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桔子和茶能一起吃吗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解密柑普茶:口感香醇,造型时尚,保健功效强大?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从去年开始,一种用柑橘皮将普洱茶包裹起来的柑普茶开始大热。在最近广州、深圳举办的茶博会上,不少商家还送上柑普茶参加评奖。令一些专家为难的是,评奖时不知道是依据茶叶标准还是陈皮标准。

  商家宣传柑普茶有化痰止咳等诸多功效,果真是这样吗?茶叶不能受潮、不能暴晒,那么被柑橘皮包裹的茶叶不会受潮吗?真的卫生健康吗?突然大热的柑普茶似乎给我们制造了一个谜局,记者走访了茶商、茶客和茶学专家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希望能为消费者解开这个谜。

  谜局一:缘何突然大热?

  口感香醇造型时尚受年轻人青睐

  何为“柑普茶”?综合网上词条是这样介绍的:柑普茶是广东江门近几年在茶叶市场上新崛起的特色茶,可以说是普洱茶的新品,又叫“陈皮普洱”,形成了独特的茶饮新概念。柑普茶采用新会柑和云南普洱茶为原料制作而成。融合了新会柑清醇的果香味和云南普洱茶醇厚甘香之味。

  柑普茶这几年突然热起来,从去年开始热度更是持续攀升,不仅各茶叶店铺增加了柑普茶这个新茶品,就连很多很少喝茶的年轻人也开始打听或购买。“听说‘柑普’不错,你介绍个商家我去买一些。”记者今年不止一次接到朋友交代的如此任务。

  茶铺门口摆放着两只巨大的透明玻璃瓶,里面放着一颗一颗“圆球”。其中一瓶里的“圆球”大小与常规柑橘差不多,另一瓶里的则是与小沙糖桔差不多,外面都包着金色的包装纸。黄志强告诉记者,这就是柑普茶,大圆球是“大红柑普”,小圆球是“小青柑”,“最受欢迎的是小青柑。”

  “我们公司原本是生产普洱茶的,去年普洱茶市场低迷,但‘小青柑’却销售得很好。就我们自己生产的柑普茶来说,销售价格约为300元左右一斤,去年柑普茶的销售额占了我们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黄志强表示。

  黄志强最初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与新会柑产地合作生产小青柑茶,没想到一上市效果不错,回头客很多。“与传统普洱茶的消费群不同,柑普茶的消费者多数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上班一族。”黄志强分析其原因称,一个个圆形的小柑普球,外形时尚,携带方便,直接放一颗到盖碗就可以冲泡,非常方便,并且口感香味独特,既有陈皮香又有茶香,很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佛山茶协常务副会长陈巧芬表示,普洱茶市场从2013年末开始持续低迷,很多茶商开始想各种办法扩大销售,后来有茶商想到了“桔普”。历史上就有人将桔子皮包着普洱卖,称之为“桔普”,但普通的“桔普”被视作低端茶。而新会陈皮却是广东人眼里的宝贝,于是有知名普洱茶品牌找新会柑橘基地合作生产“柑普”茶,很快得到了消费者认可。由于北方气候较干等原因,柑普茶在长江以北销售尤为火爆。

  茶商行业内流行着一个说法:不少普洱茶厂去年由于加入了柑普茶大军,之前积压下来的数以吨计的普洱茶都销售一空,尝到了甜头。黄志强也是其中之一,今年他准备继续扩大“小青柑”茶的生产。

  谜局二:制作工艺安全吗?

  加工技术参差不齐,处理不当容易霉变

  目前市场上的柑普茶分为“小青柑”、“二红”、“大红”三类。“小青柑”通常在每年7月采摘制作,“二红”通常在每年9月采摘制作,“大红”则在11、12月制作。

  柑普茶是如何制作的?记者走访了江门新会一家柑普茶生产厂家。该厂董事长黄洋颂告诉记者,制作柑普茶工序较为复杂,正规厂家有规范的程序,主要步骤为:摘果、洗果、干燥、切帽、取肉、晾晒、入茶、干燥。但成品柑普的成效还得看最后干燥的“火候”。根据最后干燥工艺的不同来划分,分生晒、高温烘焙、低温烘焙、半生晒,不同的干燥工艺对应着的直接就是柑普的价格高低。但也有众多的作坊存在加工工艺参差不齐的现状。

  黄洋颂称,从树上摘得柑果后,要进行臭氧清洗等程序,然后根据不同大小进行分拣。之后,就是“开果”和“填茶”了。在这个过程中,工人会从柑果顶部切一小块,像取出一顶小帽子,然后将果肉取出,在清洗之后的柑皮内装入普洱茶,然后再晒干或烘烤。“烘烤和晾晒的时间每个厂家都有所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口感。”黄洋颂说,烘烤的过程大致需要24-30小时,而自然晾晒则要一周甚至10天左右。

  不仅厂家,在新会寻常人家,也有巧手主妇手工制作柑普茶自用。年过六旬的冯姨告诉记者,自制柑普茶,关键在于柑橘皮的选材和晾晒。由于家庭自制不用烘干设备,柑橘皮往往要反复晾晒,常常要历时一周以上。冯姨制好的柑普茶要存在玻璃罐中防潮。

  有人会提出,将喜干、不能暴晒的普洱茶叶放入新鲜潮湿的柑橘皮包装,会不会霉变?真的安全卫生吗?“这确实与厂家加工技术有关。”华农茶科所副研究员许玫向记者称,如果加工技艺把关不当,确实容易让茶叶产生霉变,而柑普茶作为新生事物,目前尚无相应的法规标准来规范。

  谜局三:保健功效特别好?

  专家:两者香味协调但不敢妄谈功效

  记者走访茶城时发现,商家在宣传的时候,除了独特的口感之外,还特别强调柑普茶的强大保健功效:新会陈皮有理气、健胃、燥湿、祛痰的功效,而陈年普洱茶对人体具有通气道、通血道的作用,能生津、顺气、益气等,两者相配,相得益彰。

  那么,柑普茶的功效真的有商家所描述的那么“神奇”吗?柑普茶中的柑橘皮是否真的具有“陈皮”的功效呢?柑橘皮与普洱茶相加是否功效叠加了呢?资深茶友和茶专家各有各的看法。

  资深茶友阿达向记者描述他将陈皮与普洱茶一起冲泡的口感:普洱茶的甘醇爽甜,加上新会陈皮的霸气回甘,造就风味一绝的普洱茶品质。“每当天气潮湿闷热,我都会泡上一壶陈皮普洱来调养一下,作用还是很明显的。”但阿达又表示,他是将有年份的陈皮与普洱一起冲泡,而不是当年的新会柑皮烘干与普洱茶一起喝,至于原因,该茶友笑而不语,反问记者:“你吃柑子时会吃皮吗?水果会不会打农药?”

  常年研究普洱茶的许玫表示,从风味上来说,两者的香味十分协调,这也是柑普茶近来很火的原因之一。但是,柑普茶与“陈皮普洱茶”不同,陈皮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特产,一般都会存放一定年份。而当年的柑橘挖肉留皮然后包裹茶叶冲泡效究竟怎么样?目前没听说有研究机构进行过任何试验,没有试验数据就不敢妄谈功效。

  资料链接:

  柑皮分哪几种?

  根据《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产品》规定,柑皮根据采收时期可分为柑青皮(青皮)、微红皮(二红皮)和大红皮(红皮)。用不同采收时期的柑皮制成的陈皮,其药用效果也是不同的。青皮挥发油含量高,味苦涩,制成陈皮后药性较烈,行气力猛,用于破气舒肝、散结消滞。而红皮则多糖类物质含量高,味微甜,制成陈皮后药性温和,用于理气、健脾化痰。二红皮则介于其间。

  ●柑青皮:指果皮未着色,未成熟时采收果实所加工的皮。这个时段的柑果称之为青柑。青皮的油酮类物质丰富,泡水时更耐泡。

  ●二红皮:指果皮开始着色,但未完全着色,仍未充分成熟时采收果实所加工的皮,也叫二红皮、黄皮。这个时段的柑果叫二红柑,苦涩中略带有清甜之味。

  ●大红皮:指果皮已基本着色,已基本成熟时采收果实所加工的皮,也称为红皮。这个时段的柑果称为大红柑。冲泡后滋味温和甘甜。

  普洱茶有哪几种?

  普洱茶是以中国云南省一定区域内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中包括历史上经自然发酵而成的普洱茶(存放也是一种加工方式),和现今人工发酵和自然发酵的普洱茶。

  “普洱茶”在制作上,分为普洱散茶和普洱紧茶两大类。普洱散茶,传统品类为毛尖、粗叶,今已发展为普洱绿茶、普洱青茶、普洱红茶、普洱黑茶、普洱黄茶、普洱白茶6个品类。

这个冬天火出圈!围炉煮茶,暖到心巴

露营之后,

最in的生活方式什么?

围炉煮茶!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围炉煮茶#话题播放量达4.8亿次;某生活种草平台上,#围炉煮茶#话题流量超1154万;而#围炉煮茶把秋日氛围感拉满了##围炉煮茶是种新的社交方式吗#等话题在微博上也引起热议。

小红书上最热门的围炉煮茶笔记,被点赞了1万多次(小红书博主@多多农庄美学)。场面像极了人们围着吧台喝酒,只不过这次是“围炉煮茶/喝茶”,佐餐小吃也从花生米变成烤果物。

档次拉满!对传统生活美学的致敬

继露营之后,为何围炉煮茶又成为年轻人新宠?

围炉煮茶闻暖香,且喜人间好时节。

红泥小火炉,滚起沸水,冲入茶碗,茶香袅袅。原木色小矮桌,炭炉上铺满五谷杂粮,一边边感受暖冬阳光,一边嗅着空气里的氤氲茶香。

烤柿子、花生、栗子、红薯、橙子、棉花糖、红枣、年糕等暖冬食物,煮着茶普洱、红茶、老白茶,边饮边聊,聊天之余,静候一杯热茶就是最好的慰藉。

光听着就慢慢氛围感和仪式感。围炉煮茶,其实就是把国风潮流刮到一种沉浸式体验里。露营需要找寻一片山水,而围炉煮茶离生活更近。

露营经济,或是田园经济火爆,都是因为提供了一种令人向往的体验式田园生活。而围炉煮茶也符合这一诉求,并且不受地域限制,不用再跑到深山老林里去,在城市内也可以获得“现成的松弛感”,又不用亲自动手干“脏、累、苦”的活儿。

围炉煮茶的过程中全是拍照亮点,朋友圈摄影大赛的档次再次刷新拉满。我想这个冬天开始,无论农场露营地还是网红小院,还是茶人设席,都会看到围炉煮茶,成为朋友圈最流行的现象。

古人围炉煮茶时的意境

“暖炉生火早,寒镜裹头迟。

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白居易《晚起》

诗中描绘的冬日煮茶,带着一股迎面而来的暖意,在人们的心里升腾。

我国人们饮茶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后变为生叶煮饮,形成比较原始的煮茶方法。

宋·赵佶《唐十八学士图》(局部)

唐时饮茶开始由粗放走向精工,尤以集历代茶艺精华、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艺专著的陆羽为杰出代表。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开创了饮茶新风尚,推动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何为煮茶?煮茶其实并非新形式,陆羽《茶经》中就有相关记载。陆羽煮茶法讲究技艺、注重审美,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

所谓煮茶,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饮。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中国唐代以前普遍的饮茶法。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唐宋时代通行煮茶,方法是先把茶叶碾成碎末,制成茶团,饮用时把茶捣碎,加入葱、姜、桔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

还有把茶叶碾成碎末,罗细,然后冲水将茶末调成湖状喝下,因而叫做“吃茶“。宋元以后,改煮茶为点茶,而且不加入调料。明清以后,则盛行泡茶。对于现代茶人而言,煮茶的价值更多是饮茶氛围的体验和煮茶形式的享受。

宋·赵佶《文会图》中的煮茶

般煮茶时会搭配轻缓的音乐、香道等内容,从器材准备、烧水到煮茶、品饮,整个节奏轻缓、舒适,并且富有形式感,通过肢体的静带动精神的静,可以让人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情绪的放松。

古时文人尚雅、虽窗下清寒、朴素简陋、则屋内围炉煮茶,看似闲情雅致,实则精神所归,正所谓是 “清风瘦骨逐暖意。”

独自啜饮时,“围炉煮茶”是清欢:

北宋大文豪苏轼云 “人间有味是清欢” ,久远的年代,相同的意境,正是围炉煮茶是清欢。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当独自一人围炉煮茶时,反倒享受着淡然平静,无尽遐思,心中无比旷达。

三两知交时,“围炉煮茶”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古时文人,最喜冬寒夜下围炉煮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就说透了人有志趣之别,茶无雅俗之分。茶把人联系在一起,不需要理由,一起喝茶便好。这份淡雅与清高,将 “君子之交淡如水” 的文人情怀,提升到了最高境界。

“煮茶经济”新风口,让茶文化多元

如此看来,围炉煮茶可以说是一种古为今用的饮茶形式,即是对传统生活美学的致敬,又是当代茶文化多元发展的体现。

一些嗅到商机的茶馆,也立刻推出了围炉煮茶套餐,入座即刻享受美好茶时光。没有人能逃得过这样美的“诱惑”:小茶桌摆得满满当当,茶炉咕嘟咕嘟发出治愈的煮茶声,五花八门的秋冬物产轮流在小炭炉上烤一烤,不用干巴巴地聊天,动手让喝茶体验变得丰富起来。

拍照的道具也一应俱全,字画、蒲扇、油纸伞等古风器物所散发出的充满岁月感的美,增添了几分古色古香的感觉,发个圈,档次感瞬间拉满。

今年一部《梦华录》,让宋式风雅走进大众视线。市井街巷,楼宇院落,处处可见的茶具和茶艺基本还原了宋代特色,古韵满满,颇具质感。围炉煮茶,复刻了这种简洁优雅的宋式审美,并充分开启五官美学体验:赏茶、观器、听煮水、沏茶、举杯品茶韵……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的五感审美体验在这一盏茶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汉服、戏剧、围炉煮茶等国潮元素相继走红,反映出大众对传统文化认同感提高,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因此,对“围炉煮茶”等传统生活美学的复兴,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期待其推动社会审美进步,提升大众消费品位和精神享受。

围炉煮茶不仅有怀旧感、复古风,还能凭借上佳的视觉效应,帮助年轻消费者品味雅致的传统文化。通过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围炉煮茶”风潮还会进一步扩散,吸引更多人的加入,成为全新的消费模式。

曾经一度流行“日咖夜酒”,如今随着围炉煮茶豪华套餐的加入,年轻人忙里偷闲端起了茶杯,爱上这一份人间烟火。

除了茶馆茶社,围炉煮茶更带火了“茶经济”,不少茶客也把这份美好搬回了家里,在自家小院或是阳台摆弄起来。网上买的煮茶和烤点心的陶制电炉、竹编椅子等,大片既视感立马到位,足以见得对“围炉煮茶”的执着和热爱。

在网络购物平台搜索“围炉煮茶”,会跳出各式各样的煮茶桌、炭炉、茶壶等。普通炭炉和茶壶的价格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能够用于架起炭炉的茶桌则要近千元。加上茶叶、茶点,围炉煮茶的成本并不低,配齐一套器具至少要一千多元。

花大心思布置的“围炉煮茶”,第一口茶一般都是“朋友圈”先喝,因此不少人的“围炉煮茶”受到“用来花钱拍照”的质疑。对此,倒也不必过于苛刻,特殊时期出不了远门,春日露营、秋日煮茶都是可进行的放松方式。而且“煮茶”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一件好事。至于拍照打卡,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围炉煮茶,煮的是一种慢生活的调调。万物皆可围炉,从家中的阳台走向街头再走向野外,你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隅空间,来享受这个温暖的冬天。

来源:茶道CN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人围炉煮茶有多讲究?看完真心服气!

三五好友,围一茶炉,在袅袅茶香里,身心皆被慰藉了,还兼具风情雅致,朋友圈也算是有“片”可出了。

但如果能更多了解一下这个源于古人的文化习俗,那就不仅仅是附庸风雅了,是真的能体验到“围炉煮茶”的乐趣。今天我们就深究一下古人在煮茶上的讲究,让茶友们能学到点古人煮茶的精髓,争取成为“围炉煮茶”达人。

煮茶其实并非新形式,陆羽《茶经》中就有相关记载。陆羽煮茶法讲究技艺、注重情趣,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下面我们就从水、茶、火、器四个方面说说古人的讲究。

用什么水煮茶

我相信很多人对古人煮茶讲究“水”的印象应该来自于《红楼梦》,里面讲到妙玉收梅花上的雪水,精心保存用来泡茶,让我们很是震撼——原来富人都是这么生活的。

那么这只是富人生活的一项过度讲究,还是真的有必要呢?

水质对茶的影响肯定是有的,被奉为茶界“圣经”的《茶经》就对此有过论证。《茶经》:“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这里说的山水是指山泉水。山泉水,洁净清爽,带有淡淡的矿物甜味,这样的水在与茶叶充分沸煮后,茶汤色清味甜,久煮而回甘不减。

当然现在取山泉水一般比较困难,可以买些桶装的山泉水。

选择什么茶来煮

煮茶是在唐宋流行的,宋元以后,改煮茶为泡茶。

唐宋时代通行煮茶,方法是先把茶叶碾成碎末,制成茶团,饮用时把茶捣碎,加入葱、姜、桔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还有把茶叶碾成碎末,罗细,然后冲水将茶末调成糊状喝下,因而叫做"吃茶"。

古人煮茶用的一般是粉末,我们现代人主要用的是干茶,所以选茶方面古人可借鉴的地方不多。

这方面老茶友们经验就用得上了。一般年份较长、全发酵,茶性甘醇浓烈的茶品比较适合用来煮,如熟普洱,老茶头,大黄片,红茶、陈年铁观音,老白茶、陈年岩茶等。

这些茶或因工艺制程,或经过时光的炮制,褪去了最初的青涩寒凉,茶性趋于温热。此类茶品烹煮后不会因过于苦涩而难于下口,而温热的茶性用来驱寒又再适合不过。

“火”有什么讲究

古人煮茶在“火”上的讲究,主要体现在生火的炭上和煮茶时的火候上。

明代许次纡在《茶疏》中说:“火,必以坚木炭为上”。因此荔枝木、龙眼木、橄榄炭都是好选择。荔枝木、龙眼木制成的炭会有淡淡的果香,橄榄炭火焰稳定,最适合慢火深煮。如果想经济实惠,可以混合着来用。

在火候上,陆羽最早提出“三沸之水”,他在《茶经》中写道:“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

三沸过后,水已煮老,味不好,就不可饮用了。所以古人在三沸时,一般会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这样茶汤就算烧好了。

煮茶的时间很重要,如果煮的时间过长,茶汤会非常苦涩。正常情况下,3至5分钟就可以了。

用什么器具煮

煮茶的器具包括两个,生火的炉子和煮茶水的壶。

《茶经》里有专门介绍生火的炉子,当时用的是风炉。其形如古鼎,有三足两耳,炉内有厅,可放置炭火,炉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于通风;上有三个支架,用来承接煎茶的;炉底有一个洞口,用以通风出灰,其下有一只铁质的用于承接炭灰。基本形状和现在煮茶的炉子是相似的。

现在相对红泥小火炉用的比较多,当然石炉、磁炉也有。

煮茶水的壶方面,陶壶是比较好的选择。陶壶本身具有吸附作用,对水能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使茶水口感更柔滑,入口细腻,也可醒茶味,扬茶香。不过相对来说水开的速度会稍慢一些。

看完以上古人的“讲究”,你有收获吗?

来源:茶艺大师工作室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