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建水窑壶

找到约7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中国名陶入门指南,宜兴紫砂、坭兴陶、建水紫陶、荣昌陶各有何特色?

文章来源 / 六一堂

中国四大名陶各有何特色?

1953年,江苏宜兴紫砂、广西钦州坭兴陶、云南建水紫陶、重庆荣昌陶以其悠久的历史,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烧制工艺、泥料特点、装饰风格、主要器型、传承情况等角度,介绍这四大名陶。

江苏宜兴紫砂

01

历史沿革

宜兴制陶的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

在这期间,主要有六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北宋中期到明代万历年间,这时期作品多为自然形的树瘿壶,代表人物有金沙寺僧,供春。

▲紫砂代表人物 供春

第二阶段:万历年间到明代末年,这时期名家辈出,壶式千姿百态,代表人物有时大彬,徐友泉。

▲紫砂代表人物 时大彬

第三阶段:清朝康熙年间到乾隆晚期,这时期自然壶型受到欢迎,同时较为注意壶面的装饰,代表人物有陈鸣远。

▲紫砂代表人物 陈鸣远(南瓜壶)

第四阶段:清朝嘉庆到光绪年间,此时出现了在壶上篆刻书画的风尚,代表人物有陈曼生和杨彭年。

▲紫砂代表人物 陈曼生、杨彭年(曼生十八式)

第五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紫砂壶生产更为商业化,艺术性高的壶有所减少,但也不乏佳作,代表人物有程寿珍,冯桂林。

▲紫砂代表人物 程寿珍(掇球)

第六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即现当代,新的品种日益增多,仿古和创新兼备,代表人物有顾景舟,蒋蓉等。

▲紫砂代表人物 蒋蓉(牡丹壶)

▲紫砂代表人物 顾景舟(僧帽壶)

02

烧制工艺

紫砂壶矿石原料经天然风化,破碎,碾细,筛选,练泥,陈腐。然后把泥块打成厚薄平均的泥片,再把各个部件粘在一起,然后进行表面精加工,有些还要加一些装饰,如贴花、绘画、刻字等。

▲紫砂壶制作(全手工)

▲紫砂壶烧制(推板窑)

做好的紫砂壶阴干后用煤气窑或电窑进行烧制(也有柴烧),紫砂器烧成后还需整口,有的还会包铜、金银丝镶嵌等工序装饰。

03

泥料特点

紫砂壶的泥原料,为紫泥、绿泥、红泥和团泥四大类,而无论本色,烧成之后你,表面光挺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使其具有质朴高雅的质感,故称为「紫砂」。

紫砂有双层气孔的布局,才使得紫砂壶有较高的气孔密度和吸水率,对茶汁有较好的吸附作用,使得紫砂壶有隔夜不馊,既不夺茶香,又有保味功效,无熟汤气的特点。

紫砂可塑性好,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成型,成型后不需要施釉,用的时间越久,它就会发黯然之光的包浆。

04

装饰风格

紫砂陶的装饰方法多种多样。除了最常使用的陶刻之外,还有彩绘、镶嵌、贴花、调砂、泥绘、珐琅彩等等

▲梅桩壶制作(贴梅花)

05

主要器型

紫砂以壶最常见,比较经典的器型有供春壶、石瓢壶、仿古壶、掇球壶、井栏壶、提璧壶等。

紫砂壶成型工艺以全手工、半手工为主,全手工的拍打成型是其亮点之处。手拉、机车、灌浆三种方式因制出之壶失去了紫砂原有的特征,不被认可。

06

传承情况

◆ 非遗传承:

2006年5月20日,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拍卖行情:

宜兴紫砂壶是近年热门收藏的门类之一,拍卖的多是以名家制作的紫砂壶为主,千万级拍卖品不在少数,如顾景舟制作的松鼠葡萄十头套组茶具在2015年以将近9000万的拍卖价成交。

广西钦州坭兴陶

01

历史沿革

根据钦州的史志记载,钦州的陶器发明于唐以前,到了唐朝而愈加精致。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在钦州城东平心村发现唐代刺史宁道务墓志铭陶碑,这是坭兴陶雏形的最早记录。

02

烧制工艺

坭兴陶以广西钦州市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将东泥封闭存放,西泥取回后经过四至六个月以上的日照、雨淋使其碎散、溶解、氧化,达到风化状态,再经过碎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陶器坯料。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骨肉得以相互支撑并经过坭兴陶烧制技艺烧制后形成坭兴陶。

03

泥料特点

坭兴陶无釉无彩,在1150°C以上高温烧制过程后窑变产生“自然陶彩”是其一大亮点。

广西钦州坭兴陶

04

装饰风格

坭兴陶土质奇特,在装饰艺术上采用传统雕塑技法,以刻、纹、印的方式形成视觉及艺术效果。

坭兴陶历代传人都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素养,善于将民族文化元素,如民族风情、历史传说、民族服饰、图腾崇拜等,运用于造型、装饰等的创作中,使广西陶器更显古朴的神韵。

广西钦州坭兴陶

05

主要器型

坭兴陶产品‎类型丰富多彩,包括烟‎斗、茶壶、花瓶、文房‎用品等。

06

传承情况

◆ 非遗传承:

2008年,坭兴陶烧制技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拍卖行情:

钦州窑是受宜兴紫砂影响较深的地方窑址之一,其陶器传世品较少,在器形分类上,钦州陶器与宜兴紫砂几近无差,其拍卖最高价上限不高。

半月壶山水壶

云南建水紫陶

01

历史沿革

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

02

烧制工艺

将取自建水境内特有的紫、白、青、黄、五花等五种陶土原料按制陶要求进行配比,制成膏状泥,密封放置于遮阳处陈腐。接着用陶车手工拉坯成型,在湿坯状态下,用毛笔和墨汁等工具,手工直接在湿坯表面进行写绘装饰。然后进行雕刻和填泥,最后在1120℃~1180℃高温下一次烧成。

03

泥料特点

建水紫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红泥陶呈色以紫红、黑、红黑相间为主,白泥陶呈色以乳白为主

因为陶泥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

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

04

装饰风格

建水陶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

05

主要器型

建水紫陶生产之初,主要生产烟斗、茶具、花瓶、笔筒、印盒、烛台等物件,造型大多古朴典雅,别具一格;

至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生产一种用于炖鸡的造型独特的“杨林锅”,即新中国成立后曾大量生产的汽锅紫陶汽锅

重庆荣昌陶

01

历史沿革

荣昌陶器已有800年的历史。

“安富场五里长,排列泥精列成行”、“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窑烧陶罐罐”,这些从宋、清代就开始流传的民谣栩栩如生地描绘出当时荣昌生产陶器的规模和销售的盛况。

02

烧制工艺

重庆荣昌陶生产工艺包括选泥、晒泥、碾泥、搅泥、过浆、踩泥、揉泥、制坯、晾坯、打磨、刻花、上釉、打磨、装窑、点窑、熏窑、烧窑、观窑、闭窑、出窑、检验等二十多道工序。

03

泥料特点

荣昌陶土蕴藏丰富,泥色为红色和白色,红泥含铁量高,白泥主要含三氧化二铝、二氧化硅和少量的铁。

04

装饰风格

荣昌陶属于传统工艺,造型上主要以人物和动物为主

明清时期盛行刻花和色釉,在陶器上出现大量的缠枝纹,这和当时花鸟画的流行是有很大的联系的。

建国后,荣昌陶器继续发展,开始结合当代工艺技术,盛产花釉。装饰以化妆土刻花为特点,有刻线和剔花两种,纹饰质朴自然。

05

主要器型

荣昌陶产品包括各类日用品(蒸钵、鼓子、茶具、酒具、饭确、痰孟)和鉴赏品十余种和烟具,产品分"泥精货"与"秘子货"两大类

06

传承情况

◆ 非遗传承:

2010年,荣昌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拍卖行情:

暂无

在以前信息沟通不便利时,四大名陶间的交流有限。它们各自相对独立地成长,最终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陶性。然而今天,它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

每一种陶器当然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我们常说学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今,在造型美感上,三大陶都在努力汲取紫砂之长,也被越来越多人所喜爱。

来源:紫砂壶

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如何辨别是否是纯正的建水紫陶柴烧

 建水紫陶柴烧  |  无墨子

  ▼

如何辨别是否是纯正的建水紫陶柴烧?建水紫陶因泥料特殊性,柴窑烧制壶时需要把壶口做大一点,垫上泥条,烧制结束之后需要要校正壶口,而紫陶紫泥无论窑内氛围如何改变,导致外观呈黑、褐、红、古铜色等,但经打磨后壶口内部一定是有红色的(红的多少及深浅跟打磨的深度也有关系),这是纯正的、地道的建水紫陶(白泥除外)的本色。

【还原烧与氧化烧壶盖对比】

还原烧壶呈黑色,打磨浅显红色,氧化烧本身是红色,白色为金刚砂,打磨时留下,这也是壶友经常问,为什么壶盖内部与壶口是红色的原因。

【紫泥成品呈色】

虽说柴烧追求的是另一种美,需要朦胧感等等,但是若是茶配件、花器等摆设用具,用什么样的泥料或者添加什么只要达到所追求的美感,都可以理解,但是茶壶,入口的用具等,泥料的安全、健康、益处才是最基本的,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去创造美感,个人观点。

【还原烧壶内本质也是红色】

好的陶土是制作陶器的先决条件。全国各地都有泥巴,为何只有宜兴紫砂、建水紫陶、重庆荣昌陶、钦州坭兴陶被称为四大名陶,抛去文化、历史、工艺,泥料就是最大的原因,这几个地方的泥料是经过科学的数据分析所含微量元素对身体无害。就如宜兴紫砂后来的“化工壶”就是前车之鉴。任何以降低成本、达到美感而添加其他成份的制陶都不会长久。

【建水紫陶多道彩填柴烧】

说到这里,想说一下,早期刚开始做柴烧时,一些人就说,“假的,建水紫陶烧不出那种效果和颜色”“假的,他一定是上了釉或者加了xxx”,虽说可以不在意,但人还是需要证明自己,前期的做法是排好窑拍照整窑未烧的陶坯,开窑时拍照,壶友参观体验。但这些都不够直接,也一直在想,怎么体现自己烧的是纯正建水本土紫泥柴烧?那就紫泥刻填柴烧吧,紫陶是目前唯一可以做刻填工艺的陶,这样就是最直接的证明,而且辨识度极高,也可以作为建水紫陶柴烧的名片。

【建水紫陶多道彩填柴烧】

紫泥相对其他陶类比,泥料细腻,成型难,成品低,烧制温度低(1170左右),粗陶1300左右,白泥1250左右,柴烧时难度就大了很多,灰在1200度左右才能达到化釉的状态,且加上本身成品率低,若做刻填柴烧,多了刻填过程,费时、费工、易坏,烧制时成品又比紫泥素壶低了很多,难度最大的是刻填本身表现的就是画面意境美,刻填柴烧若把控不好,灰釉挡住画面,美感尽失。

【建水紫陶多道彩填柴烧】

如若要说工艺难度多道彩填柴烧>刻填柴烧>紫泥素壶,这也是影响柴烧价格因素之一。

【建水紫陶多道彩填柴烧】

当然柴烧的美及价值,不是单独工艺决定的,最重要的还是窑变天赐之美,紫泥柴烧古拙自然,素壶柴烧朴实、耐看,肌理变化丰富,耐人寻味。

建水紫陶柴烧价值及与常规紫陶泡普洱茶对比

普洱茶的核心是厚重的汤感、沉稳的香气和内敛的回甘。厚重是一种通感,拿在手里、看在眼里、喝在嘴里,都能给人厚重的感觉。好茶配好器,器让茶的滋味愈加美妙,茶让器的形态愈加高洁。

喝茶越久越讲究,入手茶器一定不是随便,瓷器轻薄,与普洱茶的厚重背道而驰,特别是有年份的普洱;紫陶壶好,泥料好,泡普洱茶适合,但常规紫陶泥料细腻,目数高,经打磨之后气孔被堵塞,失去吸附性,对有异味或者茶质偏嫩的茶,容易激发出茶叶缺点,让茶变得不耐泡,用紫陶柴烧来搭配普洱茶就更加完美。

让茶好喝,器物好用又好看,且有价值,是做柴烧茶器的目的。紫陶柴烧的泥料是建水五彩泥,泥料健康保真,经柴烧之后的紫陶的透气性好,与常规紫陶相比,柴烧的表现力丰富,具有禅意、侘寂之美。

建水紫陶紫泥含多种微量元素,其中含铁量在18%左右,软化水质,口感更润、更易入口。柴烧裸烧的紫陶与普洱茶搭配可以放大普洱茶的核心价值。不是一定要用,用什么茶器都是为了喝茶,但是如果能有更好的茶器,何必退而求其次。

单从柴烧与常规泡茶口感上来说,我们与说茶网所有人员及南茗佳人首席评茶师及部分人员近30名成员,共同品鉴2006年中茶布朗极品生茶为例,柴烧和常规建水紫陶冲泡对比。

本次评鉴对比以2006年中茶布朗极品生茶为例,柴烧和常规建水紫陶冲泡对比(1、2、3泡)如下:

【说茶网及南茗佳人品鉴对比结果】

常规建水紫陶和柴烧建水紫陶的区别,主要是由于烧制方式的不同,以及对窑内温度控制方式的不同而造成的。以烧制后的成品来说,常规建水紫陶比柴烧建水紫陶的密封性更好,因此在冲泡茶叶时更有利于散发茶香(常规密度高,聚香),而柴烧建水紫陶则更有利于茶叶的整体汤感(柴烧气孔完全释放,保温性好适合老茶)。

两者各有所长,有兴趣的茶友可以亲自对比冲泡和评鉴。喜爱柴烧壶的大部分也为老茶客,喝老茶的居多,故而用柴烧壶泡老茶再适合不过。

木柴燃烧后成碳,碳经1000°开始化灰,随着烟囱的抽力飘向陶坯,碳素通过高温灼烧固化在器形上,碳素有净化水和软化水的功效。而落灰形成的釉其实是许多1200°高温,紫陶紫泥的烧结温度在1175°左右,还没有达到可以灰化釉的温度,很难形成重釉,要烧出好的品相就十分考验窑技,达到烧结温度,再上浮几度都会导致坯体起泡、炸裂、坍塌等,但这也成为紫陶特有的,紫泥含铁量高,含硅量少,不容易形成重釉,紫陶本身泥料就很容易形成各类肌理,非常丰富古拙,其他陶类反而因为太容易形成釉而变得普通,柴烧的美并不是只看釉,还有更多的表现形式。

再者,建水紫陶柴烧目前是唯一可做刻填的柴烧,有别于其他陶类,且富有文化,诗情画意,有书画刻填柴烧成本更高不说,控制不好窑内氛围,灰釉附在陶坯书画画面上反而会让意境全失,书画刻填柴烧在烧制时,让柴烧的灰釉火痕成为点缀,与书画画面相互辉映,极具建水紫陶柴烧特色,这也是本土建水紫陶泥料柴烧才可做的工艺。

柴烧变成了一种需要传承和保护的技艺,就像越来越少的人写书法,但是这又是需要传承的,因为它有文化的基因。而书画文化与柴烧技艺两者都需要被传承,碰撞在一起,擦出另一种火花,让柴烧除了实用性与别样性,更多了文化价值。建水紫陶柴烧既保留了柴烧技艺,又传承书画文化。

柴烧之美,呈形于人、火焰与泥土的对话。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描写的就是柴窑的绚丽。火痕轻抚,落灰成画。浑然天成、质朴古拙。时而简单直接,时而热烈幽远。有满身落釉成彩的绚烂多彩,也有斑驳疏离的独特独行,色泽温润,层次丰富。


找到约7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