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买不到的遵义红茶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贵山“观茶”系列报道④·湄潭篇

实施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贵黔山水,钟灵毓秀,藏珍蕴奇。坡头山岭上,更有700多万亩茶园,成为百姓的“绿色取款机”。茶,是东方的“古老神树”,是贵州的“绿色宝贝”。“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具有发展茶产业的优良的生态条件,是全国唯一一个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的全境高原茶区。

贵州种茶历史悠久,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已经成为全国产茶大省,同时优化营销流通环境,努力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不断收获茶产业“接二连三”的可喜成果,而且“产业兴”带来了“百姓富、生态美”,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共生共荣,有力地打牢乡村全面振兴的根基。

“长得矮矮丫,开的白白花,绿了千千岭,富了万万家。”正值东风绣绿、春茶飘香时节,让我们走进贵山“观茶”,追寻兴茶富民的产业经,分享茶叶全产业链上的欢笑声。

【本期请分享贵山“观茶”系列报道④·湄潭篇】


在湄潭,茶产业让城乡界限日渐模糊。湄潭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湄潭县城中心天壶公园山顶,与湄江河为邻的紫砂色“巨型茶壶”格外惹眼。

这是有“天下第一茶壶”之称的地标性建筑,壶高73.8米,面积5000余平方米,2006年5月建成后进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现今用作茶文化陈列馆。

“湄江绕湄城,藏有聚宝盆,谁人识得破?骆马驼金银。”很多年前,湄潭县就流传这个谜语。“天下第一茶壶”出现,揭开了谜底。

地处北纬27度的遵义市湄潭县,与印度大吉岭、福建武夷山同处世界三大黄金产茶带,盛产干净好茶。2023年,湄潭县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总产值75.03亿元,综合收入180.12亿元,30万余茶农人均增收1.3万元,连续四年位居“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孕育出“湄潭翠芽”和“遵义红”两大佳茗。

一个典型的西部农业县成为全国第一产茶大县,其发展秘诀是用好历史赐予的茶文化、茶科技,在茶产业做大做强之路上久久为功,用一片“金叶子”谱写出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幸福协奏曲。

“一叶成业”日子美

“到湄潭当一个幸福农民!”近些年,不少到过湄潭乡村的外地人,被产兴业旺、环境优美的田园诗情迷住,由衷艳羡湄潭农村的“绿富美”。

4月中旬的湄潭县,正值春茶采收季,从村庄连片到山头的茶海中,采茶工忙碌的身影、茶青市场热闹的交易、茶叶加工厂里转动的机器,链接成茶产业生产端的生动风景。

产业兴带来日子美。记者深入农家探访,惊叹交通四通八达,孩子进城读书,农人城乡“两栖”,种茶育人兼顾,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成为“幸福农民”的注脚。


湄潭县兴隆镇欧标茶园建设示范区。湄潭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春茶开始采摘以后,周一到周五都这样,早上送完孙子进学校就赶车回去,50分钟左右到家,帮着家里的老伴一起管理茶园采摘茶青。”4月16日一大早,栖居湄潭县城的范朝江把孙子送到幼儿园后,便搭上开往老家复兴镇随阳山村的公交车。

作为湄潭茶叶核心产区的一名茶农,范朝江家中种植了10余亩茶叶,老两口每年能从茶业“绿色银行”得到8万元左右的收入。

一年前孙子到了上学年龄,为了让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在外省打工的儿子便在县城买了房供孩子上学。自此,范朝江过上了“两栖”生活,一大早送完孙子便回老家采茶,每天傍晚卖完茶青赶回县城接孙子。

“让孙子在县城上学肯定要好点,回老家采茶收入比在县城上班强。”范朝江向记者坦言每天来回跑路的动因。

据随阳山村党支部书记万永梅估算,随阳山全村像范朝江这样为了娃娃读书,两头跑的差不多有300余人,“我们全村有1.4万亩生态茶园,户均茶园在10亩以上,去年全村人均收入2.2万元以上,很多在县城带孩子的都不愿在城里打零工,乐意回家采茶。”

作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湄潭,农村交通的畅达和茶产业的兴旺打破了城乡界限,众多茶农一边享受着县城丰富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一边守好茶叶这棵“摇钱树”增收致富,“两栖”农民成为城乡融合新景象。


湄潭县复兴镇随阳山村茶农采茶,一片“金叶子”让大家过上幸福生活。湄潭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茶叶这棵“摇钱树”富了随阳山当地村民,更带动了许多“外乡人”就业。

每天下午五点至七点,位于随阳山村茶青市场旁的公交车站,乘车的人络绎不绝。

来自凤冈县龙泉镇六里村的采茶工蔡兴敏说,每年一到采茶季,她就约上村里的好姐妹一起来采茶,今年51岁的她在随阳山村帮人采茶已经有7、8年的光景。

“这个活路比外出打工轻松,时间也自由,春茶这段时间一天有近200元的收入,每年勤快点能赚2万多元。”蔡兴敏感慨地说,最关键的是既能挣票子,又能管孙子,“现在每天坐半个小时公交车过来采茶,傍晚回去还可以做晚饭给孙子吃,晚上管好孙子做作业。”

“全村1万多亩茶园,需要手工采摘的黔湄601品种占了半数,采摘期长达9个月。”万永梅说,家家户户的茶园面积宽,大部分茶农都需要请采茶工。

“我们村离凤冈县城10公里左右,很多凤冈县的妇女都会到随阳山采茶,今年开通了直达公交车后,来的人更多了,采茶季每天有好几百人到村里采茶,高峰期时甚至上千人。”万永梅估算,随阳山村每年发给凤冈县采茶工的工资达数千万元。

湄潭县随着茶产业步入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还涌现了一批转型“二产”和依靠技术挣钱的新型农民。

湄潭县彬杰茶叶加工厂是随阳山村68家茶叶加工厂之一,加工厂负责人陈正林从1996年开始尝试种茶,近30年从未脱离茶叶,2008年通过学习制茶技术开设了加工厂,经历了从种茶到制茶的蜕变,每年加工炒制茶叶成品达到了5万余斤。如今,陈正林在县城买了一套100余平方米的房子,方便两个孩子在县城上学。


随阳山村村民陈国贵在家乡承包茶园采收春茶。

“新茶事”还体现在20多名“机采师”身上。他们自发组建农机服务队,依靠机械采摘和管护茶园的新技能,在县内县外承包茶园收割和管护。随阳山村村民陈国贵前几年曾在外县承包茶园采收,每年能获取10余万元收入。今年,因要在家陪伴孩子学习,他就在家乡承包茶园采收业务。“揽到活干的时候,每天纯收入在800元左右。”陈国贵说。

从机采茶到手工茶的并举,从新型职业农民和“两栖”农民的涌现,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印证了茶产业的富民效应。

“随阳山村是湄潭茶农过上幸福生活的缩影。”复兴镇党委书记彭星由衷感叹。

在茶乡湄潭,全县建成标准化生态茶园60万亩,打造集中连片茶叶产业基地6个,培育15亩以上连片茶园基地3600个。一条覆盖育苗、种植、管护、采摘、加工各个环节,实现“统一施肥、统一修剪、统一防控、统一采摘、统一收购”的生态茶园,在不断延链强链补链中释放更多富民效应,就业岗位更多留在了农村,带动30余万茶农共享产业增加值。

“壶中乾坤”变奏曲

追寻湄潭县茶叶发展路径,核桃坝成为推进茶产业壮大的关键点。

沿着木质步道爬坡上坎,刘庆正“客串”临时女导游,为偶遇的入村游客介绍眼前这片万亩茶园从“放牛山”变“聚宝盆”的前世今生。当了湄江街道核桃坝村党支部副书记多年,如今,刘庆的业余导游角色成为工作的一项内容。

一年四季,地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茶海景区的核桃坝村都有游客慕名而来,入住当地黔北民居,游览茶海风光,体验在茶山上喝一杯香茗的幸福味道。一个小村庄,曾创下一年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的记录,成为贵州茶乡“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的鲜活样板。


湄潭县湄江街道核桃坝茶园和樱花茶园相映生辉。湄潭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要是没有亲耳听到村里老人们的讲述,外人很难想象,核桃坝村这个“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昔日曾在“核桃坝,几大湾,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的辛酸过往中苦熬。

置身茶园制高点远眺,一垄接一垄延伸向远方的茶园,将核桃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贵林的思绪拉回了激情如火的奔腾年代。那是“老支书”何殿伦带着核桃坝人苦战40年的奋斗岁月,无论是上世纪60年代筑坝引水,换来旱涝保收、温饱无忧,还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将茶叶这棵“摇钱树”根植核桃坝村,山沟沟里闯出了村民们白天采茶当农民、晚上在家制茶当工人、进城卖茶当商人的“家家农工商”的小康村,敢为人先始终是核桃坝人的特质。

数十年来,从何殿伦到陈廷明再到罗贵林,几任“支书”一任接着一任干,小茶叶长成大产业,全村茶叶种植面积1.2万亩,开办了62家加工作坊,引入了20多家企业,年产名优干茶上百万斤,产值超2亿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2万元以上。

茶产业是劳动密集产业,在留住核桃坝村本村村民的同时,这些年,核桃坝村探索尝试流转土地经营权,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定居,从事种茶、采茶等。截至目前,全村常住人口1095户4932人,其中,外来人口有236户1325人,让外来户扎根本地住有所居、产业发展种有其地。

“我们村的茶农,要从开春忙到寒冬。”4月18日,核桃坝村生态茶园清风吹拂,茶农杨芬腰挎茶篓站在半人多高的茶树前,双手齐舞动,摘下一片片鲜叶。

2010年,杨芬一家从沿河自治县中寨镇搬来核桃坝村。之前,杨芬和丈夫在浙江打工时,听说在湄潭种茶的收入稳定,而且在民生保障上对当地人和外地人一视同仁,有不少沿河等周边县份的采茶工就在核桃坝村等地安家落户。于是,一家人搬来核桃坝村流转土地种茶叶,让孩子就近上学。时间一晃就是10多年,杨芬已变成了种茶能手,4亩左右茶园一年纯收入4万多元,一家人也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湄潭人。

核桃坝村的蝶变,见证了湄潭县茶产业的发展轨迹。从湄江河畔走向世界的湄潭茶产业,一直扮演着贵州茶产业“先行者”。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内,讲解员介绍湄潭县茶史。

翻阅湄潭县茶史:1939年,在抗日战争烽火中,民国中央实验农场落户湄潭,推开了现代茶工业的大门。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一时间技术精英云集,相继研制红茶品种“湄红”、绿茶品种“湄绿”等。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前身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在湄潭设立,一代代茶叶科技工作者一心躬耕贵州茶科技研发事业。1958年前后,“黔红”、“黔绿”两大知名茶叶品牌在湄潭问世,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湄潭茶场是全国8个重要的红茶出口基地之一,“红碎茶”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踏着时代的鼓点,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湄潭茶产业迎来蝶变。上世纪80年代,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核桃坝良种场建立茶树良种繁育推广基地,黔湄系列无性良种大量推广。以核桃坝村为起点,湄潭茶叶产业化之路掀开序幕。

“从上世纪80年代核桃坝村‘老支书’何殿伦带领7个党员带头种茶,到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突破60万亩,核桃坝村的变迁见证了湄潭茶叶发展轨迹历经的几个重要阶段。”湄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湄潭县融媒体中心主任瞿欣含如数家珍介绍道,上世纪90年代,核桃坝村家家有茶园、户户有技术。2002年前后,湄潭县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发展茶叶种植,茶产业从核桃坝村扩散到全县,核桃坝人成为全县人种茶、制茶的师傅。2007年,全省吹响茶产业发展集结号,湄潭人纷纷走出去当老师、做老板,“茶师傅”足迹遍及全省。目前,全县茶叶品种呈现福鼎大白茶和黔湄系列各自占据“半壁江山”的产业格局。

“兴茶富民”幸福地

这些年,来自湄潭县永兴镇马义村的优质茶苗,不仅在湄潭县内茶园扎根,而且还供苗贵州省内不少地方,马义村也成为贵州最大的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贵州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品种专家陈正武点赞该村是“贵州茶苗第一村”。

“合作社年产茶苗上千万株。”站在幼苗密布的育苗基地,湄潭星兴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管国洪自豪地说,“不止县内,今年合作社光是毕节市的茶苗订单,金额就超过2000多万元。”

据管国洪介绍,2008年,在上级支持下,湄潭星兴茶叶专业合作社在马义村成立。至今,拥有黔茶系列茶树新品种繁育基地核心区域300亩左右,依托贵州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技术指导,开展茶树留种育苗,与茶叶种植企业、茶园等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畅销省内外。


湄潭县永兴镇万亩茶海风光。湄潭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茶叶好不好,关键看茶树;茶树好不好,关键看茶苗。“全县种植的黔湄601茶树品种,超过70%的茶苗,都出自我们马义村的茶苗繁育基地。黔湄601可是大家公认的‘摇钱树’,在湄潭本地种植面积最广。”作为育苗和种茶多年的“土专家”,管国洪比较熟悉湄潭县茶叶品种分布情况。

全省茶叶重要品种之一的黔湄601究竟有何来头,成为茶农口中的高频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黔湄601,现在,在湄潭全县60万亩茶园中,黔湄系列为27.03万亩,占44.5%,其中又以黔湄601占据大头,可制成白茶、红茶、黑茶等,是贵州针茶和“遵义红”的原料。

“黔湄601是靠手工采摘的名优茶原料,能够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增收,因此是全县重点推广种植的茶树品种。”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李燕丽说,黔湄601茶树采摘周期长、茶产量高,可从3月持续采摘到10月,带动群众稳岗就业。

家住湄江街道求是社区的搬迁群众王明英自从2019年搬迁入住以后,由丈夫外出务工挣钱,自己在家上管老人、下管娃娃之余,每年采茶还赚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靠着这笔钱,不仅补贴家用,她像城里家长一样也给自家孩子报了一个书法兴趣班的课程。

4月18日中午,记者在求是社区见到了36岁的王明英。“要不是今天去孩子学校参加活动,你们在社区碰不到我的,这个时候我都背着竹篓在茶山,3月到10月都能采茶,赚钱都忙不赢,不会闲在家里。”一见面,王明英笑着说,“一年采茶总收入不低于2万元,足够日常生活开销。”

今年的采茶季,王明英早上7点准时出门,下午6点返回。去年茶农开车来接大家,今年社区协调免费大巴车统一接送,每天王明英和50多名搬迁群众像城市上班族一样搭乘40分钟的公交车前往湄江街道金花村采茶,工钱当天结清,一天多则200多元,少则100余元。

地处县城的湄江街道求是社区,是一个易地移民搬迁社区,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让搬迁群众有事做、有钱赚。求是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汤胜群说:“今年开始,社区统一组织50多名群众前往金花村采茶。在我们社区,有就业意愿的群众基本都可以投身茶产业获得稳定收入。”临别,汤胜群建议,“绿富美的金花村值得一看。”

一言勾起好奇心,记者驱车赶往湄江街道金花村。在金花村茶青交易市场,来自核桃坝村的50岁“茶二代”周俊两口子忙着收购茶青,为自家的年产7万斤左右干茶的茶叶加工厂准备充足的“绿色原料”。“你看,这是各村种植最普遍的黔湄601的茶青,茶农一年可以采摘大半年,我们也可以加工大半年。搞了20多年茶叶加工,依我看黔湄601最富民。”周俊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他面前的一筐筐茶青。


湄江街道金花村茶青交易市场收购的茶青。

漫步金花村的茶海,茶垄如绿色绸缎披挂在丘陵之上。茶山上忙碌的不仅有茶农,还有游览金花村“七彩部落”的游客,举起镜头定格美丽茶园风情和七彩和美乡村。

当下,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湄潭茶园已然成为城乡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华丽嬗变何止金花村!放眼湄潭,茶文旅、茶康养、茶文创等新兴业态开发正渐入佳境,茶旅融合催生新体验、新玩法,为湄潭茶产业换新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游客访湄潭,开启“茶山打卡、茶博馆览史、茶庄休闲、茶壶润心、茶海赏景、茶园体验、茶区慢游、茶城买茶”的独特体验。

一片“金叶子”,一条“致富路”。因茶而富,湄潭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来自茶产业。行走湄潭大地,坡头上茶中有林、林中有茶,低洼处是稻田和菜园,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点缀在茶海稻田之中,一派村美民富的祥和景象。

湄江河畔,绿茶领舞,红绿齐飞。加快县域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披绿叠翠、产业基础筋强骨壮的湄潭县以农为本、以茶为重,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的新格局轮廓凸现,如今的湄潭乡村,已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城里人休闲观光的美丽田园。

往期报道:

“贵茶出山”的共赢之路|贵山“观茶”系列报道①·普安篇

“凤羽水乡”的兴茶传奇丨贵山“观茶”系列报道②·三都篇

“茶中银球”的品牌蝶变丨贵山“观茶”系列报道③·雷山篇

来源:贵州日报 天眼新闻 记者

文/图刘莹 范力 向淳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一周热门:贵州茶叶出口、大益群峰之上情报、厦门茶博会、铁观音大师赛

  10月12日——10月18日茶界一周热门!(了解更多详情请点击文章内标题或链接!)

  行业新闻

  1、湄潭县茶叶直接出口额力争突破2000万美元

  接海关数据反馈,截止今年9月,湄潭县茶叶直接出口达1094.84万美元,顺利突破千万美元大关,较去年年底增长92%。其中京贵茶树花705.31万美元,七味茗香125.25万美元,黔茗264.01万美元,目前各企业茶叶出口工作仍在持续推进,力争年底直接出口额突破2000万美元。

  http://www.puercn.com/news/77341/

  2、遵义茶业与湖南茶业达成大宗出口茶协议,计划出口4000吨茶叶

  10月12日,遵义茶业集团与湖南省茶业集团就大宗出口茶采购合作事宜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了签约仪式,合作金额达8000万元人民币,创下遵义茶业集团出口茶单笔销售额新高。据悉,双方预计于2021年达成4000吨出口茶的合作,提升贵州茶的安全标准线、拓展出口市场,共同携手助力脱贫攻坚,展现国企担当。

  http://www.puercn.com/news/77282/

  3、贵州:湄潭16吨茶叶即运往马来西亚

  10月17日,首批红茶将由遵义七味茗香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运出,16吨红茶即将走出大山,漂洋过海,运往马来西亚。

  http://www.puercn.com/news/77375/

  4、2020蒙顶山茶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

  202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蒙顶山茶”品牌价值达37.14亿元,比2019年的33.65亿元净增3.49亿元,同比增长10.37%,在十强排名中较去年前进一位,排名全国第七名,再次荣获“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和最具经营力品牌,持续名列四川茶叶第一。

  http://www.puercn.com/news/77369/

  5、兴茶惠民,外国使节点赞福鼎白茶

  在中国国家扶贫日和国际消除贫困日到来前夕,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福建省委共同主办的“摆脱贫困与政党的责任”国际理论研讨会于10月12日至13日在福建举行。

  http://www.puercn.com/news/77133/

  产品新闻

  1、2020中吉号金醇即将重磅上市

  行家都知道,做出一款优质的熟茶,才是真正考验一个茶企制茶功力的时候。一款期待已久的名山古树原料拼配、经独有“云发酵”技艺精制而成的2020中吉号高端熟茶“金醇”即将重磅上市。

  http://www.puercn.com/news/77198/

  2、大益群峰之上最新情报

  今天尽管最近大益的行情依然不温不火,冷冷清清,但大益的广告是刷了一波又一波。还有两天就要开始抢购的群峰,价格又往下走了一些,目前的市场行情价是11.4万/提的样子,目前来说主要还是观望的人太多了,市场多军的资金不足,闲余的游散资金也不多,该买的也都买了,大益连续的高价新茶让市场该套的也都套了,很多人都在等,等风来,等解套。加上部分充值三万的玩家也敢于先卖空,尢其是号多的玩家,因为也有说法说抢到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所以不断有人卖,自然价格一直往下掉。

  http://www.puercn.com/news/77356/

  3、12年再回首,2020年中茶金花茯砖经典升级!

  2008年,中茶金花茯砖茶(800g)正式问世,创新行业领先的机压技术,大大减少人力成本,中茶品牌+安化第一茶厂的双重信誉背书,使得“金花茯砖”在当时一上市就赢得销售火爆的市场反响!2020年,中茶金花茯砖阔别12年再回首,原料、工艺双升级,初心不变,复刻经典。国民好茶,“金”喜之选。

  http://www.puercn.com/news/77160/

  知识

  1、茶汤浑浊是什么原因

  普洱生茶在冲泡时茶汤有明显的浑浊迹象,一般是由工艺不到位造成的,主要体现在杀青、摊凉、晾晒三个重要的初制环节。熟茶的制作需经过一个渥堆发酵的过程。刚出堆的新熟茶,汤色是绝对达不到红浓透亮的。制作工艺的不到位,发酵温度不够的熟茶,不但茶汤浑浊,汤色还沉褐发闷,堆味重,没有活力。

  http://www.puercn.com/zhishi/77299/

  2、茶叶真的能预防癌症?

  自古以来,茶与药,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茶的发现就是因为解毒。有研究显示每天喝4-5杯茶,患癌症的风险降低40%;有饮茶习惯的女性癌症延迟发生7-8年,男性2-3年;其次,喝茶可以让癌症的肿瘤情况减轻。

  http://www.puercn.com/zhishi/76452/

  3、秋天适合喝红茶吗

  秋季,天气变凉,阳气减弱,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有所减退,这个季节需要补充更多的能量和营养,泡上一壶红茶,可以暖身还可以养体内的阳气,而且红茶富含各种糖和蛋白质,具有生热和暖腹效果,可以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有些人喜欢往里面加入糖或奶,这样喝起来会更美味,还可以增加营养,抗寒暖体效果会更好。

  http://www.puercn.com/zhishi/76734/

  展会

  1、2020厦门国际茶博会黄茶企业首次参展

  2020厦门国际秋季茶博会展品涵盖了茶叶、茶器具、茶包装以及茶空间美学等,聚焦全产业链的发展。与往年相比,今年厦门国际秋季茶博会一大亮点是,吸引了黄茶产地企业首次前来参展,平阳县农业农村局携手黄茶展团,展示“浙工传统茗茶”——平阳黄汤。

  http://www.puercn.com/news/77373/

  2、第四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决赛顺利举行

  10月11日至16日,第四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决赛顺利举行。大师赛从4月起,经过乡镇选拔,以及复赛阶段的烘焙、评茶、茶文化基础考核、综合考评、讲茶比赛,茶园管理考评等项目,共有30名选手进入到决赛阶段。据了解,决赛共分为自采茶青制作比赛、统采茶青制作比赛、茶叶审评三个阶段进行,选手分数于10月16日晚揭晓。随后,组委会将在对选手总分进行组织考察,于颁奖大会最终宣布2位大师、8位名匠的获得者。

  http://www.puercn.com/news/77285/

  3、第5届郑州茶博会隆重开幕

  10月16日,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深圳市华巨臣实业有限公司主办的第5届中国(郑州)国际茶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第5届郑州茶博会),在郑州CBD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http://www.puercn.com/news/77298/

  整理丨茶小乐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