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湖南三十九辅茶叶有限公司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盘点,湖北九家茶企上榜

农业农村部正式公布了第九次监测合格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监测对象为2018年监测合格和递补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120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监测合格。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共有有效认证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547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茶企数量为68家,占比4.40%。

从各省份分布情况看,68个国家重点龙头茶企分布于13个省份,均为产茶省。其中福建数量最多为13家,其次是湖北9家,四川、云南各8家,贵州7家,湖南6家,浙江5家,安徽3家,江西、重庆、河南、陕西各2家,另有广西1家。(名单如下)

国家重点龙头茶企名录

近年来,中国茶产业不断推进品牌战略实施,重点打造和培育龙头茶企,成效显著,国家重点龙头茶企的数量不断增多,在农业企业中所占比例逐渐提升。

此次湖北省的9家茶企入榜,足以显示湖北茶业的发展实力。

据农业农村部门调度,2020年湖北省茶叶种植面积525万亩,产量35.2万吨,产值188亿元,综合产值突破600亿元,茶园总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居全国第四、第四、第五位,规模效益居中部六省第一位。

今年是《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实施元年,包括该《条例》在内的系列政策导向,为湖北茶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导向平台,对湖北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坚持的政策后盾,为茶产业不断壮大打下坚实基础。

国家重点龙头茶企(湖北)介绍

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

是一家集茶叶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形成“以名优绿茶为主,以宜红茶、黑茶、保健茶、茶食品为辅”的“一主四辅”产品格局。其企业规模、经营实力位居全省龙头地位,已成为引领湖北茶产业发展的标杆企业。

宜昌三峡茶城集团有限公司

是一家集茶叶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形成“以名优绿茶为主,以宜红茶、黑茶、保健茶、茶食品为辅”的“一主四辅”产品格局。其企业规模、经营实力位居全省龙头地位,已成为引领湖北茶产业发展的标杆企业。

萧氏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于1999年组建成立,是集茶树良种繁育、茶籽油精炼、茶叶初精加工、茶饮品生产、茶深加工、茶科研开发、茶生态旅游、茶餐饮服务等于一体,以茶科技创新为定位的全产业链茶叶企业。综合实力位于全国茶叶百强企业前十位。

湖北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

是湖北省茶叶行业三强龙头企业,国家级茶叶标准化建设示范基地,其“龙峰茶”获得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IMO)有机茶生产认证和销售证书,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羊楼洞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是一家集茶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茶楼经营、茶生态旅游观光和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多品牌运作、多元化发展的大型茶产业集团。旗下“羊楼洞”茶产品先后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国知名农产品、省部双优产品、全国名优茶等多项荣誉称号。

湖北汉家刘氏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是一家老字号混合所有制茶企业,以基地加工为基础,以“汉家刘氏”品牌形象为推广手段,生产有绿茶、黑茶、红茶、白茶、乌龙茶、花茶、茶微粉,兼顾其他茶类和茶食品、茶饮料生产。此外,“汉家刘氏·茶缘之旅2日游”被评为全国茶旅十大精品线路。

湖北省鹤峰鑫农茶业有限公司

创建于1985年,通过三十多年的精诚经营,现已建成了湖北省最大的出口茶叶生产企业,多年来位居湖北省茶叶加工出口创汇前列。创建木耳山万亩生态茶叶基地和鑫农苑茶文化中心,形成了茶叶生产加工、生态旅游、茶文化研究、养老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湖北悟道茶业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6年。整合大悟县内茶叶资源,主打“悟道茶”品牌,并为其注入文化底蕴。生产的“悟道茶”系列产品,先后获得“中茶杯”金奖、“中绿杯”金奖、国际博览会金奖,并被农业部、省农业厅批准为“湖北助奥优秀农产品”准入进京销售。

湖北省九宫山茶业有限公司

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茶食品加工、销售、科研、茶文化传播、茶生态旅游开发为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茶业公司,公司拥有生态有机茶基地面积26836亩。

结语

未来,湖北将以思想破冰引领茶产业发展突围,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抢抓“一带一路”和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实施好茶产业条例,着力塑链补链延链强链,加快培育国际化茶业集团,叫响有全球竞争力的茶叶品牌,努力将湖北建成有重要影响力的茶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中心,力争到“十四五”末茶叶综合产值超过千亿元,实现茶叶大省向茶业强省的跨越。

资料来源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网络综合整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略数中国近代知名茶商(上)


伍秉鉴(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


世界首富伍秉鉴,2001年在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刊登了一个《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出了上几个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六位华人入选,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这六个人中,又唯独伍秉鉴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出现,所以伍秉鉴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 。


伍秉鉴(1769~1843年),字成之,号平湖,别名敦元、忠诚、庆昌,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宗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


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也开始快速崛起,伍秉鉴成为了广州行商的领头人——总商。在经营方面,伍秉鉴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崛起。


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他还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同时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天下第一大富翁”。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尽管伍秉鉴曾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但这丝毫不能拯救他的事业,他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献出巨额财富以求得短暂的安宁。1843年,伍秉鉴在中国的动乱中病逝于广州,享年74岁。


唐廷枢


唐廷枢(1832年5月19日-1892年10月7日),初名唐杰,字建时,号景星,又号镜心,生于广东香山县唐家村(今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


清末洋行买办、洋务企业活动家。字景星。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1851年起,先后在香港英国殖民政府和上海海关担任译员10年。1863年进入上海怡和洋行充当买办,经理库款,经营丝茶出口贸易,开展航运,扩大洋行在上海以外的通商口岸的势力。同时,继续从事商业活动,大量附股洋行经营的保险、航运企业,并为洋行企业吸引大量的华商资本。


1873年任李鸿章主持的轮船招商局总办,成为洋务派官僚的有力助手。任职期间,招商局的营业状况颇有起色。1876年受李鸿章委托筹办开平煤矿。从勘察矿址、拟定计划,到筹集资本、正式开采,都由他一手主持。开平煤矿的组成或附属部分,也都是在他的倡议或主持下兴办的。1892年10月7日卒于天津。


唐廷枢开始自己的商业活动和资本积累,是在担任香港殖民政府翻译时期,1858年以前他就在香港投资了两家当铺。其后在上海度出现的棉花出口贸易的高潮中,又从事棉花投机生意。他独自经营的修华号棉花行,成为外国洋行收买中国棉花的一个代理机构,并与怡和洋行发生业务关系。自担任怡和洋行买办后,唐廷枢的经济活动,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担任怡和买办的10年中(1863~1872年),他除了为怡和经理库款、收购丝茶、开展航运以及在上海以外的通商口岸扩大洋行业务之外,还为他的老板投资当铺,经营地产,运销大米、食盐,甚至涉足内地的矿产开采。


他和怡和前任买办林钦合伙开设茶栈。为适应洋行收购茶叶的需要,他先后投资上海3家钱庄,以周转他的商业资金。为了买办业务和自营商业的两种需要,他又在洋行之中,设立了自己的事务所。


为与整个对外贸易发生联系,他又建立起一套类似事务所的同业公所。上海丝业、茶业等3个与对外贸易关系密切的同业公所,在1868年以前相继建立。唐廷枢和徐润等人则是这3个机构的董事,是主持这些行业机构的核心力量。


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唐廷枢开始参加外国在华企业的附股活动。他在进入怡和以后的第五年,就附股于洋行经营的谏当保险行(Canton I nsurance Offi ce)。在华海轮船公司中,他是最大的股东之一。这个公司的第期股本1650股中,他一人购买400股,占公司股本的近1/4。他不但进入了该公司的董事部,而且担任了公司的襄理。他的附股活动,并不限于怡和洋行的企业,也附股于1867年成立的公正轮船公司(Union Steam Navigation Co.)和1868年成立的北清轮船公司(North China SteamerCo.)、美国琼记洋行(Augusti ne Heard andCo.)的苏晏拿打号(Suwonada)轮船和两家小洋行——马立司洋行(Morris Lewi sand Co.)和美记洋行(Muller H.and Co)的船队。


唐廷枢不但自己附股於外国企业,而且还为外国洋行吸收了许多买办和商人的资本,尽他最大的努力拉拢外国洋行在中国的生意。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他的额外收入,而且使他能对其所代表的中国股东,施加他的老板所希望发生的影响。对英商怡和洋行来说,“唐景星简直成了它能获得华商支持的保证”。美国旗昌洋行的老板说,唐廷枢“在取得情报和兜揽中国人的生意方面……都能把我们打得一败涂地”。


徐润


徐润(1838—1911),又名以璋,字润立,号雨之,别号愚斋,香山县北岭村(今珠海市北岭乡)人。父亲徐宝亭曾任清朝官吏,叔伯皆为洋行买办。清咸丰二年(1852),14岁时随叔父徐荣村经澳门抵达上海,在英商开办的宝顺洋行当学徒起直至工作16年。勤奋刻苦,悟性颇高,得洋行主管器重,成为领管各分行的总买办。其预见到长江航运业的发展前景,决定购置江轮、船坞,将进出口贸易和航运作为洋行的主要业务,并将出口贸易拓展到日本,使洋行的进出口总值每年达数千万两白银,很快成为巨富。1863年,大量投资房地产业,在上海购地3000余亩,其中建楼宇占220多亩,年收租金12万余两,成为上海滩华商中有名的“地产大王”。今上海愚园路就是由其居住的“愚园”而得名。同时,其在广东旅沪商人组织的广肇公所中掌握财务权达20年,成为旅沪粤商的代表性人物。1866年李鸿章调兵镇压太平军余部时,其用自己运输茶叶的船只帮助李鸿章转运粮饷和军械,受到李鸿章赏识,后更捐资得授道员衔。1868年,离开宝顺洋行,结束买办生涯,在上海开设宝源祥茶栈,随后又在湖南、湖北等产茶区开设多家茶栈,向多个国家提供出口货源,并随时根据行情调整茶价以取得最高利润,成为“近代中国茶王”。1871年,受曾国藩委托,参与办理挑选幼童赴美国留学事务。


乔致庸


乔致庸(1818--1907),字仲登,号晓池,祁县乔家第三代人。他出身商贾世家,父亲是乔全美,幼年父母双亡,由兄长乔致广抚育长大。本欲走入仕途,刚考中秀才,兄长故去,只得弃文从商。他是乔家门中最长寿的人,活了89岁,一生娶有6妻,因乔门中有不许纳妾的家规,都是续弦。6妻留下6子11孙。当国家到了国将不国的境地,大批银子流向海外时,他一改往日不治家宅的习惯,于同治初年耗费重金扩建祖宅,修建了著名的乔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咸丰初年,北方捻军和南方太平军起义,南北茶路断绝,乔家当时在祁县的大德兴丝茶庄主营生意就是丝茶。乔家虽然主营丝茶,但在当时山西商人中也并非最大。乔致庸的大哥因战乱对生意的重大打击而一病不起,本来将以一介儒生终了的乔致庸于是不得不接手家族生意。从咸丰初年到光绪末年,乔致庸的人生经历了整个清朝晚期。接手家族生意后,他却在社会动荡、兵荒马乱的清朝晚期把乔家的生意推到了顶峰,尤其是乔家的票号生意。乔致庸当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疏通南方的茶路、丝路。


孟洛川


孟洛川(1851—1939.9.7) ,名继笙,字雒川,亚圣第六十九代孙,山东省章丘市刁镇旧军人,著名商人,祖辈为地主兼商人。1869年18岁开始经商时,即到北京负责庆祥、瑞生祥等企业的经营,从此一生掌管孟家企业。孟洛川一生多次举办慈善和公益事业,诸如设立社仓,积谷备荒;修文庙,建尊经阁;设义学,经理书院;捐衣施粥及捐资协修《山东通志》等。因此博得慈善家的称号,被誉为“一孟皆善”。有相关电视剧《一代大商孟洛川》。


他在涉足企业的最初20余年间,生意有较大发展。1893年(光绪十九年)和1896年,先后在北京大栅栏和烟台开设“瑞蚨祥”,经营绸缎、洋货、皮货、百货。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前门一带被焚,瑞蚨祥成为一片瓦砾,不得不迁至北京天桥设摊营业。1903年,北京瑞蚨祥新营业楼落成。后又在北京增设瑞蚨祥鸿记绸缎店、西鸿记茶店、东鸿记茶店、鸿记新衣庄。1904年(光绪三十年),在青岛设立瑞蚨祥缎店。次年,在天津增设瑞蚨祥鸿记缎店。1924年,济南瑞蚨祥增设鸿记分店。所经营的瑞蚨祥、泉祥等“祥”字号商号,遍布京、沪、津、济、青、烟等大中城市。至1934年,已分别在北平、天津、济南、青岛、烟台、上海等地设立商号达24处,有员工1000余人,房产3000余间。1900年资本总额约40万两银子,到1927年时,年利润即达300万两白银。 他除投资于企业外,还广臵田宅。在章丘有田产2300余亩,另在山东沾化、利津、泰安、莱芜臵有庄田。章丘之住宅为六进院落,前厅后楼、左右厢房共近100间。为当时中国知名的民族商业资本家,京津及济南等城市报纸皆以“金融巨头”称之。


在他的每次捐赈之后,清地方大吏必为其奏请封赏。1891年(光绪十七年)—1894年,福润任山东巡抚期间,为他奏准江苏即用候补道之职;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山东受灾,巡抚毓贤委孟洛川为平粜局总办,孟洛川与其兄孟继箴认赈巨款,毓贤为其奏准知府补用道二品顶戴;1905年参与组建济南商务总会。1908年 (光绪三十四年) 山东劝业道成立后,被任为济南商务总会协理;1906年—1909年端方任两江总督期间,为其奏准头品顶戴;朝廷还诰封其为奉直大夫、诰授为光禄大夫。孟洛川善于结交权贵,其中最著名者为袁世凯。袁父死后,他作“三多九如”贡席,亲往路祭; 袁母出殡,他担任治丧总管。袁世凯于1914年7月18日任命孟洛川为参政院参政。晚年孟洛川无力驾驭诸代理人,各店号走向萧条。1939年9月7日病逝于天津。


唐翘卿

唐翘卿(1841—1925),族名高亮,字国泰。唐家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少时到上海一茶庄当学徒。经十余年辛勤工作,由学徒、跑街升至坐茶庄,因常到各省产茶区洽谈茶务,使他不仅熟悉茶叶商务,并精通制茶工艺。清同治六年(1867),唐翘卿在九江自设“谦顺安”茶栈,接着,在汉口与上海设立分号。  


翌年,上海茶业公司成立时,他与唐廷枢,徐润均为该行董事。除茶业外,唐翘卿还投资于仁济和保险公司,池州煤矿及上海地产业与香港金融业。唐翘卿十分关心社会公益事业。他是上海广肇公所(广东商民在上海设立的同乡会馆)的创办人和会董;参与唐廷枢、徐润等建立仁济医院、普育善堂、辅元堂等慈善机构;资助上海格致书院及英华书馆。在家乡,创办翘卿家塾,发展教育;创议并集资购买“都益号”小火轮,航行于香港、唐家与上栅间,改善交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商为垄断国际茶叶市场,将其控制的南亚“西冷红茶”倾销中国,企图扼杀中国传统的制茶工业。民国8年(1919),由唐翘卿出面,将分散经营的茶栈合并,成立了规模宏大的“华茶有限公司”,由其子唐季珊出任总经理。华茶公司向国外引进新式制茶机器,改进包装与焙制方法,积极培育推广良种,增加新的规格与茶叶品种,中国的制茶业不仅在国内击退英商的进攻,并远销海外,几乎垄断美洲市场。民国14年(1925),唐翘卿病逝于上海。


吴荣寿


吴荣寿(1873—1934),字永柏,号俊德。近现代著名茶商,著名徽商。又名俊德,字永柏。安徽歙县岔口乡人。吴荣寿童年时代随同父亲来到屯溪,学习茶叶经营,以精通制茶工艺和善于鉴别毛茶著称。1901年父亲病故后,他大胆拓展业务,在屯溪阳湖开办吴怡和茶号,专门制作外销高档茶。数年后,又创立吴怡春、吴永源、华胜等茶号,进一步扩大外销精品茶的产量,每年制销高档屯绿数千担,最多年份高达2万担,占屯绿外销半数以上,成为徽州现代第一大茶商。吴荣寿决心对茶业经营进行革新,企望创出新品名牌茶叶,他以重金聘婺源制茶名家汪汉梁为总管,在选料与配方上融婺、歙两家为一体,制成了色、香、味焕然一新的"抽芯珍眉"和"特贡"等茶,在上海一举夺得绿茶评比魁首。1927年前后,茶叶价格狂跌,加上朱富润火烧屯溪商业街,几度大损失使吴怡和等茶号一蹶不振。


王相卿



王相卿,民族工商业家、山西著名商人、清朝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的创始人。“大盛魁”商号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跨国贸易商号,崛起于清代的内蒙古草原,绵延近三百年,几乎与清朝的历史同步。其鼎盛之时,拥有包括汉、蒙、回、满各民族员工近万人,国内外分号82家,骆驼2万多峰,资产超过白银1亿两,经商足迹遍及全国各省及俄罗斯和中亚诸国。在本土商业史上,一直流传着“南有胡雪岩,北有大盛魁”之说。


大盛魁商号,被誉为“草原第一商号”,这个由汉人在草原上建立起的巨大事业,堪称是蒙汉乃至中俄贸易的一座里程碑,也为民族交流、融合刻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大盛魁的创办人并不是什么富户大商,而是三个小贩。原来康熙年间,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中,由于军队深入漠北,其地不毛,间或无水,至瀚海等砂碛地方,运粮尤苦,遂准商人随军贸易。在随军贸易的商人中,有三个肩挑小贩,即山西太谷县的王相卿和祁县的史大学、张杰。他们三人虽然资本少,业务不大,但买卖公道,服务周到,生意十分兴隆。清兵击溃噶尔丹军后,主力部队移驻大青山,部队供应由山西右玉杀虎口往过运送,他三人便在杀虎口开了个商号,称“吉盛堂”,康熙末年改名为“大盛魁”。


大盛魁总号设于归化城,以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为中心,活动于外蒙古和内蒙古西部地区。它拥有清廷所发的“龙票”,以放“印票”账为主要业务,经营日用百货、牲畜、皮毛、药材。


到嘉庆初年,大盛魁已发展成为称雄于塞外蒙古市场的垄断性大商号。同治到光绪初年为其极盛时期,已积累了两千万两的巨额资本,每年贸易金额达九百至一千万两银子。大盛魁做出如此令人瞩目的业绩,靠的主要是它独具一格的经营模式。


何一凤


何一凤(1887—1971),字晓楼。其父何为儒,字国候,乳名二狗,所以人称二狗财主。何为儒先经商,后在河南任七品县令。生有七子二女。何一凤是长子,故人称“大少”。他从小私塾读书,耳濡目染,受儒学思想影响较深。

永聚祥茶庄茶叶罐


清祁县晋商名门何家十三世鼎盛时期资本家、何家老字号永聚祥茶庄的创始人,也是集祥云集烟店、晋昌源铁铺、天禄园饭馆、复清当当铺、义生店油坊、聚珍店转运站等七大商号的总主管人。永聚祥茶庄开设于清道光年间,地址设在祁县城内东大街路北,由何一凤斥资4.5万两白银独资经营,在汉口、天津、西安、张家口、呼和浩特等地都设有分号,是个规模巨大的茶叶产运销一体化的商业集团。茶庄十分注重质量,讲究信誉,其还在祁县城内专设门市部,批零销售。何一凤开辟的万里茶路将富庶的江南与广袤的漠北乃至欧亚大陆连接了起来,促进了南北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外贸易的交流。


渠映潢


渠映潢(1758—1832),字天池,渠同海第三子。

渠家大院


渠映潢长大后,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上,于乾隆、嘉庆年间增设“长顺川”、“长源川”两大茶庄,从事国际茶叶贸易。从湖南、湖北采办茶叶,运往张家口、杀虎口,再转运至蒙古、俄罗斯等地。道光、咸丰年间,其子渠长发、渠长瀛又增开贩盐业务。传至其孙渠源潮、渠源浈时,渠家共开有五家票号(百川通、三晋源、存义公、汇源涌、长盛川),四家茶庄(长顺川、长源川、长盛川、诚记茶号),三家匹头、绸缎、夏布庄(长裕川、晋裕诚、集庆和),一家药店(永春园),一家古籍字画、文具店(书业诚),一家点心食品店(是盛楼)。渠氏商业达到鼎盛。据清人徐珂《清稗类钞》估计,渠家资产在三四百万两白银。

渠家发家后,历经数代,在祁县古城东半城大兴土木,营造宅院,人称“渠半城”。


范永斗


范永斗,祖籍山西介休。生活于明末清初的张家口。早在明朝初年,范氏就在张家口和蒙古地区做生意,历经七代,传至范永斗成为张家口地区对满蒙贸易的汉族大富商,时人称其“贾于边城,以信义著”。当时,居于东北的女真族建立后金,由于和明王朝的敌对关系,他们所需要的军事、生活物质,只能通过张家口的贸易市场获得,也就是以张家口为基地运转过去,范永斗和其他七家商人就开始做这方面的生意,“与辽左通货财,久著信义”。据道光年间的《万全县志》记载:“八家商人者皆山右人,明末时以贸易来张家口。  


从十六世纪中叶起,物资丰富的张家口吸引着蒙古和俄国商人,他们千方百计打入张家口贸易市场,而在张家口经营茶叶的山西商人也想方设法与蒙古、俄国商人通商。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在张家口的山西茶商与蒙俄商人打开了贸易通道。为了扩大中俄贸易交流,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俄国彼得大帝命使臣叶马罗到中国商讨扩大通商办法。雍正五年(1727年),俄国沙皇加德麟遣使来中国,要求通商。清政府于同年八月与俄国商定了通商措施。中国派蒙古王郡策凌、内务大臣四格待郎与俄国使臣图理琛在恰克图 (中俄边界)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双方规定“恰克图为两国通商之地”。此后,这里变成了中俄两国商品交易市场。恰克图市场分为中俄两国两个贸易圈,俄国市场称恰克图,中国市场称买卖城。据后来一位清朝官员王先谦在一份奏疏中说:“从前,张家口有西帮(指山西商人)茶商百余家与俄商在恰克图易货。”  


当时,在张家口经商的山西商人主要以经营茶叶为主。清乾隆末年,在张家口大境门外对俄国茶叶贸易商号有50余家。山西介休县张原村人茶商范永斗开设“大川玉”茶店,在福建购有茶山5000亩,茶场7座,成为晋商之首。茶商将茶叶由福建走水路运到汉口,加工后装车转运到张家口。张家口“大川玉”茶店有600余人细加工茶叶然后包装,用牛车、骆驼运到蒙古库伦和俄国恰克图贸易市场。据《山西外贸志》上说,从同治八年(1869年),山西商人向恰克图运送茶叶颇多,是年《汉口关册》中记载:“山西商人,由陆路运往恰克图的茶叶,估计有功夫茶48000箱,还有红绿茶计98500筐,即62760担。”两项合计约11万担。到同治十年(1871年),山西商人的输出能力已达202184担。  


当时,山西人在张家口经营茶叶的商号有四大茶庄:长裕川、长盛川、大玉川、大昌川。这“两大”“两长”是山西祁县人的商号,所以称“祁县帮”。尤其是“大玉川”是清廷御贴备案的商家,持有“双龙红贴”,这红贴就是通行蒙古草地的通行证。俄蒙商人看到红贴后,就放心大胆地同他们进行贸易,“空口无凭,红贴为证。”当年清政府还赐给“大玉川”一块双龙石碑,上刻着这家茶庄在旅蒙、旅俄中的贸易活动,赞扬了山西商人们的功绩。大川玉茶店掌柜是介休县人范永斗后裔,清政府为了表彰范氏的经商活动,曾赐黄马褂、御食和牌匾等物。


资料整理:福茶之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联系邮箱:744373898@qq.com)

关注微博:点击“阅读原文”,新浪微博:福茶之心

程良斌:自信自强 振兴安康茶产业

程良斌,高级农艺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康市茶业协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中国安康富硒茶》、《一心为了人民健康——我认识的于若木》、《紫阳茶业志》、《安康地区茶业志》、《陕西省农牧志·茶叶》、《硒都曙光》、《中国名茶志·陕西卷》、《紫阳富硒茶文集》、《陕西茶产业》、《紫阳富硒茶研究与开发》等。

关键词:自信、振兴、茶业、

摘要:安康历史悠久,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茶叶的产地。紫阳种是我国第一批全国推广良种,品质超群。紫阳富硒茶开发,使富硒产业成为富民产业,故此要自信自强,使健康佳品驰誉神州。

安康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叶饮用历史悠久,纯朴善良的安康山民视来客不敬茶为不礼貌行为。古今茶诗、茶歌、茶俗、茶艺、茶著作、茶戏曲、茶电影丰富了我国茶文化,带给人们更高层次的美的享受。饮茶可解渴健身,品茶可心旷神怡。紫阳藉知名作家丁文1994年出版的《中国茶道》是我国第一部茶道专著。

为法门寺复兴茶道,继承发扬中华茶文化优良传统,服务两个文明建设,笔者提出倡导“和敬廉健”四字茶德,即:“以和为贵,和气待人;客来敬茶,敬爱为人;廉洁奉公,反腐倡廉;身心保健,健康长寿” 。

安康茶文化是祖国茶文化的瑰宝,因地理特殊、品质超群、历史悠久、科研突破,已引起多学科科学家的重视支持与茶界的高度关注推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紫阳茶文化的发展,不仅享誉国内,且已走向世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歌之乡紫阳民歌光碟《紫阳茶歌》、《紫阳民歌教材》以及《动感旬阳》、《安康民歌精选》、《紫阳民歌选编》、电视专题片《郎在对门唱山歌》先后问世,平利县把茶文化与女娲文化溶合,形成了女娲茶文化的良好氛围,丰富了安康茶文化。

安康茶文化名人辈出,如:中国著名茶文化专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丁文,著名作家安康学院教授李春平,知名作家张宣强,曾德强,国家级农业特有工种质量督导员、高级茶艺技师《茶道生活》作者国家首批从事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和教学人员 “安康和汤” 发明者姚华,都很有威望。

我们不要自卑,而应该加倍自信,以质取胜,以优取胜,加大茶文化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大兴茶旅结合,开发健康养生服务、为安康的绿水青山、为涵养南水北调水源、一江清水送北京,为山区脱贫致富,不懈努力,再作贡献。

一、陕茶文化历史悠久

2016年5月6日,陕西汉阳陵出土的2150年前的茶叶正式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现己在汉阳陵博物馆展出。

根据大量历史资料,经过认真考证,笔者写出了《陕西汉阳陵出土世界最古老茶叶产地探讨》一文,2017年10月26日,参加第五届法门寺茶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茶与丝绸之路高峰论坛,论文编入有53篇320页的论文集首篇。此论文还在《中国茶叶》2017年第10期p44正式发表。论文从四个方面作了论证:

(一)最早的文献记载

巴国是我国最早栽培茶树、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公元前1135年,周武王联合当时居于巴地的庸、蜀、羌、牙、微、卢、彭、濮等民族共同伐纣,之后巴蜀所产之茶列为贡品。

巴国在何处?《华阳国志.巴志》原文如下:“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其地东至鱼腹(今重庆奉节),西至棘道(今四川宜宾),北接汉中,南及黔涪(今彭水)。此处记载的汉中,其治所在今安康汉江北岸(原中渡台)设的西城县。汉承秦制,在安康设汉中郡治,原西城治所西城阁己恢复建成。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立沛公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1)。从此汉中治所西迂南郑。

巴国在今汉阴建都,西迁前以安康为中心的古汉中,是古代巴人的活动中心,是我国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古代巴人的活动中心的史料证实,汉阳陵出土的茶叶产地应是我国最早生产贡茶的巴国,即今汉水中上游及其支流的大巴山区。

安康秦汉古茶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振华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共同研发了“世界最早的茶——安康秦汉古茶恢复创新产品” 秦汉古茶。其典型品质特征“金银相间色、清醇甘甜味”给人留下久久回味。

(二)从贡茶芽的历史分析

唐代王室,崇尚饮茶,贞元十七年(801年)《通典》载:安康郡贡茶芽一斤。唐代茶区分布已十分广阔,有80多个州产茶,十分重视贡茶生产,其中特别点出陕西有金州茶芽、梁州茶及西乡月团3个名品。金州茶芽与汉阳陵博物馆展出的2150年前的茶叶相似,金州茶芽应是汉阳陵出土的茶芽的传统产品。

民国《紫阳县志》有“每岁充贡”“茶之原质色香味较他处所产俱胜”的记载。更有存于陕西省档案馆的《贡茶档案》信票国家一级文物作证,清光绪三年(1877年)正月,紫阳县知县唐清辅差遣衙役办理的《贡茶事案》信票。

“雨前一样是新茶,

坡有阴阳性各差。

齐焙白毫先入贡,

香风吹出野人家”。

这是清代紫阳县令江开的《紫阳竹枝词》,是安康历史上贡茶生产的生动写照。“齐焙白毫先入贡”这诗句点出入贡之茶,必是与汉阳陵出土的茶芽同样嫩度有白毫的茶芽。

(三)据《陕西省茶叶区划》分析

陕西省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区域在哪里?据《陕西省茶叶区划》分析,茶树种植的北界在秦岭南麓800m一线。而最适宜区域在安康境内汉水、月河以南、巴山9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由于有秦岭、凤凰山双重庇护,阻挡北方干冷气流的入侵,西部有1905m高的星子山挡住西来的寒流,南部大巴山缺口又能充分接纳南方湿热空气长驱直入,从而形成陕西省内农作物越冬条件最好,水热条件匹配最佳的亚热带作物生长区域,其气候相当于自西部内陆向东部沿海移动了1000km,或向南偏了600 km(2)。

从古至今,生物界都有适者生存的规律,陕西省内农作物越冬条件最好,水热条件匹配最佳的亚热带作物生长区域,应是我国最早栽培茶树、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

(四)根据品种资源推测

1981年至1984年,我主持完成的《陕西省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报告》认为,保存在安康专区茶叶试验站的紫阳县红椿区深阳乡平安村稀有单株“紫阳一号”,不开花、不结实,不同于国内开花不结实的无性系大叶种。叶长12.8 cm,叶宽7.1 cm,叶面隆起,叶形为大卵圆叶形,是极其宝贵的品种资源(3)。无花茶“紫阳一号” 芽大、叶大、起泡,泡也大,叶片解剖构造栅状组织只有一层且松散,这是茶区古老的活化石,也可看出大叶种古茶树幸存退化的表现。历史上紫阳老茶区有搭梯采茶的史实,至今紫阳、汉滨瀛湖仍有古老大茶树分布的痕迹,尤其是岚皋县蔺河镇茶园村古茶树群,是全国推广良种紫阳种中的原生态天然林下野生的紫阳大叶泡和紫阳槠叶种, 是十分珍贵的资源(4)。

综上所述,安康有古老茶树遗存,是古巴蜀茶区的中心地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我们应引以自豪,应树立文化自信。

二、品种优良品质超群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作物起源中心,是多种大田作物以及茶、桑、果、菜等经济作物的起源中心。陕南茶区与四川盆地同属于一个大生态系统,茶、桑栽培历史比长江中下游茶区还早,安康市石泉县出土了我国最早蚕业的物证珍宝鎏金蚕。紫阳种是我国第一批全国推广良种,陕南茶区是我国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开发利用开展较早的茶区,早在1952年,西北农林部就派员赴紫阳考察,次年陕西省农业厅筹划比杭州中国茶科所早6年成立了安康专区茶叶指导所,并得到了南方各产茶省的人才支援,当时即拥有大学本科、大专、中专学历科技人员19人,开展了颇具影响的学术研究与交流,自1953年至1973年20年间,安康专区茶试站曾四度进行茶树品种资源调查,陕西丰富的优良茶树品种资源,早己扬名茶界。

1964年夏初,我国著名文学家、诗人、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饮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高桥银峰茶后,书赠《咏高桥银峰茶》诗一首。诗曰: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餖飣眼不花。

协力免叫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郭老“脑如冰雪心如火”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从而从根本上树立茶文化自信。郭老咏的高桥银峰茶,你知道是什么茶树品种的鲜叶原料制成的吗?翻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茶树栽培学》第146页,有一段介绍陕西紫阳种的叙述,原文如下:“该品种抗逆性强,单产水平一般,适制绿茶,品质甚佳,以生产高级绿茶紫阳毛尖闻名全国。引种到湖南长沙后,优良种性进一步发挥,成为新创制名茶‘高桥银峰’的主要原料。”紫阳种于1955年引入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栽培,南迁后,由于温度条件更能得到满足,其萌芽早的特性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与湖南当地早芽种无多大差异。生理生化反应活跃的条件得到满足,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含量不仅高于云南大叶种,也高于湖南高桥种。研究结果认为,紫阳种南迁作为湖南的绿茶品种,比在当地群体中选种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5),现已成为湖南名茶“高桥银峰”的主要原料。

紫阳种是全国推广良种,不仅是适于当地栽培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紫阳种南迁还可改善南方茶叶品质,本应值得我们自豪,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不少人却缺乏自信,迷信外地,盲目从南方引进低劣品种,以至造成抗逆性差、未老先衰、早花早果、产量低、质量差、茶农恨的局面,事实教育我们要自信,要文化自信!

据《中国名茶志》(6)介绍:1988年安康新创制名茶“安康银峰”问世,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王镇恒教授题写茶名。这与郭沫若歌颂的“高桥银峰”是同种同源的名茶,本可以借郭老的宣传“高桥银峰”名诗来宣传一下“安康银峰”,十分遗憾,安康却缺乏敏感与自信,早己停产了。

在陕西原省管唯一的安康专区茶叶试验站逐步衰落消亡的逆境中,高兴的是民间有科研新星露头了,安康市茶技站原站长王衍成,从紫阳种中选出了早芽型优良单株,经20年单株扦插繁育,育成了无性系地方品种紫阳早,正式命名为陕茶一号。陕茶1号是陕西省在紫阳种中选出的第一个无性系茶树品种,但绝不是唯一的、肯定还有更好的。当前不仅要大力推广陕茶一号茶苗,更要系统推广其育种经验,将陕茶一号和本省茶树良种繁育推广作为茶农增收的重要措施,除保证本地建园及低改外,逐步向外地外省推广,壮大种苗产业,形成茶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为改善南方茶区茶叶品质作出贡献。更可喜的是,陕茶一号新茶、京康现代农业公司汉江绿毫均已上市,其外形内质均不亚于“安康银峰”, 市场信誉高,且供不应求, 值得庆贺!

三、健康佳品驰誉神州

你知道硒是什么吗?你知道硒和你身体健康状况的关系吗?你了解安康的硒资源、紫阳富硒茶吗?你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领袖之一陈云同志的夫人、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为什么要亲临紫阳调查,且一直高度关注安康富硒食品开发宣传与推广吗?2017年我采用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志书笔法,以亲身经历写了一本科普小书:《一心为了人民健康—我认识的于若木》。本书介绍了从不认识硒到发现硒中毒、用硒防治克山病,使人们认识到硒是人畜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有40多种疾病与缺硒有关;从发现紫阳富硒区到开发研究了紫阳富硒茶,从而引起了一心为了人民健康的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的高度关注,亲临偏僻贫穷的秦巴山区考察,自费购买紫阳富硒茶赠给中南海内的老领导品尝,亲自撰稿、组织、宣传、推介紫阳富硒茶,亲自组织科考队考察论证开发安康富硒食品,促成紫阳富硒茶、安康富硒食品进人民大会堂、新华社宣传推介,多次召见陕西、安康、紫阳的党政领导,企业界、科技界和新闻界人士,指导开发安康富硒食品。

于若木为人民健康服务、为脱贫致富服务的精神鼓舞了安康人民,安康富硒食品已成为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并正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热潮,大力宣传硒是微量元素中最重要的获得长寿元素称号的微量元素,硒是我们健康的保护神,于若木倡导要像补碘一样来补硒,以大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安康是全国少有的健康保护神长期永驻的地方,最适于人类居住养生养老的新型人间天堂,我呼吁:多来安康吧,多吃安康富硒食品吧,多补硒可提高您的健康水平哦 !

《一心为了人民健康》由陈云于若木的长女现任中国营养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陈伟力作序一。她在序中写道:母亲年近花甲,才涉足营养学,但她干一行爱一行,细致认真,全力倾心于营养事业,她以关心人们营养、补硒保健为出发点,认为紫阳是我国国内少有的富硒地带,并亲自曾四次为安康、为紫阳题词:第一次是把开发富硒茶提高到为全国人民健康服务的高度;第二次是高度评价紫阳富硒茶的抗癌功效;并赞美其色香味俱佳,系茶中珍品;第三次是在大力倡导茶为国饮的同时,把紫阳富硒茶奉为国饮新秀;第四次是从科学角度出发,认为人们补硒光靠喝茶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开发富硒食品。母亲的心血没有白费,我高兴地看到,中共安康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开发富硒茶、富硒食品,现已将其发展成为安康生态友好型支柱产业。我高兴地看到,紫阳县十分重视紫阳富硒茶品牌建设,多次获奖。2004年紫阳富硒茶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2年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连续三年荣登中国十大富硒茶品牌榜首;2015年品牌价值已近20亿元;2016年紫阳富硒茶成为陕西省唯一入选2015质量之光公众评选活动获奖的全国知名品牌,与华为、娃哈哈、蒙牛、联想等十大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共同荣获2015质量之光年度魅力品牌! 祝安康多产无任何污染富硒保健的大爱茶、放心茶、健康茶,多产富硒保健食品,为人民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祝安康人民尽快脱贫致富!祝陕西人民幸福安康!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程启坤教授,作序二。他在序中写道:陕南茶区风光秀丽,生态条件好,是发展茶乡旅游的好地方。加之陕南各地与茶相关的历史和人文条件的差异性,形成了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小产区茶。因此我曾建议:做好设计与规划,有重点的把一些有条件的小产区打造成茶产业旅游区,让更多饮茶爱好者能深入陕南很多环境优越的、茶叶品质各具特色的小产区,亲自去体验、去品尝哪些优质的小产区茶,引起他们对这些小产区茶的兴趣,若干年后,定能见到成效,期望比“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旅游区建设得更好,成为西安的后花园,全国生态旅游胜地。祝陕西茶业兴旺发达,祝陕西茶区人民富裕安康!

本书是一本适于不同地域、各个年龄段人群阅读的科普小册。希望各部门、各级领导给予大力支持与宣传。

希望富硒区人们阅读此书,提高开发富硒食品的积极性,既为全国人民健康服务,又为脱贫致富出力,使富硒产业成为富民产业;而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在缺硒区,为了健康人人都需要补硒保健,提高健康水平,本书是您的科普益友。

四、中茶有远见卓识

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在70多年前就与紫阳县结缘,在看准了安康在富硒茶、富硒食品开发上的独特优势后,中茶紫阳茶叶有限公司于2022年1月在紫阳县注册成立。此次二度牵手是基于紫阳县良好的自然生态、小产区的优势茶叶资源,以及建行总行联县包抓紫阳的大力支持。由中茶公司、建行总行及县政府三方共同出资组建,注册资本金2000万元。

中茶紫阳于2022年3月份启动紫阳富硒茶精制加工项目建设,厂房总面积2150㎡,建成后可达到年产20吨精制绿茶、20吨精制红茶、10吨精制白茶。目前已完成改建厂房及辅助用房,建成预处理车间、茶叶精制、白茶蒸压、全自动包装流水线各1条,还有手工制茶体验区、半成品、成品仓库及接待展示区,去年8月投入试生产。主要生茶加工紫阳毛尖、红茶、白茶,打造中茶牌紫阳茶产品。

中茶紫阳将始终秉承“好茶在中茶”品牌理念,积极融入推进紫阳“三茶”统筹发展,探索建立“品牌整合+标准输出+渠道共享+模式复制”的现象及“中国小产区特色茶”长效发展机制。立足中茶、建总行、县政府、京东多方背书,加大与紫阳本土初制茶厂合作,加大核心品牌、产品培育打造,积极拓展陕西及西北市场,布局线下销售网络渠道,发展官方旗舰店、社群营销线上渠道,冲刺陕西乃至西北领先的品牌茶企,发挥作为紫阳茶产业重点产业链作用,承载引领紫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紫阳富硒茶品牌来之不易,2020年安康富硒产业全产业链从业人数达40余万人,综合产值达650亿元,居全国各大富硒区之首。2021年12月,程良斌《中国安康富硒茶》(中英文对照版)由陕西新华出版集团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宗懋为本书题写书名,安徽农业大学段建真教授为本书作序。从而又给安康文化增添一份自信。

五、突出抓好富硒产业科技创新工作

安康国土面积2.35万平方公里,其中54.2%的土壤硒含量达到中硒(0.2mg/kg)以上水平,是目前资料显示天然富硒土壤覆盖地区最广、硒含量地层最厚、最适合开发利用的富硒资源区,安康因此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优质、环保、安全”的天然富硒区域,被誉为“中国硒谷”。

据此,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和安康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了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国家发改委批复成立“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批复成立“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批复成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并建成“王汉中院士工作站”“赵其国院士工作站”“桂建芳院士工作站”等一系列富硒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富硒产业重大科研项目,培育孵化70余家富硒产业科技型企业,开发富硒茶、富硒水、富硒魔芋、富硒鱼、植物富硒片、富硒黑豆多肽等产品200多个,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安康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持续深化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地合作,整合市内科技资源和力量,构建了“国家级首席专家+地方学科带头人+科研推广单位+现代经营主体”协同创新产业发展体系,组建了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成立富硒产业科技创新联盟,近两年全市新开发富硒产品20余个,发布富硒科研新成果14项,转化富硒科研成果10项,登记省级科研成果10项,培育富硒产业科技型企业52家。

近年来,安康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富硒产业作为生态友好型的首位产业、支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和立市兴市的拳头产业,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思路,突出以“硒”为媒、以“硒”兴业、以“硒”富民,全产业链推动富硒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安康富硒产业位居全国各大富硒区之首,值得自豪,应该自信,望充分发挥优势,继续加大开发与宣传促销力度,以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注释:

(1)《史记.高祖本纪》

(2)吕从中《岚皋-紫阳和洛川原两个农业气候优势的发现及其开发利用的措施建议》,陕西省气象区划)。

(3)《紫阳富硒茶研究与开发》程良斌编著,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4)《岚皋县林下原生态野生古茶树资源调查初报》作者程良斌、谢利华等,《茶业通报》2015.01期发表。

(5)参见《茶树北移和南迁的生化特性》《茶叶通讯》1981年第4期

(6)《中国名茶志》王镇恒、王广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2023年3月22日写于恵民之州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