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一瓶冰红茶的热量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屌丝人喝屌丝饮料,冰红茶怎么你了?

前不久,网上一直流传着关于冰红茶的一些梗,说冰红茶是屌丝饮料,一些冰红茶爱好者为此吵得沸沸扬扬。

实不相瞒,EN在中学那段时间里,饮料三千,我只取冰红茶一瓢饮。

酸酸甜甜的口感,适宜的价格。体育课后,谁又能拒绝一瓶冰镇的冰红茶呢?

那为什么好端端的冰红茶突然就被扣上了屌丝的帽子呢?(是谁诬陷了我的crush)

作为饮料界元老的冰红茶,为何被扣上了屌丝饮料这个称号。

其实早在之前,茉莉蜜茶才是屌丝中的王,因为喝一半兑一半水,就变成绿茶;再喝一半兑一半,就变成了茉莉清茶;再喝再兑,就变成了东方树叶;再喝再兑,就变成了某夫山泉有点甜。

但随着网友们的争论发酵,“屌丝饮料”第一名不知为何突然变成了冰红茶。

合着某夫山泉才是“屌丝”饮料的最终归宿啊三块是面子,四块是生活

冰红茶无论是材质,还是外观样貌都没怎么更换过,在印象里一直都是黄加红的配色。与现在水柜里琳琅满目的饮品相比,属实有点不够看。加上轻薄的塑料材质,一捏就吱吱作响。试想一下,在大众安静的场合,拧开瓶盖吱吱作响,一群人循声而视看着你,别提多尴尬了。(小编已经有画面了)

无厘头的容量,使得冰红茶被评为“屌丝饮料”这事板上坐实。

三块是面子,四块是生活,谁能拒绝多花一块能买来近一倍的量。正是因为量大,导致不少冰红茶消费群体常常抱着大瓶冰红茶游走各个场所。

选择大瓶,这本身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毕竟实惠嘛。但是发生在社交场合就会觉得离谱,给人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

总结来说,就是在不同的场合选择合适的款式。总不可能女朋友说渴了,买瓶promax版的吧。

包装有待提升,配料有待缩减

超市、便利店里,包装好看的饮料不计其数。当然,在包装精美之外,价格自然也会略高一些。走三元路线的饮料品牌越来越少。除了经常看到的康某和统某,还有着“肥仔快乐水”之称的可乐俩巨头之外,基本就看不到其他便宜饮料了。

再者,消费者健康意识日渐提高,一些打着0蔗糖、代糖的饮品逐渐出现,导致这些老款饮料格外少见。

出门在外,大多选择某宝和某泉,实在想喝点不一样的,也会去拿瓶某树叶。手里拿着高糖、高热量的饮料反而有些奇怪了。

一瓶饮料,就可以给其用户群体贴上“屌丝”标签吗?

显然是不能的,工作没有高低贵贱,音乐也没有雅俗之分。喝着三块钱一瓶“屌丝”饮料的人,难道就不如喝着十几、二十几块奶茶的“高质量人类”吗?小米手机是屌丝机;五菱宏光是屌丝车;原神是屌丝游戏;蜜雪冰城是屌丝奶茶。就好像用便宜的东西就是屌丝一样。

小米,终结了中国山寨手机,让经济条件不是那么好的人也用上了品牌手机。

蜜雪冰城两块的甜筒,三块的柠檬水又满足了多少小朋友的童年。

换我小学有这些不得乐死。

当然,我们感谢的是应该是雷军口中“让每个人享受到科技的乐趣”,而不是王嵋嘴里“小米的用户都是屌丝”。感谢的应该是蜜雪冰城,因为它满足了小朋友们的每一个夏天。

还有什么是网友不能定义的呢?

用单一事物去判断一个人,未免也太可笑荒唐了吧。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爱好,随意评价他人,对他人行为指指点点的反而才是屌丝。

其实说到底,所谓的“屌丝饮料”、“屌丝神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什么三块是面子,四块是生活。管他呢,走自己的就没有错。谁不想天天灯红酒绿,吃神得牛排,喝82年红酒。但摸摸钱包,看看车贷房贷,还是痛饮冰红茶、冰可乐实在。什么糖分不糖分,至少那一刻的快乐是真实满足的。

当然,一些网友也并没有在意,反而是以自嘲的形式乐观接受。

除了现在的“屌丝饮料”冰红茶这事之外,前些年河南人偷井盖的事也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网友们更是吵的不可开交。

随着近年来网友素质普遍提高,河南网友反而开始自嘲了起来,让键盘侠不知如何开喷。

无论是屌丝饮料还是臭名昭著的地图炮,都不值得被恶意评论。同为中国人为何不少一分戾气,多一份友善呢。

经过这一事,想必“屌丝”这一词日后会成为一种荣誉,一种象征。

自嘲“屌丝”这种行为,反而成为了网友们面对生活积极向上的一种态度。

同时这次“屌丝饮料”的风波,也意味着这些产品与广大消费者建立了深厚纽带,赢得了市场上的无数掌声与支持。

来源:茶情报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茶知识】茶饮料科学选购,认准配料表和“茶多酚”含量

近年来,市售茶饮料高举“健康牌”,称其含有茶多酚、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已然成为饮料市场的“主角”之一。然而通过走访市场调查发现,不少茶饮料名目混乱,外包装标注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专家提醒消费者在选购时应仔细阅读产品标签,辨别茶饮料类型。


茶饮料分类

根据茶饮料同家标准(GB/T 21733-2008)的规定,茶饮料按产品风味分为茶饮料(茶汤)、调味茶饮料、复(混)合茶饮料及茶浓缩液四类。茶饮料(茶汤)分为红茶饮料、绿茶饮料、乌龙茶饮料、花茶饮料及其他茶饮料。调味茶饮料分为果汁茶饮料、果昧茶饮料、奶茶饮料、奶味茶饮料、碳酸茶饮料及其他调味茶饮料。

1.茶饮料(茶汤)

 茶饮料(茶汤)(tea beverage)是以茶叶的水提取液或其浓缩液、茶粉等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保持原茶汁应有风味的液体饮料,可添加少量的食糖和(或)甜昧剂。产品中茶多酚含量≧300 mg/kg,咖啡因含量≧40 mg/kg。

2.调味茶饮料

调味茶饮料(flavored tea beverage)是以茶叶的水提取液或其浓缩液、茶粉等为原料,加入果汁(或食用果味香精)或乳(或乳制品)或二氧化碳、食糖和(或)甜味剂、食用酸味剂、香精等调制而成的液体饮料。包括果汁茶饮料、果味茶饮料、奶茶饮料、奶味茶饮料、碳酸茶饮料及其他调味茶饮料。

3.复(混)合茶饮料 

复(混)合茶饮料(blended tea beverage)是以茶叶和植(谷)物的水提取液或其浓缩液、干燥粉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具有茶与植(谷)物混合风味的液体饮料。产品中茶多酚含量≥150 mg/kg,咖啡因含量≥325 mg/kg。

4.茶浓缩液

茶浓缩液(concentrated tea beverage)采用物理方法从茶叶水提取液中除去一定比例的水分经加工制成,加水复原后具有原茶汁应有风味的液态制品。产品按标签标注的稀释倍数稀释后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因含量应符合同类产品的规定。


茶饮料的几大真相

真相一 茶饮料里没含多少茶 

在仔细阅读一些茶饮料产品的配料表发现,市面上不少茶饮料其实是一种只能称之为“调味茶饮料”的产品,相比部分产品未标注茶多酚含量的茶饮料,这种标法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而且相比茶汤饮料,市售“调味茶饮料”产品占多数。茶多酚含量若不达标,则只能被归为“调味茶饮料”。对于添加特殊果汁的茶饮料,因口味原因原果汁含量无法达到5%要求时,可归属于果味茶饮料,并可在标签上标示果汁含量。

目前出现在各超市货架上的茶饮料主要有康师傅、统一、王老吉、三得利、雀巢、达利园等多个品牌,多采用玻璃瓶、PET塑料瓶等包装形式。大部分产品都在标签上标注了茶多酚含量,但有几款产品未标注。除了未标注茶多酚含量的情况外,一些产品标注的是茶叶含量,如统一的一款产品标注的是“茶叶添加量≥3.5克/升”。

目前市场上茶饮料制作工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茶叶自然抽出工艺,尽可能多地提取出茶叶中的茶多酚、维生素等有益健康的营养素。这还算是好一点的,但是茶叶的品质大家自己把握。市面上两款主打“原叶”、“100%茶叶”概念的产品茶多酚含量均低于国标,只能将其归类为调味茶饮料,其他品牌的茶饮料更不必多说。而另一类呢,生产厂家为了降低成本使利润最大化,使用茶渣、茶粉或浓缩液来加入香精色素进行简单的勾兑,茶叶的成分已经少得可怜。更有甚者,一些小厂家生产的产品甚至连一点茶叶成分都没有,完全是香精香料勾兑出来的。

据悉,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及茶饮料国标对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没有相关规定,因此,企业在标签上的标注也显得较为随意。


真相二 有些茶饮料热量高过可乐 

很多正在减肥的朋友在挑选饮料时,会有意避开碳酸饮料和果汁,选择听起来很健康的茶饮料。但现实是,很多茶饮料的热量已经高过了能量饮料,甚至比减肥天敌可乐的热量还高!下图左边是现在市面上很畅销的某同学系列茶饮料,右边是可口可乐,大家可比对营养成分表。

再说一款市面上很经典的饮料——冰红茶,每100ml碳水化合物含量为9.2g,每瓶500ml就是46g,一瓶下去等于多吃了1.7碗饭。有调查称,饮用者在摄取足够能量的条件下,若仍每日饮用一瓶这样的饮料,一年后至少增重4-9公斤,正减肥的朋友可要当心!

真相三 喝茶还是喝添加剂 

还是拿上图左边某同学系列茶饮料的配料表举例,它的配料表中显示的添加剂至少就有六种,其实这也是众多茶饮料的“标配”,主要分为甜味剂(如甜菊糖、安赛蜜、果葡糖浆等),酸味剂(柠檬酸、苹果酸、柠檬酸钠等),稳定剂(六偏磷酸钠、抗坏血酸钠等)。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添加剂主要用于保鲜、防腐,使液体色泽亮丽,所以这些茶饮料的保质期才能达到12个月。但因为有些添加剂本身带有苦涩味,在配方时生产商往往会加入大量的糖分调节口味。  


茶饮料的科学选购

我国茶饮料市场自1993年起步,2001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伴随着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红茶、绿茶、茉莉花茶等各种口感、方便快捷的茶饮料,纷纷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然而,当下对于众多注重养生的消费者来说,选购茶饮料不再那么随性,而是加入了健康因素。

中国营养学会原副理事长赵法伋表示,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占茶叶干物质的15%至30%,主要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酚酸类等物质,是茶叶中具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之一。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有解毒和抗辐射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人体,清除体内过剩的自由基;通过提高人体免疫球蛋白总量并使其维持在高水平,刺激抗体活性的变化,从而提高总体免疫能力和自身调理功能;具有调节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以及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作用;对重金属有吸附作用,能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以减轻重金属对人体产生的毒害作用。
  尽管茶多酚具有重要功能,但目前中国茶饮料市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饮料消费群体年龄偏小,以青少年为主,他们更加注重口感而非健康。不过赵法伋认为,随着消费升级,我国消费者很快也会把对口味的重视转移到健康上,届时,茶多酚含量将是消费者挑选茶饮料的重要指标。
  专家提醒消费者,选购茶饮料时最好购买知名品牌的产品,合格茶饮料的茶汤应均匀适中,液体透明,不结块,不分层,无发黑现象,不应有沉淀物,口感应为原茶味,滋味甜醇适度,带有纯正茶香味,无杂异气味。

消费者可根据标签标注类型选购自己所喜欢的产品,尽量选择低糖产品,淡茶型饮料应标明“淡茶型”,果汁茶饮料应标明果汁含量,奶味茶饮料应标明蛋白质含量。      

无糖茶霸占冰柜,在这4个方面卷死

如果你经常逛超市、光顾便利店,可能就会发现,零售饮料柜里的天下变了。

曾被康师傅冰红茶、统一阿萨姆奶茶统治的“甜蜜”时代正在远去,如今占据饮料柜黄金位置的,是频繁上新的无糖茶。

DT财经统计了2023年41款茶饮料新品,发现其中无糖茶的创新超过6成(总计有18个品牌推出25款无糖茶新品、36种口味)。不仅是三得利、康师傅、农夫山泉这些传统茶饮品牌在无糖茶上下足了功夫,其他品牌也开始在无糖茶上发力:

今年3月,凉茶品牌王老吉推出无糖凉茶新品山茶花风味;可口可乐也用两款全新口味的无糖茶开启春天——淳茶舍冷萃系列上新茉莉花茶和武夷大红袍;5月初,喜茶推瓶装无糖茶——空茶系列玄米大麦植物饮料……

无糖茶走红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这次,我们从新品入手,看看2023年无糖茶的风往哪刮?

无糖茶频繁上新,从这4个方面卷

正如咖啡奶茶化的第一要义是改善咖啡的苦味,无糖茶新品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用果味和花香来缓解纯茶的苦涩。

柠檬、荔枝、茉莉、栀子是比较常见的风味,此外一些无糖茶还会加入薄荷、荷叶等清新植物,比如麟珑茶室推出的“玫瑰荷叶轻茶”,就在瑰中融入荷叶的草本清香;达能的新品“植粹”草本花果茶味饮料,也使用了多种茶和花——马黛茶风味还添加了薄荷,洛神花风味还添加了接骨木莓、蓝莓。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清新、清爽,不会用味道强烈的水果或者过于浓郁的花香掩盖“茶”的本味。

一些无糖茶没有加入水果和花香,但通过改善工艺或者精选茶叶来还原茶本味,可口可乐的淳茶舍冷萃系列强调“冷萃工艺,低温慢沏”,新锐品牌“让茶”推出的高山绿茶,强调是“来自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生态茶园,100%原液萃取”。

除了在味道上进行优化或创新,无糖茶在“无负担”也上了一个台阶:过去是0糖0脂肪0热量0香精0添加剂,2023年又多了一个——0咖啡因。

4月,喜茶上线了“空茶”系列玄米大麦饮,在瓶身包装上除了标明0糖0卡0脂之外,还多了一行:0咖啡因、不添加香精,可以全天饮用,“喝出一身空”。

无独有偶,元气森林也上新了一款含有大麦的“麦茶”,它的配料表只有6种成分:水、煎焙大麦、焙烤玉米、烘焙荞麦、维生素C及碳酸氢钠(小苏打),除了强调0咖啡因、晚间也能喝,麦茶还打出了一个“替水喝”的卖点,并把单瓶规格升到了600ml。

同时变大的还有农夫山泉和三得利:东方树叶推出900ml装的青柑普洱和茉莉花茶,三得利推出了1.25L的茉莉乌龙茶。

总的来看,无糖茶新品的4个特点可以概括为:清爽不苦涩、还原茶本味、解渴无负担、大瓶装畅饮。

无糖茶的火,是糖和健康深度捆绑的结果

无糖茶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1997年日本无糖茶品牌三得利就进入了中国市场,这款在日本卖爆了的健康饮料,却在中国因为“清汤寡水”“没啥好喝的”铩羽而归。

2004年,统一旗下品牌“茶里王”进入大陆市场,在那个被冰红茶、绿茶、茉莉蜜茶统治的即饮茶时代,它打出了“口感像现泡”“天然无糖”的理念,但仅仅7年后,茶里王就从大陆市场退出。

也是同一年,农夫山泉推出了东方树叶,一度因为灾难的口感被评为世上最难喝的饮料之一。

此后多年,无糖茶市场一片死寂。

2017年是一个分界点。这一年之后品牌不约而同地发力无糖茶:2017年,元气森林推出产品“燃茶”;2018年可口可乐推出“淳茶舍”,小米有品推出平仄茶,娃哈哈推出“安化黑茶”和“一茶”;2019年,统一推出“传沏冷萃单丛茶”,怡宝推出“咗味茶事”……

无糖茶的市场体量不大,但增长迅猛。

根据亿欧智库《2023中国无糖茶饮行业白皮书》,2018年无糖茶饮料的线上销售还只有4679.5万元,到2022年这个数字大概翻了10倍。

这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跳出无糖茶这个小圈子,一个重要的观念转变是——健康开始和糖挂钩。

最先是世界范围内的“反糖运动”。

2009年,加州大学儿科内分泌学教授Robert Lustig打响了“反糖运动”第一枪:他发表了名为《糖:残酷的真相》的演讲,告诉人们糖是如何危害健康的。

2016年,美国医学会杂志杂志爆出了糖的更大丑闻:“糖业协会曾在1965年高额贿赂哈佛研究员,让其帮写科学研究软文,证明糖是安全健康的,并将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锅嫁祸给饱和脂肪和胆固醇。”

糖,从甜蜜的快乐变成危害健康的罪恶。

在糖与健康紧密挂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和统计数据也在提醒中国人“身体不健康”:

2016年,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关于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的报告显示,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肥胖人口近9000万;2021年,《美国医学会杂志》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已居世界各国之首,高达1.4亿……

2019年开始的疫情,让健康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2022年DT研究院曾发起一项“疫情改变了什么”小调研,询问大家与疫情之前相比什么变得更重要了?60.8%的人选择了“健康”,排名第一。

在反糖运动和健康化趋势的背景之下,高糖饮料开始减糖。

可乐是最被诟病的饮料之一。

《盐糖脂:食品巨头是如何操纵我们的》一书这样写道:“美国人对汽水的喜爱程度,已经从热爱达到了过度依赖。而营养学家几乎一致认为,每当人们讨论到肥胖病时,汽水是超市销售的6万种产品中引起肥胖病的最严重、最直接的因素。”

在2016年糖的丑闻之后,可口可乐对应做出了减糖策略——“在2017到2019的三年间,可口可乐共对885款产品进行了配方调整,平均每年调整配方近300个,而在此之前的2016年,可口可乐仅有80个配方进行了改变。”

随后,无糖饮料迎来爆发。

2020年天猫618,以“无糖气泡水”出名的元气森林,超过可口可乐成为水饮品类榜单第一名。

无糖主义席卷而来,从碳酸饮料到气泡水,现在,轮到了茶。

但无糖茶替代的不是有糖饮料,更可能是矿泉水

无糖茶、无糖饮料在爆发的同时,含糖的奶茶、可乐并没有衰落。

2023年含糖饮料仍在上新,只不过在集体降糖,试图为人们提供“更健康的甜蜜”:雀巢的“茶萃”用的广告语是“低糖真果汁”,喜茶的“轻果茶”说自己“轻糖轻口感”,元气森林最新推出了微甜绿茶,名字就能看出来,是低糖、微甜……

对甜的渴望仍然有处可寻。那无糖茶呢?

它替代的可能更多是饮用水,而不是含糖饮料。

今年4月,康师傅推出纯萃零糖高山乌龙茶,它提出了一个词“水替”,意思是这款饮品甘醇解渴,可以当成饮用水的替代。

亿欧智库《2023中国无糖茶饮行业白皮书》显示,消费者对无糖茶的口味诉求TOP3都指向了“茶味”,他们最希望无糖茶改进的地方是有明显苦涩味道,其次是“其他味道盖过了茶的味道”。

也就是说,在口感上,无糖茶负责清爽回甘有茶味,和含糖即饮茶的酸甜、刺激、快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而从饮用场景来看,无糖茶更像是“可以日常喝的、有味道的饮用水”。

事实上,2020年左右就有“年轻人喝茶”的趋势,不是用茶叶、热水慢慢沏,而是有茶味且更方便的冷泡茶——《2020天猫茶行业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冷泡茶在2020年的增速是整体茶品类增速的近10倍,其中大部分订单都出自90后和95后之手。

到了近两年,比起冷泡茶,瓶装无糖茶在方便性上更进一步,口渴时去便利店买一瓶无糖茶当水喝成了许多年轻人的习惯。

95后@小美告诉DT财经,自己和身边的同事都喜欢去便利店买无糖茶,“主要是为了逃避喝没有味道的水,因为光喝水很无聊。”

价格也是一个能让人们在消费时迅速作出决策的因素。2022年至今,怡宝、农夫山泉等饮用水品牌相继涨价,1元水逐渐消失,3元成了包装饮用水的常见价位,而无糖茶的价格通常是4-7元,在部分便利店,无糖茶还有“加两元可以再拿一瓶”的活动,换算下来和矿泉水的价格相差并不算大。

除了便利店里的零售,在更大型一点的超市里和线上,相当一部分人正在成箱购买无糖茶。无糖茶重度饮用爱好者@陆有道就习惯“囤”三得利,“一箱15瓶500ml装,57块钱,合着一瓶不到4块,每天两瓶,一箱也不怎么禁喝。”

(题图来源:全家FamilyMart)

来源:DT财经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