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红动中国素材茶文化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当中国连环画仕女画大师遭遇中国普洱茶少帅

  中国连环画仕女画大师项维仁先生

  授权“四大美人”代言信茂堂普洱茶

  丝路君

  序语
  有些因缘,自有冥冥天意;有些相遇,却是弄拙成巧!

  比如一位卓越的连环画大师和一位杰出的普洱茶少帅,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阴差阳错地遇到了一起。

  一位出生于1947年,齐鲁之地;一位出生于1982年,彩云之南!两位足足相差35岁,整整一代人的年龄。

  1982年,连环画家项维仁先生因创作《红楼二尤》《宝玉遭笞》誉满天下!就在这一年,云南普洱茶信茂堂品牌创始人鲁保铸才刚刚出生!

  37年之后的2019年,这两位都是初中学历的地北天南两代人,却因中国“四大美人”不期而遇。从此开启了一段共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市场惊艳之旅!
  项维仁

  1947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中国杰出的连环画、仕女画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画痴项维仁》(上)

  《画痴项维仁》(下)

  1

  花开两朵,先表北枝。

  且让我们先复盘项维仁先生在连环画时代的光辉岁月,一段尚未被完全尘封的英雄美人传奇。

  从小阅读过连环画长大的国人,很少不知道项维仁先生的鼎鼎大名。他所画的《西游记》《红楼梦》《说唐》《聊斋志异》等名著人物姿态万千,点缀了无数人的童年世界,塑造了一代人的审美标准。

  而他的工笔重彩仕女画也同样惊艳中国美术界。他耕耘画坛半个世纪,一片赤诚痴心不改,一支传神健笔复活了多少历史中的英雄美人故事,让他们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艳姿新韵

  2

  项维仁从小就特别喜欢连环画,十来岁口袋里经常装一本徐邦达画的《十三妹》,休息时就随手拿出来看两眼。

  上小学遇到代课的美术老师吴国福,一直指导他画画。大约五年级,吴老师编故事,分段落让项维仁试着自己画,他的创作生涯从此开启。

  他几乎想到什么画什么,课本里的《小英雄雨来》,也被他画成连环画。他经常晚上在煤油灯下画,有时一夜就能画出了8幅。

  吴老师看他画得好,就推荐他去参加区里、市里的美展。很多人看了都说:这么牛叉的作品,怎么可能是一个小学生画的?

  1964年,吴老师下乡前,把一些藏书送给了他,其中就有著名画家刘继卣的《穷棒子扭转乾坤》、华三川的《交通站的故事》等连环画。这些书他至今仍然珍藏着。
  易安悲秋

  3

  项维仁总是遇到好美术老师,上初中又遇到了朱兴年。朱老师是科班出身,学西画的,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

  朱老师看项维仁画画基础好,就让他当了学校美术组组长。此外还给他“特殊待遇”,同意他在自己的办公室画画。

  从那时起,他开始跟着朱老师系统学习美术技法——素描、水粉、水彩、油画、木刻,甚至摸索尝试泥塑,为以后绘画打下了基础。学校出壁报、黑板报、宣传栏,他都挨个班画下去。

  项维仁画了很多现实题材的画,比如反映下乡青年的《喜相逢》,反映师生关系的《屋里的春天》等。他也有了一点名气,高密有农场曾让他去帮忙画画。

  1966年,项维仁初中毕业。当时可以直接考大学,他已经拿到了山东师范学院的准考证,谁知风云突变文革开始,他与大学失之交臂。
  西施浣纱

  4

  初中毕业后,项维仁在家赋闲了三四年。期间他去沧口文化馆帮忙,搞宣传,刻蜡板,做幻灯片,做了很多展览。

  1970年,他进了青岛市化纤材料厂,成了一名钳工。很快又专职搞起宣传,隔三差五就被借调去工人文化宫。

  1974年,项维仁和窦世魁合作出版了第一本连环画《怒捣大成殿》。他还给北海舰队画过一位牺牲指导员郑习亭的英雄事迹,发表在《海军报》。此后,他的画陆续见诸报刊。

  1978年,项维仁被调到青岛市二轻局下属的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刻过瓷,做过毛绒玩具,做过铝腐蚀版画,甚至还研究过刺绣。
  昭君出塞

  5

  1976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约稿画《唐太宗》。这本连环画的创作,对项维仁随后的艺术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

  创作连环画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项维仁和窦世魁一同前往上海搜集创作参考图文素材,有的画成速写,有的摘抄下来。

  《唐太宗》创作历时两年,是项维仁耗时最长的一部作品,从起居、衣饰到建筑等都紧扣历史,人物造型也做了好几遍。他还尝试把很多现实人物的元素加进去。

  比如画魏徵时,他就借鉴了周恩来的相貌特点。此外他还专门去请教过一位相面先生,听他讲述不同人物性格与外貌之间的关系,然后从中总结规律,加入到创作当中。

  因为下足了功夫,《唐太宗》从正式创作到出版,稿件一点都没改。项维仁从此领会到了连环画艺术创作的真谛——

  连环画文字少,只能起一点提示作用,对画家的挑战很大。画家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还是布景师。知识越丰富、想象力越丰富,画面就越丰富生动。
  貂蝉拜月

  6

  1980年,山东人民美术出版社约项维仁创作《唐赛儿》连环画。唐赛儿是明朝早期的一位奇女子,农民起义军首领。次年《唐赛儿》荣获全国第二届连环画评奖绘画创作二等奖。这是他拿到的第一个全国大奖。

  1982年,他又画了《红楼二尤》《宝玉受笞》等。此后,各种奖项纷至沓来。1985年12月,他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1985年,他成为专业画家。随着作品出版越来越多,他所得稿费也日渐丰厚。

  他1979年结婚时,朋友凑份子每人两元。完婚后他去了趟上海,正好出版社发了《唐太宗》的稿费总共760元,这笔巨款正好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画完《唐赛儿》之后,来自各大出版社的约稿越来越多,稿费也逐渐提高,但压力也越来越很大。因为白天照常工作,夜里才能起稿创作,往往要熬到凌晨两点后。

  1984年后稿酬提高到6-8元/幅。1990年左右是12元/幅。此后中国连环画市场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贵妃醉酒

  7

  连环画虽称“小人书”,其实当时很多成年人也喜欢看,市场非常火爆。项维仁创作的连环画很受读者喜欢,仅《红楼二尤》的印量就逾千万册。

  连环画市场利润丰厚,一些出版社于是纷纷抢选题,和一些画家一同炮制了大量“跑马书”。这种“跑马书”以速成为核心要义,简陋粗糙在所难免,中国连环画的精品时代宣告结束。

  当时有人来找项维仁创作“跑马书”,遭到他果断拒绝。他对“跑马书”深恶痛绝,认为纯属些粗制滥造下三滥,几乎没什么艺术价值。

  “跑马书”的疯狂出笼,带来了大量的同质化竞争,很快就让原本繁荣的连环画市场,陷入恶性竞争,这也成为后来中国连环画后来衰退的诱因。

  项维仁也开始了新的探索。1987年,他创作了首幅工笔仕女画《李清照》,次年参加了驻外使馆小型中国画展览,从此迎来了他职业艺术生涯的第二个时期。
  黑色之魅

  8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各种形式的笔会开始兴起,项维仁被裹挟其中,一晃便是十多年。

  2003年他已56岁,决意谢绝一切走穴式笔会,再次开始全身心创作工笔人物画。他笔下人物一时蔚为大观——笔法精湛,造型准确,墨色明丽,气韵生动。

  尤其是他的工笔重彩仕女画,可谓别开气象自成家数——既有南宋女性“瘦骨清像”的骨感气质,又有唐代女性“体态丰腴”的肉感风韵,还融入了现代女性的健美丰姿。

  他的人物画引起了广泛关注,深受广大爱好者喜欢,很多作品成为画廊和收藏家所青睐的对象。不少专业出版社陆续约他出工笔和线描画册,至今已出版了18本。

  当代工笔人物大师潘絜兹偶然间看到他的作品,颇受触动挥笔题诗一首,并专门托人送他。诗曰:“顾陆张吴去已遥,丹青千载苦寂寥。项君妙笔开生面,为有传统继前朝。”
  莲仙醉荷

  9

  然而,随着项维仁的画越来越多地为公众所认可,一系列侵权事件也接踵而至。

  2015年4月,项维仁将画家彭某告上法庭。因为后者参展的一幅《荷中仙》,“擅自抄袭”了他2007年7月出版的画作《醉荷》。可以看到,两幅画作都是美女卧荷图,只是一幅有字一幅没字。

  彭某辩称,自己不是抄袭,而是“临摹”,“临摹也是创作”。项维仁表示,这起官司他最终打赢了,却也遭遇执行难。

  “这些年,我所碰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太多了。”他叹口气,说在景德镇有上百家店铺,包括木雕、牙雕、石雕、玉雕以及包装设计等,都在用他所画的人物造型,真要维权举步维艰。

  因常年创作留下后患,如今项维仁先生颈椎处贴了膏药,因为长骨刺一碰就疼,导致他经常难以提笔创作。但2019年的一次为其仕女画代表作《四大美人》维权,却出乎意料很快就有了结果,这让项维仁看到了希望——国家现在很注重知识产权,希望各地相关部门能真正予以重视。

  项维仁的这次维权为何如此之快就有了结果,敬请读者接着耐心围观以下真实故事。
  鲁保铸

  1982年出生于云南省镇雄县。云南信茂茶业集团董事长,云南信茂堂系列普洱茶品创始人,中国儒茶文化传播者。

  10

  花开两朵,后表南枝。

  还是让我们先复盘中国普洱茶界现象级品牌“信茂堂驸马茶”逆势崛起的背后,一段堪称教科书级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加持国饮品牌的商业创意营销故事。

  从2018年开始,中国的普洱茶铁粉们陆续发现,两句广告金语开始呈现病毒式传播——把老婆当公主,喝信茂堂驸马茶!

  普洱茶界的人都知道,随着这两句广告词深入人心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来一匹矫健黑马逆风奔腾,一个新锐品牌快速崛起。

  这匹黑马就是后起之秀的云南信茂茶业集团,这个品牌就是信茂堂驸马茶,而这匹黑马的驾驭者,这个品牌的创始人,就是鲁保铸,一个从滇东北乌蒙山走出来的80后茶人。
  儒家文化加持信茂堂

  11

  鲁保铸出生于1982年,也就是齐鲁画家项维仁先生声誉鹊起名动神州连环画坛那一年。

  他是昭通镇雄县场坝镇巴溜村人,南人北相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按鲁氏族谱记载,属明朝地方卫指挥使(封威远侯虎绥将军)后裔。

  与巴溜村相邻的麻塘,乃民国滇军60军军长安恩溥出生地。鲁保铸的外公墓地距安恩溥将军的墓地仅百米之遥。

  镇雄素来民风强悍,每逢乱世往往英雄辈出。但当今承平盛世因方治不善,一度背负“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差评。

  改革开放迄今,因计生政策在此地难以推行全面破产,镇雄一跃成为云南第一人口大县,如此资源有限之地,人口竟达160万之多。

  因人口众多资源有限,镇雄的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国内涉镇雄籍人口的各种刑事案件也是层出不穷,更是令各级政府异常头大。

  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镇雄山村青年鲁保铸的创业传奇故事,无疑正能量满满的励志标杆——穷且益坚不坠志气,诚信拼搏终事业有成。
  《科举功名系列》之一

  12

  茶乃国饮号称南方嘉木,鲁保铸当初也没想到,自己的命运有一天会和普洱茶连接到一起。

  出身寒门父母务农,兄弟姊妹四人,他在家排行老二。念书至初中毕业因家境无力供他继续上学,他只好弃学离开那个小山村外出打工。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榜样的力量无穷。家乡随处可见的标语“要致富,出门打工是条路”触动了他,不少同龄人“荣归故里”让他动了心。

  有年春季,他听一位在省会昆明打工的同乡说,昆明鲜花可以卖钱。于是他就上山采了8箱野生杜鹃花,坐班车到昆明卖,结果只有一位好心人五元买了他一把花,仅够吃顿快餐。

  “男儿立志出乡关,不成功名誓不还”。和中国千百万同龄人一样,这位人穷志不短的山里穷孩子,从此开始了在省会城市昆明的打工生涯。

  由于家教正统本性善良,他虽然大大小小被骗过几十次,却从未想到走邪路。有次请人介绍工作未遂还被骗了介绍费,弄得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但将军血统让他越挫越勇,他成了“打不死的小强”,把诸多磨难转为成长动力,终于迎来了人生重大转折,在《生活新报》平台淘到了第一桶金。
  《科举功名系列》之二

  13

  2000年之后,正是云南都市报的黄金时代,可谓纸媒风行财气纵横。由于他爱学习坚持看报读书,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命运。

  有一张都市报叫《生活新报》,把新云南人群体定位为目标读者。因关切民生很接地气,吸引了很多州市来昆打工或省外来滇经商人士。

  鲁保铸勤学好思,成为《生活新报》的忠实读者,每天都要关注该报的招聘信息,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生存发展工作平台和未来创业机会。

  终于有一天,他果断到一家叫“十方分类广告”的商业机构应聘,成为《生活新报》分类广告代理机构的一名广告业务员,命运由此转机。

  心诚则灵,也许是受《生活新报》倡导的“新闻改变生活”办报理念影响,这位备尝生活艰辛的山区小伙,生活处境因敢想敢干很快改变。

  他跑业务总是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格外用心,很快就从一名普通广告业务员成长为“金牌广告总监”,堪称昆明纸媒广告圈的一个励志传奇故事。

  2006年,生活新报社要求广告业务员自我加码,申报当年业绩目标。其他同事最多敢增加百分之十,唯独他公开宣称要让自己做到年薪十万。

  经过一年打拼,他果然做到了。在人们每月普遍拿一两千元工资的年代,要真正获得这种报酬,也只有在处于时代风口的市场化报媒才做得到。
  《科举功名系列》之三

  14

  在生活新报这个平台,他完成了从一个乡下穷孩子向金牌商业广告总监的首次转身,同时让勤学好思的他,了解到这个非常时代蕴藏的无限可能。

  在生活新报社平台淘到自己的第一桶金后,他果断辞职转型做起了茶叶经销。他先后代理的龙润普洱和凤牌红茶,都是国内茶市颇有影响的品牌。

  他把自己的QQ起名为茶中龙凤,就是龙凤呈祥志在九天之意。他把自己的公司命名为滇品经贸公司,意在先经营云南知名品牌再图谋自创品牌。

  在取得龙润茶全国一级经销商、滇红集团凤牌红茶一级经销商资质后,他又取得了昆明谷冠苦荞一级经销商、杭州御牌西湖龙井云南总代理等资格。

  这个从乌蒙山深处走来的年轻小伙,再次开启了从打工仔向店老板、从职业广告人向职业卖茶人、从茶叶品牌经销商向茶叶品牌创制商、从茶叶生活普及者向茶文化传播者的迅猛转型。
  《科举功名系列》之四

  15

  油盐柴米酱醋茶,惟有茶叶称国饮。鲁保铸选择进入茶叶行业之后,一样立定了一个朴素的志向——吃常人吃不了的苦,走常人不愿走的路,做常人不敢做的事。

  从独行侠个体户到一个整装团队的少帅,毛泽东的创业开国故事,成为他反反复复研究学习的典范。踏实做事诚信做人的品格,让他得以广结善缘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我认准的事情就会一直坚持,不怕失败,不怕困难。因为他出身贫寒,他觉得即使奋斗失败了,一夜回到解放前也没什么关系。”创业至今他一直抱定这样的理念。

  深入茶山寻找优质茶树资源,勤跑市场了解最新商业趋势,这是鲁保铸迄今坚持不懈的必修功课。他戏称自己这样的金牌业务员不跑市场,那绝对是在浪费人才。

  在拓展市场积累人脉的创业过程中,他一直秉承换位思考互利互惠的原则。当年在生活新报平台的广告市场历练,让他深刻领略到大众传播点铁成金的商业魅力。

  云南茶叶市场的跌宕起伏,也让他开始陷入长时间的思考——我贸然闯进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消费市场,除了赚钱养家丰衣足食,还能做点什么更有意义的事?

  经过不断的观察阅读思考,虽然一个原本模糊的愿景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但他一直没有完全下定决心。2015年云南报业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茶业生涯迅速质变。
  《历代名臣系列》之一

  16

  这是一件让他异常震惊且感慨万千的事,2015年6月30日,《生活新报》关张。这份曾经深刻影响过昆滇经济社会生活的市场化报纸,在各方争议中成为了历史。

  很多《生活新报》的从业者与合作者,都通过这个纸媒平台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对鲁保铸来说,《生活新报》对改变自己的命运可谓意义重大,怎么说都不算过分。

  初中学历的他,除了疯狂工作就是广泛阅读,思考如何有效破解前进道路上面临的诸多障碍。他想从别人的成败利钝经验教训中,找寻到能四两拨千钧的事半功倍之道。

  他经常以烟王橙爷褚时健先生的商业例证自勉——大不了归零从头再来,反正自己还年轻,有的是行动力!褚时健创牌褚橙,《生活新报》当年率先报道引发广泛关注。

  褚时健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滇商杰出代表,其传奇商业创富经历,激励了大批像鲁保铸这样的新滇商,在商海打拼实践中亦步亦趋,脚踏实地不断挑战超越自我。

  红塔山,褚橙,这两个大名鼎鼎的品牌,让鲁保铸陷入沉思——怎样才能避免老东家的结局?在中国茶业这个古老的产业圈,怎样才能打造一个万人景仰名利双收的品牌?

  一次偶然刷《生活新报》同事微信群,他看到了一位当年报社老领导缅怀《生活新报》的一首短诗,其中两句瞬间击中了他的神经——枉有三千弟子在,可怜到死未同心。

  热爱《三国演义》的他,立马想到了刘玄德三顾茅庐的经典故事。这位老领导这般见识超凡,如果请他做信茂堂的品牌文化顾问,难说就是助我鲁某人成就功业的卧龙先生。
  《历代名臣系列》之二

  17

  一场搅动中国普洱茶界的“隆中对”,就这么在2016年的春天上演。这位鲁保铸心目中可能的“卧龙先生”,当时正和生活新报社另一位曾经的老领导,联合发起创办新五华书院,致力于发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加持推动民族品牌走向世界。

  鲁保铸读过那首诗后,当时果断请求添加了这位老领导的微信,但似乎等了很久都没有回应。于是他在群内打探到这位领导的手机号,选择一个特别的时间点拨打了过去。

  对方接听了。生活新报平台共同人生履历,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鲁保铸单刀直入表明了自己的诉求——以云南信茂茶业集团创始人老板的身份,请老领导顾问指导。

  这位老领导其实当年在报社时并不认识他。因为分管报社的采编工作。报社实行采编经营分离式运作,这位分管报社采编工作的老领导,很少与合作广告代理公司打交道。

  但鲁保铸的诚意似乎说动了这位昔日的老领导,答应先到他的公司去看看再说。第二天鲁保铸亲自驱车按约定地点把这位老领导接到自己的公司,照常从头到尾参观一通。

  详细介绍完自己的信茂茶业集团前世今生后,鲁保铸邀请老领导品鉴自己创制的一款高端普洱熟茶。没想到老领导直接拒绝,说自己体质不适合喝熟茶,每饮喉头必然痒。

  但鲁保铸却坚持说服请老领导品鉴,称此前你所喝熟茶一定从原料到工艺都不地道,我这款信茂堂驸马茶,用的是古树纯料,且严格按照传统熟茶工艺精心制作,零农残。

  但老领导还是坚拒不喝,鲁保铸只好使出最后一招,说你的体质可能是对农残重金属之类有害物质过敏,要不就委屈你老以身试茶,专为我们对这款熟茶做个非常规测试。

  “如果连你这样比较挑剔的体质,喝了之后没有产生喉头发痒之类的异常反应,那么就从消费者角度,替我们验证了这款良心高端熟茶,的确具有非同寻常的超常品质!”

  这位老领导终于架不住鲁保铸的请求,先小心翼翼地喝了一口,估计是口感不错,随后竟然开怀畅饮,接连喝了十几杯。还开玩笑说“舍得老夫喉头痒,为君测试驸马茶”。

  鲁保铸做梦也没想到,就因为自己的自信和坚执,也因为这位老领导的点拨谋划,依靠这款历经千辛万苦创制的臻品熟茶,他随后竟然开启了中国普洱茶的一个全新时代。
  《历代名臣系列》之三

  18

  普洱茶的快速崛起后来居上,堪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茶业界的一大奇迹。短短四十年时间,依靠各种天时地利人和,就从三民(边民农民藏民)草根茶变身为权贵尚品茶。

  所谓天时,就是改革开放后一批国人先富了起来,因其生活品质升级产生了多元化刚需。除了爆买全球奢侈品,他们对作为千年国饮的品茶之道,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所谓地利,就是云南澜沧江流域作为全球茶树的原产地,因为山高地僻交通不便,拥有全世界的最多的大叶种古茶树资源,其所含对人体有益成分,远超出其他茶叶种类。

  所谓人和,就是普洱茶独特的紧压生熟工艺导致的可长期存储性,给资本市场进行金融投资属性加持,云南茶学产业界进行产业标准制定,以及文化理论创新提供了可能。

  缘此之故,经过近四十年政府资本茶人的三方互动推进,云南普洱茶不仅成为中国茶业界的话题中心,也一跃成为中国茶叶消费者竞相追逐的新宠,并升格为中国普洱茶。

  尤其是近二十年,云南茶界人士在两方面厥功至伟——一是对普洱茶消费品鉴常识的普及,二是对普洱茶地理人文数据的构建。其中有五位专业人士,特别值得专门解说。

  一位是普洱茶资深茶人徐亚和先生,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自己办过茶厂。他总结多年的从业经验撰写了一本普洱茶普及读本《解读普洱》,成为普友入门必备读物。

  第二位是资深报人后转型为专业茶文化人的林世兴先生,曾任《生活新报》编委。他跑遍了澜沧江流域的所有茶山,撰写出版《云南山头茶》,引领普洱茶进入山头时代。

  第三位是资深中国茶叶历史文化学者周重林先生,撰写出版了《茶叶战争》一书。他组建专业团队,倾力打造“茶业复兴”自媒体平台,为中国普洱茶摇旗呐喊推波助澜。

  第四位是中国普洱茶网创始人付颖先生。他组建了一个专业团队,多年来着力打造普洱茶行业的专业数据库,为普洱茶行业进入互联网乃至物联网时代,提供云数据支撑。

  第五位是已落马贪官、前云南省副省长沈培平。此君在推进云南普洱茶产业做大做强方面功不可没,为此他甚至还促成了原思茅市改名普洱市,并专门创办了《普洱》杂志。

  鲁保铸属于普洱茶界的晚辈,按他自己的说法是“踩在前辈们肩上前行”。但他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和深思熟虑后,也发现了云南普洱茶产业在盛名之下的诸多其实难副。
  《历代名臣系列》之四

  19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福及苍生怨及苍生——这是普洱茶风行中国近二十年来的真实写照。普洱茶至今仍然是中国茶业界的超级网红,但却潜藏着盛极而衰的种种市场风险。

  上溯千年历史长河,在中国各大茶系中,普洱茶算是成名最晚的国饮新贵。其之所以爆得大名,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港澳台茶商资本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炒作狂潮。

  2000年后普洱茶持续大热,诸如此类乱象全国比比皆是。烈火烹油式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以及普洱茶的年份特质,为投机资本介入炒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绝佳题材。

  伴随着普洱茶在市场的大红大紫,无良投机商家怎么可能闲着?记得当年昆明报媒曾报道过,有黑心茶商用茶渣参合各种陈茶,在厕所边搭个棚子就直接压制“普洱茶饼”。

  作为食品饮料之一种,文化层面怎么吹嘘都不是问题。但如果在其功能上做文章,将之神话为类似权健之类传销机构吹嘘的某种超级保健品,显然离自我毁灭也就不远了。

  2014年骨灰级普友余秋雨先生所著新书《极端之美——书法昆曲普洱》出版,首次把普洱茶与昆曲、书法并列为中国三大国粹文化极品,普洱茶文化加持于此封顶。

  2017年,网络大V方舟子巧妙利用一些地方监管机构抽检的劣质普洱熟茶生化指标,对普洱茶展开了一场网络舆论发难,云南茶界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才平息了舆情。

  普洱茶作为云茶产业重镇,迄今仍陷入周而复始的市场起落循环,产业形态散乱弱的局面依然没有根本改观。除了大益这样的传统品牌,高品普洱茶仍停留在山头概念。

  如何彻底破解普洱茶产业治乱循环大而不强的魔障?历任云南主官均有所思考对策。到了阮成发省长主政云南,首次把绿色食品产业作为云南新经济的“三大支柱”。

  普洱茶行业似乎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策风口。鲁保铸决心抓住这个风口,创造一个文化型的普洱茶品牌,引领普洱茶行业从山头资源时代,过渡到质量品牌时代。

  经过深入交流,鲁保铸聘请这位当年报社老领导为公司品牌文化顾问,协助自己规划云南信茂茶业集团的品牌发展战略,借国内消费市场低迷之机反向操作逆势崛起。

  一个谙熟传统文化通晓大众传播,一个洞悉广告市场精于商业算计,这1+1组合很快碰撞出商业智慧火花,信茂堂迅速掀起文化加持品牌、广告助力推广的突进狂飙。

  中国近代史上24孝人物代表,知道十个你就是文化人
  24位近现代先贤代言信茂堂《新24孝茶》

  20

  信茂堂所有品牌价值体系的构建,均源于信茂二字。这个颇有传统文化含金量的牌子,是鲁保铸从一位广州茶商老板手上直接买过来的。为此他还专门赋诗一首为证:

  孝悌忠信家兴旺,材雄德茂国富强。

  丝路茶堂家国梦,乾坤万里迎朝阳。

  老领导经过深思熟虑,通过系统植入儒家的家国伦理内涵,打通中国诗词书画茶风雅国粹文化,为鲁保铸构建了信茂堂的企业文化体系,并衍生出信茂堂系列茶叶品牌。

  读圣贤书喝信茂茶,成为信茂堂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为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而做茶,成为信茂堂的企业历史使命;“忠孝仁爱,修齐治平”,成为信茂堂系列茶品的内涵坐标。

  2018年初,鲁保铸把公司营销中心从康乐茶城迁往昆明最早的城市综合体——新亚洲体育城。同时在阳宗海凤凰山布局万吨大茶仓,建立普洱茶储仓中心昆明新标杆。

  随后,信茂堂和中国第一诗词国学头部微信大号《诗词世界》,联合发起首届“驸马杯”全国诗词有奖征集活动联合征文,并于2018年4月18日推出《驸马茶诗集》。

  这是中国茶诗史上第一部以诗词文化为普洱茶品牌赋能的诗词作品集,全球千位诗词作者投稿参赛,最后经国内方家评选出二百余首优秀作品,并其他诗人作品汇编成辑。

  这本诗集着力塑造信茂堂驸马茶标榜的“诚信丰茂,和睦亲情”品牌文化,鲁保铸在诗集序言中如此总结这一高端熟茶的文化内涵——和谐家庭你我他,幸福人间驸马茶!

  信茂堂驸马茶乃内外双修的普洱尚品,配得上诗人点赞。其内在品质迄今罕有其匹——从原料采集到制作工艺,惟秉承上乘正宗;从商业诉求到文化植入,均力求圆满和谐。

  2018年4月28日,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2018年第二次会员双月活动——云茶与诗词的对话暨信茂堂驸马茶诗词颁奖仪式”,在昆明康乐茶文化城多功能厅隆重精彩举行。

  云南省老领导陈勋儒做了“有茶有诗有远方”的总结讲话,盛赞此次活动打开了云茶发展的新思路,期望能有更多更精彩的类似活动,助推“千亿云茶”产业目标的实现。

  信茂堂驸马茶至此在中国普洱茶界一战成名。随后鲁保铸借全国机场高铁高速、公交车地铁站、航机杂志、高铁读物、楼宇电梯、高端小区滚屏、主城区户外显示屏等广告渠道,展开了地毯轰炸式的品牌推广。

  “把老婆当公主,喝信茂堂驸马茶”这两句非常接地气的广告词,随即走进千家万户大众心目中。普洱茶熟茶,第一次拥有如此高大上的优质品牌,引得普友们争相品鉴。
  《四大美人》系列精装普洱套茶

  21

  天圆地方一饼茶,惟有普洱藏乾坤。普洱茶的独特型制,为诗书画茶四位一体包装提供了极大的便捷。缘此之故,普洱茶界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但信茂堂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鲁保铸有自己特聘的“御用”诗人、书法家、插画家、制茶师,所以每一饼茶的文化包装都尽可能采用原创,以示其独一无二绝不跟风。

  禅茶一味今古事,还可悟道列仙班。古往今来,茶被佛门道家赋予了相当特殊的文化意味。但信茂堂却直接奉儒家为正溯,在中国茶业率先高举“家国情怀一杯茶”大旗。

  神州十万茶商行,千人代言驸马茶。鲁保铸通晓传媒平台的商用之道,策动了线下拜访十万家茶商遍及中国每个县,邀请千位爱茶人士在微信朋友圈为信茂堂驸马茶代言。

  古人加持普洱茶,前贤代言信茂堂。随着儒家文化价值观整体加持信茂堂茶品,一批闪烁着人格光芒的历史名人,被系统发掘出来,成为信茂堂系列优质茶品的封面人物。

  从2018年迄今,鲁保铸率领信团队一鼓作气,研制了“四大美人”“战国七雄”“科举功名”“历代名臣”“新二十四孝”五大历史人文系列茶品,完成了一体多元布局。

  但百密一疏,恰好市场没有主推的“四大美人”系列,因插画师疏忽,临摹了中国著名连环画大家项维仁先生的“四大美人”经典白描,惊动了项先生的版权代理律所。

  2019年1月17日,一张来自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的传票,以电子文档的形式通过微信发到了鲁保铸手机上——

  云南信茂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你与项维仁著作权侵权纠纷一案的起诉状已收到,本院于2019年01月16日立诉前调解案件,案号为(2019)沪0104诉前调1050号。

  正所谓不打不相识,两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就这样因为知识产权议题发生了交集。鲁保铸第一时间和老领导进行了沟通,老领导的意思很明确,诉前调解!

  心怀诚意自坦陈,坏事照样变好事。经过双方友好磋商,鲁保铸向项维仁先生支付了相关版权使用费,项维仁先生也明确授权信茂堂茶品永久使用“四大美人”代言。

  两代人追一个梦,只为中华谋复兴。一位山东的杰出中国画家,一位云南的诚挚普洱茶人,因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使命感,在2019年3月联系到了一起。
  云南省老领导陈勋儒(左)微信头部大号《诗词世界》创始人魏贵芳(中)云南信茂茶业集团董事长鲁保铸(右)共同为《驸马茶诗集》首发式揭红。

  尾声

  对普洱茶这个悠久而青春的国饮品类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鹤立鸡群的时代,也是一个滥竽充数的时代;这是一个康养为王的时代,也是一个利欲熏心的时代;这是一个正本清源的时代,也是一个装逼弄格的时代;这是一个山头林立纷争的时代,也是一个王者呼之欲出的时代。

  传统威权悄然消解,新生势力蓄势待发。2019年的这个春天,彩云之南的众山嘉木又在发芽,九州方圆的万千普友重归期盼。中国连环画仕女画大师项维仁的“四大美人”,终于艳遇中国普洱茶少帅鲁保铸的英雄情怀。注定中国仕女画和云南普洱茶要你侬我侬情深义重,注定一段英雄美人的商业文化佳话从此生动开启。
  全球首本普洱茶诗集《驸马茶诗集》

  此文援引了两篇文章的内容:薛易的《项维仁:遗失岁月里的英雄美人传奇》,青翠紫丁香的《鲁保铸:从大山走进都市的茶人》,特此表示感谢!

  来源丨丝路玉带

南宋、元时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


南宋、元时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


北京大学 滕军

正文共: 15589 字 12 图

预计阅读时间: 45 分钟 

第一节:南宋、元时期的中日交流

 

北宋的亡国皇帝宋徽宗(1100-1126在位)曾多次主动与日本官方联系,催促建立国交。但均由于日本政府的不称臣政策而被搁置。致使北宋期间中日两国间的关系终未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北宋末期,日本政府对中国商船采取限额政策,致使许多中国商船避开官营港口,直接驶入由私家庄园管制的港口,直接与庄园领主进行私贸易。所以1116年以后的一段时间,中国商船在日本史料上几乎绝迹。而南宋初期,中国朝野不安,中国方面也没能继续进行与日本的外交活动。直至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南宋才与金达成和议,双方休战,南宋政权始得稍安。其后,南宋渐次展开与周围各国的交往。

其间,日本新兴的武士势力--平氏集团崛起于政坛。而平氏集团的起家与成功与日宋贸易有密切的关联。其代表人物平清盛(1118-1181)的父亲平忠盛(1069-1153)曾任现佐贺、冈山、兵库地区的知事,1129年和1135年又两次担任濑户及四国地区海域的清剿海盗的总指挥。所谓海盗是指有水军活动能力的沿海豪族。他们首先要劫持的就是从中国来的商船或唐物。身为清剿海盗总指明挥的平忠盛终于没能抵挡住唐物的诱惑,于1133年在他担任肥前国神崎庄园的总代管时染指了私贸易。肥前国即现在的佐贺县,神崎庄园位于临海,面对着宋船出没的对马海峡,是鸟羽上皇(1103-1156)的私有庄园。平忠盛与皇族关系甚密才获此要职。据记载,1133年平忠盛假传圣旨,将南宋商船的唐物攫为己有。平忠盛的儿子平清盛继承了父亲在西日本的种种要职,曾担任现熊本、广岛、兵库地区的知事,并在1156年的保元之战和1159年的平治之战中大胜源氏,赢得了皇族的信赖。1160年被破格提升为宰相助理,1167年又被任命为宰相,统揽了国政大权。

平氏一族早就尝到了进行日宋贸易的甜头,平清盛上任后便迫不急待地把私贸易变成了公贸易。在平清盛上任宰相的三年前,即1164年,恰巧南宋一方也与金议和,政局转入安稳期,正谋求与周边国的交往。于是一拍即和,一场规模浩大,以日本商船和日本僧侣大量来华为主要方式的中日交流高潮便拉开了序幕。

平清盛为了使宋商船停泊在离京都最近的海域,以减少唐物运输中的损耗,特地修建了大轮田泊港(即现在的神户港的前身)。为了疏通宋商船通过的濑户海道,平清盛还特别开凿整治了音户水道。平清盛在神户港附近修建了福原离宫,专门用于监理日宋贸易。1170年,在平清盛的安排下,后白河法皇(1127-1192)亲临福原离宫接见了南宋商人。平清盛以此大造舆论,扩大对宋贸易交往之声势。

1172年,南宋明州(现宁波)地方政府派人给日本政府送去牒状和礼品,牒文中有“赐日本国王” 提法。对此,日本朝野多有议论。有人提出应立即返却牒状,辞退礼品。而平清盛却出于扩大日宋贸易,以此来支撑虚空的国库的考虑。于1173年3月毅然给中方发了复牒,并以后白河法皇(注1)和他本人的名义分别还礼。其礼品有:砂金、剑、泥金工艺盒等。《宋史·日本传》中记载道:“乾道九年(1173)始附明州纲首,以方物入贡”。平清盛以屈尊的代价换取了日宋贸易的莫大利润。平清盛的嗣子平重盛(1138-1179)曾任四国地区的伊予国(现爱媛县)的知事及清剿海贼的军事指挥。子继父业,平重盛也是一位热衷于日宋贸易的武将。1177-1179年间,平重盛派部下妙典7次入宋进行贸易。所获利润不可计数。

就这样,新兴的武士集团--平氏通过日宋贸易稳定了国库的支出,攫取了积山的财富。《平家物语》在描写平氏家族的财产情况时说:“日本全土共有66国,而平氏一族就占了30多个,其外另有无数的田庄。他家里绮罗充室、花锦酒堂、轩骑群集,门前若市。家中有扬州之金、荆州之珠、吴郡之绫、蜀江之锦、七珍万宝无有缺漏。”其中所云扬州、荆州、吴郡、蜀江等地名无疑都指的是中国的一些地方,其金、珠、绫、锦等宝物也无疑是来自中国的物产。

平清盛不仅自己热衷于日宋贸易,还废除了二百年来的国人不许私自下海的政令,引得豪族、平民、僧侣们争先恐后地涌进南宋。一时间,入宋的日本船只“轴舻相衔”。这从南宋期间120人的来华日僧及南宋15人的东渡僧均是利用来往商船这一史实中可得知其频度。但其中有不少设备不佳的商船遇难海原,漂泊至中国东南沿海。《宋史·日本传》中就记载:“(淳熙)三年(1176),风泊日本船至明州,众皆不得食,行乞至临安府者复百余人。诏人日给钱五十文,米二升,俟其国舟至日遣归。”据《宋史》载,1183年、1193年、1200年、1202年均有类似事件发生。至1254年,日本政府畏惧西日本地方豪族的经济实力因日宋贸易而过度增强,便下令其后每年驶宋日船限为五艘,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南宋末期日船来华的频度。

1271年元朝建都北京,版图空前。忽必烈在六次遣使通谕日本臣服而遭拒绝的情况之下,于1273年、1281年两次征伐日本。但由于蒙古族军人不习水战,雇佣来的南宋降兵和高丽降兵无心作战,及日本全国上下的奋起抵抗等原因,两次征伐均遭惨败。由此,整个元代期间中日两国政府间没有正式来往。但民间商船的往来却频繁异常。据统计:自1277年至1364年的87年中有42队日本商船入元进行贸易,元朝商船也有一队到达日本。几乎两年便有一队商船往来于中日之间。其中1279年入元的四艘日本商船上竟载有2000余日本人。来往的僧侣的人数也创下了中日交流史上最高记录,自1296年至1368年这70余年中,名留史册的入元僧就达220人,另有13位东渡的中国僧人在录。

虽说日本与元朝没能建立官方关系,但日本政府却以特殊的形式参与了日元贸易。除了借嫡系商人之名参与民间贸易之外,还设立了一种以筹集某项政府工程资金为名而派送的半官方性质的商贸船。1325年,日本政府为筹建整修建长寺的费用而派出了“建长寺船”、1332年以同样的名义派出了“住吉神社船”、1341年又派出出“天龙寺船”。自天龙寺船以后,这种半官方性质的贸易船被统称为天龙寺船而每年来往于中日之间,成为了日本国家财政的补充渠道。这种船出海时有禁卫军护航,装载优质的金砂、泥金漆器、刀剑等日本高档商品。自然,换回的唐物也是最上等的,可卖出高价的。这些贸易船名义上属于民间商人,回来后必须向日本政府缴纳3000-5000贯的铜钱及一定的财物。勿庸说,利润是极其丰厚的。

那么,为什么在我国南宋至元末的这一段时期里会形成如上所述的大量的日本商船和日本僧人涌入中国的历史现象呢?笔者认为:

其一,由于平清盛解除了海禁。在此之前,日本人前往中国之事全由日本政府包办,日本人对中国文化、文物的热望只能从某些人咀嚼过的东西中得到一点慰籍。这种望梅止渴的煎熬早以难以忍受。所以当平清盛允许私人渡海以后,大批日商、日僧便争先恐后地登陆中国。并且经一些亲眼领略过大陆风情的人的宣传,来华的日本人就更多了。这是元时期的平均年来华日本人的数量几乎是南宋时期的四倍的主要原因。

其二,由于中国禅学进入烂熟昌盛时期。禅学主张“不立文字、立即成佛”,重视坐禅、作务等实践性的修行,这对于有汉学障碍的日本人来说较易接受。又加之,这一时期包括了由新兴武士阶层--源氏家族掌权的镰仓时代(1185-1333)的整个时期。源氏政权为在文化上独树一帜,积极地引进中国禅学,其实力派首领北条时赖(1227-1263)、北条时宗(1251、1284)等都归依禅门,并把禅学做为武士阶层的思想支柱和必修课。这就引得日本各地禅寺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僧人们纷纷涌进中国禅寺。为求得中国制造的禅院用品(经书、香炉、木鱼、文房四宝等等)各路商船指向中国。

其三,由于武士阶层的兴起扩大了唐物的需求。在这个时期以前,日本的高层次文化只集中在皇宫及皇宫所在的京都,唐物的追慕及享用者是有限的。而这一时期,日本的国政中心在镰仓,许多没落贵族也从京都逃离,散在地方,又加之出身于农民的武士们的身份的提高,高层次文化的享用人群成倍增长,这就使中国的文化用品在日本一路畅销。一些日本人通过唐物认识了中国,又通过亲自去中国而更加喜爱唐物,就这样,在这一时期里,日本形成了一股持续了200多年的中国热,并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唐物市场。而中国的商人们坐在家里便可行商,不必漂洋过海,这就造成了这一时期中方的商船几乎没有东渡的史实。

由于大量的日本人能亲自来华,日常性、实践性极强的中国饮茶文化也得到了日本人的较深入的理解。许多来华日商、日僧从中国带回了茶具、茶、茶书,并积极传播饮茶方法和饮茶情趣,由此,这一时期,饮茶在日本获得了大范围的普及。

 

第二节:南宋·元时期的中国制茶及饮茶法


那么,日本人在中国接触到的是怎样一些茶?怎样一些饮茶法呢?为叙述方便,笔者必须再解释一下上一章已涉及到的北宋时期的两种固形茶:

(1)北宋时期的宫廷用精制龙凤团茶。它在制茶技术上虽处于尖端地位,但产量是极少的,它的饮用方法为捣碎、磨成粉、将少量茶粉放入茶碗、点入少量热水、用茶筅(竹制茶刷)搅拌出沫后品饮。

(2)北宋时期的民用粗制饼茶。它在制作技术上承袭唐代的做法,是主流产品。这类茶易于运输、保管,适于大众饮用。它的饮用方法为捣碎、磨成细颗粒状、投入煮沸的茶釜、煎煮出茶花后饮用。

把茶的鲜叶捣碎做成固体形状,本是因为茶最初被起用于药,并列入各类药饼所致。后又因运输(特别是由产茶的江南运至西藏、塞外)、保管之便,一直有固形茶的存在。但在茶的主要作用转向饮用并被大量栽培以后,特别是在自产自销的茶产地,固形茶的延续就显得没有必要了。

 

进入南宋以后,散茶的生产日渐繁盛,且极品叠出。其极品散茶的采摘、制造、收藏的方法是这样的:

(1)采来嫩叶。叶梦得《避暑录话》(1135)中谈到:“草茶极品,惟双井,顾渚,其精者在嫩芽,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谓之枪,稍敷而为叶者谓之旗,旗非所贵,不得已取一枪一旗犹可。过是则老矣,此所以难得也。”王观国《学林》(1142前后)中亦强调:“茶至于一寸长,则其芽蘖大矣,非佳品也。”

(2)蒸熟焙干。朱翌《猗觉寮杂记》(12世纪中期)中说:“得芽即蒸熟焙干。”即茶摘来之后,马上就上锅用热气杀死活性酵素,尔后焙干。

(3)装坛封藏。装茶时,先将一般茶叶装至坛的七、八分,然后将盛有极品茶叶的4个小袋子插到坛中,再用一般茶叶将坛填满,最后,用木盖塞紧,周口边贴上三层纸以防暑湿之气。陈鹄《耆旧续闻》(13世纪初)中说:“自景佑(1034--)以后,洪之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数十斤养之,用避暑湿之气。”(其中所言“囊红纱”的做法在日本茶道里尤存。)(图1、2)

      

     图1 日本现今用茶坛                     

 图2  茶坛中的特级茶

关于用红纱囊裹茶陆游也曾屡次提到。如在他的〈同何元立、蔡肩吾至东丁院汲泉煮茶二首〉中有:‘雪芽近于峨嵋得,不减红囊顾渚春’之句。意思是说,峨嵋雪芽茶非常好喝,比得上用红囊包装的顾渚春茶。

 

看来,只供民间饮用的散茶经过唐、北宋、南宋的提炼,质量提高了,档次也拉开了。那么,这种蒸青散茶的饮用法又是如何呢?概括起来为三种方法:

(1)点饮法。(用极品散茶)

(2)煎饮法。(用一般散茶)

(3)泡饮法。(用上等散茶)

关于‘点饮法’,即将极品散茶磨成茶粉,放入碗中,点入热水,用茶筅搅拌出沫,趁热饮之。王观国《学林》(1142前后)卷八《茶诗》中说:“茶之佳品,摘造在社前。……茶之极品,其色白。……茶之佳品,芽蘖微细,不可多得,……茶之佳品,皆点啜之。”这里清楚地叙述了南宋初年的极品散茶的利用情况。陆游(1125-1210)〈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中也有“午枕初回梦蝶床,红丝小硙破旗枪”之句。其中的“小硙”指小石磨,“旗枪”便指茶芽。毫无疑问,陆游是在把茶芽直接磨成茶粉,以备点啜。

关于‘煎饮法’,即将一般级别的散茶直接放进开水里煎煮,趁热饮之。杨万里(1127-1206)是与陆游同时代的人。他在〈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一诗中就记述了煎饮散茶的情景。其中写到:“鹰爪新芽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即:嫩细的茶芽在茶釜中翻滚,茶釜发出松风般的鸣声,茶汤面上呈现雪一样的饽沫。在当时,人们根据茶的粗细程度,时而点、时而煎,有时还二者同时进行。(注2)但点茶的情况要多一些。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点茶比煎茶方便。《山家清供》(13世纪)就提出,“以汤点之损脾胃,煎服则去滞化食,有利健康。”的观点,但人们“多怠于煎服。”作者林洪只得叹息:“有害也。”(注3)但其实,无论是点饮还是煎饮,都是受到了传统饮茶法的束缚。在茶生产力大幅度提高,饮茶日常化的进程中,人们必然去寻找更简便的饮茶方法,于是,泡茶法就普及开了。

关于‘泡茶法’,即将上等的好茶放进茶瓯里,冲入热水,趁热饮之。罗大经《鹤林玉露》(13世纪)中写到:“然近世瀹茶(泡茶),鲜以鼎镬(锅釜),用瓶煮水。……陆氏之法以未就茶镬……今汤就茶瓯瀹之。……然瀹茶之法,汤欲嫩而不欲老,盖汤嫩则味甘,老则过苦矣。……惟瓶去火,稍待其沸止而瀹之,然后汤适中而茶味甘。……因补以一诗云:松风桧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这里明确指出了陆羽古法煎茶是将茶末投入茶釜的沸水中,而罗大经所生活的13世纪的新法泡茶是将热水直接冲入装有散茶的茶瓯中。

 

以上,叙述了南宋,元时期散茶的生产及利用获得大大发展的情况。但是,由北宋延续下来的龙风团茶的生产也并没有停止。直至元末,龙风团茶一直在小规模地生产并在上层社会中流传着。人们每得龙团必赋诗称颂,因此,有关诗篇亦随手可拾。陆游有〈喜得建茶〉一诗,诗中曰:“玉食何由到草来,重奁初喜坼封开。”陆游又有〈饭罢碾茶戏书〉一诗,诗中曰:“小饼龙团供玉食,今年也到浣花村。”分别写出了他偶获龙团的喜悦。但从整体的情况来看,龙团已不象北宋时期那样受到人们的醉心的青睐,人们开始认识到散茶不仅节省人力,而且味道清香纯正。

南宋、元时期是中国茶生产的转折期。各种茶的产品形式都有表现,茶产品的多样化带来了饮茶法的多样化。元末的王祯在《农书》(1313年)〈茶〉中对其做了总结。其中曰:

 

茶之用有三。曰茗茶、曰末茶、曰蜡茶。

凡茗,煎者择嫩芽,洗以汤泡,去薰气,以汤煎饮之,今南方多效比。

然末子茶尤妙,先焙芽令燥,入磨细碾,以供点试,……南方虽产茶,而识此法者甚少。

蜡茶最贵,而制作亦不凡,择上等嫩芽,细碾入箩,杂脑子诸香膏油,调和如法,印作饼子制样,任巧候干,仍以香膏油饰之,其制有大小龙团,带胯之翼,此品惟充贡献,民间罕见之。……

夫茶灵草也,种之则利博,饮之则神清,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缺,诚民生日用之所资,国家课利之一助也。

 

王祯的这一段记述可归纳为:

(1)散茶:泡饮,煎饮,流行于南方。

(2)散茶:磨成粉,点饮,流传于北方。

(3)龙风团茶:磨成粉,点饮,惟充贡。

 王祯告诉我们:茶叶的盛产地--两浙地区帅先放弃了复杂的点茶法,而采用了散茶的直接泡饮法、煎饮法。这需要有大量新鲜的散茶供给,以致使饮茶者不用为丢掉大量的茶渣而感到可惜。相反,处于政治中心的北方地区,因龙风团茶的保证供给和由远离产地所造成的昂贵的茶价,仍励行着末茶点饮法。,这从宣化元墓及赤峰元墓壁画中的点茶场景中可见史迹,(图4-3)而在元末时期的南方,已找不到点饮的史料。

 

第三节:荣西的《吃茶养生法》及对南宋新茶法的传播


在众多的南宋、元时期的日本来华僧中,最杰出的一位便是荣西。他将南宋的禅和南宋的茶传至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荣西生于1141年。他11岁出家,14岁到京都的比睿山登坛受戒、修持密教,后又到大山寺学习天台宗。1168年4月,荣西第一次来华,参拜了天台山和阿育王山,并在此地区活动了5个月之后,携带天台宗新章疏30部60多卷回国。本为求天台宗教义而来华的荣西,在逗留中国期间又接触到了南宋时期蓬勃兴盛的南禅宗。回日本后他仍潜心钻研禅宗的奥秘。为明察禅理,追本溯源,他决心第二次来华学习。1187年,46岁的荣西再次来到天台山,从师天台山万年寺临济宗黄龙派八世法孙虚庵怀敞,在万年寺修禅两年五个月。后又随虚庵怀敞到宁波天童寺服侍老师两年多,于1191年7月回国。

回国后的荣西成为了日本临济宗的创始人,日本的茶祖。

他著有《兴禅护国论》、《出家大纲》,他曾被宋孝宗封为“千光法师”,从黄龙慧南八世孙--虚庵怀敞处获得印可及法系嗣承权,被后鸟羽天皇赐与“叶上大师”号。他曾接受了源赖朝将军(1147-1149)的妻子--北条政子的归依。并受其施与,在幕府所在地—镰仓、朝廷所在地京都各获一地,修建了寿福寺和建仁寺。他于1241年最终定稿著述《吃茶养生记》,成为了日本的茶祖。其《吃茶养生记》亦被称作“日本的《茶经》”。

荣西在《吃茶养生记》中对茶的功效、南宋制茶法、饮茶法做了较详细的叙述。

《吃茶养生记》从五味养五脏,苦味养心脏的观点出发,导论出日本人‘恒生病、皮肉色恶’的原因是不喝茶的缘。,文中道:“但大国独吃茶,故心脏无病亦长命也,我国多有疲瘦人,是不吃茶之所致也。”文中还写到南宋人十分珍重茶:“贵重于茶如眼,(用于)赐忠臣,施高僧”。荣西还在文中批驳了当时的一些日本人对茶的认识不足,道:“抑我国人不知采茶法、故不用之,反讥之日:非药。是则不知茶德之所致也。”文中除了以上荣西阐明自己的观点的部分之外,荣西还从《太平御览》第867卷〈茗〉一项中援引了26条中国茶史资料,解释了茶的名称、外形、功效、采摘、制作。(注4)

《吃茶养生记》中有两处记述了南宋的制茶工序。一处是有关腊面茶的制法,其文如下:

 

天子上苑中有茶园,元三之间多集下人令入其中,言语高声徘徊往来,则次日茶芽萌一分二分,乃以银镊子采之,而后做蜡茶,一匙之值至千贯矣。

 

荣西所记述的是武夷山御茶园在每年惊蛰后一两日进山采茶时的一个仪典活动。这在南宋胡仔编纂的《苕溪渔隐丛话》中多有记载。为让茶芽早发,以便早制茶、早献天子,当地茶农往往在惊蛰时节的夜里举火把上茶山,口喊 :“早发茶、茶早发!”之类的口号,一边喊还一边击鼓。从目前的科学视角来看,这样做恐怕有利于新发的茶芽免遭冷冻的危害。但在宋代,难以涉足武夷的两浙文人把这个茶俗当做奇闻传播,并赋予了诗的色彩。欧阳修(1007-1072)在〈尝茶诗〉中就诵道:“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夜闻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晗呀,万木寒凝睡不醒、惟有此树先萌芽。”如此采摘制做出来的茶价格昂贵(注5),荣西称“一匙之值至千贯”。但“千贯”之说只是一个概数,荣西并没有亲自到过武夷山的御茶园,(据目前的史料来看)也没有亲眼见到过腊面茶,所以,荣西对腊面茶的记述只不过是对道听途说的整理。然而,荣西对蒸青散茶的记述就不同了。其有关原文如下:

 

见宋朝焙茶样,朝采即蒸即焙,懈倦怠慢之者,不为事也,其调火也,焙棚敷纸,纸不焦样,工夫焙之,不缓不急,竟夜不眠,夜内焙毕,即盛好瓶,以竹叶坚封瓶口,不令风入内,则经年岁而不损矣

 

从上文的“见”字中,可知是荣西在南宋亲眼所见之记述。其对制茶过程叙述详细的程度也非前者所能比拟的。其记录也佐证了我国南宋时期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带的蒸青散的制做过程。其后,经荣西鼓吹而重兴的日本制茶业,也均采用后者的方法。

《吃茶养生记》还介绍了南宋的吃茶法。文中曰:

 

方寸匙二三匙,多少随意,用极热汤服之,但汤少为好,其亦随意,殊以浓为美。

 

荣西所描述的吃茶法与我国南宋时期的一些茶史资料上的记载是完全相同的。是当时最时尚的饮茶法。总之,荣西通过《吃茶养生记》把南宋的最新制茶法和饮茶法传达给了日本人。

在荣西传播南宋新茶法以前,(从遣留下来的饮茶记录推测)日本的制茶法与饮茶法和唐陆羽时代的情况大体相同。即将茶青采来蒸熟、捣烂成饼、焙干收藏、费时费工。饮用时再烤软、碾碎、煎煮,味道苦涩。又加之茶树品种的老化和制做工艺的简陋,致使其饮茶活动难以普及。而荣西所传播的南宋新茶法讲究旋摘旋制、散叶保存,饮用时磨成粉、直接点饮。整个过程简便省时,相对保持了茶的鲜度,迎合了日本人偏爱生鲜食品的嗜好,又加之末茶点服,不留茶滓,可充分利用有限的茶青等,致使南宋新茶法一经荣西传播便受到了日本人民的普遍欢迎。

荣西作为一代宗教界领袖,在写下了不少禅释理论著作之余还能撰写出《吃茶养生记》一文是与他的恢宏睿智分不开的,但更得力于他在天台山万年寺所获得的宝贵的制茶、饮茶体验。虽然难免有冗长之嫌,但笔者还是想叙述一下哺育了《吃茶养生记》的天台山茶史并描述一下荣西在万年寺的生活景象。

天台山植茶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末年。著名炼丹家葛玄(164-244)入天台山修炼时,便在天台山主峰华顶开辟了“葛仙茶圃”,后又有智者佛师(538-597)在天台山创天台宗时,积极植茶,使得天台山茶园遍布四周,形成了华顶、万年、石梁三大产茶区。而荣西驻锡过的万年寺,就在万年茶区。

万年山离天台县25公里,由明月、婆罗、香炉、大舍、铜鱼、藏象、烟霞、应泽八峰组成。万年寺的地理位置为八峰回抱,双涧合流,寺前有一宽阔平坦之坪,称之平田,因而万年寺也称平田寺。寺的周围有小鳌坑、天灯盏、高墙头、大竹湖等历史名茶产地。南宋时期的万年茶区以开始生产蒸青散茶。茶的品质细腻,嫩绿清纯。有的被制成圆,称‘麦颗’,有的被制成细条型,称‘紧手’。荣西两次来华均挂锡在万年寺,他就是寓居在这样一个为绿色茶园环抱的山坪之中的。荣西在万年寺一边随虚庵怀敞禅师参禅习佛,一边在此处考察植茶,制茶技术,为撰写《吃茶养生记》奠定了基础。《吃茶养生记》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荣西从佛典和《太平御览》上抄录整理而成的,而唯独在谈到制茶法和饮茶法时露出了生动的笔致。《吃茶养生记》是荣西回国20年之后,也是在他临终前74岁那一年写成的。年越古稀的荣西仍可清晰地回忆起他在万年寺时参与采茶、制茶、饮茶的情景,这恐怕是由于万年寺的生活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其实,寓居万年寺时期的荣西已不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来华僧。尤其是他47岁再次来华时,他已写下了《出家大纲》等多部著作,到日本各地讲经,并创建了清和寺、誓愿寺,还受到后鸟羽天皇的重托,在神泉苑祈雨成功而获‘叶上大师’号,甚至得到了平清盛的异母弟平赖盛所赐的紫衣。对于这样一位资深的日本来华僧,南宋朝廷给与了特别的关照。

荣西所寓居的天台年万年寺兴于东晋,建于中唐,南宋时极盛。曾一度被列入五山十刹,成为饮誉海内外的禅宗道场。荣西挂锡万年寺时,正值万年寺的最盛期。其伽蓝规模宏伟、殿宇宏敞。寺院建筑面积达三万平方米,房舍数千间,其规模列天台山各大寺院之首。尤其是大雄宝殿内巨柱林立,需二人合抱。古人将‘万年柱’与‘国清松’、‘塔头风’、‘华顶雾’、‘高明钟’并列称之为天台五绝。

万年寺曾得到历代皇帝的丰厚赏赐,宋仁宗、宋真宗多次赏赐朱衣、宝盖、御袍以及各种珍玩。宋仁宗赐衣予寺僧时,上制有“如朕亲到”之语,寺内特建有“亲到堂”来供奉。据南宋叶绍翁《四朝见闻录》载,宋孝宗(1162-1189在位)曾问学士宋子瑞:“天下名刹何处最佳?宋子瑞答曰:“以万年国清”(即万年寺、国清寺为最)。晚于荣西72年来华的日僧彻通义介于1259年绘下了《天台山平田伽蓝配置图》(图3)》佐证了万年寺在南宋时的盛况。

 

             图3 《天台山平田伽蓝配置图》

荣西能在万年寺挂锡修禅,是南宋朝廷对这位资深日僧的特别安排。据载,当地政府还特地请他祈雨,成功之后报请宋孝宗特赐‘千光佛师’称号。荣西也没有辜负周围人的重望,他在万年寺期间,出资修建了放生池,人们称之为‘荣西莲池’。他还出资为万年寺修建了山门的两庑。当他随虚庵怀敞禅师挂锡宁波天童寺时,为重修千佛阁与老师约定回国后即送优质木材与天童寺,果然,在荣西归国后的第二年,即1192年,荣西即将一批木材发运至宁波,这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荣西因撰写《吃茶养生记》而被推崇为日本茶祖,《吃茶养生记》被公认为日本的第一部茶书。荣西之举之所以获得如此巨大的社会效益,除以上所述理由之外,还因为《吃茶养生记》一诞生就受到了日本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注目。据《吾妻镜》记载:1214年2月4日,赖实朝将军因昨夜饮酒过量感到周身不适,众人奔走操劳但无济于事。这天,正值荣西和尚因做法事来到将军府,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人从寿福寺取来茶,为将军点了一碗,将军服后感到酒意驱散、精神爽快。将军问荣西:此为何物,荣西便答曰:茶,还献上了刚定稿的《吃荣养生记》。就这样,经将军的推举,荣西在书中传播的南宋新茶法在日本迅速普及开来。

荣西不仅著有茶书,尽力传播南宋新茶法,而且还躬身实践,播种植茶。据记载:1911年,荣西乘船归抵日本九州西北部的平户港后,便将茶籽播种在了平户富春院(禅寺)的后山上,至今在那里仍留有一小块茶园,并立有写着〈荣西禅师遗迹之茶园〉的石碑。同年,荣西又在离平户不远的东背振山的灵仙寺播种植茶,至今在其废址旁仍留有茶园和写有〈日本最初之茶树栽培地〉的石碑(图4)。

 

图4荣西植茶遗迹

1195年,荣西在九州的博多(即现福冈)创建圣福寺并在寺院植茶,至今,寺内仍留有茶园。1199年荣西受镰仓幕府的邀请而转赴镰仓。在那里,荣西受到将军源赖家及其母北条政子的归依并受地在镰仓开创万寿禅寺。从此由荣西所承传的中国南禅宗成为新兴的日本武士阶级的精神支柱及日本中世文化的热源点。1204年,荣西被准在京都创立建仁寺,此后荣西便来往于镰仓与京都之间,其宗教活动受到了京都朝廷和镰仓幕府的双重认可,并向将军荐茶。又据传:在1207年前后,荣西在京都邂逅名僧明惠上人(1173-1232)。两位高僧相见恨晚,阔谈宗义。其间荣西向明惠推荐茶饮,明惠欣然接受并在其主持的京都母尾山的高山寺开辟茶园。就此《母尾明惠上人传》中有一段记载:(译文)

 

荣西劝明惠饮茶,明惠就此请教医师,医师云:茶叶可遣困、消食、健心。当时茶在日本尚不普及,明惠再三奔走才找来两三株茶树植下。饮后果然有驱困之验,于是明惠令众僧服茶并大量植茶。或有人曰:荣西自南宋携回茶籽并赠送给明惠,由明惠植在母尾山中。

 

于今,在京都母尾山高山寺旁确有一片茶园,(图5)其高山寺内还珍藏有一个黑釉小陶罐,传说为荣西送与明惠之物,当时罐中有五粒荣西从天台山带回的茶籽。(图6)当然,关于播种天台山茶籽之事有明显的传说成分。因为此时的荣西已从南宋回国近20年,茶籽的发育能力是不可能如此持久的。但若假设其茶籽是从以天台山茶籽为母的茶树上采集而来还是有可能的。总之,荣西向明惠荐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明惠十分热衰于茶的推广并成为荣西之后的日本茶界的领导人。

图5日本‘本茶’产地母尾            

 图6装过天台山茶籽的黑釉小茶罐

母尾山上有一条植被茂密的山谷,山谷的底部流淌着涓涓山泉,山泉蒸腾而形成浓雾,滋养着山涧两侧的母尾茶园,形成了最合适优质茶生长的小气候。由此母尾山的茶很快就名扬天下,成为其后的日本斗茶活动中的‘本茶’,即标本茶,并被移植到日本的各地。1217年,明惠和尚就将母尾茶苗赠与位于京都东南部郊区的宇治地区的人们,使宇治成为茶的名产地。尔后,人们又从宇治索取茶苗而使茶在静冈等地急速地普及开来。

自荣西撰写《吃茶养生记》推广南宋新茶法,一度衰退了日本饮茶走上了复兴之路。

 

第四节:日本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及饮茶的普及

荣西之后,随着南宋新茶法在日本的上层社会中普及开来,日本茶叶的种植面积和种植规模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但不能说,荣西之后日本所植茶树均为荣西从天台山所携回的茶籽繁衍而成。事实上,在荣西之前,日本已存在一定规模的茶叶种植,而荣西的功绩主要在于介绍推广了新的制茶法和新的饮茶法。当然,他从天台山携回的茶种很有可能是新的优良茶种。在这里,笔者认为很有必要综述一下荣西以前的日本植茶情况。

在8世纪中叶,日本奈良地区就存在有少量的茶叶种植。这可以从东大寺的造佛所、抄经司的日常费用支出记录上得到佐证。例如,抄经司曾于740年的8月11日购入七把‘荼’,支出五文钱,造佛所曾于734年购入3736束‘荼’,支出1贯1百12文钱,专门抄写《一切经》的抄经组也曾于771年的5月、9月、12月购入了‘荼’。虽然‘荼’字比‘茶’多一划,其量词又是‘束’、‘把’,但笔者赞同此处的‘荼’便是‘茶’的见解。因为日本茶均属人工栽培的小叶种,加之日本奈良地区雨量丰沛、阳光充足,茶芽生长快、茶枝较软。采茶时不须用指甲掐,而用镰刀割下20-50公分的茶枝一并加工便可。(这种制茶法在1844年大藏永常撰写的《广益国产考》中仍有记载(图7))。将茶用‘束’、‘把’来数是完全符合逻辑的。所以说,在当时的奈良地区已有了一定规模的茶园。

 

图7 日本制茶法

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逻辑上的混乱。即日本茶不是由中唐以后的谴唐僧空海、最澄携回茶籽所繁衍的吗?(如同本著第二章所述)我们必须注意:一个物种的传播需要许多的传播者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获得成功。在空海、最澄来华(804年)以前已有15批遣隋、遣唐使回到日本,加之朝鲜半岛与日本的交流,可以说,在空海与最澄之前,中国茶在日本的登陆是完全有可能的。只不过是,在陆羽撰写《茶经》(780年)之后回国的空海和最澄对中国饮茶之文化做了鼓吹并留下了传播饮茶文化之足迹罢了。

至9世纪以后,日本关西一带便有了茶园。据《日本后记》记载:嵯峨天皇于815年4月出游至梵释寺,留学唐朝32年刚刚回国的永忠和尚为之煎茶,嵯峨天皇大为感动。也许是从永忠处得知大唐有贡茶之事,嵯峨天皇于当年的6月下令在现在的京都、大阪、滋贺、兵库等地植茶,每年上贡之。可惜日本的皇权不及中国的强大,其命令没有完全奏效。但在皇宫的东北角却一直存在有一块茶园。(图4-9)这茶园属典药寮管辖,由造茶所具体负责采摘制做成茶饼,专贡国家的庆典仪式之用。那时,皇宫要在春秋两季各举办一次祈祷国泰民安的百僧诵经会。会后都要请百僧喝茶。除皇宫内的茶园之外,在关西还有一些地零散的私人或寺院属的茶园。比如在10世纪末的日本汉学家、诗人岛田忠臣(823-891)的诗文里就有“见我铫中失鱼眼,闻君园里成茗芽”之句此诗是写给一位叫滋十三的朋友,全诗的大意是求滋十三在其家的茶园里摘些茶送来,可见在当时的平安京(即现在的京都),一些爱好饮茶的贵族们在自家院子里植少量的茶以自给自足恐怕是一种时尚。又比如,在庆滋保胤(?--1002)的一篇游记〈药王寺访问记〉中记载道:

 

参河州碧海郡有一道场曰药王寺。为行基菩萨昔日建立之所。圣迹虽旧,风物惟新。前有碧琉璃之水,后有黄綊缬之林,有草堂、有茅屋、有藏经、有钟楼、有茶园、有药圃。

 

文中提到的行基(668-749)是一位热心于公众事业的僧人。他曾在各地建堂舍49处,并在其堂舍的周围植茶,只为挽救苦海里的众生。如果有关行基的记载没错的话,那么,当庆滋保胤造访药王寺时,其茶园已有250年左右的历史了。

到11世纪,日本的茶叶种植就扩大到了关西以外的地区。写于1069年至1074年之间的《总国风土记》中这样说:“后三条天皇(1068-1072在位)时,全国著名的茶产地有甲斐国(现山梨县)的八代郡、参河国(现爱知县)的八名郡、但马国(现兵库县)。”(注6)其中的山梨县和爱知县属日本的中部地区,说明日本的茶产地是以京都为中心逐渐向四周发展的。至于各地茶园的规模及其产量,由于史料的匮乏而无法整理。但在荣西以前在日本确实有一定范围、一定规模的茶叶栽培之事是毫无疑问的。

难怪荣西在《吃茶养生记》中也说:“我朝日本昔嗜爱之,不可不摘。”这就说明现成的茶树是有的,只不过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荣西还说:“我国人不知采茶法,故不用之,反讥之日,非药。”这里所言的采茶法恐怕是荣西所提倡的蒸青散茶制法。另外,荣西将茶是作为养生之仙药来推广的,所以荣西对当时的日本医生不以茶为药的行为表示了愤怒。还有,值得注意的是,荣西撰写《吃茶养生记》的地点是在镰仓,镰仓地处日本的关东地区,在荣西之前尚未发现有茶叶的栽培。加之《吃茶养生记》是为镰仓幕府的第三代将军源实朝而撰,(至少在形式上是献给实朝的)作为关东人的源实朝很有可能不知茶是怎么回事。所以《吃茶养生记》对茶的基础知识进行了介绍,这很容易给后人类带来误会。

当然,在荣西的《吃茶养生记》发表之后,关东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几乎就在那之后的很短的一段时间里,镰仓附近就有了许多茶园。并且,镰仓是继京都之后的又一个茶园集中地区,这一方面说明了日本的镰仓时代(1192-1333)之政治中心的转移,亦说明日本茶的消费层在古代只限于贵族及上级武士阶层的史实。

在谈及荣西之后的日本关东地区的茶叶生产情况时,有必要以一位人物为中心来整理有关的茶史资料,那就是金泽贞显(1278-1333)。金泽贞显的祖上是镰仓幕府的执权(摄政王),金泽贞显也曾任此职。金泽贞显的祖父北条实时(1224-1276)是个大学者,他爱好儒学,崇仰佛学并归依于日本当时的律宗名僧--睿尊。北条实时有一处庄园位于现横滨市金泽区,古亦称金泽,由此,其后代便改姓为金泽。北条实时在金泽庄园里修建了称名寺和金泽文库,其盛况至金泽贞显时达到顶点。金泽庄园仅离镰仓10公里左右,并且是镰仓的通海口。在金泽庄园内就控制着一个贸易港口--六浦津。如前所述,镰仓幕府从一开始就对日宋贸易持放任政策,双方贸易频繁,1230年幕府甚至下令,其后以上缴宋钱为各地庄园的纳贡形式。1254年,镰仓幕府担心西南地区的势力因日宋贸易而过度增长,决定每年驶宋日船为五艘。1264年竟命令大宰府(幕府设置在福冈的地方行政机关)停止派遣“御用贸易船。”在此形势下,作为金泽直系管理的六浦津进口了多少中国物品是可以想像的。金泽文库所收集到的大量的汉籍及中国文物无不与此有关。同时金泽庄园内的称名寺的茶园及爱茶至极的金泽贞显的出现亦绝非是偶然的。

在金泽文库所存的文献里有不少金泽贞显的书信,其中曾涉及到了饮茶及茶园之事。比如,在镰仓任职的金泽贞显写信给称名寺的住持剑阿。其中写道:(译文)“刑部人大近日要回京都,明日,我将举宴为之饯行,此刻,茶最为要事。但先日所送之茶早已用完。请将寺中最上等的茶速送一点来,明日恐怕有一些爱吃茶者到会,勿必千方百计。……我平日所用的京都产的茶全靠小儿显助(京都某寺院僧人)邮送,不巧显助近来回镰仓小住,因之,京都茶亦无法弄到。切求助于诸位,请多关照。”(注7)

通过这则史料,我们可以捕捉到以下信息:(1)称名寺里有茶园,其茶提供给庄园主--金泽贞显用。(2)在镰仓有一些爱吃茶的人。(3)在京都寺院修行的儿子常给金泽贞显捎茶来。(4)在一些较正规的宴会上必须备茶。

金泽贞显身为执权(摄政王)如此地珍爱饮茶,这对于当时的武士阶层肯定是有影响的。事实也正是如此。至镰仓末年,关东地区的茶园已遍布四处。到了采茶的季节,新茶呈现出频繁流动的场面。金泽贞显在给镰仓极乐寺僧人顺忍的信中说“收到了贵寺捎来的新茶。近日正值采茶季节,处处有新茶流动,但贵寺的茶味道极佳,勘称为最。”(注8)可见当时的日本茶叶生产的规模与分布有很大的发展。据孙容成的研究:至14世纪末,在日本的各地区有从文献上可查找的33处茶园。其中当然以京都最多,镰仓居其次。这些茶园早期时集中于寺院,但后来随着饮茶的普及,在贵族的庄园里亦开始出现。(注9)1262年,当奈良西大寺的睿尊和尚受到北条实时之邀去镰仓传法时,在共23天的旅途中曾有过7次的“贮茶”的记录。(注10))“贮茶”一词可理解为众人施茶,也可理解为个人饮茶,其所用之茶也可能是由当地提供的,也可能是睿尊自己携带的。但无论如何这说明了饮茶活动在日本的展开情况。更何况睿尊“贮茶”路过的大部分地方都是后来的茶叶盛产地,可见睿尊贮茶之事与各地的产茶情况是有联系的。更有,在睿尊主持的奈良西大寺,自1239年起就于每年的春季举行大型茶会。大茶会上用的茶碗极大,(图8)口径约30公分。所点的末茶可供15人共饮。(此茶会延续至今)试想用这么大的茶碗来款待众僧、施主的话,没有足够的茶叶生产做后盾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西大寺就有茶园的。据《西大寺文书》所记,1317年西大寺的茶园遭到歹徒的抢劫,数百棵茶树被砍。可见西大寺的茶园是有一定规模的。

 

图8日本西大寺巨瓯点茶

据孙容成考证,至15世纪下半,即1467年以前,有史料可查的日本各地茶园已有61处。除京都、镰仓两个茶叶集中产区之外,静冈的茶园也上升至显著的地位。这与晚于荣西50年的来华日僧圣一国师(1202-1280)的贡献有关。圣一国师曾于1235-1241年参禅于径山寺无准师范手下,他回国后将携回的径山茶籽播种于家乡静冈县,致使静冈逐渐成为日本的名茶产地。南宋、元时期,有数百名日僧来华学习考察,象荣西、圣一国师这样携中国茶籽回国者恐怕为数不少。日本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是一个通过多种渠道,多方面交流、移植而形成的过程,这样说恐怕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在谈及日本茶园的扩大问题之时,有一个不可避开的问题,即茶园面积和茶产量的问题。在这里,我仍然要引用孙容成的研究。据其考证:当时的茶园面积都是很小的。据《临川寺重书案文》的记载,1354年时的临川寺的茶园面积为“东西6丈、南北11丈”,此例还算是大的。许多茶园只有“丈许”,每年的产茶量在十斤左右。如《金泽文库古文书》之〈随自意抄〉的第七纸背上就记载着一例:“制春茶4斤,后又采制2斤,又采制1斤,另有茶末子1斤多。”总共还不足10斤。当然也有个别产茶多的记录,比如位于奈良地区的兴福寺的茶园于1254年产茶100。,但总的来说,当时日本茶的产量是极少的。饮茶者的范围也只限于僧侣、贵族。为说明这一点,可举出一则史料如下。

写于1279-1283年的佛教启蒙书《沙石集》里收集了这样一段关于饮茶的趣闻:一个人放牛的路过寺院,看到和尚们在喝看什么好喝的东西,便问:“你喝的是什么?”和尚得意地回答说:“是茶。茶有三个功德。一是喝了茶不发困。”放牛的说:“我白天干活累得要死,只有晚上睡觉是我的享受。睡不着觉的话太痛苦,我不喝茶。”和尚又说:“二是喝茶可以助消化。”放牛人说:“我每天能吃到的东西很少,再增进食欲的话怎么得了。”和尚又说:“第三个功德是令人远房事。”放牛人说:“娶媳妇是我美好的愿望,看来这茶是与我无缘了。”可见荣西之后的日本植茶、饮茶之事虽有了长足的进展,但其规模和范围还是相当有限的。

资料提供:杭州市余杭区茶文化研究会作者:北京大学   滕军 教授

从白化茶种质开发到紫化茶品种育成宁波茶业迎来多彩时代

日前,由我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茶企和高校共同承担的高品质紫化茶育种项目顺利通过市科技局组织的项目验收。该项目成功创制出紫黑、深红、橙黄等多个全新叶色的紫色茶树种质并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授权。

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茶叶专家表示,紫化茶育种的成功,标志着我市珍稀特异茶树种质资源开发研究又迈进了一大步。从白化茶种质开发到紫化茶品种育成,宁波茶业迎来了多彩时代。

彩色茶叶。

彩色茶园国内独一无二

记者在紫化茶创制研究基地的种质资源圃里看到,上百亩茶园圃地里,分布着紫、红、橙、黄、绿等各种叶色的茶树,既有深浅不一的同色,也有成片集中或单株的,数量多达数百种。毫不夸张地说,进入种质资源圃,眼前呈现的是一个茶园的“多彩世界”。

“之前的目标是开发出品质优异的白色茶、黄色茶,随着技术和种质的不断积累,研究方向从满足茶产品生产的品种选育扩展到了多用途特色茶树品种的开发。”项目负责人余姚市农业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李明兴奋地说,在紫化茶开发过程中,项目组通过大规模的亲本优选、组合筛选、重复试验,历经多年最终取得了种质定向育种目标的创制方法。浙江大学作为项目合作单位,由全国茶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梁月荣教授领导的实验室对紫化茶的紫化机理从分子学、生化学等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率先构建了紫化茶种质评价指标体系。

跟随基地负责人的脚步,记者来到了一片由紫、黄、绿等叶色组成的几何形彩色茶园。据介绍,这片由6个不同叶色的自育品种组成的彩色茶园,规模虽不是很大,但在国内还是独一无二的。彩色茶园吸引了省内,以及江苏、山东、湖北等多个省份的同行前来参观。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彩色茶园经济效益可观,对照单一品种的茶园,其年收益要高出12%至39%。

茶叶专家表示,紫化茶是指体内含有花青素、新梢叶片呈紫色或近紫色的一类茶树资源。相比于对紫化茶的认识,消费者可能对花青素更为熟知。花青素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一样,就是植物体的色素。叶绿素创造了植物的绿色,类胡萝卜素呈现的是植物的黄色,而植物界丰富的色彩,是由各种各样的花青素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花青素是一个庞大的家庭,有1000多种,在构成五彩缤纷植物世界的同时,也为人类健康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

近年来,随着茶文化、茶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茶叶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多少有些了解,而这些功效主要来自茶叶中所含的主要成分——茶多酚。有研究报告指出,一杯茶的抗氧化能力相当于12杯葡萄酒。而紫化茶所含花青素的抗氧化能力远比茶多酚强。不仅如此,紫化茶在含有花青素的同时,茶多酚含量依然没有减少。由此可见,兼有花青素、茶多酚的紫化茶的健康意义远在常规茶之上。

彩色茶树。

茶之王者为何姗姗来迟

事实上,紫化茶由来已久,且是茶之王者。

在茶产业兴起之初的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紫者上、绿者次。”我省湖州长兴所产的“顾渚紫笋”,是当时首屈一指的贡茶,地位凌驾于所有茶品之上。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这是唐代诗人张文规对当时紫笋茶进贡情景的生动描述。比照300年后北宋宣和年间才被钦定为“天下第一”的白茶和千年之后的西湖龙井,紫笋茶的王者“资格”更老。

然而,在我国此后千余年的产茶史中,紫茶出现的频率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不外有三:

一是多数茶树属于常规的绿叶品种,紫芽茶树种质所占比例较少,且紫芽出现在幼嫩芽叶时期;

二是过去茶树历来依靠种子繁殖,而茶树的种子是高度变异的杂合种子,紫茶在后代繁衍中得不到保障;

三是紫茶所含花青素的味感偏向苦涩,不符合人们的感官享受,而人们又不知晓其生化功效。

但在唐朝,采用的蒸青团茶工艺正好能去除花青素的浓苦涩特征,使滋味变得醇和。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我国茶叶工艺全部改为流传至今的工艺,紫茶浓苦涩的味感就暴露出来,紫茶成为品质劣化的标志。

过去几十年间,茶消费者追求细嫩高档的名优茶,崇尚鲜醇甘甜的滋味。因此,在生产中,往往把带有花青素呈色的芽叶、茶树排除在名优茶原料之外。尤其是安吉白茶、黄金芽等白化茶拥有较高氨基酸含量,有着显著增进鲜爽甘甜滋味和香气的作用,更符合人的感官需求而受到热捧。因此,紫化茶被遗忘也在情理之中。

彩色茶树。

世事的美妙总是处在变化过程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茶产业的持续扩张及生活的多元化,人们对茶的认识和要求不断提高。从市场角度来说,我国虽有六大茶类工艺所创造的丰富茶类,但长期来采用的是清一色常规绿色茶品种,同质化竞争让经营利润逐渐下降,产品品质风格的拓展空间也不断压缩。前些年兴起的黄色、白色白化茶发展热潮,实质上也是市场对产品同质化的突破。但白化茶历经20多年的发展,也开始从珍稀走向平凡。到目前为止,全国仅安吉白茶的栽培面积就

有数百万亩,我市的黄、白化茶种植面积占比也有10%以上,产值占茶业的25%。近年来,供应量快速增加,平均利润却大幅下滑,产业亟待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

据了解,富含花青素的紫化茶资源十分稀缺。我国茶树种质资源里紫色的茶树品种只有“紫娟”“紫茶”,且这两个品种只在小范围内种植。

这些年来,随着行业对特异种质资源开发的关注,新种质的开发速度明显加快。

国内著名的茶叶科研院校纷纷把目标投向紫化茶等特异种质资源开发上,浙江省完成“十三五”茶树专项育种目标后,在“十四五”期间推出了9大内容的育种专项,几乎囊括了茶树种质开发的所有方面,我市也把茶树育种专项列为2025科技专项。种质创新带来的不仅仅是产业活力的增强,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年秋季,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举办了地产工艺白茶公开品鉴会。有一组利用“紫娟”生产的工艺白茶,黑色叶面镶嵌丰银白茸毫的外观风格,在众多白茶中显得十分特别,经与会技术人员和企业人员品鉴,一致认为其品质十分优秀、特色明显。

去年以来,由宁波福泉山茶场、宁波黄金韵茶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生产的紫茶产品分别送到浙江大学、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单位予以检测审评,专家们十分欣赏以紫茶为原料加工的白茶、红茶、黄茶等茶叶的优异品质和鲜明特色,而对于测得的紫化茶高氨基酸、高花青素含量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紫化茶开发具有广阔前景。

彩色茶叶泡出来的茶。

景观茶园风光无限

近年来,茶文化渗透于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各个角落,市场轮番炒作绿茶、白茶、黑茶、青茶、黄茶、红茶等传统茶类,加上不断涌现的配伍花茶、新式茶饮,渐渐走向全民饮茶的时代,饮茶人群从中老年人向年轻人蔓延,茶世界也变得越来越热闹。据粗略统计,目前我国茶产业年综合产值约5000亿元,一二三产比重各占三分之一,且随着年轻人茶饮队伍扩大和健康生活需求多样化,各种时尚、健康、新型茶饮迅速扩张,预计不远将来,茶产业可以达到万亿元的规模。

茶是我市山区农村经济的优势特色产业。我市常规名优绿茶、白化茶、红茶已成功走出了产业化之路,茶业效益规模持续扩大,茶类结构不断优化。

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我市正在着力开辟茶业经济新的增长极,以期确保茶叶资源增值、茶类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产业发展态势。茶叶专家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市茶业发展主要面临资源利用不足、生产成本上涨、采摘劳动力短缺等剪刀式困境和效益持续提升的压力,茶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重中之重。为此,“彩色生态茶园”作为茶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已写入“十四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的规划。今年,奉化、鄞州、余姚等地的彩色生态茶园发展试点已经取得了可喜进展。

宁波福泉山茶场是我市最大的茶场和种质资源库,其彩色茶园种植起步较早,该场已相继引种了黄色、白色、紫色等10多个茶树品种,在不断丰富资源库种质拥有量的同时,全场3000多亩景观茶园正在悄悄走向多彩,同时以紫色、黄色、白色等茶树品种开发的茶产品比重也在持续上升。而奉化的雨易茶场、象山的黄避岙茶场、鄞州的堇山茶艺场等一批创新意识强的企业自发进入了茶园彩色化队伍。

色彩丰富的彩色茶树,为山间增添了一道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在当前乡村产业走向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彩色茶树与旅游观光、乡村产业振兴相结合,更能凸显其市场价值。近年来,我市多家企业开辟特色茶园和彩色茶园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参加历届中国花博会、园博会展览的情况看,彩色茶树品种为组合的景观在会展上十分受人注目。市农技推广总站技术人员表示,按照规划目标,“十四五”期间,我市要建立10个彩色茶园综合示范体,以此带动全市茶园换种升级,通过茶园彩色化进程,进一步提升茶产业水平和茶园风光。记者孙吉晶

来源:中国宁波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