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老纵铁观音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铁观音“清香型”VS“浓香型”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有“中国特种茶”之称。历史上,乌龙茶消费地区主要集中在闽北、闽南,广东潮洲、汕头和我国台湾地区。与之相应适销的乌龙茶花色品种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纵、冻顶乌龙。自从台资茶叶企业进入内地以来,市场上出现了以内地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利用我国台湾茶机和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其香气较传统乌龙茶清香,业界称之为“清香型”乌龙茶。相应地,运用传统的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则称为“浓香型”乌龙茶,大陆“清香型”乌龙茶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争议就一直不断,不少茶人、茶商、茶叶专家都视之为“另类”、“舶来品”,甚至抛出论断“不出三五年,就退出市场院,自生自灭”,更有甚者从“血统理论”上进行排斥、贬损。“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究竟孰优孰劣,“清香型”乌龙茶要不要发展?这个话题,一度在海峡两岸三地茶业界盛传不衰。本文试图就“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作些比较,以求教方家。

1

“清香型”乌龙茶的由来

“清香型”乌龙茶,又称“台式”乌龙茶。在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1990年在安溪诞生了福建省第一家经营茶叶的台资企业。截至2004年底,安溪境内共有台资茶叶企业25家。目前,福建省内台商投资的自产自销型、自产兼收购型、纯收购型以及茶叶产销与茶机结合经营的茶叶企业,共有50家。这些台资茶叶企业凡涉及茶叶生产加工领域的,无一不以“清香型”乌龙茶作为当家品种。

2

“清香型”乌龙茶与传统乌龙茶的品质差异

“清香型”乌龙茶产制技术自成一格,其外形及香气与传统乌龙茶截然不同,比起福建传统“绿叶红镶边”的安溪乌龙茶,“清香型”乌龙茶具有明显的“三绿”特点:即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其外形为球形或半球形(俗称“绿豆形”),冲泡后在杯中显现花蕾造型,香气清香持久,茶汤明亮见底,嫩香回甘,叶底柔软。如冻顶乌龙茶,外形呈半球形,条索紧结,干茶色泽为墨绿带油光,香气清香扑鼻,滋味浓厚新鲜,入口生津,落喉甘滑,韵味强,而汤色蜜黄澄清明亮。


以传统工艺生产的“浓香型”乌龙茶,包括传统工艺的铁观音、武夷岩茶等。


3

“清香型”乌龙茶和“浓香型”乌龙茶的消费群体比较

据茶叶市场调查人员透露,“清香型“乌龙茶消费人群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以青年为主,21~35岁这个年龄层的比较大,而且女性又比男性多;二是知识分子居多;三是消费者爱在专卖店买茶,这主要是因为专卖店茶叶价格适宜,质量可靠,服务周到。


4

乌龙茶“清香型”与“浓香型”的技术界定

采用不同的茶叶加工方法所所制的成品具有不同的香气特征。乌龙茶的加工方法综合了红茶与绿茶加工方法的优点,兼有半发酵与炒制的过程,成茶带有花香、果香,一般称之为“制造香”。影响乌龙茶“制造香”的主要因素为:做青、包揉和烘焙。


 做 青 

“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都要求太阳晒青。因“清香型”乌龙茶做青程度较轻,如不经太阳晒青,则清香难显。相对传统安溪乌龙茶,“清香型”乌龙茶晒青程度属中度偏轻,失水率以8%~12%为宜。一般下机前经晾青翻拌3次,下机做青2次,室温20-22℃,相对湿度70%。


 包 揉 


在“清香型”乌龙茶包揉造型工艺中,总围绕着保鲜保绿,快速成形这条主线,所形成的绿豆状外形,比起传统安溪乌龙茶蜻蜒头和武夷岩茶的粗壮条索形,具有较好的商品外观和较高的鉴赏价值。


 烘 焙 


烘焙是乌龙茶的最后一道工序。传统安溪乌龙茶也有补火工艺,但补火是为了干燥。“清香型”乌龙茶文火慢焙是为了使成品香气敛藏,增进茶香,弥补做青较轻、甜香不显之缺点,所以又叫“烘焙提香工艺”。 


来源:安溪铁观音茶文化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品茶与健康,有什么功效

一:绿茶

   喜欢喝茶的人都知道,绿茶讲究明前茶、雨前茶。明前茶、雨前茶是我国江南茶区按照节气对不同阶段春茶的称呼。顾名思义,“明前茶”是清明节前採制的茶叶,“雨前茶”是清明后谷雨前采制的茶叶。明前茶细嫩品质好,雨前茶品质也不错,而谷雨后立夏前的茶叶一般较粗老,品质就相对差一些了。在“惊蛰”和“春分”节气,早发品种茶就开始萌芽了,这样的话,“清明”前就可采茶。明前茶由于伴随着春天地气的生发而萌芽,又蕴含了整个冬季闭藏和积蓄的精华,所以得天地之灵气,生命力是最旺盛的,这就是从中医角度来分析明前茶珍贵的原因。再加上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产量很低,物以稀为贵,明前茶就愈发贵重了。

    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杭州观看龙井茶采制时,曾作《观采茶作歌》,诗云“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就是指“清明”前一日采制的龙井茶品质最好,过早采制太嫩,过迟太老。这个火就是指寒食节,也叫禁火节,其实和清明就差一两天。


    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那么细嫩,但由于这时气温回升,天地的生发之气更盛,芽叶生长相对较快,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鲜浓而且耐泡。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这对江浙一带普通的炒青绿茶来说,清明后、谷雨前,确实是最适宜的采制春茶的季节。

    除了江浙的西湖龙井和洞庭碧螺春,产于其他省份的绿茶,比如庐山云雾、太平猴魁等,由于海拔较高,气候条件各有不同,采茶时间一般在谷雨后至立夏间。无论是明前茶还是雨前茶,由于芽叶都比较细嫩,泡茶时水温不宜过高,一般85度左右即可,有些茶毫较多,条形更细嫩的茶还需要上投法,就是先注水,再投茶,以免破坏茶的鲜爽的感觉。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第一句话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我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茶树既然是南方的树木,就更适合在燥热的南方饮用。而在北方,我们喝茶就儘量要选择发酵茶或者半发酵茶来喝了。《茶经》中说的茶之为用,味至寒,通过发酵这道加工工序,就可以大大减低茶的寒性。

    现在很多成功人士,不管自己是什么体质,每天早上一起床先喝一杯上好的绿茶,认为这才是品质生活,却不知这裡面也有隐患。这些人中就包括一些脾胃虚寒的人,他们甚至喝到拉肚子,喝出胃病来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从另一个角度讲,上午是阳气生发的时间,大清早就拿性质阴寒的绿茶来打压上升的阳气,也是不利于健康的。


二:乌龙茶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通过部分发酵来适当降低茶的寒性。乌龙茶根据产地的不同分为闽南乌龙、闽北乌龙、广东乌龙和台湾乌龙。闽南乌龙的代表茶品是铁观音,主要产于福建安溪,以独有的“兰花香、观音韵”名扬天下。铁观音的发酵程度大约为30%左右,但是随着现代加工工艺的改良,铁观音的发酵程度降低,也就是说它的寒性依然很大。大家在饮用的时候,要根据自身体质来选择。

    说起大红袍,可能大家都有耳闻,大红袍就是闽北乌龙的代表茶品。闽北乌龙主要产于福建北部武夷山地区,很多茶树甚至生长于高岩峭壁之上,岩顶终年有甘泉细流滋润茶树,所以闽北乌龙天赋不凡。武夷山区的茶又被称为岩茶,发酵程度一般在40%左右。武夷岩茶的制作非常复杂,除了发酵还有焙火。焙火就是把茶置于炭火之上,小火慢炖,而且要多次重复。通过焙火,不但增加茶的香气,而且也可以大大消减茶的寒性。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岩茶“岩骨花香”的质量,茶汤岩韵明显,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厚。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茶酒单》中就详细记载了武夷岩茶的品饮方法,说三杯之后,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好岩茶需要沸水急冲,而且不怕闷泡,有理气、消食、化积的功效,适合腹部胀满、消化不良的人来饮用。岩茶的劲力比较刚猛,所以切忌空腹饮用,以免引起低血糖反应。

   广东乌龙是四大乌龙中较为古老和优秀的品种,以潮安县凤凰山区的最为有名,由于单株采收、单株制作,广东乌龙又被称为凤凰单纵。大家熟知的直接体现中国茶道精神的潮汕功夫茶,冲泡的就是凤凰单纵,它的发酵程度一般在40%左右。凤凰单纵茶具有天然花香,口感甘爽,回味滑润,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蜜兰香、黄枝香、芝兰香、柚花香等等。凤凰单纵自然的香气有打开心胸、令人心旷神怡的功效。鉴于它自身的生发开散的特点,凤凰单纵更适合在上午饮用。单纵所含的香味物质以高沸点的居多,所以冲泡时要用滚水,且要快速出汤,时间长了就容易把茶的涩味泡出来了。

   台湾乌龙向来以加工工艺精良而著称,常见的有冻顶乌龙、文山包种、东方美人,及大禹岭、梨山茶等等。由于产量不高,且价格较贵,寻常百姓不易喝到。但是可贵的是,台湾保存了传统的加工工艺,一般发酵程度能达到42%,其中东方美人的发酵程度更是达到70%左右,所以适合饮用的人群自然也就多一些。

   找到了适合自己体质的茶,还要讲究喝茶的方法,首先喝茶要心静,其次不要贪多。焦躁不安时,茶只是解渴的饮料而已;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体会到好茶带来的身心方面的双重享受。辛弃疾曾说过,“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茶再好,也要饮用适度。几杯热茶下肚,喝到满口生津,后背微微汗出,两腋习习清风,就表示喝好了,喝透了。

三:红茶

    大家都知道秋天绿叶会变红,在北京人们都会去香山赏红叶。其实红茶的制作原理与绿叶变色有些类似,只不过是通过人为的影响,使春天的绿叶提前出现变化。西方人称红茶为blacktea。红茶是一种全发酵的茶,它的制作相当讲究,分为四个步骤。首先,要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就是把鲜叶经过一段时间失水,使一定硬脆的梗叶变成萎蔫凋谢状况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叶片柔软,韧性增强,还能使青草味消失。这一点和绿茶杀青不同,红茶的制造特点是不经高温破坏酶的活性,而是任其自动缓慢氧化。第二步要揉捻,要让茶叶在揉捻过程中成形并增进色香味浓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叶细胞被破坏之后反而便于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必要的氧化,利于发酵的顺利进行。第三步是发酵,叶色由绿变红,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红茶发酵适度,嫩叶色泽红匀,老叶红里泛青,青草气消失,具有熟果香。最后一道工序是干燥,将发酵好的茶坯,採用高温烘焙,迅速蒸发水分。

   茶经过发酵,对胃有刺激作用的茶多酚发生了酶促氧化反应,含量减少90%以上,所以红茶不但不会对胃肠有刺激,而且还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增加食欲,有养胃的作用。通过发酵,产生了茶红素和茶黄素等新成分,茶汤变得明亮艳丽,茶的香气也大大增加。


        根据红茶形状来分,可以把红茶分为叶茶、碎茶和末茶。如果根据产地和品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小种红茶:常见的是正山小种,由于在加工过程中有一道烟熏干燥的程式,所以正山小种茶汤带有松烟香气,中正雅致,滋味圆融甜润,似桂圆汤。

    祁门红茶是工夫红茶里面最有名的,产于安徽省祁门县,条索紧秀,色泽乌黑泛灰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有兰花香,汤色红豔,滋味醇厚,回味隽永。祁门红茶品质超群,被誉为“群芳最”,这与祁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是分不开的。由于是全发酵茶,祁红的尾韵略带酸味,很多人喜欢加入糖或者奶调配饮用,这些都属于合理的搭配。

    近年来,其他的工夫红茶也逐渐兴起,并为大家所接受。例如产于云南的滇红等等。市面上常见的立顿红茶是采用斯里兰卡的锡兰红茶加工而成,属于红碎茶。


    这里还要纠正一个误区,新茶并非越新越好,喝法不当容易伤肠胃。由于新茶刚采摘回来,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物质,这些物质对健康人群并没有多少影响,但对胃肠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肠道炎症的病人来说,就会刺激胃肠黏膜,原本胃肠功能较差的人更容易诱发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正确方法是放置半个月以后才用。此外,新茶中还含有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硷以及多种芳香物质,这些物质还会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有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应适量饮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时饮用,饭后也不要立即喝茶。


四:黑茶

    黑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属于后发酵茶,是利用微生物发酵的。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所以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黑茶是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用品。主要品种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广西六堡散茶、云南普洱茶等。其中云南普洱茶如今已经是蜚声海内外,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

   湖南黑茶主要集中在安化生产,茶叶条索卷折成泥鳅状,色泽油黑,汤色橙黄,叶底黄褐,香味醇厚,具有松烟香。湖北老青茶产于蒲圻、咸宁等县,以老青茶为原料,蒸压成砖形的成品称“老青砖”,主销内蒙古自治区。

   四川边茶分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两类。广西黑茶最著名的是六堡茶,因产于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现在已有200多年的生产历史。六堡茶制成毛茶后再加工时需潮水沤堆,蒸压装篓,堆放陈化,存放越久,品质越佳,老茶具有特殊的槟榔香气。六堡茶在晾置陈化后,茶中便可见到有许多金黄色的“金花”,这是有益品质的黄霉菌,它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六堡茶汤具有红、浓、醇、陈的特点。

   有人把普洱茶叫做再加工茶,因为普洱有生普和熟普之分。也有人把熟普称为黑茶。熟普是用滇晒青毛茶经潮水沤堆发酵后乾燥而製成,颜色也是黑褐色。这种普洱散茶条索肥壮,香味醇浓,带有特殊的陈香。以这种普洱散茶为原料,可蒸压成不同形状的紧压茶——饼茶、沱茶、砖茶等。

   黑茶有助消化、解油腻、顺肠胃的功效,我国西北少数民族人民的食物结构是牛、羊肉和乳酪,所以他们是“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离了茶,肉食民族就该胃腹胀满,消化不良,口舌生疮了。现在很多人通过喝黑茶来减肥,也是比较有效果的。另外,我国民间还有利用老黑茶治疗腹胀、痢疾的传统。紧压茶在冲泡之前必须撬散,否则用开水冲泡难以浸出茶汁。茶具的选用当为粗犷古朴的陶制茶具,这样才更能凸显黑茶的厚重和沉稳。有些地方在饮用紧压茶时,先将砖茶捣碎然后放在锅或壶内烹煮。在烹煮过程中,还要不断搅拌,以使茶汁充分浸出。同时在烹煮时,大多加有佐料,采取调饮方式饮用。


    初尝黑茶,往往难以入口,但是有些人就偏偏喜欢黑茶独特的浓醇风味。由于普洱茶近年来的大行其道,不光价格飞涨,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假冒伪劣茶。有些人为了谋利,用极端的手法把新茶“速成做旧”,甚至把茶放到猪圈去发酵。所以,我们在喝黑茶时,一定要辨别真伪,免得喝茶喝出病来。黑茶有陈香,但是“陈”并不意味著是发霉。有些人在普洱中喝出霉味甚至农药“六六粉”的味道,还以为是正常的,这就颇有些迂腐和愚蠢了

编辑|刘娇

审核|张庆立

世遗大会 | 茶寻古“刺桐”!这座冲刺“世遗”的城市处处有茶香!

茶寻古“刺桐”

Tea Culture

in Zayton

7月16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福州隆重启幕。福州是主场,而泉州则本届“世遗”大会的主角!

“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这是公元13世纪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对泉州的描述。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将提交本届大会审议,中国55项世界遗产清单上有望再添一颗璀璨明珠。

泉州古城航拍

泉州古城朝天门

据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司负责人张磊介绍,“古泉州(刺桐)史迹”项目于2017年申报世界遗产,经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审议结果是“发还待议”,会后国家文物局指导当地政府进一步加强遗产保护和管理,加强考古研究和遗产价值阐释和展示,并与国际专业机构建立合作,从技术层面对申报项目进行了重大调整。

“此次申报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主题更加鲜明,价值阐述更加清晰完整,遗产点从原来16处增加到22处,遗产内涵进一步丰富,申报项目的整体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张磊表示。

泉州洛阳桥

泉州曾是10-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它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

意大利旅行家、商人马可波罗(1254-1324)

丝绸画里的古刺桐港

也正是这座马可波罗眼中的“光明之城”,是一座茶香四溢、茶史悠久、富有人情味的城市:

——这里的涉茶石刻,是福建茶史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开始,比陆羽《茶经》问世还早300多年。

——这里出产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南安石亭绿茶等名优茶,而台湾的冻顶乌龙、文山包种茶、木栅铁观音等名茶也是源于泉州安溪。

——这里是铁观音、本山、毛蟹、黄金桂、佛手、梅占等茶树良种的发源地。

——这里磁灶窑、德化窑等名窑出产的瓷器,与茶叶一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这里盛行工夫茶,茶店比米店还多,不论是街头巷尾,还是高档场所,都少不了一杯茶。一句“lin die”(闽南语:喝茶)充满了多少人情味!

——这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的发源地。听一曲南音,品一壶香茗,道尽了多少了浓郁的乡愁!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01

福建茶史最早的文字记载

位置:泉州南安市丰州镇

毗邻泉州市区的南安东部丰州镇,有座山峰峦峻峭,奇石叠垒,状如莲花含苞待放,故名莲花峰。

它东连清源山西接九日山,有众多摩崖题刻。石刻中,“莲花荼襟”年代最早,题于晋代太元丙子年。“太元丙子”即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年(376年)。荼是茶的古体字,在中唐“茶”正式用来代表茶叶前,“荼”是茶最主要的称名。

截至目前,福建还没有发现比“莲花荼襟”更早记载有关茶的文字记载,业界普遍认为这是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福建植茶历史。这方石刻标明的年代,比陆羽《茶经》(780年左右)的问世早300多年。

“莲花荼襟”石刻

同时,这也可以据此推测,1600多年前莲花峰一带有一定规模的茶园。今天,南安市也是泉州的产茶区之一,现有茶园3万多亩,主要分布在蓬华镇、东田镇、翔云镇、英都镇、眉山乡、向阳乡等地,主产铁观音,也有部分绿茶,最知名者当属侨销茶——石亭绿。

南安皇旗尖生态茶园

02

名优茶品种丰富

位置:泉州安溪县、永春县、南安市

泉州是福建乌龙茶的主茶区,也是闽南乌龙茶最重要的产区,出产了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等名茶。

安溪铁观音,是闽南乌龙茶的代表,它与武夷岩茶(大红袍)可谓是福建乌龙茶的“双子星”。铁观音是茶树品种,也是茶名。它创制于1725~1735年间,关于它的发源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西坪镇尧阳村,由当地士人王仕让发现,此为“王说”;另一说是西坪镇松岩村,由当地茶农魏荫发现,此为“魏说”。不论哪种说法,西坪镇是安溪铁观音的发源地,毫无疑义。

安溪铁观音“王说”发源地——西坪镇尧阳村

“魏说”发源地——西坪镇松岩村(刘洁智 摄)

纯种铁观音俗称“红芽歪尾桃”,所制之茶颗粒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音韵”明显。

2008年,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14年,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列入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安溪铁观音(左)

红芽歪尾桃(右)

永春佛手,原产于永春县达埔镇狮峰岩。佛手茶又名香橼种、雪梨,因其形似佛手、名贵胜金,又称“金佛手”,主产于福建永春县苏坑、玉斗和桂洋等乡镇海拔600米~900米高山处。

佛手茶茶园(姜杰 摄)

茶树品种属大叶型灌木,因其树势开展,叶形酷似佛手柑,因此得名“佛手”。永春佛手分为红芽佛手与绿芽佛手两种,其中以红芽佛手为佳。茶树树冠高大,鲜叶大如掌,呈椭圆形,尖端较钝,主脉弯曲,叶面扭曲不平,叶肉肥厚,质地柔软,叶色黄绿油光,叶缘锯齿稀疏。

(上)佛手茶,鲜叶叶大如掌(陈雄 摄)

(下)佛手茶母树(刘榕钦 摄)

佛手茶,外形卷曲肥壮,较重实或圆结重实,色泽乌润砂绿或乌绿润,稍带光泽,内质香气浓郁或馥郁幽长。优质佛手有似雪梨香或奶糖香,上品有似香椽香,滋味醇厚回甘;耐冲泡,汤色橙黄或浅金黄、明亮、清澈;叶底肥厚、匀整、软亮、红边显,饮之入口生津,如喉甘润。

佛手茶有雪梨香(刘堂 摄)

南安石亭绿茶,产于石亭绿产于福建省南安市丰州镇的九日山和莲花峰一带。没错,也就是前文所说的“莲花荼襟”石刻的所在地。

石亭绿茶原产地

它又名石亭茶,系炒青绿茶,以具有“三绿三香”的品质风格而著称。它外形紧结,身骨重实,色泽银灰带绿,汤色清澈碧绿,叶底明翠嫩绿,是为集“三绿”之美;滋味醇爽,香气浓郁,似兰花香,又似绿豆及杏仁等香气,誉为“三香”。

石亭绿茶,是著名的侨销茶。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洲会议”上,用福建南安石亭绿茶招待国外元首及亚非各国友人。

石亭绿茶

泉州产茶历史悠久,清源山茶是泉州最古老的名茶之一。清源山茶为守僧、山户所种,明朝时已闻名遐迩。明·许次纾《茶疏》云:“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以好手制之,亦武夷亚匹。”明·陈懋仁《泉南杂志》载:“清源山茶、青翠芳馨,超轶天池之上。”明·谢肇淛《五杂俎》载:“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龙井也、天池也,而吾闽武夷、清源、鼓山三种可以角胜。”由此,足见清源山茶的地位。

清源山老君岩

清源洞前的《纪德碑》

清源山现存一方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何乔远撰写、位于清源洞前的纪德碑,其碑文记录了当时官府保护清源山茶生产之事,是清源山民种茶的历史见证。

碑文如下:

泉山之名,载于汉书,故以名州,清源是也。四方宾客,本州士庶,乐慕名胜,游览不绝。守僧支应不瞻,或逃或困。山户种茶,游人采撷,圃芽靡遂。詹君仰宪,鸠材修洞,出资买田,请于官府,蠲饷给僧,并严采茶之禁。守僧山户共德詹君,来请乔远记之。詹君之意,非为守僧山户,实欲四方宾客、本州士庶生游览之光,遂纪律申旨,爰作记文,万历三十六年四月望日。

在泉州民间,还流传着一种名叫“清源茶饼”秘方手抄本。清光绪时,在武夷山清源洞为僧的南安人郑青松得到此密传手抄本,并和徒弟倪志元(又名倪鸿贵)在武夷山开始制作茶饼。几经流转,清源茶饼秘方流传至今,依然是闽南人最喜爱的茶饮之一。它系用名茶搭配中草药材按特定工艺精制而成,配方独特,工艺考究,具有开胃健脾、帮助消化、提神醒脑的效用,既可当茶饮,又可作药用,气味芳香醇厚,老少皆宜。

03

茶树良种宝库

位置:泉州安溪县

安溪县,除了有铁观音这一闻名世界的名茶,还是茶树良种的宝库。这里是44个茶树良种的发源地。

1984年11月,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首批认定的30个国家级良种中,安溪县就占了6个:铁观音、黄金桂(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和梅占。

安溪乌龙茶四大当家品种

另外,安溪还是台湾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是冻顶乌龙、文山包种、木栅铁观音的起源地。

早在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安溪乡民就开始入垦台湾,选择有山有水,地形与安溪相似的地方拓荒种茶。1798年,大量的安溪人移民台湾,带去了茶苗,也带去了安溪的茶俗。1855年,安溪人林凤池率先把乌龙茶引入台湾,种植在台湾冻顶山,相传这就是台湾冻顶乌龙茶的起源。

在制茶上,安溪西坪人王义程在台湾对从家乡传到台湾的乌龙茶制作技术进一步加以改进,创制出台湾包种茶,并在台北县茶区大力倡导和传授。1896年,安溪福美村张迺妙、张迺乾兄弟将家乡的铁观音茶苗引入台湾,在木栅区樟湖山种植成功,从此,木栅铁观音声名远扬,成为台湾铁观音的主要产区。

04

瓷茶最“中国”

位置:泉州德化县、晋江市

丝、瓷、茶,是中国文化的三大标志性符号,也是中国影响世界、横跨千年的“文化IP”。

德化瓷,是福建贡献给世界的一抹纯净釉色。它,晶莹如玉,莹润似脂,坚致细腻,蕴藏着素雅圣洁的美。如同钟情于茶叶这枚神奇的东方树叶一样,欧洲人对德化瓷也是犹如热恋般心醉不已,尤其是生性浪漫的法国人,将这种素净的陶瓷称为“中国白”。

为了它,一支支贸易船队,铤而走险,频频往来于大洋之间,纵是惊涛骇浪葬身鱼腹也在所不惜。因为,它的美丽,总是与财富是划等号的,那些沉没大海的无数古瓷,便是一部浓缩的陶瓷外销史。

磁灶窑是泉州宋元海上丝绸之路另一见证。

它位于泉州晋江市磁灶镇,是宋元时期泉州重要的陶瓷外销窑口。于1956年被发现。各窑址都出土了大批瓷器和窑具。窑址多分布于梅溪两岸,计有26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金交椅山窑址,其年代为五代至南宋时期,出土有多种器形的青瓷和酱黑器。

磁灶窑产品在日本和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尼等国均有发现,从而证实磁灶是闽南地区生产外销陶瓷的重要窑场。

05

茶,从故乡到他乡

位置:泉州市区

“工夫茶,闽中最盛。”工夫茶这一雅俗共赏的品饮方式,因深植于寻常百姓生活而得以深远流传,且历久弥新。

“早茶一杯,一天威风;午茶一杯,劳动轻松;晚茶一杯,提神去痛;一日三杯,雷打不动。”这句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俗语是泉州人一天生活的真实写照。茶,从早泡到晚,是泉州人习以为常的平凡生活。

游走街头巷陌,也常见街坊邻居在门前围坐,泡茶闲聊。如果到酒楼吃饭,包厢里也通常会隔出一小间茶室,一边泡茶,一边迎客。即便是上班族,办公室里也少不了一张泡茶桌和一套工夫茶具……可以说,如同饥来吃饭困来眠,泡茶喝茶是福建人近乎本能的生活习惯,而且一道工夫茶还深蕴着福建人为人处事的智慧。

泉州人把喝茶称为“呷茶”,不论是待客迎宾,还是谈事谈生意,都会请你坐下先“呷”一杯茶。“呷”的字面意思是“小口喝,吸饮”,闽南语里的意思则是“吃”。望文生义,“呷茶”充满了闲情逸致,这样慢泡细品的饮茶方式似乎是当今快节奏生活的逆行。于是,当茶在盖瓯里泡开、斟出香馥的茶汤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气氛也渐渐融洽起来,大有“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的情怀。

茶是故乡浓。纵然背井离乡,茶也是福建人戒不掉的乡愁。都说“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福建人”,泡饮工夫茶尽管悠闲惬意,但丝毫没有弱化闽人骨子里“敢拼会赢”的强大精神基因,并伴随着他们的足迹流布四海。在福建侨胞聚集的东南亚地区,街市上随处可见百余年历史的老茶行,就连包装也依然保留着古早的纸包。

曾经,故乡茶和亲人们的千叮咛万嘱咐,一起被装进了行囊,然后挂帆而去,驶向未知的南洋。茶是慰藉,也是他们的生计,并在代代相袭中,成为游子牵系家国的情感纽带。

06

南音香茗里的家国梦

位置:泉州市区

听南音,呷茶,是与泉州古城最亲密接触的方式。

南音,又名弦管。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汉族音乐。 琵琶轻弹,洞箫幽幽,浅吟低唱,音符和旋律,穿越了千年的岁月,在空气里潆洄飘荡。少时不解曲中意,只知腔调咿咿呀呀,还带着点悲凉与惆怅。后来,直到有一天,蓦然听懂了,原来清词丽句背后是绵长的乡愁与思念,更是浓稠的家国梦。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来源:茶道传媒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