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荷叶粉怎么制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茶典鉴赏:续茶经 之"茶之器"

《御史台记》:唐制,御史有三院:一曰台院,其僚为侍御史;二曰殿院,其僚为殿中侍御史;三曰察院,其僚为监察御史。察院厅居南,会昌初,监察御史郑路所葺。礼察厅,谓之松厅,以其南有古松也。刑察厅谓之魇厅,以寝于此者多梦魇也。兵察厅主掌院中茶,其茶必市蜀之佳者,贮于陶器,以防暑湿。御史辄躬亲缄启,故谓之茶瓶厅。

《资暇集》: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工匠以漆代蜡环,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当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贞元初,青郓油缯为荷叶形,以衬茶碗,别为一家之。今人多云托子始此,非也。蜀相即今升平崔家,讯则知矣。

《大观茶论》:茶器:罗碾。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罗欲细而面紧,碾必力而速。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之色。

盏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惟盏热,则茶立发耐久。

筅以筋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末必眇,当如剑脊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疏劲如剑脊,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瓶宜金银,大小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利害,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勺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有馀不足,倾勺烦数,茶必冰矣。

蔡襄《茶录·茶器》: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茶笼,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切勿近湿气。

砧椎,盖以碎茶。砧,以木为之,椎则或金或铁,取于便用。

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

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石皆能生,不入用。

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罩之。

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不宜用。

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太轻,建茶不取。


茶瓶要小者,易于候汤,且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若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若瓶大啜存,停久味过,则不佳矣。

孙穆《鸡林类事》:高丽方言,茶匙曰茶戍。《清波杂志》:长沙匠者,造茶器极精致,工直之厚,等所用白金之数。士大夫家多有之,置几案间,但知以侈靡相夸,初不常用也。

凡茶宜锡,窃意以锡为合,适用而不侈。贴以纸,则茶易损。

张芸叟云:吕申公家有茶罗子,一金饰,一棕栏。方接客,索银罗子,常客也;金罗子,禁近也;棕栏,则公辅必矣。家人常挨排于屏间以候之。

《黄庭坚集·同公择咏茶碾》诗:要及新香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碎身粉骨方馀味,莫厌声喧万壑雷。


陶谷《清异录》:富贵汤,当以银铫煮之,佳甚。铜铫煮水,锡壶注茶,次之。


《苏东坡集·扬州石塔试茶》诗: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秦少游集·茶臼》诗:幽人耽茗饮,刳木事捣撞。巧制合臼形,雅音伴控。

《文与可集·谢许判官惠茶器图》诗:成图画茶器,满幅写茶诗。会说工全妙,深谙句特奇。

谢宗可《咏物诗·茶筅》:此君一节莹无瑕,夜听松声漱玉华。万里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芽。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到手纤毫皆尽力,多因不负玉川家。

《乾淳岁时记》:禁中大庆会,用大镀金。以五色果簇龙凤,谓之绣茶。

《演繁露》:《东坡后集二·从驾景灵宫》诗云:“病贪赐茗浮铜叶。”按今御前赐茶皆不用建盏,用大汤,色正白,但其制样似铜叶汤耳。铜叶,色黄褐色也。


周密《癸辛杂志》:宋时,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备。外则以大缨银合贮之。赵南仲丞相帅潭,以黄金千两为之,以进尚方。穆陵大喜,盖内院之工所不能为也。


杨基《眉庵集·咏木茶炉》诗:绀绿仙人炼玉肤,花神为曝紫霞腴。九天清泪沾明月,一点芳心托鹧鸪。肌骨已为香魄死,梦魂犹在露团枯。孀娥莫怨花零落,分付馀醺与酪奴。


张源《茶录》:茶铫,金乃水母,银备刚柔,味不咸涩,作铫最良。制必穿心,令火气易透。


茶瓯,以白瓷为上,蓝者次之。


闻龙《茶笺》:茶,山林隐逸,水铫用银尚不易得,何况乎?若用之恒,归于铁也。


罗廪《茶解》:茶炉,或瓦或竹皆可,而大小须与汤铫称。凡贮茶之器,始终贮茶,不得移为他用。


李如一《水南翰记》:韵书无字,今人呼盛茶酒器曰。


《檀几丛书》:品茶用瓯,白瓷为良,所谓“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也。制宜口邃肠,色浮浮而香不散。


《茶说》:器具精洁,茶愈为之生色。今时姑苏之锡注,时大彬之沙壶,汴梁之锡铫,湘妃竹之茶灶,宣、成窑之茶盏,高人词客,贤士大夫,莫不为之珍重。即唐宋以来,茶具之精,未必有如斯之雅致。


《闻雁斋笔谈》:茶既就筐,其性必发于日,而遇知己于水。然非煮之茶灶、茶炉,则亦不佳。故曰饮茶,富贵之事也。

《雪庵清史》:泉冽性驶,非扃以金银器,味必破器而走矣。有馈中泠泉于欧阳文忠者,公讶曰:“君故贫士,何为致此奇贶?”徐视馈器,乃曰:“水味尽矣。”噫!如公言,饮茶乃富贵事耶。尝考宋之大小龙团,始于丁谓,成于蔡襄。公闻而叹曰:“君漠士人也,何至作此事!”东坡诗曰:“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此则二公又为茶败坏多矣。故余于茶瓶而有感。


茶鼎,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涤烦消渴,功诚不在芝术下。然不有似泛乳花、浮云脚,则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何以勺之野语清。噫!鼎之有功于茶大矣哉!故日休有“立作菌蠢势,煎为潺声”,禹锡有“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居仁有“浮花原属三昧手,竹斋自试鱼眼汤”,仲淹有“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景纶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噫!鼎之有功于茶大矣哉!虽然,吾犹有取卢仝“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杨万里“老夫平生爱煮茗,十年烧穿折脚鼎”。如二君者,差可不负此鼎耳。


冯时可《茶录》:芘莉,一名,茶笼也。牺,木勺也,瓢也。


《宜兴志》:茗壶,陶穴环于蜀山,原名独山,东坡居阳羡时,以其似蜀中风景,改名蜀山。今山椒建东坡祠以祀之,陶烟飞染,祠宇尽黑。


冒巢民云: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壶,任独斟饮,方得茶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迟。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恰有一时。太早或未足,稍缓或已过,个中之妙,清心自饮,化而裁之,存乎其人。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已远过古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此又远过前人处也。陶曷取诸?取其制,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不但杜工部云“倾金注玉惊人眼”,高流务以免俗也。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世日趋华,抑足感矣。考其创始,自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又提学颐山吴公读书金沙寺中,有青衣供春者,仿老僧法为之。栗色暗暗,敦庞周正,指螺纹隐隐可按,允称第一,世作龚春,误也。


万历间,有四大家:董翰、赵梁、玄锡、时朋。朋即大彬父也。大彬号少山,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遂于陶人擅空群之目矣。


此外,则有李茂林、李仲芳、徐友泉;又大彬徒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伯四人;陈用卿、陈信卿、闵鲁生、陈光甫;又婺源人陈仲美,重锼叠刻,细极鬼工;沈君用、邵盖、周后溪、邵二孙、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陈辰辈,各有所长。徐友泉所自制之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名。大彬镌款,用竹刀画之,书法闲雅。


茶洗,式如扁壶,中加一盎,鬲而细窍其底,便于过水漉沙。茶藏,以闭洗过之茶者。陈仲美、沈君用各有奇制。水杓、汤铫,亦有制之尽美者,要以椰瓢、锡缶为用之恒。


名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方为佳也。


壶若有宿杂气,须满贮沸汤涤之,乘热倾去,即没于冷水中,亦急出水泻之,元气复矣。


许次纾《茶疏》:茶盒,以贮日用零茶,用锡为之,从大坛中分出,若用尽时再取。


茶壶,往时尚龚春,近日时大彬所制,极为人所重。盖是粗砂制成,正取砂无土气耳。


仙云:茶瓯者,予尝以瓦为之,不用磁。以笋壳为盖,以槲叶攒覆于上,如箬笠状,以蔽其尘。用竹架盛之,极清无比。茶匙,以竹编成,细如笊篱,样与尘世所用者大不凡矣,乃林下出尘之物也。煎茶用铜瓶,不免汤,用砂铫,亦嫌土气,惟纯锡为五金之母,制铫能益水德。


谢肇《五杂俎》:宋初闽茶,北苑为最。当时上供者,非两府禁近不得赐,而人家亦珍重爱惜。如王东城有茶囊,惟杨大年至,则取以具茶,他客莫敢望也。


《支廷训集》有《汤蕴之传》,乃茶壶也。


文震亨《长物志》:壶以砂者为上,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锡壶有赵良璧者亦佳。吴中归锡,嘉禾黄锡,价皆最高。


《遵生八笺》:茶铫、茶瓶,瓷砂为上,铜锡次之。瓷壶注茶,砂铫煮水为上。茶盏,惟宣窑坛为最,质厚白莹,样式古雅,有等宣窑印花白瓯,式样得中,而莹然如玉。次则嘉窑,心内有茶字小盏为美。欲试茶色黄白,岂容青花乱之。注酒亦然,惟纯白色器皿为最上乘,馀品皆不取。


试茶以涤器为第一要。茶瓶、茶盏、茶匙生,致损茶味,必须先时洗洁则美。


曹昭《格古要论》:古人吃茶汤用,取其易于不留滞。


陈继儒《试茶》诗,有“竹炉幽讨”、“松火怒飞”之句。[竹茶炉,出惠山者最佳。]《渊鉴类函·茗碗》:韩诗“茗碗纤纤捧”。


徐葆光《中山传信录》:琉球茶瓯,色黄,描青绿花草,云出土噶喇。其质少粗无花,但作水纹者,出大岛。瓯上造一小木盖,朱黑漆之,下作空心托子,制作颇工。亦有茶托、茶帚。其茶具、火炉与中国小异。


葛万里《清异论录》:时大彬茶壶,有名钓雪,似带笠而钓者。然无牵合意。


《随见录》:洋铜茶铫,来自海外。红铜荡锡,薄而轻,精而雅,烹茶最宜。

  

【译文】

唐代韩琬(字茂贞,邓州南阳人)《御史台记》记载:唐朝制度,御史有三院:第一个叫做台院,其官员叫做侍御史;第二个叫做殿院,其官员叫做殿中侍御史;第三个叫做察院,其官员叫做监察御史。察院的办公场所察院厅居南,唐武宗会昌(841-846)初年监察御史郑路所修葺。其中的礼察厅,称作松厅,因为其南有一棵古松;刑察厅,称作魇厅,因为在这里就寝的人多梦魇;兵察厅,主管察院的茶饮。其茶叶一定要购买蜀茶中的佳品,贮存在陶器中,以防备暑天发潮变质。御史往往亲自封存或者开启,所以兵察厅又称为茶瓶厅。

唐代李匡《资暇集》记载:茶托子,创始于唐德宗建中(780-783)年间蜀相崔宁之女,因为茶杯没有衬垫,害怕烫手,于是就取碟子托起来。品饮之后,杯子又倾倒了,于是就用蜡环绕在碟子中央,茶杯就固定下来,随即派工匠用漆代替蜡环,进奉给蜀相。蜀相很惊奇,就为之命名并告诉亲朋好友,人们都认为很方便,当时就流行开来。此后,传承者再环其底部,更新其规制,从而使茶托子发展到上百种形状。

唐德宗贞元(785-805)初年,青州郓城用缯布加油漆制成荷叶形状,用来衬垫茶碗,形成另外一种碟子。今人大多说茶托子就是起源于此,其实不然。蜀相即如今的升平崔家,一问便知究竟。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谈论茶器说:罗碾,茶碾以银质的为最好,熟铁制成者次之。槽要做得又深又陡,轮要做得又锐又薄。罗网要细密,罗面要拉紧,碾茶时一定要用力,并且速度要快。(罗茶时则要动作轻缓,罗面掌握水平,不怕反复多次,这样茶的细末几乎不会有什么损耗。)只有经过两次过罗的茶末,入水之后会轻轻漂起,在茶汤的表面有光泽凝聚,从而充分显现出好茶所应有的色泽。

茶盏,必须度量茶叶的多少,从而决定所用茶盏的大小。如果茶盏高而茶叶较少,就会遮盖住茶的色泽;如果茶叶较多而茶盏较小,就会使水量不足以充分溶解茶末,尽显茶之真味。茶盏只有在加热的情况下,才会使茶叶充分发挥其色香味,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茶筅,是击拂专用的工具,以竹节细密的老竹加工而成。筅身即筅把要厚重,筅头即前端的竹帚则要稀疏有力,根部要粗壮而末梢要纤细,应当像剑脊般的形状。这是因为筅身厚重,就能在操作时有力,便于运用;筅头稀疏有力,根粗末细如剑脊的形状,就会使得在击拂时即便用力过猛也不会产生浮沫。


茶瓶,适合用金银,其大小规格,只有按照具体需要来决定。注汤(即将煎好的水注入茶盏)这个环节的关键,只是取决于茶瓶口嘴的大小和形状罢了。茶瓶的口,要稍微大一些,而且曲度要小一些,这样注汤时力量就比较集中,水流不会分散;茶瓶嘴的末端,要圆小而且尖削,那么在注汤时就会有所节制,水流不会形成滴沥。这是因为注汤时力量集中,那么茶叶的色香味就能迅速发挥出来;注汤时有所节制而不形成滴沥,那么茶盏表层的粥面就不会被破坏。


茶勺,是添续茶水的工具,其规格大小,应当以可以盛下一盏茶水为适量标准。如果盛水超过一盏,就要把多馀的水倒回去;如果不足一盏,又要再舀一次加以补充。这样倾倒数次,就会使盏中的茶水凉了。


北宋蔡襄《茶录》下篇论茶器:茶焙,用竹篾编制而成,外面包裹箬叶。上面盖起来,以便收拢火气;中间隔成两层,以便扩大容量。把茶饼放在上层,下层放置炭火,与茶饼保持一尺左右距离,使其中保持温暖的状态,就是为了保养茶的色香味。


茶笼,没有放入茶焙烘烤的茶饼,应当用箬叶紧密封裹,放在茶笼中盛起来,置于高处,切不要接近潮湿之气。


砧椎,砧和椎是用来捶碎茶饼的工具。砧板以木头做成,椎以金或者铁制成,取其方便实用。


茶钤,用金或铁屈曲而制成,用来夹住茶饼进行烘焙。


茶碾,用银或铁制成。黄金本性柔软,而铜和黄铜都容易生锈,不能选用。


茶罗,以罗网极细的为最好。罗底要用四川东川鹅溪绢中特别细密的,放到开水中揉洗干净后罩在罗圈之上。


茶盏,茶色浅白,适宜黑色的茶盏。建安所制造的茶盏黑里透红,纹理犹如兔毫,其坯稍厚,经过烘烤后久热难冷,最适宜饮茶之用。其他地方出产的茶盏,有的坯太薄,有的颜色发紫,都比不上建盏。那些青白色的茶盏,斗茶品茗的行家自然不会使用。茶匙,茶匙要有一定重量,这样用来击拂才会有力。以黄金制作的茶匙为最好,民间多用银、铁制成。用竹子制成的茶匙太轻,建茶一般不用。


茶瓶,用于烧水的汤瓶要小一点,以便于观察开水变化的情形,而且点茶注水的时候能够把握好分寸。汤瓶以黄金制作的为最好,民间多用银、铁或者瓷制作。如果茶瓶过大,品饮时有所剩余,停久茶味过熟,就不好了。


宋代孙穆《鸡林类事》记载:高丽方言,茶匙叫做茶戍。


宋代周辉《清波杂志》记载:长沙的工匠,制造茶具极其精致,其工价之高几乎与所使用的白银的价格相等,士大夫之家多有收藏,放置到几案之间,只知道相互夸耀珍贵奢侈,并不经常使用。一般说来茶叶适宜锡器,我认为锡器比较合适,而且实用而不奢侈。如果器具上贴上纸,则容易损坏茶的味道。


张舜民(字芸叟)说:吕公著(字晦叔,封申国公,世称吕申公)家有茶罗子,一个以黄金装饰,一个以棕毛为栏。正接待宾客的时候,招呼要银罗子,就是接待平常的客人;索要金罗子,就是接待皇帝身边的人;索要棕栏罗子,就一定是公辅大臣。家人经常要排着队在屏风间等候召唤。


《黄庭坚集》中有《同公择咏茶碾》诗写道:要及新香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碎身粉骨方馀味,莫厌声喧万壑雷。


北宋陶谷《清异录》中说:富贵汤,应当用白银制作的茶铫煎煮,非常好。用铜制的茶铫煮水,用锡制的茶壶注茶,次之。


《苏东坡集》中有《扬州石塔试茶》诗写道: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秦少游集》中有《茶臼》诗写道:幽人耽茗饮,刳木事捣撞。巧制合臼形,雅音伴祝。


《文与可集》中有《谢许判官惠茶器图》诗写道:成图画茶器,满幅写茶诗。会说工全妙,深谙句特奇。


元代谢宗可《咏物诗》中有《茶筅》诗写道:此君一节莹无瑕,夜听松声漱玉华。万里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芽。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到手纤毫皆尽力,多因不负玉川家。


南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记载:宫中大的庆典活动,用镀金的大(陶制的扁形口大而撇的器皿)摆设五色水果,中间放龙凤团茶,称作绣茶。


南宋程大昌《演繁露》中说:《东坡后集二》中有《从驾景灵宫》诗写道:病贪赐茗浮铜叶。按今天御前赐茶都不用建盏,而用大汤,色泽正白,只是其制作的形制类似薄铜片所做的铜叶汤罢了。这种称为铜叶的茶盏呈黄褐色。


南宋周密《癸辛杂志》记载:宋代,长沙茶具制造精妙,甲于天下。每副茶具用白银三百星或五百星(金银一钱为一星),凡是有关茶的器具都应有尽有。外面用一个饰有穗带的银盒子盛起来贮存。赵葵(字南仲)丞相做潭州(治今长沙)知府的时候,用黄金千两制造茶具,进贡给朝廷。理宗皇帝(葬穆陵)大喜,因为这是宫中的工匠所不能制作的。


元末杨基《眉庵集》中有《咏木茶炉》诗写道:绀绿仙人炼玉肤,花神为曝紫霞腴。九天清泪沾明月,一点芳心托鹏鸪。肌骨已为香魄死,梦魂犹在露团枯。孀娥莫怨花零落,分付馀醺与酪奴。


明代张源《茶录》中说:茶铫,金是水之母,银则刚柔兼备,味道不咸不涩,是用来做茶铫的最好材料。茶铫的中间一定要穿透,以便能透过火气。(以上不见于张源《茶录》,而近于许次纾《茶疏》)茶瓯,以白瓷为最好,蓝白色的次之。


明代闻龙《茶笺》中说:茶,山林隐逸之人,所用茶铫以白银制成也不可能,何况用黄金制作茶呢?如果就使用长久而言,还是用铁制作的为好。


明代罗廪《茶解》中说:茶炉,用陶器或者竹子制成,其大小要与茶壶的大小相称。凡是贮藏茶叶的器具,一定要始终贮藏茶叶,不能改作他用。


明代李如一(名鹗,以字行,又字贯之,江阴人)《水南翰记》中说:韵书没有字,今人称盛茶、酒的器具叫做。


《檀几丛书》中说:品茶所用的茶瓯,以白瓷为佳,所谓“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其形制适宜小口而中间部分较深,这样能使茶色漂浮而香味不散。


明代黄龙德《茶说》中说:饮茶器具精致洁净,茶就会因此而增添光彩。至于当今苏州的锡壶、宜兴出产的时大彬紫砂壶、开封出产的锡铫、湘妃竹所制成的茶灶以及宣德窑、成化窑所出产的茶盏,无论高人隐士、诗人词客,还是贤明的士大夫,没有不倍加珍重和宝爱的。就是说自唐宋以来茶具的精致,也未必有当今如此雅致的。


明代张大复《闻雁斋笔谈》中说:茶叶采摘之后,其自然之性一定要借阳光散发开来,并且遇到作为知己的水。但是,不经过茶灶、茶炉烹煮,也达不到最佳效果。所以说,饮茶是一种富贵之事。


明代乐纯《雪庵清史》中说:甘测的泉水容易变形,如果不是用金银器盛起来,那么其味道必定冲破茶具的局限而散发出来。宋代有人赠送中泠泉给欧阳修的,欧阳修惊讶地说道:“先生您本来是贫寒的士人,为什么还要奉送如此厚重的礼物呢?”然后徐徐观察所馈赠的茶具,于是说道:“水味穷尽啦!”唉!诚如欧阳修先生所说,饮茶乃是富贵的事情。曾经考察宋朝的大小龙团茶,创始于丁谓,成于蔡襄。欧阳修听说后感慨道:“君谟作为一个士人,怎么能够做这样的事情?”苏东坡有诗写道:“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由此可见,丁、蔡二人对于茶的声誉又败坏很多啊!因此,我面对茶瓶而有所感触。


茶鼎,是炼丹和煮水的地方,那些在明月之涧和白云之龛所出产的茶品,经过茶鼎的烹煎,可以涤烦消渴,其功用确实不在灵芝、白术等养生妙品之下。然而,如果没有泛乳花(烹茶时茶盏上所泛的浮沫)、浮云脚(盏面所浮的蒸汽),那么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用什么伴随野语清言?啊!鼎对于茶事的功用太大了!因此,唐代皮日休有“立作菌蠢势,煎为潺声”的诗句,刘禹锡有“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的诗句,宋代吕居仁有“浮花原属三昧手,竹斋自试鱼眼汤”的诗句,范仲淹有“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的诗句,罗大经(字景纶)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的诗句。啊!鼎对于茶事的功用是太大了!即使如此,我还是叹赏卢仝的“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杨万里的“老夫平生爱煮茗,十年烧穿折脚鼎”,像这两位先生,差不多可以无负此鼎了。

明代冯时可《茶录》记载:芘莉,也叫做,就是茶笼。牺,就是木勺,也就是茶瓢。


《宜兴志》记载茗壶说:陶窑分布于蜀山的周围。蜀山又叫做独山,苏东坡居住阳羡的时候,认为这里很像蜀中的风景,改名叫做蜀山。如今山顶还建有东坡祠进行祭祀,因为制陶的烟雾飘来熏染,东坡祠的建筑尽呈黑色。


冒襄(字巢民)《茶汇钞》中说:茶壶,以小巧为最佳,每一个客人一个茶壶,任其独自斟茶品饮,这样才能得到茶中真味。为什么呢?茶壶小巧就不会使香气消散,味道也不会改变。况且茶中的香味,不早不晚,恰在一时之间,太早或者未足,稍缓或者已过,其中的奥妙,清心悦神,品饮自知,通晓其中的变化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完全在于其人的自我体味。

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说:饮茶风尚发展到明代,不再碾成细末、加入香药、制成团饼,这也是远远超过古人的地方。近百年以来,茶壶淘汰了银壶、锡壶以及福建、河南的瓷壶,而崇尚宜兴紫砂陶壶,这又是近人远远超过前人的地方。宜兴陶壶的可取之处何在?就在于它用当地山中的含砂陶土,能够充分发挥天然真茶的色香味,如杜甫《少年行》诗中所吟咏的“倾金注玉惊人眼”,其形制高流也是着意于免俗。至于名家所制作的茶壶,一个茶壶的重量不过数两,其价格往往高达一二十两银子,从而能使泥土与黄金争价。世风日趋浮华,也足以令人感慨了。考察宜兴陶壶的创始,可以追溯到金沙寺的和尚,因为年代久远已经不知道他的名字了。另一种说法,是提学副使吴仕(字克学,又字颐山,宜兴人)曾在金沙寺中读书,其青衣小童名叫供春,他模仿老和尚的方法制作陶壶。如今传世的供春壶,色泽如栗子黯然沉着,坚实刚硬,犹如古代的金银铁器;敦厚笃实,形制周正,壶上手指的螺纹隐隐泛起,清晰可辨,可以称得上天下第一了。世人称它为龚春,是不对的。


万历(1573-1620)年间,有四大制壶名家:董翰(号后溪)、赵梁(一作赵良)、玄锡、时朋。时朋即时大彬的父亲。时大彬号少山,他在艺术风格上不追求艳丽妩媚,而以古朴、雅致、坚实、栗色作为特征,工艺奇妙,巧夺天工。于是就在陶艺领域标举大雅遗风,独擅空群之名目。(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此外,还有李茂林(名养心)、李仲芳(茂林子)、徐友泉(名士衡);又有时大彬的徒弟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伯(名时英)四人;陈用卿(俗名陈三呆子)、陈信卿、闵鲁生(名贤)、陈光甫;还有婺源人陈仲美,所制文玩器具反复镂刻,重叠雕饰,极其细腻,堪称鬼斧神工;沈君用(名士良)、邵盖、周后溪、邵二孙、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陈辰(字共之)等,也都各有所长。徐友泉所自制的茶壶,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名目。在茶壶上镌刻题款也是从时大彬开始的,运用竹刀刻画,书法娴雅。


茶洗,又叫做漉尘,式样像扁壶,中间加有一个弧形的鬲,底部有细孔,以便于冲洗掉茶叶中的沙尘。茶藏,是用来留住洗过的茶叶的工具。这两种茶具,陈仲美、沈君用都有非常奇异的制作工艺。至于水勺、汤铫之类的茶具,世间也有制作得尽善尽美的,但日常还是以椰壳、葫芦器、锡器最为实用和常见。


茶壶的制作,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适宜弧形拱起而不适宜平面,这样可以使得汤力集中,香气氤氲,才称得上达到了最佳效果。


茶壶如果出现有陈杂气味,就要先用沸水倒满洗涤,并且乘热倒掉,随即浸入冷水之中,也要马上拿出来将水倒掉,这样其元气就可以恢复了。

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茶盒,用来贮藏日常所用的零星茶叶,以锡制成,其作用是从大坛中分取茶叶,一盒用完之后再从大坛中取用。(此则不见于《茶疏》,而与张源《茶录·分茶盒》略似)茶壶,往时崇尚龚(供)春所制的紫砂壶,近日则是时大彬所制的茶壶,非常受人珍重和宝爱。因为紫砂壶都是用粗砂烧制而成,正是取其砂不含土气的优点。

仙说:茶瓯,我曾经以陶制成,而不用瓷。用笋壳作为盖子,再用槲叶覆盖在上面,如同箬叶斗笠的形状,以此来遮蔽尘埃。然后以竹架盛起来,无比清幽。茶匙,用竹篾编成,细如笊篱一样,形状与尘世所使用的大不相同,乃是山林隐逸生活中的物件。煎茶使用铜制的茶瓶,不免会有铜锈之味,用砂陶所制的茶铫也嫌有土腥气,只有纯锡乃是五金之母,制成茶铫能够增益茶水的质量。


明代谢肇《五杂俎》记载:宋初福建所出产的茶叶,以北苑为最好。当时上贡给朝廷的茶叶,如果不是中书省和枢密院以及皇帝身边的人都得不到赏赐,而民间也都极其珍重爱惜。例如王东城有一个茶囊,只有杨大年来,才会取出来烹茶待客,其他客人没有敢于奢望的。


明代支廷训《支廷训集》中有一篇《汤蕴之传》,也就是给茶壶所做的传记。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说:茶壶以砂陶所做的为最好,既不会侵夺茶的香味,而且也没有熟汤气。锡壶有赵良壁所制的也很好。吴中的归锡、嘉禾的黄锡,价格都是最高的。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说:茶铫和茶瓶,以瓷器、陶器为最好,铜器、锡器次之。以瓷壶注茶、砂铫煮水这样的配置为最好。茶盏,只有宣德窑所出的坛盏为最好,质地厚重,色白莹润,样式古雅。有一种宣德窑的印花白色茶瓯,式样得中,莹然如玉。其次是嘉靖官窑,以茶盏底部中心有茶字的小盏为美。要烹试茶叶,以色泽黄白为好,怎么能容忍青花瓷器变乱其色泽?注酒也是一样,只有纯白色的器皿最为上乘,其馀的品种都不足取。


烹试茶叶,以洗涤器具作为第一要务。茶瓶、茶盏、茶匙等茶具一旦出现铁锈味,就会损坏茶的色香味,所以必须预先清洗洁净才好。


明代曹昭(字明仲,松江人)《格古要论》中说:古人饮茶用,取其容易喝干而不会留滞的优点。


明代陈继儒《试茶》中有“竹炉幽讨”、“松火怒飞”的诗句。[原注:竹茶炉以出产于无锡惠山的为佳。]清代《渊鉴类函·茗碗》记载:韩愈诗中有“茗碗纤纤捧”的句子。


清代徐葆光(字亮直,长洲人)《中山传信录》记载:琉球群岛的茶瓯,表面呈黄色,上面描画着青绿花草,据说出产于土噶喇。其质地略显粗糙而没有花纹,但有作水纹的,出产于大岛。茶瓯之上造有一个小木盖,用朱黑色漆好,下面有一个空心托子,制作颇为精致;另外,还有茶托、茶帚等。只有茶具、火炉与我国大陆稍微有些差异。


清代葛万里《清异论录》中说:时大彬所制的茶壶,有一种名叫钓雪,形状好像一个人带着斗笠在垂钓,但是形制意态自然,没有一点牵强之意。

清代屈擢升《随见录》记载:洋铜茶铫,来自海外。红铜表面烫上锡,器形很薄,重量很轻,精致而且高雅,用来烹茶最为合适。


文/网络综合

新茶饮一年新增2万多家企业,90%都亏损

  所有人都要不断进化、自我升级,才能活下来。

  2010年4月6日,北京中关村银谷大厦。雷军带着他的团队,喝了小米粥,开始“干革命”。

  谁也没料到,雷军的小米,竟意外给中国奶茶业带来了一场“蝴蝶风暴”。

  01

  奶茶300年

  从最早的奶茶到今天的喜茶,至少经历了三个世纪的演变。

  1680年代,英国皇室在喝下午茶时,琢磨出了在茶水中加鲜奶和砂糖的喝法,一时风靡英伦,成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至今,奶茶还有“伯爵奶茶”、“皇室奶茶”的名称存在。

  具有皇家气息的下午茶杯

  图片来源:Pixabay

  后来,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英式奶茶先传入中国香港,再传入中国台湾。

  但奶茶真正开始在国内走红,是在40年前。

  1980年代,台湾春水堂老板刘汉介喜欢研究新式饮品,搞出了冰泡沫红茶,大受年轻人欢迎。之后在一次内部新饮品竞赛中,一位喜欢吃粉圆(一种地瓜粉、木薯粉制成的小吃)的店长将粉圆放入奶茶,制成了珍珠奶茶,结果大受好评。

  春水堂

  图片来源:微博@台湾自由行

  短短几个月,春水堂的珍珠奶茶卖疯了。

  随后,台湾出现了一大批面向年轻人的奶茶品牌,并开始走进大陆街头。

  1996年,仙踪林和快可立先后在上海开出直营店,将珍珠奶茶、泡沫红茶等茶饮带进了大陆。90年代后期,Coco、避风塘、大卡司、50岚(一点点前身)等奶茶品牌,很快开进了上海、广州、苏州等城市。

  50岚门店图

  图片来源:微博@50岚奶茶微博

  此时,奶茶的制作方式主要以奶精等粉末冲调为主,辅料除珍珠外,出现了椰果、果酱等。独立的奶茶店仅需3-5平米,街边摊也开始出现,经营方式以外带为主,价格在1-10元之间。

  虽然奶茶已经是西餐厅、咖啡厅中的时髦饮品,但口味上没什么改进。

  直到2004年,85°C、快乐柠檬、贡茶、茶风暴等品牌出现,推动奶茶行业再次发生改变。

  在制作上,奶茶开始以现场手摇的方式调制,用茶末、茶渣制成基底茶,再加入鲜奶等辅料。这种制作方式,提升了口感,增加了品类。如快乐柠檬,推出了蛋糕奶茶、盆栽奶茶、岩盐芝士茶等创新品。

  在包装和营销上,奶茶品牌开始采用有辨识度的Logo和包装,并在店内放置滤水器等,以消除消费者在食品健康安全方面的顾虑。

  这一时期,是中国台湾奶茶品牌在大陆市场大规模扩张的新阶段。仅Coco,2010年就开出500多家门店。奶茶店也开始从街边走入商场,并由单一奶茶连锁店转变为复合式店铺,除了主营饮品外,还加入了甜品、汉堡等小吃。

  奶茶也迅速成为饮料行业的竞争焦点,并催生出杯装奶茶和瓶装奶茶两大新品类。一时间,香飘飘、优乐美、香约、阿萨姆、呦呦等品牌相继出现,在得到消费者认可的同时快速崛起。

  优乐美奶茶

  图片来源:微博@优乐美奶茶

  02

  新品牌崛起

  2010年4月6日,北京中关村银谷大厦。雷军带着他的团队,喝了小米粥,开始“干革命”。

  谁也没料到,雷军的小米,竟意外给中国奶茶业带来一场“蝴蝶风暴”。

  彼时,90后的聂云宸大学刚毕业。他在广州开了家手机店,每天忙着给客人免费越狱、刷机,好积攒人气、多卖手机。

  但随着小米“互联网手机”的崛起,横行天下的山寨机,死得悄无声息;聂云宸的线下门店,变得门可罗雀。

  迫于生计,2012年5月,聂云宸关掉手机店,用赚来的20万,转行开出一家名叫“皇茶”的奶茶店——这正是当下估值160亿的“喜茶”的前身。

  喜茶产品图

  图片来源:微博@喜茶

  聂云宸转变创业方向的背景是:作为茶饮大国,消费升级正推动奶茶市场规模成倍增长。

  喜茶之后,2013-2016年间,奈雪的茶、鹿角巷、乐乐茶、茶颜悦色、煮叶等新式茶饮品牌,相继崛起。

  它们成长于大陆,开始通过口感、健康、时尚切入市场,吸引年轻消费者。在底茶萃取上,设备更专业,配料更新鲜,多用低脂奶和新鲜水果。

  像喜茶,号称坚持用100℃高温水,60秒高压萃取,每个茶袋只用一次;奈雪的茶主营“茶饮+软欧包”,当日没卖完的软欧包会直接销毁;茶颜悦色则结合浓厚的中式江南风元素;煮叶更强调传统茶叶原理的新式体现。

  茶颜悦色

  图片来源:茶颜悦色官方公众号

  新式茶饮,成功将奶茶从低端消费带入高端消费的新台阶。市面上,一杯网红奶茶的售价在15-36元之间,远高于传统奶茶,与一杯咖啡的价格接近。

  2016年,凯度消费指数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消费者会对新鲜制作的饮料进行消费,并对其价格并不敏感。现制饮料的均价为15.2元,是超市包装饮料的4倍。

  舒适的茶饮环境,则是新式茶饮替代星巴克“第三空间”的新王牌。

  相比以往,新式茶饮的店面更大、装修风格更多样、更时尚,北欧、工业、田园、日式、中式各式风格都有。

  深圳喜茶LAB旗舰店和奈雪梦工厂店,面积都高达1000平米,店中除了主营茶饮、小吃,还将品类扩充到冰淇淋、特调鸡尾酒、蛋糕等领域,在增加店面收入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消费者粘性。

  这些网红店,甚至成为不少消费者拥有“特别经历”的场所。

  茶饮店成为许多消费者拥有特别经历的场所

  图片来源:华商韬略

  除了旗舰店,喜茶尝试设计出各种风格店面:有以黑色为主、金色为辅的黑金店,定位摩登轻奢;有以粉色为主题的PINK店,定位年轻女性;也有与独立设计师合作设计的DP店;还有含特别设计元素的茶空间店等。

  借助微信小程序和外卖,新式茶饮更吸引了大量线上订单,预定单和到店自取等方式,大幅提升了店铺坪效。

  此外,新式茶饮的社交文化属性更强。

  对年轻人来说,跟朋友出门、逛街、买一杯新出的网红奶茶,再自拍发朋友圈是一种社交仪式,即便是排长队也心甘情愿。

  为了方便女性消费者自拍,奈雪的茶甚至把杯身设计得更纤细,便于单手持握。

  这也是新式茶饮更注重创新与新媒体营销的原因。

  2017年,喜茶多家门店一开张,就被爆上百人排队7小时,以及黄牛代排、限购10杯、不接受加盟等奇葩消息,引发网络热议。

  有人因此质疑喜茶大搞“饥饿营销”、“口碑营销”,喜茶创始人聂云宸却坚决否认:我们没有做过这种事。

  不管起因如何,反正喜茶火了!

  于是,其他奶茶品牌在宣传上也是各显神通。

  2016年,刘强东和章泽天私人投资的因味茶,不但联合京东推出了智能化圆叶胶囊泡茶机,还请来了“最强大脑”王昱珩站台。2019年,快乐柠檬更与阿里合作,在上海开出一家无人智慧奶茶店。

  为尽可能的吸引消费者,新式茶饮新品推出节奏很快,像喜茶和奈雪,每月至少有一款新品上线;起名和配料也玩尽了花样,如芝芝芒芒、霸气芝士嘿嘿莓、红糖波霸脏脏茶等,让人忍不住一试。

  新式茶饮在赢得消费者的同时,再次引爆了奶茶行业。

  2016-2018年,国内茶饮店的数量从19万家增至41万家,翻了两倍多。

  资本也在奶茶行业竞相下注。2018-2019年,奶茶行业投融资额近30亿元,腾讯、阿里、IDG、峰瑞资本等竞相入场。2020年初,喜茶完成新一轮融资后,估值超160亿,令29岁的聂云宸身家达40亿;奈雪的茶更是传出了要IPO的消息。

  奶茶行业的火爆,还蔓延到了其它领域。

  呷哺呷哺在凑凑火锅中,融入了自制奶茶;达美乐和必胜客受珍珠奶茶启发,推出了黑糖珍珠披萨;阿奇侬、奥雪、德华等雪糕品牌,也在近两年因为珍珠奶茶雪糕成为网红;今年喜茶还与可爱多联名,出了黑糖波波奶茶味冰淇淋。

  黑糖珍珠披萨

  图片来源:微博@杜绍斐

  黑糖波波奶茶味冰淇淋

  图片来源:微博@可爱多

  今年7月,连中医药老字号同仁堂都在北京开出新式茶饮店,名为“知嘛健康”,推出主打健康配方的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等养生咖啡,以及芦根荷叶山药龙骨汤等滋补汤粥。

  03

  活不下去的“好买卖”

  奶茶生意持续火热,是因为这确实是一笔有较高利润空间的好买卖。

  一杯传统奶茶,成本只有1.5-2元;一杯加了新鲜水果、芝士等配料的新式茶饮,成本也只有10元。这意味着,一杯奶茶的毛利率在50%-90%之间。

  不同的城市、地段、消费水平、店面规模,会导致奶茶店净利润的巨大差异。但可供参考的是,奈雪的茶曾公开表示,在早期的深圳店铺,客单价在40-50元之间,月营业额接近300万。

  此外,奶茶店的技术、资金门槛也不高,是很多年轻人第一个创业项目。

  但伴随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茶饮的成功,越来越多商家想进入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

  开奶茶店主要有三种方式:直营、加盟和代理。不论用哪种方式加入,并不是付得起加盟费和租金即可,设备、物料、装修、培训等费用甚至比前两者都高,原材料成本也会不断上涨。

  奶茶制作也是看起来简单、做好很复杂的事情。每个流程、每道工序都有讲究,即便是同样的茶叶、水果和辅料,如果配置比例不当或物料不够新鲜,都会影响口感。比如,喜茶就要求加盟店至少有10人运营,饮品质量才有保障。

  即便奶茶店能在几个月回本,但想持续盈利,还要跟上潮流,不断推陈出新来吸引年轻人。

  不少奶茶创业者没看清行业本质,就匆忙入局,结果做了亏本买卖。

  2019年全国新增奶茶企业2万多家,但因同质化严重,盈利的不到一成。据联合利华发布的报告,从2018年起,一二线城市茶饮店关店率就超过了开店率。

  即便闯出了名气和品牌,山寨店又是个大问题。

  以鹿角巷为例,2018年它仅有不到百家门店,但山寨店过千家。它们不但影响了原品牌的声誉,还抢注商标。鹿角巷耗时两年,耗资千万,才终于拿回自己的商标。

  鹿角巷

  图片来源:微博@TheAlley鹿角巷

  不过,也有品牌不像鹿角巷那样死磕的。喜茶原名皇茶,因山寨过多无法注册,于是2016年改名为HEEKCAA喜茶;答案茶也因无力对抗山寨,后改名为1314茶。

  新的竞争态势下,所有人都要不断进化、自我升级,才能活下来。

  2019年,快乐柠檬创始人吴伯超在接受采访表示,快乐柠檬没有成功,只是还活着。这句话的背后是奶茶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提升业绩,快乐柠檬不但把用了12年的Logo换了,对包装和产品也进行了升级。

  在Coco奶茶今年更新的制作流程中,第一道茶汤的制茶工序增加至12道,包括萎凋、浪菁、炒茶、揉碾、干燥等。

  深耕台湾当地市场的春水堂,为了在口感方面保持竞争力,仅用本地最好的牛奶,珍珠煮过3小时即丢弃,用折光仪测试奶茶甜度是否合适;新员工培训更不惜耗时6个月,只为选出真正喜爱奶茶文化的人。

  要做好奶茶生意,越来越不容易。

  04

  新挑战和老出路

  奶茶好喝易上瘾,在于其中的糖分和咖啡因。但在健康消费大趋势下,年轻人越来越注重养生。

  这对奶茶业可能不是一个好消息。

  2017年,上海市消保委对市面上51种奶茶调研后发现,1杯奶茶与5碗米饭或4.2斤香辣小龙虾的热量相同。宁波市消保委也发布过类似的报告,有的奶茶一杯的含糖量等于两瓶500毫升可乐。

  如今,不少品牌推出了“0卡糖”茶饮,用甜菊糖等代糖代替砂糖。这种代糖甜度高于蔗糖,热量仅为蔗糖的1/300。虽是如此,网红奶茶的配料如芝士奶盖、珍珠波霸、果酱中的含糖量依然不少。

  除了高糖,奶茶行业还存在染色剂超标、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卫生环境不合格等问题。

  如今,网红奶茶店在一二线城市趋于饱和,开始向三四线城市和海外市场拓展。据招商证券报告,一线城市茶饮门店经营已经趋于成熟和饱和,门店开店数量出现负增长,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开店数量增长率则超过138%。

  但下沉市场客单价低,高端新式茶饮卖不上价,如何赢得这些市场的消费者也存在新挑战。

  为打入下沉市场,喜茶推出了新品牌喜小茶,定价在6-16元之间;奈雪的茶则通过营造更强社交空间的“BlaBlaBar奈雪酒屋”,用品牌跨界的方式拓展盈利空间,迎合热爱社交的城市消费者。

  喜小茶瓶装苏打气泡水

  图片来源:微博@喜小茶瓶装厂

  平价新式茶饮,虽然让下沉市场消费者更易接受,但也容易丧失品牌光环。况且一点点、Coco、快乐柠檬等,本来就在下沉市场打拼多年,要拓展生存空间并非易事。

  但喜茶则尝试结合本地餐饮文化,迎合当地消费者。比如,四川人嗜辣好酒,喜茶就在成都开出一家黑金店,推出酒与水果混合的茶饮,甚至在其中加入藤椒。在长沙,喜茶又和臭豆腐品牌文和友,联名推出臭豆腐甜品。

  新式茶饮,看上去市场空间广大。

  36氪研究院发布的《2019新式茶饮白皮书》预估,2019年中国茶饮市场总规模突破4000亿,是咖啡市场的两倍。但数据不忍细看:这个4000亿,实为“新式茶饮+传统茶业”的销售总额。

  而前瞻产业研究院《2019奶茶行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是,中国奶茶市场容量为986亿,尚不足千亿。

  究竟是看好未来的空间,还是当下的瓶颈,取决于你究竟是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

  而珍珠奶茶的鼻祖、台湾春水堂老板刘汉介,反倒成了行业的另类。他从业近40年,门店50家,不管寰球经济起伏,一辈子保守又固执地就做奶茶。连竞争对手进店当卧底,最后都被他的爱茶之心折服。

  这里没有网红奶茶的爆火神话,憨憨的老板,只是地信奉“思创新,走百年,用调和,融古今”的道理。可不管奶茶业怎么发展,人们还是会追根溯源地来到这里。

  原标题:活不下去的“好买卖”:新茶饮一年新增2万多家企业,90%都亏损

  来源:FBIF食品饮料创新

  温馨提示:文章贵在分享,我们崇尚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袋泡茶终于等来了流行的机会

袋泡茶,即是将一定量的茶叶包装在特制的过滤袋里,每袋用于冲泡一杯茶汤的饮茶方式。饮用时,连同纸袋一起放在茶杯中冲泡,饮毕即将纸袋取出抛弃,既方便又卫生,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习惯饮用红碎茶的地区。随着人们对于快捷生活方式的追求加剧,目前袋泡茶不仅仅适用于红茶,很多茶都采用了袋泡茶的包装方式。

一.茶包的出现

 

关于袋泡茶的诞生,至今尚未见正式的文字记载,但目前有一种说法流传地比较广泛:1908年,美国纽约的进口商苏里万为了扩大销售,用一种小丝袋装茶叶作为样品寄给买主。有一位买主收到样品后偶然疏忽,连丝袋一道放入杯子浸泡,结果出人意料的好喝。而后许多客户认为茶叶装在小丝袋里泡饮很方便,订货商纷至杳来。然而交货后,客户又大失所望,因为茶叶依然是散装的,并没有他们想要的那种方便的小丝袋,无不抱怨苏里万违约。苏万里从这件事得到启示,不久就改用薄纱布替代丝绸制成的小袋,加工成一种新颖别致的小袋装茶叶,很受到经销人和消费者欢迎,世界上首批袋泡茶就这样问世了。

在国内,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于1964年开始生产袋泡茶,并于后来建立了袋泡茶和小包装茶专门加工厂—第三茶厂;之后,广东等地茶叶进出口公司和不少茶叶生产厂家相继建立了各自的袋泡茶生产基地。1992-1993年,立顿红茶自南而北风行全国,由此掀起中国的袋泡茶热潮,年轻人都以喝立顿为时髦,一时大小店家、宾馆饭店都是“立顿红茶”。一时间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许多袋泡茶厂家,袋泡茶包装机、茶叶滤纸十分走俏。但后来,国内出现了袋泡茶内放置低劣廉价茶品的现象,袋泡茶又逐渐被市场所淘汰。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追求便捷的生活方式,袋泡茶又重新回到人们的实现里。京东投资的因味茶、小米旗下的平仄等一些针对年轻人的茶叶品牌大都采用了袋泡茶形式。

 

二.袋泡茶就代表着低廉的茶?

起初装入丝绸小袋子里的就是正常的红茶样品。但现如今的袋泡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绿茶、白茶、花茶、养生茶……可谓是应有尽有。而绝大部分的袋泡茶,分装的还都是红碎茶。很多人误以为,红碎茶就是红茶渣,也就是红茶精制之后的边角料。其实不然,很多红碎茶是故意为之,是为了能将茶叶入到茶包里面故意将其切碎的。v

红碎茶到底是怎么变碎的呢?正常的红茶工艺,分为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四个步骤。制作红碎茶时,其他环节都不变,只是将“揉捻”变为了“揉切”。通过“揉切”处理,既要将萎凋后的鲜叶切碎切细,又要使颗粒紧卷重实。采用快速强烈的揉切技术,以获得内质的“浓、强、鲜、爽”

而在一些袋泡茶的加工过程中,很多条形茶都是需要切碎的,一方面是条形茶的体积较大会占据较大的空间,而将其切碎空间则占据的更小;另一方在加工袋泡茶时,茶叶的下料口是很小的,如果不将其切碎会造成堵塞或者每个茶包袋的质量不均匀,从而影响到品饮。因此,在将茶叶装入茶包之前,条索比较大的茶叶会故意将其切碎,从而保证每个茶包的质量和物料配比均衡。

 

 

三.常见的茶包类型


丝绸茶包


丝绸茶包是最初的茶包,丝绸茶包因便捷和美观成名,但价格高昂,很多人抱怨网眼太密,茶味不易溶出,这些缺点让丝绸茶包很快就退出了茶包舞台。

滤纸茶包


因为饮茶者抱怨绸质袋子网眼太密,茶叶风味不能充分、快速地渗透到开水中。于是,沙利文用丝绵织成的薄纱纸取代丝绸,滤纸茶包就这样诞生了。在茶包与茶包线之间的粘结,滤纸茶包一般采用订书钉固定茶包线。但滤纸茶包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看不到茶包里面的茶究竟是什么样的,这对于习惯了看茶叶外形的中国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弊端。但滤纸茶包仍是众多品牌的首选,立顿、川宁、迪尔玛等品牌的袋泡茶选用的仍然是滤纸茶包。

无纺布茶包


无纺布又称不织布,是由定向的或随机的纤维而构成。因具有布的外观和某些性能而称其为布。无纺布具有防潮、透气、柔韧、质轻、无毒无刺激性、价格低廉、可循环再用等特点。无纺布茶包相较于滤纸包而言,增加了茶包的视觉感。

尼龙茶包

尼龙茶包凭借工业感和设计感著称;无色透明的高韧度网布,可以让茶叶在热水中最快绽放,美而通透,在茶包与茶包线之间的粘结尼龙茶包采用热粘合,若一定要挑它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它不易降解,在环保性上难以让人满意。

玉米纤维茶包


是目前被公认最高端的茶包,集环保、美观、通透于一身。玉米纤维制成质感针织布,可以承载茶叶在水中自由绽放的重量。这是一种原料可再生、易种植,废弃物在自然界中可100%完全降解的植物源生物基合成纤维,在茶包线的粘合处玉米纤维茶包采用超声波技术粘合,玉米纤维茶包也是国内众多袋泡茶品牌的首选。

四.目前市场流行的袋泡茶品类


说到袋泡茶,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立顿,的确无论是酒店还是商超都能见到立顿的身影。而国内袋泡茶的再次兴起,其实与人们的消费形态、消费场景改变是密不可分的,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得很多都市群体没有时间泡茶喝茶,而袋泡茶做为一种简单快捷的喝茶方式可以让喝茶人节约更多的时间成本。

那么,在目前市场上袋泡茶有哪些受欢迎的品类呢?这就得从袋泡茶的应用场景说起,袋泡茶一般是年轻群体或者办公室群体购买居多,而这些消费群体会选择的购买方式便是淘宝、京东等电商渠道。除此之外,因为冲泡方便,袋泡茶也常见于酒店中。

 

对于酒店用茶来说,绝大数酒店采用的便是立顿绿茶或者立顿黄牌精选红茶,例如如家旗下的酒店就是以立顿为主。也有部分酒店会和一些茶企合作定制自己特有的袋泡茶,例如希岸酒店、国宾酒店、半山酒店等则是和八百秀才茶业合作定制带有其酒店特色的袋泡茶品,选用的茶类也不是单一的原叶袋泡茶,而是以拼配红茶为主如:桂花红茶、玫瑰红茶。

全季酒店则是每个房间都配有泡茶工具以及袋泡茶品,网红酒店亚朵酒店则是以茶为主题,所搭配的袋泡茶是自己品牌的袋泡茶系列,采用的茶也是怒江亚朵村的高山红茶与高山绿茶

值的一提的是,有部分酒店用茶是根据地域来的,有朋友就说到在英德住酒店时,酒店里的茶是英德红茶;而在云南住酒店时,大多数则是普洱沱茶;安徽的朋友则表示在安徽部分酒店用的是太平猴魁。

 

而在电商平台,如淘宝上面袋泡又可以分为三个消费派系:养生袋泡茶、花草拼配袋泡茶、立顿川宁红绿茶。养生系列大都采用药食同源进行拼配,最常见的便是主打祛湿功能的红豆薏米茶、减肥功能的冬瓜荷叶茶、补气血的桂圆红枣茶等。在花草拼配袋泡茶里,最受欢迎的茶品不外乎这三款:蜜桃乌龙、玫瑰红茶、桂花乌龙。2017年,日本的一款白桃乌龙在市场上引起了很多的好评反馈,到了2018年时,便随处可见蜜桃乌龙茶,蜜桃乌龙也成为了国内很多袋泡茶品牌的爆款茶品。

在京东上面也是以淘宝的三个派系为主,但相对于淘宝而言,立顿、川宁、迪尔玛等国外牌品更受欢迎。

 

 

五.自制袋泡茶指南

 

袋泡茶多用于拼配茶及养生茶中,将多种物料集中放于一个小袋里面冲泡,不会出现因为物料的密度不同部分浮在水面上泡不开。采用茶包还可以避免用杯泡茶,喝茶时茶叶往口腔里跑的尴尬现象。对于办公室群体来说,袋泡茶无疑是最简单的喝茶方式了。

 

那么怎样自制袋泡茶呢?最重要的就是购买茶包,可以某宝直接购买,关键词“茶包袋”、“一次性”,会出来大量茶包袋,可以看到有抽线茶包和反折茶包可选,建议购买抽线式方便易操作。

玫瑰红茶袋泡茶


玫瑰红茶是一款深受众多女性喜爱的拼配花草茶,玫瑰花香馥郁、红茶滋味甜醇,两者的搭配使得茶中兼具花香别有一番风味。

 

在玫瑰红茶袋泡的自制中,建议选用滇红茶或者无烟熏味的小种红茶,玫瑰花建议选用法兰西玫瑰又称粉玫瑰。用量建议:红茶1g、玫瑰花2g。称取好克数直接放入茶包中冲泡即可。

桂圆红枣袋泡茶


桂圆红枣是最为常见的一款养生茶品,桂圆红枣茶一般建议选用红枣粒和去核桂圆干为主在搭配枸杞,根据个人口感可选择加入玫瑰花、姜丝/姜粒。

建议配比:红枣粒3g、桂圆干4g、枸杞1g。如想加入玫瑰花和生姜粒建议克数均为1g。

陈皮普洱袋泡茶


如果要用熟普作为基底茶做一款袋泡拼配茶,那么与普洱茶拼配的首选必然是陈皮了,陈皮的果香味和柑橘类物质的刺激感刚好可以和熟普的陈香中和,达到滋味丰富的效果。看似简单的一款茶品,其选料却很讲究,熟普新茶往往会有辛味或者堆味。因此,一般建议选用3至5年的熟普,这时候熟普的辛味散去,滋味也慢慢变得醇厚。陈皮也选用3至5年的皮,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三年以内的新皮只能称为橘皮而非陈皮。

建议用量:熟普2g,陈皮0.3g,根据个人喜好可以加入胎菊,建议0.4g。

以上配比均为参考,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适当调整,宅在家中无聊的小伙伴们不妨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袋泡茶吧,喝一杯自己拼配的茶缓解下心情也是极好的。



来源:茶业复兴

文:李姝琳
编辑:包琪凡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