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苦茶籽产地

找到约56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临沧永德茶区普洱茶分布详解1

 永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东控南汀河,西扼怒江。四周与耿马、镇康、龙陵、施甸、昌宁、凤庆、云县7县为邻。地域东西宽71.5千米,南北长75.8千米,总面积3296平方千米,山地面积占95%

  永德境内,古道贯通。尽管曾经熙来攘往的“西南丝绸之路”而今驮铃已杳,但静卧于苍烟落照之下的迢迢山径仍以其幽深的历史感引人遐思,不失为一种永恒的风景。在迄今保存完好的古道之中,既有起伏迭宕于莽林深处苔藓沁碧、恍人心神的凤庆鲁史——永德乌木龙——永德大山——永德明朗——镇康南伞——缅甸腊戌和保山——永德小勐统——永德德党——永德明朗的古驿道,更有造就于悬崖绝壁上的永德遂通桥、小勐统石门槛等古迹。

  临沧永德十二山头,山山强劲。生态环境好。茶内质丰富。


  1、大雪山乡——曼来古茶园。茶区主要是野生型古茶,主要分布在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干河,药地河,四十八道河等地的原始常绿生态森林中,茶树树围在40厘米以上株数有25--30万株,树围在80--200厘米以上的株数达5-10万株,茶树特征;茶树第一层分支较高,约-4-7米。树冠半开无规则,老叶子暗绿色且光亮,芽孢红绿镶嵌,无绒毛,芽肥大。永德大雪山曼来古茶园为云南大叶乔木型古茶,该茶园地分布在海拔2100米高山中,年平均降水量为1700毫米,气温15.7度,雨季为5--9月。

  曼来自然村,隶属于临沧永德县大雪山乡曼来村委会,属于坝区。该村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乡,地处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乡西边,距乡政府所在地11.00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永德县县城166公里。东邻勐旨村,南邻南汀河,西邻大岩房,北邻保护区。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辖芭蕉雾露、曼来、大寨、苦竹棚、马鹿山、嘎哪、高寨半坡等7个自然村。


  大雪山乡属亚热带河谷季风气候,干湿两季分明,立体气候突出,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曼来茶山属大雪山茶区,位于大雪山乡、乌木龙乡交接带。主要是野生型古茶。主要分布在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干河、药地河、四十八道河等地的原始常绿生态森林中。茶山海拔平均在2100米。

  曼来古茶条索黑绿结紧,油润显豪,叶片肥硕,有蜜香,野韵十足,汤色金黄通透,油润有光,滋味鲜爽,香气高扬,苦味重而回甘好,生津明显,叶底柔韧,叶张完整,有冷杯香!

  2、班卡乡——放牛场古茶园。

  茶园分布在老别山北段西坡的班卡乡境内,面积800多亩。

  放牛场村隶属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班卡乡,地处班卡乡东北边,距班卡乡政府所在地16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永德县79公里。东邻大雪山乡的大炉厂村,南邻本乡的放马场村,西邻本乡的尖山村,北邻永康镇的忙笼村。

  放牛场古茶园位于永德县班卡乡放牛场村,属于山区。班卡乡放牛场古茶园为云南大叶种乔木型古茶树,面积大约有800多亩。该茶园地处海拔约有2000米,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毫米,气温16.3度,雨季5-9月。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大雪山保护区旁边,距今天大约有100多年的历史。品种特征;树姿半展开,分布高较密,叶长椭圆型,叶平均长约15.8厘米,宽6.1厘米。叶色深绿,叶面隆起。采摘期为3月中旬-11月下旬。

  茶品特点:班卡乡——放牛场古茶园所产古茶树滋味饱满富足,水路变换莫测,气韵绵长,茶香悠扬,汤色杏黄通透,滋味协调,微有苦涩,入喉有香气停留,喉韵舒爽!叶底油润,鲜活灵动,耐泡度高!非常受台湾及香港地区茶友青睐!


  3、勐板乡——忙肺古茶园。茶园分布在老别山西支的勐板乡内,面积3540亩,茶树265万株。忙肺茶主要分布在忙肺山的大茶地、肖家地洼、青树平掌等地。

  忙肺茶地处云南省临沧地区永德县,而永德县是,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至今还生长着中华木兰以及大面积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的古树茶,除名气外不输任何名山茶。


  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勐板乡忙肺村坐落于彩云之南、波涛汹涌的怒江山麓,这里古树参天,终年云雾缭绕。典型的立体气候、古老而纯朴的民风造就了云南大叶种茶无与伦比的生长环境。由于忙肺茶品质优良,被云南省茶科所评为省级优良品种,命名为“勐板忙肺大叶群体种”。

  种茶历史:永德县种茶、饮茶和茶叶加工历史悠久,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始于明朝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永德茶叶产业经过明代、清代和民国三个不同历史时期时断时续的发展,全县已有茶园面积17多万亩。

  其中:古茶茶园面积142223亩。茶区主要分布于德党镇、永康镇、勐板乡、小勐统镇、崇岗乡、大山乡、班卡乡、亚练乡、乌木龙乡和大雪山乡等地。茶树群体品种主要有忙肺大叶种、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鸣凤山大叶种、紫青茶等,无性系良种主要有云抗10号、清水3号、凤9号等,已知茶树品种12个和1个变种,其中紫青茶是永德特有的茶树品种。

  茶园介绍:忙肺茶是永德县著名的古树茶成片生长的村落,以盛产忙肺大叶种茶而闻名,是该县最早有人工栽培茶树的地方之一。该地位于云南省临沧世界产茶大县永德县勐板乡忙肺村,是忙肺茶种的主要发源地

  茶品特征:汤色桔黄明亮,苦涩味轻,香气纯正,鲜爽回甘持久,有花香、密香、果香之味。喝一口满口清香,喝一杯目清气爽,回甘生精,荡气回肠,神情振奋。懂忙肺茶的人都说:到永德不喝忙肺茶等于吃肉不放盐没味,遗憾!


  4、崇岗乡——团树团山古茶园。

  团树团山古茶园为大叶种乔木型古茶树,面积为1486亩,该茶园地处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团树团山古茶园,简称团山古茶园,条索结紧显毫,汤色明黄透亮,清澈见底,口感厚重香甜,回甘生津持久,叶底鲜活,均匀整齐,可以说是味生津,香醇佳,回甘好。

  5、大山乡——玉华古茶园。茶园位于老别山中段西坡的大山乡内,面积2213亩,海拔1900多米。

  6、亚练乡——平掌古茶园。

  茶园位于老别山北段西北坡的亚练乡内,面积800多亩,海拔2000多米。

  平掌古茶园位于亚练乡平掌村,海拔约2000多米。亚练乡位于永德县城东北部,乡机关驻地距县城69公里,东和乌木龙乡接壤,西和南与永康和大雪山相连,西北和昌宁县隔河相望,北与凤庆县以河为界,是两市(保山、临沧)三县(永德、凤庆、昌宁)的交汇点。

  最高海拔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永德大雪山顶3504.2米(大雪山山顶),最低海拔忙谷田(与勐底交界处)820米,相对高差2684.2米。属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境内主要河流有马龙河、山街河和杨柳河三条。

  亚练一直以来,深受茶马文化、俐米文化、土司文化等影响。特别是茶马文化对亚练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亚连人依然世世代代种茶,感激和热爱着茶文化。

  在亚练乡境内的平掌古茶园,为大叶种乔木型古茶树,面积有800多亩。平掌古茶具有永德茶的特点,茶气刚烈霸道,水浸出物最高,冲泡次数能达20泡,各种内含物质间比例协调,口感顺和,香高持久。

  7、乌木龙乡——小邦贵古茶园。茶园位于老别山北端的乌木龙彝乡内,面积800多亩,海拔1900米。

  8、德党镇——勐贡鸣凤山古茶园。茶园位于老别山西支的德党镇境内,面积800多亩,海拔1900多米,原产于永德明朗岩岸山鸣凤村的“鸣凤大叶种”,是省级群体良种。

  为大叶种乔木型古茶树,鸣凤山大叶种是省级群体良种,原产为永德明朗岩岸山鸣凤山村,采用茶籽育苗由人工种植形成,面积约有800亩,该茶园地处1900米的高山中,降水量1400毫米,气温16.8度,是党梨山自然保护区的延伸地,有100多年的历史。该茶园四周森林主要分布有松树,西南桦等树种。

  鸣凤山古树茶特点鲜明,口感清润,但茶气极足,温柔韵味外,另具一种阳刚之美。干茶显毫富光泽,茶汤晶莹透亮。香气清新馥郁,杯香强烈持久,口感清润,但茶气足,生津快且明显,回韵甘香绵长,经久耐泡,气足韵远。特有永德茶区“外柔内刚”的茶性。鸣凤山茶成为当之无愧的云南茶珍品。

  9、小勐统乡——梅子箐古茶园。茶园位于老别山西支北部的小勐统乡内,面积1600多亩,海拔2000多米。

  梅子箐茶园位于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西面的梅子箐村境内,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

  茶叶种植面积1621亩,为云南大叶种乔木型古茶树,采用茶籽育苗方法由人工种植而成,距今约有100多年的历史,四周有茂密的森林,植被丰富,云雾缭绕,是永德县内种植年限最长的古茶园之一。是一个与勐库茶底味完全不一样的味,有着非常独特的梅花香,清新淡雅,这样的香让人流连忘返,感觉就是一直在找寻的,似曾相似又不曾相遇的,在不经意间遇到了,一种久违,一种“原来你在这里”。

  梅子箐古树茶属于种植型古树茶,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土壤环境,造就了梅子箐古树茶的品质优良。喝起来有一种淡雅的幽香,有人说像梅子的香味。梅子箐古树茶属于大叶种原生态古树茶,品种优良。最主要是没有污染物的侵害。高海拔的原生态环境铸就了梅子箐古树茶的自然原味。独特的香型和饱满的质感,在加上通透的汤色和厚实的叶底。让喜欢普洱茶的朋友流连忘返,一品为快。

  梅子箐茶园属原生态型管理,施用农家肥,没有施用化肥、农药,茶叶质量好,干茶颜色翠碧,鲜润活气,色泽灰绿,略带光泽,条索明亮,香气格外明显,茶汤入口后回甘,浓醇爽口,是理想的绿色茶叶饮品。梅子箐茶很难忘记,梅香青郁,甜美。茶气高扬,入口圆润饱满,馥郁芬梅,妙在其中。

  10、德党镇——木瓜寨茶园。茶园位于老别山西支的德党镇境内,面积800亩,海拔1500米左右。

  11、永康镇——底卡茶园。茶园位于老别山东西两支山脉中间永德镇,面积800多亩,海拔1700多米。

  12、德党镇——明朗武家寨古茶园。茶园位于老别山西支的德党镇境内

贺开茶区茶树情况介绍

  贺开茶区位于勐海县勐混乡,从勐海沿着打洛方向的公路南行10多公里到勐混岔路口,右行是乡政府所在地,左行从田坝中的道路经10多公里后到达田坝边的贺开村,贺开村旁有一个从山中迁出的拉祜族寨子曼迈新寨,它与曼迈老寨同属一个村民小组管辖。从贺开村起山间车路进入山区。

  贺开古茶山怒江山脉南延余脉部,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

  古茶山包括勐混镇贺开、曼蚌2个村委会7个寨。海拔1400~1700米之间。山峦连绵,沟谷纵横,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土壤多为红壤.茶山区域植被较丰富,生长着水冬瓜树、红毛树、花皮树等杂木树和飞机草等多种植物,形成了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古茶树古茶园连成一片,分布有树龄百年以上的栽培型的古茶园面积16000多亩,单株200多万株。均为普洱茶种,古茶树茶叶内含物质丰富,香高馥郁,滋味浓厚。

  贺开村委会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曼迈、曼弄老寨、曼弄新村3个拉祜族寨子,土壤为黄棕壤,古茶园集中连片。管理上不施任何化肥、农药,仅除去茶园中的高草,古茶树生长在村寨附近树木茂盛、阴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还有生长于在村民房前屋后,茶树长势旺盛,构成了一幅“林中有茶.茶在寨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古茶园景观。

  曼弄新、老寨交界处生长着10多株大茶树,被当地人称作为“茶王”的最大一株栽培型古茶树。海拔l600米。基部围粗2.12米,最大干围1.72米,树高3.8米,自基部0.55米处有5叉分枝。树冠直径7.3米,树幅7.3x6.55米,发芽密,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平均一芽三叶长5.6厘米,春茶开采期是3月中旬。属于普洱茶种,树龄达800年。

  曼蚌村古茶树分布于4个拉祜族、哈尼族寨的风景林中,土壤为黄棕壤,古茶园680余亩,平均密度为10l株/亩,古茶园管理比较粗放。在广别老寨海拔l590米的箐沟边,散生着几十株高大的大茶树。据主人先六说最早听说这片茶园是从老班章和格朗和引入茶籽栽种的,特点是茶树较高,叶片特大,节间长,叶尖急尖。最高一株有9米,基部围1.25米,自基部0.45米处有2叉分枝.叶片长宽在18.0x6.5厘米。

  贺开古茶园植株密度大,很多茶树之间相距只有1-2米;树龄长,绝大多数茶树都在数百年上千年;茶树上多寄生兰科植物,还有螃蟹脚。由于以上的先天条件,所以使贺开茶的条索较长,汤色金黄明亮,稍苦涩,涩显于苦,苦化甘较快,涩稍长,汤质饱满,山野气韵较强,杯底香明显且较持久。如果与其它地方同时采摘的茶箐同时冲泡,除汤色透亮相同外,还可以闻到的茶汤的甜味。据说这附近的茶山上迄今存活着的800多年栽培型“茶王树”,它见证了800年的风风雨雨,宠辱不惊,才迎来了这属于它的时代。古村落和老茶树,共同构成了一分丰厚的自然文化遗产。

镇沅县田坝乡老海塘古茶山——茶盐之缘

地理位置:云南省镇沅县田坝乡

海拔高度:1700~1950米

平均气温:16℃

山系归属:无量山余脉

老海塘古茶山

01

茶园现况

老海塘古山茶,产于镇沅县田坝乡瓦乔村海塘小组,由地名而得茶名,以海塘组为中心,不断扩大茶叶面积,如今形成著名的老海塘古茶山。

老海塘古茶山种茶历史悠久而充满传奇故事。老海塘古茶山属无量山余脉,茶树主要分布在大营盘山,其主峰海拔2260米,含瓦桥、李家、岔河、田坝、胜利5个村委会。茶树生长在1700~1950米的海拔之间,高山云雾出好茶,这里年平均气温16℃,平均年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土壤以红壤为主。古茶山目前还保存有栽培型古茶树1150亩,树龄在100~800年,古茶山呈块状分布,茶园多在村寨边,与粮田混杂。还有4000亩生态茶园,是近几十年逐年种植的。

历史上镇沅县大部分地方属景东管辖,唐宋时期景东城被称为银生城。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哈尼族、彝族等先民在当地种植茶叶自用。在离海塘不远的田坝村坡头山,有一株栽培型大茶树,生长在海拔1925米的地方,树高4.5米,茶树基干最大径围172厘米,树龄近1000年,被命名为“白芽口茶种”,茶树生长很旺盛,成为老海塘古茶山的代表性茶树。

老海塘古茶山的古茶品种为“大山茶”,又名“大树茶”,为地方群体品种,原产于无量山、哀牢山,是野生型和栽培型茶树自然杂交的杂种,有上千年的栽培史。这个品种的特点:植株高大,树姿半开张,主干明显,分枝较密,叶片稍上斜或水平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芽肥壮。

老海塘古茶树

02

茶山之始

据海塘的一座墓碑和有关家谱等资料记载,如今生活在老海塘小组的汉族人艾姓、方姓、叶姓、刀姓等,是明朝永乐十年(1412年)为躲避战乱,从江西颠沛流离来到这里,与当地人通婚,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把先进的中原文化也带入此地,从此开启茶园的规模种植。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陷京城,崇祯帝朱由检被迫上吊自缢身亡。明朝的残余势力在南京拥立了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年号为弘光,史称南明政权,进行“反清复明”,后战败。1646年南明在广东肇庆立桂王朱由榔为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政权”。这个政权后来退守云南、贵州,利用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抗清,直到1661年南明最后一个抗清政权永历政权被吴三桂消灭。传说有一股永历政权的溃部逃往云南西南地区,一路上为避开清兵搜查,隐姓埋名,朱姓改为刘、黄二姓。

老海塘风光

当逃到了澜沧江边因无法过江,就合计着往回走,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落脚,最后来到澜沧江东岸的深山之中,在一条小河边暂住,到河里以捉鱼而食。一天大家在河里捉鱼,突然看到一条大红鲤鱼顺着小河往上游,大家一起去追捉那条大鱼,大红鲤游到一个石岩下时,蹿出水面,跳到离河面1米多高的一个石塘池里,大家在这个不大的石塘池里,却怎么也找不到那条鱼,都感觉很奇怪,也很失望。带头大哥习惯性地把一个手指放入口中,感觉有咸咸的盐味,赶忙用手捧起喝了一口,原来是一塘盐水,这真是上天旨意而让他们发现的盐矿。大家觉得这是老天的恩赐,这十几个逃难的人就在此安顿下来。但当时不让私自制贩食盐,他们就在附近以开荒种地、种茶来掩护,暗地里偷偷熬盐。为了感恩这个有盐的地方,大家提议起名“恩井”,但又太直白了,为了掩人耳目,就把这地方起名为“恩耕”,感恩上苍给予容身之所、可耕之地的意思,这条小河也称为恩耕河。

03

茶盐之缘

恩耕与海塘村直线距离不到3千米,流落到此的刘、黄二姓人家悄悄开采熬制食盐,私自贩卖,获利颇丰。盐是生命之源,自古就是紧俏物资,这里熬制的食盐悄悄卖到外面,不久很多盐商知道,就纷至沓来,刘、黄二姓也就成了这盐井的主人。然而,经历颠沛流离、背井离乡之苦的恩耕人,希望永久扎根在这里,兴家立业,不想招惹官府。于是就把恩耕盐的情况和成盐品报知掌管当地盐事务的官府,以求办盐引,合法熬盐,合法贩盐。由于这里山高皇帝远,掌管的官衙在其获利的同时也就默许制盐贩盐。后来,清政府为了更好地控制边疆地区,同时扩大税收,于雍正二年(1724年),把镇沅府辖地的恩耕盐井、报母盐井和按板盐井一起由朝廷统一开办,扩大生产规模,定额起课盐税,在威远同知设盐课大吏一员代管恩耕井盐事务。从此,恩耕改名恩耕井,恩耕井也就非常出名了。

恩耕井

恩耕盐品质好,销往威远、镇沅、景东、云县、元江等地。于是从四面八方来了熬盐的灶工、贩盐的商人,在河两岸的岩石上开凿一个个洞穴,洞穴外支上柱子,盖上茅草,就算建起了房屋,就这样,一排排岩屋建成了,偌大的恩耕井聚居有五六百人。在狭窄的小河两岸,打井取卤、垒灶埋锅、柴火熬盐,使整个河谷烟雾缭绕,一派繁忙景象。

恩耕井渐渐热闹起来,各地的马帮往来于此,使得这里盐茶贸易很是兴隆,这为海塘茶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由于采用烧锅煎盐的古老工艺,需要砍伐大量树木做燃料,周围几千米范围的森林都被砍光,一些平整的地方渐渐变成村寨,很多荒山变成了茶山。每天有几十队的马帮,把恩耕盐、海塘茶驮运出去。渐渐地海塘茶成为地方名茶,销往西藏、昆明乃至京城。

04

今时之遇

民国初期,老海塘的大富人家艾福明从景谷引进几担茶籽在海塘育苗,分别在瓦桥、李家、岔河、田坝等地种植,只可惜后来很多茶园被毁。今天当你走进老海塘古茶山,会发现茶叶品种比较混杂,茶树较大的为地方群体品种,那些百年左右的古茶树多为勐库茶种,也正因为这种不同地方品种的混合种植,使老海塘茶叶形成独特风格和品质,茶叶汤色金黄,滋味醇厚,回甘持久,爽滑耐泡,条索肥厚。

1949年10月后恩耕井不再熬制食盐,如今只留下盐井旧洞、锅台灶址、房屋遗迹了。而因盐而兴的老海塘茶却一直名声远扬,特别进入21世纪,迎来“盛世兴普洱”的大好时代,老海塘茶越来越被人们所青睐。

来源:新华国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4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