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买蒙顶山茶

找到约104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蒙顶山茶:品牌价值升 富了种茶人

2020年,家住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海棠村的茶商文凯双喜临门,不仅搬进了县城的大房子,还买了一辆崭新的小轿车。

“卖茶人富了。”近年来文凯明显感觉到,随着家乡的地标产品“蒙顶山茶”的市场认可程度不断提升,茶叶的销路越来越好。“如今,我们的茶叶根本就不愁卖。”文凯认为,家乡有了可喜的变化,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蒙顶山茶”功不可没。

文凯这样的认知让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名山区茶业协会副会长梁健感到这么多年没白忙活。“名山区立足地标产品‘蒙顶山茶’,深挖茶产业资源优势,推动茶产业与文旅融合,提升品牌价值,建成长69公里的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带动沿线12个乡镇近17.8万茶农增收致富。”梁健介绍,在“蒙顶山茶”及相关产业的带动下,名山区不仅脱了贫,还出现了不少亿元乡、亿元村。

脱贫路上 品牌相伴

“以前的名山,可不像现在这般富足。我还记得,小时候,全家人的生计都指着山上的七、八亩茶田。一家人住在老式小木屋里,漏风漏雨,冬天的时候,需要用医院打点滴的那种玻璃瓶子灌上热水取暖。”谈起过去贫困的生活,26岁的文凯坦言,家庭贫困让他早早辍学,去了当地的一家制茶厂打工养家。那时,算上茶田和打工两份收入,文铠家的年人均收入也达不到1000元。

转机在悄无声息中出现。彼时,名山还未撤县设区,茶树种植面积也仅有5万亩,但当地的商标品牌意识已经萌发。2003年,“蒙顶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开启了“蒙顶山茶”品牌化发展的序幕。

“由于拥有了品牌,茶叶售价不断提升,最早的5万亩茶树赚到了钱,农民纷纷主动改种茶树,名山区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梁健回忆起当年牵头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经历坦言,“这一步算是走对了。”

而文凯家也在飞速发展的茶产业中分到第一杯羹。2006年,还是少年的文凯用采鲜叶赚来的钱,为家里买了第一辆凤凰牌自行车,结束了家人出门靠两条腿的生活。

开展地标品牌后,当地一边制定标准、鼓励茶农注重有机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一边跑展会、做宣传,进一步打开“蒙顶山茶”的知名度,名山区“蒙顶山茶”的品牌之路越走越顺。“蒙顶山茶”品牌知名度不断“升级”。

与“蒙顶山茶”一起“升级”的,还有文凯及乡亲的生活质量。“2008年,我挣了1万元,买了摩托车,家里也搬出了祖辈居住的小木屋,在村里盖起了小楼。”文凯说。

2011年,“蒙顶山茶”参加“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评估出“蒙顶山茶”品牌价值为10.84亿元,排名全国17位,四川省第一位。到2012年底,名山区茶园面积从5万亩发展到30.17万亩,全区90%的农户以茶为主业,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7077元。

随着“蒙顶山茶”品牌价值的“水涨船高”,步入青年的文凯心思活络起来。2012年,文凯辞去了制茶厂的工作,从摆小摊做起,自主创业,开始做起“蒙顶山茶”的销售生意。随着卖茶事业的不断发展,文凯的交通工具也从一开始的摩托车,到二手面包车,后又成为了全新的小轿车……车换了一辆又一辆,但在文凯心里,最难忘的,还是他买的第一辆摩托车:“如今我虽然不骑它,但还按时保养。这辆摩托车,是我的小家庭与‘蒙顶山茶’这个大家庭发展的小小的见证。”文凯表示。

振兴路上 融合发展

“蒙顶山茶”的品牌价值越来越高,吸引更多外部资金来到名山区,更多当地人像文凯一样,开始了创业之路。建立合作社、公司,从事“蒙顶山茶”经营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市场主体的加入,让“蒙顶山茶”的品牌经营规范化、规模化、科学化,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让茶农与市场联系得更加紧密,分享更多的发展红利。

雅安市名山区香水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下称香水苗木合作社)便是其中之一。负责人李万林介绍,香水苗木合作社与四川农业大学进行合作,改进了茶苗繁育密度、扦插技术效率,并将该技术成果传授给社员及合作茶农,使每亩土地出苗由每年15万株提升至30万株。茶叶采摘完成后,香水苗木合作社再以统购统销的方式进行收购。李万林介绍,同等条件下,香水苗木合作社茶农平均每亩土地每年可增收1.7万余元。

如今的名山区,漫山遍野都是茶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全县土地面积的95%。被万亩茶园包围着的解放乡银木村街道上,干净得没有一块垃圾。梁健介绍,这都是乡亲们自发维护的结果。村子里干净了、漂亮了,茶树的掩映,氤氲的雾气,白墙瓦的村落呈现出优美的意境。

茶树多了,环境好了,旅游业也抬起了头。农家乐、特产超市、制茶体验工坊一间间开起来了——“蒙顶山茶”产区茶农们又有了新的收入来源。“忙时采茶,闲时接待游客,现在在家挣的钱比出去打工还要多,还能陪伴家人。”中峰乡海棠村四组黄炳良介绍,现在他在家门口开农家乐便能挣到不少钱,足够生活所需。

到目前,“蒙顶山茶”优质茶园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年综合产值达65亿元以上,茶业助农人均年增收近万元。“蒙顶山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37.14亿元,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七。

从北京茶博会回来,又赶赴成都宣传“蒙顶山茶”——2020年的文凯在忙碌中结束,2021年的幸福生活更加值得文凯期待。迎着2021年的朝阳,无数个干劲满满的文凯,正走在种满“蒙顶山茶”的致富路上。(本报记者 杨柳 实习记者 赵俊翔)

原标题:品牌价值升 富了种茶人

注:内容来源金台资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名山蒙顶山茶:品牌价值升 富了种茶人

 

2020 年,家住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海棠村的茶商文凯双喜临门,不仅搬进了县城的大房子,还买了一辆崭新的小轿车。

“卖茶人富了。”近年来文凯明显感觉到,随着家乡的地标产品“蒙顶山茶”的市场认可程度不断提升,茶叶的销路越来越好。“如今,我们的茶叶根本就不愁卖。”文凯认为,家乡有了可喜的变化,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蒙顶山茶”功不可没。

文凯这样的认知让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名山区茶业协会副会长梁健感到这么多年没白忙活。“名山区立足地标产品‘蒙顶山茶’,深挖茶产业资源优势,推动茶产业与文旅融合,提升品牌价值,建成长 69 公里的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带动沿线 12 个乡镇近 17.8 万茶农增收致富。”梁健介绍,在“蒙顶山茶”及相关产业的带动下,名山区不仅脱了贫,还出现了不少亿元乡、亿元村。

脱贫路上品牌相伴

“以前的名山,可不像现在这般富足。我还记得,小时候,全家人的生计都指着山上的七、八亩茶田。一家人住在老式小木屋里,漏风漏雨,冬天的时候,需要用医院打点滴的那种玻璃瓶子灌上热水取暖。”谈起过去贫困的生活,26 岁的文凯坦言,家庭贫困让他早早辍学,去了当地的一家制茶厂打工养家。那时,算上茶田和打工两份收入,文铠家的年人均收入也达不到 1000 元。

转机在悄无声息中出现。彼时,名山还未撤县设区,茶树种植面积也仅有 5 万亩,但当地的商标品牌意识已经萌发。2003 年,“蒙顶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开启了“蒙顶山茶”品牌化发展的序幕。

“由于拥有了品牌,茶叶售价不断提升,最早的 5 万亩茶树赚到了钱,农民纷纷主动改种茶树,名山区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梁健回忆起当年牵头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经历坦言,“这一步算是走对了。”

而文凯家也在飞速发展的茶产业中分到第一杯羹。2006 年,还是少年的文凯用采鲜叶赚来的钱,为家里买了第一辆凤凰牌自行车,结束了家人出门靠两条腿的生活。

开展地标品牌后,当地一边制定标准、鼓励茶农注重有机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一边跑展会、做宣传,进一步打开“蒙顶山茶”的知名度,名山区“蒙顶山茶”的品牌之路越走越顺。“蒙顶山茶”品牌知名度不断“升级”。

与“蒙顶山茶”一起“升级”的,还有文凯及乡亲的生活质量。“2008 年,我挣了 1 万元,买了摩托车,家里也搬出了祖辈居住的小木屋,在村里盖起了小楼。”文凯说。

2011 年,“蒙顶山茶”参加“2011 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评估出“蒙顶山茶”品牌价值为10.84 亿元,排名全国 17 位,四川省第一位。到 2012 年底,名山区茶园面积从 5 万亩发展到 30.17 万亩,全区 90%的农户以茶为主业,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 7077 元。

随着“蒙顶山茶”品牌价值的“水涨船高”,步入青年的文凯心思活络起来。2012 年,文凯辞去了制茶厂的工作,从摆小摊做起,自主创业,开始做起“蒙顶山茶”的销售生意。随着卖茶事业的不断发展,文凯的交通工具也从一开始的摩托车,到二手面包车,后又成为了全新的小轿车……车换了一辆又一辆,但在文凯心里,最难忘的,还是他买的第一辆摩托车:“如今我虽然不骑它,但还按时保养。这辆摩托车,是我的小家庭与‘蒙顶山茶’这个大家庭发展的小小的见证。”文凯表示。

振兴路上融合发展

“蒙顶山茶”的品牌价值越来越高,吸引更多外部资金来到名山区,更多当地人像文凯一样,开始了创业之路。建立合作社、公司,从事“蒙顶山茶”经营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市场主体的加入,让“蒙顶山茶”的品牌经营规范化、规模化、科学化,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让茶农与市场联系得更加紧密,分享更多的发展红利。

雅安市名山区香水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下称香水苗木合作社)便是其中之一。负责人李万林介绍,香水苗木合作社与四川农业大学进行合作,改进了茶苗繁育密度、扦插技术效率,并将该技术成果传授给社员及合作茶农,使每亩土地出苗由每年 15 万株提升至 30 万株。茶叶采摘完成后,香水苗木合作社再以统购统销的方式进行收购。李万林介绍,同等条件下,香水苗木合作社茶农平均每亩土地每年可增收 1.7 万余元。

如今的名山区,漫山遍野都是茶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全县土地面积的 95%。被万亩茶园包围着的解放乡银木村街道上,干净得没有一块垃圾。梁健介绍,这都是乡亲们自发维护的结果。村子里干净了、漂亮了,茶树的掩映,氤氲的雾气,白墙黒瓦的村落呈现出优美的意境。

茶树多了,环境好了,旅游业也抬起了头。农家乐、特产超市、制茶体验工坊一间间开起来了——“蒙顶山茶”产区茶农们又有了新的收入来源。“忙时采茶,闲时接待游客,现在在家挣的钱比出去打工还要多,还能陪伴家人。”中峰乡海棠村四组黄炳良介绍,现在他在家门口开农家乐便能挣到不少钱,足够生活所需。

到目前,“蒙顶山茶”优质茶园面积稳定在 35 万亩以上,年综合产值达65 亿元以上,茶业助农人均年增收近万元。“蒙顶山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 37.14 亿元,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七。

从北京茶博会回来,又赶赴成都宣传“蒙顶山茶”——2020 年的文凯在忙碌中结束,2021 年的幸福生活更加值得文凯期待。迎着2021 年的朝阳,无数个干劲满满的文凯,正走在种满“蒙顶山茶”的致富路上。(记者 杨柳 实习记者 赵俊翔)

原标题:《品牌价值升富了种茶人》

原载:《中国知识产权报》2021年1月20日头版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知识产权报盛赞:“蒙顶山茶”地标产业的发展路径

       地标赋能产业 托起富农希望

  ——“蒙顶山茶”地标产业的发展路径

  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 杨 柳

  在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牛碾坪,向四周放眼望去,目力所及处全是茶园,小路上种植的桂花正在秋色中盛开,茶园中弥漫着甜蜜的香气。茶园中的雅安市现代茶业科技中心,经设计的“蒙顶山茶”四字随处可见,科技中心里陈列了多种印着“蒙顶山茶”图样的茶叶产品这就是名山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蒙顶山茶”。而出了牛碾坪的万亩茶园,看到是茶山、茶山、还是一望无际的茶山。整个名山区,95%的土地上种的都是茶树,种植面积达到35.2万亩。依托茶产业,名山区涌现出不少亿元乡、亿元村,而这样的变化与2003年获准注册的“蒙顶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不无关系。

  “2003年前,全区茶树种植面积只有5万亩,‘蒙顶山茶’地标获准注册后,我们依托这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力打造品牌,特别是抓住退耕还林的机遇,名山区的茶产业得到飞速发展。现在,全区拥有1300余家涉茶企业,茶叶综合产值达到每年60亿元,2019年‘蒙顶山茶’品牌估值33.65亿元,可以说,地理标志赋能的茶产业托起了整个名山区的经济。”名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名山区茶业协会副会长梁健表示,自“蒙顶山茶”地标获准注册以来的16年间,名山区“蒙顶山茶”地标品牌的升级带来了茶产业的整体升级,更让农民的好日子不断升级。

  建品牌 抓质量

  名山区的蒙顶山,是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之一,据记载,西汉时期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山峰之间种下茶树。名山区蒙顶山茶区处于北纬30?这个中国最宜种植茶叶地带,四川盆地暧湿气流向青藏高原遇高海拔山区形成雨多、雾多、寡照天气,给茶叶生长和营养物质合成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因此,蒙顶山茶内含物丰富、酚氨比低,鲜醇爽口,清香浓郁,回甘悠长,呈现古书所描述“色黄而碧,味甘而清,酌杯中香气幂覆,久凝不散”特征,是发展茶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茶叶这种传统农业作物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面临产量结构性过剩、产品竞争力疲弱、传统模式单一、品牌力影响力不强等问题,附加值提不上去,农民种茶的积极性不高。“2003年以前,名山的茶生产企业和种植户普遍缺乏商标意识,市场拓展以价格竞争为主,品牌影响力弱、市场占有率不高,年综合产值仅6亿元,茶农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梁健介绍。

  2002年,在名山区原工商部门的建议下,名山区茶叶协会着手进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请工作。梁健为此5次“进京”,到三里河东路的原工商总局商标局商标受理窗口提交材料,2003年,“蒙顶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获准注册。“由于拥有了品牌,茶叶售价不断提升,最早的5万亩茶树赚到了钱,农民纷纷主动改种茶树,名山区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提高,为形成规模效应、促进茶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梁健表示。

  经过几年发展,名山区“蒙顶山茶”呈现茶叶购销两旺的局面,但却时常传来负面评价——“名山茶不好,是苦的。”原因在于,当时茶农和茶企质量意识差,仍然在使用高毒高残农药,未到安全期就采摘鲜叶,7、8月份还在收鲜叶生产甘露、黄芽等特色名茶,因受过季茶叶中茶胺酸、茶多酚成分的影响,致使汤色黄暗,口味苦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蒙顶山茶声誉。

  当时,在整个名山区,品牌茶叶销售只有5%左右,品牌知名度小,市场占有率低,绝大多数茶叶初加工后散装销售,鲜叶大量流向浙江、江苏、峨眉、浦江等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原材料加工供应基地,附加值低,没有发挥茶叶的真正价值。

  下功夫提质量,蒙顶山茶区制定标准,狠抓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实行农药源头管理,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鼓励企业发展有机茶,以壮士断腕的精神狠抓环境整治和茶叶企业转型升级,企业更规范,产品品质和质量不断提高。

  卯足劲创品牌,规范“蒙顶山茶”品牌使用行为,加大商标保护力度;组织专项资金,在媒体、各类展销会、博览会上开展宣传推广活动;特别是“雅安4﹒20地震”后,国际巨星成龙公益代言“蒙顶山茶”品牌,使“蒙顶山茶”的市场影响力更加广泛和深入。

  “‘蒙顶山茶’商标地标注册、使用、管理、标准的制修订都是我们‘一手一脚’地搞起来的。”梁健介绍,特别是《“蒙顶山茶”品牌使用管理手册》,详细界定了地标管理、使用、申请、维护、标准、广告、标识标注等内容,2013年首印500册,力求从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全方位确保 “蒙顶山茶”质量,规范商标的使用、管理和保护,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随着这些措施的不断实施,蒙顶山茶质量提高了、品牌打响了,“蒙顶山茶”品牌价值连年上涨,2011年品牌评估价值为10.84亿元,2012年品牌评估价值为12.72亿元;2013品牌价值为13.49亿元,2014年品牌评估价值15.34亿元,2015年品牌价值评估17.44亿元。随着“蒙顶山茶”品牌知名度的逐步提升,许多生产经营户只用自主商标、忽视地理标志商标使用的历史状况改变了,也实现了“培育一件地理标志商标,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商标富农目标。

  求升级 谋发展

  到了2016年,梁健又在思考“蒙顶山茶”地标品牌转型升级的发展。

  “说到铁观音大家都知道硬如铁、西湖龙井扁扁的黄黄的,碧螺春是卷曲型的绿茶代表。但我们蒙顶山茶和其他产区的茶不同, 涵盖了中国的六大茶系,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乌龙茶都涵盖其中。”梁健表示,“蒙顶山茶”是产区的一个总体的概念,在消费者眼中,并没有一个直观的茶叶种类的印象。

  “这是‘蒙顶山茶’地标品牌发展的一个软肋。消费者可能买到的是竹叶青型的扁的绿茶,也可能买到蜷曲型绿茶的甘露,也可能是藏茶和黄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从单品突破,向消费者建立不同种类茶叶的较为直观的品牌印象。”梁健说,事实上,“蒙顶山茶”每种茶叶都有不同工艺,比如卷曲型的蒙顶甘露,经过“三炒三揉”工艺制成,赋予它单独的地标,将更有利于其发展。

  “于是我们提出继续申请单品地标的方案。开创了有了总的地标后又布局单品的地标的先河,为以后实现单品突破奠定基础。”梁健说,他们陆续获准注册了“蒙顶山黑茶”“蒙顶山石花”“蒙顶山甘露”“蒙顶山黄芽”“蒙顶山毛峰”“蒙顶山藏茶”等6件单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字体设计与横版和竖版的“蒙顶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持一致,形成了一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群。“下一步的品牌宣传工作,我们要分阶段分时段进行单品的宣传,这将更有利于蒙顶山茶地理标志品牌的培育和发展,也让更多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有直观的印象。”

  此外,名山区还按照“地标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战略,建设蒙顶山茶品牌促进联盟,指导授权使用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先后注册300余件自主商标品牌,实现茶企优势互补、互为支撑、抱团发展,提升蒙顶山茶品品牌美誉度。

  到2017年“蒙顶山茶”品牌估值达到26.66亿元,位居全国第9位,被评为“最具发展力品牌”;2018年,品牌估值30.72亿元,位列全国第8位;2019年,这一数字更是增长到33.65亿元。

  品牌打响了,茶叶就卖得好。“全国的茶叶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蒙顶山茶从2002年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到现在,种植面积一直增加,但保持了价格稳中有升。2017年春天,安徽碧螺春原产地来了200多客商收茶,到2018年来了2000多人。蒙顶山茶能够供不应求,主要原因是我们走品牌化发展的路径,为农民致富增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梁健介绍,

  “现在,名山区茶农收入仅茶叶一项就达到人均1.5万元,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名山,成为茶农是非常骄傲的。有的村长说,村里的小车能把村民全部载完,亿元乡、亿元村比比皆是,全区仅茶叶一项的综合产值达到每年60亿元,带动周边产业实现产值170亿元。”品牌大发展谋到了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好日子,只要进入名山区的乡村,就能感受到这些变化。

  如今在名山区解放乡银木村的路上,如画的美景让人有置身欧洲小镇的感觉—平整的柏油马路上干净得没有一块垃圾、一丝灰尘,而与欧洲小镇不同的是,路两边是大片大片整洁的茶树,一排排整齐地排列着,把优美的线条延伸到天际。“以前这里也没那么干净,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是老百姓自发维护环境,让我们的乡村更美了。”梁健说。

  在茶树间采茶的农人,手上的活虽然不轻,但各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正在田间采茶的茶农李斗兴,停下手里的动作,与记者攀谈:“收茶叶挣得钱不比外出打工挣得少,还在家门口,现在日子过得特别好。”

  事实上,在地理标志产业的带动下,农民的收入不仅仅只有种茶一项。解放乡银木村是名山区茶旅融合的“示范村”,全村种植茶叶面积2500亩,依托这些茶树,当地推进茶产业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随着茶园边上的农家乐、采茶制茶体验工作室、特产销售超市一个个开起来,农民的钱包也鼓起来。

  在名山区,在地标品牌的带动下,茶旅融合发展、茶市场体系逐年完善,“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茶山变金山”的目标实现再望。“在全国的地理标志产业发展中,获准注册的有很多,但真正使用和管理好的并不多。我们的经验是,好好打造这些地标,把地理标志发展为一个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梁健表示,再下一步,名山区茶业协会将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拓展“蒙顶山茶”商标国际注册的范围,加快“蒙顶山茶”商标国际注册的速度,用实际行动助推“蒙顶山茶”品牌进一步跻身国际市场。近日,从名山区茶业协会再次传来喜讯,继去年在英国获得首张国际商标注册证后,日本特许厅签发了第6168116号《商标登录证》,“蒙顶山茶”商标在日本注册成功,“蒙顶山茶”距从中国名茶成为世界名茶的目标又进一步。

找到约103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