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梦见买茶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茶事纪原,以茶作药

当历史跨入隋代,一切似乎都变得大气起来,中华民族延续三百余年的兵燹烽火和南北分裂的局面宣告结束。在千年易过的时光流转中,茶文化到此时已储足了精力,准备向唐代兴盛时期挺进。

在这转捩时期,茶文化又再一次以一个以茶作药的故事,为滥觞的漫漫历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隋书》虽是唐人所编但其中所记载的一首《茶赞》诗歌却是在嘴代唱响。相传隋文帝曾梦见神仙”易其脑骨,自尔头痛。”一位僧人告诉他一个秘方“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常服之有效。”从此后南文帝坚持饮茶,果然见效。于是朝野之土纷纷采掇这能治病救人的茗草。

饮茶之风漫延中华南北大地,一首《茶赞》唱尽了这灵草仙药的美妙:“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隋文帝以茶治头痛的故事表明,茶药的功效已从单纯的提神解闷的狭窄天地中走出来。当唐人宣布“茶为万病之药”之时,茶文化兴盛时期已经到来。

从唐以前文献来看,茶不仅作过药物,而且作过食物,它起始的年代很可能比茶作为饮料的时间要早。以茶作食的最早记载是《晏于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这说明春秋时代,茶已经当作菜食用。

汉代壶居士的《食忌》和华陀的《食论》,我们曾把它们当作以茶作药的文献加以介绍,依据“食药同源”的说法,其实它们也是以茶为食物的史料,很有点象我们]现在所说的药膳。特别是《食忌》:“苦荼,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这说明当时人们曾把茶与韭当作菜同食过,否则没有“令人体重”的体验。

茶不仅作菜,也与米一起作成茶粥食用。西晋傅咸(239- 294)的《司隶教示》:“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以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蜀姥,何哉?”茶粥已当作商品在市场出卖,这说明茶粥在西晋已是一种很普通食物了。因此以茶作粥很可能早于西晋。

那么茶叶作为饮料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要追寻它遥远的踪迹,也只有在同样遥远的唐以前文献中去爬剔。《诗经》“谁谓荼古,其甘如怡”,被人们当作茶饮的最早佐证,但反对者凿凿有理的驳难,又使这最早的茶饮文献,变得难以令人信服。

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官至谏议大夫的王褒所写的《僮约》,是被大多数人都首肯的记载茶饮的最早文献。这篇长达600字的文章,是作者王褒与一位名叫“便了”的家奴所签下的契约,文中为这位不听话的家奴所规定的名目繁多的劳役,使这位家奴只得痛哭求饶。

其中与茶有关的劳役有二种,一是“脍鱼臬鳖,烹茶尽具”;一是“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烹茶尽具”是说要煎煮好茶汤,洗干净茶具,准备主人饮用;“武阳买茶”,是说,要到武阳去买茶叶,供主人饮用。这条史料不仅告诉我们茶饮的最早信息,而且也是茶作为商品的最早文献。

如果茶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任人购买,说明茶饮是人们居家生活的一种普通活动,至少在官宦之家普遍流行。因此茶饮之肇始当然要推溯于西汉之前。武阳在今四川彭山县,对照晋《华阳国志.蜀志》“南安、武阳皆出名茶”,那就不难理解王褒为什么要到武阳买茶了。从这条文献中我们可以知道四川在西汉时代,饮茶就很普遍,四川是我国茶业生产和茶饮的主要发祥地。这正是《僮约》在茶文献史中重大价值所在。

来源:茶贵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消失的古茶叶树

一棵古老的茶叶树,在人们的心眼中

立刻变得苍白无力

这棵生长在河弯的茶叶树

活着的人已经不能说清楚

它存在了多少的岁月

枝叶繁茂的茶叶树,在人们的等待与

盼望中,变得力不从心,变得英雄气短

河弯名不符实,这里并没有什么河流

东西两半的大山坡上,到处是茶叶树

古稀的茶叶树,年长的茶叶树

人们记得年代的茶叶树,还有那些嫩嫩的

如童男童女一样生长的茶叶树

今年春天

悲哀与孤独比雾气还浓重

沉沉地缠绕在满山坡的茶叶树上

茶叶树们,在寒风里梦到了

春天的温暖

在春夜里梦见了满身长出胖胖的毛尖

在毛尖中梦见了采茶人春色一样的笑脸

它们惟一没有梦见那棵老祖宗一样的

老茶叶树,在春天里

掉光了密密麻麻的叶子

桠枝慢慢枯干

像龙身虎皮一样的树干上,树皮

一阵一阵的干枯脱落

这样一棵年产上百余斤干茶叶的老树

年年丰收,年年给主人带来很多实惠

主人还嫌每年的茶叶产量少了

主人买了两袋尿素化肥,施在根部

希望能长出更多更好的茶叶

结果,就这样了

那日,我慕名去看望这棵老茶叶树

除了一些叹息声和咒骂声之外

在那片地上,我看到一些茶叶树根

正在等待腐朽

我捡了几截干枯的树根

带到家里,填补了我思念中的空白

摘自2015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胥佑良(云南文山)

苏轼,中国茶艺术之魂(上)

前一篇文章(《宋代茶法与第一“理科男”沈括》《普洱》杂志2015年第5期)说到沈括到杭州督察水利,抄了杭州通判苏东坡的100多篇诗词,弄回京城,打了小报告,和李定、舒亶、何正臣、李宜等所谓的“新法”人士,一起弄出个宋代第一文字狱“乌台诗案”,弄得苏东坡蹲了130天大牢,差点丢掉性命。沈括等人此举,实在阴暗,但并不无聊。他们硬生生从纯粹的诗词艺术里弄出一根政治的小辫子,扳倒了苏东坡这位“保守派”的干将。可苏东坡这位所谓的保守派干将,似乎有些不够格。为何?一个小小的通判,品级不过从八品,只比九品的县令高半品,换算成今天的级别,不过就是一个副州长,也就是副厅级干部而已,能有多大能量,犯得着花那么多心思一定要把他干倒吗?

当然得把他干倒了!精于算计的沈括等人绝不会平白无故地做这种烂事。干倒这位小小通判的必要性在哪里?不因别的,就因为他是苏轼,是著名的东坡居士。别的从八品小官儿反对新法不打紧,可苏轼这位从八品官小官儿反对新法就不一样了。此人的诗文太厉害,粉丝太多,连神宗的母亲,当朝太后都是他的超级粉丝!这样的人不搞倒、搞臭,任由他继续逍遥自在写诗文,四处嘲讽新法,造成的舆论影响太恶劣。还有,此人太有才,当朝文彩第一,仕途不可限量,不趁此时把他搞倒、搞臭,今后他高升了,就会挡了别人的路。所以,苏轼就这么倒了,130天大牢出来,发配黄州安置,做了个小小的团练副使,这是个从九品的小芝麻官,比九品的县令还低半级,相当于今天一个县的武装部副部长,可他这还“不得签书公事”,无事可做,有名无实。至于俸禄,那更是低得可怜。可怜到什么份上呢?宋代的另一位大文人,就是前面提到过无比赏识提携宋代茶学先驱丁谓的那位王禹偁先生(《丁谓,宋代茶学先驱》《普洱》杂志2015年第3期),也曾做过这个官儿,穷得买酒的钱都没有,为了有酒喝,不得不帮人当枪手写文书。那苏轼当这个小官儿时穷得如何呢?《初到黄州》诗中,苏轼说自己:“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管家压酒囊。”他的微薄俸禄,是用官家用剩的“压酒囊”来折抵的。每月折抵的“压酒囊”换成几文大钱,他就把它们挂在屋梁上,一文一文取着用。那种用钱的方式,哪里像一个大文豪?简直就是一个孔乙己!而他住的,也是只能寄居在一个叫“定惠院”的寺庙,时常“闭门谢客对妻子,倒冠落佩从嘲骂。”(《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

可宋朝那会儿,已经算是文人的天堂了。苏轼虽然落难,被安置改造,可一不用蹲大牢,二不用强制劳动,三不用写检讨,四不用写思想汇报,还能领那么一份虽然微薄,但却能勉强糊口的薪水。最好的是,他居然还能有自由,闲着没事,可在黄州境内四处游走。他泛长江,临赤壁,写《大江东去·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成就着文字江山上的不朽伟业。而文字的江山,也是苏轼唯一能够成就的事业。苏轼才华超迈,器识、议论、文章、政事,这做官的四大才具,他每一件都很突出,堪称天下奇才,也深得仁宗、神宗两朝皇帝的青睐。以他的卓越才具,做到宰相本不成问题。可他只勉强做了短短几年副宰相,并没做成什么实际的事业。这正如他自嘲的那样:“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寄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黄州、惠州、儋州都是苏轼的贬谪之地,他大半生的官宦生涯,就在这些地方辗转消磨掉了。这是他人生的大不幸,可却是中国文学史的大幸运!也是中国茶文化史的大幸运!我们常说,宋代,是中国日常生活艺术化的时代。可这种艺术化,不是凭空说的,而是得有具体的艺术化的命名活动的。说白了,就是得有艺术行为,并且是具有卓越影响的艺术行为灌注到日常生活中来。而中国古代,最具标志性、影响力的艺术行为,无疑就是诗词歌赋,也就是文学中属于诗的那个部分。这就是说,一种生活日用品,要成为一种艺术化的物品,必须经过无数诗词的滋养浇灌,被赋予诗意的生命性,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文化。而这,并不容易。细数柴米油盐酱醋茶,有几种成为了经过无数诗的浇灌,被赋予了诗意的生命性的物品?唯有茶而已!

在中国,日用物品之中,只有两样东西堪称文化而能令人信服。这就是酒和茶,它们都经过无数诗词的浇灌,被赋予了足够的诗意。酒文化的第一大功臣应该首推曹操。他的《短歌行·对酒当歌》石破天惊为酒文化命名,但酒文化命名的最终完成,则在唐代。唐代是一个诗意蓬勃,酒香四溢的朝代,无数诗人爱酒而诗,爱诗而酒,诗和酒已经水乳交融,再也不可分离。正是在唐代,尤其是盛唐的诗酒交融中,酒文化完成了最后的命名,今后的朝代虽有酒诗,但早已很难再出新意。而唐代诗人中,又有两位伟大诗人对酒文化命名的最后完成居功至伟,他们就是李白和杜甫。中国茶诗出现也很早,最早的茶诗据说是西晋左思的《娇女诗》,左思也是大文学家,可那首诗没甚名头。唐朝,茶诗多了起来,《全唐诗》收录的茶诗约有500余首,可茶诗还是不成气候,茶文化还是没有完成命名。虽然茶圣陆羽写了《茶经》,也写了茶诗,可陆羽只是一个小诗人,和卢仝等写了茶诗的小诗人一样没多大影响力。细数唐代诗歌,会发现茶诗是晚唐《茶经》出现之后才逐渐多起来的,盛唐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钟情的是酒,而不是茶。他们即使偶尔写茶,但他们诗歌中无数的酒香还是让那缕茶香细若游丝,黯然失色。中国茶文化,呼唤一位伟大文学家来为它完成命名,盛开出璀璨精神之花。而在宋代,历史因缘际会,为中国茶文化准备了苏轼这位大文豪!苏轼年青时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从四川出发,前往汴京应考。过陕西临潼华清池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走进华清池,见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献诗数首,得到赞赏。醒后兴奋无比,知道自己一定会考上,因为梦告诉他,他就是宋朝的李白再来之身。结果他也如李白一般,得皇上青睐,但却不得重用。这是因为他骨子里和李白一般,有一颗非同凡响的诗心。而中国茶,在他的时代,正等着这么一颗伟大的诗心来点染,来浸润,来完成最后的命名!

唐代文化蓬勃张扬,酒气冲天,需要李白这样的狂诗人来歌咏。而宋代文化内敛含蓄,茶香四溢,需要苏轼这样外表佯狂,但内里沉静坚韧的诗人来书写。唐代文化尚酒,宋代文化尚茶,而茶酒之别,正是唐宋文化个性的差异。这正如葛兆光在他的《禅宗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说的:“唐代与宋代文人士大夫一热一冷、一粗一细、一动一静、一尚武任侠一修文主静。”儒释道三教圆融在北宋时期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思潮,因而,北宋的文人较唐代相比淡泊、理智,也更平和、稳健,更“臻于成熟之道”。茶这种中国传统饮品所体现出的那种宁静深邃、淡泊雅致的特性与北宋文人的人生范式相当契合。在唐代主要被歌咏保健作用和疗渴功效的茶,开始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因此,有了茶诗在宋代的空前繁荣。而造成此种情形,苏轼无疑起了核心关键的作用。他一生嗜茶,他性好品茗,更善品茗,借他的绝世高才,中国茶在他笔下生长出无限华丽的诗意,被赋予了动人的个性和灵魂。宋代茶诗流传至今1000多首,但其中最华丽动人的无疑出自苏轼之手。正是苏轼,用他的绝世才华,锦绣诗心,前所未有地为中国茶注入了华美动人的不朽诗性,最后完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命名!正是苏轼,最后完成了中国茶之魂的修炼!

来源:普洱杂志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