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茗悦茶品

找到约664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七彩云南2019年茗悦茶其中一款:紫娟红滇红茶

  紫娟红是七彩云南茗悦茶的一款,紫娟红是以云南珍稀茶树品种紫娟一芽一二叶茶箐为原料,经特制工艺适度发酵而成的特色滇红茶,也是茗悦红系列花青素含量最高的红茶。

  紫娟红,是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近两年最新推出的滇红系列茶品之一,一款独具特色的云南红茶。茶箐精选该公司自有万亩有机生态茶园中的珍稀茶树品种----紫鹃茶,采一芽一、二叶为原料,运用七彩云南公司经典红茶制作工艺,适度发酵精制而成。紫娟红一经推出,因其原料独特,茶箐级别高,口感怡人和独特的营养、养生价值,遂于2019年获得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银奖。

  大头:精致的铁盒包装,正所谓人如其名,一点儿也不假,商品的全部介绍都在下面,做工精致。内包装,很贴心的密封口袋,方便实用,对比那种拆了就得找夹子的简直好太多了,这个必须好评。

  悠悠茶客:铁盒包装,紫色外观与名字相互呼应;“紫娟红”居中,大方得体。

  米米:祥云状的紫色罐体设计,和罐体中央椭圆金底紫色字体的“紫娟红”品名相得益彰,高贵典雅的气质,线条优美的设计,外用透明塑料塑封,体现出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品控做的扎实,让消费者看得见摸的着,对茶品的信任度油然而生。外包装正面还标有茶品类和净含量。尤其喜欢祥云状金色盖子的设计,很像现在很流行重竹材质制作的干泡台的可爱样子。盖中央位置紫底椭圆图案内是公司logo、英文小字和金色准篆体的“茗悦红”三个大字,醒目,有点古典美。罐底是金黄色底,紫色小字密密麻麻,各种茶品信息一应俱全。

  爱茶大叔:紫色的铁听包装绚烂而神秘,磨砂的塑料拉链包装方便取茶还解决了密封问题,是为爱茶人解决问题的商家,细微之处足见考虑周全,细致而不烦锁,端庄而不妖孽。

  u735334:铁盒包装,紫色外观与名字相互呼应,“紫娟红”居中,大方得体,再看着内包装,很贴心的密封口袋,方便实用。

七彩云南茗悦茶:2019年七彩云南紫娟红滇红茶

  紫娟红是七彩云南茗悦茶的一款,紫娟红是以云南珍稀茶树品种紫娟一芽一二叶茶箐为原料,经特制工艺适度发酵而成的特色滇红茶,也是茗悦红系列花青素含量最高的红茶。

  u735334:铁盒包装,紫色外观与名字相互呼应,“紫娟红”居中,大方得体,再看着内包装,很贴心的密封口袋,方便实用。

  干茶

  ddd:茶品不错,乌黑油亮,条索粗大、整齐干净,是比较好的秋茶做的底料;干茶透出浓浓的红茶味;厂家选料精细,原料等级比较高。

  冬季骑行:紫娟红滇红茶外观,条索均匀、完整、紧结、重实,色泽乌黑油润,放在鼻前闻起来有一种清香。

  u735334:干茶条索一致性较好,紧结挺秀、少见茶毫,偏紫乌润,滋味醇厚,花蜜香馥郁。

  品饮

  冬季骑行:取茶7克(大概按照茶水比1:30)投入茶壶中,先用温水浸润一遍,之后用沸水浸润,15秒后出汤,汤色金黄明亮,如琥珀般剔透,色泽迷人,汤水入口生津快,有花果香味。

  W1896:第一泡:色浓红亮,滋味浓厚尚醇,苦回甘,香气馥郁甜味明显。

  u735334:第3-5泡:汤色浅橙黄色,透亮度较好,花蜜香依然浓郁,口腔感觉韵味独特,甜度较好,整体感觉较柔和。

  叶底

  冬季骑行:叶底饱满无叶梗,较为耐泡。

  扯破红尘:叶底整体呈古铜色,夹带有较多的青色有个别嫩梗。

  W1896:叶底红匀明亮。

  u735334:叶底饱满细嫩,富有光泽,较为耐泡,细嗅仍有蜜糖香,是滇红经典高雅之韵。

  总结

  ddd:茶叶条索乌黑粗壮,汤色浓黄透亮,没有明显涩感,茶味浓郁,入口柔滑。不失为云南特色的伴手礼,也应该能为七彩云南增添不少的业绩。

  扯破红尘:口感整体来说比较不错,滇红的味道相比于小种红茶来说我感觉更加的柔和,更加香甜。而且这款七彩云南的紫娟红性价比也是很高的,挺适合日常品饮的。

  W1896:1芽2叶为主制造而成,成品茶芽叶肥壮,苗锋秀丽完整,金毫显露,色泽乌黑油润,汤色红浓透明,滋味浓厚鲜爽,香气高醇持久,叶底红匀明亮。优质红碎茶外形颗粒重实、匀齐、纯净,色泽油润,内质香气甜醇,汤色红艳,滋味鲜爽浓强。

  u735334:这款七彩云南的紫娟红茶有"润、滑、香、甜"之感,口感润、茶汤滑、花果香、蜜糖甜,随后生津柔敏持久,口腔感觉饱满绵厚,韵味独特,是一款较为有特色的滇红,紫鹃红,是一款值得品饮的红茶。

  文|ddd、冬季骑行、扯破红尘、W1896、u735334

  摄影|ddd、W1896、u735334

  整理|茶小乐

陈藏器《本草拾遗》载茶功

在陆羽《茶经》之前,有关茶的记载多是只言片语,记载茶功茶效的更少,综合各种文献,仅有《本草经》、《神农食经》(原书已散佚)、《桐君录》、晋张华《博物志》、陶弘景《杂录》、三国华佗《食论》、唐苏敬《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孟诜《食疗本草》、陈藏器《本草拾遗》等数种,唐代宁波籍大医学家陈藏器编撰的《本草拾遗》,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承先启后称巨著

陈藏器(681[一作687]-757),唐代四明(今浙江鄞州区)人。医学家、药物学家、方剂学家。开元中(713-741)为京兆府三原(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县尉,县尉系县令以下分管治安的官员。平时爱好医道,专心攻研药学,喜读《本草》一类书籍。他认为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虽有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苏敬《新修本草》、孟诜《食疗本草》等名家的集注补释,尤其是由苏敬主编,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由朝廷颁布的第一部官方药典《新修本草》,载药844种,但遗存尚多。而且在《新修本草》成书之后的70多年,民间又涌现出大批单方、验方。于是,他广集诸家方书及当时所用新药,以寒温性味华实禽兽为类,在开元二十七年(739),撰成《序例》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名《本草拾遗》。《新修本草》新增药物114种,《本草拾遗》比《新修本草》新增药物多6倍。此书将中药的药物性能归纳为10类: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言其“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着”、“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后世发展成“十剂”方剂分类法,至今仍为中医界应用。又载“罂粟”可入药。该书对祖国医药学有承先启后的重要意义。

由于时代局限,该书亦有荒诞之处,如所记以人肉疗羸疾,助长了后世愚孝风俗割肉疗亲的恶例,虽然他非始作俑者,而影响极坏。后人因此讥诮其搜罗怪僻,受到历代医家的批评,从而也影响到对《本草拾遗》的评价。

但瑕不掩瑜,明代大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陈藏器和《本草拾遗》作了高度评价:

其所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肤谫(浅薄之意)之士,不察其详核,惟诮其僻怪,宋人亦多删削。岂知天地品物无穷,古今隐显亦异,用舍有时,名称或变,届可以一隅之见,而遽讥多闻哉!如辟虺雷、海马、胡豆之类,皆隐于昔,而用于今。仰天皮、灯花、败扇之类,皆万家所用者。若非此书收载,何从稽考?此本草之书,所以不厌详悉也。

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教授爱德华·谢弗,在他的汉学名著《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称赞陈藏器是“八世纪伟大的药物学家”,并将他与“相对保守一些的药物学者”相比较,认为“陈藏器详细而又审慎地记录了唐代物质文化的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记载虽然与医药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有很高的价值。”

2003年,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医史学专家,本草文献学专家和本草文献整理研究奠基者尚志钧辑释的《〈本草拾遗〉辑释》,这本46万字的力作,对《本草拾遗》作了全面解读、注释。据尚志钧研究,《本草拾遗》引用的文献达127种,可见陈藏器的采集之广和研究之深。

首次记载茶瘦身

《本草拾遗》原书散佚,今本根据宋元丰五年(1082)唐慎微编撰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医心方》等书收录,才得以传世。

该书有关茶的文字,有如是记述:

茗、苦茶: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食宜热,冷即聚痰。茶是茗嫩叶,捣成饼,并得火良。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

早期记载茶效茶功的,大多只有一两句话,著名的如被陆羽引入《茶经》、已经散佚的《神农食经》的记载:

茶茗久服,令人悦志有力。

陶弘景《杂录》载:

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 黄山君服之。

华佗《食论》载:

苦茶久食,益意思。

比较而言,苏敬《新修本草》与孟诜《食疗本草》,已开始记载茶的多种功效,《新修本草》所载即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本草·木部》内容:

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

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食疗本草》所载内容为:

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

可见,《本草拾遗》综合了《新修本草》与《食疗本草》的内容,不同的是,《本草拾遗》在其它本草记载消食、消宿食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久食令人瘦,去人脂”的观点。这一观点非常科学,即如今广为宣传的茶的减肥功能。古代食物短缺,居民大多营养不良需要增肥,与当代发达地区富裕人群营养过剩需要减肥不同,提醒人们要注意不宜多食、久食。这说明陈藏器的记载,是经过仔细观察研究的。

似茶非茶皋芦木

在《本草拾遗》中,陈藏器还记载了一种似茶非茶的皋芦木,并先后转引东晋裴渊《广州记》、南朝陈代沈怀远《南越志》对皋芦的记述:

皋芦叶,味苦平。作饮止渴,除痰不睡,利水明目,出南海诸山。叶似茗而大,南人取作当茗,极重之。《广州记》悦:新平县出皋芦。皋芦,茗之别名也,叶大而涩。又《南越志》曰:龙川县出皋芦,叶似茗,味苦涩,土人为饮。南海谓之过罗,或曰物罗,皆夷语也。

皋芦,《茶经》称瓜芦,很多古籍记载产于广东、四川、贵州等地,似茶非茶,近代少有记述,至今没有定论。一说即是大叶茶,一说是一种大叶冬青。当代苦丁茶一般指指大叶冬青,属冬青科植物,叶片大而厚,味较苦。笔者以为与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记相吻合:

皋芦,叶状如茗,而大如手掌。捼碎泡饮,最苦而色浊,风味比茶不及远矣。今广人用之,名曰苦登。

这一记载中“叶状如茗”不符合。

多种文献记载皋芦“叶似茗”,《茶经》也说它“似茶,味苦涩”,显然不是苦丁茶,应该与茶相似。据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介绍,今日本就产有与茶相似的皋芦,该书还配有照片,叶片小而略圆,与茶叶相似,与苦丁茶则完全不同。

笔者以为,皋芦是有别于苦丁茶的,两者究竟是否同一植物,尚待专家进一步研究确认。

《茶经》未录留遗憾

在唐代《食疗本草》、《新修本草》、《本草拾遗》三种著名本草中,《茶经》仅引录了官方颁布的《新修本草》,引文分别见于《茶经·七之事》“本草·木部”、“本草·菜部”。

笔者原来以为《茶经》对茶事古文献的搜罗,已经相当全面,很少遗漏,由此可见并不尽然。这三种当朝本草,陆羽应该看到的,可见他是有选择的。如果说《食疗本草》与《新修本草》的记载大同小异,那么,《本草拾遗》记载的“久食令人瘦,去人脂”的内容,是《茶经》所有引文中所没有的,未能收录实为一大憾事。包括笔者曾经写到的虞世南《北堂书钞》中记载的12则茶事,个别也未被《茶经》引用。这仅是笔者涉及到的个例,说明茶史还大有研究余地。

“万病之药”待考证

“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很多茶书都写到,该语出自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尤其是2008年,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预防保健会诊专家赵霖教授,以《茶为万病之药,勿忘饮茶健身》为题,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健康大讲堂》宣讲后,被多家报刊、网站转载,影响极大。另说“贵在茶也,上通天境,下资人伦”之语也出自该书。但笔者查阅尚志钧的《〈本草拾遗〉辑释》,并未发现上述文字。笔者曾通过电子邮件请教赵霖教授,询问出处,未见回音。

笔者不排除《本草拾遗》其它版本可能有此一说,但在未见到出处之前,无法消除怀疑。如流传更广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语,很多专家、学者都说出处是《神农本草经》,事实是《神农本草经》根本没有此语,目前查到该语的最早出处是在清代。

虽然茶之功效甚多,但说它是“万病之药”未免夸张。身为名医的陈藏器,记述的茶功、茶效不过五六种而已,应该不会如此夸大。再说《茶经》也未引录。笔者以为,很可能是后人伪托陈藏器之语。

总之,“茶为万病之药”是否出自《本草拾遗》,尚待考证,未找到出处之前,不能随便采信。

【摘自2014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竺济法(浙江宁波)】

找到约652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