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酒博会有卖茶的嘛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茶界江湖大师很生气:老夫一口喝出树龄,年轻人却把我当神棍

茶叶江湖,少有标准。

喝茶学茶,多是经验相传。

学茶的路上,如果一入门就遇到“大师”,会踩坑的。

-01-98年美女喝出树龄

在茶商张老板那里喝茶,遇到一个美女。

年纪不过24岁,号称自己能喝出树龄,喝出海拔。

听到这种话,难免倒吸一口冷气,50岁的老司机号称喝出树龄的倒是多,但20几岁就喝出树龄和海拔的,着实罕有。

仔细询问之下,原来是她的师父教的。

喝出树龄的师傅

据说,她师父喝茶20几年,每天都喝茶,什么茶都喝过,以至于养成了一种特殊本领。

无论什么茶,只要在师父面前,看一看,闻一闻,泡一泡,摸一摸,其山头,年份,树龄,海拔,加工工艺,仓储地,马上就能详细地说出来。

而24岁的小姐姐,也得到了师父的真传,虽然不像师父一样,一杯就能喝出树龄和海拔,但三五泡之后,也能喝出来了。

听到这里,张老板一阵吹捧,老杨也跟着鼓鼓掌。

这美女见老杨听得入神,忙说一句:你年纪也不大嘛,要不,我教你,你也能喝出来。

这话一出口,吓得老杨一阵哆嗦,忙说一句:我连茶都泡不好,品鉴力更差。

美女忙说:品鉴能力是天生的,就像同一泡茶里,有木质香,有的人能喝出来,有的人喝不出来,这是味觉天生的敏感性。泡茶我也可以教你啊!学会我师父的泡茶方法,可以秒了云南78%的泡茶人。如果达不到这水平,我把这堆茶叶嚼了吃掉。

老杨一听,敷衍着夸赞几句。

却想不通,这年轻的妹子,是真正的茶界潜伏的高手,还是无知者无畏。或者是学茶经历一片白纸的时候,就被江湖神棍抹上了神奇的颜色,再难洗掉。

总之,在美女的世界里,对师父喝出树龄的技能,倒是五体投地般的崇拜。

-02-大师的高光与落寞

3个月后的一天,美女突然发来消息。

说她和师傅想约老杨喝喝茶,一起品品老杨的大名庄。

仿佛一道闪电从脑际划过,这货怕是来蹭拉菲的。但对大师又有些好奇,姑且就聊聊吧。

大师其人

只见大师年纪约莫40岁,留了个寸头,穿着古朴的衣服,还戴了个眼睛,仔细一看,大师居然划了一条眼线。

此情此景,突然想起一句:月笼人家,沉香入画,那男人竟在眉点朱砂。说人话就是: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大师从手上取下手串,放在桌角显眼的地方,特别强调:沉香如茶,无贵贱之分,但我这串,是某某大师开过光的。

大师评茶

大师的弟子泡茶,老杨跟大师尬聊着。

大师仔细看着弟子注水,随后,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像是打坐似的灵魂出窍,进入茶的世界。

良久,茶叶终于泡好,弟子恭敬地说一句:师父,可以请茗了。

大师这才睁开眼睛,端起茶杯,细呷一口,点评道:注水的时候,我一闻茶香就知道,你这茶叶,是用天然气炒的。就像你吃惯了柴火饭,突然吃燃气饭,能吃出不同的。

天然气炒的?大师果然语出惊人,不同凡响,老杨在山上看着做的茶,居然不知道自己的茶是用天然气炒的。

大师又喝了一杯,继续说:你这个茶,杀青的温度只有280度,温度太低了。而且,杀青手法用的是勐海手法。

老杨忙问:能不能喝出是哪个山头?

大师一脸淡定地说:你这茶,整体还行,但不突出,我就不点评了。试试我的茶,会刷新你对临沧茶的认知。

老杨饮下一口寂寞,净挑我不懂的说。原来,喝出山头不仅是技能,还是心理学啊。

大师的茶叶

大师拿出一块黄布,神神叨叨地拆开。

说自己寻茶二十载,终于在临沧秘境之中,发现一片遗世茶园,闭关5年研究工艺,方才有今天的成就。如今,其茶叶品质,可以吊打冰岛老寨,秒了昔归古树。

老杨一听,好奇地问一句:绿水塘之后,又一个秘境噶。

大师摇摇头,说了一大堆禅茶之类的话语,递给弟子泡茶。

第一泡好茶出汤,大师端起公道杯,深吸一口,满脸得意地点点头:我这茶,只闻公杯,就满口生津了。

随后,呲溜一口,吸进半盏茶汤,自我颂扬一句:我这茶,品质是真的好啊!

老杨一听,赶紧尝尝。喝了两杯,老杨个人的感觉,大师的茶叶品质还是不错的,至少比冰岛坝歪单株好。

但是,要说吊打冰岛老寨,大师可能没有喝过真正的冰岛老寨单株或者一类古树吧。

茶人不卖茶

老杨好奇地问:你这茶品质真的很不错,你卖多少钱。

大师的弟子突然说:师父是茶人,不是卖茶的。如果你要买茶,我给你缘分价,5万一公斤。

这价吓得老杨一脸懵,只敢淡淡地说一句:这个价,我更喜欢冰岛老寨一类古树。

大师脸色阴沉,喃喃一句:冰岛老寨,暴发户才喝的茶,太没有品味了。强调一点,我是茶人,不是卖茶的。我是传递健康、青山绿水与品味的人,不像那些做工业品的人,污染了环境。

老杨愣了一秒:我觉得做实业,做工业品的人才牛。

茶人愣了一秒,大约是想不到老杨居然反驳他,大师继续说:我们应该淘汰工业,着重发展第三产业,这样才能保护环境。

老杨点点头,心里想的却是:在经济规律中,只有工业和制造业赚到钱,工业链上这群人才能消费,第三产业才会形成,茶叶就是这第三产业中的一个。

说的再简单点就是:只有卖工业品赚到钱了,大家才能买茶喝。工业带来的污染,也只有有钱了,才能治理。没有工业这个下蛋的鸡,挣钱,总不能靠信仰吧。

老杨不解,这大师脑子里的经济链,是真的只有这么点面积,还是别的原因。赶紧问一句:这是哪位教授的观点。

大师居然说:欧洲环保学家这么说的,日本的什么教授也是这么说的。难不成,日本教授会骗人不成。

老杨一听到这里,血压顿时直飙10个百分点,心里骂道:“看圣母哭丧,你还要废死啊”,倭人的话,劳资连标点符号都不信。

心里骂归骂,但不能说出来,只是对这大师,也就没有任何好感了。如果说,茶叶江湖里,喝出树龄与否,为了卖茶包装成大师,这些观点不同,尚且能求同存异。

但是,这类不从自身出发,捧着西方教条当经典的人,已经是立场不同了。

还是补上一句:发展所处阶段不一样。学习外国人的东西,要先过一遍脑子,不能拿来就用。

良久,大师茶也喝完了,便向小自己十几岁的老杨说:小兄弟,能否开一瓶你的红酒试试,对比一下茶与酒的魅力。说着,大师犀利的眼神瞥向老杨的一排大名庄。

通常,但凡聊得来的茶友想喝红酒,老杨都是直接送的,好歹1855列级名庄起步。但大师一番表现,反客为主的霸气,茶界舍我其谁的傲慢中,分明就还有几分精日气质。

便想出一招:意大利葡萄酒的江湖,跟普洱茶江湖一样混乱中带有几分难懂,便送了大师一瓶颜值高,酒质平平无奇的意大利酒。

不久之后,大师带着弟子,一道烟似的消散了。

写在最后:

喝出山头和树龄,到底是不是玄学。

通常,树龄和海拔都会影响茶叶的品质。如果没有被矮化过,树龄越大,树形越大,茶树生长越成熟。

比如,同一片茶园里,树形越大的茶树,口感通常更好,气韵表现更足。

至于海拔,高山云雾出好茶,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便于糖类物质的积累,糖类物质含量越高的茶,茶汤的甜度和厚度更高。

然而,影响茶汤厚度、气韵的因素太多了,不是单靠海拔和树龄就能决定一杯茶的内涵的。

比如,土壤肥力,种植密度,甚至加工条件都能决定茶汤的厚度。

要想喝出树龄,只有把土壤肥力,种植密度等其它所有的条件可控,理论上是可能喝出树龄的。

比如,同一小块茶园里的茶叶,把古树挑采单独做出来匀堆,中小树也单独做出来匀堆,同一个人,同样的泡茶手法,古树茶和中小树茶二者一起冲泡,但凡喝茶几年的人,是能喝出是古树还是中小树的。


但是,眼前一盏茶汤,来历不明,喝上一口就说,这是冰岛茶,海拔1680米,树龄85年,这几片是离地的茶树采的,几乎不可能。

之所以有人喝出这喝出那,背后无非是利益。

要么为了博名,要么为了卖茶。不同的是,茶叶产能过剩的今天,茶商卖茶是求着客户买,大师卖茶却是让客户求着自己买,普通的茶叶也能卖个高价。

大师的市场,玩的就是包装起来的神秘与稀缺。终究,无非是为了生活,也能够理解。

喜欢追江湖大师,追一追也无妨,不喜欢江湖大师,看戏何尝不是乐趣。

一杯茶而已,无非是图一个解渴舒服,找找生活的乐趣。

茶叶品质,应该较真,但玩茶,

大可不必较真。

来源: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夏天喝冷泡茶,是养生界的一朵奇葩!

《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了冷泡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里一堆人转起了冷泡茶。

回忆一下,可能是两年前,也可能是三年前,甚至是五年前,台湾流行的轻茶饮初初进入大陆的时候,这阵冷泡茶的风,便伴随着每个夏日的来临,毫无悬念地、凉嗖嗖地刮了起来。

然后,每个夏天,看公号的文章,总是能看到一堆公号在宣传冷泡茶。内容大致相同,结构完全雷同,不消说,必定又是一个人的手笔,被千万公号摘抄节选后转载扩散的结果。

像蒲公英,大风吹来,吹散了它的种子,种子们随风而去,散落到各个地方,遇上适宜的土壤,便生根发芽。

喜欢浏览网上文章的中老年读者们,对于文字大多是没有免疫力和抵抗力的,像鹿鼎记里写到的那只肥美的鹿,谁有能力谁就能把它逮了吃了。

 

现在的自媒体时代,当铺天盖地的关于冷泡茶的文章像台风过临一样横扫朋友圈,中老年读者们可怜的知识结构,如同被龙卷风洗刷过一遍,仅存的理智全部消失,只留下对冷泡茶的好奇、好感,以及尝试的冲动。

 

当村姑陈看到半个月前出现在朋友圈的第一篇冷泡茶文章时,没有在意。

 

当一周前,看到至少有5个朋友在转冷泡茶的文章时,也没有在意。

 

当今天,看到大量的人在讨论如何泡冷泡茶,其中不乏几位年高身体弱的忘年交时,村姑陈怒了。

 

是到了揭穿冷泡茶和冷泡茶宣传者们的真面目的时候了。

 

我必用力撕开冷泡茶的伪装,撕开网络炒作冷泡茶的公号们的遮羞布,让大家,不必再为这种愚蠢的喝茶方式,用健康买单。

 

 

 

《2》

 

为什么要对冷泡茶说:NO!

 

从养生的方面来说,夏季喝冷的东西,本身就很伤身体。

 

年轻人,身体健康,阳气充足,气血充沛,大热天洗个冷水澡,喝几杯冰可乐,吃几个冰淇淋,啃几片冰西瓜,只要不过量,他们的身体扛得住,暂时不会有什么不舒服的情况出现。

 

而中年人和老年人,阳气渐弱,气血不足,夏天要是像年轻人一样吃冰的、吃冷饮,会怎么样呢?

 

就算是年轻人,长期生活不规律,脾胃失调的,吃了冰西瓜一样拉肚子。

 

对于炎热的夏季来说,最令人舒服的,确实是用物理降温的方式,吃点冰的,喝点凉的,瞬间感觉身体的温度降下来了。

 

但是,当这些冰凉的东西吃进了我们的胃,我们的身体这间房子里,就等于住进了一块冰,这块冰遇热会融化,它也会吸走我们身体内部的热量,让我们身体内部的热量减少。

 

虽然这样我们是感觉暂时凉快的,可大家不要忘了,现在是夏天,身体之外的空气里,是热的,我们生活的环境是被高温和酷暑包围着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火球里。

 

那么,当我们喝了冷的东西,吃了冰冻的东西到胃里,我们的身体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体表外面是热的,像火一样。身体内部以胃部为圆心,以五脏六腑为半径,向外形成一个冷气环。

 

外围是热的,内里是冷的。由于冷气积在身体里,热气进不来。而热气包在包面,冷气也出不去,只能淤积在体内。

 

若坚持夏天喝冷泡茶,吃冷饮喝冰饮,体外被高温烤着,体内被冷气包着,外热内凉,气血失调,长时间下去,我们的身体会出大问题的。

 

尤其是气血不足的女生,夏天喝了大量冷泡茶,身体内微循环更容易出问题,直接影响了皮肤的颜色,还有内分泌。

 

而男生嘛,如果你常喝冷饮,那可能真的要去买那个什么“他好我也好”的口服液回来喝了。

 

 

 

《3》

 

湿气重的人,切勿喝冷泡茶。

 

现代都市人,去看中医,大多数是湿气重的。还有人不但湿,身体还热,又湿又热,身体血液循环自然不好,乱长东西的情况,难免出现。

 

比如明明很热,满头大汗,但一阵风吹过来,又感觉背心发凉。

 

比如很容易出汗,稍微动一下满头大汗,但过一会儿湿衣服贴在身上,又觉得浑身都冷。

 

还有的人,吃什么都长肉,连喝水都会胖,肤色还不好看,黄绿,暗淡。

 

这些,都是身体里湿气过重的表现。

 

夏天,酷暑,阳气最旺,正是祛湿最好的时机。

 

要是这时候天天喝冷泡茶,大量的冷水进入身体里,又加重了冷和湿的程度,旧的湿气还没排掉,又形成新的湿气,新旧堆积,数量增大,再想除湿,就是难上加难了。

 

夏天盛行的三伏灸,便是利用暑热除湿的原理,在那几天至阳的日子里,用艾叶熏蒸穴位,把姜片的热气通过艾叶产生的热量,导入穴位里,去寒除湿,帮助身体排湿,帮助关节去湿去痛。

 

在古人的医学理论里,夏天是去湿除湿的最好时节,我们现代人反倒反期道而行之,去吃大量的冷饮,发明什么冷泡茶,实在是给本就湿冷的身体雪上加霜,埋下多年后致病的种子。

 

 

 

《4》

 

夏天养生,远离冷泡茶。

 

小时候喜欢看韩剧。

 

韩国人普遍都穷,坐月子才炖个参鸡汤吃。平时都是吃点泡菜、海带汤啥的。

 

但在三伏天里,再穷的人,都会炖一锅狗肉,至阳,大补。放了大量的姜进去炖,吃下去帮助身体发热,散寒,到了冬天,关节不痛。

 

红楼梦里,宝玉想吃冷酒。宝姐姐命人温了再给他喝。她的理由是:

 

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

 

宝钗的意思是,冷的东西吃下肚子里去,便等于是让冷的东西凝结在胃里,胃与周围的内脏相连接,胃里的冷气会传导到周围的内脏,便需要周围的内脏输送热量去暖胃,这样下去,身体会因为胃冷而五脏皆冷,会伤害了身体。

 

驱寒和避凉,一直是中医养生的两个关节点。喝热汤,吃热食,方才会身体健康。

 

尤其是夏天,吃了冷泡茶,外热内凉,两个小宇宙在身体里循环,一不小心,会爆炸的。

 

 

《5》

 

都是什么样的人在宣传冷泡茶?

 

既然冷泡茶对身体健康如此不利,为何还有人大肆在夏天宣传喝冷泡茶呢?

 

一为卖茶。

 

二为跟风。

 

三为博流量。

 

卖茶的人,到了每个季节,总需要写一些跟本行业有关联的内容。到了夏天,如果不像村姑陈这样天马行空,随时随地有内容可以写,那么,那些当惯了抄手的小编们,就只能写应时应景的内容了。

 

在他们的理解里,应时应景,就是写冷泡茶。

 

教大家一种新的泡茶方式,吸引观众注意力,能博得更多的眼球,更多的流量,再推荐一到两种适合冷泡法的茶叶,便能卖茶了。

 

这样的方式,好不好呢?

 

村姑陈觉得,非常好!

 

但是,如果不站在健康的角度,不站在为消费者思考的角度,介绍再新鲜的东西,再介绍再新鲜的冲泡方式,都是在“毁”人不倦。

 

如果写文章介绍好茶,是在分享,在助人。而写文章宣传不利于健康的恶习,那就是在害人,在伤人。

 

两种行为,有本质的区别,有高下之分。

 

 

 

《6》

 

跟风的人,是著名的网络盲从派。

 

当跟风者,看到有人写了介绍冷泡茶的文章,而关注者很多,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人很多。于是,他也坐不住了。

 

心里有只小兽在蠢蠢欲动。

 

你写冷泡茶好,那我也来抄一篇冷泡茶。你写高山茶好,我也来抄一篇高山茶。

 

管它是真好还是假好,管它原创者是别有用心还是误人子弟。

 

反正大家都在写冷泡,我不写,岂不是显得我特别没文化,特别不潮流,特别OUT?

 

于是,跟风者迅速跟进,也去介绍冷泡,推广冷泡。

 

这就让读者们看到了现多的介绍冷泡的文章,也就让读者们愈发感觉到,这么多人都在说冷泡好,看来冷泡真的好,从而认定一个事实“夏天就是适合喝冷泡茶”,从而更加坚定“我一定要去试试冷泡茶”。

 

看吧,这就是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信息传播的恶性循环。

 

 

 

《7》

 

博流量的人,更加的可恶。

 

看到已经有大量的人,在讨论冷泡茶了,全网可能都被这三个关键词锁定了。

 

营销号流量号们马上行动起来,改个炫目的标题,偷走你的创意和概念,大笔一挥,一篇源自你的辛苦创意,只经过他微小调整的文章便出台了。

 

扎眼的标题,吸足了眼球,吸饱了流量。也赚足了稿费。

 

这些号存在的价值,就是读者给他们奉献点击,然后他们从平台赚取稿费。抄这种大热点的文章,是赚稿费最快的渠道。

 

任何时候,只要看到大营销号出手,必然这个点,已经是烈火烹油,热得不行了。

 

偏偏,底下还有不明真相的粉丝给营销号留言:哇,你果真与众不同,你的观点总是这么清醒,我永远支持你!!

 

惺惺作态,一看就是读故事会长大的、阅读水平低下的、跟凤姐一样的群体。

 

营销号的加入,是给冷泡茶这把火,加的最后也是最粗壮的一根柴。

 

自此之后,这个话题一热再热,茶圈里谁要是不谈或者不去试试冷泡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混茶圈的。

 

当然,幸好还有村姑陈这种脸皮厚,有主见,不轻易动摇的群体存在。

 

只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时候我出来讲冷泡茶不好,对身体健康不利,肯定是要被炮轰,被唾弃的。

 

别有用心的人的喜欢鼓吹,而民众的喜欢盲从。这种情况,鲁迅先生早就料到了。

 

于是,他写了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今天,借先生这句话,做我的写照吧。

 

 

 

《8》

 

关于冷泡茶,村姑陈要总结一下:

 

1.冷泡茶,就是冷饮,冷饮有害健康,就是有害健康,这样给它定性,是正确的,一点不过分。也没有翻盘的必要。

 

2.关于冷泡茶的口感,那些觉得冷泡茶口感好的,正好暴露了你没有喝过真正的好茶。冷泡茶就是劣茶的遮羞布,再烂的茶,用冷水泡,一样不难喝。只有热水才能让茶叶现形,冷水只会给茶化上浓妆,无盐胜西施。

 

3.宣传冷泡茶好的,一定是年轻人。年轻人身体好啊,经得起折腾,熬几天夜打游戏,照样精神好。40岁以上的中年人,你熬一个通宵试试?年轻人的身体,还没有出问题,所以他们对于食物的冷和热,温和凉,基本没有概念。养生和保温杯,对他们来说是父母辈的事。因为事不关己,才会大肆去宣传冷泡茶,宣传这种不健康的喝茶方式。等他到了穿秋裤的年纪,必不会再做出如此轻率的举动。

 

4.冷泡这种方式,对于好茶来说,是浪费才华。好茶养分多,高沸点的芳香醇也多,但偏用冷水去泡它,让它丰富的养分和高沸点的香气释放不出来,只能委屈地在冷水里,释放出1/10的能量。

 

大部分的养分,都被冷水封闭在茶叶的毛孔里,最终沉默地去了垃圾桶。

 

SO,如果脾胃好,实在想喝冷饮,喜欢冷泡茶,那建议用差的茶叶。对于冷泡这种方式,好茶叶和烂茶叶,其实差别太小。

 

5.冷泡式的茶饮,起源于轻茶饮,即从台湾传过来的街头快饮料文化。用星巴克那样的简易茶杯,一人一杯茶,行走街头。

 

但台湾人流行的轻茶饮,人家是用热水,泡出原汁原味的茶汤,再加入冰块,令茶汤变凉,并不是某些人臆想的那样,用冷水去泡茶叶。

 

可能某些人,看到台湾人喝的茶饮料,杯子壁上凝着一层雾气,里面又有绿色的茶汤,便误以为人家是用冷泉或冰水泡的茶。以讹传讹,便臆造出了冷泡茶这种四不象来。

 

 

《9》

好了。不能再写下去,要变祥林嫂了。

今天起得早,一口气打了这么多,错别字当然很多。

回头去检查错别字了。

再重复一次,关于冷泡茶,村姑陈只是尽力提醒,冷饮伤身。

若有身体好的,不怕受伤的,视养生为狗屎的,那就放心大胆地喝。不必在意我讲的这么多废话。

每个成年人,都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身体是自己的,要不要爱惜,关别人什么事呢。

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普洱茶崩盘时代已经到来?

前言:过去的2020年,可能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最艰难的一年,疫情引起的全球经济大萧条让世界秩序陷入恐慌之中。中国强大的防控执行力使得本国经济成为了本年度唯一一个正增长的经济体,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措手不及的疫情还是给各个行业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论经济体量并不起眼却涉及千万户、数亿人的茶行业,从年初的悲观、到年中的奋起、再到年末的收官总算熬过去了。这一年风云变幻让这个产业学到了很多东西,从直播带货的崛起、从源头劳动力短缺的觉醒、从日常茶饮进入大健康概念的觉悟,势必让2020年成为了本世纪中叶前中国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正文:

如果将茶产业编成一本故事会,普洱茶无疑是这本故事会里面的内容主角。任何业界特大年度事件,几乎都来自与普洱茶相关的领域。

记得从2018年开始,普洱茶即将崩盘的传言一直不断,从那一年的“今冬明春普洱茶即将崩盘”到现在已熬过了两个今冬明春,第三个今冬明春已经开始,然这种声音依然不绝于市。

普洱茶即将崩盘时代真的已经到来了吗?

我们不妨先来梳理一下过去的13年,对于普洱茶发展史来说属于里程碑式的13年,从那个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的普洱茶崩盘元年,公元2007年开始。

2007年普洱茶市场突然“崩盘”,让圈子内刚刚将信将疑认可越陈越值钱的理论一夜之间“崩塌',让当初收购价值千百万的”圆饼饼“瞬间贬值为来不及抛售的”烫手废品“,全民幸灾乐祸,“能喝的古董”理论成为笑柄,普洱茶流通陷入重大信任危机。

2008年开始慢慢复苏,诞生了一些普洱茶门户网站,茶叶网络传播时代从那个时候开始兴起。

2009年各种目前已知的品牌开始崭露头角,普洱茶品牌市场从此开始群雄逐鹿的时代;

2010年前期大量品质鱼龙混杂的“崩盘”茶流入电商市场,让市场流露出了对品牌的不信任;

2011年普洱茶进入电商爆发期,传统加线上的销售模式从此拉开;

2012年普洱茶市场发展稳定,古树茶崭露头角,得到了许多的消费者的喜爱,市场的占比率也在快速增长。并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普洱茶电商巨头,席卷了普洱茶市场,特别是古树茶市场。

2013年炒作之风又开始复苏,名山茶开始疯狂,春茶的收购价格个别产区上涨达到120%,名山头茶的兴起让许多茶农一夜暴富,各路茶商、茶贩涌向茶区,虔诚的茶人们开始每年朝觐普洱茶知名山头。

2014年又是普洱茶市场由盛而衰,市场开始受冷、价格下跌,订单持续减少、销量大幅度的缩水。但和2007年有所不同,这次的普洱茶市场虽然低迷但是并没有彻底崩盘。

2015年市场继续低迷,流通不景气,那一年熟茶开始走红。

2016年以柑普洱茶(大红柑、小青柑)为代表的新饮品的突然兴起,让普洱熟茶的市场激情达到三年来的最高点,开始了”熟茶会成为普洱茶未来发展方向和出路”的论调。

2017年名山头茶毛料价格继续疯长,天价茶开始涌现。

2018年新游资进入、明星进入,名山头茶价格继续疯长,天价茶一茬接一茬。

2019年普洱茶依旧是茶界各大茶类领军“人物”,无论是关注度、曝光率都远远领先于其他茶类,还有那遍布角角落落的“古树茶”和“名山头茶”。

2020年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整个茶行业进入悲观状态,3月底,大益“千羽孔雀”炒作爆雷,东莞60余位参与炒作的“下家”被卷走资金高达上亿元。上半年各大茶博会取消,除了网络直播红火外终端流通陷入低迷;下半年国内疫情缓和,茶博会放开,普洱茶依旧是主角,假象的繁荣之下依旧暗藏危机......

有人说普洱茶市场依旧会红火,有人说普洱茶市场快要崩盘了。光凭你所能目及的范围而判断全局是不科学的,本文带你剖析可以影响整个普洱茶产业发展的两块市场,力求全面、客观、前瞻的正视和反思这个业内谁都关心的产业。

1、中心聚集市场现状

提及普洱茶,不得不先说东莞市场存量,坊间的说法是一个东莞的存量普洱茶达45万吨,够全国人民喝上几年。据业内人士分析,东莞的藏茶分为两种,一种是精品,量少,收藏不怕,有增值空间;一种是“垃圾茶”,体量巨大,受收藏风积累的副产品,不用说增值,市场形势一旦不好连保值都难,只有不断地靠故事、概念倾销。

第二就是芳村茶叶市场,这个中国最大的茶叶市场,普洱茶类最大的批发中心,但凡有点知名度的普洱茶企业总部或旗舰店都会在此安营扎寨,这些年来普洱茶一直占整个芳村茶叶批发市场交易额70%以上。

趁参加广州茶博会的间隙走访了一次芳村市场,作为茶行业风向标的典范茶叶市场,除了很多在张罗着今年最流行的陈皮进行打包、晾晒外,整个市场还是显得有些静寂。

找了在市场经营了十多年的NN,她带我在市场走了一圈,跟我讲了这几年来芳村市场关于普洱茶的变化起伏。

“这几年生意不景气,“花钱如流水,赚钱如抓鬼”,芳村这几年除了传统的茶叶批发零售外,最热门的还是”炒茶“,炒卖各种中期茶和”金融茶“。我基本以收卖中期茶为主,茶叶总还是要消费为正道嘛。金融茶偶尔也碰一下,都在这个市场里混不碰一下也说不过去。

喏,我这里还有一箱大益春秋,放了很久了,也没动过它,“炒茶”的人是不喝这些茶的,我们从来都不知道这些茶是什么味道,也从来没打开过纸箱,因为你要整件转手的话纸箱不能有破损,如果有那就就要减价”

“那如果你买了别人的茶,而里面会不会是别的茶呢?”我说。

“一般不会,交易的基本都相互认识,但也发生过,有一次一个人在纸箱上开口子验茶时发现里面竟然不是他买的那款茶......”

“你看,那边是古桥市场,里面的商铺几乎家家都”炒茶"。我们在市场走了一圈,各种茶叶交易平台和行情网随处可见。市场很萧条,但这些店铺里面似乎还是三五成群在交流着什么,看得出来,这些人都很年轻,且像证券市场那些操盘手一样都很精明能干。

我随着NN转到市场内最大的交易平台——东和。

我以想收藏大批金融茶的名义与一位客户经理展开了交流。他说如果我想要茶,他们平台会发布信息接收卖家的茶品,经过他们的检验给出一个价格,对方认可东和就付款给

凭着大屏幕上的实时价格指数以及工作人员井井有条的检验流程,让人感觉似乎这个平台非常可靠。

“你们只做(炒)大益茶吗?”我不好意思用“炒”字,虽然我很想用“炒”字表达。

“是的,也只有大益茶好做”。

“你们会不会暗中操控价格指数呢?”我问道。

“不会,不像股市有开盘收盘时间,金融茶价格指数24小时不停歇地在变动......”

NN为我讲解了“炒茶”的基本流程:但凡大益金融茶有一款新茶(金融茶)要出来,信息已经满天飞,最先能拿到配额和知道底价的只有大益的经销商。比如经销商A们可以拿到了10件新茶的配额,假设每件拿货价在10000元,A们开始向外发布信息(当然会高于拿货价),B们根据以往的经验估计可以涨到20000,于是在高于10000的价格把A们的10件货全部吃下来,而A们也会根据经验及市场状况先放一部分投石问路,留一部分待涨了再出手;经过市场的捂盘发酵,大家认为此款茶可能会涨到30000,于是C们在高于20000的价格吃下B们手中的茶再捂盘,市场经过C们的炒作,价位再次升到了50000,然后再等着D们的接盘......

事情还没这么简单,因为此时这款茶叶还没出来,大家都是在凭空炒作,这时A们觉得当初给B们的15000亏了,于是找到B们以18000的价格回购,B们觉得可以就凭空赚了3000一件,B们觉得不行就继续捂盘,等待更高价,C们、D们也依法炮制,捂盘待涨。中间有一些A、B、C、D们陆续接到下家的追单,于是先接单(拿钱)然后再通过各种渠道找货(比如找外省大益茶代理拿货或通过网络手段在官方预售时抢茶,类似于春节抢票)......

最后,这款茶叶上市了,交割的时候到了,考验炒作各方诚信的时间也到了。很多人接单多无法交割而根据契约精神赔钱,个别人拿着接单的钱跑路了,再过一段时间此款茶的整体价格下滑或腰斩了,这时手上高价买回来的茶就亏大发了。有资本的继续捂茶等待下一波行情,那些借钱炒作或流动资金断粮的只有拿到第三方(如东和)挂牌抛售......

以上是1.0版本的割散户韭菜(C端)的套路;现在2.0版本的已经上升到机构(炒作平台A端)对基金(各种游资、抑或洗钱B端),A跟B之间炒作抬价,吸引更多的B端和C端进场,最终会有一些B端和C端成为接盘侠。2.0版本的好处是B端炒亏了不会闹上吊喝药跑路,大家都是有钱人,大家都是明白人,愿赌服输、故意来输,都是输得起的VIP,当然C端韭菜们依旧乐此不疲的跟着下个注。

(也许大家看得有点绕,但在炒作者看来完全没有将他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交易场景展现出来)

“待回落到一定程度,到市场认可,觉得价格跟价值对等的时候,自然又会开始慢慢的收集这些跌下来的筹码,通过时间换空间等品质好的茶再慢慢涨起来。”NN说。

2、云南一线市场现状

版纳倚邦茶友X:

就我个人而言今年销售量少了三分之一(其中包括知根知底的朋友和家人都差不多是这个数)。就了解的销售现状都偏向了网红网络直播带货(这里最实质情况就是以次充好,价格上涨率百分之一百以上。我随便帮朋友找了一批次茶找了一个三线演员网红做直播,20块买进120块卖出,成交量是12000片,我看的心惊肉跳,不敢再给他找货)实体店除了喝茶以外几乎都是回头客和非常熟悉朋友偶尔会成交一点点。

我们这种一线茶山人的客户群体基本上没有变化。

价格上就我了解和成交额来说5月10日之前还是有百分之二十的上涨,后期的和去年相比就降低了很多,春夏秋三季都达到了下降百分之二十。

我感觉明年也不翻不了盘。然后觉得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除了疫情以外其中最重要两点:一是今年受旱灾,春茶发的晚发的少,二是收购的人明显少了。

临沧冰岛茶友D:

很多人都说今年茶难卖,其实难卖的是那些混淆概念,不老实做茶的人。随着市场越来越透明,这样的人做茶只会越来越难。做真货的今年基本也没剩。当然“冰岛老寨”(假货)也有卖不完的,那些真的是他们活该。

茶叶价格的话基本和去年持平,有少数的村寨有上下起伏这属于正常的市场现象。

今年最明显的是冰岛老寨的古树。去年广场边的我们的树能卖19000一公斤新叶,今年的话12000左右卖。因为疫情老板不来,委托人来,总得给别人让点赚头不是。

明年市场的话我认为稳中有降。信息越来越透明,一些鼓吹出来的小众山头我看会降。但是一线山头政府玩了招公信平台公布认证信息,如果能在茶季前弄好,一线山头真货的话价格会上浮,大众货的话依旧持平吧。

现在我们这边政府对于普洱茶的话是两条腿走路。一线名山直接进行认证,哪个厂在哪个山头有多少地,产多少茶,都要公示得清清楚楚。以后看真假直接看政府网站就知道。大众茶的话,强化管理,严格把控,对产茶大村都在逐步进行有机认证。

以前的话是外来资本操纵,很多普洱茶的涨都是庄家想涨,现在的政府牵头抓的话,很难再有那么大的变动了,毕竟一县一业的政治任务可不是闹着玩的。当然如果疫情影响严重的话,经济不景气,不降价就见鬼了!但是名山的保值率相对较高,因为产量少,还有就是能拿一线名山当口粮这些人,疫情对他们来说是有影响,但是很少会说茶都喝不起。

最恼火的就是中端茶,因为喝中端茶的人群对于抵御风险的能力确实不如那些大老板。

总而言之一句话,做真的茶叶都是固定有茶客拿货,拿了就没了,毕竟每年量不大。天天叫着茶不好卖,卖不完,这名山那古树的,这样的人有几个是真正有基地?自己去做茶的?

以后叫茶叶难卖的人会越来越多,因为信息越来越透明,交通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多的人开茶山。喝了真货的人越来越多,卖假货的能好卖么?

易武茶友H:

易武茶区今年的头春茶,雨前(4月26日前)的因为大旱而产量大减,所以小树也好古树也好,都是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且价格比往年来说干毛茶上涨了50-100每公斤。四月二十六日后,雨水大量到来,也伴随着茶叶大量发芽(算是头波的,因干旱没发出芽的那部分吧)而产量大增。然而一则是受雨水影响茶质水味重了,再则虽是属于春茶头波的,但因旱情影响头春茶发芽推迟,部分茶商认为是错过了节气,所以不再入眼。

以今年易武茶区的情况看来,名山寨头的雨前头春茶依然紧俏,来易武做茶的茶商越来越追求高品质好茶。雨后的大量上市那批,我这来说是不愁卖,有大厂子收着大货,还收集了亲戚朋友家的存货。但寨子的大环境来说是不好的,滞销的,有的甚至到秋茶时才卖出。相反今年秋茶因产量非常少,易武山头乔木、小树和古树的价格也是比去年上涨了大约50-80每公斤左右(台地茶没涨),故而秋茶也是供不应求的。

今年我的情况还算好,比去年的销量大了些,但也受大经济环境影响,收茶款难了些,有的是推迟,有的是分批付,挤牙膏似的。客户群体原来的基本没变化,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我预计明年出货会更多些。

熟普感觉这两年来用好料发酵的情况多了。在易武茶区,像我这样的都用易武乔木头春料发了一吨多。

临沧云县茶友W:

今年鲜叶价格前期比往年低,后期有的地方达到了往年的水平,有的地方依旧没有达到往年的价位,大多初制所春茶销售情况还行,夏秋茶很多人有库存,今年外地客商、游客来的少,销量整体下滑,客户下单不多,多数客户手中有存茶,前部分在省外开店的人在清库存,准备转行,初制所也有关停的。

据我了解,勐海的小茶厂关了好多,客户新入手的很少,明年茶市应该和经济一样下行,未来几年要看经济发展的情况。普洱茶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库存太多,东莞市的存茶无法消化,云南各茶厂、茶商也有大量的库存,未来的卖点是大家都能喝得起的口粮茶,老茶只有部分消费者,消化太慢,存茶的人有的已经心虚了。普洱茶产量太大,未来的路会很难走,现在还在运行的茶厂,想转手的人很多,云县、双江、凤庆、勐海都一样,差不多,很多厂欠原料款很多。这是很多人都是亲口对我说的,很多的高价茶现在遇不到有钱人,出不了手。

本地政府不作为,没有鲜叶市场,名山头混乱,作假,市场上的名山茶几乎全是假的,很多大厂的名山茶也是拼配,市场上的茶叶没有标准,乱起名号,乱出批号,乱炒概念,乱引导消费者,误导收藏,云南省应该象福鼎白茶一样,有一套标准体系执行,不然的话,最终市场崩盘,其害无穷。

普洱产区茶友P:

我这边本来走批发的,零售少,普洱茶整体来说未来的趋势还是好的,感觉还是有前景,不会停滞不前。价格么我觉得人工成本就是个上升情况,茶叶也涨的!好的山头还是有涨呀,我认识好多人其实今年销量比往年大,可能也和大环境有关,投资理财收益减少,或整个投资环境不好,有些人转向存茶。

我家本来只做小山头,感觉无农药的,货真价实的小山头茶还是可以的,本身价格不贵。说不好做人要么以前卖太贵,现在利润少了不好做;要么茶本身品质不太好,大浪淘沙,一年比一年难做,也不全是因为大环境。很多心黑的人确实不好做了,现在网络销售遍及任何一个山头,茶农都在直销是吧,人家一对比就发现以前买的价格太贵。

任何茶都存在大把以次充好的现象对吧,不光普洱,我相信普洱茶整个行业会越来越好,老百姓现在也懂农药用不得,以后信息越来越透明,慢慢会更好。

昆明康乐茶城资深茶人L:

今年普洱茶的销售情况还是比较惨的,据我所知山上很多茶农茶都没卖出去,其实今天的量比较少,特别是春茶,但是就这样的情况下,而且还有很多库存,不止是山上源头的,还有各个流通环节也是。

这个流通环节啊,你看两头热,一是像大益金融茶这样的简直疯了,包括中茶这些,那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啊,这个你应该清楚我就不多说了;第二就是真正的消费还是有的,这个是比较火的,如我们自己的品牌,其实比去年应该还要好一些。

但是不好的就是今年很多这种做流通的,做这种市场品牌的都不景气,而且很多,我了解了一下都比较惨,像我们康乐一些店都没开张,或者说今年营业额都不如去年一个月。

我估计啊,明年会更惨,比今年还惨,第一是疫情原因,第二是经济确实还在下行,能喝100块钱的就不喝200块钱对吧。但天价茶或者奢侈品仍在增长,那没办法,有钱人越来越多了,这种大萧条时期就是财富的再次集中嘛!

我觉得后面会更惨,但是像2007年那种普洱茶崩盘不太可能出现了,毕竟现在市场会比以前理性,只会出现曲线的上升跟下降,不会出现崩。

丽江知名茶人、某普洱茶品牌创始人J:

今年的普洱茶销售整体是下滑的,除了个别的品牌会好一点,大多数品牌厂商日子会难过。总体比去年差,感觉一年不如一年,价格有些在维持,有些已经在降价了。不管是冰岛、老班章、昔归,山头茶原产地毛茶价格总体比往年缩水20-30%。即便是遇上天干旱减产,也挡不住价格下跌的行情。预计明后年还会更难,能撑得过去的茶商,得看底子。包括资金、渠道、产品品质与性价比、品牌影响力等。

茶博会越热闹,说明市场的潜在危机越危险。大家都寄望茶博会招商,多卖点茶好周转一下。今年的现金流成为了很多企业的头号问题。

再说藏茶,东莞的藏茶,分两种,一种是精品,不怕;一种是垃圾茶,存一百年也无用。两种藏茶以垃圾茶体量更大,这对市场是相当不利的。

我认为普洱茶未来的发展更多要着眼于熟茶的推广,熟茶才是普洱茶产业的核心与未来。小青柑、碎银子消耗了近十年来大量的垃圾熟茶库存,接下来的十年,好熟茶会很多。勐海这里,我喝过最好的碎银子出厂价也就一百多一公斤,低的30-50一公斤,怎么会好。

今年客户群体有些发生变化,老茶客该收藏的也收得差不多了,八零后、九零后群体开始喝普洱茶、藏普洱茶。

——以上只是市场的一个缩影,虽不能代表当下普洱茶产业的全部众生相,但也不就不离十。

总 结 分 析

普洱茶消费群体很杂,从9.9 包邮的到99万一公斤的都有。

总体来说,普洱茶消费存在几种形式:

一是只要价格实惠只要是普洱茶就好(当然最好还是古树、山头茶);

二是忠实品牌茶消费群体 ;

三是高端山头茶玩家;

四是金融茶炒作圈子。

1、历经茶圈多年,我总结出了一句话:但凡天下喝茶者又不懂茶者十有八九。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它总能带给人们惊喜。满大街的古树茶、山头茶;充满传奇色彩和大师影子的故事茶都是针对这十有八九的群体,因为普洱茶能够为他们带来“价廉名优”的惊喜。市场流行啥茶就跟啥茶,谁手上没有一堆各类“古树、山头”茶,云南几百万亩台地茶叶靠谁消费?正是靠的他们!也成就了9.9包邮的老班章们。

2、普洱茶品牌爆发不过十余年间,相信每个做品牌时的初心都是想做这世间最好的茶叶,随着这些品牌不断的成长,也积累了一批忠实的客户群体。只是当有些品牌膨胀时品质走了下坡路,那些拥趸也会跳槽到别的品牌。如果说品牌是营盘,那这群消费者就是兵,哪个营盘好,这些兵就会投靠谁,所以这些年也是品牌大浪淘沙的时代,而决定他们命运的还是那帮“兵”。

3、身边总有些群体,酒要喝20年以上窖藏的、羽绒服要穿The North Face的、表要戴Rolex的、普洱茶要喝高端山头古树的.......这些主是真有钱,但不全是人傻钱多的那种,世间稀罕物他们都会去猎奇。他们一般会亲自赴茶山找茶,遇见中意的全部拿下。对他们来说天价茶(天价茶只是穷人对它的称谓)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虚荣高贵身份的符号。秉着物以稀为贵的黄金定律,云南这点古树茶资源对于这个群体无疑是僧多粥少,而正是这些人对于抬高古树茶、名山头茶的价格,以及古树茶、名山头造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有人说茅台肯定不是白酒中最好的,大益也绝对不是普洱茶中最好的,但两者都是业界标杆,标杆就是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品牌价值普遍大于实际商品价值。既然茅台可以炒作,大益茶为什么不能?(将大益茶比肩国酒茅台者,真是太不自量力了,为啥不跟黄金比呢)

我记得农夫山泉的钟睒睒曾经说过一句话:“企业不炒作,就是木乃伊。但只有技术创新才能竞争,没有技术的营销只会死的更快。”将这句话送给大益,无异是先递了大益一颗糖然后再给了一记耳光(没办法,大益是标杆啊,我只能拿它对号入座)。

中国人生性好赌,而芳村好比就是一个赌场,里面的人大都是赌徒,如同澳门葡京赌场,里面有庄家,有赌徒、有洗码的。所谓赌徒心理就是赢了钱不怕多、输了钱想翻本。在暴利面前,人往往都会失去理性的判断。

大益是个双面人,它既将普洱茶做成一个家喻户晓的知名商品(常规茶),这是正面;也做成一个家喻户晓的赌具(金融茶),这是反面。不同于葡京的博彩业,芳村普洱茶炒作最多只能属于打着政策擦边球的民间赌博,这里只有押涨还是押跌,押对还是押错。这里茶叶已经脱离了农产品的价值,就像2020年11月15日预售的“沧海”(大益的一款金融茶)23800/提,大益茶官方对这个茶的介绍是:精选普洱茶核心产区高海拔优质晒青毛茶为主要原料,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大益茶制作技艺”精心研制而成。产品饼形端正,松紧适度,条索肥硕,芽叶清晰乌润显毫。汤色橙黄明亮;香气高扬,烟香、陈香显著,带蜜香;滋味浓酽饱满,富有层次感,汤感厚实沉稳,苦涩协调,甜润舒爽,茶汤含香盈于齿间,回味悠长。

没看出来这款4760元/饼(一提5饼)的沧海茶具体产地?茶味道到底如何我没喝过没有发言权(当然金融茶是不需要具体产地和味道的,反正大家都不拆封,拆了就跌价了)。人们看到的是去年的沧海已经涨到50000元/提了,这就够了。管TM茶好茶坏,只要茶能涨价,有人接盘就行了......

显然,行政性遏制金融运作还没有涉及到金融茶炒作这一领域的头上,原因是相比于其他金融运作其体量和危害还是太小(不要说跟蚂蚁比,就是普通一点的平台体量都比金融茶的盘子要大)。我想只有其他诱因出现并产生社会性危害时,政府才会干预,比如金融茶交易中产生诈骗、洗钱而引发的高关注度群体性刑事案件。听市场内的人说那些因金融茶引发的纠纷案件年年都有,但在当地执法部门手上就了了.......(虽然金融茶在普洱茶中的所占份额并不是很大,但社会不良影响极大,所以本文着墨较多)

结语

经过20余年间的发展与积淀,普洱茶已经在广大消费者中布下了忠实的种子,开出了美丽的花朵,结下了坚实的果子。不比2007年,现在的普洱茶已经在广大消费者群体中深深扎根,成了不可缺少的茶品。

虽然当下普洱茶市场的确存在无序扩张、鱼龙混杂的现象,加上经济下行等客观原因造成普洱茶产业不够景气、市场萎缩等现状(也是整个茶叶消费市场的现状),再加上这几年游资进入产生的泡沫在陆续破灭,理性消费观逐步呈现,市场进入优胜劣汰的大洗牌时代。

但,崩盘似乎不大可能。

未来,茶行业也依旧会在全球经济的大熔炉中起起落落,我们身处这个时代唯一要做的只有正视自己、正视产业、正视世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书卷弯刀,独立茶人,不止于茶。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