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明朝紫砂壶茶具

找到约8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明朝时期的主要壶艺家以及出自他们之手的精品紫沙壶

紫砂壶的制作和传承有千年的历史。在明代以前,紫砂壶的制作还是民间艺人为了生活需要进行的事情,现代紫砂壶工艺的发迹和发展是在明代以后。


今天我们来说说:明朝时期的主要壶艺家以及出自他们之手的精品紫沙壶:


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


金沙寺僧(约1506-1566)正德时人,制陶名手。佚名。

供春(约1506-1566)(又称龚春),江苏宜兴人,正德~嘉靖年间人。原为进士吴颐山家僮。吴仕读书于金沙寺中,供春给使之暇,仿老僧制壶,亦淘细土搏坯。



明-供春款六瓣圆囊紫砂壶(“大明正德八年供春”款,中国香港茶具馆藏)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522-1691):


当时较著名的紫砂高手有董翰、赵梁、袁锡、李养心和时朋。时朋、董翰、赵梁、元畅是嘉靖、万历时期的著名陶工,号称“四大名家”。清乾隆年间吴骞所著《阳羡名陶录》说:董翰始创菱花式壶,赵梁多制作提梁式壶,他们的作品都有传世,当然不多,收藏家和鉴赏家很注意鉴别考证。


元畅 嘉靖~隆庆年间。关于他的姓之际,诸说不一。和赵梁、时朋、董翰,称为“四大家”。


董翰(约1522-1619)字后溪,始制菱花式壶,嘉靖~隆庆年间。所造茗壶,一改寺僧、供春以来古拙风格,是最早创造菱花式砂壶的名手。作品以文巧著称。


赵梁(约1522-1619)多制提梁式壶,嘉靖~隆庆年间宜兴制陶名艺人。据传说,砂壶中之提梁式,创制于赵梁。


李茂林(约1522-1619)字养心,善制小圆式壶,上有铣书记号。嘉靖~隆庆年间,号茂林。为“四大家”后的制砂壶名手。



明-李茂林款菊花八瓣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



明-李茂林菊花八瓣壶




明-李茂林款僧帽壶


时朋(约1522-1619)大彬之父,一作朋朋,又作时鹏。嘉靖~隆庆年间。擅制砂壶,以古拙见长。 香港茶具文物馆珍藏有时朋制“水仙花六瓣方壶”一具,底刻款“时鹏”楷体两字。




明-时鹏款水仙花六瓣方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


时大彬(约1580-1650)时朋之子时大彬,字少山,是供春以后最著名的陶艺大师。最初仿供春作大壶,后识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等人,接受品茶、试茶理论的启发,一反旧制,专做小壶。这是紫砂壶艺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




明-时大彬制扁壶




明-时大彬制半瓜水盂 铭文:“辛亥夏五制于正己堂,为可先老先生,少山时大彬。”




明-时大彬款紫砂六方壶




明-时大彬款玉兰花六瓣壶(“万历丁酉春时大彬制”款)-香港茶具文物馆藏




明-时大彬制十六瓣瓜菱壶




明-时大彬如意纹盖三足壶  无锡甘露乡出土,该壶是紫砂壶艺术发展至成熟期的壶艺典范。 把稍下刻款“大彬”(楷书)。江苏省锡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品。




明-时大彬款僧帽壶


明代后期:

紫砂名师大彬及其弟子李仲芳、徐友泉,有“三大壶家妙手”之赞誉。时大彬所制茗壶,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之楷模。


李仲芳(约1580-1644)李茂林之子大彬门下第一高足,万历年间人。宜兴人。 制壶名手李养心(号茂林)子。他的作品,文巧精工,技艺俱佳。世传“大彬壶”,亦有仲芳所作,但由时大彬署名款识,当时有“李大瓶,时大名”之说。




明-李仲芳制圆壶


徐友泉(约1578-1644)名士衡,万历年间人。宜兴人。制壶名家时大彬徒弟。长于仿古尊、垒诸器,配合土色所宜,毕智穷工,移人心目。




明-徐友泉制橄榄式壶




明-徐友泉-三足炉鼎壶




明-徐友泉制三羊小水盂




欧正春(约1578-1644)大彬弟子,多制花卉果物。名子明,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制瓷名家,“宜钧”的创始者。




明-欧正春《金钱圆壶》(龚乐天藏)


邵文金(约1580-1646)又名哼祥,万历时制陶名艺人,大彬弟子,仿汉方式方壶独绝。

茶姐推荐

点击购买


邵文银(约1586-1648)大彬弟子,制作文雅精巧。又名亨裕,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弟子,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只录其名。




明-邵亨裕(邵文銀)素身圓珠壺-高9.6厘米,闊8.9厘米-香港茶具文物館藏


蒋柏夸(约1600-1644)名时英,万历时制陶名艺人,大彬弟子。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时大彬弟子。


陈信卿(约1600-1644)万历时制陶名艺人,善仿时大彬、李仲芳的作品。作品坚瘦工整,雅自不群。




明-陈信卿制方壶(“翠竹轩,信卿”款)




明-陈信卿款紫泥茶叶罐  


陈光甫(约1619-1654)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仿供春大彬壶。时大彬的入室弟子。早年一目失明,但仿制古器仍能达到具体而微。《阳羡茗壶系》评之为“雅流”。


陈俊卿(约1616-1661)为大彬弟子。


沈君盛(约1622-1654)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善仿徐友泉壶,为大彬再传弟子,制壶参酌沈君用的技法。


陈子畦(约1624-1690) 天启时制陶名艺人,善制徐友泉壶。


邵盖(约1625-1690)万历时制陶名艺人,制壶工巧,与大彬同时自树规模。其篆章字法与邵亨裕、亨样风格相同,当时有“邵家壶”之称。




明-邵盖制壶


周后溪(约1581-1639)万历时制陶名艺人。


邵二荪(约1580-1639)


陈用卿(约1620-1661)俗名陈三呆子。制作工细,题款字体仿钟繇笔意。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器上落款为仿钟太傅笔意,再用竹刀刻之,具有浓厚书卷气。




明-陈用卿制紫砂壶


陈正明(约1596-1661)天启时制陶名艺人,制器极精雅。署款有“壬戌秋日陈正明制”。


闵鲁生(约1620-1654)字贤,天启时制陶名艺人,仿制名家作品,都

极认真,神形酷似。


陈仲美(约1621-1655)江西婺源人,初于景德镇做瓷,他觉得做瓷器的人太多,很难出名,后来到宜兴制紫砂陶。他善于配土,又擅长雕刻各种镇纸,香盒等文房摆件。


殴正春 万历年间宜兴人。一作殴子明,生卒不详。在丁山镇创制均陶,世称“殴窑”。所造陶器,形式大半仿钧窑,所以又称“宜陶”。对宜兴陶器釉彩,有较大贡献。


沈君用(约1610-1666)名士良,又名多梳。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以自然界物器造型,配器上的“色象天错,金石同坚”的赞语。以离奇著称。人称“沈多梳”。




明-沈君用梨式壶


徐令音(约1621-1667)天启时制陶名艺人,相传为徐友泉之子,也称小徐。


陈辰(约1620-1654)字共之。天启时制陶名艺人,壶款雕刻得非常好,许多陶工都请他帮忙,是制壶人中的书法家。




明-陈辰制提梁合欢壶(底印“供之”、盖印“陈制”、护身铭“合欢当酒,庚戌西庐”)


陈和之(约1621-1654) 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


项 真 天启~崇祯时宜兴陶器名工。生卒不详。原籍浙江嘉兴人。字不损。善制陶,曾制一茗壶,底有“砚北斋”3字,旁署项不损款。制壶朴雅,字法晋唐。


陈挺生(约1620-1661)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




明-陈挺生开光飞龙壶


周季山(约1615-1662)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




明-周季山款紫砂壶


沈子澈(约1610-1666)桐乡县人。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与时大彬齐名。所制壶式与徐友泉相仿。




明-沈子澈-仿古葵花棱壶-现藏美国华盛顿弗里尔艺术馆。


承云从 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


徐次京 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


惠孟臣 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




明-惠孟臣制乳头小壶




明-惠孟臣制扁鼓小壶 底刻款“竹窗留月夜评茶"




明-惠孟臣制铺砂圆壶


项圣思 明末清初宜兴制陶名艺人。生卒不详。南京博物院藏有圣思制“桃杯”,以桃形为杯身,造型古朴生动,红砂色,上有“圣思”铭款,技艺精湛,誉为“桃圣”。


图文部分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连欧洲王室都忍不住收藏的明清紫砂壶,岂可错过?

 宜兴紫砂闻名中外,工精艺美,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远销海外,受到了当时王室及贵族的拥护喜欢以至收藏。

  远销海外的紫砂壶

  明朝万历年间,中外贸易繁荣。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船队将中国茶叶装运上船,这是中国茶叶传入欧洲的开始。

  至此以后,中国的茶叶被大量出口运输到欧洲,随船出口的还有少量紫砂茗壶。

  这种来自世界另一端的紫砂宝器,从走出国门的那天开始,也受到了欧洲一些王室和贵族的钟爱。

  如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三世的双流壶、德国诸侯奥古斯都的紫砂陶、英国艾勒斯福德伯爵的紫砂壶等。

  宜兴紫砂壶最早通过贸易方式出口到欧洲可追溯到1679年,留存在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的档案材料见证了首批从中国漳州运抵的7箱朱泥壶。

  远销欧洲款 紫砂壶

  该公司1680年的记实文件记载了运抵的320把带装潢的朱泥壶,同一年,又有1635把茶壶运抵了阿姆斯特丹港。在伦敦一份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文件记载了1699年运抵的82把朱泥茶壶。

  远销欧洲款 紫砂壶

  当时为了迎合欧洲人的巴洛克情结,宜兴的制壶艺人开始在紫砂壶表面添加装饰。

  注释:【巴洛克】意为变异的珍珠,是一种代表欧洲文化的典型艺术风格,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明朝天启年间作品,现收藏于英国 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

  首先在壶的某个部位或壶的全身做镂空装饰,发展到后来主要用红泥、紫泥、黑泥或是墨绿泥绘在黄色泥制的紫砂壶上做泥绘装饰,装饰的内容大多取材于佛教和道教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作品,现收藏与英国 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

  这些象征性的装饰形态对大部分欧洲人来讲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他们称之为“红色瓷器”、“朱泥器”。

  当时有中国民间流传着“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争求鸣远碟”的俗语。

  到了清朝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国力强盛,体现在工艺制作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某些门类上,至今还是无法企及的高峰。

  紫砂壶的制作也是如此。

  六方双流折肩提梁壶 现藏于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

  特别像陈曼生这样的文人积极介入后,紫砂壶的气局就更大了,融入了中国的书画篆刻等艺术,从单纯的泡茶器转身为既可实用又可收藏观赏的工艺品。

  清朝顺治年间作品,现收藏于丹麦 哥本哈根国家博物馆

  清代外销的紫砂壶,在泥料的选配和造型方面变化多样,但绝大多数出于对实用性的考量,造型比较古朴,出水顺畅。

  其多以朱泥制作,常加以贴花、镂空、泥绘等手法,这也成为了其区别于一般紫砂壶的最重要的三大技法。

  清朝康熙年间作品,现收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

  从明代晚期到清代中期,是中国茶叶输往欧洲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紫砂壶的兴盛期,伴随着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逐渐兴起,紫砂壶也开始走出国门、销往欧洲。

  远销海外的紫砂壶向世人展示了其实用与观赏俱佳的文化属性,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不仅仅是宜兴紫砂迈向国际的一步,也是宣扬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一步。

茶具介绍

气韵温雅的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典雅精美,气质独特,自明朝正德年间以来已有500年历史,而以江苏宜兴出品最负盛名。紫砂茶具由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料制成,其气孔细微、密度高,有较强的吸附力。用它沏茶,不仅不失茶的色、香、味,更不易霉馊变质,使用较长时间后,以沸水注入空壶亦有茶香。此外,紫砂壶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是光亮照人。因此在选购紫砂壶时,凡经打磨抛光、上蜡、擦油而光亮的多为新壶,正宗的紫砂茶具是干净整洁,经一段时间使用才生光泽。 仅一件紫砂壶就要经数十道工序制作,当然,这样纯手工完成的艺术品价格也不斐,目前市场上有三四万元一把的紫砂壶,最便宜的有一二百元一套紫砂茶具,消费者可以依自己的喜好和经济实力进行选择。

细腻敦厚的陶瓷茶具

       陶瓷茶具在茶具中占有很大比重,因价格适中而更多地流行于寻常百姓家。具体可分为青瓷茶具、精陶茶具、彩陶茶具等等。 青瓷质地细润,釉色晶莹,青中泛蓝,如冰似玉,有的宛若碧峰翠色,有的犹如一湖春水,再加上茶具独特的造型,给人以极美的视觉感受。除了运用传统的浮雕、暗刻等工艺手法,釉色上也有娇嫩明润的颜色。而精陶茶具则多洁白无瑕、华丽精致,属于陶瓷新品,兼有陶和瓷的特点。精陶茶具色彩和谐悦目,有的壶身还经过素刻、镶嵌、描金、丝绸印花及化妆土装饰,光彩照人、异常精美。至于彩陶茶具则釉色润厚、绚丽多彩,颜色十分丰富且纯正,观之赏心悦目、乐趣无穷。陶瓷茶具有一壶四碗一套的,也有一壶六碗一套的,有的还配有托盘。有较好的耐冷热激变的性能和较高的抗冲击强度,比较实用。市场上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能适合较多人的品位。陶瓷茶具的特点,传热较慢,保温适中,与茶接触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沏出的茶有较好的色、香、味,而且此类茶具一般造型美观,装饰精巧,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尤其是宜兴的紫砂壶是陶器中的珍品,造型雅致、古朴,用来泡茶,香味特别醇郁,色泽格外澄洁,久置也不易走茶味。

找到约8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