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喝功夫茶赞美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宁波茶印象: 器质高贵,个性消费无套路?

  作为一个藏富于民的大城市,宁波的富裕是肉眼可见的,总体上,这里大小老板众多,他们喜欢与众不同,追求品质,十分讲究,也舍得花钱,高端器具在这里的认知度和欢迎度相对也比较高。

  在今年宁波茶博会上,紫砂壶占据了器具展位的半壁江山,可见,紫砂壶在当地的市场还是比较走俏的。江苏宜兴紫砂壶范双元师傅在与一些客户交流后,发现宁波市场对紫砂壶的选择呈现出一个特点:喝功夫茶的人群偏爱小型的紫砂壶,收藏爱好者相对喜好大的器型。比起款式,宁波客户对紫砂壶的等级更为讲究,市场上各种壶料鱼龙混杂,宁波客户看重正品,注重买好的壶器,希望买到的是正宗的紫砂料制作的壶,买回去之后也会经常用。紫砂壶的盛行,宁波本地资深茶客老杨也深有体会,“宁波人泡盖碗是不会泡的,很容易被烫到,基本上是买紫砂壶。”近五六年来,老杨身边也有很多朋友买银壶,有别于其他地方银壶只讲究外表好看,宁波人买银壶更注重内部工艺、质感要好。饶是如此,宁波的“吃”还排在“住”后面。

  龙泉市古欢室青瓷工作室陈女士同样表示,在展会上遇到了部分个性化的客户,喜欢量少的、手工的、少见的龙泉青瓷。陈女士的客户大部分都有茶室、茶会所,但是整体上,市场用的茶器并不单一,有紫砂的、景德镇青花瓷、德化白瓷等。元熙窑黄赞锋透露,景德镇的瓷器品牌在宁波认可度较高,尽管可能因为受疫情影响,这里消费也会偏保守一点,但这里的消费者接触景德镇瓷较多,知道它的价值,不会认为价格虚高。他还说到,“在器具的使用上,江浙沪都是偏向精致,喜欢有文化的东西,对比较粗犷的东西不是很感兴趣,对细腻精致的东西比较认可,同样的产品,有些地方的客户会感叹是天价,这边的人不会,喜欢就会买。”

  除了追求个性化之外,宁波的消费者也有点“独立”,茶具套组在他们看来是没意思的,更不屑于购买、使用。龙好茶具嵩江茶城店负责人沈先生表示,“现在器具的消费没有很固定,产品也很多,宁波器具的消费比较小众。稍微有点讲究的不爱用套组,用套组比较多的是工厂,或者公司配给员工。”在一众器具当中,个人单杯算是市场上的宠儿。陈建明认为,“宁波茶具市场其实还可以,高档的单杯卖得不错,特别是新冠病毒来了以后,人们的卫生意识普遍在提高,不爱用公杯,出门还自己带杯子,或者存在长期去的店里。”

  十来年前,宁波喝茶还不普遍,更鲜少有人在办公室配备茶桌茶具,如今这一状况已经彻底改变,茶桌成为基础配备。千手品苑李总表示,“宁波工厂、企业、公司多,现在都是标配茶桌,是必需品。古船木这两年走不动了,鸡翅木也是一样,从前年10月份,说停就停了。大板在宁波还是有量的,现在全部用薄板。”此外,这几年白茶的火爆带动了电陶炉等煮水、茶器具的市场,就像以前铁观音时代盖碗的流行一样,潮州陶总堂电器市场总监佘进发先生很看好宁波市场,开拓市场短短几天中发现了很多商机。


  宁波的海归派、大小老板数量庞大,对于他们而言,消费高端茶器茶具,已经超越了物质层面,他们更享受的是器质生活带来的精神享受。夏璐璐在宁波茶行业耕耘多年,在她眼里,宁波是个花得起钱的地方,但老板们一定是追求真正好的东西,只要他们认定产品是真的好,就很愿意去花钱,因为他们很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他们可以为了寻求一只心仪的杯子专门跑到景德镇、跑到日本去定制,就为那份与众不同。

  他们的消费场景一般除了咖啡就是茶,到了茶的场景,追求的就是调性,自己有的别人没有,哪怕几万块钱一泡的岩茶或上万的银壶,即便自己喝不明白,但场景美,“晒”到社交媒体人家会点赞、喜欢,争相评论赞美,能引得别人“羡慕嫉妒恨”,也就物有所值了。他们认可的是产品的独特和质感,比如同样是锡壶,人家买新的他们就喜欢带有古旧感的,目前在宁波,老器大家也很愿意买。有此癖好,无怪乎产品惊艳但价格不菲的厦门铜话斑斓彩在别处看的人多买的人少,但第一次来宁波参展,生意就好得不得了,带来的花插、壶承不多时就售罄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宁波的高端茶器具市场,也许这成千上万个老板们内心都会涌起一种共通的骄傲:我有钱,我任性,我们不一样!

  来源:茶驼,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平心静气待普洱

(《吃茶去》杂志)茶饮久了,成了习惯,如果哪天没泡上一杯,就会觉得忘了件事情未做似的,郁郁不安。

我就是这样,无论每天多忙,总忘不了要泡上一杯,即使外出,也要自备些茶叶,够喝到回来。在家中饮茶,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房里,一杯茶,一本书,悠悠然,边读书边啜饮。书是一个诚实而又有思想的朋友,常常给我禁不住的惊喜,我们同样相处多年,它同样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茶也一样,而且给我更多的是安静,让我略显浮躁的心慢慢平和下来。每天,我只要在书桌前坐了,有书,有茶,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喧扰,心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趋于平静,书和茶都是可以和我说些心里话的朋友。

我饮茶很杂,素来不太挑剔,从安溪铁观音、信阳毛尖、杭州龙井、黄山毛峰、苏州碧螺春到安吉白茶再到岳西翠兰,凡家中有的茶,我总是因循着饮用,一种茶饮完了再换作其他的茶接着饮用。虽然我对茶不挑剔,却也不是所有的茶都会喝下去,除却那种质量较为低劣的,还有些茶我同样是不喝的,或者说是浅尝辄止。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想起普洱来。

说实话,我不喜欢普洱,总觉得它的商业气息太过浓厚,就像一个穿梭于市间的交际花。

我向来把茶视为一杯灵性的水,飘逸、清新,灵谧且雅致,如同纤尘不染的仙子。茶本为草木,而那最珍贵的细蕊嫩芽又岂是饱受烟尘熏染的世俗之物所能相比。所以,我一直认为茶应该矜持、高洁,既要有出世的禅意,又要有入世的情怀。所以,说到普洱的时候,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浓妆艳抹的都市女子。而前几天和一个国外的作家朋友谈起对普洱的感受,没想到她的意见竟和我意外地统一。她说普洱的茶香气太重,太俗,从而失去了茶应有的清淡与从容。她的话让我不禁一惊,这是我第一次听一个女子说她不喜欢普洱,在此之前我曾和一些女性朋友交流过普洱,在她们眼里,普洱茶是属于云南的,是云南的味道。普洱茶的香,是岁月沉淀的气息,醇厚。甚至在她们眼里,普洱茶就是有关专家说的“世界上能喝的古董只有两样:法国波尔多的葡萄酒以及中国云南的普洱茶。”

可是,国外的朋友依旧和我一样不喜欢普洱,她说让她不喜欢普洱的原因除了香,就是茶太碎,冲泡后一壶的茶渣,而最让她反感的原因是价格。我同意她的说法,我喝过的迷你沱茶大都是碎的,一不小心饮进嘴里,弄得一口茶渣却不好吐出来。而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的饮品,动辄成千上万元一饼,究竟是在卖茶还是在做什么,而这样的价格应该也不是我等平民百姓所能承受的吧。当然,平常百姓也不一定会有喝茶的闲暇时间,记得曾经有段时间坊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能有时间且喝得起茶的人大都不用买茶。”这话不仅听着很有意思,细品起来同样很有意思。

朋友是我在国外唯一的好友,对茶浸淫也久,有数十年,只是她喝茶不像我随性,她非常挑剔,凡是她不喜欢的茶,无论怎样劝说,她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坚持,而这也是她能和相处多年的原因之一。

我知道,我本不该把价格成倍增长的事怪罪在普洱茶的身上,茶就是茶,本身没有任何错误,只是一些幕后的推手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把茶的名声坏了。

我最早接触普洱是在十余年前,那时的普洱价格还很适中,不像时下这么惊人。第一次接触到普洱茶其实也是一个意外,那段时间妹妹正在减肥,听人说起普洱具有减肥效果后就托人买了几饼,初饮,她曾喋喋不休地和我说了普洱茶的效果,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她在自我欺骗,是一种假相,因为利于食物消化,刮肠去油,促进排便的功效并非只有普洱茶具备,几乎每一种茶都有这样的功效,所以,我对她的话并没有一点的热情。为了减肥,妹妹在那段时间先后试了十多种方法,结果都是起初感觉有效,后来又都慢慢失去了信心。果不其然,没过几个月她就把剩下的茶饼给了我,她知道我爱喝茶,且并非为了减肥。当我问及她为何有效果却不再饮用时,她不好意思地笑笑说,都一样。可是,我段时间我正频于奔波在生活的小道上,对她送的茶饼并没什么印象,那么大的茶饼,弄不好就掰碎了,冲泡效果不甚理想,所以,我不仅没能记住它的品名,甚至连它的味道也忽略了。我喝过的茶虽多,但是让我记不起味道的只有那次。

再次接触普洱的时候,普洱的价格正值高峰,一次应朋友之约去她的茶馆喝茶。茶端上来的时候,红红的汤色,在透明的玻璃壶里显得异常端庄,如果用一个女子来形容的话,就是温润丰满、雍容华贵的中年妇人,有点像茶馆的朋友。我当即被那茶色所吸引,以为是红茶,可是闻着那醇厚浓郁有如花香的气息我却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朋友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不知道了吧,这可是当下炒得最红火的普洱,一饼一万多呢,平常的人我都舍不得拿出来呢。朋友是异性,不仅知道我喜欢喝茶,还知道我喜欢写东西,所以对我的态度远不像对来茶馆里喝茶的客人。每次约我去喝茶,总是把她认为最好的茶取出来与我分享。她对我的态度让我十分感动,却也有负重之感,作为一个仅靠文字为生的平常人,我惭愧不能为她的生意起到点滴的作用。可她并不计较这些,对我依旧那样地尊重,甚至有点儿暧昧,像对兄长似的。

记得我曾在书上读过,普洱茶的茶味一般不会很快被冲泡出来,所以,我有些不解她泡的茶香为何那么厚重。她乐了,说在你来之前,我让茶童专门煮了的,只有这样的水温茶的香才容易逼出来呢。看着她那张笑得很舒展的脸,我突然有种异样的感动,真是费心了,都说当下社会异性朋友不太好处,因为利益已经蒙蔽了现代人的心灵,商人更是大都成了无利不起早之徒。我很庆幸,能拥有一位如此舒心的朋友。

可是,当我真正饮起茶来,才发现此茶过于平和,微甜且香,入口柔滑怡人,恰如一个饱经历练的成熟少妇,温婉有余,却率性不足。当然,这种茶对于一个初饮者来说,却不耆为一件好事。因为初饮,如果一上来喝得就是那种苦到肠子的茶,没准就把他吓住了,以致觉得所有的茶都是那个样子,从此和茶老死不相往来。但是对于喝惯了绿茶的我而言,味道明显淡了许多,尽管香是那样的醇厚,余韵在嘴里是那样的温馨,但其过于圆滑和成熟的气息却让我在不经意间失去了探究的神秘感。

说到香,记得有人这样形容它:普洱的香是隐忍的,它没有铁观音饱满,没有茉莉活跃,没有龙井清新,没有花茶浓艳,它的香甚至是暗淡的,它藏在茶里面,需要静心感受和体味。只有在别的茶不可能做到的几十泡中它的香才会一点点流出来,喝普洱茶的香其实是在感受一种变化,是岁月的味道!

在朋友的茶馆里,我没有喝到这样的味道,可能是我被它先期散发出来的香气迷惑了,以致过早地失去了对它再加品赏的念头。随后,我不时地从杂志、报纸上读到各种关于普洱茶炒作的文章。茶本就不同于一般的世俗之物,它们多出自深山幽谷,生长茶树的地方一般都在云雾缠绕的高山之上,茶树所依赖的风、雨和阳光都要求不同。普洱更是扎根于云南高原的红土之上,山野的自然造化,成就了它高洁的禀性,就如高人雅士一样不入俗流。可是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偏偏让它和最世俗的金钱扯到一起,所以,我对它的排斥之心更加坚定了,也就是在那段日子我觉得各种打扮得愈发娇艳的普洱渐渐成了一朵交际花。

随后的几年,我和普洱几乎不再有交集,普洱的价格也由它不可攀的高峰一路跌了下来,我不知道那些炒作普洱的人是否明白“大起之后必然大落”的道理。人算不如天算,一切事物皆有因果循环,而作为最为智慧的人类是不是该大彻大悟,懂得人生要像茶一样,只有宁静平和,才能品尝到苦后回甘的滋味!

普洱茶的原料同为云南大叶种茶,却依类分为两种,一种为生茶,一种为熟茶,并且两种茶的性格各不相同。生茶性寒,口感清香,为茶叶杀青晒干后蒸压而成,熟茶性温,口感醇厚,为生茶发酵后压制而成;生茶汤色橙黄,晶莹透亮,熟茶汤色红浓,明丽鲜艳;因为适应人群不同,一般饮生茶作减肥用,熟茶用以养胃。我再次和普洱相遇恰是因为胃,两年前有段时间肠胃不适,一个曾在我面前自称喜欢茶的朋友随即送了两盒包装非常精致的普洱沱茶给我。其实他并不知道我对普洱的拒绝。待把茶送到手中,我才发现他拿来的是生茶,后来无意中问了他生茶和熟茶的区别时,他竟然不知道茶还有生熟之分。我禁不住在心里乐了,想到朋友也是一番好意,就没再说什么,当然,也没有再和他提到生茶与熟茶的区别。

茶一直放着,直到前几日和国外的朋友聊起它,才发现有如此认识的并非只我一人。当然,对于谈及普洱茶的好处,或者赞美之文章比比皆是,如:“若以人喻茶,则绿茶如同清纯自然的小姑娘,功夫茶如风姿妖娆的少妇,普洱茶却是饱经风霜的老学究。若以字喻,则绿茶如行书的行云流水,功夫茶如草书的狂放恣肆,普洱如魏碑的老成持重。”“普洱茶是所有茶叶中含茶多酚最多的一种茶叶,茶多酚经研究具有养颜、增加皮肤抗氧化水平的作用,可直接吸收紫外线,是皮肤的有效保护剂。茶多酚因含大量亲水性基团,因此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保持皮肤的水份含量。茶多酚还可以使皮肤增白,消除皮肤色斑。”“普洱很美,似妙曼的梦一样,她以一个茶乡女子的形象,披着轻纱笼着薄雾,入驻在人们心间。一个普洱,几片绿色的叶子,就使天下的茶叶逊色三分。普洱茶金毫显露,条形壮实,盈盈于一水间,虽然长时间脉脉不得语,与柴米油盐酱醋相处一室,但其玫瑰的色泽风情万种,寒冬时为人暖心,酷暑时又为人解渴。普洱茶可以交友可以传情,还可以陶冶情操品尝人生,其能和琴棋书画与诗酒平起平坐,共愉人生。”其实对于茶,每个饮者都应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因为冲泡的方式不同,因为对茶的态度不同,因为饮者的心境不同,就连同一只壶里泡出的茶,也是每个人饮每个人的味道。当然,我说我不喜欢普洱,并没有哗众取宠之意,梁实秋就曾说过“茶叶品种繁多,各有擅长”。我不能因为大家都说好,就不顾及自己的感受。

虽不喜欢,但是茶终是要饮用的,我不像国外的朋友那般挑剔,不喜欢就老死不相往来,即使不喜欢的茶我偶尔也会饮上一回,改一改口味。在最后一盒碧螺春饮用完后,我取出了那个由雅致袋子包装着的普洱小沱生茶,茶为08年产,在我手中已经放了五年,虽然同一品名,同一袋的茶却非同一家生产,这让我有些好奇,而更让我好奇的是,同一袋的茶有的叶子细碎,有的叶子完整。茶的味道依旧清香,叶子碎的茶,冲泡的茶汤色泽橙黄略深重,味道也显得厚,只是满杯浑浑噩噩茶渣依旧让我倍感失望。叶子完整的茶,茶汤浅黄带有些许绿意,冲泡出来的片片大叶中,偶见旗枪掩映,也具特色。或许是我对此茶一直抱有成见的缘故,虽入口顺滑,总感觉有股淡淡的青涩,若苦若酸般。几番冲泡之后,我对它的反感之心竟不觉间淡了许多。而后一饮再饮,愈饮心思愈淡,继而想起一篇文章中所说的话:“普洱茶也是一种最具有文化气息的茶饮,品饮普洱茶,须要专著于茶,平心静气,悉心品味。”慢慢地我明白了,自己对普洱的拒绝是受先入为主的观念所致,这对茶本身是不公正的,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我不该因为某些人的一己之利,而把责难置于茶叶。饮茶本是一种心境的体现,而我一直提倡饮茶需要禅性,却偏偏忽略了自己。

尽管如此,我依旧不喜欢普洱,只是不再抱有偏见,更多的时候,我会平心静气地待它,像对待每一种茶。人只有平心静气地对待每一种事物,才能真正地做到不偏不倚!

(摘自2016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阿土,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新沂市读书协会秘书长。著有散文集《有一种距离叫遗忘》《绝句那么美》《读木识草》,诗集《诗意故里·绝色新沂》等)

福建茶发展简史(内容较详实)

主要关于武夷山茶的文章、知识;制茶、评茶经验交流,还有一些知识文章分享。         


秦统一中国后,茶叶种植开始在全国推广。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刻于晋太元丙子年(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比《茶经》早300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廷,斗茶比艺创时兴。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武夷茶歌》、《安溪茶歌》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俗称工夫茶。此间,乌龙茶也传入了台湾。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指水仙茶等),乌龙东渡创奇迹。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过: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形茶盘,配上古铜紫砂壶茶壶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苏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价,极品一瓯满座香。”郑梦集的“似诗似画安溪县,如露如泉铁观音。”安溪大观园门联的“清风陶醉归来客,溪茶温暖故人心。”(安溪古称清溪)。无不体现茶乡人钟爱自己的凤山、兰溪、茶林、茶师、茶都。

《茶经》及《续茶经》

最早的有关福建茶叶史料记载只有唐朝的陆羽《茶经》。

公元946年,南唐后主李煜派遣擅长制茶的官员为北苑使到建州创建“北苑龙焙”,北苑贡茶开始名扬天下,更在宋朝达到鼎盛时期,历时四百多年的辉煌。此期间,称为“武夷岩茶”或“半岩茶”的都归属蒸青绿茶制法(蒸青散茶和蒸青团茶)。直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为减轻民间负担,下诏罢贡建茶(武夷御茶园和北苑龙焙的茶)。建州罢造龙团改制条形芽茶后,因技术未能有效改进,武夷茶叶在1391—1557年间生产处于低迷期。

蔡襄笔迹

明嘉靖年间(1557—1566年),福建东南沿海日本倭寇入侵,泉州地区都曾被倭寇攻陷过,当地闽南居民第一次大举内迁武夷山地区和江西,他们中的茶农移民后仍然从事茶叶种植、生产,并带去了闽南的制茶技术和闽南茶商,至今武夷天心岩茶村村民多为闽南人后裔。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安徽歙县松萝茶问市,属炒青绿茶,崇安殷令招黄山僧以松萝茶制法制作武夷茶,武夷茶品资有所提高。同期,闽南茶叶生产全面发展,为炒青绿茶。

大约在1610年左右,传说中的一次偶然,军队路过武夷桐木村,夜宿茶厂,睡在当天摘回的茶青上,茶叶史上的萎凋和热发酵就这样诞生了。第二天茶叶发红,茶农匆忙搓揉后用松木烘干,一看,干茶发黑,汤色橙红带松脂味,因当地都喝绿茶,茶农只好把茶拉到星村当劣质茶贱卖,被漳泉的商人收购运到厦门又被荷兰的商人贩至欧洲,第二年茶商返回订购。红茶鼻祖—正山小种正式粉墨登场,拉开了武夷茶叶史的第二次辉煌,当时统称“武夷茶”。

武夷山

明崇祯九年(1636年)安溪西坪人发明了茶树整株压条育苗法,随后逐年改进成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法,此法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先进运用最广泛的茶树繁殖技术。

1640年,荷兰商人将正山小种红茶传人英国,正山小种汤色红艳滋味香醇带桂圆味,深受英国皇室喜爱,正山小种开始在英国、欧洲大陆流行。

英国下午茶

1666年开始批量出口欧洲,茶叶成为继瓷器之后又一重要出口商品。此期间正值明末清初,反清复明的郑成功家族牢牢控制着闽南沿海,拥有庞大的海上船队(军舰和商船),掌管着厦门口岸的所有贸易,设置统管各个行业的买卖“牙行”,买卖价格由“牙行”决定,大量的“BOHEA TEA”(正山小种红茶)从武夷运抵厦门,再由荷兰、英国的商人外销欧洲。随着欧洲的“BOHEA TEA”热,出口急增,福建各地争相仿制正山小种红茶,闽南茶区也在其中,《安溪茶歌》中可见。

此时“功夫茶”已在闽南盛行,深谙茶道的阮雯锡(1627—1712)—《武夷茶歌》的作者,同安人,随师曾樱(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在郑成功储贤馆为幕僚,善烹工夫茶,有制茶手艺。明亡其师尽节,遂周游天下尽享名茶,1685年入武夷天心禅寺为僧,寺内僧人多为闽南人。

1662年,郑成功击败荷兰收复台湾,退守台湾侍机反攻复明。由于内忧外患同年急病身亡。清康熙于1661年继位,启用“平贼五策”,对东南沿海进行长达20年之久的迁界令,切断郑成功家族的外贸财源,销毁沿海船只,茶叶贸易改经江西从广州出口。

由于海禁政策,闽南沿海开始了继“倭乱”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内迁,部分闽南茶农、茶商进入武夷山,在武夷山各岩开辟茶园建茶厂开茶庄,并在闽南、广东、甚至东南亚设有茶庄分号经营茶叶。

武夷山茶叶种植生产原先为寺庙掌管,寺僧中多为闽南人,闽南茶农、茶商的移民促进了闽南和武夷山两地的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的交流,奠定了乌龙茶问世的重要基础。

1684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归降大清,随即“海禁”开放,茶叶海外贸易快速发展,此期间出口的茶叶品种主要为红茶和绿茶。

传说:清朝初期,安溪西坪峣阳乡南峰山麓有位名字叫王乌龙的猎人,刚采完茶,遇到一山獐,追杀后背上茶篓内的茶叶红变带香,由此悟到茶叶摇青发酵出香的制法,后人在王乌龙的居住地建“打猎将军庙”纪念他,并称此种制法的茶叫“乌龙茶”,至今庙遗址尚在。

清康熙年间(1693年),安溪青心乌龙品种引入建瓯种植。

清雍正年间(1725—1736年),铁观音在西坪被发现,因各有宗族族谱记载,故有“魏说”和“王说”两种发现版本。

1741年,乾隆御赐“南岩铁观音”,此后在安溪各地繁育种植。

约在1777年以后,广东潮州凤山黄茶用炒焙法发展了凤凰水仙茶,茶农为南迁潮州的畲族人。

清嘉庆三年(1798年)前后,因台湾乌龙茶外销减少,安溪人王义程在台湾发明了包种茶制法,此乃加花熏制乌龙茶与现在的包种茶有所不同。(190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作《调查经济资料报告·茶》中记载)

清道光年间(约1800年始),因外贸出口红茶的需求旺盛,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仿小种红茶制法生产红茶外销。

在广州十三行工作的美国商人亨特著有《旧中国茶叶》和《广州“番鬼”录·茶叶》,书中叙述“只是最近55年内才有了乌龙茶和安溪茶输出,主要输往美国”,以此推断道光年间朝上追溯55年应在乾隆年间就有乌龙茶出口。有趣的是书中一诗《乌龙茶》中赞美道:“神仙的茶;帝王的茶;不是浓烈的绿茶,也不是武夷红茶,而是纯正的乌龙茶”,书中“功夫茶”的英文“Cogo”,工夫红茶的解释是“做工者的茶”。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清政府战败,与英国签下了《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港口,史称“五口通商”。武夷、闽北茶业出口改为福州,闽南、安溪茶叶出口在厦门。洋商以福州方言称正山小种为“Lapsang Souchong”。

184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到武夷山,找到了红茶原产地,并于1848年12月再次潜入武夷山,把红茶的种植和制茶技术及茶树树种窃至印度,同时聘请了8名武夷茶师,印度茶叶经过了六十年的发展,于1900年茶叶出口首次超过了中国。

清代福建茶艺师

清光绪十年(1884年),安溪西坪峣阳乡王永信首创布巾包揉制法,使茶之“色、香、味、形”俱佳,从此闽南、闽北两大茶区分成两种不同的乌龙茶制法直至今日。

武夷岩茶摇青

1875—1908年间,是武夷茶外销的全盛时期,此期间“武夷茶”是指武夷地区出产的茶,含红茶、绿茶、乌龙茶,现在的“武夷岩茶”是指“武夷乌龙茶”。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时期是闽南乌龙、台湾乌龙生产的黄金时代,内销福建、广东,外销美国、日本、东南亚。

1914年7月,正直民国初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红茶外贸滞销,武夷茶区改制乌龙茶(青茶)。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福建乌龙茶生产更是蒸蒸日上。

民国期间,闽西、闽北因国共两党之争,战事不断,武夷山茶叶生产逐年减少,抗战期间几乎停产,直至新中国成立,武夷茶叶再度兴旺。

参考书目:

《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

《闽南乌龙茶》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中国农业出版社

《武夷岩茶》姚月明论文集

《福建乌龙茶》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安溪铁观音》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台湾乌龙茶》、《凤凰单丛》上海文化出版社

《闽茶说》福建人民出版社

《潮州工夫茶》汕头大学出版社

《安溪铁观音制作与品评》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茶经》陆羽著

《续茶经》陆廷灿著

《武夷茶三起三落》陈椽、杨晓华著

《工夫茶与工夫茶道》黄光武著

鸣谢: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再次感谢!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