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可直接做药的是那种黑茶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陈春晓:中国茶在波斯、阿拉伯地区的早期传播

陆羽《茶经》书影

茶,是中国对世界贡献的最重要的饮品。关于茶叶和饮茶习俗西传的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已有研究表明,唐代茶已传入吐蕃和回鹘,五代宋辽金元时期,汉人周边的西夏、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人民也逐渐形成了饮茶的习俗。最迟至15世纪时,茶叶已较大量地传入中、西亚地区了。17世纪以后,欧洲人将茶叶作为饮品原料大量地从中国进口。中国茶向西传播的历史虽然大体能够勾勒出脉络,但15世纪以前茶叶在西域以西地区的流传情况还缺乏明确的证据,只模糊地知道,波斯、阿拉伯人接触茶叶的时间是很早的,但饮茶习惯的形成则要晚得多。本文将利用中古时代波斯、阿拉伯文文献,同时结合汉文史料记载,考察中国茶在波斯、阿拉伯地区的早期(10—15世纪)传播历史,兼论契丹、吐蕃和蒙古人在茶叶西传过程中所起的媒介作用。

一、关于中国茶的最早记载

目前已知波斯、阿拉伯史料关于中国茶的最早记载是9世纪成书的阿拉伯文文献《中国印度见闻录》(Akhbār al-Ṣīn wa al-Hind):

国王本人的主要收入是全国的盐税以及泡开水喝的一种干草税。在各个城市里,这种干草叶售价都很高,中国人称这种草叶叫“茶”(sākh)。此种干草叶比苜蓿的叶子还多,也略比它香,稍有苦味,用开水冲喝,治百病。〔人头税、〕盐税和这种植物税就是国王的全部财富。

多数研究者认为,这条记载仅能代表穆斯林旅行家苏莱曼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并不能证明当时茶已经西传到波斯、阿拉伯地区。其中记载的“茶”的名称sākh,语源不明。

除了这条文献外,长期以来为学者所知晓的就只有10—11世纪波斯大学者比鲁尼(Abū Rayḥān Muḥammad b. Aḥmad Bīrūnī)关于中国茶的记载了。20世纪初欧美东方学家引用他的记载时,多利用德国文献学家克伦科(F. Krenkow)编辑的比鲁尼《中国见闻录》(Nubadh fī Akhbār al-Ṣīn),其中将中国茶称作jā。我国黄时鉴先生后将此“jā”与藏语“茶”的读音ja联系起来,尝试构拟藏语ja > 阿拉伯语jā的假设,同时指出亦有语言学家认为阿拉伯语的“茶”是从波斯语借入的。笔者认为,比鲁尼笔下的jā并非阿拉伯语,而是用阿拉伯文书写的波斯语chā。比鲁尼的著作虽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但他本人却是波斯人,因此他对两种语言都十分精通。由于阿拉伯文中没有ch这个字母,会经常把波斯文ch写成j。因此,比鲁尼用阿拉伯文记载的jā,完全等同于波斯语的chā。

20世纪后期,随着西方学者对波斯、阿拉伯文文献研究的不断深入,比鲁尼的集大成著作《医药书》(Kitāb al-Ṣaydana)被整理刊布出来,其中有一条专门的词条对中国茶作了介绍,在这里“茶”被清楚地写作chā。

茶(chā),大食人用阿拉伯语读作ṣā。这是一种生长在中国(al-Ṣīn)的植物。

〔据说茶是汉语词汇,指生长在当地高海拔地区的一种草本,在契丹(Khaṭā,即北中国)和泥婆罗(Nipāl,即尼泊尔)也有种植。根据颜色的不同,茶可分为:白茶、绿茶、紫茶、灰茶和黑茶。白茶是最上等的,它的叶片细长而芳香,比其他所有种类都更有益于人体,白茶极为珍稀而难得。其次是绿茶、紫茶、灰茶和黑茶各种。〕

人们烹煮茶叶,晒干后贮存于方罐中。需要的时候放入热水中制成舍里八(sharbat)饮用。舍里八还是一种药物,但没有药物的害处,很有益处。它可以当水喝,但犹擅解酒。因此它被贩运到了吐蕃,因为当地人有酗酒的习惯,没有哪种药比茶更能解酒了。那些贩运茶叶到吐蕃之地的人,只愿意用麝香来交换。

《中国见闻录》(Akhbār al-Ṣīn)一书记载,〔30包茶叶价值1迪拉姆(dirham),其味甜而酸。煮沸后,酸味就没有了。〕茶叶比红豆草细长,味道也更佳,但有一点苦。当把它煮沸后,苦味就出来了。茶叶在鲜嫩的时候放在一起搓揉、捣碎。放入热水中,空腹喝下,能够降火清血。

有人去过中国出产茶叶的地方,说那个国家的君王住在扬州(Yanjū)城,城中有大河穿过,如报达(今译巴格达)城中的底格里斯河一般。河两岸遍布酒坊、烧窑和店铺。人们聚在那里喝茶,就像在印度人们在特定的地方饮食大麻一样。〔那里的国王收取人头税,〕人民禁止买卖茶叶,因为茶〔和酒〕皆归国王所有。他们的法律规定茶叶为专营,若有人未得国王许可贩卖盐或茶,就会以盗贼论处,而在那里盗贼会被处死,他的肉要被吃掉。

那些地方的税款纳入国库,其利润可比金、银矿之所出。

《药理学》(Qarābādīn)记载说,茶是一种植物,出产自秦(中国)。在那里茶被制成圆饼,贩运到周边地区。这些药学著作还记载了茶叶的起源:秦国的君主对一个侍臣发怒了,遂将他驱逐出城,赶到荒山中度日。侍臣〔感发高烧,〕脸色苍白、身体虚弱。一日,他拖着虚弱之躯在山谷中跋涉,饥饿万分。他见到的只有茶树,便把茶叶吃了下去。过了一段时间,〔发烧痊愈了,〕他的健康状况和脸色都有所改善。就这样坚持下来,他的力气增强了,脸色变好了。

君主的另一位近侍偶然经过,看到了他身上发生的显著变化,就向君主汇报了此事。君主对此甚感诧异,召回这位被流放的臣子来到御前。当君主看见他时,由于他展现出的巨大的变化,君主〔一时〕没有认出他,直到问他的情况时,才认出是他。〔君主看到他跟被驱逐之前一样健康,非常高兴,便询问他是如何康复的。〕于是这位侍臣就讲述了自己的奇遇,并介绍了茶叶的神奇特性。〔君主随即下令查验这些茶叶,〕医师们用它来试验,弄清了茶的益处,并开始用它制作药物。

比鲁尼的这条记载向我们展现了10—11世纪的波斯学者对中国茶的了解程度。比鲁尼关于茶的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前人记载,二是源于他自己的见闻知识。很明显,其记载后半部分的逸闻故事是引自前人著述,作者也标明了出处;而前半部分记载则更像是他自己的见闻知识。首先,他记载了茶叶的产地,除秦外,还有契丹和泥婆罗。比鲁尼的时代,契丹已经在中国北方建立了政权,如果这条记载抄本上没有问题的话,那么可以知道当时中国南北分治的政治格局已然为波斯、阿拉伯地区所获知。

此外,引文中关于吐蕃与中原王朝茶叶贸易的记述格外值得注意。这段描述反映的是宋朝与吐蕃之间茶马贸易的情况。汉蕃之间的茶马贸易自唐代就已经开始,到了北宋时尤为兴盛,吐蕃是宋朝实施茶马贸易的主要对象。而波斯人比鲁尼得闻这条信息的渠道颇含深意。根据汉文史料的记载,吐蕃诸部通过向宋朝进贡方物来换取茶叶,仔细检看吐蕃诸部的贡物种类,便会发现其中含有许多非吐蕃土产的域外之物。如熙宁十年(1077)西蕃邈川首领董氈向宋朝进贡珍珠、乳香、象牙、玉石、马匹;元祐元年,董氈又贡乳香。珍珠、乳香、象牙、玉石,皆非吐蕃土产,其中的乳香则是波斯、阿拉伯的特产香料,这说明吐蕃与波斯、阿拉伯地区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贸易往来。结合比鲁尼记载的吐蕃信息,证实了两地区间存在的交往交流。那么,波斯、阿拉伯的乳香如果能通过吐蕃进入中原汉地,那么理论上,汉地的茶叶也完全可能通过吐蕃传入伊朗。

《宋会要辑稿》载:“光尧皇帝建炎三年(1129)三月七日,宰臣进呈张浚奏:大食国遣使进奉珠玉宝贝等物,已至熙州。上宣谕曰‘:大观、宣和间,茶马之政废,川茶不以博马,惟市珠玉。故马政废缺,武备不修,致胡虏乱华,危弱之甚。今若复捐数十万缗贸易无用珠玉,曷若惜财以养战士?宜以礼赠贿而谢遣之。’”黄时鉴对这段记载中北宋茶马贸易的对象“大食国”是否指波斯、阿拉伯表示怀疑。笔者认同波斯、阿拉伯与宋朝直接发生联系的可能性较低。从比鲁尼的记载亦可看出,10—13世纪东西陆路交通阻隔,波斯、阿拉伯地区对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了解,要超过对汉族政权的了解。比鲁尼关于“中国茶”的记载表明,他掌握的契丹、吐蕃的知识是“新鲜”的,而对中原王朝情况的记载则全是抄袭前人的“旧事”。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茶知识的西传,更多得力于汉族周边少数民族的贡献。

在比鲁尼的这条材料之后,茶在波斯、阿拉伯文献中似乎又消失了,劳费尔对此感到十分困惑。但笔者认为,关于茶的记载一定是存在的,按照比鲁尼所言,在他之前的阿拉伯医学书籍就已经记载了茶叶的功效了,这表明关于茶的记载不会少。那么这些记载无迹可寻的原因,会不会是因为波斯、阿拉伯人另有其他的称谓来称呼茶,致使我们没有辨认出来呢?

二、茶在波斯、阿拉伯文献中的别称

12—13世纪波斯植物学家伊本·拜塔尔(Ibn al-Baytār)在他的《药草志》中摘引10世纪末的伊本·卢德万(Ibn Ruḍvān)的记载,介绍了一种名为shāh-i Chīnī的药物:

我们得到的这种药,呈片状,黑而且薄,是用某种植物的汁配制而成的。该药似降温剂,能治疗发烧引起的头痛和发炎肿块。根据这种情况,人们常常将其研成粉剂,撒在病灶。

14世纪初波斯史学家拉施都丁(Rashīd al-Dīn Fażl Allāh Hamadānī)在其《史集·忻都、信德与怯失迷儿史》(Jāmiʻ al-Tavārīkh: Tārīkh-i Hind va Sind va Kishmīr)中也提到此物:

在马八儿地区,由于空气污浊,食物容易变质,人如果吃放了半天的饭,就会死亡。因此,人们把饭和shāh-i Chīnī、大麦壳一起烹煮后食用。

同时代地理学家迪马士基(Shams al-Dīn al-Anṣārī al-Dimas̲hqī)的《陆地与海洋的奇迹》(Nukhbat alDahr fī ʻAjāʼib al-Barr wa al-Baḥr)记载,在中国海域的一个岛上,有大量的肉豆蔻、核桃、丁香、肉桂和shāh Ṣīnī。shāh Ṣīnī的叶片类似蒌叶,它的汁液类似爪哇香的汁液。

以上几种文献中出现的Shāh-i Chīnī(波斯语)和Shāh Ṣīnī(阿拉伯语)的字面意思都是“中国之王”,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物质呢?前人学者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笔者在拉施都丁的农学著作《迹象与生命》(Āsār va Aḥyāʾ)“茶”词条中,找到了线索。

关于茶树的知识

按照我们这里的医生〔的说法〕,它被称作“中国之王”(shah-i KHLQ),蛮子话和契丹话称之为“茶”(cha)。

它生长在蛮子——也就是秦(Chīn)的一些地方,在QM jū地区的所有山林荒野中也都生长。树木大小与桃金娘树相似,叶片形似石榴叶,但较之略小,全部为绿色。采摘茶树叶片,将其放入锅中以蒸汽焙炒,再放在太阳下晒干。如果能使它免于受潮的话,其功效可以保持好几年。

茶叶作为商品被运至秦和契丹各地,〔那里〕人们饮茶甚多。茶是一种大宗贸易品,从茶叶贸易中可获取丰厚利润,但在忻都斯坦人们很少饮食。

在属于契丹之地的秦州(Chīn chīū),有另外一种茶,其树木更加高大,叶片也更大,只比橘树的叶子略小,厚度则差不多。在那里按照租契的规定,〔承租者〕每年要向官府纳税。人们不能随意出售茶叶。每人允许贩运的茶叶数量,以及根据租契需要交纳的茶叶数量,都有规定。

根据泡出的汁液的不同,茶叶可分为:御茶、中档茶和普通茶。御茶是将麝香、樟脑及其他配料与茶叶混合在一块压制而成的,有专门的官员监制。将茶叶用磨石碾碎,像〔碾磨〕海娜花(ḥanā)那样,然后用筛子筛好,再用纸卷包裹起来,在上面盖上官印,以缴纳商税(Tamghā)。任何人不缴税就不能贩卖,违者获罪。就这样茶叶用纸包着被运往各地,它是一种大宗商品。它的口味和功效〔能一直保持〕。

有一种我们称为“茶”的最早的茶(chāy-i avvalīn),是一种野生的茶叶,那种茶也要缴税。但生长在荒野上的茶无需租契,任人随意采摘。

忽必烈合罕下令将茶树运至契丹之地,栽种在花园中,茶树长大后,任何想栽种茶树的人皆可移植。茶树不论在热带还是寒带都能生长。合罕在汗八里附近的中都城种植茶树,那里就属寒带。这种茶树开黄色的花朵,大小如桃花,种子如鹰嘴豆般大,呈黄色。

栽种此树,可通过播种、扦插和栽种幼苗的方法,每种皆能成活。用浴室排出的污水浇灌其根部,能使树木快速、茁壮地成长。

在生长“晚茶”(chāy-i ākharīn)的地方,生活着能产麝香的麝鹿,它们以芳香的树枝和草料为食,如甘松等。

这段记载第一句就指明,波斯医生称为shāh-i Khitāy的东西,中国话称为cha。这表明,茶除了音译cha之外,还有另一个称谓,叫作shāh-i Khitāy,而这个shāh-i Khitāy才是波斯人称呼茶的更加常用的名字。shāh-i khitāy字面意思也是“中国之王”,这显然是一种意译,反映出波斯人对中国茶的价值的总体评判。外来物品同时拥有音译和意译两个名称的现象很常见,例如在现代汉语中,“芝士”(cheese)和“奶酪”、“扑克”(poker)和“纸牌”都是这样的命名逻辑。

无论是波斯语shāh-i Chīnī和shāh-i Khitāy,还是阿拉伯语shāh Ṣīnī,其含义都是一样的,所指的事物也应一致。且根据前文所引文献对“中国之王”的描述,很像是一种茶叶的加工品。伊本·拜塔尔描述说,它是黑色的薄片,可以碾碎外敷,功效是清热消炎。唐宋时期中国流行一种叫做蜡茶或蜡面茶的茶饼,是在茶叶中加入香料膏油后压制成饼。《证类本草》中记载了皮肤上生疮,可以将蜡面茶研磨成粉末后外敷于疮口的方子,与伊本·拜塔尔所述颇为契合。而《史集·忻都、信德与怯失迷儿史》和迪马士基的描述皆指出“中国之王”在热带地区的应用,这与茶清热降火的性质有关。

三、蒙元时期中国茶在波斯、阿拉伯地区的流传

波斯农书《迹象与生命》中关于茶的记载代表了蒙元时代波斯、阿拉伯人对中国茶知识最全面的了解。其记载主要包含五方面内容:

第一,该书首次将茶的音译和意译两种称谓联系起来,把新旧名称作了勘同。

第二,该书首次较详细地记录了茶叶在中国的产地:蛮子田地(南中国)的QM Jīū和契丹之地(北中国)的Chīn Jīū。

QM Jīū,从对音上判断,可与“甘州”“剑州”和“赣州”(kam tʂiəu)对应。但从产茶角度来看,甘州可以被排除,剑州和赣州皆在元代产茶区内;但拉施都丁指出此地属于蛮子田地,那么剑州就也应被排除,因为剑州地处四川,元时属于汉地,即拉施都丁所说的契丹之地,而不在蛮子地区内。因此,只有赣州较为符合。

若从元朝茶叶生产的实际情况来看,QM Jīū也有可能指的是建州(kiɛn tʂiəu),只是在对音方面,不太契合。建州是唐代的地名,元时称建宁路。波斯语文献记录中国地名时,常常只取第一个字,再加上一个“州”字,所以将“建宁”简称作“建州”亦为合理。此地自唐代至元代,一直是中国最著名的茶叶产区,当地所产茶叶有“建茶”之称,也是朝廷指定的主要贡茶品种。元朝在此设有“建宁北苑武夷茶场提举所”,“掌岁贡茶芽”。

Chīn chīū,王一丹教授认为是“秦州”,秦州元代属陕西省,宋代在此设榷茶司,明代设茶马司,控制对西番的茶叶贸易。川陕一带出产的川茶可由秦州贩运至西番,可能就是Chīn chīū之所指。

第三,该书详细记载了元代的茶法。拉施都丁对茶场租契、凭引买卖、贡茶、“官印筒袋关防”包装等细节作了细致的描述,与元代的茶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第四,该书记载了忽必烈汗下令在汗八里附近的中都栽种茶树一事。中都,是指营建元大都以前的旧中都,即过去的金中都。蒙古人占领金中都后,改称其为“燕京”;忽必烈即位后,于中统五年(1264)又将“燕京”改为“中都”,并在中都附近大力营造新城,即后来的元大都(汗八里)。而忽必烈下令在汗八里附近栽种茶树一事,就发生在营建元大都之际。此事在《史集》中也有记载,说忽必烈下令修建元大都之际,“从每个地方运来了各式各样的果树,栽植到了该地的花园和瓜园中”。同时代的马可·波罗也证明了此事之真实,他的行纪记载说“:此处有一山,百步之高、方圆逾一哩。山上植满美树,皆不落叶,四季常青,冬夏皆有果实,芳草鲜美。当伟大君主听闻某地有佳木,便命人将其连根带土一同掘出,驱大象负载运来,栽植于山上。不论树之大小,皆如是移植。由此一来,那里便聚集了世间最美的树木。”爱尔森(Thomas T. Allsen)指出,蒙古人视树木为新生和长寿的象征,因此蒙古统治者们都很重视植树事业。

值得注意的是,伊利汗国的合赞汗也做过同样的事情,他曾下令将伊朗各地的植物移植到他的都城贴必力思(Tabrīz,今译大不里士)去,此事也同样记录在了《史集》中。忽必烈和合赞高度相似性的举动,不能不令人感到合赞汗是受到了忽必烈的影响。而拉施都丁在这一事件中,恐怕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他很可能是从汉地过去的孛罗丞相那里了解到忽必烈的这一政策,进而向合赞汗建议也这样做。至少拉施都丁对合赞汗这项命令一定是大力支持的,甚至移植树苗的具体工作也是由他负责实施的。因为他对农学、植物学的浓厚兴趣使他不可能不对这样的工作抱有热情——他在自己的拉施特镇上开展植物栽培的举动就证明了这一点。正是拉施都丁对此事的认可和推崇,使他在自己的两部著作中多次记载了元朝和伊利汗国的植物移植行动。

第五,该书描述了茶树的培育方法。王一丹认为,拉施都丁关注到了茶在中国的情况,但没有告诉读者伊朗是否成功繁育了茶树,以及波斯人是否习得了制茶的工艺。笔者认为,波斯人当时应该尚未学习制茶,因为制茶工艺与饮茶风气相辅相成,饮茶风气未形成时,制茶也没有存在的理由。但在当时,茶的药用价值已为伊朗人所熟知,对于热衷医学事业的拉施都丁来说,在他自己的试验田中培育茶树是非常有可能的。拉施都丁在介绍茶树栽培法时,特别提到用浴室污水浇灌可助其成长。这种方法不像是来自中国。中国的各种农书中,皆未提到过这种方法,在中国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便溺蚕沙类肥料进行施肥。而利用浴室污水增肥的手段,更像是拥有发达的浴室体系的波斯人自己的实践经验。由此可以推断,茶树在伊朗是得到了栽种实践的。

在知道shāh-i Chīnī/shāh Ṣīnī就是茶叶之后,再来翻检有关它的记载,便能很快找到蒙元时代中国茶在西方传播的踪迹。《拉施特书信集》(Mukātabāt-i Rashīdī)中收录了一封忻都的灭里·阿老丁寄给拉施都丁的信,信中除表达对拉施都丁的问候之外,还附上了一份礼品清单,言明这些礼品将通过巴士拉的商人送给拉施都丁。在这份礼品清单中,罗列了各种类型丰富的物品,包括织物、宝石、香料、动物、珍馐、器物以及建筑材料。其中就有大量来自中国的特产,包括20曼的茶叶(shāh Ṣīnī)。而在阿拉伯半岛的也门,1304年拉苏勒王朝曾向马穆鲁克赠送了一批礼物,其中有中国的麝香、锦缎、瓷器以及茶叶(shāh Ṣīnī)。

梅维恒(Victor H. Mair)、郝也麟所著《茶的世界史》,是关于中国茶的世界传播史的新作,其中第12章“征服新世界”是对茶叶在伊斯兰世界传播的论述。其中对于蒙古西征军最早为伊斯兰世界带去了喝茶习俗的观点,持怀疑态度。诸多材料都反映出一个史实,即茶早期传入伊朗时可能是作为一种药物而非饮品。一方面,中古时期能够运送到伊朗地区的茶叶数量想必不会太多,因而不可能供饮茶所用;另一方面,相较于苦涩的口味,茶叶的治病功效显然更能受到异域人民的欢迎。因此,传到伊朗的中国茶最早被那里的医生、药学家所关注和了解。可以说直到蒙元时代,茶叶的医药效用都是它在波斯、阿拉伯地区的最主要用途。

可以看到,蒙元时期波斯、阿拉伯文献中关于中国茶的记载多了起来,这无疑要归功于蒙古西征带来的东西交通的畅通。尽管西征时的蒙古人还没有饮茶习俗,但其构建起的“蒙古治世”(Pax Mongolica)为中国与波斯、阿拉伯地区的物质交流、信息交流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最佳的通道。茶叶作为古代中国最有特色、流行时间最长的特产之一,没有理由默默无闻甚至销声匿迹。9世纪沉没的阿拉伯黑石号商船上发现的写有“茶盏子”长沙窑瓷碗,就反映出中国茶文化向海外无意识地输出。相信随着新材料的不断被发现,茶叶在伊斯兰世界早期的传播历史会越来越清晰。

来源:“西北大学伊朗研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3“茶人春晚”:为世界奉上一杯“初心的茶”

1月14日晚,腊月廿三,北方小年夜,一年一度「茶人春晚」——“第四届中国茶人新春茶会及中国茶制作技艺非遗纪念”在线上举办,这场特殊的茶会让成千上万来自海内外的爱茶人相聚云端,共品一杯“初心的茶”。

第四届中国茶人新春茶会及中国茶制作技艺非遗纪念

自2020年创办以来,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在茶行业大获好评,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今年为第四届,现已成为岁末年初备受瞩目的茶界盛事之一。

今年的中国茶人新春茶会是第三次在线上举办,集合思辨、情感、人文、科技和艺术,以跨界思维探讨茶的未来,用传统和潮流艺术去演绎新时代下的茶文化,海内外茶人欢聚一堂,大咖达人艺术家共创,共同见证和推动茶行业的升级和发展,为世界献上一杯初心的好茶。

茶道新生活创始人、《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和广东电视台主持人杨淇搭档担任整场晚会的主持,主持人一边品茶,一边聊天,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带领着屏幕前成千上万的茶友们,一边盘点和展望世界和茶界的大事件和热点话题,一边欣赏着精彩纷呈的节目。

整场晚会历时11小时,从政策解读到市场探索,从知识传播到人文艺术,围绕着一杯茶,为所有爱茶之人呈现一场立体思辨、人文精神、视觉享受的三重盛宴。

晚会还设有多轮抽奖环节,聊天互动区茶友们讨论得热火朝天。

今年“茶人春晚”的主题为:初心的茶。

疫情的反复、经济的下行、国际环境的变化让今天的人们身处一个不确定的环境当中。我们希望茶人朋友们能通过给整个世界奉上一杯安心的好茶,借由茶汤的温度,去温暖和鼓舞所有人。

在今年11月29日,中国茶行业迎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此做出了重要指示:

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为了纪念这历史性的一刻,在这届“茶人春晚”上,非遗是成为重要的内容版块之一。

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以中国茶人新春茶会的名义,向各界发出一个倡议:将每年的11月29日定为“中国茶非遗纪念日”,以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将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重要事件。

初心的茶

用传统和潮流艺术去演绎新时代下的茶文化

作为中国茶人新春茶会的主创团队,茶道新生活一直在坚持原创,用传承和创新的视角去演绎当今的茶文化。那么,今年又给广大茶友们带来了哪些精彩的作品呢?

组委会向全国各界征集了重点反映“中国茶非遗”的文化艺术表演,节目类型包括且不局限于歌曲、戏曲、器乐、舞蹈、语言类、曲艺、杂技类、民间绝活等,形式多样,规模不限,雅俗兼备,内容健康向上,弘扬正能量。

茶人春晚为全球爱茶人献上了一场“中国茶非遗”文化盛宴。

《茶经流芳》——远古时期,神农尝百草,茶多为药用,自《茶经》后“天下益知饮茶矣”。物有报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

该节目展示《茶经》与浙江长兴、安吉、临安、西湖、灵隐等地自唐代始的历史渊源。依据《茶经》经典名句唤起茶为国饮的文化自信。

《茶之艺》

《采茶舞曲》

《采茶歌》

《大红袍》

茶人茶事,有茶就有故事。茶艺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而创意茶艺表演以其艺术性和观赏性被人追崇。精彩的茶艺表演,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拉近了我们和“茶”之间的距离,在美轮美奂的意境中,让我们慢慢融入到茶的世界里。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长路尽头,素身寻茶,一众茶人行走在这条千年商道上,杂技演员与数字媒体相结合,历经千年古道上的风霜雨雪,以历史的深度,思考当下的感悟。

茶马古道作为集经济、文化、政治于一体之道,在历史长河中既是西南地区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交通要道,又是民族间增进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是推动民族和睦、维护边疆安全的团结之道。

世界的记忆在这里安放,你的问题他都能指明方向。无论经过多少风雨,愿你还是那个少年的模样,还在唱着,期待的远方!

歌曲主歌部分通过混声飘逸、空灵的共鸣,此起彼伏的旋律递进,细腻地表现来自东海灵动的风和云,伴着潮水向太姥山白茶母树朝圣的画面,仰慕白茶的神圣与洁净。副歌部分富有阳光活力的旋律,描绘出春暖花开时,洁净的白茶衍生铺遍福鼎大地,一片欣欣向荣,以山海交响的澎湃讴歌长期以来发展白茶产业,推进福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事业“洁白”的奉献者。

茶,是一种人生。按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茶”是人处在草木之间,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对内心的态度。

从茶的种类、历史、传播、制作等各个角度讲述关于茶的故事。每集一个主题,分别是“土地和手掌的温度”“路的尽头”“烧水煮茶的事”“他乡 故乡”“时间为茶而停下”“一碗茶汤见人情”。

茶脉焕发新生,一条陆上丝绸之路,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茶运往世界各地。寓意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穿越时空、文化与国界,展现中国以“茶和天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命是永恒的话题,是每个人的灵魂,《一片叶子》虽是舞蹈,但其舞蹈中所蕴含的生命哲理却是深奥的。在观看过程中,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一杯茶从叶子到一杯茶的淬炼过程,感受到一片叶子生命的芬芳。

初心的茶

嘉宾分享

连线众多茶界、跨界大咖,解读行业热点事件

作为茶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茶道新生活团队也一直致力于引入跨界的思维来激活茶行业的创造力,今年又有哪些大咖来到春晚的舞台上给茶界分享干货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六十年如一日,茶早已成为陈宗懋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论是喝茶品茶,还是茶科研茶产业,陈宗懋都很关心,他将自己的追求和中国茶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今,他依旧纯粹、专注地行走在“茶”路上,向茶科学的新高峰昂首阔步地迈进。饮茶一辈子的他亲身印证自己说过的那句话:“饮茶一分钟,解渴;饮茶一小时,休闲;饮茶一个月,健康;饮茶一辈子,长寿。”一本书,一杯茶,很多年。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先生——汤敏理事长表示自己也长期喝茶和茶产业发展也是息息相关,从乡村振兴的角度解读政策对茶行业的影响。友成基金会乡村振兴,联合领头雁计划给农村创业的年轻人培训,其中茶叶是培训的一部分,很多年轻人在农村开拓茶创业,助力乡村振兴,促进茶茶产业的发展。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 包静——中国向世界敬了一杯醇厚、文化馥郁的好茶,中国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中国茶叶博物馆将牵头展开申遗成功后各项工作。新的一年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全新的姿态践行我们茶人初心。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农学院副院长王岳飞——解读非遗及茶教育者的初心,希望更多人把茶喝起来,中国的茶文化、茶产业的未来是非常好;王老师还发起了一个倡议:三个月内背下茶经,可以到他哪里随便搬东西,希望茶友让更多人把茶杯端起来,把茶喝起来。中国茶冠世界,我们既是茶的大国,更是茶的强国,要有信心肯定愈来愈好。

福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蔡梅生先生——分享了福鼎政府为茶产业真正立体可持续发展所作的种种努力。从去年将化学农业全面下架,到成立福鼎市农村协会,不仅要满足用户需求,更将品牌做好,第一品牌必须要有第一品质。好白茶出自好土壤,出自好生态。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周红杰——让更多人理解茶、懂得茶、爱上茶,做茶人把美好的茶讲好、用好、让更多人因茶而健康、生活更加美好,这才是每个做茶人初心。

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 陈书谦先生——我们全体中华茶人都有义务责任继承、宣传中华茶人文化、发展茶经济,同过全体中华茶人的努力,茶文化、产业都会越来好,走向世界!

央视著名导演、《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总导演王冲霄——看见茶文化,茶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茶不简单是一个物质形态,更多是会影响人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喝茶不仅可以让自己更愉悦,也能让身边的人更愉悦,茶可以增添生活色彩且门槛不高。

纪录片制作人、策展人 贾怡 ——生命中每一分钟、每一秒都是新的。按着内在的指南针,内心的方向稳定的向前走,外在没有影响对自然、生命的感受。生命里的初心,活成了自己,像清清淡淡的白茶。

著名公益人,微博打拐、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乡村振兴的现实勇者,自己是一杯黑茶,你帮助他人的时候,全世界都会支持你,慢生活的市场,要做好品质,茶行业组织化,联合起来,整合链接在一起。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秘书长零慧——社会企业的力量,用企业的力量来解决社会的问题,利他,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到长期价值。

中国著名登山家、中国第一位登顶珠峰的残疾人、劳伦斯世界体育奖获得者夏伯渝——夏伯渝老师的故事,失去双脚非常难过、伤心,后来专家看过他的情况,说可以让他实现再次攀登,只要活着一天,我就要为梦想去奋斗。

我这一生都不能确定能不能登上珠峰,但只要我能攀登。

40多年来,我只是做到为一个目标而坚持。

著名学者、作家,昊达文化创始人,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教授、博导费勇——不焦虑的活法,接纳现状,要坦然看待问题,不能回避问题,培养一个爱好对身心健康有帮助。

台湾周渝老师——谈茶与心,什么是好的茶?让你笑的茶,就是好茶喝着让你流泪的茶,说不定是更好的茶。我们的身体知道,怎么快乐健康。

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茶艺师倡导者与推动者 余悦——茶的初心,茶人类生存的需要,茶也和人们生活的融合,茶亦是人们对生命的追求;茶人的初心,更好研究茶、茶文化,让全世界的人享受到更安心的茶。

香港茶人 叶荣枝——现在喝茶带了太多跟茶无关的事情,多少钱一斤,谁做的,什么山头都是要杜绝的,喝茶应该是那种缥缈的想象,放不下杯子的感觉、天真呆呆的感觉,不要用耳朵、概念去喝茶,只是用你的感受去喝茶。

希望大家喝茶记着很直接很单纯,跟茶直接对话的感觉。

著名演员、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嫣然天使基金发起人李亚鹏——一杯来自云南古树大叶种普洱生茶,来到茶人春晚感觉像回到大家庭一样。初心是一种信念。找到初心,那种不畏艰难,不惧怕的勇气将会让你想做的事一往无前,任何考验都不是问题了。

网红县长 陈灿平——干净茶,百姓茶,生活茶。同一片土地,同一杯茶。无论是做茶、喝茶、卖茶都要保持初心,呼吁大家好好保护我们的土地,才能有一杯健康的茶。

金陵古琴家、吴派琴学传人,江南书院副院长老桐——读书明理,抚琴、饮茶安顿身心。在现代如何安身立命找回最初的力量 ,传统文化是优秀的先贤留下的生活观,跟先贤的传统文化交织,找到自己,把生命的道路理顺,把生命的目标明确,打开生命之门。

著名诗人, 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 、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西诗歌》杂志主编黄礼孩——诗歌的力量,当你热爱的时候,本能就会朝着热爱的方向靠近,通过诗歌、通过茶带你到一个不一样的时空。

著名作家、《食在宋朝:舌尖上的大宋风华》《古画里的茶》作者李开周——解读非遗及文化传承,因为你了解历史文化,有了诗书气质的你会和其他人感受不到的时空,流淌在这种历史文化的中,自能找到安身立命的地儿。

空山乐队主唱、音乐人 蒋明——音乐的力量,音乐是药,茶亦是,都有疗愈的效果。喜欢是生命中自然而然的事情,音乐是,茶亦是。如果所有人都将热爱投入音乐、投入茶,自然而然也会愈来愈好。

传播茶界正能量

“大地奖”弘扬茶人精神

“大地奖”是茶人春晚的一个重要的版块,旨在弘扬中华茶文化的核心精神,评选为茶行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让其为茶行业发展的奉献精神获得社会的肯定与赞扬。

本届“大地奖”共评出了茶人精神奖和特别致敬两大组别共15位获奖者。

(本名单按笔画数量排列,排名不分先后)

大地奖 · 特别致敬

大地奖 · 茶人精神

大地奖获得者 何春雷——通过大家举荐获得大地奖,何老获得大地奖表示非常开心,从事茶叶40多年,见证中国茶叶产量、面积、出口,都处于第一的位置,茶人的使命使命:在茶产业发展质量上,应用领域上、饮用方式的转变上,创新技术和产品,贡献绵薄之力。“继续干,好好干。”

这些获奖者当中既有身处领导岗位推动产业发展并躬身入局的老同志,也有数十年都扎根一线上山下乡的不出名者;既有科技界的精英,也有文化界的推广者;既有市场的,也有学院的……他们背景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叫“茶人”,也有一种像大地一样默默扎根、持续耕耘的精神状态,也像茶一样,化去岁月的苦涩,将甘甜留给人间。

今年是中国茶人新春茶会举办的第四年,在包括疫情在内的很多挑战之下,坚持做这件事情的挑战很大,但在这个过程中,茶道新生活团队感受到了其他主办、协办单位及很多个人的支持。

“中国茶人新春茶会”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为所有茶行业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同座奉茶的舞台,成为了一年一度备受茶人期待的盛会,实现了在茶行业构建团结向上、和谐共赢的发展环境和良好氛围的初衷。

对此,吴垠女士表示:“中国茶人新春茶会将与大家年年见,办成一个有思想,有交流,有分享,有文化,有情感,有欢乐的年度活动,持续成为一个大家表达和收获的平台、持续地提供更多的养分给做茶人,爱茶人,促进茶人之间更多的融合和交流,给爱茶人更多的有趣、喜悦和欢乐。共同见证和推动茶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共创从业者的职业自豪感,传递一杯茶的交流、友谊,并持续给世界一杯有温度的茶。

”期待明年。

来源: 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