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蒙顶雀舌

找到约22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蒙顶雀舌和甘露有什么区别

 

蒙顶茶也有蒙顶雀舌和蒙顶甘露这两种,相信这一点,喜欢喝绿茶的茶友都知道。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美学禅茶讲讲蒙顶雀舌和甘露有什么区别吧!感兴趣的茶友赶紧来看看哦~

虽然蒙顶雀舌和蒙顶甘露都是绿茶中的优品,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有的。那么两者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区别一:外形

首先,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外形方面了。蒙顶雀舌的外形看起来就如同雀舌一般的形状,或许这个名称就是由此而来哦~蒙顶雀舌外形细嫩又肥厚,色泽看起来非常的青绿,看起来非常饱满。

而蒙顶甘露的外形看起来和蒙顶雀舌的区别是很大的,两者完全不同。蒙顶甘露的外形和普通茶叶一样,属于卷曲状,看起来和普洱茶的形状比较相似。在色泽方面,蒙顶甘露呈淡青绿色,茶芽并没有雀舌那般细嫩,有种“老茶”既视感。

区别二:口感不同

蒙顶雀舌属于扁形茶,甘露属于卷曲形茶。两者的口感当然也不同,一般来说,卷曲形茶的口感要比扁形茶会好一些。因为卷曲形茶经过揉捻以后,茶叶的品质以及浸泡出来的成分变化大,并且还融入了更多的其他风味以及成分香气,所以,蒙顶甘露的口感要比蒙顶雀舌的好一些。

区别三:成分含量 变化不同

1.氨基酸

我们都知道茶叶中都有着丰富的氨基酸物质,一般来说,优质的绿茶在加工过程中氨基酸含量都会增加。但因为工艺不同,所以两者的氨基酸变化也不同。蒙顶甘露的氨基酸含量会比蒙顶雀舌的要大一些哦,所以蒙顶甘露喝起来是非常“醇爽”的。

2.茶多酚

茶叶中的茶多酚物质最出色明显了,对人体有着许多好处。不同形状的茶叶其中富含的茶多酚也不同。 一般来说,蒙顶甘露在揉捻叶子时会直接做形,在水热气是能及时散发。从这能看出,蒙顶甘露的茶多酚含量要比蒙顶雀舌的高哦。

蒙顶雀舌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理条做形,但是在按压的过程中同时也会受到伤害,并且因为杀青叶也没有经过揉捻,所以茶多酚的变化会比较慢。

3.可溶性糖含量

采用不同工艺制作的可溶性糖含量也不同,糖在制作的过程中,主要因为杀青温度以及干燥方法不同从而也不同。蒙顶雀舌因为经过比较高温度的理条,随后经过适当温度的做形和干燥,从而更有利于糖类物质的分解和积累。

所以说,蒙顶雀舌的含糖量要比蒙顶甘露高哦,雀舌喝起来口感属于“甘爽型”,如果含糖量较高和口感也有很大关系。

古代高僧大德与蒙顶山茶之四||不动禅师与蒙顶山茶

       蒙顶山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三位被称为“甘露大师”的人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不动禅师。他在蒙顶山永兴寺挂锡修行期间,为普济幽灵,辑成了《蒙山施食仪轨》,远播海外,成为汉传佛教寺院必修的晚课,对佛教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他把蒙顶雀舌茶发展成为了彼时僧侣们持戒礼佛的日常,作为佛教敬献佛祖的贡品,这在中国茶里是绝无仅有的殊荣,有力传播了蒙顶山茶文化,提升了蒙顶山茶的影响力。

一、不动禅师的功绩
        不动禅师为西域梵僧,曾在西夏传经、护佛,声誉颇高。宋代佛教兴盛,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西夏国势衰退,时局转危,大师离西夏入中土,因仰慕圣山,于是便西折往蒙顶山永兴寺挂锡修行。此时,蒙顶山佛教开始兴旺,香火鼎盛,对外来高僧礼仪接待。到永兴寺不久,不动禅师上升为主持,除日常佛事外,他特地将中国民俗礼仪和蒙顶山茶事结合,潜心研究,后为普济幽灵,又集《瑜伽焰口经》及密宗诸部,辑成著名的《蒙山施食仪轨》,被编入《禅门日诵》和《早晚课》之中,成为海内外佛门每日必备课诵仪轨,远播海内外,名扬千界,欧美、日本、东南亚及港台地区奉信者甚笃。不动上师被当时佛教信众认为其智其愿、其悲其行,如甘露之妙药,普济众生功德无量,后世称“甘露大师”,永兴寺遂成“甘露宗风”的祖庭,其正门石壁上尤存“甘露”石刻古迹,侧门挂有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一诚法师题写的“甘露道场”的牌匾。改革开放以来,国外高僧大德来此朝拜者众,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僧人几乎每年都会不远万里来此朝见观光。

二、《蒙山施食仪轨》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蒙山施食仪轨》是汉传佛教寺院每天晚课都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至今仍在广泛应用的佛教典籍,仪轨简单,操作方便,系统实用,适宜国人尚简的特性,故得以迅速传播,深为佛教界所信奉。时至今日,尤为天下丛林庵院,乃至居家信徒以为日课。僧人们每天下午四点开始的晚课,其中很重要的一节是唱念“蒙山施食仪”,完成给六道里轮转的畜生饿鬼布施食物的功课。
      《蒙山施食仪轨》以显密圆通为宗旨,以佛法之面目而流布,使茶与佛教相互融透,赋予了蒙顶山茶文化以佛教意味,蒙顶山禅茶随之广泛品饮于丛林。于是,蒙顶雀舌茶成为了彼时僧侣们持戒礼佛的日常。作为佛教敬献佛祖的贡品,载入佛典《佛教念诵集.献供赞》。 这在中国茶里是绝无仅有的殊荣,是全国僧侣的最高追求。

三、蒙山雀舌茶奉献
       所谓“施食”,是佛教中一种善举,以特定的仪轨所进行的给饿鬼道或地狱道众生施舍饮食,免除痛苦的法事。蒙山施食最早源起于佛陀时代,有说阿难尊者夜梦饿鬼名焰口(不空译作焰口,实叉难陀译作面然),鬼请阿难施一斛食。阿难告佛,佛说施饿鬼食之法,又名“斛食法”,使一切道俗修之。这是佛陀在世时施食的开始。
      上有佛天,下有阴世,佛要敬献,鬼须安抚。鬼多于佛,无人施舍,四处漂泊,造成阴阳两界是非不断。不动禅师之所以要辑《蒙山施食仪轨》,是因他觉得既然已经诵过了弥陀经,修了大忏悔,活着的人已经得到利益了,那还应该要利益六道的众生,普利幽冥,期以大悲心,借佛、法、僧的力量,使六道众生都可以来这里听经、闻法、忏悔,增长善根,共成佛道。《蒙山施食仪轨》中有“夫蒙山施舍者,乃师为普济幽灵……施诸饿鬼及余鬼神,便能具足无量福德,同供养如来功德等无差别”。该经文最可贵之处在于提倡佛鬼平等,在佛教界影响很大,是集诸部之大成。

       同时,“施食”还因地制宜加入茶事,有“献供赞”诵文“虔诚献香花,智慧灯红焰交加;净瓶杨柳洒堪夸,橄榄共枇杷。蒙山雀舌茶奉献,酥酡普供养释迦;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衣献法王家”。用雀舌茶、酥酡美食敬佛祖,粗茶淡饭施饿鬼,皆大欢喜,佛鬼人(天地人)一体,人佛相安,人鬼相安。《蒙山施食仪轨》从南宋盛行至今流传八百多年,不动禅师功德无量。
至今,蒙顶山红宇古刹,香火鼎盛,永兴寺、千佛寺等寺院禅门宗风犹存。蒙顶山上依然回响着“蒙山雀舌茶奉献,酥酡普供养释迦”的赞诵声,还有那一碗碗蒙顶甘露茶中的慈悲心肠,无不吸引着茶客、信徒、海外居士纷至沓来……

作者简介
       陈开义,男,雅安市作协会员、蒙顶山茶文化爱好者。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文学》《四川画报》《四川文艺》和今日头条、中华名茶网、茗边、茶友网等5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500多篇(件)。作品多次入选《2019四川诗歌年鉴》《雅雨清风——雅安70年文学作品精选集》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


蒙顶黄芽今安在?

蒙顶黄芽今安在?

——历史名茶走向现实名茶的探索与实践

“很多人知道,很少人喝到。”说到蒙顶黄芽,很多人都有这种感概,特别意味深长。

笔者认为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古代的蒙顶黄芽尊贵典雅,“正贡,祭天祀祖、皇室专用;陪贡,赏赐大臣分享。”老百姓自然是喝不到的;当代的蒙顶黄芽仍然“名气大、产量小”,特别是传统、正宗的蒙顶黄芽更一盏难求,所以只有很少人能喝到真正的蒙顶黄芽。

一、悠久的历史

蒙顶黄芽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历史可追溯到唐宋以前。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四川茶叶是全国重要的生产中心,川茶产量最大,雅州蒙顶品质第一。蒙顶名茶在历史上首先出现的是“石花”。但“石花”数量有限,只贡帝王饮用;炒揉结合的颗子茶数量稍多,供宫廷赏赐饮用。以后相继出现的有黄芽、雀舌、谷芽等品种。

黄芽之名最早见于五代前蜀毛文锡写的《茶谱》:“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黄芽”、“茶有火前、火后、嫩叶、黄芽”。此前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说:“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此后北宋范镇写的《东斋记事》又说:“蜀之产茶凡八处,雅州之蒙顶、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汉州之杨村、绵州之兽犬、利州之罗村,然蒙顶为最佳也。”

以上所说贡茶、蒙顶茶究竟包括哪些品种呢?张栩为等编著的《名山茶业志》认为:“明初,‘上以其劳民力,罢龙团,唯采芽茶以进’。从此,蒙茶贡品,改为炒青散茶。品目有:甘露、黄芽、雀舌、芽白。”

潜心研究蒙山茶50多年的四川农大李家光先生认为:“从蒙山(茶)工艺发展来看,黄茶早于绿茶”。可以说,《新唐书》所载自唐天宝元年(742年)开始入贡,名列历代贡茶榜首的蒙顶茶,就是传统黄芽。

历代文人墨客对蒙顶茶情有独钟,唐代刘禹锡说:“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白居易“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郑谷“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宋代文彦博“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醒醐”;陆游“朱栏碧甃玉色井,自候银瓶试蒙顶”;文同“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元代耶律楚材:“玉杆和云舂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啜罢神清淡无味,尘嚣身世便云霞”;明代黎阳王“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二、尊贵的品质

蒙顶黄芽的尊贵品质,源于蒙顶山茶区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生态条件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蒙顶山地处四川雅安,属暖温带潮湿气候,湿润、多雨、多雾,有“雨城”之称。人们说“云雾山中出好茶”,蒙顶山漫射光丰富,利于茶树氮代谢,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高,具有最适宜产茶的气候环境,是名优茶的最适产地。

蒙顶黄芽是中国黄茶的典型代表,属微发酵茶。加工工艺复杂,一般归纳为“一杀青,两包黄,一摊放,四复炒,一烘干”。包黄,又称闷黄,是传统工艺的核心技术。通过包黄,形成黄茶特有的品质风味。对茶叶中的苦涩味酚类化合物部分氧化,多糖及蛋白质分解,增加了茶汤的鲜甘味。酯型儿茶素通过自动氧化和异构化大量减少,使收敛性减弱,从而获得比绿茶更加醇和的滋味。

年届八旬的著名茶学家、茶学教育家、安徽农大老教授王镇恒先生亲笔评价:“20世纪60年代,经茶叶技术干部杨天炯等研制,系统总结蒙顶黄芽、蒙顶甘露传统名茶工艺技术。蒙顶黄芽为世人公认为﹙的﹚我国黄茶类名茶,曾多次获国内外殊荣。其品质特点扁平挺直、嫩黄油润、金芽披毫、甜香浓郁、黄汤明亮、味甘而醇,叶底全芽黄亮。名山县蜀名茶场蜀蒙牌蒙顶黄芽,经品饮犹不失上品茗茶之风韵,故题之。”

三、艰难的历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蒙顶黄芽这一传统名茶曾陷入衰落、凋敝的窘境。散见于各种文献资料和世代口授心传的“传统工艺”,没有规范的制作标准和指标参数,凭借各自的理解,加工的蒙顶黄芽风格不一、品质风味与历史记载相去甚远。为此,一批批茶人孜孜不倦,上下求索。

杨天炯先生1962年西南农大茶学毕业分配到名山县工作,从此与蒙顶茶结缘,潜心研究,硕果累累,至今还坚持在茶叶研究、生产的第一线。1968年杨老师主持完成“蒙顶黄芽工艺技术研究”,1985年在《中国名茶研究选集》发表“蒙顶黄芽工艺技术”,80年代承担四川省科委《蒙山名茶制作工艺技术开发》星火计划项目,2001年主持制定《蒙山茶》国家标准,还在进行“蒙顶黄芽系列产品研究开发”,进行传统工艺清洁化生产试验。

味独珍茶业总经理张强是茶行业的后起之秀。2007年,“味独珍”牌蒙顶黄芽入选“奥运·五环茶”黄茶类代表。为此,北京老舍茶馆尹智君总经理亲自率团,来雅安举办“迎奥运·五环茶战略合作高层研讨会”。来自北京、浙江、福建、安徽等地“五环茶”代表茶品产地政府的领导、协会和企业代表参加会议,签署五环茶战略合作意向协议。

2011年,张强乘时而进,聘请四川农大茶学专家杜晓教授联合开展“四川名优黄茶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及产业化示范”项目研究。同时收集整理口授心传的“蒙顶黄芽传统制作技艺”,申报“非遗”项目,顺利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唯一的省级传承人。

全国劳模张跃华2007年就组成蒙顶黄芽研制小组;2010年牵头成立中国第一家黄茶研究所,中央电视台播出“一张纸包出的万元黄茶”,专题介绍蒙顶黄芽;携手和君咨询蒋同团队,追求茶叶营销的战略性、系统性、长期性,以川茶典范、制茶世家的全新形象,谋求跃华茶业的品牌提升。具有传统品质风味特色的蒙顶黄芽将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清洁化生产,蒙顶黄芽“很少人喝到”的状况即成为历史。

在蒙顶黄芽从传统名茶走向现实名茶的路上,还有一批忠实的践行者,皇茗园茶业、川黄集团、蒙顶皇茶公司等众多茶企业和大批传统黄芽实践者努力挖掘、传承、弘扬的黄芽传统技艺,他们的付出为蒙顶山茶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广阔的前程

四川农大陈昌辉教授带领的项目组研究认为:黄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维生素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对茶叶鲜叶中的天然物质保留了85%以上,这些物质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赵欣、郑妍菲、冯柳瑜等通过MTT法研究证明,黄茶具有很强的体外抗癌效果,且优于绿茶。黄茶发展有利于人类健康,具有美好的市场前景。

六大基本茶类之一的黄茶类,按原料嫩度可分为黄芽茶、黄大茶、黄小茶。黄芽茶的主要品种有蒙顶黄芽、君山银针、霍山黄芽等。蒙顶黄芽最早入贡,被誉为“仙茶”,君山银针清代成为贡茶,霍山黄芽也先后进入中国名茶之列。

针对现代消费市场特点,结合传统工艺改进加工技术,为现代加工条件下蒙顶黄芽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做准备,是推动蒙顶山茶品牌建设的切入点。专家们为蒙顶黄芽的科研、生产、技术、应用,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快速发展的茶产业、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对蒙顶黄芽再现辉煌提供了宽阔的平台。

2010年,上海世博十大名茶向世界展示中国茶叶时,绿茶、黑茶、青茶、红茶、白茶都有表,唯独没有黄茶。相关人士说,由于黄茶产量、销量都很小,所以没有入选。可以说,这正是黄茶市场的广阔空间。

目前,我国六大茶类的产量绿茶仍达70﹪左右,占主导地位;黑茶、乌龙茶、红茶分列其后。黄茶的产量最小,几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且传统产地也仅限于四川雅安、湖南岳阳、安徽霍山等少数茶区。

悠久的生产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贵的品质风格、特殊的健康效果、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我国黄茶的复兴、发展、再现辉煌,提供了条件和舞台,我们相信,黄茶的未来一定美好,前途一定光明。

【摘自2016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陈书谦﹙四川雅安﹚,系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雅安市茶叶学会副理事长】

找到约219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