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梅花茶有哪几种

找到约24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一片冰心一壶茶

(《吃茶去》杂志)台湾女作家三毛在书中说: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这算是阿拉伯人的茶道吧,寥寥几句,道出了茶之三味,也将三种心境跃然纸上。茶遇了水,泡出一壶清芬而已,在世俗人眼里本无其它奥妙,但在智慧的阿拉伯人那里,却是不同滋味的人生。

作为茶的发源地,中国人喝茶,更是有复杂讲究的,古人谓之茶道。再上等的佳茗,如不符合茶道而饮,则为暴殄天物不如不饮。大体而言,且不说喝茶之境、喝茶之人、煮茶之水以及所用之器,单以喝法而论,便名堂不少,足令外行人们叹为观止。若有闲情推究一下,可以发现,喝茶,饮茶,品茶等说法,并非是各种方言下的不同称谓,而是方式和境界层次的区别吧,一等为品,二等为饮,三等是喝。雅俗的分界便在这里了。

说到品茶,常被推崇的有《红楼梦》里妙玉的“三杯论”。它出自这部文学巨著的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曹雪芹笔下的妙尼姑是以杯数来区分喝茶的雅俗,“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妙玉的高论虽然未必公允,却令好些人喝起茶来不敢轻易贪杯,免得与宝玉为伍,一起落在“超级蠢物”的“挨骂席”上。 不过,话说回来,这场品茶小会的过程种种,则绘声绘色地尽情演绎了中国古代茶道。

首先说喝茶之境,栊翠庵花木繁盛,院落清幽,是极好的修行之所,也是品茶论道的好去处。而禅堂外的耳房,大约是寂寥中的寂寥吧,以妙玉的怪僻和高洁,应该是不染俗尘的人间绝境,自然非雅士不可入内的。所以,妙玉悄悄拉了宝黛二人去喝“私房茶”,雅士坐雅间,佳茗待佳人,理所当然地形成一种更加高雅的格调。试想一下,在这样的境地里喝茶,岂不令人身心俱醉而出凡入圣?只是,红尘喧嚣,浮华迷眼,大多数人是难遇这样一方人间净土的,一般只能随缘,随遇而安地享受袅袅茶香而已。然而,品茶也好,饮茶也罢,境地的选择总是一种要务。不同的境地,不同的意绪,感悟自然不同。

其次是喝茶之人,禅堂里头是供着菩萨的,冲了自然是罪过,耳房是雅间,更不能让俗人出入。因此,以刘姥姥之鄙俗固然不能踏越半步,贾母等众人是东家香客,以礼待于禅堂即可,甚至连宝玉那样的灵异之辈,在妙玉眼里,也是常常归于俗流的,而只能托宝黛二人之福来此消受一回。可见,光有雅境不行,要有雅士在座,方能尽得品茶之妙吧。佳茗入了俗人的口腹,虽然不到焚琴煮鹤的程度,恐怕总难免产生糟蹋可惜的感觉。所以说,同样佳茗当前,与哪类人物一起把盏,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类人物是一道风景,风景既殊,情怀必异。

再次是煮茶之水,妙玉给贾母献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她请宝黛吃体己茶,黛玉以为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却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你怎么尝不出来?”在她看来,连水也尝不出来的人,当然就是大俗人,哪里还谈得上品茶!可想而知,梅花上的雪自然冰清玉洁,且沾有梅花的香气,这样的水用来泡茶,肯定是不止口感醉正,亦且更添雅致了。虽然这不过是一种文化的渲染,并不足信,但现实中井水、泉水、河水、江水等各种水泡茶,味道确实迥然不同的吧。

最后是饮茶用具了,在妙玉看来,品茶功夫首在茶具,茶倒在其次。贾母带一大帮人到栊翠庵品茶,她亲自捧出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其余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宝钗黛玉在耳房内吃体己茶,茶杯却是王恺珍玩一类的古董,与宝黛一般不同凡俗。宝玉要求“随乡入乡”,妙玉便找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至于她自己吃茶用的是绿玉斗,而刘姥姥吃了一口成窑五彩小盖钟里的茶之后,这小盖钟妙玉便不要了,可见她对茶具是多么讲究。而细想一下,这是一种饮茶的层次吧,即甚么人用甚么杯子,雅俗分际境界高下自然明了。

其实,妙玉本质上是一个有很浓厚文学气质的才女。这种文学气质甚至超越黛玉,达到士君子的程度,而所谓的怪僻是因高洁所致吧,所以她自称槛外人,与出家并无绝对关系。妙玉品茶虽然有些到了矫情的地步,但这高人之行,不正反映了她别样的人生!而从现实角度,则既是一场文化层面上的品茶演示,也将茶的文化承载尽情展现出来。

不过,完整意义上的茶道,远比妙玉品茶更为丰富,而且真的是微乎微乎,妙哉妙哉。茶有不同,境有不同,人有不同,水有不同,器有不同,过程种种不同何止万端,结果自然是心有不同,意有不同。再者,中国传统的茶道,其实是至少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一壶茶中,一杯茶下,儒家的礼、释家的禅、道家的玄一齐涌至,加上什么人情世态、古往今来,全部汇集其中了。而事实上妙玉的“三杯论”也只是特殊情境下的产物,不足为凭,也不必拘泥的。真正爱茶,管他东西南北风,一杯、两杯乃至数几杯,那是何等的畅快!即便是闲来品饮闽南功夫茶、铁观音“七泡有余香”,那茶香悠悠,心也悠悠,又何须在乎那一杯的“大限”呢?!

(摘自2014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尹宗国)

天南地北的茶食,哪一种最好味?

小时候看电视剧,看不懂剧情,但放在桌上的精美茶食倒是吊足了胃口。再大一些看《红楼梦》,总会被精美的茶点心馋的垂涎三尺。

如今茶桌上的茶食,也是一个体现主人用心周到的小细节,如果对方准备了颜值高又好吃的茶点,那心里便十分感激。作为配角的茶食,虽不能抢了茶的风头,但能让喝茶变得更加有趣又养眼。喝茶饿得快,有食物相伴,就能从容喝上几个小时了。

春天已至,新茶将出。

喝茶时来上一份精致茶食,美滋滋!

《红楼梦》里的茶点刘姥姥都不舍得吃

吃这方面,还得向古人学。

在漫长的茶文化中,茶点不仅讲究色、香、味等视觉嗅觉上的享受,而且注重茶点的文化内涵。像松子鹅油卷、山药糕等都是有来历的。

《红楼梦》剧照

比如松子鹅油卷,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写到贾母叫大家“随便吃些罢”的点心是:“缀锦阁欢宴毕,丫头们捧上两盒点心来,一盒内二样蒸的,即为松子鹅油卷与藕粉桂花糕……”

在《红楼梦》第十一回:“(秦可卿)昨日老太太赏的那枣泥馅的山药糕,我倒吃了两块”凤姐儿说道:“明日再给你送来。我到你婆婆那里瞧瞧,就要赶着回去回老太太的话去。”

再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袭人听说,便端过两个小掐丝盒子来.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红菱和鸡头两样鲜果,又那一个,是一碟子桂花糖蒸新栗粉糕。

南方一向有炒栗子做糕的习惯,桂花糕是汉族著名糕点之一,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描写贾府的糕类点心,用一种特制的银模具,将米粉压制成菊花、梅花、菱角等四十余种花形,而且每一形体只豆子大小。

《红楼梦》剧照

无怪乎刘姥姥在进餐时,看到一个个小果子(点心)玲珑剔透,想吃,又舍不得吃,特意挑了个牡丹花形的,说带回去给乡下妇女做花样子。

茶席之间,除了香气四溢的好茶,设计古典的茶具,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一小盘精制可爱的茶点了。茶点的美丽能够让人在第一眼就被深深吸引,既想吃又舍不得吃。

茶点精细美观,口味多样,形小、量少、质优,品种丰富,成为茶席间一道独特的风景。

茶点在茶席中存在了几百年,好看好吃,可它不仅仅是一个摆设哟!

茶食简史:古人的下午茶

“茶食”二字在典籍里最早出现是在《大金国志·婚姻》中,“婿纳币,皆先期拜门,亲属偕行,以酒馔往……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

茶米油盐酱醋茶,茶对于中国人而言,是曾经生活的标配。但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喝茶还没有这么雅,人们“煮茶为食”。就是一壶茶什么调味品都往里放,感觉有点像是肉骨茶,和茶的关系不大。

宋人洪皓《松漠纪闻》曾有关于茶食的记录

而在宋朝之后,喝茶就变成了一件讲究的事:茶几铺上织锦桌旗,渐次摆开茶具,一桌子琳琅满目,挑选茶叶、水源,才得了一壶好茶来品。

从生煮羹饮到茶宴,茶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茶果、茶膳、茶点等多个称谓。

宋代茶肆众多,供应的佐茶点心也非常丰富,面点食品也开始成为了茶食的主要组成部分。宋时期还出现了点心与茶食的区分概念,“点心”本指点茶时杯中放置的食品,后来才逐渐混同。

南唐“夜宴茶”

唐宋时期,茶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饮料,佐茶的食物也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点心”一词就出自唐代,茶食就此成型。

唐代盛行茶道,杜甫就曾领着客人入深林喝茶,带着茶瓜和凉席等物: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少年天子》是历史小说,里面写过董鄂妃给太后拜寿时奉上的茶果点心,其中有几样,便是:葡萄、荔枝、长生果等地道水果,水果佐茶,在现代也依旧流行。

佐茶点心则可以从日本饮食文化中去追溯,有“环饼”、“油饼”、“八种唐果子”等。

清明上河图中的茶肆

苏轼写过一首《寒具诗》描述了另一种美味茶点: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玉黄深。夜来春睡雾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苏轼笔下的撒子,也是宋代比较流行的茶果点心,配以清茶,清脆,鲜香,十分流行。

当时位于浙江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宴”,因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禅林高韵而闻名于世。

但是在市面上茶食的出现还应该再晚一点儿,大概是在明朝中晚期的时候。在当时的一些风俗画中,已经有了干净体面的茶食铺子,门口挑起一袭幌子,上面写着“官礼茶食,嘉湖细点”八个大字。

元明清是茶食发展的成熟阶段,在元代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一书中,载有各种茶食茶品约20种。

明代茶馆供应各种茶点、茶果,且其茶点因季因时不同,品种繁多。《竹屿山房杂部》中提到面食制、粉食制、蓼花制、白糖制、糖缠制等茶点,也以佐茶食品为主。

宝玉、黛玉等人联诗片段,桌上放着各式茶食

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则收录了更多精美的点心,如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煮之。尖小,如初生菱角”。萧美人点心:“仪真南门外,萧美人善制点心,凡馒头、糕、饺之类,小巧可爱,洁白如雪”。

发展到后来,如今字典里关于茶食的描述其实不太标准,而在人们心中,茶食的概念很宽泛,它既指掺茶作食作饮,又指用于佐茶的一切供馔食品,还可以指不用于佐茶,而是用茶制作的其他糕点和糖果类。

图/周昂

天南地北的茶食,哪一种最好味?

了解了古人的茶食,现在的我们又有哪些精致的茶点可食呢?

茶食有哪些?

茶食既为果腹,更为呈味载体。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花样不同的茶点类型与风格各异的茶点品种。

说到茶食,其实我们容易想到日本的和果子,这个好看的点心,只有搭配茶的时候味道才不太腻歪。日本的煎茶道一般泡两次,第一杯的味道鲜香甘爽,第二杯的味道甜中带涩,所以在第一杯喝第二杯之间吃一些茶点心。

茶叶微苦,因此日本搭配的茶点非常的甜。喝完茶后,人的味觉会很敏锐,和果子很好看,给人很好的感官体验,而入口和茶的味道形成很大的反差。

当中国唐代的使者将饮茶习惯带到日本后,也将茶道文化、和果子带来。当时日本贵族爱不释手,于是给和果子起了许多风雅的名字。像“朝露”、“月玲子”、“锦玉羹”等,就是由日本的皇戚贵族从和歌中取材命名的。

现在,日本茶食的花样越来越多,连馒头都是茶点的一种。里面都是有馅的,一般是豆沙。

图/王迎新

茶食的特点是小而香,耐吃,同时吃起来不嫌费事耗时,只要味道好就行。

而当茶食到了英国之后,其实就变成了下午茶文化。普鲁斯特在他整整七本的长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里,就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泡了茶的蛋糕如何在他的主人公心田留下悠远的甜美记忆。

在中国,其实茶食的种类繁多,并且因茶叶的种类,个人的喜好而有所差别。以甜的茶食配绿茶;酸甘类的茶食配红茶;咸碱类的茶食配乌龙茶,这是一个大原则。所谓“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

图/南方花艺空间

茶食大约可分为四大类:瓜果类,瓜子、花生、枣子、栗子、梅子、山楂、橄榄、菱角等等。糕饼类,雪片糕、马蹄糕、赤豆糕、核桃酥、凤梨酥等等。糖果类,贡糖、花生糖、芝麻糖、软糖等等。点心类,包子、粽子、饺子、豆腐干、肉干、卤品等等。

其实喝茶吃茶食的场景,最常出现在日常待客,回忆一下,家里有客人来,我们会泡一杯清茶,抓一把瓜子、花生、香榧之类的炒货。

以前的老茶馆,花生瓜子最受欢迎,无处不在。一边喝茶,一边还能看戏听故事。现在很多人在家也习惯没事嗑瓜子喝点茶。

图/黄怡

如今的茶馆里,茶食也更新,品种多了,核桃、栗子、松子、香蕉片、菠萝干,应有尽有,还有美国杏仁、开心果与腰果,一叠叠整体地放在桌上。

而像岭南人在茶楼所谓的'一盅两件',那一盅不必说是茶。

而两件,则可能是两样糕点,也可能是肉食,如蒸凤爪,还会是小吃如肠粉、牛河、烧麦、叉烧包。

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喝茶只是搭配简单的糕点。如今看到发现各地这样有烟火气的茶食茶点,大多接地气儿,与我们平日追求的简约禅意似乎相反。

而正是这些充满人间风味的茶食,才使喝茶变得更加有人情味,看似不重要,却是点睛之笔,显得茶桌更加有趣。

那么,你们家乡有什么好吃的茶食?

原标题:在春天的阳光里,被茶食撩了心

来源:茶道传媒,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与泡茶有关的几点

泡茶,无非就是茶与水的结合,无非就是茶与器的结合。

 

茶文化,说是复杂,至于平常人家,不过就是“泡茶”,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茶文化的表现。

 

言及茶,很多行内人研究方向则是自我的一种矛盾,既知茶为饮,却又非要强调茶为药,甚至把茶当作调理身体的主体,这是一种本末倒置。

 

茶叶里发现某种物质抗癌也好,降血糖也罢,都仅仅是一种成分的分析,离真实的实验还很远,离成品药更是遥不可及。

 

我们不用去否定专业人士的研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基础研究是基础研究,不是市场,更不是茶叶,这有根本的区别。

 

这样说,估计还是有很多人未必明白,还是来举个例子说明,比如,普洱茶有人开发成洗头膏,有人开发成高度白酒,这都是茶叶的再利用,是一种深加工的产品,这一点,业界早已提倡,并非今天的产物,早于80年代的安徽农大就有很多研究报告说明,今天的很多实验,不过是在这基础上的研究,甚至是重复。

 

这可以说明,化妆品是化妆品,白酒是白酒,茶是茶,这个道理大家总会明白,为什么一到了谈茶是饮料,与药不能混淆的时候,大家就不能明白呢?

 

普洱茶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功效,放大来看,六大茶类,都有各自不同的药效,这仅仅是说明茶叶自身的属性,或者是说明内质成分的结构导致的一定效用,这是茶叶原本就应该具备的啊。

 

如果茶叶失去了自身的属性,等同于水,那何必还喝茶呢?

 

任何学科都离不开基础研究,这是科学家的工作,不应该否定,也从来也没有人去否定,只是,市场研究的时候,要搞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喝一口好茶,还是为了卖茶?

 

显而易见的是,消费市场从来不是科学家引导的,也从来没有哪一个科学家研究的茶品会畅销。历史上的陆羽不是,朱权不是,让普洱茶垄断香港的周琮、周勇也不是。否则,大家都去吃药了,何必吃茶。

 

茶叶讲的是口感,而未必“科学”。

 

 

 

(清华大学陶瓷系副主任章星副教授、紫砂名家吴东元老师、何建老师、画家高永老师、书画家刘大石老师谈茶道)

 

 

那么,喝茶到底喝茶叶的什么?

 

所有人都能轻易接触到茶的整个流程,如种茶,如加工,如仓储,这让茶叶某种程度上变得“简单”,变得没有门槛,这其实反映的是经营层面的事,但是,大家不这样想,大家都想当然认为存茶一多,历史一长,人人都可以变成了专家。

 

事实上,绝大部分人又都缺乏茶学的专业背景,甚至很多人根本就没有认认真真看完过一本茶学书。举个例子,普洱茶到处在工艺创新,事实上,无论是历史上的茶书,还是近代的教科书都有答案。

 

正因为茶叶“简单”,很多人不去看前人经验的总结,自我封闭式“创新”。实际上,六大茶类,几百年的制作历史,每一个流程都是清清楚楚,至于今天,有哪一种茶叶制作前人没有尝试过?

 

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几千种茶叶,何必分类成六大茶类就总结了呢?

 

这种常识对于具备茶学背景的人来说是简单不能再简单的答案,只不过,具有这种背景的人比之茶商、比之茶客,那又少之又少,大家又都是习惯性的从众思维,导致满市场都是谣言邪说。

 

说这么多,是说明市场有分工,大家都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喝茶就是喝茶,不要弄的自己五迷三道。

 

那么,历史茶学书到底说了喝茶喝什么?

 

答案有三:

 

一香、二甘、三滑。

 

明代朱权倡导“泡叶茶”,也就是今天的泡饮方式,朱权可以算是始祖,之所以倡导喝叶茶,是因为其认为“茶有真香”,而无须夹杂他香。这是与当时的背景有关,唐宋以降,喝团茶须加入柑橘、杏子、莲心、梅花、蔷薇、茉莉等等其他香料。至于今天,喝茶都是用的朱权倡导的泡饮法,讲究茶叶的香气纯正,而不得夹杂异香、杂味。

 

甘,则比较好理解,指滋味的醇厚,甘爽、回甘等等。

 

滑,指茶汤顺滑。

 

总而言之,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无论是普洱还是其他茶类,这三个指标都是泡饮叶茶的标准,也是所有茶叶之所以能吸引人,让人沉迷的原因,而绝不是因为茶有功效而让人沉迷。

 

通俗来说,好喝、香气迷人才能让人沉醉。

 

比如龙井的清香,岩茶的韵味,普洱的醇厚,这都是各自不同的特点,也正因为不同的特点形成了不同 的风味,而风味才是茶类立足的根本,甚至同一茶类中,“独特风味”也才是成功的根本。

 

举个例子,8582有8582的特点,布朗有布朗的特点,易武有易武的特点,如果大家都一个“风味”了,市场也就未必成立了,至少,普洱的市场版图就不会似如今这般大。

 

说一千道一万,茶叶好喝才是根本,而不是哪个茶类吹牛包治百病就好卖。

 

泡茶的道理也就在这里,选茶的道理也就在这里,香、甘、滑的特点要突出,至于各自茶类不同的属性,那是本身就应该具备的,不发酵茶史不发酵茶的属性,发酵茶由发酵茶的属性,各自又对应不同身体状况的群体,甚至对应不同的时辰。

 

这是茶叶的物质属性与人的生理情况对应的结果,但是,喝茶绝对不是仅仅如此的一种导向结果,同时,与社会的风尚有关,与人的精神层面的提高有关。

 

说与社会的风尚有关,我们也可以举一个例子,未必准确,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体现。

 

现在普洱茶最大的一个“魔力”就是很多茶客都会变成茶商,究其因,在于大家都相信存茶能致富,存茶能好喝。

 

这是时代转型的一个结果,大家都在找一个合适的投资品,普洱是其一。

 

至于谈到人的精神享受这一层面,其实不容易写,还是用举例来说明,很多人听音乐,甚至有些人是音响的发烧友,那么,有没有因为要发财才去听音乐呢?

 

享受音乐、享受画作、享受美景,其实都与物质无关,而是与精神层面的东西有关,那么,享受茶叶,享受普洱的道理不是一样的吗?

 

说茶,卖茶,研究茶,茶是根本,不能弄歪掉。

 

很多人不明白,我甚少谈茶叶的口感,谈茶叶的年份,这其实是因为纸上谈兵谈不清楚,文字难以表达,比如我说该茶陈香浓郁,如何陈?如何浓?这是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所以,我利用的是排除法,把假文化,假年份,假大师踢出群,剩下的不就是可以选择了?我也甚少谈到各种制假的方法,这是一层窗户纸,我总不能写作成为一部《造假指南》吧。

 

选茶、泡茶,总体的指导思想,我以为还是得简单化,突出“香、甘、滑”的这三个指标,如此,至少能寻找到自己喜欢喝的茶

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找到约23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