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论绿茶对人体健康的生命效应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每天喝多少茶合适?

这应该是一个经常被人问起的问题。

 

这也是一个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

 

但这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  身边的小调查

 

笔者就这个问题,在朋友圈和一个茶文化俱乐部做了一个简单的小调查。我的问题是:做个小调查:您平常每天喝多少(克或杯)茶?在您看来,每天喝多少茶合适?

 

我得到了几十条各种各样的回复:

 

早上绿茶6下午普洱或其他8/一天4泡茶4-4-4-8克共计20/我每天约喝4克茶,红茶绿茶白茶,任一种/4杯;8/每天喝8克普洱/除了早晚两杯水其他都是茶/上午下午晚上各一泡,有时加一泡》18g/10g,多了会醉……

 

有时间就喝茶/我只有第一杯是白水……几乎以茶代水/天天喝/二到三泡,至少一泡/至少一天两次/每天一泡/四五杯/至少一泡,一般2/基本是第一杯喝水,其余都喝茶!/不一定天天喝,如果喝,数量不定/我每天早晨喝绿茶一杯/想起来才喝/大约早上,中午绿茶1500ml,晚上红茶1000ml/每天必喝,无茶不欢/每天二升以上,不局限于什么茶,只要是茶都可以/早起一杯白开水之后有条件的情况下都是茶水,基本红茶为主,普洱,白茶。一天有时会泡三壶茶,有时一壶,我喝茶相对重一点/每天一泡/我也喜欢酽茶,我得喝20克茶,早餐红茶加奶,上午开始绿茶或红茶或生普洱。我用茶秤,所以知道肯定20克以上……

 

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从想起来才喝,到间或喝,到无茶不欢;从1泡到2泡、3泡,甚至4泡;从一种茶,到多种茶,甚至一天之内不同种类的茶;从4克,到8-10克,到20克;从一杯到超过2000毫升。

 

二  上海的调查

 

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王婧和高玉堂在《上海市区居民的饮茶习惯调查结果》一文中,基于3项不同时期进行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包括:

 

1. 上海男性健康队列研究的基线调查(2002-2006年)和随访(2012年)。共有6158240-74岁的男性参与,其中共有61481份饮茶数据进入统计分析。

 

2. 上海女性健康队列研究的基线调查(2002-2006年)和随访(2012年)。共有7504940-70岁的女性参与,其中共有74941份饮茶数据进入统计分析。

 

3. 上海市区胰腺癌全人群病例对照研究(2006-2011)。该研究从健康人群中随即抽取的1067位健康对照人群提供了详细的饮茶习惯信息。

 

上述3项研究表明:上海市区的饮茶者绝大部分饮用的都是绿茶;男性的饮茶者比约为2/3,女性的饮茶者比例约为1/3;男性开始饮茶的平均年龄为28.8岁,女性为33.6岁,男女性开始饮茶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且随年龄的增大,饮茶者比例逐渐降低;男性平均消费茶叶每月约290克,女性约135克,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茶叶的消费量逐渐降低。

 

三  作为补水的喝茶

 

人体的大概45-70%是由水构成的。水不仅构成身体成分,还具备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包括:构成细胞和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新陈代谢、调节体温和润滑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说水是生命之源的原因。

 

体内水的来源包括饮水、食物中的水以及内生水三部分。人体对水的需要量受到代谢、年龄、体力活动、温度和膳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水的需要量变化很大。通常而言,健康成人每天需要2500毫升左右。

 

因此,补充日常活动中失去的水,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温和气候条件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至少饮水1200毫升;在高温或强体力劳动的条件下,需要适当增加饮水量。

 

在英国,人们通过饮茶,大概占到了人体每日水摄入量的40%,从而有助于达到每日的水摄入量目标。

 

许多中国人,通过饮茶,在享受茶叶丰富滋味和美妙香气的同时,补充了人体每天所需的水分。


盛茶约250毫升的杯子


 

四  茶叶中的功能性成分

 

茶树鲜叶中的有机化合物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咖啡碱、茶叶碱和可可碱)、酶、茶多酚(儿茶素类、黄酮及黄酮苷类、花青素和花白素类和酚酸和缩酚酸类)、糖类(纤维素、果胶、淀粉、葡萄糖和果糖)、有机酸(苹果酸、柠檬酸、草酸和脂肪酸)、类脂(脂肪、磷脂、甘油酯、硫脂和糖脂)、色素(叶绿素、胡萝卜素类、叶黄素类、和花青素类)、芳香物质(醇类、醛类、酸类、酮类、酯类和内酯)以及维生素CAEDB等。无机化合物包括水溶性部分和水不溶性部分。茶叶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前者主要是磷、钙、钾、钠、镁、硫等,后者主要是铁、锰、锌、硒、铜、氟和碘等。

 

茶树鲜叶经过不同的生产加工工艺与制程,形成了绿、白、黄、青、黑、红六大茶类,并形成了有各自特点的功能性成分。茶叶的功能性成分主要包括多酚类化合物、嘌呤碱、氨基酸、多糖、皂素、维生素、矿质元素等。

 

茶叶有多种保健作用,茶是促进健康的饮料。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茶叶作为健康饮品,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日益为人所知。

 

五  茶叶的安全性

 

(一) 外源污染物

 

陈宗懋院士在《茶叶的外源污染和安全性评价》一文中,分析了茶树的土壤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和大气污染源,以及茶叶外源污染物的种类,并对几种污染物安全性和风险性进行了评价。

 

茶叶中的外源污染物主要包括这样几大类:农药残留、重金属、持久性污染物、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丙烯酰胺和生物胺、真菌毒素。

 

农残

 

“对茶叶生产而言,最重要的是应该关注茶汤中的污染物浓度,及人体通过饮茶可能摄入的污染物数量。”一些在水中溶解度高的污染物,不宜在茶叶生产中使用;一部分在水中溶解度很低的污染物,通过风险评估表明,通过饮茶进入人体的量只占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几百分之一到几千分之一。

 

对于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茶叶产品,无需担心茶叶的饮用安全性问题。陈宗懋院士曾撰文指出,尽管茶叶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污染物,但实际上进入人体的量是微乎其微的,远低于安全限定值。

 

对于农残指标检测合格的茶叶产品,尽管放心饮用。

 

我们大可不必因为一些媒体的吸引人眼球但经不起推敲的文章而受到困扰。

 

 

铅从茶叶中进入茶汤中的比例约为20%,如果茶叶中铅含量按5mg/kg2012年国标限值),按每天13g茶叶,每次4.3g150ml水,茶汤中的含铅量为29ng/ml,低于我们国家饮用水中铅的允许标准(30ng/ml,日本和WHO的标准为50ng/ml)。

 

宁蓬勃等人于2008 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大理五地区采样,每地区遴选2-3家云南省普洱茶主要生产基地,采集到云南省13个普洱茶主要生产基地的30 个代表性品牌型号总计150 个样本,样品生茶、熟茶各75个,其原料均对应产自各相应主产区。检测结果表明,仅有1 份样品的铅含量超过国家最大限量标准5mg/kg,为5.76 mg/kg ,占样品总数的0.67 %。该研究中采用农业部N Y 5196-2002《有机茶》和NY/T 288-2002《绿色食品茶叶》标准中的铅限量值2mg/kg进行考核,全部样品总体铅含量平均值为0.857 mg/kg ,远低于农业部最大限量2mg/kg的标准,其中超标样品8份,占总样本数的5.4 %。文章进一步分析认为,来自保山地区黄梨坡生产基地B24组生茶样品的铅含量呈显著性增高(P <0.05),提示该组样品存在生产环境或包装储运过程中受到了工业性铅污染的可能性。

 

徐丹先等人于2017年随机抽取昆明市场茶叶所售的普洱茶样本77件,对铅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有4 件铅元素未检出,其余最高为2.25 mg /kg,均值为0. 450 mg /kg。按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 27622017《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规定的茶叶中铅限量标准≤5 mg /kg 评价,合格率为100%。

 

周娜等人于2012年底采集福建135件红茶、乌龙茶、白茶样品,对茶叶中铅、砷、铜、镉、铬、锌、钴、镍、锡等重金属元素进行检测,其铅含量在0.11 mg /kg-4.86 mg /kg,均值为1.81 mg /kg100%,砷、镉、铬含量分别为0.011 mg /kg -

0.61 mg /kg0.013 mg /kg -0.18 mg /kg0.20 mg /kg-3.90 mg /kg,全部符合农业部NY659-2003 标准,合格率100%。其它元素无国家卫生限量标准,未做评价。

 

李海蓉等人在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四川、西藏和云南等习惯饮用砖茶的地区收集了31 份不同产区的砖茶样品,测定它们的铅(Pb)、硒(Se)、砷(As)及汞(Hg)含量并进行评价。结果砖茶中PbSeAs Hg 的含量均值分别为6.2320.2190.524 0.0215 mg /kg。依据GB 27622012 中茶叶Pb 的限量标准评价,砖茶Pb超标现象较为突出,所测砖茶As、Hg 含量均符合NY 659—2003 中规定的限量标准。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 JECFA) 暂定的每周污染物耐受摄入量( PTWI) 评价表明,长期饮用砖茶人群通过砖茶平均摄入的Pb、As 和Hg 对PTWI 的贡献率分别为13. 63%、1.71%和0. 29%,均在安全范围之内。

 

 

适量的氟于健康有益,但过量则会引起氟中毒。以成熟叶或老叶为主加成而成的砖茶或其它形态的紧压茶,氟含量高,冲泡时茶汤中的含氟量也较高,因而在大量饮用时应加以注意。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宋雁等人于2016年对边销茶中氟暴露进行了评估。边销茶的品种主要有湖南的茯砖、黑砖、花砖等;湖北的茯砖、青砖、米砖等;四川的康砖、金尖;云南的康砖、紧茶等。他们检索了关于边销茶中氟含量文献,依据5 篇文献中综述,边销茶中氟含量范围为52. 5-1671.2 mg /kg,平均含量为751.5mg /kg。我国成年人通过饮用边销茶,平均每日摄入氟0.150 mg /kg·bw(bw指体重),是氟的可耐受摄入量( 0.058 mg /kg·bw)2.6倍,超过可能会导致饮茶者氟骨症发生的每日人均氟摄入量( 0.104 mg /kg·bw) 。边销茶高消费人群( P95) 的每日氟摄入量为0.516 mg /kg·bw,为氟的可耐受摄入量的8.9 倍,为四川阿坝藏族居民III 度氟骨症患者从饮砖茶中每日人均氟摄入量( 0.213 mg /kg·bw) 2.4 倍。结论目前,我国边销茶中氟含量较高,可能会对成年饮茶者造成较高健康风险,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其它方面不做展开。

 

(二) 茶多酚

 

茶树鲜叶中茶多酚的含量一般在18-36%(干重)之间,其中约70%是儿茶素,也即,儿茶素是茶多酚的主体成分。

 

用热水冲泡绿茶时,大约能泡出占干物质质量1/3的水溶性物质,其中约1/3是儿茶素。

 

体外实验证明,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辐射、清除自由基等作用,具有多种生理功效。

 

因为茶多酚的功效广且含量高,所以喝茶时摄入茶多酚,是获得茶叶健康功效的重要方面。

 

当然,茶叶的好处还体现在其它功能性成分如茶多糖和茶氨酸等,以及多种成分的协同作用上。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的茶叶保健作用及其机理的相关研究,会从单体成分的体外研究,逐步加强茶叶中活性功能成分在人体中的代谢、转移和生物利用度方面的研究,其中也应该包括将茶作为一个整体对于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作用的相关研究。

 

儿茶素化合物的提取技术,已日趋成熟。提取出来的儿茶素化合物,已被用于食品、化妆品和医药等多方面。

 

不过,陈宗懋和杨中枢在《茶叶对人体健康的总体效应》一文中指出:

 

有事例和研究表明,摄入过高浓度的绿茶提取物,会导致肝脏酶类活性上升,引发肝脏毒性。

 

在用绿茶提取物加工而成的减肥膳食中,茶多酚含量可能较高,但只要控制每天服用量不超过报道的安全剂量的下限(30g茶多酚),并避免在空腹情况下服用,那就应该是安全的。

 

但在传统的饮茶方式下,不可能会出现对人体肝脏损伤的情况。

 

因为,正常人的日常传统喝茶,是怎么也不可能摄入30克那么多量的茶多酚,所以你也就不必担心其毒性了。

 

一项有160万参与者的调查研究表明,适量常规饮用绿茶(每天3-5杯,约1200mL)没有发生不良反应。这表明,饮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茶叶可以放心喝!

 

六  到底喝多少茶才“有用”?

 

陈宗懋和杨中枢在《茶叶对人体健康的总体效应》一文中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以千计的研究文献证明茶多酚在动物中表现了良好效果,但在对人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却远不如动物实验那样达到显著水平。究其原因,可能包括下面3个原因在内的5个原因:

 

1. 动物和人体之间在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代谢上有差异。

 

2. 试验剂量和实际浓度的差异。在动物体上所用的实验剂量要比人体饮茶后在组织和血液中的实际浓度高得多。一般动物实验所用浓度为20-100μmol/L,而人体饮茶后在血液中的浓度一般为0.5μmol/L,相差40-200倍。

 

毕竟,能在一个小白鼠身上起作用的量,如果按照体重折算成在人体组织和血液中的对应浓度所对应的用量,那得多大?!

 

3. 茶多酚活性组分的低生物利用性。

 

杨中枢等人则指出,茶叶的生物活性取决于作用部位中茶叶化学成分的浓度。咖啡碱和茶氨酸几乎是100%地被生物利用,而儿茶素的生物利用度却很低。EGCG(儿茶素的一种)在体外和动物实验中表现出健康保护作用,但由于它表现出有限的生物利用度,使得人们对其能否在人体内发挥作用产生了疑问。人体通过饮茶摄入到体内的儿茶素和茶氨酸,通常要低于动物实验中的剂量。利用茶叶保健作用最简单的办法,是增加喝茶的数量。

 

七  关于饮茶的一些建议

 

英国:每天4杯茶。



 日本:每天饮茶10小杯(每杯约120毫升)。

 

需要注意的是,单纯用“杯”可能会导致理解上的差异。有研究指出,基于研究的人群,一杯茶可能是80mL(如沙特阿拉伯人),也可能是100mL(如日本人),135mL(如意大利人),150mL(如英格兰人),或240mL(8盎司杯,如美国人)。


有专家认为:茶作为一种大众化的饮料,一天的合适饮用量要因人而异,取决于每个人的饮茶习惯、年龄、健康状况、生活环境、风俗等多种因素。一般健康的成年人,平时又有饮茶的习惯,一日饮茶6-10克,分2-3次冲泡是适宜的。居住在西藏等高原地区的人,一日饮砖茶20-30克也是不多的。对于体力劳动量大、体能消耗多、进食量也大的人,尤其是在高温环境或接触有毒物质较多的人,一日饮茶20克左右也是适宜的。食油腻食物较多或烟酒量较大的人,也可适当增加饮茶量。孕妇和儿童应适当减少饮茶量。

 

另有专家认为,根据人体对于茶叶中功能性成分和营养成分的合理需求,并考虑人体对水分的需求,普通成年人每天饮茶量以400-1500mL的水泡饮干茶5-15克为宜。具体还须考虑人的年龄、饮茶习惯、所处的生活环境、气候状况和本人的健康状况等。

 

八  小结

 

1. 饮茶的好处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补充水分;二是通过摄入和吸收茶叶中的功能性成分和营养成分,利用茶叶的保健作用;三是养心怡神。

 

2. 质量合格的茶叶产品,其饮用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对于一些以粗老叶加工的边销茶,要注意氟超标的问题。

 

喝茶喝健康,所以选择质量可靠的产品是第一位的。选择品牌产品,总体而言可以增加保险系数。选择来路不明的产品,不仅未必能获得健康方面的好处,还有可能带来安全性风险。

 

3. 每日合适饮茶量因人而异。导致差异的因素可能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生活环境、生活习惯、膳食结构、季节气候、品饮习惯和健康状况等多方面。

 

正常普通成年人,每天的饮茶量4-20克,冲泡400-2000毫升,都属常见区间。茶与水的比例,与茶叶的内质的丰富程度、可溶解性及个人口感偏好有关。


对于孕妇、儿童及特殊身体状况的人群,酌情调减。对于一些特殊职业或特殊地区的人群,酌情调整。

 

4. 因为个人体质不同,以及不同种类茶叶的内质及其性味不同,每个人的对于不同茶叶的适合度也可能不同,而不同的适合度也会影响到合适饮茶量。

 

有些人适合喝绿茶和白茶,有些人适合喝红茶、熟普或武夷岩茶,而有些人则可以适合多种茶叶。找到适合自己的茶品,自然会提高每日合适饮茶量。

 

5. 从利用茶叶保健作用的角度,在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叶产品的前提下,在自己身体感觉舒服的情况下,不妨通过逐步的尝试,尽量适当多喝茶,并养成长期稳定的喝茶习惯。

 

偶尔喝一两口,或者隔三岔五喝几杯,或者太淡,这样不是不可以,但很难享受到茶叶的保健作用。

 

6. 不同茶区的茶叶,其内质丰富程度可能有所差异;采用不同加工工艺的茶叶,能冲泡出的可溶性物质的总量与快慢不同。所以,不要唯克重论。

 

7. 科学饮茶,合理品饮。

 

比如,饮茶时通常要避免过浓,尤其是空腹时不宜喝过浓的绿茶或部分发酵的茶;避免过烫;泡茶时尽量做到茶水分离;保持相对均衡和合适的喝茶节奏;睡前尽量避免大量喝茶,等等。

余悦:茶道养生的创新追求与科学思考

茶与健康,是茶文化的“元问题”。被誉为“茶圣”的唐代陆羽,写作《茶经》谈到茶史,开篇就是:“起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氏之事,则是“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经》作为中国也是世界的第一本茶书,具有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其之论影响所及,奠定了“茶与健康”这一“元问题”的牢固基石。并且,茶叶的发现与利用,经历过药用、食用、饮用三个阶段,也是来源于此。

以“神农时代”为起点,茶叶的发现与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据“药食同源”之说,有文字记载的将茶叶用于人类健康则历经两千来年。

自汉代以来,很多历史典籍和古代医书都有对茶叶药用价值和健身功效的论述。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辞典《广雅》称:“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东汉出现的最早的医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也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唐代本草类书籍中的《新修本草》(苏敬等集体编著)、《本草拾遗》(陈藏器撰)等记载了茶叶的疗效,说明茶疗的理论与实践在此时期已逐渐成型。唐代的其他医药著作,如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孟诜所著《食疗本草》,郭稽中《妇人方》,李绛《兵部手集方》等,多有茶疗资料。此外,唐代医家王焘等编著的《外台秘要》卷三十一专门收载有“代茶新饮方”,较详尽地记载了茶疗方剂的制作和服用方法。

茶疗在宋代十分盛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由宋朝政府组织医学名家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和剂局方》《圣济总录》和《普济方》等医学巨著中,都有关于“药茶”的条目或相关的专篇介绍。如宋徽宗赵佶召集海内名医所编的《圣济总录》中记载,用茶末煎汤服,可治霍乱烦渴;王怀隐等编的《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有“药茶诸方”一节,列茶疗方八条,有茶、无茶各四条。

唐宋时期的茶疗,与汉魏六朝时期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采用方剂的不同。汉魏六朝时期,茶疗仅为单方应用,而至唐、宋已发展为单方、复方并用,而且复方之用多于单方。如《太平圣惠方》“药茶诸方”中记载,治伤寒头痛壮热用“葱鼓茶”,治疗伤寒、鼻塞、头痛、烦躁用“薄荷茶”等。二是使用方法的不同。唐宋时期茶疗的使用方法,由单一的煮饮法发展为多种形式。如孙思邈《摄养枕中方》所载疗积年瘘(即现代医学之骨关节结核、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等)有研末外敷之法,还有《兵部手集方》所载的茶清和醋调服、《妇人方》所载的茶丸剂、《普济方》所载的茶散剂等。

元明清时期茶疗的内容、应用范围、制作方法等,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记载茶疗较多且较为详细的医籍颇多,如元代胡思慧的《饮膳正要》、孙允贤的《医方大成》、沙图穆苏的《瑞竹堂经验方》、吴瑞的《日用本草》;明代喻朝言的《医方集论》、陈仕贤的《经验良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李中梓的《本草通玄》、傅仁宇的《审视瑶函》;清代沈金鳌的《沈氏尊生书》、费伯雄的《食鉴本草》、钱守河的《词汇小编》、徐克昌等的《外科症治全书》、鲍相的《验方新编》、吴谦等的《医宗金鉴》、韦进德的《医药指南》等。清代宫廷中“代茶饮”之类十分盛行。陈可冀等所编《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即有平肝清热代茶饮、生津代茶饮等达15方之多。

较之唐宋,元明清期间还推出了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疗方。至今仍广为应用的“午时茶”、“天中茶”、“枸杞茶”、“八仙茶”、“仙药茶”、“珍珠茶”等,均系出自明清时代。茶疗的应用几乎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内伤各科及养生保健等领域,茶疗的剂型也已发展为散剂、丸剂、冲剂及药代茶饮等多种,服用方法也有饮服、调服、和服 、顿服、噙服、含漱、滴入、调敷、贴敷、擦、搽、涂、薰等多种方式。

在我国的传统中,茶既是饮料,又可用来养生、健身、防病、治病,融合药、食为一体,兼备两种功效,因而被人们誉为“万病之药”、“天赐恩物”。历代医家都认为,茶叶性凉而平和,欲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提神开胃,为茶最宜。

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中外科学家与医学界都极为关注、积极参与、长期研究茶叶功效和实际运用。例如:随着对茶叶内所含丰富化学成分的提取、研究和实验,茶叶的保健治疗作用尤其是其在抗癌和预防心脏病方面的功效引起了国内外医学和科学界的日益重视。茶还可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具有防止和消除有害辐射的功能,有“原子时代的饮料”之称。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茶这一健康饮品不仅仅是地球上的享受,并且伴随着宇航员进入到太空,成了名副其实的“太空饮品”。生活在空间站上的宇航员经常饮茶不仅是嗜好,而且是保健的需要,可谓“寓保健于品茗之中”。

更重要的是,现代科学为我们揭示了茶叶生津止渴、疗疾养生的奥秘。茶之所以有广泛的治病、养生作用,在于其所含的药用成分与营养成分。茶树由于自然条件和栽培管理方法不同,天然杂交变种又多,各种成分本身就变化各异,再加上加工技术不同,结构成分的差异就更大。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不仅外在形态不同,而且内质的化学组成差异明显。

人体是由无数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的,生命也靠这无数而复杂的化合物不断地循环代谢。任何化合物代谢不正常,就有可能发生疾病。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茶多酚、多种维生素等成分,其功能与作用各有特色。咖啡因有兴奋神经中枢、强化思维、强心活血、消毒杀菌、解热镇痛等功效,可对人体起到调控作用。

茶多酚的功效更为全面与强大,如对多种危害人体的病菌、病毒具有明显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可解重金属离子和尼古丁对人体的毒害,对某些诱变剂损伤染色体有保护作用;还可延缓衰老,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含量、增强微血管的韧性和弹性、降低血脂;对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防治高血压及心血管等老年人常见的疾病,预防微血管破裂而导致中风也有一定作用。

茶中还含有脂肪性叶绿素及多种维生素,能刺激组织,具有抗菌作用,可抑制溃疡的发炎,并治疗慢性骨髓炎和慢性溃疡。茶叶药用成分到了一定浓度,可抑制化脓链球菌的生长;能维持神经、心脏及消化系统正常机能,防治心脏活动失调、胃机能障碍、多发性神经炎;增加肌体对感染的抵抗力,防治坏血病,促进创口愈合;治疗辐射伤害及提高白细胞功能,具有抗衰老效应。凡此种种,均说明茶叶所含药用成分与营养成分对人体机能具有多种调节作用。

经受几千年的历史洗礼,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探索,特别是传统茶疗与现代科学的不断结合,茶与健康问题的研究和践行越来越系统、全面,获得广泛的认知与丰硕的成果。在这探索与践行的队伍中,著名茶文化专家林治先生是坚持不懈并富有成果的人士之一。1994年起,他辞任县处级行政职务,在全国广泛问茶,执着于茶艺之时,同时把茶与健康问题的探讨作为重点之一。早在2006年,林治先生就撰写并出版了《茶道养生》一书。如今,又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推出新作《茶道养生的是与非》,努力进行更为科学、全面、深入、系统地论述,著作新意叠出,新风扑面,令人耳目一新。

茶与健康不仅是“元问题”,也是“老问题”,又是“新问题”。之所以说是“元问题”,基于茶叶的发现与利用;是“老问题”,由于历数千年而不衰;是“新问题”,鉴于新情况、新问题、新发现层出不穷。当代社会的新理念,就直接关系着茶与健康的探讨和茶道养生的践行。《茶道养生的是与非》的撰写,有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石与现实需要:

一是现代的健康观。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的第一财富。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二是“健康中国”行动。“健康中国2030”战略,作为卫生系统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是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以解决危害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的原则,采用适宜技术,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切实加强对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卫生问题的有效干预,确保到203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大战略目标。

三是茶界提出的“六茶共舞”。喝茶、饮(料)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称之为“六茶共舞”。这是立足于茶,又跨越茶叶,三产(一二三茶业)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发展新业态大茶业,适应时代多元消费新需求,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新发展的有力举措。正是从这些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出发,《茶道养生的是与非》不仅介绍了“茶道养生”的实践,而且尽力使之科学化与体系化,达到新的高度与升华。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清代赵翼《论诗绝句》)古人的诗句,正好概括了《茶道养生的是与非》的特色。其要者,起码有三个方面:

【这是一本有追求的著作】

茶与健康问题,具有广泛性,既有基本理论问题,也用实践运用问题;不仅是茶文化、医药学问题,也是人类学、社会学问题。林治先生专门致力于“茶道养生”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他不满足于现状,而是认真梳理,深刻反思,对传统之说进行挑战,力图有所突破与发展。《茶道养生的是与非》的写作,就是缘起于“今是而昨非”的追求。该书的开篇提倡:“更新旧观念,重新认识茶”。在具体的论述之中,有多处颠覆性的观点:“多喝茶能健康长寿”,是“美丽的谎言”;“早上不宜空腹喝茶”,是“大众深信不疑的缪误”;“不可以边吃饭边喝茶”,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真理”;“要随四季变换喝不同的茶”,是“偷换了概念的结论”;“简单就是茶道”,是“高人的误导”。这些“雷人雷语”,不仅出现在目录,而且专节论述。当然,作者并非哗众取宠,而是期望创新茶道养生理论体系,“以茶养身,以道养心,以艺娱人”,把茶引进家庭,以茶构建健康、诗意、时尚的美好生活。

【这是一本有思考的著作】

《茶道养生的是与非》对于一些主流观点,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但是,并非简单的标新立异,而是尽力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认真的探讨。诸如:“会喝茶的人能创造生命奇迹”,不仅采用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古今长寿案例,而且介绍了一些自己拜访的长寿老人;“美好的一天——从一杯理想的早茶开始”,对于民间的早茶习俗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有茶处处是天堂,喝茶时时皆良辰”,对于不同时辰的喝茶提出了新的见解;“茶酒两生花,生活乐无涯”,一反传统的“茶酒争奇”,而是走向“茶酒和谐”。对于这些别具一格的思考与异彩纷呈的论述,您可以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却不能不折服于著作体现出的作者才情和勇于探索。对于茶艺的价值与作用,著作提出茶艺是“以茶养身,以道养心,以艺娱人”的“抓手”,确是中肯之论、精当之说。特别是作者借用旧有的“三纲五常”,提出“新三纲五常”,即:以和为纲,以爱为纲,以美为纲;常觉得今是而昨非,常怀感恩之心处世,常以茶广结善缘,常用童心探索童趣,常仰望星空,叩问心灵,这种“旧瓶装新酒”,更是使茶事向茶理升华。

【这是一本有趣味的著作】

林治先生是著名茶文化专家,也是至情至性的诗人,对于茶情、爱情、亲情的一往情深,都成为他感人至深的诗歌的内容。林治先生还是激情四射的演说家,每年我们都有多次共同参加茶文化活动,对于他的演讲风格与神采,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演讲时常常妙语如珠,下笔时往往诗兴大发,林治先生的这种特点,也融入到该书的写作肌体。《茶道养生的是与非》一书,读来使人兴味盎然。之所以如此,一是思维活跃,匠心独运,多改陈说,吸引眼球。二是讲述风格,娓娓道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三是满怀激情,文采飞扬,丽词佳句,遍布全篇。理论的阐释,故事的讲述,数据的分析,诗歌的纳入,都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而且,作者还把茶艺知识与操作技能相结合,把茶艺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相融汇,初学者与提升者都能从中获益。

当然,这也是一本值得推敲的著作,阅读时需要留意的著作。《茶道养生的是与非》虽然特色鲜明,非常好读,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阅读时应该辨析之点:

首先,如何使理论与结论相衔接?例如:作者认为:“与四时合序”是指人不但要顺应大自然的发展变化的节奏。在茶道养生方面,要做到四时有別,要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来调整以茶养生的方法和养生的重点,而且要顺应每日二十四时的变化,根据自己的“生物钟”来安排自己如何喝茶。但是,书中又对于“应该根据四季变换喝不同的茶类”的说法提出批评。虽有分析,却感科学依据不足。又如:对于早上不宜空腹喝茶的讨论,该书分析了早晨喝茶的益处,又指出不能空腹饮茶错在哪里,双向思维,确有启发。不过,如果能够更为深入,对于早茶时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员、使用不同类别的茶叶,进行细分,在实践层面会更加精当。

其次,如何进行严谨文字表述?书中提出:“单纯依靠多喝茶并不能健康长寿”,观点自然是正确的。但是,其依据与出发点是《2015年人类发展报告及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是我国各省人均寿命排名,是世界五大产茶国的人均寿命都低于80岁,全球人均茶叶消费量名列前前五名的国家,并非都是“长寿之国”。其实,寿命的长短,基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体质强弱,后天的生活习惯、生活条件、心理因素等差异,个体的寿命长短相差悬殊。而且,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和卫生医疗水平的制约,不同社会不同时期有很大差别。作者也认识到不同因素在健康中的占比,然而茶在健康中的占比,却缺少精准的大数据支撑。我们弱弱的问一句:世界五大产茶国、全球人均茶叶消费量名列前五名的国家,各种不同因素,在他们的健康中占比如何?假如没有茶,人均寿命又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依靠更多的数据,才更有说服力。

再次,如何看待与运用“药茶”?“药饮是当前茶艺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这也是该书的阐释要点。如前所述,药饮古已有之,随着时代发展而前行,当今应该适应并且引领新时期的需要。书中提出:“精细高雅的清饮,温馨浪漫的调饮,益寿延年的药饮三足鼎立,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茶艺理论新体系。”初看似乎有理,深究还可琢磨。“清饮”、“调饮”,是中国饮茶方式的两大体系。而“药饮”,则是以功能为视角的分类。很显然,三者是不同视角的观察。“清饮”、“调饮”,都可能具有“益寿延年的药饮”功效。更何况,“是药三分毒”,国家对于药物的管理与使用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茶艺界、茶艺人员应该严格遵守执行。正因为如此,《茶艺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8年版)明确规范:茶艺师提供的“茶健康服务”,仅仅局限于 “养生、预防、调理”,而“治疗”则必须有行医资质者才能进行。茶的“药饮”,只能在国家法律的范围内执行,无论研究与治疗都必须如此。

我们之所以对该书提出一些值得推敲的意见,是为了精益求精、锦上添花;对于阅读者进行提醒,是为了不至于误读与误用。林治先生是有影响力的茶文化专家,他的讲述与著作聆听和阅读者甚众。指出相关问题,让大家来思考与研究,当会使茶与健康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和完善。恰巧我对茶与健康问题也长期关注,不断研究,1999年主编《中华茶文化丛书》(10本)时,特邀请江西中医院叶义森主任医师撰写《茶饮康乐——中国茶疗的发展与运用》;2002年后,主编的《中国茶疗》《中国茶与茶疗》先后由三家出版社出版。

这次有幸率先拜读林治先生新作,正好结合心得,略陈己见,向他请益。更何况,林治先生再三邀请作序时,坦陈不必存在顾虑,完全可以直抒胸臆,希望提出不同意见,哪怕“拍砖”也行。他的这种深情厚谊与坦荡风尚,令人感动与感佩!我们是老友、挚友、诤友,对于不同观点虽有讨论,却真情实感依然如故,这次也自然实事求是、直率坦言了。当然,这样的再三推敲,甚至可以说“吹毛求疵”,丝毫不影响《茶道养生的是与非》一书的价值与作用,作者的孜孜追求、良苦用心、勇于思辨、才气情怀,都已融入到字里行间。

林治先生是茶人,也是诗人。作为《茶道养生的是与非》的首先阅读者,特把学习心得浓缩在“茶道养生,科学运用”的藏头诗中。文字虽有不协,为了不以词害意,只得任之。

茶饮齿颊留馨香,

道远知骥多气象。

养心安神乐闲适,

生花妙笔理红妆。

科察着力需思辨,

学海行舟共苍茫。

运斤成风再挥毫,

用智铺谋赋新章。

如今,我们正进入21世纪30年代。在这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激烈竞争与日新月异并存,高速效率与身心忙碌同在。

经历新冠疫情的日日夜夜,健康、长寿、幸福、快乐,成为人类共同的追求!

茶道养生在人类的身心健康、美好未来发挥着积极作用,前景不可限量!

让我们尽情享受茶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茶世界!(2020年12月8日于洪都旷达斋)

余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多所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茶艺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专家组组长、总主笔,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教程《茶艺师》主编,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编写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茶艺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本文为林治新著《茶道养生的是与非》的序言。

来源:茶贵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十谈普洱茶 收藏鉴别知识

 

◆ 十谈普洱茶 收藏鉴别知识(上)

□ 茶色棘红如枣为上品 味甜略苦而不涩越陈 无味之味为极品

□ 普 洱 茶 的 收 藏 鉴 别 知 识

普洱茶,有古董茶之称,当年的新茶反而不值钱。品质好的普洱茶,年代越久价格越高。六年前,云南西双版纳某厂出品的7542号常规茶(干仓货),当时一饼(七两饼,350克)不过10元多,现在的市场批发价超过100元,而一家名厂在10年前出品的普洱茶,现在的市场价是原价的10倍。

在普洱茶的故乡西双版纳,一家历史久远的茶厂在 60周年时出品了一批精制茶饼,记者走了几家普洱茶店,老板们都说,这是收藏品,不卖。不饮普洱茶的人投资普洱有一定难度,不懂茶一不小心就会上当。通常投资普洱茶的都是长年饮普洱茶的人。这些茶客通常都是自己饮用、送礼和转让三者并举的,很少有人单纯为了套利才投资,这种投资方式同西方人投资葡萄酒的方式差不多。

普洱茶是公认的一种有生命的茶。投资普洱茶多年的李老板说,新茶的价格一般很便宜而且透明,暴利是藏在旧茶里的。由于真正的旧茶价高,常年饮用花费不小,一些普通人为了能花少钱饮高价茶,就早早买了新茶存着,这也是近年来投资普洱茶的人多起来的原因之一。另外就是由于高品质的茶存放的年头越久,售价越高,市场上有些

“做旧茶”的奸商,把10多元买回的新茶放在防空洞里洒上水,再吹干几个月,拿出来就当旧茶一饼100多元卖,赚取暴利,弄得市场上鱼龙混杂。这就是投资普洱茶的风险所在。

普洱茶第一谈

存茶莫性急

茶界有一句老话: “ 茶叶卖到老,名目认不了 ” 。中国到明朝时论茶的专著,成书就有 55 部之多,加上迄今衡量茶质高低仍未有统一的科学标准,只靠经验、口感等评价茶质的细腻区别,真是谈何容易!普洱里有春水秋香、夏苦秋淡之说,大季的春茶就要比秋茶、夏茶售价高 30% 左右。另外,投资普洱茶不能性急,好的青饼,通常要存放十年,而好的熟饼,一般也要六七年 .

1 、熟茶是哪一年发明生产技术的?

答:熟茶的工艺发明开始于1973 年的勐海茶厂,可以说一点73年以前生产的普洱茶均是生茶, 73 年后才有熟茶的产生,73年是个分水岭。

2 、熟茶是怎样做的?

答“熟茶是通过“渥堆”的工艺:即是将晒青茶叶堆放在仓库中淋上一定量的水产生热量加速起陈化转变工程,使的茶叶的烈性的到快速转变,软化口感,能马上进行饮用的工艺。

3 、为何生茶才有较好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答:因为熟茶已经是人工控制转变了的茶,其口感变化不大,所以收藏价值就不大啦,随着时间的长久价格虽然会有点攀生但毕竟无法和老生茶比拟,因为好的生茶通过在优质的储藏环境下(干仓收藏,空气湿度合适等)所产生的茶气和茶质的变化很大(所以才会有所谓的樟香、兰香、荷香等最高境界的香气及化口生津顺喉的好的口感)

普洱茶第二谈

一般提到的普洱茶,指的是云南思茅、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等地所产的大叶种茶,经过加工进行后发酵的茶。以年代又区分为古茶、老茶、新茶等。古茶并非全部为古代遗留,而是泛指以百年野生乔木型古茶树为原料所制作,老茶则是以树龄三十年以上的乔木型茶树为主,新茶则大半采自人工种植的灌木型茶园。云南有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和茶树优良品种, 据史志记载 , 云南从原茶 ( 俗称野生茶 ) 转移为家种已有 2100 多年的历史。迄今仍生长在云南勐海南糯山800余年的栽培型古茶树 , 勐海巴达 1700 多年的野生古茶树和临沧邦崴 1000 余年的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古茶树,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茶树王”。它们是茶树原产云南的活化石。

◆ 十谈普洱茶 收藏鉴别知识(中)

□ 普洱茶第三谈

普洱茶的加工

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加工而成,分传统和现代两种制作工序。

1 、传统普洱茶制作工序:杀青(生晒、锅炒)揉条(手工揉团)晒干

2 、现代普洱茶制作工序(人工熟化):杀青(锅炒、滚筒)揉捻(机器加工)干燥(烘干)增湿渥堆(洒水、茶菌)干燥

普洱茶的成型过程:采茶—杀青—揉捻—晒干—渥堆—晾干—筛选分类—紧压成型

普洱茶的分类

(一)依制法分类

生茶:采摘后以自然方式发酵,茶性较刺激,放多年后茶性会转温和,好的老普洱通常是以此种制法。

熟茶:以科学加上人为发酵法使茶性温和,让茶水达到软水好喝。以1973年后为分界点。

(二)依存放方式分类

干仓普洱:指存放于通风、干燥及清洁的仓库,使茶叶自然发酵,陈化 10~20 年为佳。

湿仓普洱:通常放置于较潮湿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发酵速度。由于茶叶内含物破坏较多,常有泥味或霉味,湿仓普洱陈化速度虽较干仓普洱快,但容易产生霉变,对人体健康不利,所以我们不主张销售及饮用湿仓普洱。

(三)依外型分类

1 、饼茶:扁平圆盘状,其中七子饼每块净重 375 克,每七个为一筒,每筒重 2500 克,故名七子饼。

2 、沱茶:形状跟饭碗一般大小,每个净重 100 克、 250 克,现在还有迷你小沱茶每个净重 2 克— 5 克。

3 、砖茶:长方形或正方形, 250 克— 1000 克居多,制成这种形状主要是为了便于运送。

4 、金瓜贡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从 100 克到数百斤均有。

5 、千两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紧压条型,每条茶条重量都比较重(最小的条茶都有 100 斤左右),故名:千两茶

6、散茶:制茶过程中未经过紧压成型,茶叶状为散条型的普洱茶为散茶,分为用整张茶叶制成的索条粗壮肥大的叶片茶,也有用芽尖部分制成的细小条状的芽尖茶。

7 、普洱茶的中级,上级品大都以沱茶及饼茶居多。

□ 普洱茶第四谈

1 、普洱茶冲泡宜选腹大的壶 , 因为普洱茶的浓度高 , 用腹大的壶可避免茶汤过浓 . 建议材质宜选陶壶 . 紫砂壶。

2 、普洱茶冲泡份量:冲泡普洱时茶叶份量大约占壶身 20%, 将茶砖 , 茶饼 , 拨开后 . 暴露空气 2 星期 , 再冲泡味道更好。

3、冲泡普洱茶:要先冲过一次热水对于普洱茶来说这是不可缺少的程序。因为好的陈年普洱茶至少要储存十年左右,所以可能会带有部分的灰尘在里面。第一次冲泡茶叶的热水除了可以唤醒茶叶的味道之外,还具有将茶叶中的杂质一并洗净。第一次的冲泡速度要快,只要能将茶叶洗净即可,不须将它的味道浸泡出来;而第二次以后浓淡的选择就可依照个人喜好来决定。普洱茶即使变冷以后还是风味十足,所以夏天的时候可以弄得冷一些或者是冰过以后再喝。

4 、品饮普洱茶必须趁热闻香,举杯鼻前,此时即可感受陈味芳香如泉涌般扑鼻而来,其高雅沁心之感,不在幽兰清菊之下。

5 、普洱茶需用心品茗,啜饮入口,始能得其真韵,虽茶汤入口略感苦涩,但待茶汤于喉舌间略作停留时,即可感受茶汤穿透牙缝、沁渗齿龈,并由舌根产生甘津送回舌面,此时满口芳香,甘露“生津”,令人神清气爽,而且津液四溢,持久不散不渴,此乃品茗之最佳感受“回韵”。

□ 普洱茶第五谈

普洱茶属于越放陈旧越好的茶类,因此现今有人以标榜普洱的年限为荣,追求年限长久的普洱茶,普洱茶这就涉及到如何辨别普洱茶陈期,以下的方法仅供普洱茶爱好者参考:

1 、 1950 年之前:这个时期称为“古董茶”如百年宋聘号,同兴贡饼,同庆号,同昌老号,宋聘敬号。通常都有一张糯米纸,印上名称,就是“内飞”。

2 、 1950 年~ 1968年:所谓“印级茶品”,也就是包装纸上,“茶”字以不同颜色标示,红印为第一批,绿印为第二批,黄印为第三批。

3 、 1968 年之后:此时茶饼包装不再印上“中国茶叶公司”字号,改由各茶厂自行生产,统称“云南七子饼”,如:雪印青饼,73青饼,大口中小绿印,小黄印等……

另外,品茗、辨识普洱茶时需注意“四大要诀”及 “六不政策”,本要素为众多专业人士经验之谈,仅供普洱茶爱好者参考,四大要决是:

一、 清:闻其味;味道要清 ,不能有霉味。

二、 纯:辨其色;茶色如枣,不能黑如漆。

三、 正:存其位;存放干仓,不可位潮湿。

四、 气:品其汤;回味温和,不可味杂陈。

六不政策:

一、 不以错误年代为标竿。

二、 不以伪造包装为依据。

三、 不以深浅汤色为借口。

四、 不以添加味道为假象。

五、 不以霉气仓别为号召。

六、 不以树龄叶种为考量。

◆ 十谈普洱茶 收藏鉴别知识(下)

品 茗 之 普 洱 茶 篇 ------------------ 收藏鉴别

□ 普洱茶第六谈

好的普洱茶可以具有许多细腻微妙的香气物质,在香型上主要分为:兰香、枣香、荷香、樟香。樟香:云南各地有高大的樟树林,这些樟树多数高达一、二十余丈,在大樟树底下的空间,最适合普洱茶的种植生长,大樟树可以提供茶树适当的遮荫机会,在樟树环境下可以减少茶树的病虫害发生。更可贵的是普洱茶树的根,与樟树根在地底下交错生长,使茶叶有了樟树香气。同时樟树枝叶也会散发樟香,茶树更直接吸收了樟香气,贮存于叶片中。

荷香:采摘云南大叶种茶叶幼嫩的芽茶,经过适当度的陈化后发酵,好的幼嫩的芽茶去掉浓烈的青叶香,自然而留下淡淡的荷香,荷香属于飘汤茶香。

兰香:新鲜的普洱茶青那股青叶香,经过长期陈化后,由青叶香而转为青香,那些种植在樟树林下的茶树,得到樟香的参化,樟香较弱者而融合青香成为兰香,兰香是普洱茶中最珍贵的茶香。

枣香:只有生长在植被非常茂盛,经常云雾缭绕而且有野生枣树的环境中的茶树才能产生这种香气,由于经常有落叶,久而久之形成了天然肥料,茶树根系吸收了这些肥料,加上茶叶吸收雾气,于是茶叶形成特殊的枣香气。

□ 普洱茶第七谈

好的普洱茶有四要,一要清(味道要清,不可有霉味),二要纯(茶色要棘红,不能像墨汁),三要正(存放干仓,不可潮湿),四要气(口味温和,不可五味杂陈)。我们强调.普洱茶的好坏不能完全以年代来评比,好的普洱茶喝了喉头生津,喝了才知。

洱茶常有甜、苦、涩、酸、水、无味等以上数种的味道,这些味道可能单独存在某一泡普洱茶中,也可能同时有多种味道共同。

甜----甜是普洱茶品茗者所梦寐以求的。经过长期陈化,普洱茶苦和涩的味道因氧化而慢慢减弱,甚至完全没有,而糖份仍然留在茶叶中,经冲泡后,慢慢释放出甜的味道。上好的普洱茶,越冲泡到后面,甜味越明显。茶中的淡然甜意清雅且对健康无害,与浓糖的甜腻有所区别,只有以生茶茶菁制造成的普洱茶品,其茶汤中的甜味,为纯正清雅,也最能代表普洱茶的真性,淡然而悠然,将普洱茶品茗提升到艺术境界。

苦----苦和涩本来就是茶叶特有的味道,古代称茶为「苦茶」,苦本是茶的原味,普洱茶之苦,是因为其中含「咖啡碱」,咖啡碱对人体神经系统引起了兴奋作用的效果。真正健康的普洱茶品茗,并非透过苦味去求得提神醒目,而是从略带苦意的茶汤,达到回甘喉韵功效。以比较幼嫩等级的茶菁所制成的普洱茶,都带有苦味

涩----常说「不苦不涩不是茶」,其实陈化六、七十年以上的陈老普洱茶,已经不见苦涩了。没有了苦涩,而仍然能表现其它茶味道的茶品,一般都被称为好茶了。普洱茶有口感比较强的「阳刚性」普洱,有口感比较温顺的「阴柔性」普洱。以其苦涩的程度区别二者,是最具体辨别方法。

酸、 水----酸味和水味都是普洱茶不好的味道,普洱茶应尽量避去酸、水的味道,茶叶制作不良或存放不好,都可能形成酸味。这些带有酸味的普洱茶,每每经过三、五开冲泡后,有的酸味会逐渐减少。酸味是品茗者不愿意接受到的味道。它代表了茶品的低劣。一般新鲜的茶叶制作,如果在「走水」的程序处理不好,也会形成茶叶有水味,水味带给人稀弱败坏而不新鲜的感觉。

无味----无味之味有着十足的禅境,大多数的普洱茶品茗高手,都公认无味之味,是普洱茶的最极品。

□ 普洱茶第八谈

普洱茶的生命历程,这里是就狭义而言,指普洱茶成型后开始,那段漫长的陈化过程。普洱茶与其它许多茶类不同的是,它必须要有一段贮存的历史过程 ( 普洱绿茶除外 ) 。自然走过的历史,才能表现其真实性。普洱茶必须自然地从历史岁月走出来,才能展现它的真实性。其真性就是自然新鲜。如何品出普洱茶的新鲜呢?

1 、从香气辨别

普洱熟茶因为是经过渥堆,所以会产生一股熟味。一般只有十年陈期以内的干仓熟茶 ( 依传统说法,未曾霉变过的茶品为干仓茶 ) 可以从型茶表面闻出一股熟茶味。约在十年至二十年左右,那股表面熟茶味已经消失,则可从茶汤中感觉出熟味香。一九七三年间由紧茶的材料改做成的第一批熟砖茶,称之为「 73 厚砖茶」,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无论从型茶或茶汤,都再也没有熟味感觉,却有一股「沉香」。沉香是由熟味,经过长期干仓陈化而转变过来最好的熟茶茶香。熟茶味、熟味和沉香是最直接而有效分辨生茶和熟茶的方法之一。

2 、从汤色辨别

干仓的普洱生茶茶汤是栗红色,接近重火乌龙茶汤色,即使是陈年的生茶,比如已经有八、九十历史的龙马牌同庆老号普洱茶,它的茶汤颜色只略比五十年的红印普洱圆茶的茶汤深一些。而熟茶的茶汤颜色是暗栗色,甚至接近黑色。所以在现代的茶种分类中,将普洱茶列为黑茶类,是因普洱熟茶的汤色有关的。

3 、从叶底辨别

干仓的普洱生茶叶底呈栗色至深栗色,和台湾的东方美人茶叶底颜色很相似。叶条质地饱满柔软,充满新鲜感。一泡同庆老普洱茶的叶底,可以显现出百年前那种新鲜活力。普洱熟茶的叶底多半呈现暗栗或黑色,叶条质地干瘦老硬。如果是发酵较重的,会有明显炭化,像被烈火烧烤过。有些较老的叶子,叶面破裂,叶脉一根根分离,有如将干叶子长期泡在水中那种碎烂的样子。但是,有些熟茶若渥堆时间不长,发酵程度不重,叶底也会非常接近生茶叶底。反之,也有些生茶在制作程序中,譬如茶菁揉捻后,无法立即干燥,延误了较长时间,叶底也会呈现深褐色,汤色也会比较浓而暗,跟只是轻度发酵汇堆过的熟茶是一样的。

□ 普洱茶第九谈

千百年来,普洱茶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皆因茶质优良。同时普洱茶的独特风味,还与其有个自然转化的过程有关,转熟后的普洱茶,经过特殊的加工程序,压裂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茶团,置于干燥处自然阴干。再按运输要求,包装入篓,运住外地。云南地处祖国边疆,西双版纳地处云南边睡,山高水险.在古代交通极为艰难,茶叶的外运全靠马帮牛帮,山路上耽搁的时间很长,有的路段马帮一年只能走两趟,牛帮则一年只能走一转,茶在马背、牛背上长时间颠簸,日晒风吹雨淋,使其内含物质徐徐转化,导致普洱茶的独特泽更明、陈香风味更浓。 药效功能倍增。柴萼著于公元 1925 年的《梵天卢丛录》、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遣》《思茅采访》、《物理小识》、《百草镜》、《滇南闻见录》等古籍,都有普洱茶解毒、治病的记载。近年来,国内外对普洱茶的生理、药理功能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普洱茶的功能也进一步的得到了开发。

巴黎圣安东尼医学系临床教学主任爱米乐•卡罗比则通过实验证明,普洱茶对脂肪的代谢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降低人体所含三酸甘油脂、胆固醇、血尿酿等有不同的疗效。另外,人们因饮普洱茶能引起人的血管舒张、脑部血流量减少等生理效应,也以普洱茶防治老年人疾病和高血压与动脉硬化诸症。巴黎亨利伦多医院的贝纳尔贾可托教授说:“这种茶似乎拥有一种或多种对脂类的新陈代谢起作用的特殊成分”。日本野节夫和增山一郎合着的《功效奇异的普洱茶》书,更在日本掀起了普洱茶热。1991年8月26-29日在日本静冈举行的,“茶与健康国际学术讨论会”中,与会者对中日学者论文“黑茶中四甲氧基苯及其诱导体的抗氧化活性”表现了极大兴趣,引起了强烈反响,港澳同胞认为,普洱茶能生津止渴、醒脾解酒、开胃消滞、抑菌减肥,珍之为养生妙晶,不可一日无的保健饮料。还认为:绿茶 性寒:红茶性热;而普洱茶不寒不热,又经济实惠,普遍嗜饮,称之为“宝利茶”。

普洱茶性较中和、正气,较适合港人的肠胃,大多数人嗜饮,港九茶叶行商会锼事长游育德先生把港人喜欢饮用普洱茶的原因概括为“五点,”(十个字) :一是够浓,二是耐冲,三是性温,四是保健,五是价廉。、

日本进口普洱茶加工为精美的小包装茶,以贵妃茶.美容茶,健美茶、窍窕茶、益寿茶等美称。

□ 普洱茶第十谈

喜陈年饮品及食品者应皆知,不论存红酒、泡药酒、酿陈梅,材料与制作重要,但存藏更是关键,不同的环境与容器,对其品等高下之影响不可忽视。所以上上品的陈年普洱茶决非只要茶材优、制作佳,而随意放在一般环境之通风处可得。就个人经验归纳此存茶五要:恒温、恒湿、不见光、无杂味、喜热闹。上上品之陈年普洱茶,除茶材与制作讲究外,更要有和缓的后发酵存藏。故前三要皆为此。存茶者皆知,适当的温度与湿度对茶的重要性,但却常忽略了稳定的温度与湿度更有助于和缓的后发酵,光线当然也不能被轻忽,与前二要理同。

[后记]

六大茶山:勐海山、南糯山、倚邦山、邦葳山、易武山、班章山、攸乐山,为云南古代六大茶山

内飞: 1950 年之前的“古董茶”内通常都有一张糯米纸,印上名称,就是“内飞”。

印级茶:也就是包装纸上,“茶”字以不同颜色标示,红印为第一批,绿印为第二批,黄印为第三批。

干仓:指通风、干燥及清洁的普洱茶存放仓库,其存放的普洱茶叶为自然发酵,发酵期较长。

湿仓:通常指放置普洱茶较潮湿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发酵的时间和速度。

号级茶饼:为辨别茶饼、茶叶年代、级别、生产厂的编号,如: 8582 饼为(前两位数 85 为 85 年出品,第三位数8为8级茶,最后一位数2为勐海茶厂的代号),茶厂代号:1、昆明茶厂,2、勐海茶厂,3 、为下关茶厂。

铁 饼:压制得比较厚实、坚硬的茶饼叫铁饼,和相应的“火烧饼”等同为工艺流程上的名称。

中茶牌:茶饼的外纸正面标志为8个“中”字围绕着“茶”字,为中国土产畜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商标。

大益饼: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茶厂商标,“大”字中间有个反白色的“益”字,根据不同级别和年限分有不同颜色的商标,如“红印”“蓝印”“黄印”等。

普洱散茶:制茶过程中未经过紧压成型,茶叶状为散条型的普洱茶为散茶。

七子饼茶:扁平圆盘状,其中七子饼每块净重 375 克,每七个为一筒,每筒重 2500 克,故名七子饼。

砖茶:长方形或正方形, 250 克— 1000 克居多,制成这种形状主要是为了便于运送。

沱茶:形状跟饭碗一般大小,每个净重 100 克、 250 克,现在还有迷你小沱茶每个净重 2 克— 5 克。

金瓜贡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从 100 克到数百斤均有。

千两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紧压条型,每条茶条重量都比较重(最小的条茶都有 100 斤左右),故名:千两茶。

广云贡饼:除云南省外,广东省也生产少量的普洱茶,有部分所用的茶青调拨自云南省,而部分则是广东省所生产的茶青,也称之为“广东饼”。大部分广东饼的普洱茶,在60 年代后都是用广东的茶青或云南茶青和广东的茶青拼配后制成饼,故名:广云贡

纪念饼(砖、沱):为纪念某个事件所特别制作的小批量茶叶,带有相应编号和证书,较有名气的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