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旧茶叶的用处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28 秒)

是不是春秋二季的白茶压饼后,都有黄叶片?

《1》

你们夏天都在做什么?

福州的夏天,跟呆在大蒸笼里似的,人是恨不得24小时都呆在房间里,喝茶,做一个冰肌玉骨的美人。


或者,泡在泳池里,做一条自由自在的美人鱼。


酷暑季,对村姑陈来说,无论是喝茶还是游泳,都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尤其,穿着宽大的麻袍子,不必像上班时候那样拘着,歪坐在窗边喝茶,把手机扔到抽屉里。再随便翻一翻新买的书。


窗外,突然就狂风大作,天气阴沉,又突然,就暴雨如注。


再突然,就雨过天晴,蓝天白云,绿草如茵。


这一切的天气变化,是不是很像人生?


永远充满了未知,永远充满了变数,永远充满了惊喜。


也像储存白茶,它在暗黑的纸箱里沉睡,你永远不知道,这款茶明天,将会变化出什么样的新味道来?


一切都是那样值得期待。




《2》


春茶季的时候在山上,采茶青,拍照。


帮S师嫂整理茶青,偶然,拍到了一些茶农采茶时,不小心带下来的老叶片。


这些老叶片,它们生在嫩芽叶的底端,芽叶连枝,浑然一体。


茶农采茶青时,为了赶速度,采得极快,几乎是一秒一枝芽叶——眼睛瞄准了一枝,眼到手到,伸过去便摘下来。


这一拉一拔的功夫,根部的叶片若是较老,也会被带下来,与芽叶一起,扔进竹筐里。


到了茶厂里,摊晾时,由于要及时摊晾,赶时间,万一天气热,茶摊得不及时,就容易渥堆发酵,损耗茶香和部分内质。


故而,也不会一枝一丫地挑选,去掉这些老叶片。


它们便被暂时保留了下来。


等到茶青被萎凋之后,这些老叶片,会在挑捡的环节,被老阿姨们挑捡出来,成为淘汰品,扔到另一个箱子里去。


当然,老阿姨们有时候手过快,拔茶的时候也会有一两片老叶片,成为漏网之鱼,混进精茶的筐子里,随着挑出来的精茶一起,被烘干,被装箱,陈化。


等到精品茶千里迢迢来到列位看官茶桌上的时候,它们偶尔也会冒个头,出现在你的盖碗里,被冲泡,释放出自己独有的养分。




《3》


在散白茶中,老叶片,没有什么大用处。


只是大批白马里那一两只不合群的黑马罢了。


而如果这批散白茶,被压了饼,那么,身为漏网之鱼的这些老叶子,它们的身份和作用,可就截然不同了——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卧底,成为识别白茶饼是否做的表面依据之一。


一下子就从毫不起眼的小角色,变成了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这命运的起伏,可不是一般的大。


老叶片,混在散白茶中的时候,它是绿色的,油亮的绿。


当压成饼之后,它的颜色就改变了,压饼时的受的热,把它的颜色变成了豆绿色——黄多绿少的那种色调。


有点像夜里反光的那种黄布条。


这种豆绿色,有别于白茶饼的竹青色和橄榄绿色,在茶饼表面,显得特别扎眼,特别醒目。


就像一块抹茶绿的蛋糕上,点缀着几颗黄樱桃。


想让人看不见,都难。


而做旧老白茶饼,却没有这种鲜明的、由老叶片变成的黄叶片。


做旧饼,有的是渥堆做旧的,有的是大火烘烤的,或者是两种兼有的,但无论哪一种做旧,都会令茶叶遭受不同程度的高温,且是茶叶整体遭受高温——包含老叶片在内。


当它们整体做旧之后,所有茶叶的颜色,都往砖红色、赭石色、黑褐色、咖啡色去靠,去接近,嫩叶子和老叶片,都变成了一个色,不再能清晰准确地单凭颜色,区分出嫩叶片和老叶片。


故而,凭借有没有老叶片,有没有黄叶片,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区分做旧白茶饼和非做旧白茶饼的。




《4》


那么,是不是只有春白茶饼里,才会有黄叶片,而秋白茶饼里是没有黄叶片的呢?


非也,非也。


秋白茶饼里,也是有黄叶片的。


压饼后出现的黄叶片,它的前身,是白茶茶青里夹杂的零星的老叶片。


春白茶采摘时,采茶快了,会夹带着老叶片被一同采摘下来。


过了夏,入了秋,秋白茶开始采摘了。


采秋白茶时,跟春白茶一样,在采快了的时候,一顺手,便会偶尔带下来一片老叶片。


这些老叶片,同样会随着大部队一起萎凋,一起挑捡,并被挑出来放进废弃叶片筐里。


它一样会在挑捡的时候,被手快的挑茶阿姨,带一片两片进入精茶的筐子里,与精制茶一起萎凋,成为精制茶的一分子——那两只离群的羊。


所以,当我们把秋白茶压饼,这些带有漏网之老叶片的秋白茶,一样会在饼面上,显现出黄叶片来。


通过观察春白茶饼和秋白茶饼,我们便会得到答案:春茶饼和秋茶饼,只要是正常萎凋,正常压的饼,饼面上和饼内部,都会偶有黄叶片出现。


黄叶片,从此成为春白茶饼和秋白茶饼的“护身符”。


成为它们身份清白,非做旧白茶饼的明证。




《5》


当然,仅凭黄叶片,就断定一块白茶饼是不是做旧老白茶饼,也会稍微武断一些。


毕竟,做旧白茶饼的技术,也在更新换代,也在升级。


曾经,单单看黄叶片的有无,是可以断定一块饼的身份的。


甚至,还可以凭黄叶片的质地和颜色新旧程度,大致断定一块饼的年份。


现在的做旧技术,大家可以新旧拼配,可以存一年再压,然后改年份,可以春秋拼配,花样繁多之余,辨别起来,难度便加大了。


SO,现阶段,要真正的认定一块饼是不是做旧老白茶饼,除了看黄叶片,还要辅助参考其它方面的因素,比如看梗的柔韧程度,看叶片的新旧程度,闻茶饼的气味。


以及,最终定板的,最重要的辨别指标——冲泡,鉴别茶汤。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是不是做旧老白茶饼,泡了喝,闻香,尝汤,便清楚了。


香气如果不多变,如果有杂味有异味有霉味;汤水里如果没有落水香,如果汤感单薄清稀,内质不足,那就算表面有黄叶片,也确定是做旧老白茶无疑。


就算曾经工艺不好,但年份真实,存个三五年,喝起来汤水也会比做旧的老白茶,来得醇厚一些。


人家虽然学历不高,但胜在资历够老,比起不学无术招摇撞骗的裘千仞,还是要强一点的。



《6》

城市里是热的。

太姥山,也迎来一年一度的暑季。

当然,山上再热,比我们城里,仍是凉爽的。

S师傅正在压饼。趁着天气热,而台风还没来,空气较干,茶饼干得快,快快把一些饼,都压出来。

热汽蒸腾里,雾气笼罩里,这个辛勤的茶农,正在跟那些茶叶奋战着。

做上好的散茶,再压一些上好的饼茶,对S师傅来说,方才是人生的圆满。

吹着空调喝一杯今年的一级白牡丹,在那花香袅袅里,遥想太姥山的万种风情。

漫山遍野的栀子开了又谢了。

春季新发的竹子长高了,几乎要成林。

夏夜,月华初升的时候,清辉洒落在林间茶园子里,此情此景,心间只浮起张君宝失意于郭襄,独自上武山山开创武当一派那一章节的回目——“武当山顶松柏长”。

一个人,是要多思念一个人,才会风露立中宵,清辉玉臂寒?

我不知道。

但我思念那些再也无法喝到的老白茶时,心情如是。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普洱茶产业的新边界

2018年,请上帝喝茶工作室的主要工作是,配合做创新体系的茶企,围绕仓储交易、熟茶2.0、科技仓、红汤新生茶、云南白茶等领域,进行战略规划,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打造面向未来十年的“细分品类+品牌”竞争模型……

红汤新生茶,是生茶的一场革命。继熟茶2.0之后,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将重点关注“红汤新生茶”。

要真正布局好未来,我建议厂商多关注一下“普洱茶产业的新边界”问题。普洱茶产业的边界扩大可能会有这么几个要点:

1、定义升级:传统普洱茶升级为发酵食品。升级的好处是,可以真正开启大健康、大消费时代。

2、新制造、新零售、新服务主导未来

3、新服务需要做到三个极致:极致产品、极致性价比、极致消费场景体验。其中,极致消费场景体验需要做大“三化”:生活化、国际化、年轻化。新服务,尤其是“三化”,跳出了传统的普洱茶专业市场,开拓非专业市场,将广大的人民群众以及老外变成真正的普洱茶消费者。

4、优质原料供给:古树茶的存量市场,扩大为生态茶园建设的增量市场。

5、高端小众圈子营销,向现代主流渠道与大众传播延伸。

6、经验主义、自然主义做茶理念,转向借鉴雀巢等食品帝国之“现代食品工业系统集成+科技与产品研发驱动+全球采购+精深加工+大众品牌+主流渠道”模式,以及小而美的后现代艺术智造将兴起。

7、概念炒作收割韭菜,转向一个概念玩十年以上,系统性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断升级迭代,建立共享协作生态圈。

图为“喝得最多的茶品类”,绿茶一家独大,普洱茶份额是个位数(8.19%)。如果在未来普洱茶的产业边界扩大,普洱茶占比有望进入两位数时代。

普洱茶行业进入“三新时代”

润元昌做科技创新型茶企,做“熟茶2.0”的技术专家品牌。这喻示着在未来,要做好“新零售”,必须首先做好新制造,只有对旧有的制造体系进行重构,才能向终端的零售场景系统性输出服务解决方案。这就是马云说的,做服务就是做制造,世界上没有单纯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熟茶2.0”就是用现代发酵食品工业体系以及后现代艺术智造思维,打造熟茶界的“新制造”。有了新制造的基础,才可以开启熟茶2.0时代的新零售、新服务。

新制造、新零售、新服务,普洱茶行业进入“三新时代”,谁还在自然主义的旧时代睡大觉?

有些企业说,我搞了全产业链,要做全产业链服务茶企。我以为没太大用处。首先不一定是新体系,第二你什么都做,没个取舍,说实话我不知道你这家企业在做什么。在聚焦的核心环节不能做到极致,全有何用?

还有些人说,我要去整合大资源,你自己都没有做好自已,怎么去整合资源?这不是一个整合资源的黄金时代,而是不小心会被整合的时代。天天嘴上讲整合,不如苦炼内功……

我对普洱茶行业的一点看法:为防止资本外流,引导产业由虚向实,国家会去金融杠杆,并对高价楼市进行有限度“冰封”。在未来,流动性有限,需求不足,资本进入茶行业只能长期战略布局,短期难有作为。普洱茶的第二个库存堰塞湖正在形成,未来的勐海是库存的海洋。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茶企茶商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出货压力,普洱茶的销售通路将变得昂贵。今后几年,真正整合行业的不是纯资本,而是掌握销售通路的企业。有销售通路话语权的企业,联手资本,将对行业进行超级大超合……

不掌握销售通路的厂商,慎言整合,说不定反而是被整合的对象。

与其天天谈整合,不如聚焦细分市场,苦炼内功。

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在普洱茶快速升级的年代,唯有充满危机感,清空过去,持续学习。普洱茶之变才刚开始,未来更精彩……

传统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在2008年,普洱茶的冰河时代,我写了一篇文章《千万别拿普洱茶当普洱茶》。普洱茶过剩了,如果我们深度改变普洱茶的传统属性,赋予其全新的属性,普洱茶还过剩吗?2018年,我建议跳出传统茶叶圈,将普洱茶当现代发酵食品卖。

可用食品帝国雀巢的模式经营普洱发酵食品。

在法国,普洱茶当药卖。传统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千万别拿普洱茶当普洱茶》中写道:

普洱茶现在跌倒了,要想短时间起来,就不要把普洱茶当普洱茶(如果想起来的时间长一点,可以去求助供求关系的自发调节,那样很残酷,虽然明天很美好,但很多企业是见不到明天的了),如果普洱茶都不是普洱茶了,还会存在普洱茶的积压问题?

如果把普洱茶当普洱茶,那么去年有17万吨的产量,要普洱茶的消费者来完全消费需要几年的时间?

如果利用资源共享、渠道互用的概念,可能积压产品的消耗会快一点。渠道创新、产品的创新,不在别处,而在资源整合中产生

附:产业的边界问题:

农产品是普洱茶的根本属性。

但根本属性,和赋予属性是两码事。

人性是先天的根本属性,人格是后天文明社会赋予的属性。

有时候人格往往比人性重要,很多人都是戴着面具生活,成为生活中的某种角色。

扩大而论,比如石油,可以被赋予石油美元。

比如农产品,可以被美国人当着绿色美元,以对抗中国所谓的世界工厂。

在这里农产品变成美国继续殖民世界的武器。

世界的秘密在与赋予与解释,所谓的产业边界问题,是赋予与解释的边界。

如果能在赋予与解释上进行突破式的创新,那么产业的边界也就随之扩大。

图为雀巢在西双版纳的示范农场。雀巢在上游不亲自建咖啡种植园与初加工基地,只搞不到一千亩的示范农场,输出种植与初加工的行业标准,堪称原料与初加工轻资产超级整合之典范。

发酵食品与雀巢启示录

普洱茶的本质是发酵食品。也不是说,定其他东西不可以,比如不发酵的绿茶,只是定发酵食品,容易使普洱茶在当今社会利益最大化 。

现在生活好了,大家喜欢温良而不刺激的食品,发酵过的食品,符合温良和谐之道,能补益世道人心。总之,中国告别百年激进,在革命时代,我们要多吃辣椒闹革命,在和平和谐的中国崛起时代,温和就是当前的国民属性,所以我们要喝温养的茶——发酵茶,过一种温和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发酵食品,对治时代富贵病,是油腻时代的最好解药。大国之民不再激进了,变得温良如春,但养得好,也容易营养过剩,人生包浆多了,容易中年油腻,普洱茶不但能温养国民的人生,还能解油腻,诚如陈杰先生所言:普洱茶是发酵食品的另一座巅峰。如此看来,普洱茶不做发酵食品之王,也太可惜了,主打益生菌的酸奶,强壮一个民族,能温养解油腻的普洱茶,理应成为国民熟茶、国民生茶,总之,是中国人就要喝的茶,还要随大国复兴,让老外喝的茶!要玩好发酵食品这一根本属性,普洱茶必须重视食品科学、微生物发酵科学,新时期的普洱茶,不只是简单符合自然之道,而是再造自然,最终深契自然之道……

发酵食品,精深加工,科技是普洱茶的第一生产力。这是普洱茶面向未来的核心关键词,您抓住了吗?

发酵食品能开启普洱茶的大健康、大消费时代:

1、普洱茶本质是发酵食品

普洱茶本质是发酵食品,做成发酵食品的巅峰之作,是普洱茶市场做大的关键。

2、定位为发酵食品,才能将普洱茶产业做大做强

发酵食品的核心价值,是健康,是生活日常消费品。唯有当成发酵食品卖,普洱茶才能放大健康价值,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进入开启普洱茶大健康、大消费时代。

当土特产卖,太普通了;

当文化普洱卖,始终小众;

当金融普洱卖,藏而不喝,存在系统性风险;

普洱茶未来最大的出口,还是当发酵食品卖,拉升高端价值的同时,适时把大众消费市场做大。

3、普洱茶的升级密码: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发酵食品

抓好原料基地建设,按照食品工业标准化生产,符合食品安全,加大科技攻关与产品研发,生产保健与养生效果良好,普通消费者口碑好的产品,进行大众传播与现代主流渠道开发,让普洱茶真正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把普洱茶当文化产品、类金融产品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在拼高端小众圈子,都在做古树茶文章。如果将普洱茶当现代主流食品卖,就可以做现代主流渠道与大众传播,也可跳出全省茶产业被古树茶绑架之尴尬局面,用生态茶园与现代食品精深加工来撬动巨大的增量市场。

未来好产品供给的第一车间不在古树,而在于生态茶园。古树是好茶的存量市场,有远见的茶企要布局好茶的增量市场——生态茶园建设。台地茶园改造的红利在于,大众市场的放量,尤其是质优平价的放量。

台地茶园的生态化改造,可借鉴1988年雀巢在云南推广的基地建设模式。雀巢只做品牌、渠道建设、全球采购与精深加工,而在咖啡种植与初加工方面,输出技术与管理模式,以及咖啡干豆收购标准,大力扶持咖农与咖啡种植初加工企业,也就是自己不亲自建基地与初加工厂,而是输出高效整合模式。

由此,普洱茶也将真正进入“新制造”时代:

由传统的作坊式生产(适合自然主义生产)、粗放的工业化生产,进入高标准、系统集成的食品工业化生产(科学干预的标准化生产),以及进入后现代艺术智造(精细化、文创、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

有了“新制造”基础,就可以发力“新零售”与“新服务”,从而开启普洱茶的大健康、大消费时代。

“割韭菜”的营销总监

有杂志向我约稿,谈茶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我觉得不能单就服务谈服务,而要放在一个更宏大的时代背景中去谈。而且在当前的大变局时代,我们一定要正视旧瓶很难装新酒的问题。每个时代都自有其使命,被命运选中的先进茶企,都在属于自已的时代留下经典的服务体系。如果其服务不到位,客户不满意,也就很难快速做大。由此可见客户满意度才是衡量服务价值之准绳。

普洱茶行业长期给人的感觉是,炒炒才健康,能让经销商快速赚钱才是王道,建一个能让跟随者迅速赚钱的服务体系,才是真正为客户着想,不炒作就无法做市场,这是许多营销总监的心声。为什么许多茶企频繁换将?因为老板的算盘是,炒作是短期收割市场韭菜,炒成功了,你的使命也结束了,炒不成功,要你继续做营销总监何用?

茶界的成功营销总监,从来不是单枪匹马的赵子龙,而是后面站着一帮人,也就是,他是代表利益集团的,他站在营销总监这个位置是要服务利益集团的,老板想要的业绩,只要让利益集团赚到钱,销量就会飙得老高,茶叶卖不出去,我至少能联合几十个兄弟帮你囤起来,你厂家完成了数千万元销量,我跟兄弟们若干年后可以大玩一把某某品牌中期茶。

为什么成功的营销总监往往只能干一两年?因为他帮老板割了市场的韭菜,老板榨尽了他的资源,不过他也获得了自己想要的,那就一拍两散,换个东家再玩。这就是最经典的割韭菜服务体系,不服不行!

接下来将谈面向未来市场的服务体系。我没有韭菜割,只好谈未来。

图为“蓝铁”是三个极致的一次先锋尝试

“三个极致”开启茶界“新服务”

按照传统的经验,我们很难服务好正在迅速升级的消费者。从提升与改善消费者体验出发,面向未来的茶企需要在“三个极致”上下工夫:

极致的产品、极致的性价比、极致的消费场景体验。

所谓极致,不是茶企、茶商认为极致,而是能真正击中消费者的内心,让他觉得这个东西是他真正想要的,有体验与购买的欲望。

如今许多茶企,按照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所谓的专业经验在生产极致产品,消费者还没有买单,就先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等到市场表现差强人意,就怪消费者不懂茶,白白辜负了自己做好茶的初心……

由此可见,传统的专业经验,无法让大家在消费升级的今天走得更远,那我们是不是要告别传统的经验主义,从一个全新的市场原点出发,重新来思考与构建面向未来的服务体系?

做好消费者服务,需要三个极致。极致的茶品,是建立在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之上的,如果消费者没这个需求,或者需求不够旺盛,那么茶企开发的所谓极致产品就是鸡同鸭讲。

润元昌深入研究消费者的“精品熟茶”需求,有的放矢,将消费者划分为高端专业茶客与大众消费人群,一个是对品质刁钻挑剔的市场,另一个是普适性的基数市场,分别供应建立在不同模型基础上的产品。

前者在“春茶发酵的熟茶”基础上,独创“润活发酵技术”,采用“轻发酵+慢养仓”的模型,来开发经得起挑剔的专业消费者检验之极致茶品。

后者在“春茶发酵的熟茶”基础上,研发“陈香发酵技术”,生产适口性好,性价比极高的茶品满足大众消费者。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熟茶,以“国民熟茶”的名义,让天下人喝好茶!

在第一个模型中,高端与专业消费者偏重于极致茶品体验,有极致茶品再来谈极致性价比。而在第二个模型中,大众消费者先看极致性价比,再来看极致产品体验。

第三个极致,是极致的消费场景体验。

许多茶企误解了极致的消费场景,以为把茶庄、茶楼装修得高大上,就是极致场景。极致消费场景,首先的购买的便利化,然后是体验的人性化。

你装修再好,市场上卖你产品的人太少,你没有知名度,我对没有认知,即便知道了你,也很难找到购买的途径。故首先要打造品牌,解决精品熟茶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消费者有了认知,还能很方便地购买茶品。

润元昌,高举“精品熟茶”技术专家品牌大旗,进行现代主流的品牌与渠道建设运作,让润元昌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品牌、口碑品牌,在发展品牌专营店的基础上,针对全国数十万家零售茶庄推“精品熟茶”专柜,让润元昌精品熟茶的小红旗插遍大江南北,祖国的每一片土地,从而解决品牌的认知度和购买便利化之问题。

其次终端消费场景要人性化。场景不能从企业的主观出发,而要从人性之深层次需求出发,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设置不同的消费场景。这就是润元昌理解的极致消费场景体验。今后润元昌将在这方面下大工夫。

场景的人性化要做到“三化”:一是生活化,走进办公室与家庭;二是国际化,随一带一路输出中国元素的健康文化;最后是年轻化,用时尚青春语法打造消费场景,引导年轻人喝茶。

如果能做到“三化”,就是“国民熟茶”,就能开启熟茶的大众化。否则,还是在传统的小众圈子体验打转。

下面重点谈一下场景的生活化:

如果北方人有广东喝早茶的时候泡熟茶这种生活场景,估计熟茶销量会增加五倍。这种生活场景很质朴普通常见,也就是居家过日子的场景,而不是强调逼格的场景。

生活处处是风景,没必要刻意景外造景,如果用力造的话反而着相了。熟茶的场景生活化,可用“融”字诀,以你喜欢的方式,习惯的方式,融进你本来就很美的生活。而不是另外搞个东西,板着脸教训消费者,你不喝熟茶就没品格,没追求,没文化。为何要对立造景,而不是用好“文化”的大而化之呢?

许多茶企推广,喜欢制造对立面,不就卖个茶,至于吗?

体验要人性化,人都喜欢找认同感、归属感,不喜欢被异物植入,厌恶对立面的东西,顺应人性就ok!

润元昌将围绕“熟茶与健康”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推广活动,让熟茶的大健康文化走进大众社区,让喝精品熟茶有益身心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

一切从熟茶消费升级这个市场原点出发,来重构熟茶体系,做熟茶2.0时代的倡导者,将精品熟茶做到三个极致,就可以开启茶界“新服务”模式。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从《茶经》到《茶经述评》

写于公元760-761年的《茶经》是世界茶文化史上第一部茶学百科全书,陆羽在《茶经》中全面总结了茶叶及茶文化至中唐时的发展成就,提炼茶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属性,为茶叶经济与茶文化的大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具有无可替代的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而出版于1987年的《茶经述评》则集合了吴觉农和他那个时代众多茶人的智慧和学问,述评部分是《茶经》章节篇目分类下的中国茶业与茶文化的专门史,是研读《茶经》、学习中国茶史的必备书。从《茶经》到《茶经述评》,两代茶圣跨越千百年的历史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茶的隔空对话。两部茶学典籍,是跨时代的茶学经典,是他们留给世界的礼物。

陆羽《茶经》的历史影响

陆羽于公元760-761年所撰《茶经》是世界茶文化史上第一部茶学百科全书。南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刊行的百川学海本《茶经》,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版本。现存传世《茶经》有约60个版本,加上已经看不到的不下于70个版本。日本对《茶经》有多种收藏和翻刻。《茶经》被翻译成日、英、德、意、韩等多种文字。一直以来,除了儒家经典与佛道经典外,没有多少著作像《茶经》这样被翻刻重印了如此众多的次数,从中我们既可见到茶业与茶文化的历史性繁荣,也可见到《茶经》的影响。

茶圣陆羽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陆羽在当世就被人奉为茶仙。在唐后期时人们已经将陆羽当作茶神看待。《唐才子传》称陆羽《茶经》之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宋欧阳修《集古录》:“后世言茶者必本陆鸿渐,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陆羽及其《茶经》对茶业及茶文化的发生、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创始作用。

《茶经》问世后,唐人即依《茶经》事茶,如李中《赠谦明上人》:“新试茶经煎有兴,旧婴诗病舍终难”,《晋陵县夏日作》:“依经煎绿茗,入竹就清风”,表明当时人依照陆羽《茶经》煎茶修习茶事之况;僧齐己《咏茶十二韵》:“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则称赞陆羽《茶经》穷尽了茶事的精妙。

宋代,陆羽《茶经》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被视为茶事活动及茶文化的指归。读写《茶经》成为茶事文化活动的代名词,而续写《茶经》则成了文人们在参与茶事文化活动时心目中的一个理想。如林逋写建茶:“人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辛弃疾《六么令·用陆羽氏事,送玉山令陆隆德》:“送君归后,细写茶经煮香雪。”苏轼在看了南屏谦师的点茶之后。作诗赞曰:“东坡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在饮用虎跑泉水点试的茶汤之后,欲“更续茶经校奇品,山瓢留待羽仙尝。”杨万里《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则谦逊地认为胡铨当去调理国事,分茶之类的茶文化活动则交给他自己:“汉鼎难调要公理,策勋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传衲子。”陆游亦有诗谓:“续得茶经新绝笔,补成僧史可藏山。”等等。

苏轼

陆游

续写《茶经》的历史理想在明清两代迭有实现,张谦德将所作茶书直接定名为“茶经”,陈鉴作《虎丘茶经注补》,陆廷灿作《续茶经》,而巅峰之作则是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

当代茶圣吴觉农的茶事实践与学术研究

吴觉农(1897-1989)是我国著名农学家、茶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现代茶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被誉为“当代茶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吴觉农任农业部副部长,兼任中国茶业公司总经理。吴觉农毕生事茶,从事茶叶实业,成立茶叶试验场改良场,主持国家茶政并进行改革,进行茶叶统购统销发展对外贸易,开创茶业高等教育等等。早在20世纪40年代崇安茶叶研究所期间,吴觉农就意识到了茶史研究的重要性,研究撰写了《中国茶叶研究改进史》。

吴觉农

1956年初,吴觉农离任农业部副部长,担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当年7、8月,他审阅钱樑等所译苏联《制茶工艺学》书稿,在日记中记道:“我能始终从事,学习了茶业方面新的基础知识,也复习了荒废了的业务。” 年底的日记又记述道:“年终未出去干其他工作,有机会整理了一下有关茶叶的旧资料,特别查核了一下《图书集成》,了解了该书的内容。这为以后的若干工作打下了基础。” 1957年6月,制订下半年工作计划,其中有写书计划:拟写五百万字的《茶叶丛书》;农业出版社约稿,写对外宣传中国茶叶册子;编《茶叶要览》或《茶人手册》。拟写一本二十万字的《茶事漫谈》。

1959年9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向吴觉农约稿,商讨出版事宜,即搜集各地志书和旧茶书分两集出版;负责各地志书茶资料的搜集编撰,是为《茶叶地方志》的初步计划。1964年除夕,吴觉农又在日记中记:“今后拟以(学习)有关修养身心自我改造的材料为主,也兼及茶叶方面较重要的记录。”

1969年6月,吴觉农在日记中载今后的设想:“预定每日开始写作一小时。首先做旧茶书的审订工作,二三年内就一定能写成。并且还有从容修改增订的时间。不管有什么用处,终是对将来生产上的一个参考。”

由于健康等原因,关于《茶集》的写作进展缓慢。而对古代茶书的整理方面,吴觉农“把古代一些茶书进行对照,发现其内容大都围绕着《茶经》而写,且多互相重复,如一一予以整理、注释,并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就搁了下来。”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吴觉农积极参加政协工作和各种会议。中国农业出版社再度联系他整理出版古代茶书。吴觉农在纵览中国古代茶书的基础上,认为:虽然《茶经》“内容从现代科学发展的水平来衡量,可资参考的虽并不多,但所涉及的比较全面”,围绕《茶经》这本书为中心,评述《茶经》,综述其他的茶书著作和历史文化,可以全面总结茶叶历史经验,便于古为今用。农业出版社“对此设想颇为赞同,并认为这种既述且评的方式也较有新意,因即定书题为《茶经述评》。”为此,他动员全国多位茶学老专家共同努力,三易其稿,编写《茶经述评》。

《茶经述评》自1979年开始撰写,“因为《茶经》原文较为古涩,于是用了较多的时间来对照它的版本,研究它的文字,这样,当时所写出的内容,就较侧重于《茶经》的注释”,首先由张堂恒完成《茶经》译文和注释,邓乃朋“也在《茶经》的译文和注释方面提供了不少意见”,又邀请钱樑、陈君鹏至寓所,到北京图书馆收集资料,加入述评的内容,完成内容比较广泛的《茶经述评》第一稿,时约一年。嗣由陈舜年执笔,主要是删繁就简,完成了第二稿。1981年7-9月,邀请陈舜年、冯金炜和恽霞表至寓所修订《茶经述评》,“特别是冯金炜同志对最后定稿的撰写和补充工作出力较多”,完成定稿。每个阶段每一稿,都是由吴觉农提出意见和构想,分别由几位老茶人执笔撰写。

20世纪80年代《茶经》研究热潮与《茶经述评》

随着茶业与文化的复兴,20世纪80年代出现一股《茶经》研究的热潮。首先是协助《茶经述评》译文和注释的邓乃朋刊布《茶经注释》(贵州省湄潭茶叶科学研究所,1980),还有张芳赐等《茶经浅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傅树勤、欧阳勋《陆羽茶经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蔡嘉德、吕维新《茶经语译》(农业出版社,1984),在《茶经述评》之前发布、出版。

《茶经述评》于1987年5月由农业出版社首次出版,因为当时印刷设备技术条件所限,第一版出版时,书中的图片质量奇差,当时都是黑白图片,印刷出来都是一片墨块,这让人很不满意。农业出版派出当时年轻的编辑穆祥桐去跟吴觉农对接此事,穆祥桐提出调节图片效果的方案,于第二年8月进行了第二次印刷,图片基本能看出内容,算是基本解决了问题。吴觉农很高兴,顺手就从书架上取下一罐90寿辰时武夷山茶人给做的大红袍送给穆祥桐。因为不愿意重新印刷给出版社增加成本负担,浙江省茶叶公司等三家茶叶公司分别资助了2000元,出版社则很厚道地以七折的价格分别给三家公司各寄了近300本图书。

第二次印刷的《茶经述评》很快就售罄了。但后续还有故事。不知哪家茶叶公司的人员可能是因为觉得出版社寄错了图书,又将一包书约二十多本给寄回了出版社。当时中央工艺美院的一位教授准备访问日本,但找不到合适的礼物。辗转问到穆祥桐这里,给推荐并赠送了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未曾想本书在日本大受欢迎。回国后工美教授专门设计并烧制了一对青花瓷盖碗以表谢意,至今仍在不同茶会中使用,成就了另外一段佳话。但归根结底,是根源于《茶经述评》的内容和水平,以及当时的学术价值和地位。

此后,《茶经》研究领域,续有周靖民《陆羽茶经校注》(湖南出版社《中国茶酒辞典》附录,1992),林瑞萱《陆羽茶经讲座》(台北武陵出版公司,2000),程启坤、杨招棣、姚国坤《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布目潮沨《茶经详解》(淡交社,2001),沈冬梅《茶经校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等成果面世。而《茶经述评》亦经多位专家修订后于2004年出版修订版,并且在《吴觉农集》中再度修订出版,书名为《茶经述评(外六种)》(中国农业出版社,2022)。

《茶经述评》的历史地位

《茶经述评》集合了吴觉农和他那个时代众多茶人的智慧和学问,其述评的部分,可谓是《茶经》章节篇目分类下的中国茶业与茶文化的专门史,时至今日仍然是研读《茶经》、学习中国茶史的必备书。也是笔者在讲读《茶经》时,首推的必读书。因为正如陆定一为《茶经述评》所作《序》言:“吴觉农先生的《茶经述评》就是20世纪的新茶经”,“这部著作,是中国人民之福。这部书无疑是茶学的里程碑。”

来源:中华茶人联谊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