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和火经营茶业瓷器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泡茶、话仙、city walk……这座闽南古城编织了两个多世纪的海上繁华梦

漳州月港,从这一大航海时代的国际商港,茶叶、瓷器、丝绸、砂糖、水果等运往全球47多个国家和地区,而香料、象牙及来自拉美、日本的白银如潮水般流入中国。

从古到今,漳州是一座泡在茶里的城市。泡茶,话仙,人们惬意地慢活。但,这样的慢,并非是散漫。恰恰相反,他们的“慢”是忙里偷闲,给急管繁弦的生活留白:“事无大小,先来呷茶”。

古城喝茶慢

漫步古城,一个毫不起眼的转角,也许就隐藏着逼仄的深巷;不经意的轻轻一瞥,就是一块斑驳的店招,或是一件精美的雕花,或是一扇雅致的花窗。曾经,这里商铺林立,商贾云集,钱庄、茶店、布店……都是这座“海丝”古城繁盛的注脚。

一家无名小店,吸引住了我的脚步。门口的拉绳上,挂满了大小不一的蒲扇、蒲包,蒲草的清香,使人倍觉温馨。蒲扇,可引凉风,亦可助燃,是泡饮闽南功夫茶的必备用具之一。

门前小桌上,摆放着纸包茶及各式闽南糕点。纸包茶,是漳州茶厂著名的口粮茶“三件套”:“流香、色种、一枝春”,老漳州人最爱的重焙火茶。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乘风飞马大前门,流香色种一枝春”,足见这些茶在老漳州人心中的地位。

“老漳州(人)泡茶,很少单独泡一种茶,而是拆开要混在一起泡才够味。”店主说。浓如酱油水的茶汤,浓郁高锐的火功香,温暖了几代人的回忆。

漳州人不仅爱喝茶,还很懂得喝茶做茶。“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明末清初时,福建乌龙茶“双子星”的创制,都离不开漳州人的参与。

进入店中,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家秤店。老旧的玻璃柜台和货架上,摆着各种各样的秤,在有些昏暗的灯光里,散发出幽微的光。店主是一个50多岁的大姐,她说,这家店已经开了70多年了。

秤店里买茶,倒挺新奇。但,这也折射出茶在漳州人生活中的地位。漳州人把茶称为:“茶米”。

卖纸包茶的秤店,恐怕是古城里传统茶叶销售的“遗存”了吧,街头更多的是新式茶空间或新茶饮店。然而,百余年前,漳州城中茶号云集,汇集了奇苑、瑞苑、张源美、源崇美、陈升苑、荣胜、裕美等40多家茶行、茶庄。茶业之盛,可见一斑。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裹挟着古城融入现代商业社会,但这里的人们依然过着不紧不慢的生活。

晚风里纳凉的老人,骑着脚踏车穿梭在时尚男女中的阿嬤,街巷里追逐嬉戏的孩童,还有围坐茶桌仔喝茶讲古的邻里街坊……市井里充满烟火气的单纯和美好,在高楼林立的都市森林中,显得多么珍贵!

“来,呷一杯茶!”当我驻足拍照时,街边正在泡茶的一位大哥热情地招呼道。坐上茶桌仔,一杯水仙,一把花生,家事国事天下事,闽南人古早味的茶生活。

“潘壶”的诉说

壶腹如鼓,向外扩张后,又向下急收至圈足。肩部缓缓收敛,隆起的壶盖。浑圆的壶钮,与壶腹遥相呼应。线条简洁流畅,气质圆润饱满,透着大气典雅的气质。轻拈壶盖,摩擦壶口,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壶沿上赫然钤着阳文篆字“潘”字印款。

这把漳州文史专家郭榕飞收藏的潘壶,便是来自100多年前的私人高端定制紫砂壶,主人叫潘仕成。

漳州收藏家郭榕飞展示潘壶

潘仕成祖籍漳州,世居广州。他承袭祖业,经营盐务,成为富甲一方的盐商,后因捐巨资赈灾,被赐举人,从此一步步迈向红顶商人的人生巅峰。

由于长期同各国洋商做生意打交道,他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与科技,令他毫不吝啬地出资支持清廷发展洋务。

潘仕成精心打造的“海山仙馆”乃清末岭南第一豪宅

潘氏定居广州至潘仕成已是第四代,可以说,已是彻彻底底的广东人。但是,他血液中仍流淌着闽南人的文化基因。譬如,喝功夫茶就很闽南。

专属定制的潘壶,就是他日常精致生活的符号,或自用,或为人情赠答之用。紫砂壶,与若深杯、烘炉、砂铫,乃泡饮闽南功夫茶的四大“神器”之一。

恰如陈曼生的“曼生十八式”,潘壶亦是清代紫砂壶的经典器型,为许多收藏家、爱茶人所宝爱。

同孚行的茶叶购销凭证

潘仕成的先祖,叫潘振承,漳州角美镇白谯村人,广州十三行行商领袖。他创立的“同文行”,曾掌控着茶叶、生丝、瓷器的对外贸易。他务实开放,会讲西、葡、英等多国语言。凭借诚信经营,在外国商人中有着崇高的信誉,被称为“最可信赖的商人”。

他富可敌国,据一位法国商人称,潘家每年消费多达300万法郎,财产比西欧一个国王的地产还要多。因此,他被《法国杂志》评为18世纪“世界首富”。

月港幽梦影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明穆宗准许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奏请,有限制地开放月港,并设立海澄县,寄寓“海疆澄清”之意,准贩东西洋货。月港因之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民间外贸口岸,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开埠后,海商们如鱼得水,“藉舟楫之利,以腴丽甲天下”,海外贸易则是“十倍于昔”。

明晚期沉船“南澳一号”,正是从月港驶出,承载了大量瓷器

月港沿岸,呈现出“贾舶鳞次、夷艘鳞集、贾肆星列、商贾辐辏”的盛况。月港的繁荣,带动了茶、瓷、丝等加工制造业日益走向成熟,如芳香醇美的武夷茶,美轮美奂的“克拉克瓷”(漳窑写意青花瓷),精致细腻的漳缎、漳绒、漳纱、漳绢等,给西方世界带去了东方的浪漫与雅致,并开启了中国与世界的白银时代。

漳州博物馆里展示着各国钱币

明末起,荷兰殖民者侵扰闽台,阻断了月港至马尼拉及菲律宾群岛的航路。此际又正值明清更迭,郑氏集团与清朝的反抗较量,战事频仍。为平定郑氏,清廷重启海禁,并且坚壁清野实行迁海。

由于月港系内河港口,商船出海皆须经由厦门港,加之江流携带上游大量泥沙,日积月累,淤塞港口。从此,月港渐渐淡出国际贸易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厦门港以及后来居上的广州港。

落日熔金,江水滔滔,无语奔流,带走的是一个恢弘的时代,留下的是一片沧桑的梦影。

来源:茶道CN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安溪茶:一片神奇的“树叶”

在安溪,铁观音被誉为“一片神奇的树叶”,有着“一叶富万民”的说法。追溯铁观音出口的历史,可至唐宋。而如今,安溪茶人在坚守传统制茶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营销方式、转变经营理念,拥抱互联网时代,以铁观音为代表的安溪茶早已香飘四海、韵动五洲……

安溪茶农在采青。

宋元:茶叶从刺桐港出发,抵达世界各地

宋元时期,刺桐港是我国四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被誉为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即当年的刺桐港)是宋代闽茶出口的重要中转站,安溪的茶叶和闽北的乌龙茶、红茶先集中到这里再装船运到世界各地。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处遗产点之一:九日山摩崖石刻,图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九日山。成冬冬 摄

如今,在当年刺桐港所在地,有一座被誉“山中无石不刻字”的名山——九日山,山上还遗存有许多关于茶的摩崖石刻,如:“嘉泰辛酉(1201)十有一月庚申,郡守倪思正甫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既事,登九日山憩怀古堂,回谒唐相姜公墓,至莲花岩斗茶而归” ,以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男女携筐,采摘新茶”、“岩缝茶香”、“斗茶而归”等。

翻阅清代徐松的《宋会要辑稿》,你会发现,里面详细记载着泉州及各地的茶叶对外贸易情况:“国家置市舶司于泉、广,招徕岛夷,阜通货贿,彼之所阙者,丝、瓷、茗、醴之属,皆所愿得。”据记载,当时安溪的茶叶销往58个国家和地区,遍及东南亚、西非、北非等。

考古专家认为,上世纪70年代泉州湾后渚港发掘的宋代古船,是在泉州定居的海商巨富蒲开宗、蒲寿庚父子及其蒲氏家族的“香料船”。《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惟香之利最博,故以官为市”。据考证,蒲家老小喜茶,其子蒲寿宬诗作中有不少茶诗,其中一首写道:“煮茶与客早回去,落日前山路更多。从今决意修茗事,典衣买树榯井边。”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处遗产点之一:石湖码头,是宋元时期贸易商品进出口主要港口之一。陈英杰 摄

元代,来过泉州的意大利安科纳市犹太商人雅各,在其著名的回忆录《光明之城》中这样写道:“在城里的市场上,可以看到很多好的东西,如大米,形形色色的水果、香草等。还有一种用灌木的小叶子做成的饮料,那种东西在他们中间很受重视,不过尝起来都很苦。”据考证,这是西欧最早有关中国茶的文字记录。

明朝起,茶叶出口贸易逐渐转移到厦门港

明朝,泉州港因海禁和港口淤积,厦门港逐渐成为乌龙茶出口的集散地。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荷兰人在爪哇万丹购买由厦门商人运去的茶叶,以后又在爪哇、苏门答腊多次购买华茶,转运欧洲卖到英国等,并按厦门方言茶的读音“TAY”称茶为“THEE”。崇祯十年(1637年)4月6 日,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到广州购买茶叶,1644年、1676年先后在厦门设立代办处、商馆,收购的茶叶先运到印度马德拉斯集中再转运到英国。曾先后担任北京、牛庄(今辽宁营口)、厦门海关通译的英国人包罗,在《厦门》一书中写道:“厦门乃昔日中国第一输出茶的港口……毫无疑问,是荷兰人从厦门得到茶以后,首先将茶介绍到欧洲去。”

明末清初,郑成功以厦门为抗清基地,采取“通洋裕国,以商养兵”的策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郑成功控制的对外贸易物资,主要是茶叶。

清代:乌龙茶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期

进人清朝后,直到十九世纪末期,乌龙茶的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期。十九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把贸易眼光聚焦到中国盛产的茶叶,因此茶叶出口不断增加,占外贸的比重逐渐提高,并最终取代丝绸、瓷器成为最重要的出口商品。阮旻锡《安溪茶歌》就有“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的叙述。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英国商人胡夏米在鸦片战争前曾对福建可资贸易的货物进行调查,并采购了两种安溪茶,他说:“安溪茶,广州经常售价是十八两或二十两”,“合丰牌,一大箱安溪茶,广州市价约十六两。”由此可见,安溪茶已在广州市场上出售。另据英商的记载,1838-1939年英国商人在广州采购的安溪茶为10.6万磅(约合九万多市斤)。

1877年以后,由于销路扩大,出现粗制滥造、以次充好、质量低下的现象,无法与台湾、日本的产品竞争,对欧美市场出口终于逐渐衰落。到1900年,仅剩下406吨,大部分销往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国家和地区。

20世纪:华侨引领茶叶对外贸易

进入20世纪后,茶叶出口又呈现出全新特点:众多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的华侨纷纷经营茶叶生意,成为茶叶外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乾隆年间,西坪尧阳人王冬到越南开设“冬记”茶行,并在越南12个省开设分店,配制“冬记”大红铁观音,驰名中南半岛。咸丰年间,虎邱罗岩村人林宏德配造“金泰”铁观音,由其子林诗国和林书国委托新加坡的“荣泰号”茶行代理经销。光绪(1875-1908年)间,西坪尧阳茶农王量、王称兄弟6人,从台湾返运茶叶往印尼,在雅加达、泗水、井里汶等地开设“珍春茶行”。

据考证,东南亚各国经营茶叶的大部分是安溪华侨。新加坡是马来群岛的转口贸易中心,1928年新加坡茶商公会成立时会员有24家,到1952年增至30家;到四十年代,马来西亚各地开办茶店达二、三十家;泰国年进口乌龙茶约200吨左右。在东南亚,安溪铁观音被海外茶人们视为奇货,往往用作“镇店之宝”。据统计,这一时期,安溪茶叶每年销往新加坡800余吨,马来西亚200余吨,暹罗国(今泰国)160余吨,菲律宾100余吨。

20世纪30年代,安溪人在东南亚开设的茶号有一百余家,其中著名的有新加坡的“林金泰”、“源崇美”、“高铭发”、“林和泰”,马来西亚的“三阳”茶行、“梅记”茶行、“兴记”茶行,印度尼西亚的“王梅记”茶行、“王金彩”茶行,泰国的“义和发”茶行、“三九”茶行、“集友”茶行、“炳记”茶行,越南的“冬记”茶行、“锦芳”茶行、“泰山”茶行。澳门的“王芳春”茶行,香港的“尧阳”茶行、“福记”茶行、“谦记”茶行、“泉芳”茶行,台湾的“张协兴”茶行、“王瑞珍”茶行、“宝记”茶行、王有记茶业公司、正达茶业公司、祥兴茶业公司、“龙泉”茶庄、“峰圃”茶庄,均广为人知。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王联丹配制的铁观音在新加坡举行的“泰山峰”牌铁观音茶叶评比中被评为特等奖。王联丹也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在海外获奖的铁观音茶王。抗战爆发后,茶叶对外贸易日渐衰落。尽管面临困境,但安溪人依然坚持生产,在狭缝中求生存,在抗战沦陷时期只有安溪茶源源不断运抵全国各销区及东南亚地区。

英国女孩慕名到安溪问茶。

近年:乘“一带一路”东风 成欧洲时尚饮品

近年来,安溪铁观音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又搭建起一条条通往全球各地的“茶香通道”。早在2015年,就由安溪县政府牵头,组织当地多家茶企到匈牙利、捷克布拉格、意大利米兰参展,铁观音那迷人的兰花香、观音韵令不少外国友人深深叹服,从而深深爱上铁观音。而继安溪铁观音“莫逆之交”成为中法建交纪念茶之后,又成为中意建交纪念茶款。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审核,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

“好茶无国界,外国友人对中国功夫茶的冲泡方法感到十分新奇,许多人特意到展馆来学习中国功夫茶的冲泡、品饮方法。”虽然时隔五年,但回忆起当年铁观音在欧洲推介的盛况,德峰茶业副总经理王文良依然记忆犹新。他说,那年在匈牙利,德峰把茶叶展览会与微茶会相结合,一共举办了3场活动,与国际友人们分享严格按照地理标志制作的安溪铁观音,并由传统好茶推广大使汤佳彭丽现场教授外国友人如何正确冲泡、品饮安溪铁观音。

中印东湖茶叙,莫迪品鉴安溪铁观音。

从来佳茗似佳人。可以想见,当年如女神般的中国茶艺师,在欧洲用最优雅的姿态、最专业的程序冲泡安溪铁观音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便构成了一幅让人如痴如醉的唯美画面。

俄罗斯普京总统品鉴安溪铁观音。

这些年,安溪铁观音在海外越来越火。2010年以来,安溪茶企成功抱团登陆欧美茶叶高端市场,泉州友城法国埃罗省与安溪的“茶酒对话”传为佳话。目前,安溪茶叶外销市场已形成以日本、东南亚为主,俄罗斯、欧美为辅的市场网络,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近年来安溪县积极布局欧洲市场,2011年5月至今,八马全球巡回品鉴会,先后在德国柏林,波兰华沙、克拉科夫,捷克布拉格等50多个城市举行;2012年,八马、华祥苑、中闽魏氏、坪山、三和联合以“安溪铁观音”大品牌在法国巴黎开设营销中心,强势进军欧洲市场;2014年、2015年、2016年,三和茶业生产的安溪铁观音分别作为中法建交50周年、中意建交45周年、中希建交45周年的纪念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的重要元素;2016年以来,依托“闽茶海丝行”,组织八马茶业等茶企走进德国、波兰、捷克、英国、西班牙、法国、希腊、匈牙利等欧洲国家,推介安溪铁观音,签订茶叶经贸合作协议,拓展海外销售市场。

立陶宛总理斯克韦尔内利斯(右一)品鉴安溪铁观音。

未来: 期待茶与“生活美学”的完美邂逅

琴棋书画诗酒茶,当年件件不离他。自古以来,茶叶就拥有文化属性,被许多文人雅士奉为至宝。在安溪,如今的茶产业早已不是单一的“茶”,而是融合了茶+文旅、茶+创意、茶+互联网……许多传统的铁观音茶人,也正在传承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创新宣传推介方式和营销模式,让好茶拥有更多的附加值。

安溪生态茶园。

早在几年前,在安溪县西坪镇盖竹村, 安溪德峰茶业负责人、安溪铁观音非遗传承人——王辉荣就带领着德峰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在茶园里附加了科研、教育、示范、休闲、娱乐、茶旅游、餐饮、民宿等更为丰富的项目,打造成了一个茶庄园。如今,8700亩原生态的德峰茶庄园,成为了合作社的一个闪亮的“金字招牌”,目前,该庄园已吸引来四方宾朋前来参观、旅游,其中有的客人甚至是从韩国远道而来。

农忙时节,茶农上山采茶。

世代做茶的王家,传到王辉荣已经是第十三代,虽然始终坚持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致力打造出“回归传统”的好茶,但在营销模式创新上,王辉荣可一点也不因循守旧: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德峰作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代表成为展会的亮点,将德峰传统好茶与著名画家知弥5幅作品(初见、相知、忆难忘;清、欢)融为一体展示,独树一帜,引起全国各地参会嘉宾高度关注,让红心铁观音以不一样的形式飘香文博会,而像这样将茶、画、诗相结合,打造非遗作品茶的创新形式,仅仅是德峰走出的第一步。在安溪县城,不久即将开业的德峰茶生活体验馆里,将融合茶、茶器、画作、旗袍等多种艺术衍生品,并将举办各类文艺交流活动,在这里,所提供已经不仅仅只是茶,而是当代生活美学的一种全新呈现,而非遗作品茶仅仅只是其中一个载体。“传统茶人也需要改变,只有不断赋予茶以新的文化内涵,它才能更加生生不息!”当地某部门的一位负责人一席话,说出了王辉荣的心声。

今年4月20日,我县隆重举行2021安溪开茶节。

改变的远不只是王辉荣,安溪首届铁观音大师王清海也在做着类似的事。近两年来,他在抖音上成了网红,收获了海内外数万粉丝,而且有几条视频播放量达到400万以上。而在此之前,他也仅只是一个秉持“匠心”的铁观音茶人,30多年只专注做一泡好茶。而如今的他,早已深谙直播、短视频的操作方式,获得了线上线下许多“老铁”的支持。“二三十年前是一根扁担走四方,现在是一张网络联四海”这句话已成为他直播时的口头禅, 通过直播、网上带货等,2020年,他旗下品牌铁观音线上的成交额达到近百万,其中不少是他的抖音粉丝下单的。“时代在变,制作工艺要坚守传统,但营销思想一定不能古板,只有这样安溪茶才能走得更远”王清海的话掷地有声。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安溪报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瓷茶为媒兴贸易——浮梁县组团参加景德镇日本经贸周瓷茶推介活动

八月的大阪热情似火,硕果满枝。

8月10日至14日,由景德镇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和日本方成株式会社主办的景德镇日本经贸周瓷茶推介活动在日本大阪等地举行。浮梁县委副书记、浮梁镇党委书记黄爱喜,县侨联、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和浮茶集团等单位负责人参加推介活动。

8月12日至13日,经贸周重点活动“景德镇贸易招商推介会”和“浮梁县浮梁茶推介会”在日本大阪樱泉会馆举行,中国驻大阪总领馆经济商务处徐永强领事等数十位嘉宾、企业代表出席。

活动中,黄爱喜从浮梁县的历史底蕴、生态资源、产业规划等方面向日本友人介绍了浮梁,并诚挚邀请日本企业家到浮梁考察投资。他指出,浮梁是千年古县,1400多年的建县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浮梁的瓷器和茶叶曾作为中国符号,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在中日文化交流融合中留下了辉煌篇章;浮梁境内生态环境优美、交通路网通达、营商环境良好,区位、人才、资源等方面优势明显,是旅游居家、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浮梁正全力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将与广大企业家共享发展新机遇、共聚发展新动能、共优发展新环境,真正做到亲商安商、携手共赢,让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经营、舒心发展。

浮梁县茶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向大家推介了浮梁茶。他表示,近年来,浮梁县积极推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的新篇章,以茶科技为抓手,不断提升茶叶种植和加工的科技含量,确保了“浮梁茶”的品质稳定,在市场上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浮梁茶品牌更是屡获殊荣,先后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业百强县”“茶业品牌建设示范县”“古树红茶核心产区”“红茶重点产区”“千年茶乡”“多彩茶乡—特色魅力茶乡”等荣誉称号,“浮梁茶”的品牌形象和价值不断提升。

与会嘉宾对浮梁县和浮梁茶表现出浓厚兴趣,推介会结束后纷纷留下来品茗交流,并相约以互访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交流互动。

经贸周期间,“中国景德镇浮梁茶日本体验中心”在日本大阪樱泉会馆挂牌,浮梁县茶产业中心与日本方成株式会社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代表团一行还拜访了有关商会和行业协会,会见了当地企业家和艺术家代表,调研了大阪、奈良、京都等地的瓷茶消费市场,考察了零售终端和文创商店。“日本茶都”宇治以生产特优的抹茶而闻名,在日本被誉为高级茶的代名词。

代表团一行专程来到宇治,参观了品牌门店和展销,与社长、主理人和当地茶人深入交流,重点了解日本茶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有机农业实施、食品安全管理、加工工艺传承、革新产品研发创新以及商品设计和营销等方面的先进做法,认真学习日本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等方面的创新举措。

(来源:浮梁发布)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