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慢性浓茶中毒

找到约3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浓茶的坑,你进过几个?

众所皆知,喝茶能养生,因为茶叶中含有很多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成分,常饮茶可预防多种疾病。古人云“淡茶温饮最养人”,这是古老而又正确的生活智慧。但是喝茶也讲究适量,如果超量饮茶,特别是超量喝浓茶,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哦。因此,小编特别整理了喝浓茶的几大危害,“重口味”爱好者可要注意了!

什么样的茶才能称之为浓茶?

通俗来说,浓茶就是投茶量大,冲泡时间过长,口味又苦又涩的茶。举例来说,泡黑茶的一个玻璃杯里的3/4都是茶叶,而且茶叶在水里泡了几个小时,期间茶水并没有被喝过,那泡出来的茶必是浓茶。

喝浓茶过量?当心身体受害!那些年,我们掉入过的浓茶的坑有哪些呢,快来看看吧。

一 喝浓茶解酒

不知从何时起,喝浓茶可解酒,就成了一种“传统”观念。相信喜欢喝酒的朋友们很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每次醉得五迷三道的时候,总有贴心人会端上一杯温热的浓茶,让你喝下去解解酒。你呲啦呲啦嘬了几口,感觉似乎确实清醒了不少。其实不然,浓茶非但不解酒(解酒主要靠酶),还更会伤肾。

一篇名为《茶多酚治疗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表明,浓茶中的茶碱能迅速地通过肾脏产生利尿作用,会促使尚未氧化的乙醛过早地进入肾脏。乙醛对肾脏有较强毒性,可使肾小球和肾小管细胞受损,给肾功能带来危害。所以,当下次喝多了的时候,如果还有人给你杯浓茶,为了你的肾着想,请礼貌性拒绝。不然,吃多少串羊腰子都补不回来。

二 出现幻觉

有的朋友嗜茶如命。他们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上厕所,第二件事就是泡杯茶,而且越浓越过瘾。但是,空腹喝茶真的没问题吗?浙江大学博士生吴命燕、范方媛等人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最好不要空腹喝浓茶,大量喝浓茶尤其是新茶容易“茶醉”。因为茶中所含的咖啡碱能强而有力地刺激人的中枢神经,使之兴奋,进而引发头晕、心慌、手脚无力等症状。而浓茶相对而言咖啡碱更丰富,也更易导致茶醉。

三 浓茶过量导致“茶叶型氟中毒”

比钙流失更恐怖的是“茶叶型氟中毒”。即指摄入过多含氟量高的茶或茶叶制品而导致的慢性氟中毒。按照国际公认标准,成人每天氟最大安全摄入量为3.4mg,饮水中氟元素的含量不超过1.0毫克/升。如果长期超量喝茶特别是浓茶,会导致氟斑牙和氟骨症。过多的氟进入机体,可形成大量氟化钙,使骨密度增加、骨骼变硬、骨质增生、骨皮质和骨膜增厚、韧带钙化、椎间盘变窄。此外,浓茶含较高的氟,常喝浓茶会损害肾脏。

四 自我安慰"喝浓茶能减肥"

当代生活,减肥是常谈常新的话题。这不,喝茶也成了减肥手段之一。

有人提倡餐前空腹喝浓茶,或饭后喝浓茶减肥。其原理是在餐前用浓茶灌满空腹,有了饱胀感,自然就没食欲。而饭后吃浓茶,更有刮除油脂,防止油腻积滞之“疗效”。但他们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饥饿之后你会吃更多!所以“管住嘴,迈开腿”是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寄希望于喝茶,那还是停止你“天真”的幻想吧。

泡茶是一门学问,茶泡得浓不浓,比例很重要。如果你想学会如何科学、健康、合理地泡茶,就请多多关注清山月哦,我们定能让你涨不少冲泡知识!

图文 | 部分来自网络 仅作分享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长期喝浓茶的危害有哪些?

  众所周知,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只要科学饮茶,会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喝茶虽好,浓茶却不可贪杯!原因无他,浓茶带给人体的损害,不容小觑。 

  什么样的茶算浓茶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什么样的茶算浓茶?
  从感官上来讲,浓茶基本有一个共同特点,口味过于苦涩,就是颜色很浓有点儿浑浊的感觉,等茶凉了之后,会在上面飘一层茶油。
  从量上来讲,健康的成年人一日饮茶12克左右,每次3克,用150毫升水冲泡是适宜的,如果大大超出这个量,那就是浓茶了。
  长期饮用有什么害处?
  引发茶叶型氟中毒

  “茶叶型氟中毒”,是指身体摄入含氟量高的茶而导致慢性氟中毒,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茶叶型氟中毒还会损害肾脏。因为肾脏是氟的主要排泄器官,如果摄入的氟含量超过了肾的排泄能力,就会蓄积在肾脏中造成危害。

  诱发胃溃疡
  研究认为,浓茶中含过多的咖啡碱、茶碱等生物碱,它们能够降低磷酸二酯酶的活性,而磷酸二酯酶的作用是减少胃酸的分泌。它被抑制以后,胃壁细胞就会过量分泌胃酸,久而久之,会引发胃部炎症,甚至胃溃疡等,而且已有的溃疡面难以愈合。
  调查显示,70%左右的胃溃疡病人喜饮浓茶。另外,浓茶中的咖啡因还可使人上瘾,形成恶性循环。
  导致心动过速
  老年人的血管脆弱,清淡的绿茶有利于高血压病的治疗,但是浓茶会引起大脑兴奋、不安、失眠、心悸等不适,从而使血压上升。
  此外,咖啡因的刺激作用会促使心跳过快,血流加速,呼吸加快,易导致心律不齐或心动过速,产生心悸症状,对患有心动过速、早搏和房颤的冠心病患者非常不利。
  饮用浓茶,会增加血容量,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加重心脏负担和心力衰竭症状。这些对心脑血管病人来说,有时候非常致命。

  诱发缺铁性贫血及便秘
  浓茶中所含鞣酸也多,会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表现为缺铁性贫血。除此之外,大量的茶多酚会减缓胃的收缩以及肠道蠕动,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引发大便干结等便秘现象。营养专家发现过量饮茶会增加尿量,引起镁、钾等重要营养的流失。
  除了上述较严重的现象,常喝浓茶还会刺激神经中枢,导致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影响睡眠,而且还易引发茶醉等现象。
  哪些人不适合饮用浓茶
  喝茶宜淡而不宜浓,偶尔几次喝了浓茶也不会有大碍。但有一些人群却需要特别注意远离浓茶。
  胃溃疡患者
  浓茶可引起胃酸分泌量加大,增加对溃疡面的刺激,影响愈合,加重胃病。同时,服药期间喝浓茶会降低胃药的疗效,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甲亢患者
  甲亢患者的基础代谢率本来就很高,如果大量摄取茶叶中的咖啡因,会加速新陈代谢,出现各种营养素消耗增加,使甲亢病人无法得到很好的休息而加重病情。
  心脑血管病人
  茶叶中含有茶碱等物质,这些物质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使人的心跳迅速加快、造成心动过速等,甚至产生心悸症状,这对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的病人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浓茶大量进入血液,增加血容量,能加重心脏负担,加重心力衰竭程度。
  青光眼患者
  浓茶会刺激神经系统,造成眼压升高。重者可造成眼球毛细血管扩张,眼睛充血加重,甚至导致青光眼急性发作。

  痛风病人
  茶叶中含有嘌呤类化合物,会使痛风病症加剧,痛风病人要少喝。
  便秘、肾结石病人
  由于茶叶中含有促进结石形成的鞣酸,对预防肾结石和控制肾结石病情非常不利,所以肾结石病人不要喝浓茶。
  此外,浓茶里面含有的鞣酸,有降低肠黏膜分泌黏液的作用,使肠液分泌减少,不能润滑肠道。粪便在肠道内滞留时间延长,肠壁对粪便水分过量吸收,引起粪便干燥,排出困难,因此,便秘的人也要少喝。
  抑郁症患者
  浓茶易让人兴奋,加重抑郁症患者的失眠症状。抑郁患者若要饮茶,可在上午适当喝些淡茶。
  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妇女
  经期因失血过多,喝浓茶不利于铁的吸收,易导致贫血。还可因咖啡因的刺激引起痛经和延长经期。
  孕妇喝浓茶,不仅易患贫血,而且不利于其他营养素的吸收。浓茶中的咖啡因不仅影响胎儿的营养吸收,还会增加胎动次数,使胎儿发育不良,对母体和胎儿健康都不利。
  产期喝浓茶,可因兴奋过度而影响休息,导致分娩时精疲力竭,子宫收缩无力,易造成难产。
  哺乳期喝浓茶,咖啡因可通过乳汁刺激婴儿引起兴奋作用,使婴儿不安,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另外,鞣酸可抑制乳腺泌乳,影响哺乳。


重磅科普,喝茶会导致骨质疏松吗?

喝茶会导致骨质疏松吗?这是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经常被误解的问题,同时这还是不容易几句话说清楚的问题。

近日,安徽农业大学茶叶化学与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大祥、王一君、张梁、彭传燚、谢忠稳和宛晓春在《茶业通报》【2022,44(3):123-127】发表“喝茶会导致骨质疏松吗”一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科学阐述。

经李大祥教授同意,本公号转发此文。发布时,考虑到手机小屏幕阅读场景,将部分长段落分成了小段,版式略有微调,参考文献可在后台查询,图片为编者所加。为保护作者版权,发布时标注了“原创”。

文末附第一作者简介。更多作者简介,请点击文末左下角的“阅读原文”,访问安徽农业大学官网。看完这些作者简介你会发现,原来这篇文章的作者团队是个豪华版的团队。

编者

2022年11月15日

摘 要:茶为国饮。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显著增加,部分消费者担心饮茶可能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通过国内外大量文献的检索尤其是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后发现,长期适量饮茶不仅不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反而更有利于骨骼健康,尤其是绝经后女性。但需注意的是,我国人群骨质疏松风险主要来自于钙摄入不足,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补充奶制品和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或晒太阳),合理均衡膳食,适度运动,以积极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关键词:茶叶;草酸;氟;咖啡碱;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

我国茶叶消费人群有4.9亿,而全球饮茶人口超过20亿。饮茶有益于健康已形成共识,但近些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关于饮茶会导致骨质疏松的传闻,其依据是茶叶中含有草酸、咖啡碱和氟[1]等,这些物质可能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进而增加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其背后的科学真相是什么?具体分析如下。

1.骨质疏松概述

钙、磷等矿物质是骨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中的钙99%左右都存在于骨骼中,骨骼中的钙以羟基磷酸钙形式存在。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组织退化、骨量减少,强度降低、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中成骨细胞(osteoblast,OB)与破骨(osteoclast,OC)细胞功能失调,继而破坏了骨组织形成与吸收的平衡,是导致骨质疏松病的直接原因。

人类的骨量在儿童期和青年期不断上升,在30岁左右达到顶峰。此时,骨的强度最大、抗压性最强。随着年龄增长,骨骼状态逐渐变差,骨质开始丢失,骨骼的强度和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随之下降。因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在老年人群及绝经后妇女中发病率较高。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骨骼疼痛、身长缩短、驼背和易骨折等,其中骨折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骨质疏松症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三大常见病[2]。我国2018年的OP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性50岁以上和65岁以上的OP患病率分别为6.0%和10.7%,而女性50岁以上和65岁以上的OP患病率分别高达32.1%和51.6%[3],这与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的急剧下降有关。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骨质疏松症与性别及年龄的相关性最大,并受地域、种族、遗传、体质指数及基础性疾病等因素影响。此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如不平衡的膳食、长时间静坐的生活方式、日照过少、吸烟和大量饮酒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合理均衡膳食,适当多吃牛奶或者奶制品,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和日光照射,避免吸烟和大量饮酒,减少碳酸饮料和大量咖啡的摄入等等,均可预防或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

2.茶叶中的草酸不会影响人体钙吸收

关于饮茶引起骨质疏松的传闻,可能源自于“茶叶中的茶多酚和草酸可能与钙结合,影响钙的吸收。”这种言论正如相类似的、更为广泛的传言“菠菜和豆腐不能一起吃”是一样的道理。这种说法看似有一定道理,但其实营养健康学家已有多次辟谣,事实上菠菜与豆腐是黄金搭档。

每克茶中草酸(Mw:90)的含量在1.5 mg~6.8 mg,但茶叶也富含钙,每克茶中含钙(Aw:40)的含量为3.1 mg ~8.0 mg[4]。即使草酸能与钙结合沉淀,茶叶中自身的钙就有足够的量与草酸完全反应,因而饮茶不会干扰其它食品源钙的吸收。

此外,人体对茶叶中的草酸吸收率很低,仅为2.4%[5]。英国就有“英式下午茶”的传统,他们消费的茶主要是红茶,红茶中的草酸相对含量较高,且喝茶时习惯加奶。若喝茶能减少钙吸收,那么英国人的骨质疏松率应该会很高,但在英国确无“喝茶加奶会导致骨质疏松”的报道。

另外,一项对地中海国家人群骨质疏松的调查显示,每天饮用3杯红茶的5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的髋部骨折的风险比不饮茶的人降低了30%[6,7]。2019年的一项荟萃分析(meta分析)表明,在涉及的772707参与者中,饮茶无论是红茶和绿茶均可降低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的风险[8]。

3.茶叶中咖啡碱摄入不会导致体内钙流失

一般认为,咖啡碱抑制钙在消化道中的吸收,增加尿中钙的排出,因而过量咖啡碱摄入会增加体内钙流失风险。有学者指出,长期摄入浓茶会使消化系统对钙和蛋白质的摄入降低,增加尿钙排泄,从而降低了机体骨骼中钙的含量,间接导致机体骨含量减少,增加了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但绝大多数研究认为在日常饮食中,只要钙的摄入量正常,茶或者咖啡的消费与钙流失无关。而在低钙摄入人群中,咖啡碱可能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有关咖啡碱是否影响骨代谢,目前科学界仍然存在争论[9]。近期,伊朗学者针对咖啡摄入、咖啡碱摄入与骨折风险进行了最新系统评价和剂量反应荟萃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咖啡消费与骨折风险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且高咖啡消费可降低男性的骨折风险;然而与咖啡不同的是,高咖啡碱的摄入则与骨折风险呈正相关。作者在文末特别指出,此研究结论应谨慎引用,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加以证实[10]。

此外,早期报道高咖啡碱摄入导致钙流失风险的研究,都是以喝咖啡作为咖啡碱的主要来源。而茶与咖啡不同,茶叶不仅含有咖啡碱,还含有茶多酚、茶氨酸、钾、维生素C等,其影响骨骼健康的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一项由1256名65~76岁的英国女性参与的调查研究发现,在1134名饮茶者(90.3%)和122名非饮茶者(9.7%)中,与不饮茶的人相比,饮茶者腰椎的平均骨密度值更高,且与茶中是否加奶无关[11]。

4.饮茶中适量氟摄入不会导致骨质疏松

氟是人体的必需元素之一,存在于人体体液和各种组织中。氟在牙齿和骨骼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适量氟有利于机体的正常的钙、磷代谢,能保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促进骨骼代谢和预防龋齿。若氟摄入量不足,易使人发生佝偻、骨质疏松和龋齿等病;但若长期过量摄入,氟在人体内积蓄,便会引起氟中毒。

慢性氟中毒轻者牙齿损害,重者则有骨硬化、骨质疏松等骨骼系统疾病,还可能造成致残性畸形[12,13]。因而,在我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87—2016《人群总摄氟量》中,对于8周岁至16周岁和16周岁以上两类人群,规定其每人每天总氟摄入量分别为不超过2.4 mg和不超过3.5 mg。

饮用水是日常生活中氟摄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在自然界中,地面水的氟含量较低,约为0.01~0.3mg•L-1,而在地下水中,一般可达0.4~0.5 mg•L-1,高的达到10 mg•L-1或者更高。为此,我国自1965年以来,在一些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通过改水降氟,有效减缓了骨质疏松的发生率[14],并在国家标准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生活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不得高于1.0 mg•L-1。

在茶树中,嫩芽嫩叶的氟含量较低,成熟叶片中的氟含量较高,而老叶中的氟含量最高。老叶是氟的主要积累器官,一般情况下老叶与嫩叶之间氟含量差异可达12~36倍。茶叶是一种富氟饮料,饮茶是人体摄入氟的主要来源之一。大部分日常饮用的茶叶都是嫩叶所制,氟含量相对较低,饮用后对人体健康有益。

作者所在实验室于2013年对529份茶样中的水溶性无机氟检测结果表明,茶叶中水溶性无机氟的含量在8.5~965 mg/kg,均值为108.78 mg/kg,且黑茶(218.99 mg/kg)﹥乌龙茶(153.26 mg/kg)﹥红茶(93.35 mg/kg)﹥绿茶(60.28 mg/kg)﹥白茶(52.65 mg/kg)[15]。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2002年的研究数据表明,在其收集的577只茶样中,水溶性无机氟的含量在4.81~637.04 mg/kg,其中六个茶类的平均含量为:黑茶(296.14 mg/kg)﹥红茶(177.01 mg/kg)﹥乌龙茶(167.68 mg/kg)﹥花茶(140.97 mg/kg)﹥绿茶(67.53 mg/kg)[16]。因而若长期大量饮用含氟量超标的黑茶,有发生饮茶型氟中毒的风险。

为此,我国国家标准GB 19965—2005《砖茶含氟量》规定,每1 kg砖茶含水溶性无机氟的总量不超过300 mg。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饮茶型地氟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国卫办疾控函〔2020〕802号),以引导群众购买合格低氟砖茶,不要购买未获得食品生产许可、无标签标识以及来源不明的砖茶。

基于上述分析,对于地下水中氟含量高地区的黑茶消费者而言,除了要购买合格的黑茶产品以外,切忌不要用地下水煮泡黑茶,以防氟摄入超标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5.饮茶不会导致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证据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儿茶素类物质,具有很好地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17]。大量的人群研究则表明,喝茶不仅不会造成钙流失,反而能够预防骨质疏松。

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学者的综述文章指出,人群调查结果表明,长期饮用绿茶不仅不会降低骨密度,反而会使骨密度增加[18]。瑞典的一项涉及3万余人的10年跟踪研究表明,每天饮用少于或等于4杯茶与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无显著相关性[19]。另有报道指出,每天饮用大于7杯茶可以提高人体内的骨骼保护因子,降低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20]。

此外,一项基于多个科学数据库的Meta分析(荟萃分析)报道证明,饮茶可以增强骨密度,特别是腰椎、髋部、股骨颈、股骨三角区和股骨大转子的骨密度,对预防骨丢失有益[21]。

在这些研究当中,均指出茶叶因具有抗氧化、消炎、促进成骨作用和抑制破骨作用等功效,从而可以调节骨代谢,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饮茶还能减缓老年女性髋关节骨密度的流失。一项为期5年的前瞻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西澳大利亚州1027名年龄在70~85岁之间的老年女性中,饮加奶红茶者的全髋关节骨密度比不饮茶者高2.8%(P<0.05),但与每日饮茶量(1至5杯以上)无线性关系[22]。

韩国学者在2008~2011年期间对3530名绝经后妇女的调查数据显示,饮用绿茶对绝经后妇女的骨骼健康有益。与不喝绿茶或每天喝绿茶少于一杯的参与者相比,每天喝1~3杯绿茶妇女的骨质减少症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患两种症状的人群比例分别从44.5%和35.0%下降到4.3%和2.2%[23]。此外,茶叶中多酚类物质通过类雌激素的活性来调节骨骼健康,增加成骨细胞活性并抑制破骨细胞吸收骨质。因此,在绝经后妇女中,习惯性饮茶者的骨密度高于非饮茶者,能拥有更好的健康骨骼[24]。

上述国外的科学报道表明,饮茶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我国的相关研究报道也证实饮茶有助于骨骼健康。

北京大学李立明教授团队在20643名参与调查人群中通过研究发现,长期饮茶的女性与从不饮茶者相比,其跟骨的骨密度更高。进一步分析发现,每天茶叶消费量少于6 g人群的骨密度高于不饮茶者,而每天茶叶消费量高于6 g人群的骨密度与从不饮茶者没有差别,但也未发现骨折住院风险的增加。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平均随访10年的453625名成年人数据,与从不饮茶者相比,发现每日饮茶者骨折住院的风险降低了12%;饮绿茶者患髋骨骨折住院的风险降低了20%,而饮茶超过30年者的风险则降低了32%。此外还发现,长期饮茶女性的骨密度更高[25,26]。一项来自广州的1495名40岁以上女性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与不饮茶者(763人)相比,饮茶者(732人)的髋部骨密度高出约1.9%,其中年茶叶消费量大于4.2 kg的饮茶者髋部骨密度高出约3.0%,而与饮用的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无关[27]。由此可见,饮茶有利于增强中老年女性的骨密度。

而一项来自汕头市476名40~88岁绝经后妇女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与不喝茶的人相比,喝乌龙茶的人跟骨骨密度较高,且随喝茶年限增加呈现出非线性增加[28]。浙江大学学者调查研究了绝经前喝茶是否会影响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他们从浙江省兰溪市招募了1377名80岁以下且平均年龄为61.05岁的绝经后妇女进行队列研究,分析发现绝经前开始饮茶女性的总骨密度和局部骨密度均显著高于不喝茶的参与者和绝经后才开始喝茶的参与者,特别是绝经前每周饮茶四次及以上者的脊柱骨密度增加更为显著,且这种显著性差异与茶的浓淡和茶类无关[29]。最近,一项来自于我国台湾60岁以上男性人群的调查分析表明,饮用非发酵茶的人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比饮用发酵茶的人降低了79%,并建议饮用绿茶等非发酵茶[30]。

6.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饮茶并不会影响食物中钙的吸收,也不会导致骨质疏松,反而会增强骨头密度,降低患骨质疏松的风险。日常饮茶,只要不是长期的且大量的饮用浓茶,就不用担心喝茶会导致钙流失和骨质疏松。

但需提醒的是,我国人群总体存在钙摄入量不足。因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人每天要摄入300 g~ 500 g的奶及奶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富含钙的食物除了奶制品外,还有大豆及其制品(如豆腐、豆浆等)、绿叶菜等。在饮食基础上,还要注意每天晒20 min的太阳或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吸收;此外,还要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和肌肉训练,戒烟限酒,忌高钠盐饮食。这些都对预防骨质疏松有积极的作用。因而,对于我国人群而言,钙摄入不足才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风险因素,而不是饮茶的习惯。如果实在担心饮茶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建议在饭后一小时再饮茶。

参考文献:(共30篇,在此略去,可在公众号发送“参考文献”查询)

第一作者简介

李大祥博士,安徽安庆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导;留学回国人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叶营养品质评价岗位科学家,安徽省教学名师、中华优秀茶教师、安徽省首届教坛新秀,国家精品课程《茶叶生物化学》主讲教师;主要从事茶叶营养品质与健康、茶叶生物化学与综合利用、茶叶标准方向的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多篇。共同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茶学专业英语》(安徽省一流教材),副主编《茶叶生物化学实验教程》(第二版)和《茶叶标准与法规》。参编《Tea and Tea Products:Chemistry and Health-promoting Properties》。

李大祥教授现任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院长,目前兼任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茶业学会理事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安徽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茶业通报》主编。

来源:茶业管理评论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