:陈丽玲

制作人:陈丽玲、陆寿义

单位:广州喜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以古北宋瓷器形制为摹本,选用铜胎泥料,做出了紫口铁足、玉璧底、纹理冰裂、肌素无华的茶盘、壶承、水洗、温碗四件套。盖碗和品茗杯选用了景德镇高品质的玉泥,施青釉高温烧制。盖碗以小,刚好工夫茶三杯的量。品茗杯形制以清代若深杯为摹本,杯小,容易滚杯,而不烫手,更具实用价值。

建水紫陶-般若无相心经壶

设计人、制作人:赵静

单位:建水县祺窑陶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菠萝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以传统微雕手刻《心经》为题,结合沁人茶香,实为尚佳品质,安乐常在。

☆☆人气奖

建水紫陶-无相烧·璀璨星河

设计人、制作人:何钰、包园、邓孝碧

单位:建水崇文同创紫陶文化有限公司

今夜,无法与你共赏一场流星雨,那么,就让我在美丽的璀璨星河下,静静的想你。

漆器-金玄

设计人、制作人:宫少冲

制作单位:深圳前海宫艺文化有限公司

本品为漆器作品,茶叶罐套装。选用上等锡胎,运用传统漆器制作工艺,耗时6个月,制作而成。色彩沉稳,华贵,富有内涵,器如茶。中国大漆工艺传承六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水紫陶-水盂、生机勃勃之绽放

设计人、制作人:郑春好

单位:建水县春好陶艺店

作品巧妙的构思,把油画技法运用在填泥中,让传统紫陶山水填泥与西方画法相结合,画面呈现出独特的表现方式,非常立体唯美。

建水紫陶-情系红河

设计人、制作人:丁梅

单位:云南建水紫陶管委会

云南红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有11个世居民族,这里的民族能歌善舞,服饰漂亮,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人们便会点燃火把,戴起头饰,摆出美酒,弹起四弦,鉴此,我便用陶泥制成民族头饰,描绘出了红河人民哈呢族的信仰,寓意民族团结和美好生活。

除建水紫陶-无相烧·璀璨星河之外,紫砂-菱花仙子、建水紫陶-窑变-清玩集雅也以高人气出圈,获☆☆最佳人气奖。

紫砂-菱花仙子

设计人、制作人:顾珏

此壶采用赵庄朱泥,200cc。壶身高挑优雅,椭圆形壶身更是增添了动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线条张力十足,大气精美。

建水紫陶—窑变-清玩集雅

设计人、制作人:李雨蔓

单位:建水县荣伟陶厂

采用云南建水当地五色土为源,取清供入画,手工制作而成,具实用与赏玩为一体之茶器。

以茶会友,品茶之芬芳

以器会友,探壶里乾坤

“鼎承杯”深圳国际茶器原创设计大赛

我们明年再相约!

来源:深圳茶博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