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墨脱县的茶叶如何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西藏墨脱县派员到潮州学习种茶管茶制茶经验

茶产业是西藏林芝市墨脱县农牧民群众脱贫奔康的核心产业,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墨脱工作组实施“广东茶园计划”,着力推动当地茶产业增量提质发展。连日来,在援藏工作组的牵线下,来自墨脱县的茶产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到我市考察茶文化及单丛种植、制茶工艺,并进行制茶实操,助力提升墨脱县种茶、管茶、制茶水平。

11月13日上午,记者在潮安区凤凰镇一茶园内看到,当地村民正手把手教来自墨脱县的茶产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如何正确地采摘单丛茶。(见上图)“这次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通过重点学习茶园建设、茶厂管理、制茶技术等关键环节,我们看到了差距,更看到了前景。” 墨脱县达木珞巴民族乡贡日村村干部旺扎告诉记者,希望将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带回墨脱,将茶叶变成村民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墨脱地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湿润多雾、海拔适中,茶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潮州援藏干部、林芝市墨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翁恩维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墨脱工作组立足墨脱实际,提出“三香一链”农业发展思路,探索农旅共融发展路径,即以推动茶产业提质增量和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为重点,打造雅江稻香、茶香、果香旅游经济带和雅江特色农业产品产业链,助推全县农牧特色产业发展。

据翁恩维介绍,目前墨脱正大力实施“广东茶园计划”,以墨脱县广东茶园茶叶种植标准化管理示范项目为示范基地,引进广东优良品种凤凰单丛茶,全面丰富品种结构、提升成茶品质。至目前,共引进种植凤凰单丛茶近2000亩。(记者 梁佳涛)

注:内容来源金台资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西藏的“茶”,茶歌嘹亮:西藏自治区发展产业调查

历史上,西藏并不产茶。茶叶在川、滇等地被制作成茶砖、茶饼,经茶马古道入藏。西藏和平解放后,才正式开启种植茶叶的历史。如今,独具特色的“雪域高原茶”开始走向全国……

在这个与茶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人们发展茶产业经历了哪些波折?又正在寻找一条什么样的“因地制宜”之路?经济日报记者近日深入西藏茶产业具代表性的林芝市展开采访调研。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雪域高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迎来新的一天。取几块青茶,小火慢煮,待茶汤变成深褐色,和酥油、奶、盐、糖等一起倒入搅拌机里均匀搅拌……

对于藏族人家来说,制作酥油茶是一天中最重要也最有仪式感的事情之一。喝一碗香浓美味的酥油茶,是美好一天的开始。

饮茶,在西藏已有千年历史。古时,云南、四川两地的茶叶,经绵延数千公里的茶马古道运入西藏。如今,由运茶入藏,变成了西藏种植的茶叶销往全国。西藏与茶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为了一探西藏茶产业发展的究竟,记者选择来到茶产业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林芝市采访调研。

茶叶入藏

西藏人民有多爱茶?统计数据显示,西藏年人均茶叶消费量达16斤左右,在全国名列前茅。当地更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茶叶在西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西藏人民爱茶是有原因的。由于身处高寒地区,过去他们很少能够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主要的食物是牛羊肉、奶酪、青稞炒面等。这些食物蛋白质、脂肪含量高,易引起燥热等不适。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咖啡碱等成分,具有生津止渴、清除油腻、补充营养物质、调节人体代谢机能等功效。

历史上,西藏并不产茶。茶叶在川、滇等地被制作成茶砖、茶饼,由马帮经茶马古道运进西藏。

茶叶入藏并不容易。茶马古道中的川藏道从四川雅安出发,经康定、昌都再至拉萨。这条路崎岖难行,危险重重,途中大部分茶叶靠人力搬运。当时马帮的行程按轻重而定,轻者日行20公里,重者日行10公里至15公里。

四川雅安市天全县是川藏古道向西延伸的必经之路。今天在这里还能看见茶马古道留下的烙印——拐子窝。当年背夫们在中途休息时,背子不卸肩,用丁字杵支撑背子,长年累月,坚硬的石块上便留下了一个个坑窝。

滇藏道是茶马古道的另一条主干道。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大理和丽江地区进入西藏。云南丽江束河古镇曾是滇藏道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古时,这里水草肥美、背风向阳、交通便利,有利于马帮起居。今天的束河古镇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当年的风貌,坑洼的石板路,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筑,偶尔穿行在街道上的马车,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茶香四溢、马蹄声声的茶马古道上。

林芝市巴宜区鲁朗镇拉月村村民在茶田里除草。嘎玛多吉摄

崭露头角

古时西藏不产茶,主要与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种植技术有关。相传文成公主入藏时曾尝试在西藏种茶,但未能成功。西藏真正告别不产茶的历史,是在和平解放以后。

1960年,原十八军部分部队留驻林芝市,负责建设易贡军垦农场。“当时的军垦农场有屯垦戍边任务,主要种植青稞、小麦等粮食作物。”林芝市易贡茶场副场长陈凯告诉记者。1963年,部队官兵为响应“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从四川省蒙顶茶场引进了四川中小叶茶树,并试种成功,由此开启了西藏种植茶叶的历史。

1971年,原西藏工委作出《关于在西藏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决定》,先后在海拔1500米至3700米的多地开展广泛试种。最终,林芝地区由于海拔相对较低、气候等因素较为适合,成为西藏最主要的茶叶产区。目前,林芝市的茶叶播种面积达到7万余亩,主要集中在波密、墨脱、察隅3个县和易贡茶场,预计到“十四五”末期能够达到10万亩。

尽管这个数量的种植规模在全国排不上名次,但是对于西藏却意义重大。一方面,它彻底结束了西藏不产茶的历史;另一方面,高品质茶叶被成功地销售到全国各地,让消费者感受到了高原茶叶的独特口感和魅力。

“高原地区种植茶叶很不容易,成本要比低海拔地区高3倍至5倍。”陈凯说,但高原茶叶有着独特的竞争优势,绿色、无污染、营养物质丰富。这些因素使得西藏的茶叶价格也较高,一斤绿茶的售价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而且供不应求。近两年,易贡茶场的茶叶在网上销售很好,已经占到茶场销售总额的20%以上。

与易贡茶场隔湖相望的易贡乡,一片2600亩的茶园内,种满了云南乔木型茶树,长势喜人,很快就可以采摘制作并销往全国了。这是2019年民营企业家张延礼从云南西双版纳移植过来的树种。他希望,将来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能够喝上雪域高原的优质茶叶。

易贡茶场是西藏第一块规模种植的茶田,目前主要生产红茶、绿茶及边销茶,2020年茶叶销售额比2019年同期增长95%。经济日报记者常理摄

同样被看好的还有林芝市波密县古乡雪瓦卡村,这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曾经,这里的村民们靠上山采集林下资源和外出打工维持生活。

2015年,搞农业出身的北京人苏旭带着对茶叶的热爱以及对高原的好奇来到雪瓦卡村。通过跟村里协商,统一流转了1000亩土地,开始试种茶叶,并成立了京藏雪域茶叶有限公司。

“前几年真的很难,我们从外地运苗过来种植,成活率很低。后来慢慢调整技术,在当地发展苗圃基地,现在茶树苗的成活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苏旭说,去年,他的茶园已经开始小规模采茶了,预计今年产量将大有提升。西藏洁净的自然环境以及独特的气候资源使得这里所产的茶叶品质较高,随着产量提升,名气逐渐壮大,未来应该很有市场前景。

苏旭的话不假。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来自西藏的高原绿茶、红茶、白茶,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品鉴和购买。很多人表示,一听是西藏产的茶叶,就觉得很放心。

如今,在西藏山南市的错那县,林芝市的察隅县、波密县、墨脱县等地,茶田纵横,茶树飘香,茶产业作为西藏新兴的绿色产业,已在全国市场中崭露头角。

致富“叶子”

茶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种植、除草、采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西藏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为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

“以前就靠打零工赚钱,收入不稳定。如今,我们在村里的茶叶项目中打工,一个月有4500元工资。再加上土地流转一年每亩600元的补贴,收入稳定,心里也踏实了。”42岁的阿旺措姆是林芝市巴宜区鲁朗镇拉月村村民,她所说的茶叶项目指的是拉月村2019年引进的“茶园木歌、美丽香村”乡村振兴项目。

“拉月村以前撂荒的土地很多,由于地处山区,各家各户自己种植起来很不方便。我们把土地流转过来后统一规划,开始规模种植茶叶。”项目负责人郑显军告诉记者,该项目一期工程已于2020年底完成,目前种植了120亩软枝乌龙,二期预计种植350亩。

“去年,项目带动拉月村投工投劳2000余人次,创收300余万元。”拉月村党支部书记格桑拉姆说,“只要这个项目还在,大家的生活就会一天天变好的嘛”。

“赚了钱,打算做什么呢?”面对记者的提问,阿旺措姆笑了:“当然是供孩子多读书了!希望孩子将来走出大山,有更好的发展。”

为了让当地群众收入有长期保障,林芝市还积极推动茶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郑显军说,他们将把拉月村打造成一个文旅小镇,除了茶园、民宿,还将引入藏香、藏饰等藏族传统手工业,让游客可以全方位地观赏游玩。

“如何让群众持续增收?茶旅融合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林芝市波密县副县长王勇认为,茶产业连接一二三产业,是大有作为的民生产业,应发挥好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下一代人造福。

林芝市墨脱县是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因经济发展落后,一直被称为“高原孤岛”。由于墨脱县海拔低、气候好,很适合种植茶叶。2013年墨脱县公路通车后,当地茶产业也逐步壮大起来。目前,墨脱县已成为林芝市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今年3月5日至5月16日,墨脱县共计采摘茶青11.8万斤,农牧民共计增收约353.6万元,茶产业成为群众致富的“金叶子”。

林芝市农牧特色产业办公室主任刘金凤告诉记者,近年来,林芝市鼓励企业招收当地农牧民参与茶园建设和后期管护,通过劳务投入带动农牧民增收。同时,还引导农牧民群众参与茶产业发展,建立家庭农茶场和集体合作社自主种茶实现增收。2020年,林芝市茶产业产值达8506.55万元,累计带动就业1.05万人,实现各类增收4228.55万元、人均增收4012元。

健康理念

在西藏人们主要喝3种茶:酥油茶、甜茶和清茶。这3种茶饮都要用到一个原料——边销茶,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区也称为砖茶、青砖、茯砖等。尽管边销茶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营养物质,但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含氟量较高,不符合当前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要。

2020年,国家卫健委印发的《饮茶型地氟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提出,要引导群众购买饮用含氟量合格(小于或等于300毫克/公斤)的低氟砖茶。而西藏人民习惯饮用的边销茶每公斤含氟量通常在500毫克至800毫克,高者甚至达到每公斤1000毫克以上。长期服用高氟茶会引起氟中毒,严重的会患上氟骨症,导致劳动能力降低或丧失。氟骨症在西藏是比较常见的疾病。

为了积极推广低氟边销茶,引导人们健康饮茶,西藏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健康饮茶”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5年)》《关于开展健康茶推广试点工作方案》等。方案明确提出,到2023年底,西藏自治区健康茶生产供应充足,市场环境不断改善和优化,各族群众的“健康饮茶”消费理念基本形成。西藏自治区“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到,要实施低氟健康茶补贴政策。

茶叶企业积极响应号召。易贡茶场每年边销茶产量约有20万斤,2019年,茶场开始改进生产工艺,推广低氟边销茶;林芝墨脱茶业有限公司通过拼配、改良等方式,降低边销茶中的氟含量,保证人们健康饮茶。

林芝市也正在进行大规模健康茶茶叶基地建设。截至目前,林芝市已完成健康茶种植4万余亩。“十四五”末期,林芝市将完成10万亩健康茶原料基地的建设任务。刘金凤介绍,林芝市持续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同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在不破坏原有边销茶口感基础上,突破低氟茶生产技术难题,研制生产出低氟健康的边销茶。建立产品“溯源体系”,通过“有机茶”复核认证实现茶叶从田间管理到生产加工各环节品质的提升。

在采访中,记者也欣喜地看到,由于西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对茶叶的需求也在悄然变化。有统计数据显示,过去西藏茶叶消费的98%以上为边销茶。近年来,绿茶、红茶、花茶等销量逐步提升,已占西藏茶叶销售的15%以上。

从过去长达千年的茶叶入藏,到50多年前开始产茶,再到如今高品质茶叶销往全国各地,西藏人民开始喝好茶、喝健康茶。小小的茶叶,正在成为西藏发展中的一张亮丽名片。

小贴士

在唐代,茶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慢慢融入到藏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时期,兴起了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的贸易往来,也就是茶马互市。到了宋代,为了进一步管理好茶马交易,还专门设置了“茶马司”。在清代,茶马互市逐渐变成边茶贸易,以茶换取边疆地区各种名贵药材。民国时期,一家名为康藏的茶叶公司,在新中国成立前每年向西藏输送砖茶约30万条包。

调查手记

把茶产业做成民生工程

常理

到西藏之前,记者并不知道这里产茶。毕竟西藏没有一款像西湖龙井、武夷岩茶等耳熟能详的茶叶品类。西藏的茶叶产量很小,在全国排不上名次。那么,西藏为何选择推广种植茶树,发展茶产业?

在深入调研后,记者找到了答案。

从文化层面看,在西藏人民心中茶叶不仅是一种商品。无论是古时文成公主带茶入藏,还是绵延千年的茶马古道,历史赋予茶叶更多的文化内涵。

从生态层面看,西藏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几个茶叶主产地空气清新、高山耸立、云雾缭绕、湖水清澈,特别适合茶叶种植,也能够产出高品质茶叶。

从产业层面看,西藏发展茶产业符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种植、收获、加工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通过政府投资、扶持、引导,将产业做大做强,从而拉动百姓增收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路。

因此,尽管规模小、种植难度大、投入成本高,西藏茶产业还是被不少人看好。如何利用好高原地区独特的环境优势,发展好茶产业,是当地政府、企业必须认真探索的事。

地方政府应做大做强区域品牌,让西藏茶叶在全国高端茶叶市场中的知名度、美誉度得以稳步提升。毕竟在消费升级的今天,高品质商品还是有市场的。

企业则需把握好在西藏发展茶产业的良好机遇。西藏可开发利用、种植茶叶的地方非常有限,对于已经在西藏站稳脚跟的茶叶企业来说,要练好内功,育种、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要严把质量关,坚持走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发展路线。只有在品质上高人一筹,才能让西藏茶叶叫好又叫座。

在西藏发展壮大茶产业是一项民生工程。企业须耐得住寂寞,切不能贪图眼前利益,做有损当地百姓、有损绿水青山的事。企业要立足长远、稳扎稳打,真正把西藏茶产业打造成绿色产业、民生产业、良心产业。

来源/经济日报(记者常理 代玲),原标题《茶歌嘹亮——西藏自治区发展茶产业调查》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广东援藏助力林芝打造高原茶叶之乡

夏日清晨,林芝市墨脱县墨脱镇数公里外的拉贡茶场,云雾萦绕,连片茶田已长出新芽,在清晨的雨后分外鲜绿。

在西藏,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茶叶。本地人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浓茶汁捣拌,制成咸里透香的酥油茶,用以暖身御寒。

但以往,西藏地区的茶叶多来源于区外。如今,林芝茶产业的发展,解决了西藏群众购茶不便的问题。特别是在广东援藏的帮助下,林芝茶产业得以高质量发展,茶叶成为林芝一张亮丽名片。

墨脱镇群众桑杰顿珠预计,今年光靠采茶就能有接近3万元的收入。而在过去,一家人种水稻种玉米,早出晚归也只能勉强糊口。茶叶成了桑杰顿珠眼里的“金叶子”,给他们一家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前几年由于经验不足,我们从外地运苗过来种植,成活率很低。后来在广东专家的帮助下,现在茶树苗的成活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桑杰顿珠说。2019年,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联系引进种植了广东优良品种凤凰单枞茶近2000亩,丰富了墨脱茶叶品种和产品结构,该品种在2021年初实现产茶。同时,逐步优化提升现有茶园管理水平和成茶品质,配套建立墨脱县茶产业研发中心,邀请华南农业大学7位专家组成墨脱县茶产业智力援助工作组,去年6月初到墨脱进行指导,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

目前,墨脱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69万余亩,可采摘面积5080亩,2019年产茶青约25万斤,促进当地农牧民增收606万元。在茶叶采摘季节,预计每天采摘茶青2000至3000斤,给当地农牧民带来的收入约6万—10万元/天。随着丰产期茶叶逐年增加,当地农牧民的收入将进一步提升。

位于林芝市波密县的易贡茶场,平均海拔约2000米,夏无酷暑,周边森林茂密,终年云雾环绕。

“高山云雾出好茶。”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易贡茶场茶叶专家黄华林说,“唯一的缺点,就是易贡河谷内每年大多数时候日最低气温低于10摄氏度,这个时间里茶叶不生长,延长了生长周期。因此产量不高,但恰好保证了茶叶的品质。”

如何补短板、增效益,高效带动茶产业发展?2013年6月至今,广东省国资委对口支援易贡茶场以来,开拓出“企业+基地+茶农”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与茶农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易贡茶场党委书记曹玉涛告诉记者,2014年时,茶园面积不足2000亩。为提高茶叶产量和茶农收入,至2020年,援藏工作队已将茶园面积扩建到了5000余亩。以前,茶农的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现在,职工采茶平均年收入已超过2.2万元。

广东援藏引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制茶设备,也带来了标准化、流程化管理生产机制。有效的田间管理模式,降低了生产环节的损耗,茶叶的产量质量双双提升。定期开展的技术培训,在当地留下了一批带不走的技术队伍。易贡茶场也成功化身为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旅游及培训于一体的综合型国有农场,成了林芝市农牧产业龙头企业。

据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易贡茶场工作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在茶田可采面积增加不到30%的情况下,细茶亩产量提升53.6%;生产经营方面,易贡茶场实现历史性突破,2020年总产值达2740万元,同比增长77%,生产红、绿茶2.1万斤,同比增长61.5%。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茶场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5%,实现易贡茶场有记载以来第一次扭亏为盈。

当前,广东援藏为茶场构建起了立体化的销售渠道,助力高原好茶“走出大山”。除了在林芝和拉萨开起茶叶直营体验店外,网上平台合作经营店也走上正轨。

直播带货现已成为茶场销售的另一大“推手”。以往,茶场一天的销售额大约为3至4万元。加上直播后,一天的销售额成倍增长。

在广东援藏的帮助下,如今,茶产业已经覆盖林芝市波密县、察隅县和墨脱县。产自林芝的高品质茶叶销往全国各地,“高原茶叶之乡”的美誉也跟着茶叶走向四方。小茶叶“变身”大产业,助推林芝实现更好发展。

来源:西藏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